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差和标准差》教案
《方差和标准差》说课稿
![《方差和标准差》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89f8b20bed5b9f3f90f1ca0.png)
《方差和标准差》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有这样一个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方差和标准差》。
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程序,再加上教学效果预测构成了我今天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方差和标准差》这个课题选自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统计基础知识》一书中的第三章第三节,是其中的第二个大问题。
《统计基础知识》是财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财会专业的整个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其中的第三章以第二章为基础,是统计工作过程的第四个阶段——统计分析阶段的开始,是对统计研究的重要方法——综合指标法的具体阐述,介绍了统计绝对数和统计平均数两个综合指标,是本书的重点。
其中的第二节和第三节遥相呼应,从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两方面描述了变量分布的数量特征。
方差和标准差便是描述离散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方差和标准差去描述变量分布的离散程度,还可以打开学生思路,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重要作用。
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已经学习了集中趋势的统计描述,熟练掌握了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对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及其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也有了充分的认识,再加上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离散程度统计描述的第一个指标——极差,因此在学习方差和标准差时,在心理上已经能够平静地接受。
本节课的内容实质上是用另一个指标来实现离散程度的统计描述,所以学生是容易接受和理解的。
(二)教学目标:在分析学生及教材的基础上,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熟练掌握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动脑、勤思考、善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充分体会严密的逻辑推理带给他们的学习上的快乐和成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根据《统计基础知识教学大纲》的要求,围绕教学目标,我制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方差、标准差的概念、计算及其运用,这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章的重点。
方差和标准差.3方差和标准差
![方差和标准差.3方差和标准差](https://img.taocdn.com/s3/m/9a4c3320f111f18582d05a09.png)
3.3方差和标准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方差,标准差公式的产生过程2、熟练掌握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3、能通过实例学会用样本方差分析总体方差二、教学重点方差、标准差的概念、计算及其运用三、教学难点方差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四、教材分析《方差与标准差》这节课是选自浙教版八年级上第三章第三节,是在学生学会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来表示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量后的另一种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
是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另一重要指标。
这节课是七年纪上册“数据与图表”内容的延续,在数据与图表中是着重用图表的形式来反映数据的特征和变化。
而本章则是用统计量来反映数据的特征和变化。
学好本节课,不仅为进一步学好数据分析打好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和实际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计算方差、标准差时,首先要求平均数,因此,求方差、标准差也是求平均数的练习和巩固的过程。
但平均数与方差的最本质的区别是: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的统计量而方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的统计量。
五、学情分析根据我自己对所带两个班级学生的了解,他们在分析,推导能力上不是特别强,所以本节的内容我准备按课本的要求来,不做较大的改变,不要求学生解决复杂或生僻的问题。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要根据实际选择统计量,并通过数据分析作出判断或预测。
不仅需要学生有教高的综合分析能力,而且要有较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是比较薄弱的。
因此,我在教学中会把握好教学要求,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小组讨论,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难题。
在这堂新课中,我放较大的比重在公式的产生上,既公式的推导过程。
