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觉与沉思——读《像山那样思考》有感
像山那样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作者:利奥波德来源:《作文周刊·八年级版》2024年第07期一声深沉的、来自肺腑的嗥叫,在四野的山崖间回响着,然后滚落山下,渐渐地隐匿于漆黑的夜色里。
那是一声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一切活着的生物(也许包括很多死者),都留心倾听那声呼唤。
正是它把有狼的地方与其他地方区别开来的。
我自己对这一点的坚信不移,要追溯到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
当时,我们正在一个高耸的峭壁上吃午饭。
一条湍急的河流在崖壁下蜿蜒流过。
我们看见一只雌鹿——当时我们是这样认为的——它正在涉过这条急流,它的胸部淹没在白色的水花中。
当它爬上岸朝我们走来,并甩动着尾巴时,我们才发觉我们错了:那是一只狼。
另外还有六只显然是正在发育的小狼,也从柳树丛中跑了出来,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
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狼,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动着,玩耍着。
在那些日子里,沒有人会放弃一个杀狼的机会。
瞬间,子弹已经射入狼群里,但我们无法瞄准:我们总是搞不清楚如何以这么陡的角度往下射击。
当我们用完了来福枪的子弹时,老狼倒了下来,另外有一只狼拖着一条腿,进入山崩造成的一堆人类无法通行的岩石中去了。
我们来到老狼那里时,还可以看见它眼中那令人难受而垂死时的绿光渐渐熄灭。
自那时起,我明白了,那双眼睛里有某种我前所未见的东西——某种只有狼和山知道的东西。
我当时年轻气盛,动不动就手痒,想扣扳机;我以为狼减少意味着鹿会增多,因此,狼的消失便意味着猎人的天堂。
但是,在看了那绿光熄灭时的情景,我明白:无论是狼,还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自那以后,我亲眼看见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
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
看见南面的山坡出现许多鹿刚踏出来的纷乱小径。
我看见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然后便衰竭枯萎,不久渐渐死去。
我也看见每一棵可吃的树,在马鞍头高度以下的叶子全被鹿吃得精光。
《像山那样思考》读后感(精选8篇)
《像山那样思考》读后感(精选8篇)《像山那样思考》读后感篇1《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收录的一则随笔。
文章第一段是对一声狼嗥的特写。
文笔简洁传神,携裹着作者深深的忧虑意识——他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灵魂的震撼。
接下来的一段记写了鹿、郊狼、牧羊人、猎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
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
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第四至九段在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这些平实的记叙之后,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狼的嗥叫声中所饱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
狼的消失,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失去了一种可贵的生存的经验──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
自私的人类,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
利奥波德在文中的悲悯和忧虑让读者看到了一颗高贵而敏感的心灵,读过此文,应该能够听到利奥彼德的大声疾呼了。
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的表达方式。
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
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文章文笔简洁洗练,从中可以体验到哲人的深刻,又可以领略到诗人的激情和想像。
这一切,构成了文章显明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科学的事实和诗的描述合拍合辙,让读者首先沉浸在一种诗的氛围之中,然后开始评论和思考。
最后,回归于心灵的顿悟和思想的升华。
《像山那样思考》读后感篇2无论是湖的寂寞,还是山的思考,都不得不承认,就在这湖光山色的迭映交辉中,人类那一颗颗经过现代工业文明的电光石火炙烤烘焙而日益膨胀麻木的心,在迷茫的无措中,已经在惊觉,在沉思。
狼的一声声嗥叫,像警棍一样敲击着人们日益麻木的心。
《像山那样思考》最新
像山那样思考山,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对世间万物的喧嚣漠不关心。
它们不与任何东西争执,也不被任何外界干扰。
山有着独特的气质,让人迷恋,让人向往。
山那样思考,意味着拥有沉稳与深思的心境。
它们将时间留给自己,静静地沉浸在寂静的世界里。
与山一样思考,意味着懂得静心思考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节奏快,人们常常被各种琐事和喧嚣的声音所打扰,很难有机会静下心来思考。
但是,只有在沉静的内心中,才能够拥有更加清晰的思考和更好的判断力。
山那样思考,意味着拥有坚韧与坚持的品质。
