《富春山居图》鉴赏
富春山居图美术鉴赏
“大痴”若愚,无双山水----赏析《富春山居图》中国上千年的山水画史,大师辈出,杰作邻立。
但《富春山居图》,上至皇帝,下至寒士,无不奉其为瑰宝,被各个山水派画家视为不可逾越的典范,仅仅黑白两色便勾勒出无双山水。
抛开这幅画的传奇历程不说,可能由于自己对江南的偏爱吧,所以骨子里就对《富春山居图》有着一种莫名的情怀。
见了此画,便会被画里那寥廓、苍茫而又宁静的意境而吸引。
画中描写的江南与大家印象中云雾缭绕的烟雨江南有所不同,它展现的是初秋之时,富春山两岸的景色:峰峦旷野,丛林村舍,渔舟小桥,或雄浑苍茫,或推洁飘逸,可谓“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了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让你深深体会到了“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是怎样一番意境。
黄公望,又叫“大痴道人”。
当中年因为被牵连入狱之后,他就放弃了仕途,隐于富春江。
画中的这种明朗之气应该也就是他那时候超然脱俗的心境的体现吧。
经过三四年的创作,79岁完成的这幅《富春山居图》是一幅纸本长卷,是他为好友无用禅师所作。
在笔意清润的画中,便能想象两位老人伐舟沿江而上的情景。
在高山与流水间,在诗、书、画外,我分明听出了“如闻流水引,谁听伯牙琴”的叩问。
元代山水强调笔情墨趣,笔墨线条变化多端,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富春山居图》用笔利落,以诗文入画,表现了山水树石的灵气和神韵。
以水墨渲淡更替两宋工致浓丽的画风,笔法既有湿笔披麻皴,另施长短干笔皴擦,在坡峰之间还用了近似米点的笔法。
浓淡迷蒙的横点,逞足笔力,唯情是求。
黄公望还极注意层次感,前后山水的关系,改变了传统屏风似的排列,而是由近而远的自然消失。
他并不夸张虚境和市井的对比,而是在虚实之间,用微妙的过渡层次加以渲染。
画中的树木尽管未作细致的刻画,但不同树木的质感和空间对比,都表现得极为充分,连作为点缀的草亭人物,也都描绘的生动严谨,比例合度。
画面仅用水墨渲染,若明若暗的墨色,经过这位大师的巧妙处理,超越了随类赋彩的传统观念,自然地笼罩在景物之上,化为一种明媚的氛围,令人产生亲切之感,充分反映了黄公望对客观外界和主观的感受的高度尊重。
艺术鉴赏—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79岁高龄时开始创作的。这幅纵33厘米,横 636.9厘米的长卷,是他生活在富阳,又以富春江为题材推出的力作。
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丌辞辛劳'奔波亍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于变 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 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 使《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加上他晚年那炉火纯青的 笔墨技法,因此落笔从容。
招商银行特约具名赞助「山水合璧-黄公望不富春山居图特展」,
两卷瑰宝合并展出,重现《富春山居图》原貌。
时间:2011年6月2日-9月5日 地点:台北故宫単物院
到招商银行办理私人银行业务,有机会领取台北故宫単物院贵宾参观券
详询:私人银行服务与线 40066-95555
微単发送#招商银行富春山居图#,@招商银行,将有机会获得台北故宫
后半卷 名称:《富春山居图 无用师卷》 馆藏: 台北故宫単物院 尺幅: 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仿本 名称:《富春山居图 子明卷》
馆藏:台北故宫単物院 名称:《富春山居图 沈周临摹本》
馆藏:北京故宫単物院
温总理的关心
“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望公,他画 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才 开始创作的,完成之后丌丽就去世了。 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传,但我知道, 现在一半放在浙江単物馆,一半放在台 北故宫単物馆,我希望两半幅画什举时 候能合成一整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 堪。”
《富春山居图》以作者黄公望所钟爱的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在82岁时为无用师 和尚绘制完成。丽经六百余载的历史洗礼,使它成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并收 获了中国山水画作品中“第一神品”、“画中兮亭”等诸多美誉。而这幅因火焚残 缺、“死别生离”、如今一分为二的《富春山居图》背后,更具有耐人寻味的精彩 故事和传奇经历……
《富春山居图》赏析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一.作品基本信息:前半卷名称:《富春山居图·剩山图》馆藏:浙江省博物馆尺幅:纵31.8厘米,横51.4厘米三.作品赏析:黄公望三十一岁开始作画,由于际遇的坎坷,到五十岁左右,也就是出狱后才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
由于他热爱自然,有较全面的文化修养,早期又在临摹众多的古代名家作品中练就了深厚的功力,胸中积累博大精深,使之一起步便显示了艺术上的高格调。
他以北宋大画家董源的画法为基础,吸取其他名家的长处,融合在师法造化中获取的营养,逐渐创造了自己的艺术面貌。
他的山水画大致有两种风格:一作浅绛色,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一作水墨,皴纹较少,笔意简远逸迈,充分体现出“寄兴于画”的思想和“浑厚华滋”的笔墨效果。
黄公望与同时代的王蒙、倪瓒、吴镇交往密切,诗画互赠,切磋探讨,常以合作山水画为乐。
他们不但都创造了自己的独特绘画风格,并致力于意境章法及诗文与绘画的有机结合,共同把中国文人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天地,因此获得“元季四大家”的殊荣。
而黄公望尤黄公636.9尽致。
这件宏幅巨制直到他谢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后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这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
