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汇总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文学1. 第一课:《诗经》选读2. 第二课:《楚辞》选读3. 第三课:唐诗选读4. 第四课:宋词选读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内涵。
3. 采用讨论交流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40%。
2. 期中考试:以闭卷考试形式进行,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以开卷考试形式进行,占总评的30%。
五、教学时间1. 第一单元:共4课时2. 每课时:40分钟3. 总计:160分钟教案示例:课题:《诗经》选读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背景及特点。
2. 掌握《诗经》中的经典篇目。
3. 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诗经》的产生背景及特点。
2. 经典篇目解析。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诗经》的背景及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经》中的经典篇目。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诗经》经典篇目的掌握程度。
教学步骤:1. 导入:《诗经》的产生背景及特点。
2. 讲解:《诗经》中的经典篇目。
3. 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经典篇目的意义。
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讨论成果,强调《诗经》的价值。
5. 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诗经》中的诗进行背诵。
六、教学内容第二单元:中国古代艺术5. 第五课:书法艺术欣赏6. 第六课:绘画艺术欣赏7. 第七课:音乐舞蹈艺术欣赏8. 第八课:戏曲艺术欣赏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感受艺术作品的美。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 传统节日习俗3. 传统艺术形式4. 传统美德与礼仪5. 经典文学作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教学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次内涵的理解和鉴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习俗、艺术形式、美德礼仪和经典文学作品。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问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剪纸、书法、传统游戏等。
4.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重点内容:详细讲解传统节日习俗、艺术形式、美德礼仪和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习俗、艺术形式、美德礼仪和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剪纸、书法、传统游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六年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材,如《中国文化史》、《传统文化经典读本》等。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诗词鉴赏教学内容:赏析《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等经典诗词。
2. 第二单元:成语学习教学内容:学习成语的来源、意义和用法,如“画龙点睛”、“亡羊补牢”等。
3. 第三单元:典故了解教学内容: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如“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
4. 第四单元:历史人物教学内容:学习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故事,如“孔融让梨”、“诸葛亮草船借箭”等。
5. 第五单元:传统文化习俗教学内容: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传统文化内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人物和典故为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作文、练习题等。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程度的评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语文》、《历史》等相关教材。
2. 参考资料:相关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六、教学进程安排1. 第一单元:诗词鉴赏(2课时)第1课时:讲解诗词的基本知识,赏析《静夜思》、《春晓》等诗词。
第2课时:继续赏析《登鹳雀楼》等诗词,进行诗词创作练习。
2. 第二单元:成语学习(3课时)第1课时:讲解成语的来源和意义,学习成语“画龙点睛”、“亡羊补牢”。
第2课时:学习成语“掩耳盗铃”、“守株待兔”,进行成语接龙游戏。
第3课时:总结成语学习,进行成语运用练习。
3. 第三单元:典故了解(2课时)第1课时:讲解成语典故的基本知识,学习典故“掩耳盗铃”、“守株待兔”。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古代诗歌1. 《诗经》中的名篇:《关雎》、《静女》、《氓》等。
2. 唐代诗歌:《春晓》、《登鹳雀楼》、《相思》等。
3. 宋词:《水调歌头》、《卜算子》、《青玉案·元夕》等。
第二单元:古代散文1. 《论语》选篇:《学而》、《为政》、《八佾》等。
2. 唐代散文:《谏太宗十思疏》、《陋室铭》、《岳阳楼记》等。
3. 明清散文:《项脊轩志》、《醉翁亭记》、《沧浪亭记》等。
第三单元:古代小说1. 《三国演义》选篇:《桃园三结义》、《群英会》、《空城计》等。
2. 《水浒传》选篇:《梁山伯与祝英台》、《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等。
3. 《西游记》选篇:《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火焰山》等。
第四单元:古代戏曲1. 京剧选段:《空城计》、《四进士》、《贵妃醉酒》等。
2. 昆曲选段:《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等。
3. 越剧选段:《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碧玉簪》等。
第五单元:古代寓言1. 孟子寓言:《孟子·告子下》、《孟子·公孙丑下》等。
2. 庄子寓言:《庄子·逍遥游》、《庄子·秋水》等。
3. 韩非子寓言:《韩非子·五蠹》、《韩非子·难一》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难点:对古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进行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知识点。
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华传统文化概述第1课:走进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介绍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价值,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第2课: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教学内容:介绍汉字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汉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第二单元:传统文学第3课:古代诗歌教学内容:选取代表性的古代诗歌,让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人情感。
第4课:古代散文教学内容:选取经典的古代散文,使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和魅力。
第三单元:传统艺术第5课:中国传统绘画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流派及特点,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欣赏能力。
第6课: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发展及代表性乐器,培养学生对中国音乐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传统文化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度等,占总评的40%。
2. 单元测试: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测试成绩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期末进行传统文化知识考试,考试成绩占总评的3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
2. 辅助材料:相关传统文化书籍、视频、图片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传统文化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4. 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六、教学安排第1-2周:中华传统文化概述第3-4周:传统文学第5-6周:传统艺术第7-8周:传统节日第9-10周:传统习俗第11-12周:传统思想七、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品味古代诗歌和散文的美,欣赏中国传统绘画和音乐,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理解传统思想。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案主题: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3.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介绍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化艺术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特点。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传承和保护意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文化研究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长期观察:观察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的变化,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的培养情况。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代表人物、经典著作和艺术形式。
