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发展史

合集下载

遗传学的发展简史

遗传学的发展简史

遗传学遗传学: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遗传:生物亲代与子代间像素的现象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子代与个体之间总存在不同的差异,这种现象叫变异1遗传学的发展简史:达尔文广泛研究遗传变异与生物进化关系,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著作,提出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进化学说。

孟德尔系统地研究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豌豆杂交试验提出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认为遗传是受细胞里的遗传因子所控制的。

沃森-克里克:1953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提出DNA分子结构模式理论。

1983年,首例转基因植物2细胞及其结构与功能: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组成。

动物细胞:含有中心体植物细胞:叶绿体、细胞壁、胞间连丝。

原核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拟核、核糖体组成。

仅有核糖体,细胞质内没有分隔,是个有机整体,DNA存在的区域称作拟核3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异源染色体:这一对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4核型分析:对生物细胞核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称为核型分析5A染色体:有些生物的细胞中出了具有正常的恒定数目的染色体外,还长出现额外的染色体,通常把正常的染色体成为A染色体,额外人色提统称为B染色体。

6细胞周期:主要包括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两次有丝分裂之间的间期7有丝分裂各期的特点及各期数染色体目变化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分裂期:分裂期的时间一般占整个周期的5〜10%。

前期:(1)染色质逐渐变成染色体;(2)核膜解体,核仁消失;(3)纺锤体逐渐形成;(4)染色体散乱地排列在纺锤体中央中期:主要变化是(1)每一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2)中期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最清晰,是观察的好时期后期:主要变化是(1)每一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一条染色体形成两条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

(2)分离的每条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向细胞两极移动,使细胞两极各有一套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的染色体。

遗传学的发展史

遗传学的发展史

遗传学的发展史遗传学的发展史一.在孟德尔以前及同时代的一些遗传学说1809年伟大的生物学家拉马克(Lamarck, J.B)提出了“用进废退”的进化论观点,由此而得出获得性状(acquired characteristics)是可以遗传的。

可以说这一错误的观点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失误,可悲的是此观点一直延续到60年代。

1866年达尔文(Darwin)提出了泛生论(hypothesis of pangenesis),认为身体各部分细胞里都存在胚芽或“泛子(pangens)”,它决定所在细胞的分化和发育。

各种泛子随着血液循环汇集到生殖细胞中。

1883年法国动物学家鲁.威廉(Roux. W)提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存在可能是由于染色体组成了遗传物质,同时他还假定了遗传单位沿着染色体丝作直线排列,当时他并不知道孟德尔已证实了这种遗传单位的存在。

德国的生物学家魏斯曼(Weismann A)做了连续22代剪断小鼠尾巴的实验,方法虽然简单,但有力地否定了泛生论。

1869年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Galton, F.)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人类智力的遗传,发表了“天才遗传(Hereditary genius)”,认为变异是连续的,亲代的遗传性在子女中各占一半,并彻底混合,即“融合遗传论”。

由于他所选择的研究性状是数量性状,所以虽然他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但只适合数量性状,而不能作为遗传的普遍规律。

二.遗传学的诞生在孟德尔之前已经有一些植物学家做了植物杂交实验,并获得了显著的成绩。

就在孟德尔理论发表的前两年(1863年)法国的诺丹(Nauding)发表了植物杂交的论文并获法国政府的奖励,他认为(1)植物杂交的正交和反交结果是相同的;(2)在杂种植物的生殖细胞形成时“负责遗传性状的要素互相分开,进入不同的性细胞中,否则就无法解释杂种二代所得到的结果。

”这一结论和孟德尔定律已经非常接近,说明孟德尔的发现并非偶然,也是在前人辛勤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部分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这样通过几代人的研究、积累、充实、修正而最终得以完善的。

遗传学的发展历史

遗传学的发展历史
遗传学的发展历史
1.1866 年,孟德尔提出遗传定 律,提出遗传的基本单位是遗 传因子。 2.1883 年,科学家发现马蛔虫 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 胞中的一半。
遗传学的发展历史
3.1890年,科学家确认了减数分 裂产生配子。 4.1891年,科学家描述了减数分 裂的全过程。
遗传学的发展历史
5.1902年,鲍维丰(T.Boveri)和 1903 年萨顿 (W.Sutton) 在研 究减数分裂时,发现遗传因子 的行为与染色体行为呈平行关 系,提出染色体是遗传因子载 体,可说是染色体遗传学说的 初步论证。
遗传学的发展历史
6.1909 年的约翰逊 (W.Johannsen) 称孟德尔假定的“遗传因子”为 “基因”,并明确区别基因型和 表型。 7.1909年,詹森斯 (F.A.Janssen) 观察到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呈交 叉现象,为解释基因连锁现象提 供了基础。
遗传学的发展历史
9. 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染色 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 DNA 组 成的。 10.1928 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 菌实验。 11.1940 年艾弗里用纯化因子研 究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的实验。
遗传学的发展历史
12.1941 年提出了一个基因一种 酶的假说。一个基因一种酶 假说暗示了基因的作用是指 导蛋白质分子的最后构型, 从而决定其特异性。
遗传学的发展历史
13.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 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确认DNA是遗传物质。 14.1953 , 沃 森 和 克 里 克 发 现 DNA双螺旋结构。
遗传学的发展历史
15.1957年克里克提出一个中心 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 DNA 流向DNA,也可以从DNA流 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 16.1958年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 实验材料,证实了 DNA 的半 保留复制。