展开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
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鱼舟。
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
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适度。
正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
这幅山水画长卷的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展宽,空间显得极其自然,使人感到真实和亲切,笔墨技法包容前贤各家之长,又自有创造,并以淡淡的赭色作赋彩,这就是黄公望首创的“浅绛法”。
整幅画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集中显示出黄公望的艺术特色和心灵境界,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
时至今日,当人们从杭州逆钱塘江而入富阳,满目青山秀水,景色如画,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富春山居图》与两岸景致在形质气度上的神合,从心底里赞叹作者认识生活,把握对象636.9纸连成的画卷.黄公望(字子久)为元代最负盛名的画师,在画史上的影响颇大。
美术鉴赏之富春山居图
对富春山居图的鉴赏美术作品各式各样,中西方各有所长,西方的或开放、或真实、或丰富多彩。
中方的则更多是抒情、在古代更注重于笔墨技巧。
于我而言,我比较喜欢中国的绘画。
中国的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一直延续到现在。
我比较喜欢中国古代的作品,中国古代的作品主要以人物、山水、花鸟为主。
如元朝,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72岁时为无用师和尚所绘,用六、七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纸本水墨,代表的中国古文化。
此画将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精粹聚于笔底,满纸空灵秀逸,笔简意远,被后人誉为“画中之兰亭”。
所画江边两岸山峰树木似初秋景色,无数山峰,一峰一形状,无数树木,一树一姿态,雄秀苍莽,变化多端。
茂林村舍,渔舟小桥,亭台飞泉等等,各种令人目不暇接,丰富且自然。
用笔简练,使水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对以后的水墨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黄公望的自然笔触暗示他已经掌握了古代的精髓而没有变成传统的奴隶。
我所感受到的是画家本人发自肺腑的声音。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
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
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
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
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
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
从而保住了一个完整的无用师卷“剩山图”今天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对美术及美术鉴赏的认识:美术及其作品,是人造物的一种,美术是人类运用一些物质和材料工具,通过点、线、面等各种要素通过一定的造型性、构成性、空间性的表现手段,在平面或立体的空间中塑造出具体直观的可视形象。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富春山居图》是著名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其画可以说是公认的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其中凸显了画家本人的艺术风格,寄托了画家的思想感情。
《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一、画家介绍黄公望,元代画家。
本姓陆,名坚,原籍江苏常熟,自称浙东平阳人。
幼年父母双亡,后有浙江永嘉黄姓者,一次偶然的机会遇见了少年黄公望,收其为嗣,因改姓黄,改名公望,字子久。
他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名列“元四家”之首。
他学画生涯起步较晚,由于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绘山水,必亲临体察,画上千丘万壑,奇异深妙。
其笔法初学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后受赵孟頫熏陶,善用湿笔披麻皴,为明清画人大力推崇,传世画作有《富春山居图》《水阁清幽图》《天池石壁图》《九峰雪霁图》《富春大岭图》等。
二、文化内涵和意境(一)文化内涵诗情画意尽挥洒。
通常情况下,将诗意寓于山水画之中,并借助山水画意境来进一步对诗进行解释,可以更加清楚的表达我国山水画意境和诗句意境间存在的联系和区别。
在《富春山居图》中,作者在构图中使山水之间错落有致,而且通过对墨的科学、合理使用可以确保山水之间具有非常分明的层次勾画,虽然在画中有空白之处,然而其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多想象空间。
人们对《富春山居图》的评价,除了山水作品外,还包括了对山水意境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黄公望借助简练的笔墨来绘作山水,然而山水之外的空白用得恰到好处,从而使得整部画作令人神往。
流畅的记事性特征。
在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将中国文人画的创作高度和艺术境界推向一个全新的高潮,绘画中的哲学性、情感性、文学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不仅使后人对古代文人画的情趣、书法、意境等艺术表现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而且还可以实现对古代文人画的传承。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是通过对山水画的描绘,来表达自己所经历的不公等待遇,从而在诗画世界中黄公望能够纵情翱翔。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是黄公望为无用师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