山无论风雨如何,始终屹立不倒。
与山一样思考,意味着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要坚守自己的信念。
只有坚定地追求目标,并且始终不放弃,才能够取得成功。
正如山川的壮丽景色总是给人一种无比震撼的力量,一种伟大的力量,这正是山那样思考的精神所在。
山那样思考,意味着拥有广博与开放的视野。
站在山顶俯瞰大地,能够看到无边无际的山川河流,大自然的奇观尽收眼底。
与山一样思考,意味着拥有开阔的视野和广博的思维。
不要局限于狭隘的观点和思维模式,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新的事物和思想。
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智慧,才能够不断进步和成长。
山那样思考,意味着拥有恒毅与恒心的毅力。
山虽然沉默寡言,但它们却是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与山一样思考,意味着拥有恒心和毅力去追求梦想。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要保持内心的坚定和积极。
只有有了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毅力,才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取得真正的成功。
,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追求内心平静与智慧的境界。
它代表了沉稳与思维的力量,代表了坚韧与坚持的品质,代表了广博与开放的视野,也代表了恒毅与恒心的毅力。
让我们向山那样思考,心怀坚定的信念,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与目标。
参考文献[林语堂《聚焦于生活》]()[柳比歇夫《柳比歇夫文存》]()。
《像山那样思考》读后感[5篇]
《像山那样思考》读后感[5篇]第一篇:《像山那样思考》读后感《像山那样思考》读后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像山那样思考》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像山那样思考》读后感1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带有明显的生态忧患意识,带有很多理性的思考。
教学本文,应该透过狼的嗥叫,听到利奥波德的大声疾呼,从而震撼学生的灵魂,让学生学会像山那样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思考有山一样的厚重感。
因此我在设计此文教学时,着重考虑了两个目标:一是知识目标,一是情感目标。
作为一篇阅读文章,学生应该学会文本研习的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应该达到“筛选信息、整合信息、联系语境理解文中语句、归纳主旨”这一知识目标。
同时,又要通过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和主旨的概括,来理解作者在文中体现的生态伦理观念,并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中相关的生态破坏或保护生态的事例来实现情感目标――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为此,我设计了以文言导入,以文言作结语。
以两千年前庄子和惠子智辩的对话导入,引出“像鱼那样思考”,以引导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像山那样思考”这一诗意的表述的内涵。
并以《淮南子》中一寓言作结,目的是强调观念的改变才是保护生态的关键。
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以主旨的归纳为重点,以筛选关键语句、理解关键语词作铺垫,同时让学生联想有关“狼”的成语熟语,既可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积累又可与文中的“狼”形成比照来彰显主旨。
并以类似仿写的形式让学生学会简练地概括主旨。
当然,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和遗憾。
比如,作为一篇理性色彩较浓的文章,在学生没有预习的前提下,这么多的内容(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无法在一堂课45分钟的时间里完成,整堂课的内容含量过大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体悟涵泳。
像山那样去思考
像山那样去思考实验中学姚丽霞一、整体感受文章从一声嗥叫开题,那带有动感又隐秘,有超强的穿透力和情感迸发力的悲鸣,震撼着我们,吸引着我们,让我们去聆听,去思考。
你是否聆听过,思考过?也许鹿、松林、牧牛人、猎人、包括很多死者都聆听过,但你没有去思考过这声悲鸣的含义。
只有山知道。
山知道什么呢?作者留下悬念,埋下伏笔,暂且不告诉我们,山的思考,想想你的思考吧,是不是直观地从自己的角度,自身的利益,浅薄地自以为是地思考的那声嗥叫的呢?作者以一个游离在外的第三者的口吻开篇,站在客观的角度来叙述这声悲鸣,让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来思考。
接着,他自己跳出来,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叙述故事,曾经我们站在悬崖之上,握着来福枪,用了满满的子弹,杀害了一只正享受着天伦之乐的老狼。
当老狼眼中那令人难受而垂死时的绿光渐渐熄灭,我领略到了前所未有的东西。
我受到震撼,是生命,是杀戮,是毁灭,是残忍还是人道?这次杀戮,让我思考,天地之间万物的存在是合理而公平的,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不应该在追求自己的生活的幸福时,以践踏生命和杀戮来实现,以毁灭生态,以毁坏自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我们应该学会像山一样思考,那样深沉,客观,公正,长远,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吧!站在自然的角度去思考吧,生物有他存在的权利和理由。