遗传学的发展简史

遗传学的发展简史

遗传学的发展简史引言遗传学是研究遗传变异、遗传性状以及遗传机制的科学领域。

它起源于19世纪末,经过了一系列重要的发现和突破,成为现代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本文将回顾遗传学的发展历程,介绍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和科学家。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在1860年代,奥地利修道士格雷戈尔·约翰·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观察,提出了基因与性状之间存在着特定的比例关系,并总结出了“孟德尔遗传规律”。

这个理论被认为是现代遗传学的起点,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染色体理论与核酸发现在20世纪初期,细胞学家沃尔夫(Waldeyer)提出了“染色体”这个概念,并认识到染色体是细胞核中负责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

随后,莫尔根(Morgan)等科学家通过对果蝇杂交实验的研究,发现了连锁遗传现象,并提出了染色体上的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单位。

在20世纪的早期,生物化学家费舍尔(Fischer)和赖斯特(Race)等人独立地发现了核酸存在于细胞中。

随后,赖斯特和奥彭海默(Avery)等人证明了DNA是真正负责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并揭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DNA复制与基因组学在20世纪中叶,生物学家沃森(Watson)和克里克(Crick)通过对X射线衍射图像的分析,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并阐明了DNA复制的机制。

这一发现揭示了遗传信息如何在细胞分裂时被复制并传递给下一代。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关注整个基因组的研究。

1975年,萨尔泰拉根据细菌基因组大小和复杂性提出了“基因组大小假说”,认为生物体复杂性与其基因组大小呈正相关关系。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分子遗传学的兴起20世纪末,随着DNA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分子遗传学成为研究的热点。

1983年,科学家库尔特(Kary Mullis)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这项技术使得DNA的复制和扩增变得更加容易。

随后,人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基因测序项目,并解析了多个生物体的基因组。

遗传学史遗传学发展的里程碑

遗传学史遗传学发展的里程碑

遗传学史遗传学发展的里程碑遗传学是研究遗传和变异现象以及它们在个体和群体中的传递规律的科学。

遗传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建立,遗传学才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

本文将介绍遗传学发展的里程碑,追溯遗传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1. 格雷戈尔·门德尔的遗传定律 (1865年)当谈到遗传学的里程碑时,无法忽视奥地利修士格雷戈尔·门德尔的贡献。

门德尔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观察,提出了遗传定律。

他发现,某些特征在杂交中可控制地传递给后代,而其他特征则在杂交中不显现,但会在后代中重新出现。

门德尔的发现为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奠定了基础。

2. 摩尔根的果蝇实验 (1910年)美国生物学家托马斯·摩尔根在20世纪初的果蝇实验中,进一步验证了门德尔的遗传定律,并提出了基因连锁的概念。

摩尔根观察到某些特征总是同时出现,这表明这些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

这一发现揭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排列规律,为后来的染色体理论奠定了基础。

3. 伦琴研究控制基因的诱变 (1927年)德国科学家赫尔曼·伦琴的诱变研究为人们理解基因的本质和功能提供了重要线索。

伦琴使用化学物质诱导果蝇产生突变,并发现特定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特定的表型变化。

这表明基因是控制个体性状的单位,并且突变可以改变基因的功能。

4. 玛斯林和斯圣德的DNA的双螺旋结构 (1953年)1953年,英国科学家詹姆斯·D·玛斯林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一发现极大地推动了分子遗传学的发展。

双螺旋结构揭示了DNA的分子构成和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为理解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5. 人类基因组计划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个国际性的合作项目,旨在解析人类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

该计划于1990年启动,历时13年,并于2003年完成。

遗传学的发展史

遗传学的发展史

遗传学的发展史遗传学是研究物种遗传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通过遗传传递给下一代的科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遗传学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从遗传学的起源开始,阐述遗传学的发展史。

遗传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格雷戈尔·曼德尔。

曼德尔是一位奥地利的修道士,通过对豌豆植物进行生物学实验,发现了班尼特原则,并建立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

然而,曼德尔的研究并没有引起当时科学界的重视,他的成果直到20世纪初被重新发现并受到高度评价。

20世纪初的遗传学是由托马斯·亨特·摩尔根开创的。

摩尔根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遗传学家,他率领自己的研究团队,在果蝇身上进行了大量的遗传学研究。

通过观察果蝇的遗传特征,摩尔根发现了基因位点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创立了染色体理论。

在摩尔根之后,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进一步推动了遗传学的发展。

罗恩·富兰克林使用X射线对DNA进行了细致的晶体学分析,提供了DNA分子结构的关键线索。

詹姆斯·伍特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揭示了DNA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机制。

随着科技的进步,遗传学逐渐发展为一门广泛的学科。

到1950年代,物种进化的分子基础得到了深入研究,这一发现验证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

在1970年代,蛋白质的合成和调控机制也成为遗传学研究的热点内容。

198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开始标志着遗传学的重要转折点。

科学家们开始致力于解析人类基因组的构成和功能,以及与人类疾病发生相关的基因变异。

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宣布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工作,为人类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资源。

21世纪的遗传学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推动了个体基因组学和群体遗传学的进展。

科学家们可以对大规模群体的遗传变异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理解基因与疾病的关系。