前段较小,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而充满了传奇色彩。
历史背景《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82岁时为无用师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
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
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
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
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
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
“剩山图”今天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基本信息前半卷名称:《富春山居图·剩山图》馆藏:浙江省博物馆尺幅:纵31.8厘米,横51.4厘米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后半卷名称:《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尺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仿本名称:《富春山居图·子明卷》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富春山居图·子明卷·沈周临摹本》作者简介元代画家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大凝道人,江苏常熟人。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富春山居图》系元朝元四家的魁首黄公望晚年的作品,1347年(元至正七年)七十九岁时为为同门师弟郑樗(字无用,号散木。
是全真道士金志扬的弟子)所作,1350年,黄公望才为此图题款,这件宏幅巨制直到他谢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后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最后何时封笔,不得而知。
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
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加上他晚年那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因此落笔从容。
千丘万壑,越出越奇,重峦迭嶂,越深越妙,既形象地再现了富春山水的秀丽外貌,又把其本质美的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
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这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
为黄公望水墨山水的扛鼎之作,是我国历代山水巨制中的佼佼者,可谓黄大痴积一生的心血。
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无用师卷》和《剩山图》描绘的是黄公望晚年山居的景色,有春明村、庙山、大岭及富春江等一带的山川秋初景色景致。
画中有坡陀沙岸沙渚,房舍散聚,以及峰峦冈阜,山陵起伏层叠,林木葱郁交错。
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
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鱼舟。
近树苍苍,溪山深远,飞泉倒挂。
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适度。
正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
《富春山居图》画面上山峦起伏,平岗连绵,层次丰富,神采焕然,生动展示了富春江一带林密蜿蜒,翠微杳霭的优美风光。
这幅山水画长卷的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展宽,空间显得极其自然,使人感到真实和亲切,笔墨技法包容前贤董源、巨然之长,又自出新意创造,笔墨纷披,林峦浑秀,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景物排列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并以淡淡的赭色作赋彩,这就是黄公望首创的“浅绛法”。
整幅画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集中显示出黄公望的艺术特色和心灵境界,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富春山居图》元代画家黄公望作。
分前后两段。
原画主要是描写浙江富春江带的山水景色。
所画富春江两岸峰峦树木,似初秋景色,几十个峰,一峰一状;几十棵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莽,变化多端。
茂林村舍,渔舟小桥,亭台飞泉,令人目不暇接,丰富而自然。
画法有董(源)、巨(然)的温笔披麻皴,也有干笔皴擦,用笔简练,使水墨发挥了极大作用。
对以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井西老人,江苏常熟人(一说富阳人)。
本姓陆,名坚,父母早逝,家贫无依,过继永嘉(今温州)黄氏,遂改姓名。
自幼聪敏勤学。
及壮,博览群书,经、史、九流之学无不通晓。
工书法,通音律,能作散曲。
年轻时在浙西廉访使署充当书吏,因经办田粮征收事被诬下狱。
出狱后,改号“大痴”,从此不问政事,浪迹江湖。
其后信奉全真教,成为清修道士,卖卜云游于杭州、松江等地。
50岁始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
晚年酷爱富春山水,在春茗筲箕泉(今富阳新民乡庙山坞)结庐定居。