二、新颖的角度和巧妙的叙述叙述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叙述的语言和表达的思想内容,如果《孔乙己》自己站出来叙述自己的身世,那么他的悲剧性就不那么彻底和无可救药了,所以角度的选择是展现作者文本构思智慧的很大的窗口。
在漆黑的夜色里,万籁俱寂。
白天有着喧嚣的人类种群,人类似乎是天地的主宰。
万物在白天都销声匿迹,隐身于外。
晚上他们能出来宣泄下情感吗?那声嗥叫,把我们带到幽远的夜幕中,我们的世界一下子变得全知全能,引起我们深邃的思考和幽远的思绪。
设下悬念,引起我们的思考。
也许我们不得法,不知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但是他以娓娓道来的亲切的语气,以自身的亲身体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故事。
评《像山那样思考》
纯粹
① 王诺著《 欧美生态文学》 } 北京大学出驭社2 o1 月版 第1 页, b3 年8
② 阿尔多・ 李奥帕德著《 沙郡年 记》 23 三联 书店 19 年 8 第 6 页,  ̄ 9 月版 9
同上 , 2 2 2 3页 第 1~ 1
o
、
…
Y —n
l _
'
暑 - }
一
组 合有 别 于传 统 语文 的所谓 写 景散 文 , 人 文 理 而在
什么 , 都是 以人的需要为依据 的, 只不过与急功近利
不同。环保主义追求的是人 的可持续发展 。而利奥 波德思想的 出发点恰恰从 对这一立场 的反思开始 。
他 认 为 , 纯从 经 济 利 益 出 发来 决 定 对 自然 的好 恶 , 单
政
奥波德的生态思想非常丰富 , 而且具有开创的里程碑
的意义。之所以这么说 , 中重要 的一点就是他与环 其
保 主 义 的 区别 。环 保 主义 说 到底 还是 以人 为 中心 的 , 是 从 人 的利 益 出发 的 。面 对 自然 , 护 什 么 , 保护 保 不
“ 谛听天籁”感悟 自然”湖山沉思” “ “ 三个板块组成 , 这
不能憎恶惊食者, 只喜爱猎物 ; 不能蹂躏 山脉, 只保存
水 域 ; 能破 坏 农 地 , 不 只建 造 森 林 。土 地是 一 个 有 机
体, 其中的各个部分和我们一样 , 彼此竞争, 也彼此合
作 。竞 争 和合 作 一样 , 都是 内在动 作 的一 部 分 。你 可 以小 心翼 翼地 调节 这些 部分 , 是你 不能 废除 它们 。0 但 ” 利 奥波 德 从这 一 立场 与 理 念 出发 , 出 了大 地伦 理学 提
[自然作文]像山那样思考的学生优秀作文
[自然作文]像山那样思考的学生优秀作文像山那样思考的学生优秀作文攀登者攀登的不是高山,而是自己的理想。
我宁愿在自己理想的山峰上被毁灭,也不愿毁灭我理想中的山峰。
像山那样思考的学生优秀作文,一起来看看。
山的顶峰,没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景色,只有“高处不胜寒”的孤独。
山的顶峰,没有鸟语花香的风光,只有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寂寞之感。
然而,从古至今,山的顶峰似乎就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使人们为之攀爬,为之奋斗。
究竟是什么,让我们苦苦追寻?事实上,山顶恰如我们的理想。
它在云雾缭绕之间,让我们看不清它的真面目。
它的高不可攀,它的神秘缥缈,它的巍峨壮丽,使我们肃然起敬的同时,也让我们心中的渴望暗暗滋长。
于是,人们怀着不同的追求,向山顶前进――勇士向山顶走去,为了证明自己;探险家向山顶走去,为了征服自然;朝圣者向山顶走去,为了寻求真谛。
他们接二连三地向山顶走去,却没有人知道,山顶,究竟是什么样的。
途中有人被山麓的风光吸引,留恋不前;有人被山腰的险境击垮,打道回府。
但也有人,凭着“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顽强精神,怀着“穷山之高而止”的不屈信念,站到了山的顶峰,正真的高处。
高处何所有?在高处,我们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重山小”的君临天下;在高处,我们感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惆怅寂寥;在高处,我们赞叹宇宙的博大浩荡,认识自身的渺小。
是的,真正的高处一无所有,但我们的心灵收获实丰。
因此,当第三个青年一步一蹭,衣不蔽体地回来时。
他的眼神依旧清炯。
高处,是一种感受。
我们用汗水,将梦想兑现为事实,却发现它与想象中的截然不同。
正当我们要叹息的时候,却发现经历过程就是收获,而实现梦想时的那一种感受,也是收获。
“可是,你还是一无所有呀!”那些在山麓或山腰停下的人,对站在山顶的人说。
“是的,我一无所有。
”山顶的人平和地回答,“不过,你们瞧,不是又有很多人,正在向山顶走来吗?”山麓,繁花夹道,流泉淙淙,鸟鸣嘤嘤;山腰,松树参天,秃鹰盘旋,风吹日晒;山顶,高风悲旋,蓝天四垂,一无所见。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反思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教学反思23]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反思[《像山那样思考》教案+教学反思2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进一步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阅读方法。
(2)能力目标:了解生物知识,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美和作者的美好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和体验作者的精神境界。
【预习要求】(1)利用工具书自查生字词注音及重点词语释义。