2. 教学难点: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深层次含义和学生在传承保护方面的思考。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教材或阅读材料。
2. 课件:制作PPT或课件,辅助教学。
3. 视频或图片:准备相关的传统文化视频或图片,用于案例分析。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短的文化故事或视频,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与展示:详细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代表人物、经典著作和艺术形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文化艺术作品,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想法。
5.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
九、课后作业1. 阅读一本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写一篇读后感。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中国的传统节日3. 中国的传统艺术4. 中国的传统习俗5. 中国的传统美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2. 教学难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
四、教学方法1. 对比法:通过对比不同传统文化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环节一:讲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学生了解节日的起源、习俗等。
3. 教学环节二:介绍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剪纸等,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形式和特点。
4. 教学环节三:讲解中国的传统习俗,如婚礼、丧葬等,让学生了解习俗的起源和意义。
5. 教学环节四:介绍中国的传统美食,如火锅、粽子等,让学生了解美食的制作方法和特点。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7.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传统文化形式,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引导。
2. 总结性评价:通过布置作业和课堂分享,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给予肯定和鼓励。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展览或活动,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直观感受和认识。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与目标1.1 课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让六年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特制定本册教案,希望通过系统地学习,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1.2 课程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基本知识。
2. 学习和欣赏古典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掌握中国传统艺术、民俗等特色文化,培养审美情趣。
4. 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章:古典诗词教学2.1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涉及唐诗、宋词、元曲等古典诗词。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才情与智慧,领略诗词的美妙与韵味。
2.2 教学方法2.2.1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经典诗词,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2.2 解析词义: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修辞等,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涵。
2.2.3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仿写诗词,培养创作能力。
2.3 教学案例案例一:《静夜思》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步骤:1.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多次朗读,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2. 词义解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床前明月光”中的“月光”象征着思乡之情。
3. 创作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
案例二:《登鹳雀楼》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古诗中的意境,了解古代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和谐。
教学步骤:1.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多次朗读,感受诗句的韵律美。
2. 词义解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黄河”象征着历史的变迁。
3. 创作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描述自然景观的诗。
第三章:散文教学3.1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涉及古代散文,如《庄子》、《孟子》等。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代散文的思想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方法3.2.1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经典散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2.2 解析词义:分析散文中的观点、论证方法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包括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诗词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流派3. 成语的来源、结构和运用4. 传统文化中的典故及其意义5. 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贡献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发展历程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内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4. 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如吟诵、书写、绘画等。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第二课时:诗词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流派3. 第三课时:成语的来源、结构和运用4. 第四课时:传统文化中的典故及其意义5. 第五课时: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贡献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践活动表现: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吟诵、书写、绘画等。
4.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语文》、《历史》等相关教材2. 参考书籍:关于传统文化、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的参考书籍3. 网络资源:相关网站、博客、论坛等4. 视频资源:关于传统文化、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的纪录片、讲座等5. 实践活动材料:吟诵、书写、绘画等所需材料七、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问题或者故事,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知识点:讲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概念、特点、发展等。
3. 案例分析:分享相关的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内涵。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升学生的古文素养,为初中学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册共十个单元,每单元包括两篇课文和相关的练习。
内容涵盖了古代诗歌、散文、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多种体裁,既有经典名篇,也有脍炙人口的传统故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难点:古文词汇、句式的理解,文化背景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 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合作意识。
五、教学安排:本册共十个单元,每个单元的教学时间为两课时。
每课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课文阅读,第二部分为练习与讨论。
一、第一单元:古典诗歌【课文1】《静夜思》教学目标:1. 学习并背诵《静夜思》。
2.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和作者。
2.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 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解读诗句的含义。
4. 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练习与讨论】1. 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典诗歌进行阅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阅读的心得体会。
二、第二单元:散文选篇【课文1】《背影》教学目标:1. 学习并理解《背影》的主要内容。
2. 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题目和作者。
2.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 分析散文的结构,解读句段含义。
4. 学生自主朗读,体会作者情感。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练习与讨论】1. 学生自主选择一篇散文进行阅读,理解散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六年级国学教案国学教案16篇