此外,合成生物学的突破使得人们能够合成和修改基因,为基因治疗和生物工程提供了新的可能。

历史简介遗传学发展史

历史简介遗传学发展史
历史简介遗传学发展史
• 1944年,Avery 等从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中发现
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 1952年,Hershey和Chase证明噬菌体(phage)
感染大肠杆菌(E.coli)时,只有DNA进入细胞内,
而蛋白质是不进入细菌细胞内的。这些研究证明, DNA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历史简介遗传学发展史
• 1952年,徐道觉(Hsu T C),偶然应用低渗
处理细胞获得分散良好的染色体,并发现人的染 色体数为46条,但未能肯定自己的发现,仍相 信Paiter的2n=48的结论。
• 1956年,蒋有兴(Tjio J H)和Levan A证明
• 1900年Mendel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使得许多
生物学家开始对遗传学产生了兴趣,因此,1900 年被公认为遗传学建立和开始发展的一年。算起 来,至今才103岁。Genetics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 则是由Bateson于1906年首先提出的。
历史简介遗传学发展史
• 1903年.Sutton和Boveri首先发现染色体(chromosome)
历史简介遗传学发展史
• 回顾100年来遗传学的发展历史,清晰地表
明遗传学是一门发展极其迅速的科学,差 不多每隔十年就有一次重大的提高或突破。 目前,遗传学已成为自然科学中进展快, 成果多的最活跃的学科之一了。
• 遗传学已从Mendel、Morgan时代的细胞
学水平,发展到了现代的分子学水平。已 发展为30多个分支学科。
的行为与Mendel所说的遗传因子(hereditary factor)的行为 很相似,提出了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的假设。
• 1909年,Johannsen用Gene一词代替Mendel所说的

遗传学发展的简史

遗传学发展的简史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遗传学发展的简史遗传学发展至今虽然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却取得辉煌的成就。

根据各阶段的主要特点与成就,可粗略将其发展历史划分为5个阶段:1、启蒙遗传阶段(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18世纪下半叶与19世纪上半叶,拉马克(Lamarck JB)认为环境条件的改变就是生物变异的根本原因,提出了:○器官的用进废退(use and disuse of organ)○获得性状遗传(inheritance of acquired characters)●1859年,达尔文(Darwin C)发表了《物种起源》,提出了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进化学说,使人们对遗传有新的认识。

对于遗传变异的解释,达尔文承认获得性状遗传的一些论点,并提出泛生假说(hypothesis of pangenesis),认为:○每个器官都存在泛生粒。

○泛生粒能繁殖。

○聚集到生殖器官,形成生殖细胞。

○受精后,泛生粒进入器官并发生作用,表现遗传。

○泛生粒改变,则表现变异。

●魏斯曼(Weismann A)——新达尔文主义的首创者,提出种策连续论(theory of continunity of germplasm)○生物体就是由体质与种质两部分组成。

○体质就是由种质产生的,种质就是世代连绵不绝的。

○环境只能影响体质,不能影响种质,故获得性状不能遗传。

2、孟德尔遗传学建立(19世纪下半叶开始)●1866年,孟德尔(Mendel GJ)(图0-4)发表“植物杂交试验”论文,首次提出分离与独立分配两个遗传基本规律,认为性状遗传就是受细胞内遗传因子控制的。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该年被公认为遗传学建立与开始的年份。

发现者为狄·弗里斯(de Vris H)、柴马克(Tschermak E)与柯伦斯(Correns,Carl)。

遗传学的发展史

遗传学的发展史

遗传学的发展史引言遗传学是研究遗传性状在遗传中的表现、传递和变异规律的科学,也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

它通过研究物种的遗传基因和基因组的组成、结构、功能以及变异,揭示了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生命的奥秘。

遗传学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孟德尔的遗传实验,经过探索和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现代生物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孟德尔的遗传实验19世纪,奥地利的修道院院士格雷戈尔·约翰·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观察和分析,首次发现了遗传规律。

他发现,有些性状在杂交后一代中并不显现,但在后代中却重新出现,提出了显性和隐性遗传的理论,并将遗传单位称之为基因。

然而,这些发现当时并未引起重视,直到1900年才被重新发现和认可。

遗传学的奠基者1900年,荷兰的雄蕊学说、布鲁塞尔的海因里希·德·费利斯在独立的研究中,独立地重新提出了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德·费利斯提出了分离性、独立性和自由组合规律,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后,美国生物学家托马斯·亨特·摩尔根在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上的研究中,通过探讨性染色体的遗传规律,证实了德·费利斯的观点,并进一步表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

遗传学的发展在遗传学奠基者的基础上,遗传学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被应用到遗传学研究中,如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等。

•细胞遗传学:20世纪初,芬兰的卡林·马尔蒂乌斯·古尔德和美国的纽曼·波特尔发展了细胞遗传学,研究遗传物质的细胞学和遗传学联系,揭示细胞核中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为后来的进一步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分子遗传学:20世纪50年代,由克里克和沃特森提出的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为分子遗传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基础。

分子遗传学通过研究DNA、RNA和蛋白质在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中的作用,揭示了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推动了遗传学的飞速发展。

遗传学发展史

遗传学发展史

遗传学发展史(王沙玲,民80)一、序幕期(1865-1899)1. 1856-1864 孟德尔的遗传律(Mendel's laws of inheritance):分离律 The law of segregation独立分配律 The law of independent assortmnet1866 发表"植物杂交试验"(Experiments in plant hy-bridization)。

2. 1883 罗士(W. Roux)首倡染色体学说(chromosome theory) 1903 苏顿(W.S. Sut ton)主张染色体含有遗传的单元二、中兴期(1900~1909)孟德尔定律的被肯定:荷兰植物学家戴伏里斯(H.de Vries 1848-1935)发表「杂种的分离律」、德国植物学家柯伦斯(C. Correns 1864-1933)发表「杂种後裔行为与孟德尔定律」、奥地利车伏麦可-斯索涅格发表「豌豆杂交研究」。

中兴的功臣--贝特森:1902年,贝特森创 alleomorph(後被缩短成allele,即对偶基因)、heterozygote(异质接合体)及homozygote(同质接合体)三个名词。