(2)了解文章的作者(3)划出不理解的句子【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一提到狼啊,我们也许都并不陌生。
因为从小我们从文学作品中就接触到了很多狼的形象。
那么同学们,你们谁能说一说,狼在你们心中是怎样的形象啊?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的确,因为狼对我们造成过伤害,所以狼在我们心中已经成了邪恶的化身。
那么,是不是像狼这种“坏蛋”就是我们自然界所不需要的呢?我们一定要反过来将其赶尽杀绝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美国环保主义伦理学家利奥波德的散文作品《像山那样思考》,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记录了一只令他幡然醒悟,毕生难忘的老狼。
那么这究竟是一只怎样的狼,它又能留给作者怎样的深刻体悟呢?现在,我们就来共同走进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1、关于作者——利奥波德2、关于重点字词三、文本分析1、老师先让几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课文,其他同学在欣赏他们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篇文题是“像山那样思考”,那么谁能帮老师把这个题目补充成为一句完整的句子呢?()像山那样思考()?明确:(人类或我们)像山那样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2、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明确: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在第一段,作者在描写狼的嗥叫时,都用了哪些形容词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狼嚎中饱含了狼怎样的情感?明确:“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痛苦,反抗3、我们接着往下看,第二段,“每一种活着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看看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狼嗥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是什么样的?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像山那样思考》最新
《像山那样思考》最新像山那样思考山,是大自然的杰作,光荣而崇高。
站在山巅,仰望蔚蓝的天空,我突然想到,我们也应该像山一样思考。
思考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拥有无穷的力量,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塑造我们的人生。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使得我们常常忽略了思考的重要性。
我们忙碌于琐事之中,迷失在繁杂的信息中,难以找到那片宁静的湖泊,以及清晰的思维。
山,是孤独而坚强的象征。
山峰雄伟挺拔,耸立于大地之上。
山穿云破雾,屹立不倒,无论是炎夏的酷热还是寒冬的严寒,它都坚守着自己的位置。
我们也应该像山一样坚强,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当困难来临时,不要退缩,而应挺身而出,勇往直前。
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从容面对生活的诸多挑战。
山,是静默而睿智的符号。
山静静地伫立,它不言不语,却蕴含着丰富的智慧。
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只有在宁静中,我们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需求和渴望。
抛开外界的喧嚣,只有在沉思中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明晰自己的方向。
山,是广博而宽容的象征。
山容纳了无数的生命,无论是大树还是小动物,它们都能够在山的怀抱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我们应该像山一样包容宽厚,不论是生活中的他人还是自己,都应该给予宽容和理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该尊重彼此的差异,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山,是无私而奉献的化身。
山上的雪水滋润了万物,山上的植物为生命提供了氧气。
我们应该像山一样,乐于奉献自己的力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够找到更多的意义和快乐。
让我们像山一样思考,坚强而又坚毅,静默而又智慧,宽容而又无私。
相信,在思考的道路上,我们会找到生活的真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让我们向着山的方向迈开步伐,宛如山一般高大而美丽。
由《像山那样思考》所想到的
由《像山那样思考》所想到的《像山那样思考》是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的一篇课文,它是美国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一则随笔。
作者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一声狼嗥中,挟裹着深深的忧虑意识,给人以灵魂的震撼。
《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意表达。