因为中考不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所以在数据的选择上要便于计算,不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学生观看射击比赛视频提问:一年一度的比赛又要开始了,所有的学员都这么优秀选谁? 设计意图:1、通过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每个学员都很优秀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合理的选拔 标准,从而引出了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二)合作学习甲、乙两人的测试成绩统计如下:(1)分别算出甲、乙两人的平均成绩. (2)根据这两人的成绩,再画出折线统计图.(3)现要从甲、乙两人中挑选一人参加比赛,你认为挑选哪一位比较适宜?为什么?提问:1、哪组数据围绕其平均数波动较大,波动大反映了什么? 2、谁射击成绩比较稳定?设计意图:1、1,2两个小题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通过给出两个 问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折线图,因为折线图能够直观反应两人成24 68 成绩(环)10 0 1 2 3 4 5绩水平的高低以及稳定性。
初中数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章数据分析初步3.3方差和标准差公开课
![初中数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章数据分析初步3.3方差和标准差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f42b9b2e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11.png)
方差和标准差方差和标准差学习目标1、了解方差,标准差的公式的产生过程。
2、熟练掌握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3、能通过实例学会用样本方差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
导学过程预习课本P62-64思考:选拔射击手参加比赛时,我们应该挑选测试成绩中曾达到最好成绩的选手,还是成绩最稳定的选手?合作学习甲、乙两名射击手的测试成绩统计如下:(1)甲、乙两名射击手的极差分别是多少?(2)请分别计算两名射击手的平均成绩;(3)请分别计算两名射击手的成绩与平均数的差(即偏差)。
(4)甲、乙两人成绩的偏差的平均数是多少?(5)现要挑选一名射击手参加比赛,若你是教练,你能根据偏差的平均数挑选射击手参加比赛吗?为什么?归纳总结方差的概念:例:为了考察甲、乙两种小麦的长势,分别从中抽出10株苗,测得苗高如下(单位:cm):甲: 12 13 14 15 10 16 13 11 15 11乙: 11 16 17 14 13 19 6 8 10 16哪种小麦长得比较整齐?归纳总结标准差的概念:自我检测已知数据a1,a2,a3,…,a n的平均数为X,方差为Y标准差为Z。
则①数据a1+3,a2 + 3,a3 +3 ,…,a n +3的平均数为____,方差为______,标准差为______。
②数据3a1,3a2 ,3a3 ,…,3a n的平均数为______,方差为______,标准差为______。
③数据2a1-3,2a2 -3,2a3 -3 ,…,2a n -3的平均数为______,方差为______,标准差为______。
自我反思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疑问?。
《标准差与方差》数学教案设计
![《标准差与方差》数学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b49951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59.png)
《标准差与方差》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方差的定义和性质,掌握方差的意义和应用。
2.学会计算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
3.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方差和标准差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难点:方差的意义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
2.数据表格、计算器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提出问题:平均数能否完全反映一组数据的特征?为什么?(3)引导学生思考,为引入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做铺垫。
二、新课讲解1.讲解方差的定义和性质(1)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数据波动的大小。
(2)引导学生理解方差是衡量数据波动程度的统计量。
(3)讲解方差的计算公式和性质。
2.讲解标准差的定义和性质(1)介绍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用于衡量数据的离散程度。
(2)讲解标准差的计算公式和性质。
3.讲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1)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方差和标准差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理解方差和标准差在描述数据分布特征方面的重要性。
三、案例分析1.分析案例一:某班学生的数学成绩(1)给出学绩的数据表格。
(2)引导学生计算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
(3)让学生讨论:哪个统计量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特征?2.分析案例二:某地区气温变化(1)给出某地区气温变化的数据表格。
(2)引导学生计算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
(3)让学生讨论:如何利用方差和标准差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四、巩固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课堂小结2.强调方差和标准差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2.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哪些地方需要改进?2.学生对方差和标准差的理解是否到位?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3.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八、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统计量(如偏度、峰度等)的定义和作用。
八年级数学下册《21.2.2 方差与标准差》教案 沪科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21.2.2 方差与标准差》教案 沪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83343531af1ffc4ffe47ac63.png)