2016--2017秋季一年级文体教案底寨小学2016.9六年级国学教案[活动目标]1、积累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句子的意思。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4、细心品味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2、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课时:2课时[活动过程]一、复习导入。
1、复习《论语》。
(1)指名学生诵读。
(2)全班诵读。
2、谈话导入。
人非生而知之者。
我们要善于学习,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孔子也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二、学习《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1、师范读。
2、生自读,读通、读顺。
3、师讲解大意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4、生再次自读,带着对句子的理解读熟。
5、请学生讲讲对句子的理解。
6、师小结: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
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
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
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
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或者只看自己的优点。
7、引导悟理。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诗词、成语、历史故事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授、讨论、实践等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2)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培养阅读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诗词欣赏1. 《春晓》——唐孟浩然2.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3. 《静夜思》——唐李白第二单元:成语故事1. 《掩耳盗铃》——出自《战国策》2. 《刻舟求剑》——出自《庄子》3. 《画龙点睛》——出自《史记》第三单元:历史故事1. 《盘古开天辟地》2. 《孟子见梁惠王》3. 《诸葛亮草船借箭》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读并理解诗词、成语故事和历史故事的内容,掌握其中的道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措施1.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诗词、成语故事和历史故事的内容。
2. 设置讨论话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读并理解诗词、成语故事和历史故事的内容。
2. 学生能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计划第1周:诗词欣赏——《春晓》、《登鹳雀楼》、《静夜思》第2周:成语故事——《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画龙点睛》第3周:历史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孟子见梁惠王》、《诸葛亮草船借箭》第4周:实践活动——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成语故事和历史故事的基本内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课堂讨论。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优质】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优质】国学启蒙第一课《论语》八则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感悟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古代圣贤做人、处事的教诲。
教学内容:1、人物介绍: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八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2、《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3、《论语》 - 价值和影响《论语》首创语录之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
《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中的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
(2)运用案例分析、对比研究等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传统节日(1)春节:介绍春节的起源、习俗、美食等。
(2)端午节:讲述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粽子制作等。
(3)中秋节:讲解中秋节的传说、习俗、赏月等。
2. 第二单元:传统艺术(1)书法:介绍书法的基本技法、名篇欣赏。
(2)国画:讲解国画的起源、分类、名作欣赏。
(3)剪纸:教授剪纸的基本技巧、创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参与度、合作意识等。
2. 结果性评价: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 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2. 辅助材料:相关节日实物、图片、视频等3. 网络资源:传统文化相关网站、论坛、文章等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单元:传统节日(2课时)2. 第二单元:传统艺术(3课时)3. 第三单元:传统习俗(2课时)4. 第四单元:传统礼仪(2课时)5. 第五单元:传统思想(3课时)八、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的重要性。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六年级下学期的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传统文化的欲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概述第1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第2课: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第二单元:中国古典文学第3课:中国古代诗歌第4课:中国古代散文第三单元:中国传统艺术第5课:中国传统绘画第6课:中国传统音乐第四单元:中国传统节日第7课:春节第8课:中秋节第五单元:中国传统习俗第9课:饮食文化第10课:传统服饰第11课:传统礼仪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阐述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化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传统文化的相关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时间安排:本学期共15周,每周一节课,每节课40分钟。
具体安排如下:第1-2周:中国传统文化概述第3-4周:中国古典文学第5-6周:中国传统艺术第7-8周:中国传统节日第9-10周:中国传统习俗第11-12周:复习与巩固第15周:期末总结与评价六、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材。
2. 参考书籍:中国传统文化相关书籍。
3. 网络资源: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网站、博客、论坛等。
4. 视频资源: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视频资料。
5. 实物资源:中国传统艺术作品、节日用品等。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问题或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授知识:讲解本节课的文化知识,阐述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7篇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总结、应急预案、实习心得、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summaries, emergency plans, internship experiences, document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小学传统文化教案7篇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全球视野,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和关键环节,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传统文化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1课《论语》(八则)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看课本第1—3页原文和文意二、简介《论语》。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3页七、活动广角:第4页八、成长阶梯:第4页九、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课《大学》(二则)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5—7页原文和文意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8页六、活动广角:第8—9页七、成长阶梯:第10页九、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传统节日1. 《春节》:让学生了解春节的来历、习俗和活动。
2. 《元宵节》:学习元宵节的起源、习俗和传统食品。
3. 《清明节》:掌握清明节的由来、风俗和纪念方式。
4. 《端午节》: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传统活动。
5. 《中秋节》:学习中秋节的来历、习俗和传统食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各个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活动。
难点: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等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
