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短文两篇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30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30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提示: 一个完整的议论语段——观点句+阐释、材料、分析、总结
①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②其怡情也,最见 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 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③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 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④读书费 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⑤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 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 则又大而无当。⑥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 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 凭观察得之。
知 识 链 接 — — 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 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内容贴近生活,表现形式灵活自由,见解深 刻,说理简明透彻,多有哲理格言。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按照提示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 第一层(1—6):探讨读书的目的。 ➢ 第二层(7—10):探讨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 第三层(11—17):探讨读书的价值。
第三层论证思路梳理
➢ 首先从总体上指出读书的价值在于使人拥有知识、内心充实。 ➢ 接着通过举例,阐述不同的书籍具有不同的价值,并进行总结,读书
能塑造人的性格。 ➢ 然后运用类比,将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与借助相宜的运动解
除相应疾病作比,指出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 最后举例具体指出何种书可医治何种滞碍,再次强调读书对人精神的
识。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论》《随笔》等。
知 识 链 接 — — 《随笔》
《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主要收录了一些议论性短 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艺术、教育,作品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 活,语言精辟,启人深思。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读之犹如聆听高人赐教,受益匪浅”。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41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41张ppt)
13. 短文两篇
检查字词
怡情 (yí) 藻饰 (zǎo) 狡黠 (xiá) 蒸馏 (liú) 睾肾 (ɡāo) 阐证 (chǎn)
傅彩
(fù)