《21.2.2 方差与标准差》教学目标: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教学重点:掌握方差求法,教学难点:理解方差公式,应用方差对数据波动情况的比较、判断。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乒乓球的标准直径为40mm,质检部门从A、B两厂生产的乒乓球中各抽取了10只,对这些乒乓球的直径了进行检测。
结果如下(单位:mm):A厂:40.0,39.9,40.0,40.1,40.2,39.8,40.0,39.9,40.0,40.1;B厂:39.8,40.2,39.8,40.2,39.9,40.1,39.8,40.2,39.8,40.2.1)请你算一算它们的平均数和极差。
A厂:平均数____________ 极差__________B厂:平均数____________ 极差__________2)是否由此就断定两厂生产的乒乓球直径同样标准?___________3)你认为哪厂生产的乒乓球的直径与标准的误差更小呢?__ ___ ____ _二、探索活动通过计算发现极差只能反映一组数据中两个极值之间的大小情况,而对其他数据的波动情况不敏感。
试一试,做下列的数学活动:1、计算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2、1)把所有差相加,2)把所有差取绝对值相加,3)把这些差的平方相加.想一想:你认为哪种方法更能明显反映数据的波动情况?二、新知讲授:定义:设有n个数据、…,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即用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记作.意义:用来衡量一批数据的波动大小.在样本容量相同的情况下,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即,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它也是一个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重要的量.三、例题讲解例1已知样本数据101,98,102,100,99,则这个样本的标准差是___________.例2 为了考察甲、乙两种农作物的长势,分别从中抽取了10株苗,测得苗高如下:(单位:mm)甲:9,10,11,12,7,13,10,8,12,8乙:8,13,12,11,10,12, 7,7,9,11请你经过计算后回答如下问题:(1)哪种农作物的10株苗长的比较高?(2)哪种农作物的10株苗长的比较整齐?例3 已知的平均数10,方差3,则的平均数为__________,方差为___________.课堂小结:教学反思: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方差与标准差教案
![方差与标准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51be7a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8f.png)
方差与标准差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方差的概念,掌握计算一组数据方差的方法。
2. 理解标准差的概念,掌握计算一组数据标准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探究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2. 利用数学软件或calculator 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提高学生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方差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标准差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1. 方差、标准差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2. 利用数学软件或calculator 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的波动情况,引发学生对数据波动性的思考,进而引入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方差和标准差的定义、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组数据,计算其方差和标准差,并交流计算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4. 练习巩固:布置适量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对方差和标准差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四、课后作业2. 选择一组数据,计算其方差和标准差,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方差和标准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利用数学软件或计算器,让学生亲自动手计算方差和标准差,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运用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方差和标准差进行深入理解,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2.2《方差与标准差》教 案 设 计
![2.2《方差与标准差》教 案 设 计](https://img.taocdn.com/s3/m/425227b869dc5022aaea00b5.png)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
学生思考计算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创造一种探索的情境。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2
分
钟
数学活动
通过计算发现极差只能反映一组数据中两个极值之间的大小情况,而对其他数据的波动情况不敏感。让我们一起来做下列的数学活动:
1画一画
2填一填A厂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数据
与平均值差
B厂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数据
与平均值差
3算一算
把所有差相加,把所有差取绝对值相加,把这些差的平方相加。
4想一想
你认为哪种方法更能明显反映数据的波动情况?
学生动笔
学生每两组展开活动。
10
分
钟
师生交流
揭示新知
(3)为什么要除以数据个数n?(是为了消除数据个数的影响).
5.初步运用
在学生理解了方差概念之后,再回到了引例中,通过计算机床甲、乙两组数据的方差,再根据理论说明哪个机床做得更好?
P46
(二)标准差
1.问题:
方差的单位与愿数据的单位相同吗?应该如何办?