并以genetics 为遗传学命名。

约翰生的贡献:荷兰生物学家约翰生(W.L.Johannsen 1867-1927)从1890年代起,对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character)的变异做有系统的研究,於1903 年发表『族群与纯系遗传(Heredity in populations and pure lines)』。

1909年,他又出版『遗传学纲要』一书,创用 gene (基因)、phenotype (表现型)及 genotype(基因型)三个名词。

染色体与遗传:1902年,美国人苏顿(W.S.Sutton 1877-1916)发表了一篇有关染色体形态的文章,文中提到在减数分裂(meiosis)时,染色体的联会(synapsis)与分离(disj unction)可能构成孟德尔遗传律的物质基础。

遗传学发展史

遗传学发展史

遗传学发展史遗传学是现代生物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其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有趣的历史。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遗传学的发展史,希望能为广大读者提供全面而有指导意义的信息。

遗传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们研究了一些遗传相关的问题,例如,为什么父母某些特征的孩子也会继承这些特征。

然而,直到19世纪,遗传学才开始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19世纪,一位名叫格雷戈尔·门德尔的奥地利修道士开创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门德尔在研究豌豆杂交时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这后来被称为门德尔定律。

门德尔的发现为后来的遗传学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随着门德尔的发现,遗传学开始引起更多科学家的关注。

20世纪初,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等遗传学家通过对果蝇的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现象。

他们发现某些基因会一起遗传,因为它们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这一发现使得遗传学的研究更为复杂和深入。

在20世纪中叶,由詹姆斯·沃特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领导的科学家小组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即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这一发现揭示了基因如何被复制和传递的机制,推动了遗传学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遗传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理解基因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验,遗传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些重要的遗传现象,如基因突变、基因编辑等。

这些发现为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遗传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遗传学的研究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例如培育高产高效植物和动物,还在医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如个体化医疗的实现和遗传疾病的基因诊断等。

此外,遗传学还对社会伦理和法律产生了影响,例如人类克隆和基因编辑的道德和法律问题。

在当今社会,遗传学仍然是一个充满前景和挑战的领域。

面对复杂的遗传机制和可变的基因组,遗传学家们需要不断深入研究,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遗传学发展史经历了漫长而有趣的过程。

遗传学发展史从孟德尔到现代遗传学的演变

遗传学发展史从孟德尔到现代遗传学的演变

遗传学发展史从孟德尔到现代遗传学的演变在生物学的众多领域中,遗传学被认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分支。

遗传学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奥地利的一位僧侣孟德尔通过对豌豆进行的杂交实验,揭示了遗传现象的基本规律。

他的工作为遗传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并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孟德尔的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存在及其遗传规律,并提出了基本的遗传原则。

根据他的观察,个体的性状受到两个“基因”的控制,其中一个来自父亲,另一个来自母亲。

此外,他还发现这两个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以一定的比例进行分离和重新组合。

这些发现被统称为孟德尔遗传定律,其重要性不能被忽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遗传学得以迅速的发展和进步。

20世纪初,杂交作物的育种成为了遗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通过对杂交植物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基因的互补作用和优势效应。

进一步,他们开始研究基因突变以及不同基因的互作关系,为遗传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20世纪上半叶,克里克和沃森的发现被认为是现代遗传学的重大突破。

1953年,克里克和沃森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这是对遗传物质组成的重要发现。

DNA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其结构的解析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也推动了遗传学的进步。

与传统的遗传学相比,分子遗传学更加关注基因及其所编码的蛋白质对生物性状产生影响的机制。

通过分子技术的应用,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基因的序列、基因调控以及基因突变对个体性状的影响。

这些研究成果为疾病的遗传机制、个体变异以及进化等方面提供了深入的理解。

随着遗传学的不断发展,遗传工程和基因编辑等新兴领域也崭露头角。

通过对基因的修饰和重组,科学家们可以更加精确地改良和创造生物品种。

这些技术的应用范围涵盖了农业、医学、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总体而言,遗传学的发展史是一个由孟德尔到现代遗传学的演变过程。

从最初的豌豆杂交实验到现在对基因序列的精细研究,遗传学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奥秘。

遗传学的发展及其意义

遗传学的发展及其意义

遗传学的发展及其意义遗传学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基因、遗传信息流动及其在生物进化和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自从格里高利·孟德尔在19世纪对豌豆遗传规律的发现以来,遗传学科学家们经过不懈努力,使得遗传学的范围、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不断进化,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从早期传授优良性状的农民、畜牧业者,到基因生命密码的破译者,再到如今基因编辑技术的创新者,遗传学和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遗传学不断为人类的健康、食品安全以及环境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遗传学的发展历程19世纪,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杂交后代的观察发现了遗传规律,这是遗传学的起点。

20世纪初,摩尔根组建了一个研究小组,通过对果蝇的杂交繁殖得出了染色体是交换遗传信息的载体和基因具有连锁分布等重要发现,建立了遗传学的现代化理论框架。

20世纪50年代,DNA的双螺旋结构被发现,开启了基因的化学研究之门,赋予遗传学以生物化学基础。

20世纪70年代,赖普曼和斯科奇发明了基因工程技术,开创了人工分子DNA的合成技术。

21世纪以来,偏重于基因控制调控和表观遗传学的研究成为了前沿热点。

近年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使得遗传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加速了预测和诊断人类各种遗传疾病的研究进程。