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学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在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时要像山那样思考,由此启示我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像山那样思考。
一、在写作中审视生活,像山那样思考写作中把自己放在大自然一员的角度去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也可审视生活,写出自己对生活独到的思考和见解。
作文课上我要求学生以“悟”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得最有思想的是一个女同学的一段描写:“今天,坐在教室里就觉得眼前飘着一团蓝色的烟雾,嗓子痒痒的,想咳嗽。
一出门,不好,睁不开眼,勉强瞪大眼睛,却不断地眨巴眨巴,泪水就流出来了。
骑上车,呼吸短促,烟雾迷蒙中,只能看到两三米远的地方。
我想,烧稻秸肥田对农民来说是一个省力省钱的好办法,可是给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听说上级管理部门禁止焚烧稻秸,但大家为什么还烧呢?是管不过来,还是没有好办法处理稻秸?正想着,蓦地发现左边的农田里还散乱放着不少堆稻秸,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还要再烧几天呢?有心脏病的老人,幼小的孩子呛得难受,还有小草、大树、黄狗、白鹅他们也呛得难受吧。
”这是对人为空气污染的批评和思考,是对大自然的人文关怀,也是大山般的沉思。
二、在知识的积累、情感的升华上像山那样思考大山之所以成为自然界的一道风景,是因为它胸怀宽广,接纳小草、树木,小溪潺潺,白云缭绕,气象万千。
在学习中也要从各种渠道,不断积累知识,成为内涵丰富的人。
大家都知道,读书、写文章是语文学习,可是别忽略了学好语文“功夫在课外”,社会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生活就是一本无字之书。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像山那样思考》赏析
像山那样思考(美)奥尔多·利奥波德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7年1月11日——1948年4月21日),美国享有国际声望的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被称作美国新保护活动的“先知”“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
他同时又是一个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
一生共出版了三本书和大约500篇文章,大部分是有关科学和技术的题目。
《沙乡年鉴》是作者的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也是土地伦理学的开山之作。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
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每一种活着的东西(大概还有很多死了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
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郊狼来说,是就要来临的拾遗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指入不敷出);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然而,在这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
只有这座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去听取一只狼的嗥叫。
不过,那些不能辨别其隐藏的含义的人也都知道这声呼唤的存在,因为在所有有狼的地区都能感到它,而且,正是它把有狼的地方与其他地方区别开来的。
它使那些在夜里听到狼叫,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毛骨悚然。
即使看不到狼的踪迹,也听不到它的声音,它也是暗含在许多小小的事件中的:深夜里一匹驮马的嘶鸣,滚动的岩石的嘎啦声,逃跑的鹿的砰砰声,云杉下道路的阴影。
只有不堪教育的初学者才感觉不到狼是否存在,和认识不到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这一事实。
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
当时我们正在一个高高的峭壁上吃午饭。
峭壁下面,一条湍急的河蜿蜒流过。
我们看见一只雌鹿──当时我们是这样认为──正在涉过这条急流,它的胸部淹没在白色的水中。
山的无言启示--《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观摩有感
节——作 者对山 、 狼、 鹿、 牧牛人 、 猎人 、 自己 的观 点态
度. 学 生 的 把 握 就 有 了难 度 . 问 题 的 理解 更 多 是 在 教 师
的帮 助 甚 至 提 示 下 完 成 的
客观地讲 . 正 是基 于 对 学 生 阅 读 能 力 的担 忧 . 教 者 力 争 以最 简 化 的 方 式 引 导 学 生 把 握 本 文 最 核 心 的 内
生 围绕 问题 开展 学 习和 交 流
从教学实施效果来看 . 对 于 文 章 的行 文 思 路 . 学 生
基 本 能够 独 自理 顺 。 但 是 到 了 本 文 的重 点 、 难 点 突 破 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时 在 深 夜 里 它 还 会叨 扰 山 的休 息 。 驮 马 会被 它袭 击 . 发 出 嘶 鸣 声 :岩 石 会 因 为它 的奔 跑 到 处 翻 滚 .发 出 嘎 啦 声 :小 鹿 会 因 为 它 的追 捕 ,发 出 砰 砰 的 逃 跑 声 … …但 是. 山表现出极度 的宽容之心 . 它没有赶走 狼 , 任 由其