2.引出新知----标准差概念
在有些情况下,需要用到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即
感知
方差
解决学
生疑问
感知
方差
20
分
钟
实际应用
巩固新知
高中数学教案概率分布的方差与标准差
![高中数学教案概率分布的方差与标准差](https://img.taocdn.com/s3/m/48d62ce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2c.png)
高中数学教案概率分布的方差与标准差高中数学教案:概率分布的方差与标准差概率分布是概率论中的重要概念,用于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规律性。
在高中数学课程中,我们需要了解概率分布的方差与标准差,它们是衡量概率分布离散程度的指标。
本教案将详细介绍方差与标准差的计算方法、性质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 方差的计算方法方差是用来度量概率分布离散程度的统计量。
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X,其方差的计算公式如下:Var(X) = Σ[(Xi - μ)² * P(Xi)]其中,Xi表示随机变量X的取值,μ表示随机变量X的期望值,P(Xi)表示Xi取值的概率。
例如,某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服从离散型随机变量X,其取值为{60, 70, 80, 90, 100},对应的概率分别为{0.1, 0.2, 0.3, 0.2, 0.2}。
求该班级学生考试成绩的方差。
解:首先计算随机变量X的期望值μ:μ = Σ(Xi * P(Xi)) = 60*0.1 + 70*0.2 + 80*0.3 + 90*0.2 + 100*0.2 = 82然后计算方差Var(X):Var(X) = Σ[(Xi - μ)² * P(Xi)] = (60-82)²*0.1 + (70-82)²*0.2 + (80-82)²*0.3 + (90-82)²*0.2 + (100-82)²*0.2 = 1362. 标准差的计算方法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它衡量了概率分布离散程度相对于期望值的距离。
标准差的计算公式如下:σ = sqrt(Var(X))继续以前述班级学生考试成绩为例,求该班级学生考试成绩的标准差。
解:首先计算方差Var(X):Var(X) = 136然后计算标准差σ:σ = sqrt(Var(X)) = sqrt(136) ≈ 11.663. 方差与标准差的性质方差和标准差具有以下性质:- 方差和标准差都是非负的。
《方差与标准差》说课稿
![《方差与标准差》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fc9e989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31.png)
《3.3方差和标准差》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第三节,主要内容是方差和标准差。
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后出现的新统计量,它反应的是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课本从选拔参加射击比赛的人员引入,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画图来判断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形象直观,这样提出方差的概念,让学生比较自然的接授。
课本在本节中安排了一个例子,进行了有关方差的计算,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能掌握算理和算法,并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方差这一统计量是反应一组数据的稳定性。
二、学情分析:方差公式:比较复杂,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个公式都会有一定困难,以致应用时常常出现计算的错误,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安排了几个环节,将难点化解。
1.首先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方差和方差公式,目的不明确学生很难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多举几个生活中的小例子,比如:选择运动员、选择质量稳定的电器等。
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做出选择判断经常要去了解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仅仅知道平均水平是不够的。
2.波动性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第一环节中点明了为什么去了解数据的波动性,第二环节则主要使学生知道描述数据,波动性的方法。
可以画折线图方法来反映这种波动大小,可是当波动大小区别不大时,仅用画折线图方法去描述恐怕不会准确,这自然希望可以出现一种数量来描述数据波动大小,这就引出方差产生的必要性。
3.第三环节教师可以直接对方差公式作分析和解释,波动大小指的是与平均数之间差异,那么用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整体的波动大小可以通过对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求平均值得到。
所以方差公式是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统计量。
构思:教师的“教”体现在创设情景-----组织探究----发现规律----熟练运用学生的“学”体现在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情境的分析和探究,发现了在实际生活应用中需要方差这样新的统计量:反映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也就是用来衡量一批数据的波动大小,在样本容量相同的情况下,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三、教法分析:情境法----对具体的实际情境进行分析和计算发现方差出现的必要性。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6.4.1方差与标准差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6.4.1方差与标准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84a93a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56.png)
在今天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方差与标准差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反思和改进。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部分,我通过提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我觉得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例如,可以让学生提前收集一些数据,课上分享他们所关注的数据波动现象,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也能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方差与标准差在实际中的应用。