黄公望所作山水画,继承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又受宋末、元初赵孟颊薰染,溶合自身对自然实景之感受,加以发展,自成一家。
其特点在于:作浅绛色,山头多矾石,笔势雄伟;作水墨,皴纹稀少,笔意简远,超逸有致。
论者以为“峰峦浑厚,草木华滋”。
年七旬时,在富春江畔“小洞天”居所,创作《富春山居图》,以水墨披麻皴描绘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
构思之时,足迹遍及富春江两岸,越六七年而画成。
长636.9厘米,高33厘米。
满纸空灵秀逸,气度沉雄,后人誉之为“画中之兰亭”。
据记载黄公望画作逾百幅,现存除《富春山居图》外,还有《江山胜览图》、《雨岩仙观图》等。
元代最著名的画家黄公望创用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是我国艺林的瑰定。
它取材于风景秀丽的富春山水。
这位国画大师和富春山水结下了为解之缘,据《县志》记载,黄公望晚年“放浪江湖,爱富春山水之胜,泼墨画大岭山图,遂结庐山于鸡笼山之稍箕泉,以终老焉”。
保值堂鉴赏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保值堂鉴赏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元代的汉族知识分子,无论是与统治者合作而做官,还是退隐江湖而出世,内心的屈辱总是一致的。
于是,他们对汉民族的文化传统格外尊重格外亲近,与其说是自娱和消遣,倒不如说是面对异族统治,面对精神压迫时的曲折对抗。
评价元代的山水画,就不能不注意到这样一种倾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提升了绘画中的笔墨韵味;诗、书、画、印在更普遍、更抒情层面上的融合,文人画成为元代山水画的主流意识。
元代中后期,有一个在赵孟 影响下的画家群体,其中,黄公望、王蒙、吴镇、倪赞成就卓著,被称为“元季四大家”。
黄公望(1296—1354),字子久,号大痴。
他曾做过书吏,因张闾案株连而入狱,出狱后,浪迹江湖,隐居不仕,皈依“全真教”,在杭州、松江、虞山等地讲道卖卜,寓兴山水。
中年后开始山水画创作,师法五代两宋名家,衰年变法,卓然成家。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晚年精彩之作,堪称其平生山水之压卷。
《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
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画家用传统的“三远”并用法构图,既有全景式的宏敞廓大,又有南宋小景的虚灵清奇,一步一美景,一眼一奇观。
在书法上,先用淡墨勾勒出景物的大致轮廓,然后逐一填充,墨色先淡后浓,层层覆盖,循序晕染,时改时救,自然润色,平淡天真,正如他在《写山水诀》中所云:“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李成惜墨如金是也。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富春山居图赏析《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虽黄公望晚年定居今富阳市境内,但画卷内容对比宽敞平坦的"富阳江"和山峰峻奇峡谷雄伟的"桐庐江",就可得知,富春山居图所画内容约80%在桐庐境内富春江的景色,20%为富阳的景色.《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82岁时为无用师所绘,用三、四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
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幸被吴洪裕的侄子及时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
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
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
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
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
从而保住了一个完整的无用师卷。
《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
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黄公望晚年的力作。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
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美术鉴赏《富春山居图》[整理版]
美术鉴赏《富春山居图》由《富春山居图》谈美术鉴赏的意义摘要:? 美术鉴赏即是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和欣赏。
美术鉴赏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鉴赏者运自己的感知能力、情感、审美经验和知识修养,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理解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过程。
它也是鉴赏者面对足以引起审美情感的作品,二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心物感应、物我交融的复杂心理过程。
下面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为例,先对作品进行鉴赏,然后结合这幅作品来谈谈美术鉴赏的意义。
清初画家恽寿平在赞赏此图时说:“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
”这幅作品在元代山水画中确是一幅从真山真水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杰作。
历代文人都珍视这幅画。
据记载,此图在明清两代,曾为许多人收藏。
明代成化年间为苏州著名画家沈周收藏,万历年间转归松江董其昌名下,后又为宜兴吴正志所有。
吴正志传给他的儿子吴洪裕,吴洪裕爱若至宝,寝食与共,临死前竟将此图投入火中,“殉以为葬”幸而他的侄子吴子文从炉火中抢救出来,但前面已经烧去了一些。
吴家把第一节烧剩的部分裁割下来,从此,这一图卷就分成了长短两段。
《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