六、教学计划与进度1. 课时安排:本册教材共3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第一单元用5课时完成,后续单元每单元用5课时完成。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2. 参考资料:相关传统文化的书籍、文章、视频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八、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生动讲解、有趣案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注重实践: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品尝传统美食等,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3. 启发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九、教学拓展1. 组织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举办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包括诗词、成语、历史人物、民间故事等。
(2)能够运用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简单的创作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第1课:《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目标:1. 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分类、韵律、意境等。
2. 学习并鉴赏几首经典的古代诗词,如《静夜思》、《春晓》等。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诗词的基本知识介绍。
2. 诗词鉴赏方法讲解。
3. 经典诗词鉴赏。
第2课:《成语故事》1. 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学会正确使用成语。
2. 学习并鉴赏几个有趣的成语故事,如“掩耳盗铃”、“画蛇添足”等。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成语的来源和含义介绍。
2. 成语故事鉴赏。
3. 成语游戏活动。
第3课:《历史人物》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孔子、秦始皇、诸葛亮等。
2. 学习并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和贡献,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历史人物介绍。
2. 历史人物事迹和贡献讲解。
3. 历史人物角色扮演活动。
第4课:《民间故事》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的民间故事,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2. 学习并鉴赏这些民间故事,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1. 民间故事介绍。
2. 民间故事鉴赏。
3. 民间故事续编活动。
第5课:《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介绍。
成长需要的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精选

作为中国人,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六年级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年,是一个学生着手建立文化认知框架,进入中学生阶段之前的重要时间节点,也是学生社会情感、品德、身心等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期。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文化认知框架,我整理了几篇精选的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红楼梦》中显露的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红楼梦》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表现。
教案创设“探究《红楼梦》中的婚姻礼仪文化”主线,通过让学生观察《红楼梦》中的婚姻仪式,了解古代的婚姻习俗、礼仪、婚姻制度、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信息,凸显中国传统婚姻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教案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习俗教案中国是个“节日之乡”,譬如我们熟知的春节便是其中一种。
教案以“春节”为主线,让学生通过阅读春节由来、民俗习惯、吉祥物、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内容,加深对春节传统文化的认知,让学生了解到春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
教案通过开展“传统饰品手工制作”、“民俗故事朗读比赛”、“舞狮表演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古代书法艺术传统文化教案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教案以“古代书法艺术”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观察古代书法艺术作品,学习书法艺术的起源、传承、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并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教案通过“书法比赛”、“写春联比赛”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书法艺术的美妙与神韵。
四、古代诗歌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案以“古代诗歌”为主线,让学生学习古代诗歌中的意境和意义,了解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还让学生了解到诗歌的基本知识和写作技巧。
教案通过开展“诗歌朗读比赛”、“诗歌创作比赛”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深入学习、欣赏、创作古代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第1课《论语》(八则)总第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一、经典回放:看课本第1—3页原文和文意教学过程:二、简介《论语》。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3页七、活动广角:第4页八、成长阶梯:第4页九、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后札记:第2课《大学》(二则)总第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5—7页原文和文意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1.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8页六、活动广角:第8—9页七、成长阶梯:第10页九、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后札记:第3课《中庸》(二则)总第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11—13页原文和文意二、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4页六、活动广角:第15页七、成长阶梯:第16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后札记:第4课、《列子·汤问》(二则)总第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17—21页原文和文意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9页六、活动广角:第19、20、22页七、成长阶梯:第20、23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后札记:第5课、《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总第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24—28页原文和文意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26、29页六、活动广角:第26、29—31页七、成长阶梯:第31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后札记:第6课、马援总第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一、人物剪影:默读课本32—33页原文和注释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34页六、活动广角:第34、35页七、成长阶梯:第35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后札记:课、诸葛亮7第总第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一、人物剪影:默读课本36—37页原文和注释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38页六、活动广角:第38页七、成长阶梯:第38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后札记:第8课、岳飞总第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一、人物剪影:默读课本39—40页原文和注释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小卡片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小卡片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小组交流。
3.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1页六、活动广角:第41、42页七、成长阶梯:第42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后札记:第9课、李清照总第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一、人物剪影:默读课本43—45页原文和注释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5页六、活动广角:第46页七、成长阶梯:第46页八、个人熟读自立歌九、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后札记:第10课、辛弃疾总第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一、人物剪影:默读课本47—48页原文和注释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9页六、活动广角:第49、50页七、成长阶梯:第50、50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后札记:第11课、蓬莱仙境总第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一、诗画揽胜:默读课本53页原文和注释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