本节课将结合实际数据和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方差与标准差的概念、计算及应用,培养数据分析能力,为后续学习统计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数据分析观念:通过学习方差与标准差,培养学生分析数据波动性的能力,使他们在实际问题中能够运用统计学方法,合理选择和运用方差、标准差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方差与标准差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方差与标准差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பைடு நூலகம்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图示、例题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方差计算过程中每个步骤的含义,强调平方和平均数的重要性。
(2)标准差的性质:理解标准差与方差之间的关系,掌握标准差的性质。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观察标准差与方差的变化规律,从而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方差和标准差: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方差和标准差应用于实际问题。
大学统计学方差标准差教案
![大学统计学方差标准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e250e7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4e.png)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定义及其意义。
2. 掌握计算方差和标准差的方法。
3. 能够运用方差和标准差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
教学重点:1. 方差和标准差的定义。
2. 计算方差和标准差的方法。
教学难点:1. 方差和标准差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2. 引入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提出问题:如何衡量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二、新课讲授1. 方差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定义:方差是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之差的平方的平均值。
- 计算公式:\[ \text{方差} = \frac{\sum_{i=1}^{n}(x_i - \bar{x})^2}{n} \]- 其中,\( x_i \) 表示第 \( i \) 个数据,\( \bar{x} \) 表示平均值,\( n \) 表示数据个数。
2. 标准差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定义: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它表示数据与平均值之间的平均距离。
- 计算公式:\[ \text{标准差} = \sqrt{\frac{\sum_{i=1}^{n}(x_i -\bar{x})^2}{n}} \]三、课堂练习1. 教师给出几个示例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其方差和标准差。
2.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
四、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方差和标准差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
2. 学生分析案例,总结方差和标准差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五、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方差和标准差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疑问。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方差和标准差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了方差和标准差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2.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备课教案方差与标准差的计算
![小学数学教学备课教案方差与标准差的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1725cbc4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ff.png)
小学数学教学备课教案方差与标准差的计算教案一:方差与标准差的计算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
2. 掌握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方差和标准差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二、教学准备:1. 教师:教学课件、黑板、粉笔、电脑等。
2. 学生:学习用书、练习册、计算器等。
三、教学过程:1. 概念讲解方差和标准差是用来描述数据分散程度的指标。
方差是指各个数据与其均值之差的平方的平均值,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2. 方差的计算方法方差的计算步骤如下:(1)求出数据的平均值;(2)将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求平方;(3)将所有差的平方求和;(4)将差的平方和除以数据个数,即可得到方差。
3. 标准差的计算方法标准差的计算步骤如下:(1)先计算方差;(2)将方差的值开方即可得到标准差。
4. 例题演示(教师可以选择一到两个具体的实例进行演示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过程。
)5. 练习(教师可以出几道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动手计算方差和标准差,巩固所学内容。
)6. 拓展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比较,例如,给出一些数据集合,让学生计算其方差和标准差,并分析其分散程度和差异性。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比较。
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和拓展应用的题目,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标准差与方差》数学教案设计
![《标准差与方差》数学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cda5d8276eeaeaad1f3307d.png)