( jiǎo)
诘难
( jié)
滞碍
(zhì)
吹毛求疵 (cī)
检查字词
嚼 jiáo 味同嚼蜡 jué 咀嚼
检查字词
词语辨析
“吹毛求疵”和“求全责备”都有“过分较真,追求极致”
的意思。 “吹毛求疵”:原意是吹开皮上的毛寻找疤痕,比喻刻意挑剔 毛病、寻找差错。重在故意、刻意。 “求全责备”:指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重在 要求较高。
检查字词
“不求甚解”和“囫囵吞枣”都有“不深入理解”的意思。
“不求甚解”是中性词,原意是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 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文章的大意。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 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重在态度。
“囫囵吞枣”是贬义词,是比喻理解事物含混模糊或学习 上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地笼统接受,重在方法。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 书。
一、谈 读 书
(英)培根
文体知识
短文两篇
(2)从“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到“全凭条文断 事乃学究故态”。
运用正反对比论证阐述了 “ 读书三个目的的
具体表现”和“三个不良倾向”,使论述过程十分 透彻, 增强了说服力。
短文两篇
(3)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 接”。
运用比喻论证论证了“读书对经验的作用及二者关系”的观点,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优质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优质课件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玫瑰树》。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 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 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 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 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 等。共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 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精读细研
方法指导
比喻论证的作用及答题模式
作用: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具体事物来比喻不易理解 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能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而更有说服力。 答题模式: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比作××, 证明了××的观点,将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 象、浅显易懂,从而更具有说服力。
合作探究
有人说:“世界因文学而美,文学因书籍而美。”结合课 文,谈谈你对读书的理解。
读书使我们荡舟在书籍的海洋里,使我们得到知识的浸润,受到 书香的熏陶,使我们境界高远、胸襟开阔、学识通达、思维敏捷,使 我们的认识更深化、品位有提升。
通过阅读,不仅能与先贤对话、与智者交谈,还能启迪思想、提 升心智,使我们在思维的天空、想象的王国自由翱翔,纵横驰骋,摆 脱惯常思维的约束,冲破旧观念的禁锢,形成新的思路,通过读书, 我们能够敏锐捕捉、积极消化、充分吸收各种信息和知识,能在平凡 的生活里诗意地栖居。
……
整体感知
2.认真品味这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然后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论述 了读书这一主题。
(1)
读书的目的
(2)
读书的方法
(3)
读书的作用
精读细研
读书的目的 1.读书要有哪些目的呢?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36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36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3、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 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竽充数”辩
《培根随笔》摘抄
“幸运中并非没有诸多的忧虑与灾祸,而厄运中也不乏种种的慰藉与希望。”说明在
幸运中的人不能得意忘形,说不定下一秒钟就有灾难;在厄运中的人不能灰心丧气,或
所以,读书广,才能广泛的得到效益,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独具一格!
尽早把阅读当作一件人生大事 余秋雨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 庸就十分困难。
何谓平庸?平庸是一种被动而又功利的谋生态度。平庸者什么也不缺少,只是无感于外 部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涵义的丰富。而他们失去的这一切, 光凭一个人有限的人生经历是无法获得的,因此平庸的队伍总是相当庞大。黄山谷说过: “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这就是平 庸的写照。黄山谷认为要摆脱平庸,就要“用古今浇灌”。
(第一层次)读书的几种目的
• 怡情 • 傅彩 • 长才
说说同学们什么时候读书为了怡情的愉快体验?
多读书,不但口才好,而且写作时文采也会 特别好,有这种体验吗?
读书真的能长才吗?为什么这世上还有很多书
呆子?看看作者是如何进行道理论证的!
(第二层次)各种各样的读书方法
说说你自己最为得意的读书方法!!!
短文两篇
谈读书
不求甚解
预习检查
怡( yí )情 统筹(chóu) 藻(zǎo)饰
狡黠( xiá ) 诘(jié)难
要诀( jué )
蒸馏( liú ) 劝诫( jiè) 滞( zhì)碍
吹毛求疵( cī ) 豁( huò )然贯通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41张PPT)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41张PPT)
第2段运用了道理论证。作者从“不求 甚解”的出处入手,有力地论证了陶渊明 读书的本意是领会书中的要义,体会书中 的乐趣,而不必在一字一句上过分下功夫。 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第5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作者举普列汉 诺夫的例子,从反面有力地论证读书一定要 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要理解精神实质。 作用: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梳理论证思路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在批驳别人观 点的过程中,是如何阐述自己主张的?
作者首先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并树立了自己的观 点;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全面分析了陶渊 明的读书态度及“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然后从正 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了读书的 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先从反面否定、全面解释 “不求甚解”,再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 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这些名言,都体现了名人对于读书的看 论述读书的态度、方法。
作用: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驳论的含义:反驳对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法。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著名作家培根的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驳论文,即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
驳论的含义:反驳对方的观点,并在此 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驳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有两种:直接批 驳和间接批驳。
其中,直接批驳有三种方式: 就对方论点中的根本性错误进行反驳,
即驳论点。 通过批驳对方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即驳论据。 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正确 的
读书 目的
用书
2.精读第二层 精读第二层,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读书要纠正的三种不当态度 是什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31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31张ppt)
解析:A没有语病。 B项,主语残缺,可以将“随着”删除; C项, 一面对两面,“保护得好”和“损失的大小”不对应,“好”后加 上“坏”; D项,句式杂糅,“关键在于……”和“……起到了决 定性的作用”杂糅,可将“关键在于”删除。
不求甚解
马南邨
邓拓(1912—1966),原名 邓子健、邓云特,福建福州人 ,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 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 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他还 是一位书画收藏家。 代表作:《燕山夜话》
《三家村札记》(与 吴晗、廖沫沙合作)
马南邨
本文选自《燕山夜话》。1961年,我国正处 于暂时经济困难时期,邓拓应《北京晚报》要求, 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 争鸣”的方针,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后来结 集成书。
1.“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只有“好读 书”,才能谈到“不求甚解”这个问题。
2.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哪两层意思?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读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应 承认自己“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要了 解大意。
3.本文是一片驳论文,完成下面几个问题。
2.找出文中的一些观点,并体会作者是如 何论证观点的?
示例 观点一: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先举例论证,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3.分析下列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①读书弥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 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②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①作者要批驳的靶子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②作者是如何批驳别人的观点的?
先全面解释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不求甚解”的含义,以 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否定。 ③在批驳的过程中树立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 反复阅读。