黄公望晚年久居富春江一带,他经常身背行囊,内置笔墨画具,但见好景便一一绘下,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山水素材。
元至正七年(公元1348年),黄公望开始创作这卷山水画名作,通过长时间精巧的构思和数年埋头作画,最终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绘画赏析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绘画赏析黄公望(1269年—1354年),元代画家。
自称浙东平阳人。
陶宗仪《辍耕录》称其“本姓陆”,出继温州平阳黄氏为义子,因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
黄公望曾为中台察院掾吏,一度入狱;后入全真教,往来杭州、松江等地卖卜。
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散曲。
尤擅画山水,得赵孟頫指授,宗法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
水墨、浅绛俱作,以草籀奇字法入画,气势雄秀,笔简而神完,自成一家,得“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
名列“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之首。
传世画作有《富春山居图》《水阁清幽图》《天池石壁图》《九峰雪霁图》《富春大岭图》等。
著有画论《写山水诀》。
据记载,黄公望三十一岁开始作画,由于际遇的坎坷,到五十岁左右,也就是出狱后才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
由于他热爱自然,有较全面的文化修养,早期又在临摹众多的古代名家作品中练就了深厚的功力,胸中积累博大精深,使之一起步便显示了艺术上的高格调。
他以北宋大画家董源的画法为基础,吸取其他名家的长处,融合在师法造化中获取的营养,逐渐创造了自己的艺术面貌。
他的山水画大致有两种风格:一作浅绛色,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一作水墨,皴纹较少,笔意简远逸迈,充分体现出“寄兴于画”的思想和“浑厚华滋”的笔墨效果。
黄公望与同时代的王蒙、倪瓒、吴镇交往密切,诗画互赠,切磋探讨,常以合作山水画为乐。
他们不但都创造了自己的独特绘画风格,并致力于意境章法及诗文与绘画的有机结合,共同把中国文人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天地,因此获得“元季四大家”的殊荣。
而黄公望尤以卓越的成就兀立顶峰,对后世画坛产生巨大影响,被推为“元四家之首”。
《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前段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七十九岁高龄时开始创作的。
这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的长卷,是他生活在富阳,又以富春江为题材推出的力作。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摘要: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元代山水画成就最高,尤其是水墨山水画有着开创性的发展。
元代山水画注重皴、擦、点、染等技法,在讲求法度、重造化、重理性的宋代山水画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将院体画法森严、严谨工整的风格变为重韵致、求天趣、尚逸品的审美追求。
元代山水画作品都表现出“简逸恬淡”的意境。
著名的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深得赵孟頫真传,其作品“精通造化,笔尽意在”,水墨淋漓,浑润古雅,将董源、巨然的山水画风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开创了山水画的新风貌。
关键词作者;主要作品;《富春山居图》;一、作者简介黄公望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
原姓名陆坚,因过继浙江永嘉黄氏,遂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井西老人等。
曾做过小吏,因受累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
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师法赵孟頫、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
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
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
黄公望的绘画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响极大,画史将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
黄公望的山水画主要描绘江南秀丽的山川景色,作画是“得之于心,而形于画”,落笔喜欢用草籀的书写方法,笔意非常苍简、雄逸。
作品有水墨和浅绛(在水墨山水的基础上,再局部敷染淡淡的赭石)两种不同风貌。
据说浅绛山水是他的创造。
他的画在当时就受到很高的评价,而他本人在明代被评为“元四家”之冠,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崇。
他的画风影响明、清二代画家,特别是清代山水有人认为是“家家一峰、人人大痴”。
二、作者主要作品著《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摘要: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元代山水画成就最高,尤其是水墨山水画有着开创性的发展。
元代山水画注重皴、擦、点、染等技法,在讲求法度、重造化、重理性的宋代山水画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将院体画法森严、严谨工整的风格变为重韵致、求天趣、尚逸品的审美追求。
元代山水画作品都表现出“简逸恬淡”的意境。
著名的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深得赵孟頫真传,其作品“精通造化,笔尽意在”,水墨淋漓,浑润古雅,将董源、巨然的山水画风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开创了山水画的新风貌。