前 不久 ,听 了一 节 观 摩 课 。课 题 为 《 像 山 那 样 思 考》 。 之后 , 思虑再三 , 总 感 觉 有 些话 要 说 , 有 对 这 篇 课 文 文本 内涵 的理 解 , 也 有对 这 节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的 评 判 。
在课堂教学 中。 教 者组 织 学 生 诵 读 课 文 . 理 顺 文 章
被 教师牵 着鼻 子走 。 在没 有深入 、 有效 “ 觅 食” 的 前 提 下. 接受了教师几经“ 咀嚼” 之 后 的食 品 . 其 营 养价 值 可
想 而知 。 在这里 , 学生被漠视甚 至无视了 。 不 用 谈 文 章
《像山那样思考》最新
《像山那样思考》最新像山那样思考引言山,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奇特存在。
它们巍峨壮丽,可以仰望,也可以攀登。
然而,山不仅仅是我们眼中的美景,它们还有深刻的寓意和启示。
本文将讨论如何像山那样思考,探索山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以期在人生的道路上得到启迪。
1. 山的坚毅与耐力山峰巍峨屹立,经历了几百年、几千年的风雨洗礼,却依然挺拔而壮丽。
这种坚毅与耐力告诉我们,人生道路上也会遭遇各种挑战和困难,但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够克服困难,迎接成功的到来。
在工作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如遇到不顺利的项目或者面临挑战性的任务。
此时,我们可以从山那样的坚毅中汲取力量,保持耐心和毅力,坚持努力,相信一切都将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2. 山的自信与自豪山不需要凭借他人的肯定而存在。
它们自有其壮美和独特之处。
同样地,在人生中,我们也应该保持自信和自豪。
不要总是依赖别人的赞美和认可,而是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当我们面对人生选择、自我发展和职场竞争时,我们应该像山那样,坚守自己的立场和信念,展现自己独特的光芒,并且相信自己所做的努力和付出总会得到回报。
3. 山的谦逊与包容山峰虽然高大,但它们也随时迎接着从大海到小溪变化无常的风云。
山潜移默化地教会我们谦逊与包容。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看法,虚心接受不同的观点,相互包容,共同进步。
谦逊与包容是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的重要素养。
通过向山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减少争执和冲突,共同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4. 山的沉默与冥思山静静地矗立,无论外界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风雨交加的大自然。
与山相伴,我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宁静,进行深思与反思。
沉默和冥思是培养自我觉察和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我们经常忽略了内心的声音,疏远了自我的思考。
与山为伴,我们可以拥有一个远离喧嚣的空间,通过静心沉思,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找到内心的方向和力量。
山的无言启示——《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观摩有感
山的无言启示——《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观摩有感-中学语文论文山的无言启示——《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观摩有感杨韬前不久,听了一节观摩课,课题为《像山那样思考》。
之后,思虑再三,总感觉有些话要说,有对这篇课文文本内涵的理解,也有对这节语文课堂教学的评判。
在课堂教学中,教者组织学生诵读课文,理顺文章的行文思路,涵咏作者对山、狼、鹿、牧牛人、猎人、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持的观点态度,研习本文运用的多种表达技巧,理会作者呼唤生态平衡的创作主旨。
从教学设计的层面考虑,正如教者在课后的自述,“文章不太好懂,因为学生不太能理解山怎么会有思考”。
于是,教者就用心地设计了以上四个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开展学习和交流。
从教学实施效果来看,对于文章的行文思路,学生基本能够独自理顺,但是到了本文的重点、难点突破环节——作者对山、狼、鹿、牧牛人、猎人、自己的观点态度,学生的把握就有了难度,问题的理解更多是在教师的帮助甚至提示下完成的。
客观地讲,正是基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担忧,教者力争以最简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握本文最核心的内容,这本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教学结果是学生更多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在没有深入、有效“觅食”的前提下,接受了教师几经“咀嚼”之后的食品,其营养价值可想而知。
在这里,学生被漠视甚至无视了。
不用谈文章蕴含的人文素养,就是应试层面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与学生擦肩而过,这样的教学怎能有效乃至高效呢?前几年,人们在呼唤生态教学;近几年又倡导有效教学,但是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并未得到跃升。