二、遗传学的科学意义1. 帮助预防和治疗遗传疾病遗传病不仅会给患者身体造成很大的痛苦,而且会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遗传学家研究识别遗传病基因,可以进行基因诊断,为医生提供治疗方案,协助患者进行系统治疗,以尽可能减少疾病对患者的伤害。

例如,在乳腺癌家族遗传病的研究中,通过人群筛查、基因定位、扩增、测序、遗传分析等手段,已经明确了BRCA1/2基因突变是导致该疾病的主要遗传因素,并提供了预防方法,帮助患者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演变,这一切得益于遗传学的研究和发展。

2. 提高作物、动物和微生物品质遗传学在优化农业生产、促进动物繁殖和改良微生物等方面突出发挥作用。

遗传学发展历史

遗传学发展历史

遗传学发展历史在遗传学发展历史中,我们见证了人类对基因和遗传信息的认知不断深化,以及相关技术的迅猛进步。

本文将从早期的观察与理论开始,追溯遗传学的发展历程,同时探讨其在现代科学与医学领域的应用。

一、早期遗传学观察与理论(约400-1865年)在约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万物流动”的说法,他认为物质不断变化,与遗传学的基本概念有所关联。

然而,直到约公元前384年至322年的亚里士多德时期,人们对遗传的研究才有了更加系统化的探索。

亚里士多德通过对动植物进行观察和分类,提出了遗传的基本观点:物种的特征通过遗传方式传递给后代。

这些早期的观察为后来的遗传学奠定了基础,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遗传学仍停留在描述性理论层面。

二、遗传学基础理论的建立(1866-1900年)19世纪60年代,奥地利的著名科学家格雷戈尔·约翰·门德尔进行了著名的豌豆杂交实验,从而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

门德尔通过对豌豆的交配实验,观察到了性状在后代中的传递规律,并得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

门德尔的实验结果并未立即获得广泛的认同与重视,直至1900年代初,荷兰的遗传学家雨果·德·费利斯(Hugo de Vries)、德国的卡尔·埃尔·范·贝林(Carl Erich Correns)和奥地利的埃里希·冯·塔克(Erich von Tschermak)相继发现门德尔的研究成果,并在各自的研究中得出与门德尔相一致的结论。

三、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结合(1900-1950年)20世纪初,遗传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显微镜和化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对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1944年,奥斯瓦尔德·艾弗里等科学家通过细菌进行研究,证明了DNA是负责遗传信息传递的物质。

这一重大发现揭示了遗传物质的本质,并奠定了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的紧密关系。

遗传学的发展简史时间轴

遗传学的发展简史时间轴

遗传学的发展历史
3.1809年拉马克(Lamarck,J.B)提出了“用 进废退”的进化论观点,由此而得出获得性状 (acquiredcharacteristics)是可以遗传的。 4.1866年达尔文(Darwin)提出了泛生论 (hypothesis of pangenesis),认为身体各部分 细胞里都存在一种胚芽或泛子(pangens) 5.1883年法国动物学家鲁.威廉(Roux.W)提出有 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存在可能是由于染色体 组成了遗传物质,同时他还假定了遗传单位沿着 染色体丝作直线排列。
初步论证。
遗传学的发展历史
1909年
20世纪中叶
20世纪60年代
遗传学的发展历史
1909年
詹森斯 (F.A.Janssen):观察到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呈交叉现 象,为解释基因连锁现象提供了基础。
摩尔根(T.H.Morgan,1866-1945):开始对果蝇迸行实验遗传 学研究,发现了伴性遗传的规律。他和他的学生还发现了 连锁、交换和不分离规律等。并进一步证明基因在染色体 上呈直线排列,从而发展了染色体遗传学说。 1926年摩 尔根提出基因学说,发表《基因论》
1999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联合研究小组完成了人类第22号染色体测 序工作。 2000 3月塞莱拉公司宣布完成了果蝇的基因组测序。
2000 完成了人类第21号染色体的测序
2000 6,26 人类基因组草图发表
2000 12,14 英,美等国科学家宣布绘出拟南芥基因组的完整图谱
2001 1,12 中、美、日、德、法、英等国科学家(Nature,15日)和美 国塞莱拉公司(Science,16日)各自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和初步分析结 果,约3万基因。
返回

遗传学发展史

遗传学发展史

遗传学发展史从以往到现在遗传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个体遗传学时期、细胞遗传学时期、微生物遗传学时期和分子遗传学时期。

个体遗传学时期:遗传学起源于育种实践。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驯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逐渐学会了改良动植物品种的方法。

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一书中论述了各种农作物、蔬菜、果树、竹木的栽培和家畜的饲养,还特别记载了果树的嫁接,树苗的繁殖,家禽、家畜的阉割等技术。

18世纪下半叶,拉马克认为环境条件改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用进废退学说和获得性遗传学说。

19世纪中叶,达尔文广泛研究遗传变异与生物进化的关系,1859年发表著作《物种起源》,提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学说,认为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而来的。

而以魏斯曼为代表的一些人支持达尔文选择理论,否定获得性遗传。

个体遗传学到细胞遗传学过渡时:1866年,孟德尔根据他的豌豆杂交实验结果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认为生物性状由一对遗传因子决定,并提出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规律,揭开了遗传学的序幕。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被重新发现,遗传学作为一门科学真正开始。

细胞遗传学时期:1909年,约翰生提出“纯系学说”,明确区别基因型和表现型,并最先提出“基因”一词代替遗传因子的概念。

1926~1933年,摩尔根提出连锁和交换定律,认为基因在染色体上直线排列,并创立基因学说。

从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过渡时期:1940~1952年,比德尔提出“一个基因一种酶”假说,发现微生物遗传学、生化遗传学。