关键词作者;主要作品;《富春山居图》;一、作者简介黄公望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
原姓名陆坚,因过继浙江永嘉黄氏,遂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井西老人等。
曾做过小吏,因受累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
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师法赵孟頫、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
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
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
黄公望的绘画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响极大,画史将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
黄公望的山水画主要描绘江南秀丽的山川景色,作画是“得之于心,而形于画”,落笔喜欢用草籀的书写方法,笔意非常苍简、雄逸。
作品有水墨和浅绛(在水墨山水的基础上,再局部敷染淡淡的赭石)两种不同风貌。
据说浅绛山水是他的创造。
他的画在当时就受到很高的评价,而他本人在明代被评为“元四家”之冠,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崇。
他的画风影响明、清二代画家,特别是清代山水有人认为是“家家一峰、人人大痴”。
二、作者主要作品著《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
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剡溪访戴图》、《富春大岭图》等传世。
三、代表作《富春山居图》赏析《富春山居图》是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是画家晚年居住在浙西富春江,为友人谢无用道士而作。
黄宾虹嫡传富春山居图真迹鉴赏
《黄宾虹嫡传〃富春山居图真迹》鉴赏解析《富春山居图》被誉为“中国山水第一神品”!660年传世国宝!360年的分散离合!历代帝王、权贵、巨商无不仰望,历代大画家无不想完整再绘!如今“剩山图”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无用师卷”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分居海峡两岸。
山水合璧,人同此心,《富春山居图》合璧三周年之际,黄宾虹衣钵传人、北京黄宾虹书画院院长黄努卫大师六十年磨一剑,历时三年,亲笔1:1绘就《黄宾虹嫡传〃富春山居图真迹》长卷!其中浙江省博物馆、中国艺术品博物馆等机构已先行收藏。
1、画芯约700厘米长,约33厘米宽,约21平尺,整幅长卷展现了富春江千年潮起潮落、春夏秋冬、村落亭台2、采用黄宾虹独创三大绝学“积墨法、雨淋墙头、五笔七墨”3、画里有八个人,寥寥几笔勾画出“渔樵耕读”的人生境界4、特邀书法大师孟庆淼亲笔题跋,钤盖封存多年的黄宾虹原印印章国宝档案:〃660年前,元代大画家黄公望毕其一生功力成就中国山水第一神品。
〃360年前,藏家吴问卿视其为生命,以至于临终前焚烧殉葬,虽被抢出,但已断为两截,如今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1年,富春山居图终于在台北故宫短暂团圆,山水合璧,人同此心,为了纪念这一民族盛事,并完成外公毕生夙愿,受国家一级博物馆邀请,黄宾虹外孙、亲传弟子,北京黄宾虹书画院院长、中国当代山水画大家黄努卫大师1:1亲笔绘制、完整再现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山水画的传世之作,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中唯一分居海峡两岸的无价国宝,因其绘制难度极大,能够完整绘制的自古以来寥寥无几!历代大家临摹的作品也都成了拍卖会上的焦点,屡创天价。
《富春山居图》是无价之宝,涉及《富春山居图》题材的作品每年也成为拍卖会超受追捧的艺术品,拍卖价格屡屡创新,有钞卷版、木刻水印版等等各种版本,藏家热点关注,纷纷收藏!黄努卫大师所作《黄宾虹嫡传〃富春山居图真迹》长卷为当代名家真迹,极具艺术性与欣赏性,潜力无限。
富山春居图解
富春山居图此展品为元朝的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
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目录作品简介历史背景基本信息作者简介创作过程传承过程几度易手焚画殉葬临摹版本无用师卷与子明卷《剩山图》传奇《富春山居图》跋两岸交流团聚之路画卷点校画卷投保画卷鉴定抵台检测展出见证纪念品同名邮票辞赋作品纯银纪念砖高仿合璧版故宫艺奇典藏版藏品信息基本信息文物介绍画家小传展开作品简介历史背景基本信息作者简介创作过程传承过程几度易手焚画殉葬临摹版本无用师卷与子明卷《剩山图》传奇《富春山居图》跋两岸交流团聚之路画卷点校画卷投保画卷鉴定抵台检测展出见证纪念品同名邮票辞赋作品纯银纪念砖高仿合璧版故宫艺奇典藏版藏品信息基本信息文物介绍画家小传展开编辑本段作品简介历史背景《富春山居图》[1],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虽黄公望晚年定居今富阳市境内,但画卷内容对比宽敞平坦的"富阳江"和山峰峻奇峡谷雄伟的"桐庐江",就可得知,富春山居图所画内容约80%在桐庐境内富春江的景色,20%为富阳的景色.《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82岁时为无用师[2]所绘,用三、四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
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幸被吴洪裕的侄子及时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
用四步法鉴赏富春山居图
用四步法鉴赏富春山居图
让我们回到《春山富居图》本身,此画作于元代,经过数百年的转手和折损。
整张图的主要元素有峰峦、远湖、翠木和物设,其中以逐渐隆起的山峰为视角,构成整幅图的核心;初识此图,引入眼帘的是富春大岭,山上树木葱茏,山腰和山顶堆砌着许多矾石,给观看者一种苍茫磅礴的震撼,然后视线转向画的其他构成部分,又有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恬淡和悠闲:山脚的翠木,多以浓墨点缀,给人葱翠活泼之感。