今天,我要说,《像山那样思考》对我们的语文教学颇有启示,我们需要用山那样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和指引我们的教学。
一、山是沉稳的山没有因为狼群“深沉的、骄傲的”嗥叫而变色,它静默地让其“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也没有因为狼群对鹿、牛等生物的捕杀而失去耐心,给予无视它存在的惩罚。
它默默承受着凄厉的嗥叫声,它默默地注视着狼群与鹿、牛等弱势群体之间的厮杀……光阴嬗变,云卷云舒,山始终没有改变它的沉稳和缄默。
像山那样思考作文
像山那样思考作文【篇一:山之高】攀登者攀登的不是高山, 而是自己的理想。
我宁愿在自己理想的山峰上被毁灭, 也不愿毁灭我理想中的山峰。
——题记山的顶峰, 没有“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的景色, 只有“高处不胜寒”的孤独。
山的顶峰, 没有鸟语花香的风光, 只有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的寂寞之感。
然而, 从古至今, 山的顶峰似乎就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 使人们为之攀爬, 为之奋斗。
究竟是什么, 让我们苦苦追寻?事实上, 山顶恰如我们的理想。
它在云雾缭绕之间, 让我们看不清它的真面目。
它的高不可攀, 它的神秘缥缈, 它的巍峨壮丽, 使我们肃然起敬的同时, 也让我们心中的渴望暗暗滋长。
于是, 人们怀着不同的追求, 向山顶前进——勇士向山顶走去, 为了证明自己;探险家向山顶走去, 为了征服自然;朝圣者向山顶走去, 为了寻求真谛。
他们接二连三地向山顶走去, 却没有人知道, 山顶, 究竟是什么样的。
途中有人被山麓的风光吸引, 留恋不前;有人被山腰的险境击垮, 打道回府。
但也有人, 凭着“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顽强精神, 怀着“穷山之高而止”的不屈信念, 站到了山的顶峰, 正真的高处。
高处何所有?在高处, 我们体验“会当凌绝顶, 一览重山小”的君临天下;在高处, 我们感受“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的惆怅寂寥;在高处, 我们赞叹宇宙的博大浩荡, 认识自身的渺小。
是的, 真正的高处一无所有, 但我们的心灵收获实丰。
因此, 当第三个青年一步一蹭, 衣不蔽体地回来时。
他的眼神依旧清炯。
高处, 是一种感受。
我们用汗水, 将梦想兑现为事实, 却发现它与想象中的截然不同。
正当我们要叹息的时候, 却发现经历过程就是收获, 而实现梦想时的那一种感受, 也是收获。
“可是, 你还是一无所有呀!”那些在山麓或山腰停下的人, 对站在山顶的人说。
“是的, 我一无所有。
”山顶的人平和地回答, “不过, 你们瞧, 不是又有很多人, 正在向山顶走来吗?”【篇二:山麓·山腰·山顶】山麓, 繁花夹道, 流泉淙淙, 鸟鸣嘤嘤;山腰, 松树参天, 秃鹰盘旋, 风吹日晒;山顶, 高风悲旋, 蓝天四垂, 一无所见。
我的《像山那样思考》
奥尔多·利奥波德 (1887—1948)— “ 近代环保之父”,美 国作家,生态学家, 土地伦理学家。环境 保护主义的先驱,他 被誉为“美国新环境 理论的创始者”、生 态伦理之父” 。
1935年4月,美国人利 奥波德在威斯康辛河畔购 买了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 而荒弃了的农场,打算在 这里重新恢复生态平衡, 开始了在沙乡13年的探索, 他把在沙乡的观察和思考 结晶成了《沙乡年鉴》一 书。1949年,在他去世后 一年,《沙乡年鉴》出版 了。在美国,因销售量惊 人被称为“绿色圣经”。
• 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环,我 们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 • 我们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 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 人和自然是平等的,应相互尊重。
酸雨危害的树林
水 体 污 染 致 使 鱼 类 大 量 死 亡
山
从生态利益考虑
客观、无私、深刻、长久 人类
从眼前利益考虑 主观、自私、肤浅、表面
(人类)
像山那样思考
(狼的嗥叫声所隐藏的深刻内涵)
o) 嗥叫(há 驯服( xùn ) 蔑视( miè ) 迸发( bèng) 湍急( tuān) 艾蒿( ài hāo) 饿殍( piǎo ) 蜿蜒( wān yán ) 毛骨悚然( sǒng )
是什么引发了“像山那样思考”?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 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回响在山谷中,渐 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 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 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知道 (我希望我们已经知道)任何征服者最 终都将祸及自身。 ——(美)奥尔多· 利奥波德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 的胜利。对于每一次的胜利,自然界都 报复了我们。 ——恩格斯《自然辨证法》
名作:像山那样思考
名作:像山那样思考名作:像山那样思考武夷山2005年2月26日,一台名为《照亮黑夜的烛光——科学经典名篇朗诵会》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
演出篇目选择了一些世界科学经典名篇,如美国当代著名天文学家、科普大师卡尔·萨根的临终作品《魔鬼出没的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作品《要使科学造福人类,而不成为祸害》、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的《遗嘱》等。