卡斯佩森用定量细胞化学方法,证明DNA在细胞核中。

艾弗里用纯化因子研究肺炎双球菌实验中,证明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分子遗传学时期: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的双螺旋模型。

1957年始,尼伦伯格着手解释遗传密码,经多人努力至1969年全部解释出64种遗传密码。

在60年代先后阐明了mRNA、tRNA及核糖体功能。

1961年,雅各布和莫若提出大肠杆菌操纵子学说,阐明微生物基因表达的调节问题。

遗传学发展史

遗传学发展史

•培育优良动、植物新品种;
•治疗人类的一些遗传性疾病。
遗传学发展: •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 •宏观微观; •染色体基因; •逐步深入到研究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
现代遗传学已发展出30多个分支: 细胞遗传学 数量遗传学 生统遗传学 发育遗传学 进化遗传学 微生物遗传学 辐射遗传学 医学遗传学 分子遗传学 遗传工程 生物信息学 基因组学等
发现遗传因子的行为与染色体行 为呈平行关系,染色体遗传学说 的初步论证。
6.摩尔根(Morgan T.H., 1866~1945): ①. 提出“性状连锁遗传规律”; ②. 提出染色体遗传理论 细胞遗传学;
③. 著“基因论”:认为基因在染色体上 直线排列,创立基因学说。
7.诱变:
§ 穆勒(Muller H.T.): 1927年对果蝇用X 射线诱发突变。
第三节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发展上的作用: •解释生物进化原因,阐明生物进化的遗传机理; •遗传学表明高等和低等生物所表现遗传规律相同; •分子遗传学的发展,进而认识生命本质(DNA、蛋白质)。 2.在生产实践上:
* 对农业科学起直接指导作用 (丰富和更新动植物育种新技术);
* 指导医学研究,提高健康水平。
(2).变异(variation):个体之间的差异。 “母生九子,九子各别”
(3).遗传和变异是一对矛盾。 (4).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
三大因素: •遗传+ 变异+ 自然选择形成物种 •遗传+ 变异+ 人工选择动、植物品种 (5).遗传和变异的表现与环境不可分割。
自然选择
人工选择
的操纵子学说,阐明微生物 基因表达的调节问题。
•由于上述成就,至60年代末已基本搞清楚蛋白质生物 合成的过程,验证了1958年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 而这一法则因1970年逆转录酶的发现而作了修正。

遗传学发展历史及研究进展综述

遗传学发展历史及研究进展综述

《遗传学发展历史及研究进展综述》xx年xx月xx日•遗传学概述•遗传学发展史•遗传学研究领域及方法目录•遗传学应用及前景展望•参考文献01遗传学概述遗传学是研究生物体遗传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主要关注基因、基因组和基因表达等遗传信息传递与调控的基本问题。

遗传学的定义遗传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基因表达与调控、基因进化与多样性等方面,涉及从分子到个体再到群体的各种生物体。

遗传学的研究对象遗传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遗传学的发展历程23以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为标志,主要研究单基因遗传现象,建立了基本的遗传学概念和理论。

经典遗传学时期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为标志,开始从分子水平研究基因和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推动了基因组计划的发展。

分子遗传学时期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为标志,强调从系统角度研究生物体的遗传现象,关注基因组多样性与进化的研究。

系统遗传学时期遗传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遗传学与生物化学紧密相关,后者为前者提供了分子层面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与生物化学的联系遗传学与生物信息学相互促进,后者为前者提供了数据分析和模拟实验的工具。

与生物信息学的联系遗传学与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共同关注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遗传基础。

与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的联系遗传学在医学和农学中具有广泛应用,如人类遗传病的研究、作物抗病抗虫性的改良等。

与医学和农学的联系02遗传学发展史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揭示了遗传规律,奠定了古典遗传学的基础。

遗传学的研究进展在古典遗传学阶段,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生物体的研究,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遗传规律。

遗传学在农业和医学中的应用古典遗传学阶段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医学领域。

03基因克隆和基因表达的研究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科学家们通过基因克隆技术实现了对特定基因的表达和调控。

01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分子遗传学的起点,揭示了遗传信息存储和传递的分子基础。

02遗传密码的破译科学家们逐渐破译了遗传密码,揭示了基因编码蛋白质的机制。

遗传学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遗传学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遗传学发展的历程和现状遗传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的规律,揭示生命的基础和演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自遗传现象首次被发现以来,人们对遗传现象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遗传学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从遗传学的历史发展、关键技术和现状三个方面来介绍遗传学的发展史和现状。

一、历史发展遗传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早在公元前500年,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提出了“遗传”(heritage)的概念,他认为某些特性能够遗传给后代。

但是在那个时期,由于缺乏相关的实验和方法,这些想法很难证实。

到了19世纪,随着微生物和细胞学的发现和研究,人们开始对遗传现象产生了更深入的理解。

1865年,格里戈尔·门德尔在豌豆的实验中证实了遗传现象的存在,并通过自然科学方法解释了遗传现象。

这个实验为后来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20世纪初期,遗传学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

1900年,卡尔·科沃纳斯首先公布了基因的概念,并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何遗传现象会存在。

这之后,一些其他重要的遗传学家,如托马斯·亨特·摩尔根和赫尔曼·约翰·穆勒等,通过苍蝇的实验揭示了遗传现象中的一些重要原理,形成了基因学这一新领域。

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等新技术的出现,遗传学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二、关键技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遗传学家们开始发展出一种更加全面、精确和高效的遗传学技术体系。

这些技术包括:1. DNA测序:DNA测序技术为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无限可能,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基因组的组成和结构,研究克隆和表达基因等。