《标准差与方差》数学教案设计1、掌握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的方法.2、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难点是准确操作计算器.2、计算器上的标准差用表示,和教科书中用S表示不一样,但意义是一样的.而计算器上的S和我们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意义不一样.在计算器上S和是并排在一起的,按同一键,都是统计计算用的.因S在前,在后,这样要想显示出标准差,就需要发挥该键的统计功能中第二功能,于是就得先按键,再按键.教学设计示例1(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四)养育渗透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了用高科技产品求方差值的简单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具有数学美的底蕴.1.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步骤.2.教学难点:正确输入数据.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计算器上的键S主认为是书上的标准差S,教科书中的符号S与CZ1206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计算器上的符号相同.4.解决办法:首先使计算器进入统计计算状态,再将一些数据输入,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一)明确目标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已学过用科学计算器进行过哪些运算?(求数的方根、求角的三角函数值等),那么用计算器和用查表进行这些运算在运算速度、准确性等方面有什么不同,(计算器运算速度快、准确性高,查表慢,且准确性低).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它会使我们更能充分体会到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的优越性.这样开门见山的引入课题,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进入新课的学习.(二)整体感知进行统计运算,是科学计算器的重要功能之一.一般的科学计算器,都含有统计计算功能,教科书以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为例说明计算方法.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这些统计量除了平均数、标准差外,还有数据个数n,各数据的和,各数据的平方和 .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另一个量S.计算器上的键S,并不表示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三)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讲清解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方法:在打开计算器后,先按键2ndF、STAT,便使计算器进入计计算状态.第二步输入数据,其过程一定要用表格显示输入时,每次按数据后再按键DATA.表示已将这个数据输入计算器.这时显示的数,是已输入的数据的累计个数,表中所有数据输入后显示的数为8,表明所有数据的个数(样本容量)为8,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如有7个数据是3,那么输入时可按3×7(前面是输入的数据,后面是输人数据的个数).第三步按一下有关的键,即可直接得出计算结果.在教师讲情操作要领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自己操作,用计算器求14.3节例1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每输入一个数据,就检查一下计算器上的显示是否与教科书的表格一致,如发现刚输入的数据有误,可按键DEL将它清除,然后继续往下输入.教师还要指出教科书上的符号S与CZ1206型计算器上的符号S 的意义不同,而与该计算器上的符号相同,在CZ1206型计算器键盘上,用表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由于这个计算器上未单设方差计算键,我们可以选按键,然后将它平方,即按键× = ,就得到方差值 .(四)总结、扩展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科学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在运算中,要注意操作方法与步骤,由于数据输入的过程较长,操作时务必仔细,避免出错,在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前提下,可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标准差来比较它们的波动大小,而不必再转到相应方差的比较.方法小结:用CZ1206型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教材P179中A组随堂练习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标准差1.60,40,30,45,70,582.9,8,7,6,9,7,8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内容仅供参考。
九年级上册《方差与标准差》导学案数学教案
![九年级上册《方差与标准差》导学案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0fa2a1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7f.png)
九年级上册《方差与标准差》导学案数学教案
标题:九年级上册《方差与标准差》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
2. 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
3. 学生能够运用方差和标准差来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并能对不同数据集的离散程度进行比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方差和标准差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课题,比如学生的考试成绩分布,引出描述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需求。
2. 新课讲解:
(1)介绍平均数作为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指标,然后引出描述数据离散程度的需要。
(2)讲解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方差反映的是数据相对于平均数的偏离程度。
(3)讲解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说明它是方差的平方根,更直观地反映了数据的离散程度。
3. 练习巩固:
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实例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加深对方差和标准差的理解。
4. 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强调方差和标准差在描述数据离散程度中的作用。
5. 作业布置:
布置一些包含计算方差和标准差的题目,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熟悉这两个概念。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年级数学上册4.4方差和标准差教案(1)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4.4方差和标准差教案(1)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64056e30242a8956bece48d.png)
4.4方差和标准差教材分析:方差和标准差是反应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
课本从射击比赛的成绩(当然也可以从学生更熟悉的例子,如投篮)引入,提出问题,并让学生通过画图来判断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形象直观,这样提出方差的概念就比较自然。
课本在本节和4.5节(包括相应的作业题)都安排了有关方差的计算,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能掌握算理和算法。
计算过程可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养成使用计算器的习惯。
本节的“探究活动”隐含着一种规律,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去发现这种规律,体会发现的乐趣。