很多著名表演艺术家如方明、曹灿、杨立新、李野墨、徐涛等人都登台朗诵。
我参与了该朗诵会的前期策划讨论(未做出多少实质性贡献),于是也获赠演出票,去听了一场。
在朗诵会上,我头一次听到“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的名篇《像山那样思考》。
奥尔多·利奥波德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
1949年,《沙乡年鉴》出版,这是他最重要的著作。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中的一则随笔。
名作:像山那样思考武夷山2005年2月26日,一台名为《照亮黑夜的烛光——科学经典名篇朗诵会》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
演出篇目选择了一些世界科学经典名篇,如美国当代著名天文学家、科普大师卡尔·萨根的临终作品《魔鬼出没的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作品《要使科学造福人类,而不成为祸害》、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的《遗嘱》等。
很多著名表演艺术家如方明、曹灿、杨立新、李野墨、徐涛等人都登台朗诵。
我参与了该朗诵会的前期策划讨论(未做出多少实质性贡献),于是也获赠演出票,去听了一场。
在朗诵会上,我头一次听到“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的名篇《像山那样思考》。
奥尔多·利奥波德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
1949年,《沙乡年鉴》出版,这是他最重要的著作。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反思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反思
《像山那样思考》这篇课文重点就在于让学生提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重视环保。
应该说,这是一篇比较严肃的文章。
平时我上课的语言都是比较随意的,这次我希望我可以改变这种不好的习惯,就从这篇课文开始改变。
我发现,当我的语言变得正式的时候,学生也变得很严肃。
他们有了想更深入地了解文本的念头,正是这念头使他们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地去阅读文本,从而理解这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安静地思考,对于《像山那样思考》这篇文章是很必要的。
另外,我提出了三个问题来串联这篇课文的教学,即:1)山是怎么思考的?2)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具体是什么?3)人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这三个问题贯穿了整个课堂,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使课堂教学完整。
这是我以后也要继续坚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惊觉与沉思——读《像山那样思考》有感
南通中学陈祝华
无论是湖的寂寞,还是山的思考,都不得不承认,就在这湖光山色的迭映交辉中,人类那一颗颗经过现代工业文明的电光石火炙烤烘焙而日益膨胀麻木的心,在迷茫的无措中,已经在惊觉,在沉思。
狼的一声声嗥叫,像警棍一样敲击着人们日益麻木的心。
也许有些人还没有听到,但利奥波德却从这声声无助的嗥叫中觉醒了!他用最犀利最真诚地文字观照忏悔着自己。
一弹射出,一狼倒下,一只小狼拖着一条腿走去。
当我们看到老狼眼里闪烁着令人难受的垂死的绿光时,那久已麻木的灵魂才为之悸动,为之振颤,我们才发现了某种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狼这个生命和山才知道的东西。
这东西是什么呢?正如作者开头所言:秘密。
秘密即生态规则,这个规则有点神秘。
狼可以吃掉鹿群中的弱者,但人却不能为了所谓的安全而打死狼。
这是自然的隐秘。
可人类却不顾这个隐秘,自高自大,忘乎所以。
“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天堂。
”有多少人曾像作者这样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过!可是结果呢,带来的却是地狱般地恶梦。
随着狼的一只只倒下,大肆繁殖的鹿群,毫无止境的争食,就像潘多拉打开了魔盒,让灾难接踵而至:山体上,美丽的灌木树林大片大片地消失;泥石流、沙尘暴随时逞威,人类全然没有了安全可言。
鹿群中,同类相残,白骨累累,惨不忍睹!人类啊,原是想呵护他们一厢情愿中的生命,却不曾想残害了它们!这一切,似乎是对人类漠视秘密的一种讽刺,一种无情地莫大地讽刺。
在所有存在物中,只有人类才能倾听存在的声音。
海德格尔曾这样颂扬人类。
可当无知地掠夺无情地漠视酿成一幕幕悲剧时,利奥波德有了深深的忧患。
是啊,人类何曾尖起耳朵去倾听去细辨狼嗥的忽高忽底或近或远?又何曾谦卑地低下高贵的头颅,去思考狼的嗥叫中隐藏着的潜在含义?狼也是自然万物的一分子,它有感情,也有生命的尊严;山也是会思考的,它深知狼对于它的重要作用。
万物都是造化的神手刻意丢下的,有灵性的啊。
文中,作者似乎想告诉人类这一切。
利奥波德深知,人类只是自然链条中的一环,他们没有权利拆散破坏这个链条,甚至超拔于自然之上。
人类与自然是个共同体。
这个共同体成员的关系,有共生,有寄生,也有竞争。
如此,才构成了恒久的秘密系统或者说神秘的系统。
这秘密和神秘,容不得人类如此地漠视和亵渎。
所以,作者以最深切敏锐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心灵的惊觉和沉思,以期引起人们的警醒。
应当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