而视线移到画的左半部分,则是随着江天逐渐辽阔,山势也渐趋平缓,林间有村舍旗亭错落掩映,隔岸山峰若隐若现。
充分体验出作者作画既有广阔的胸襟,又不失细腻恬雅的心境。
当然此画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传统之十大名画,不仅仅在于其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描写,更在于作者依托于自然景观,将自身的情感和意境与绘画和自然做了一次融合,将其看成一个整体,表现出超越时空的独特情怀。
作者曾在他的《写山水诀》中提到:“画不过意思而已,画法不过是寄意的工具,切勿忘了抒写胸臆”。
对于此画,作者更看重的是将客观实景与主观心境相结合,将自然风光与自己对清单静怡的追求相结合,是自由地表达作者性格和个性的艺术创作,达到了真正的“物我相融的境界。
”当古稀之年的黄公站在亭台之前,欣赏着富士山岭的恢弘气势,内心不难追溯起自己年少时科举中第、金榜题名的风光时刻;接着看着山间抖落的碎石,必定会联想到自己仕途不顺,遭人排挤,最后无人问津的辛酸,此情此景使其矛盾不已。
但是视线一转,大自然的山水、村舍、渔舟等尽收眼底的时候,黄公便也释然了:人生最重要的并不是仕途、财富等物质感官的充裕,而是修身养性,寄情山水、融于自然的那份悠闲与平静,在此种心境之中能畅游宇宙之精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同一,天
人合一,真正领略人生的真谛。
富春山居图赏析及内容
富春山居图赏析及内容《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所画,有很大的艺术价值,一起去进行欣赏下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富春山居图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富春山居图简介在他居富春江时,身上总是带着皮囊,内置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
富春江北有大岭山,公望晚年曾隐居于此,他以大岭山为师,曾画有《富春大岭图》。
纸本,水墨,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开始创稿于至正七年(1347年),时断时续,历经数年,至正十年,他83岁,为此图作题时,尚未最后竣稿。
此图描绘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坡陀起伏,林峦深秀,笔墨纷披,苍茫简远,是黄公望水墨山水画中的杰作。
明代邹之麟题跋中,将此图与王羲之《兰亭序》相媲美。
元惠宗至正七年(1347),黄公望准备画一幅富春山全图,此时黄公望已是近八十岁的老人了,前后经历三四年的经营,始告完成。
此图描写富春江两岸秋景,笔法上取董、巨,又自出新意,多用披麻皴,干笔皴擦,丛树平林多用横点,林峦浑秀,似平而实奇,整个画面,似融有一种仙风道骨之神韵。
这便是《富春山居图》。
此图经明沈周、文彭、周天球、董其昌、邹之麟等题记。
邹之麟在题跋中称此图“笔端变化鼓舞,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明清许多画家都从《富春山居图》中得到启示,影响深远。
清乾隆时此画入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
当时社会上摹本有十余种之多。
乾隆在见到此本之前,曾得摹本,认为真迹,并在上题了词。
真本得到后,反被定为伪品,成为画史上一大笑柄。
此图在清代初年为吴正志所得,吴传其子吴洪浴,洪浴爱之如命,临死前曾令家人将其殉之于火,幸被侄子吴真度从火中抢出,但已被烧成两段,因而被后人称之为《剩山图》。
现在,此图的主要部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余者藏于浙江博物馆。
《富春山居图》足以代表他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
图为长卷,纵仅33厘米,横636.9厘米,山峰起伏,林峦蜿蜒,平岗连绵,江水如镜,境界开阔辽远,雄秀苍莽,简洁清润。
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变化无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春山居图》
清初画家恽寿平在赞赏此图时说:“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
”这幅作品在元代山水画中确是一幅从真山真水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杰作。
历代文人都珍视这幅画。
据记载,此图在明清两代,曾为许多人收藏。
明代成化年间为苏州著名画家沈周收藏,万历年间转归松江董其昌名下,后又为宜兴吴正志所有。
吴正志传给他的儿子吴洪裕,吴洪裕爱若至宝,寝食与共,临死前竟将此图投入火中,“殉以为葬”幸而他的侄子吴子文从炉火中抢救出来,但前面已经烧去了一些。
吴家把第一节烧剩的部分裁割下来,从此,这一图卷就分成了长短两段。
《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
黄公望晚年久居富春江一带,他经常身背行囊,内置笔墨画具,但见好景便一一绘下,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山水素材。
元至正七年(公元1348年),黄公望开始创作这卷山水画名作,通过长时间精巧的构思和数年埋头作画,最终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这幅画长六米多,黄公望花了三四年时间才得以完成。
《富春山居图》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起伏,林木萧疏,浅水平滩,坡石沙洲。
山石回旋辗转,丛林散布于山下江畔,村落掩映在山谷林间。
亭台渔舟、草木树石。
小桥飞泉,景随人迁,令人目不暇接。
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好一派江南瑰丽的秋天景致。
黄公望用一种苍劲干练的笔墨技巧,秀丽简远的笔风将富春江畔的景色书写的酣畅淋漓。
他的用墨富于变化而不杂乱,用笔随景物而变化。
画山用干笔擦出大披麻皴,画树石用浓墨点染。
笔势潇洒秀润,墨色透明凝重。
用淡墨画山石,用浓墨点横苔,高山采用纵向的披麻皴,平川点上横卧的点子、线条,点线相间,浓淡交错,形成独特的笔墨节奏感。
在浓墨润泽的树林对比之下,山峦显得白玉般明净疏朗,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的笔墨意趣,体现出线条与笔墨的审美价值,被誉为山水画之典范。