教学目标:1.了解方差、标准差的概念;2.会求一组数据的方差、标准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3.能用样本的方差来估计总体的方差。
教学难点、重点:重点:方差的概念和计算难点:方差如何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学生不容易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问题一:要选拔射击手参加比赛,应该挑选测试成绩中曾达到最好成绩的选手,还是成绩最稳定的选手?二、新课讲授:甲、乙两名射击手的测试成绩统计如下:我们先计算他们的平均数,发现平均数相同都是8,可见平均数不能反映两个选手成绩是否稳定。
甲、乙两人成绩与平均数的偏差是多少?甲:-1 0 0 0 1乙:2 -2 2 -2 0 数据简单可看出甲稳定。
再看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农科站在8个面积相等的试验点对甲,乙两个早稻品种进行栽培对比试验,两个品种在各试验点的产量如下(单位:kg )甲:402,452,494.5,408.5,459.5, 411,456,500.5 乙: 428,466,465, 426.5, 436, 455, 448.5,459 哪个品种的产量比较稳定?计算它们的平均数都是448kg ,再看偏差 甲:-46 4 46.5 -39.5 11.5 -37 8 52.5 乙:-20 18 17 -21.5 -12 7 0.5 11看不出谁的偏差大。
所以我们需要严密的计算,统计学中计算方法不止一种,我们今天学其中一种,计算偏差平方的平均数如射击的甲、乙两人,甲:()()()()()4.0]8988888887[5122222=-+-+-+-+- 乙:()()()()()2.3]888681086810[5122222=-+-+-+-+-从中可知 这个平均数越大,说明波动越大,越不稳定。
标准差与方差概念教案:全面解读两个统计学基础知识
![标准差与方差概念教案:全面解读两个统计学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e605da3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87.png)
标准差与方差概念教学教案:全面解读两个统计学基础知识引言:标准差与方差是统计学的两个基础概念。
它们在统计学的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许多学科中,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医学等,都需要用到这两个概念。
因此,对于学生而言,了解它们的意义和应用十分必要。
本教案将全面解读标准差和方差的概念以及运用。
目标:1.理解并掌握标准差与方差的定义及表达方式2.理解标准差与方差的意义及其应用3.能够通过实践练习应用标准差与方差1.标准差的概念标准差是对一组数据中变量的分散程度的度量。
它告诉我们有多少数据落在平均值附近。
标准差的单位与原始数据相同。
标准差(SD)的公式如下:SD = √(Σ( xi - μ )² / ( n - 1 ) )其中,xi表示第i个数据,μ表示总体的平均值,n表示数据的数量。
在样本中,除以n-1而不是n,称为样本标准差。
例如,在假设有一个数列:3, 6, 9, 12,在计算标准差时,首先求出平均值为(3+6+9+12)/4 = 7.5。
然后计算方差:(3-7.5)^2 +(6-7.5)^2 + (9-7.5)^2 +(12-7.5)^2 = 90,最后标准差= √(90/3)= 5。
2.方差的概念方差是指一组随机变量在其均值附近分布的平方偏差,它代表一个数据集合中数据偏离其平均值的程度。
中心定理指出,当数据的样本数量越多时,样本均值越趋近于总体均值。
公式:方差的公式如下:σ^2 = Σ( xi - μ )² / n其中,xi表示第i个数据,μ表示总体或样本的平均值,n表示数据的数量。
3.差异与应用标准差与方差是对一组数据中变量的分散程度的度量。
当相对变化量较小时,它们可以用来比较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程度。
例如:在一个班级中,对全班学生的某一次考试成绩进行统计,结果如下:75,80,85,90,95。
则平均值为85,如果只从均值考虑,则无法判断这些分数分布的广度。
此时,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方差和标准差来确定这些数据的分布情况。
公开课教案方差标准差
![公开课教案方差标准差](https://img.taocdn.com/s3/m/b85bf684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0.png)
方差与标准差教学目标:1. 理解方差与标准差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掌握方差与标准差在描述数据波动程度中的应用。
3. 能运用方差与标准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方差与标准差的定义及计算。
2. 方差与标准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方差与标准差的计算。
2. 理解方差与标准差的意义。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提问:平均数能描述数据的波动程度吗?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数据的波动程度?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方差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举例说明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讲解方差的性质及意义。
三、标准差(10分钟)1. 介绍标准差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举例说明标准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讲解标准差与方差的关系。
四、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解答学生疑问,给予个别指导。
2. 提问:方差与标准差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方差与标准差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六、案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方差与标准差描述数据的波动程度。
2. 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方差与标准差,分析数据的波动情况。
3. 讨论:如何根据方差与标准差判断数据的稳定性?七、方差与标准差的局限性(10分钟)1. 讲解方差与标准差的局限性,如受极端值影响等。
2.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描述数据波动程度的统计量,如四分位数、极差等。
3. 讨论:在实际应用中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量?八、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解答学生疑问,给予个别指导。
九、方差与标准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0分钟)1. 举例说明方差与标准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质量管理、金融分析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方差与标准差解决实际问题?3. 讨论:方差与标准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局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差和标准差》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方差、标准差的概念
2、能力目标:会求一组数据的方差、标准差,并会用他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
能用样本的方差来估计总体的方差.