2. 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通过改变或删除基因中的信息来影响生物的表现,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基因的功能和作用。

3. RNA干扰:RNA干扰技术可以通过特殊细胞机制抑制基因表达,从而探究基因表达和调控机制。

4. 基因芯片: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同时检测上千个基因的表达情况,为研究人员研究基因在不同物种和条件下的表达提供了方便。

遗传学的发展简史

遗传学的发展简史

⼈类在新⽯器时代就已经驯养动物和栽培植物,⽽后⼈们逐渐学会了改良动植物品种的⽅法。

西班⽛学者科卢梅拉在公元60年左右所写的《论农作物》⼀书中描述了嫁接技术,还记载了⼏个⼩麦品种。

533~544年间中国学者贾思勰在所著《齐民要术》⼀书中论述了各种农作物、蔬菜、果树、⽵⽊的栽培和家畜的饲养,还特别记载了果树的嫁接,树苗的繁殖,家禽、家畜的阉割等技术。

改良品种的活动从那时以后从未中断。

许多⼈在这些活动的基础上⼒图阐明亲代和杂交⼦代的性状之间的遗传规律都未获成功。

直到1866年奥地利学者孟德尔根据他的豌⾖杂交实验结果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揭⽰了现在称为孟德尔定律的遗传规律,才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

孟德尔的⼯作结果直到20世纪初才受到重视。

19世纪末叶在⽣物学中,关于细胞分裂、染⾊体⾏为和受精过程等⽅⾯的研究和对于遗传物质的认识,这两个⽅⾯的成就促进了遗传学的发展。

从1875~1884的⼏年中德国解剖学家和考试,⼤站细胞学家弗莱明在动物中,德国植物学家和细胞学家施特拉斯布格在植物中分别发现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染⾊体的纵向分裂以及分裂后的趋向两极的⾏为;⽐利时动物学家贝内登还观察到马副蛔⾍的每⼀个⾝体细胞中含有等数的染⾊体;德国动物学家赫特维希在动物中,施特拉斯布格在植物中分别发现受精现象;这些发现都为遗传的染⾊体学说奠定了基础。

