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类分子核医学PPT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综合了数学、计算机学、物理学、化学、生 物化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和现 代药学的最新成果,能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地 反映活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分子水平的生理 情况和病理变化结果,达到无创性、动态性、 功能性和代谢性显像的目的。
核分子影像学(核医学分子影像学)是目前 最成熟的分子影像技术,具有灵敏度高、 可定量、以及动物实验结果直接推及至 临床等优点。
(5)正电子核素为超短半衰期核素,适合于快速 动态研究。
PET的临床应用
PET从分子水平诊断许多疾病,可以更早期、 准确、定量、客观,特别适用于肿瘤、冠心 病和脑部疾患。 PET能够在体外无创伤地“看到”生命的现象; PET可揭示人脑的奥秘。 PET将可能介入中药作用机理、经络本质的探 讨。
几种常用的PET示踪剂
2、正电子断层显像(PET)
PET是目前核分子影像学最先进的核显像设备。
PET的放射性探测效率、空间分辨率、探测灵 敏度、均匀度、对比度和重复性等各项仪器指标 都明显优于SPECT,可定量地得到体内生化 代谢和功能变化的核分子影像图。
PET原理示意图
高能正电子成像 实际上是正负电 子对湮灭辐射时, 产生了一对方向 相反,能量相同 (511keV) 的γ光子。
按研究领域不同,可分为临床研究、基 础研究和新药研究三大分支。
在临床研究中,主要应用核分子探针对肿瘤和 神经系统等疾病进行分子水平的诊断和研究。
在基础研究中应用广泛,如评价内源性基因或 整入基因的转录与翻译;评价底物的合成、代 谢与转运;评价细胞间配体受体反应等。
在药物研究中,为各种新药研究提供了一个崭 新的技术平台。能直接在活体实验动物或动物 模型上对药物分子进行动态、连续、重复地观 察。
如某些激素可与细胞核内的受体结合,形成激 素-受体复合物,通过特异的DNA序列-激 素反应元件识别、结合基因调控序列,最终达 到调节转录的目的。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揭示了疾病与分子的关系及 基本原理.
分子靶向(molecular targeting):显像或 治疗药物通过与在疾病状态下明显高表达或缺 失的靶分子的相互作用而特异性浓集。
分子核医学
molecular nuclear medicine
分子核医学的理论基础及特点 核分子显像的基本原理
概述
我国核医学发展史
第一阶段:开创时期(1956-1957)
办培训班 成立首个同位素研究室
第二阶段:推广时期(1958-1971)
临床应用 生产国产核素
第三阶段:提高时期(1972-迄今)
放射性示踪剂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 [18F]甲基酪氨酸 [18F]氟代2’-脱氧尿嘧啶 [11C]乙酸 [15]O2
生物类似物 葡萄糖 酪氨酸 尿嘧啶 乙酸 氧
测量目标 葡萄糖代谢 氨基酸代谢 核酸代谢 脂肪酸代谢 氧的利用
18F-FDG
血浆 组织
FDG 葡萄糖
FDG FDG-6-P 葡萄糖 G-6-P
4、特异蛋白之间的分子识别
体内某些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有特定的 结合能力。如甲状腺素与甲状腺结合球 蛋白、生物素和亲和素的特异结合等。
5、核苷酸链之间的分子识别
单链反义核糖核酸(RNA)与细胞质内的m RNA,反义脱氧核糖核酸(DNA)与靶基 因DNA链的互补链的结合等。
6、蛋白质与核酸分子的分子识别
(3)能从一定体积的组织快速获得35(或更 多)层面的断层图象(CT、MRI均无法办 到),且可获得全身各方向的断层图象, 使临床医生能一目了然地看到疾病全身 状况,它对肿瘤转移和复发的诊断尤为 有利。
(4)由于它采用两个互成180º的探测器进行探 测,以及γ子光能量高,不易吸收,故湮没辐 射的位置深度对测量结果无明显影响,并可以 得到极正确的衰减校正,它可用实测数和经衰 减校正后的真实数进行三维分布的“绝对”定 量分析(精度±10%),远优于SPECT。
PET显像的特点
(1)正电子核素(11C、13N、15O、18F)标 记人体的生理物质(糖、氨基酸和脂肪等) 可在不影响内环境平衡的生理条件下, 获得某一正常组织或病灶的活体生理参 数,藉此显示的形态和功能参数,较解 剖结构现象更深入更全面更早期地发现 病变。
(2)应用光子准直和符合探测技术,提供 了很好的空间定位,大大提高了探测灵 敏度。其灵敏度比MRI高,比SPECT高 10-100倍;改善了分辨率(可达4mm), 可检出1cm大小的病灶,图象清晰,诊 断准确率高。
第一节
分子核医学的 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分子识别是分子与分子之间的选择性相 互作用,是普遍的生物学现象。
分子核医学的理论基础是分子识别理论。
一、分子识别论和靶分子
1、受体与配体的分子识别
受体研究涉及到细胞之间、细胞与其它分子之 间的识别、信息传导及细胞生理或病理反应等 基本的生命现象。
2、抗原与抗体的分子识别
与传统示踪剂的区别:反映的不是几个基因产 物的相互作用,或非特异性的屏障作用,如扩散、 膜通透性等。
二、核探测仪
核仪器的发展拓展了应用核素,使标记生 物标记分子成为可能。
1、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 CT)
SPECT是核医学使用最广的有效手段。全 世界已超过一万台,我国有300多台。 新技术提高影像技术的灵敏度、精确性和准确 性,提高了临床诊治的图像质量。
抗原分子表面的抗原决定簇与抗体分子的可变 区的抗原结合部位.
3、酶与底物的分子识别
酶是一类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蛋白质,它与底 物的作用具有专一性。 底物分子只能结合在酶活性中心的特异的结合 部位才能发生作用。 一个酶分子可与多个底物作用,放大信号,利 于检测及其微量的酶。 多位于胞内(金属蛋白酶位于胞外),需要能 快速扩散或转运机制(与受体不同)。
1972“全国原子医学专题经验交流会” 独立的核医学科
90年代初:
提出分子影像学、分子核医学、核分子影像学 等新概念 1992年:
美国能源部于主持召开了一次分子核医学学术 研讨会。 1995年:
美国《核医学杂志》发表了“分子核医学增 刊来自百度文库。 2002年8月:
美国分子影像学学会成立
分子影像学是分子生物学和现代影像学相结合 的产物,是目前最高层次的显像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