3、情感目标:通过实际情景,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记忆方差和标准差公式,能灵活地运用方差和标准差公式解题.
教学难点
灵活地运用方差和标准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甲、乙两名射击手的测试成绩统计如下表:
1
2.请根据这两名射击手的成绩在图中画出折线图;
3.现要挑选一名射击手参加比赛,若你是教练,你认为挑选哪一位比较适宜?为什么?(各小组讨论)
二、合作交流,感知问题
请根据统计图,思考问题:
①、甲、乙两名射击手他们每次射击成绩与他们的平均成绩比较,哪一个偏离程度较低?(甲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的和:(7-8)+(8-8)+(8-8)+(8-8)+(9-8)=0;乙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的和:(10-8)+(6-8)+(1 0-8)+(6-8)+(8-8)=0)
②、射击成绩偏离平均数的程度与数据的离散程度与折线的波动情况有怎样的联系?(甲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的平方和:(7-8)×2+(8-8)×2+(8
-8)×2+(8-8)×2+(9-8)×2=2;乙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的平方和:(10-8)×2+(6-8)×2+(10-8)×2+(6-8)×2+(8-8)×2=16)
上述各偏差的平方和的大小还与什么有关?——与射击次数有关!
③、用怎样的特征数来表示数据的偏离程度?可否用各个数据与平均的差的累计数来表示数据的偏离程度?
④、是否可用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来表示数据的偏离程度? ⑤、数据的偏离程度还与什么有关?要比较两组样本容量不相同的数据的偏离平均数的程度,应如何比较?
三、概括总结,得出概念
根据以上问题情景,在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基础上得出方差的概念、计算方法、及用方差来判断数据的稳定性.
用各偏差平方的平均数来衡量数据的稳定性
设一组数据x 1、x 2、…、x n 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x 1-x )2、(x 2-x )2、… (x n -x )2,那么我们称它们的平均数,即
S 2=n 1[(x 1-x )2+(x 2-x )2+(x 3-x )2+…+(x n -x )2]为这组数据的方差. 方差用来衡量一批数据的波动大小(即这批数据偏离平均数的大小)
方差的单位和数据的单位不统一,引出标准差的概念.
(注意:在比较两组数据特征时,应取相同的样本容量,计算过程可借助计数器.)
现可以请学生回答以上③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要根据比赛的具体情况来分析,作出结论)
四、应用概念,巩固新知
1、例:为了考察甲、乙两种小麦的长势,分别从中抽出10
株苗,测得苗高如下(单位:cm ):
甲: 12 13 14 15 10 16 13 11 15 11
乙: 11 16 17 14 13 19 6 8 10 16
问哪种小麦长得比较整齐?
思考:求数据方差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1)求数据的平均数;
(2)利用方差公式求方差.(在样本容量相同的情况下,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
师生共同完成.
2、数据的单位与方差的单位一致吗?
为了使单位一致,可用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S=并把它叫做标准差.
五、小结回顾,反思提高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方差、标准差的概念,方差的实质是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
2、标准差是方差的一个派生概念,它的优点是单位和样本的数据单位保持一致,给计算和研究带来方便.
3、利用方差比较数据波动大小的方法和步骤:先求平均数,再求方差,然后判断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