美国动物学家和细胞学家威尔逊在 1896年发表的《发育和遗传中的细胞》⼀书总结了这⼀时期的发现。

关于遗传的物质基础历来有所臆测。

例如1864年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之为活粒;1868年英国⽣物学家达尔⽂称之为微芽; 1884年瑞⼠植物学家内格利称之为异胞质;1889年荷兰学者德弗⾥斯称之为泛⽣⼦;1883年德国动物学家魏斯曼称之为种质.实际上魏斯曼所说的种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臆测了,他已经指明⽣殖细胞的染⾊体便是种质,并且明确地区分种质和体质,认为种质可以影响体质,⽽体质不能影响种质,在理论上为遗传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比德尔(Beadle G. W.,1941): 在红色面包霉的生化遗传研究中, 分析了许多生化突变体: ①. 提出“一个基因一种酶”假说; ②. 发展了微生物遗传学、生化遗传学。 以后研究表明,基因决定着蛋白质(包括酶) 合成 改为“一个基因一个蛋白质或多肽”。
9.艾弗里(Avery O. T., 1944)等用纯化因子研究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而 不是蛋白质。
发育遗传学
辐射遗传学 遗传工程
进化遗传学
医学遗传学 生物信息学
微生物遗传学
分子遗传学 基因组学等
第三节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发展上的作用: •解释生物进化原因,阐明生物进化的遗传机理; •遗传学表明高等和低等生物所表现遗传规律相同; •分子遗传学的发展,进而认识生命本质(DNA、蛋白质)。 2.在生产实践上: * 对农业科学起直接指导作用 (丰富和更新动植物育种新技术);
“贝克尔“号巡洋舰
3.魏斯曼(Weismann A.,1834~1914):
①.种质连续论:种质是世代连续不绝的;
②.支持选择理论; ③.否定后天获得性遗传:老鼠22代割尾巴试验。
二、现代遗传学的发展阶段
1.孟德尔(Mendel G. J., 1822~1884) 系统地研究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 指导医学研究,提高健康水平。
3.遗传学仍在发展: ①.理论上和实践上仍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②.广泛利用丰富的生物资源,提高育种效果。 遗传学是一门处于发展巅峰时期的学科。 目前遗传学前沿已从对原核生物的研究转向高等 真核生物,从对性状传递规律研究深入到基因的表达 及其调控的研究。
1990年美国正式开始实施的《人类基因组作图及测序
纪念孟德尔先生:在其修道院建立了纪念馆。
3.狄· 费里斯(de Vries H., 1848~1935): 提出“突变学说”(1901~1903):
认为突变是生物进化因素。
贝特生(Bateson W., 1906): ①. 从香豌豆中发现性状连锁; ②. 创造“genetics”。
4.约翰生(JohannsenW., 1859~1927):
赫尔希(Hershey A. D., 1952)等用同位素示踪 法在研究噬菌体感染细菌的实验中,再次确认了 DNA是遗传物质。至此,已为遗传物质的化学本质 以及基因功能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10.沃森(Watson J. D.)和克里 克(Crick F. H. C.) 根据对DNA化学分析和X- 射线晶体学结果DNA分子结构 模式理论(双螺旋结构,1953)。 意义: ①.为DNA分子结构、自我复制、 相对稳定性和变性提出合理解释; ②.DNA是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 物质; ③.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片段; ④.分子生物学诞生将生物学各 分支学科及相关的农学、医学研究 推进到分子水平是遗传学发展到 分子遗传学的重要转折点。
计划》。 • 测定和分析人体基因组全部核苷酸排列次序揭示
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阐明遗传信息表达规律及其
最终生物学效应。
•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在2000年
6月26日宣布完成绘制(历时10年),
2003年4月14日美英日法德中等国的 科学家宣布完成人类基因组的测序 工作。 •我国参与研究的第3号染色体,共计3000万个碱基对, 约占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1%(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 中心杨焕明教授负责,1999年9月加入这一研究计划)。
(3).遗传和变异是一对矛盾。
(4).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 三大因素: ·遗传+ 变异+ 自然选择形成物种 · 遗传+ 变异+ 人工选择动、植物品种 (5).遗传和变异的表现与环境不可分割。
自然选择
人工选择
3.遗毒)、
植物和动物以及人类为对象,研究其 遗传变异规律。
遗传学的发展历史
公元前4000年,伊拉
克的古代巴比伦石刻
上记载了马头部性状 在5个世代的遗传。
第一节 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1.遗传学的研究内容:
(1).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遗传学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有关。 (2).是研究生物体遗传信息和表达规律的科学: 解决问题:物种 性状 代代相传; 遗传。
①. 1909年发表“纯系学说”: 明确区别基因型和表现型;
②. 最先提出“基因”一词:
替代遗传因子概念。 5.鲍维里(Boveri T., 1902)和 萨顿(Sutton W., 1903): 发现遗传因子的行为与染色体行 为呈平行关系,染色体遗传学说 的初步论证。
6.摩尔根(Morgan T.H., 1866~1945): ①. 提出“性状连锁遗传规律”;
4.遗传学研究的任务:
(1).阐明: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表现规律;
(2).探索:遗传和变异原因物质基础内在规律;
(3).指导:动植物和微生物育种提高医学水平。
第二节 遗传学的发展
一、现代遗传学发展前
1.遗传学起源于育种实践: 人类生产实践遗传和变异
选择育成优良品种。
2. 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期间,拉马克和 达尔文对生物界遗传和变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1).拉马克(Lamarck J. B., 1744~1829): ①.环境条件改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原因; ②.用进废退学说和 获得性状遗传学说 如长颈鹿、家鸡翅膀。
(2). 达尔文(Darwin C.,1809~1882): 广泛研究遗传变异与生物进化关系。
①.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著作,提出自然选择
和人工选择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是由简单 复杂、低级高级逐渐进化而来的。 ②.承认获得性状遗传的一些论点,并 提出“泛生论”假说。
达尔文:
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进行了5年的环球考察工作。
在分子遗传学中已成功地:
★ 人工分离基因; ★ 人工合成基因;
★ 人工转移基因;
★ 克隆技术应用。
目前:基因工程
定向改变遗传性状。
•更自由和有效地改变生物性状; •打破物种界限,克服远缘杂交困难; •培育优良动、植物新品种; •治疗人类的一些遗传性疾病。
遗传学发展:
•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 •宏观微观; •染色体基因; •逐步深入到研究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 现代遗传学已发展出30多个分支: 细胞遗传学 数量遗传学 生统遗传学
预计基因组的结构及其功能研究,在相当 一段时间内都会是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 分子遗传学共同注意的问题,并开始形成一门 新的遗传学分支——基因组学(genomics)。 基因组学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带动生命 科学其它学科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遗传学仍 会占据未来生物学的核心地位。
11.雅各布(Jacob F.)和莫诺(MonodJ.):
1961年提出了大肠杆菌 的操纵子学说,阐明微生物 基因表达的调节问题。
•由于上述成就,至60年代末已基本搞清楚蛋白质生物
合成的过程,验证了1958年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 而这一法则因1970年逆转录酶的发现而作了修正。 遗传密码的破译解决遗传信息本身的物质基础及含义 的问题。 “中心法则”解决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和流向问题。 * 分子遗传学取得的许多成就大都来自对原核生物 的研究, 70年代开始在此基础上逐渐开展对真核生 物的研究。
豌豆杂交试验(1856-1864):
%1866年发表《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分离规律 和独立分配规律;
%假定细胞中有“遗传因子”,认为遗传是受细 胞里的遗传因子所控制的。
2.1900年,三位植物学家: 狄· 弗里斯(De Vris H.)
科伦斯(Correns C.)
冯· 切尔迈克(VonTschermak E.) 在不同国家用多种植物进行了与孟德尔早期研究相类 似的杂交育种试验获得与孟德尔相似的解释证实孟 德尔遗传规律确认重大意义。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标志着遗传学的 建立和开始发展孟德尔被公认为现代遗传学的创始人。 1910年起将孟德尔遗传规律孟德尔定律。
②. 提出染色体遗传理论
细胞遗传学;
③. 著“基因论”:认为基因在染色体上 直线排列,创立基因学说。
7.诱变: § 穆勒(Muller H.T.): 1927年对果蝇用X 射线诱发突变。 §斯特德勒(Stadler L.T.): 1927年在玉米用X 射线诱发突变。 两人证实了基因和染色体的突变不仅在自然情 况下产生,且用X射线处理也会产生大量突变。 这种用人工产生遗传变异的方法,使遗传学发 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 布莱克斯生(Blakeslee A. F.): 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
(3).是研究和了解基因本质的科学:
遗传物质是什么? 遗传物质 性状?
遗传学是一门涉及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理论科学, 同时也是一门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直接指导 医学研究和植物、动物、微生物育种。
2.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1).遗传(heredity):亲子间的相似现象。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变异(variation):个体之间的差异。 “母生九子,九子各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