黄公望在作这幅画时极注意层次感,前山后山的关系,改变了传统屏风似的排列,而是由近而远地自然消失。
他并不夸张虚境和实境的对比,而是在虚实之间用微妙的过渡层次加以渲染。
画中的树木尽管未作细致的刻画,但不同树木的质感和空间对比都表现得极为充分,连作为点缀的草亭人物,也都描绘得生动严谨,比例合度。
画面仅用水墨渲染,但深浅浓淡搭配的极为合理,不用的水墨在宣纸上转化为无穷的“色彩,使画面空白具有真实的空间感,给人以挥洒奔放,
一气呵成的深刻印象。
若明若暗的墨色,经过这位大师的巧妙处理,超越了随类赋彩的传统观念,自然地笼罩在景物之上,化为一种明媚的氛围,令人产生亲切之感,充分反映了黄公望对客观外界和主观感受的高度尊重。
画家在画中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深远意境,又注重绘画本身的笔墨意趣。
在画家看来,绘画之美并不仅仅在描绘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笔墨本身所体现的美,所传达出的画家的主官感受、气势和意趣。
通过对这幅《富春山居图》的鉴赏以及推及到其它的作品可以看出,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不仅可以学到美育知识,更可以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对我们的性格,感情,认识,人生观,思想观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培养我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艺术素养、人文修养得到提高。
更具一般的说,美术鉴赏的意义在于使作品完成它的创作使命。
没有欣赏或鉴赏的作品,即不与观众见面的作品是不会产生任何社会作用的,美术作品只有通过鉴赏才能产生作用。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观者积极思考,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掌握的知识,对作品加以理解而使作品达到完善的过程。
具体作品面对不同的观者将产生不同的效应,但美术作品存在的共同效应是主要的。
美术欣赏是为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与审美素质,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
首先美术鉴赏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极其广阔的,生活内容无比丰富,但对每个儿人来讲,不管他如何见多识广,也不可能体验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然而,借助于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却可以使我们形象的接触到许多人生与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
以中国的美术作品为例,上下五千年,许多绘画,雕塑,工艺和各种建筑艺术,都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使我们从中了解到许许多多从书本上和个人经历所无法得到的生动而丰富的知识。
外国美术作品,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世界。
所以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帮助人们周游世界,漫步历史,极大的扩展知识领域。
其次,美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它是一种感觉和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
因此,欣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接受教育。
如我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和商周的青铜艺术,以及他们许多巧夺天工、光彩夺目的工艺品,使人深深地认识到我们祖国历史的悠久和古老文化的辉煌,从而增强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比较鉴别,也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审美的批判过程,便是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
第三,美术鉴赏是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动的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大众”。
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作品,反过来又会对人们起审美的教育作用,从而提高人们鉴赏艺术的能力。
这种鉴赏艺术的能力的积累,就是人的艺术素养能力提高的过程。
艺术作品看的愈多的人,就愈能鉴别和欣赏艺术。
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多欣赏一些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多对日常生活中的美术作品进行审美分析,是提高人们艺术素养和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们在欣赏这些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会被其中真实而生动的形象所打动,唤起我们优美崇高的思想感情。
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从而改善人的情感状态,影响人行为。
同时也得到视觉的愉悦和享受,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
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通过对《富春山居图》的鉴赏使我了解了中国另一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的优秀思想和人生价值观,它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对培养我们的认识世界的能力 ,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