第13 课《短文两篇 - 不求甚解》 课件(28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 课《短文两篇 - 不求甚解》 课件(28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驳论的论证方式
驳论文
驳论可以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观点,也 可以是就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 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 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树靶子
射靶子
自己的主张
请谈谈本文 的论证思路
(1)归纳段意 (2)理清课文 的层次结构
第一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 解都是不好的。”
2、作者所选Leabharlann 事例有什么特点?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从态度上说明
2、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从方法上说明
3、引陆家山的话
进一步证明
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或正 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选例 典型,论说周到。
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推敲(qiāo) 藻饰(zǎo) 诘难(jié) 咬文嚼字(jué) B.矫揉造作(jiāo)睾肾(gāo)阐证(chǎn) 狂妄自大( wàng) C.统筹(chóu)狡黠(xiá) 提倡(chàng) 吹毛求疵(zī) D.滞碍(zhì) 要诀(jué) 伦理(lún) 豁然贯通(huò)
第二段: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第四段:论述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 好说“不求甚解”。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第八段:说明陆象山语录的意思。 第九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2.下列每组词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将正确 字书写在方格内。
A.哲学 浅尝 孜孜不倦 狂忘自大 B.策画 聪颖 修剪移接 欣然忘食 C.顺畅 承认 豁然贯通 文彩藻饰 D.粗暴 王粲 味同嚼腊 不求甚解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30张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30张

主要作品: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 《郑拓诗词选》等。
字词解释
不求甚解:原有不咬文嚼字的意思,现在多指
满足于一知半解。
咬文嚼字:指门过死分抠字地眼斟而酌不字去自己学识的 人。
死抠( kōu ):在字句上钻研或找错。
豁然:一下子彻底晓悟。
开卷有益打:开书本就会有收获。
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引用陶渊明和陆象山的话。 举例论证:以普列汉普诺夫的例子从
反面说明读书要虚心,需理解。 对比论证:正反两方面的举例形成对比。
比较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 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 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 异同。
• 思想内容上:相同点:都是谈论读书相关的问 题,都表达了作者诚恳的期望:好读书,读好 书。不同点:《谈读书》主要围绕读书的益处 展开论述,《不求甚解》主要谈论学习方法。
十年寒窗,伴着馥(fù)郁的书香, 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 大家: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曾读过 什么书?你更喜欢读哪些书?哪些书 对你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13 短文两篇
—— ——








马 南



培 根

1.学习《谈读书》中运用比喻、排比等 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文中出现的 精辟的句子。 2.理解《不求甚解》一文中“不求甚解” 的含义,学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 误展开反驳的方法。 3.理解《谈读书》一文的读书观,激发其 读书热情,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体验反思:
对于作者的读 书观,你如何评价? 请谈谈你的认识和 感受。
读书,有千般乐趣,有万种读 法。
这里,向大家推荐一种全新的

九下第13课《短文两篇》(共47张PPT)

九下第13课《短文两篇》(共47张PPT)
一是表示虚心,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读书要前后贯 通,了解大意。当然,同样需要认真读书, 只是不可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其结 果仍然要读懂才行。
合作探究 第6段“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 其大略”中“观其大略”是什么意思?
第七段: 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第八段: 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
第九段: 强调读书要反复阅读。
整体把握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
第一部分( 1 ):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同时提出自己 的观点(不能盲目反对不求甚解)
第二部分(2-8): 摆事实,讲道理。用具体事例阐述 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检查预习 字音字形
怡情(yí) 傅彩(fù) 藻饰(zǎo) 统筹(chóu) 矫(jiǎo) 狡黠(xiá) 诘难(jié) 蒸馏(liú) 味同嚼蜡(jiáo) 滞碍(zhì) 睾肾(ɡāo) 吹毛求疵(cī) 阐证(。 傅彩:(给言辞)增添光彩。 文采藻饰:修饰言辞,使之富有文采。 学究:指迂腐的读书人。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第三部分( 9 ): 总结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整体把握
本文与《谈读书》的议论方式有什 么不同?
本文是驳论,《谈读书》是立论。
整体把握
作者批驳的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开门见山,树立批驳的靶子)
作者提出的正确观点又是什么? 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合作探究 (3)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 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 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 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 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 皆有特药可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精品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精品课件

4.作者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从态度上说明
(2)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3)引陆象山的话
从方法上说明 进一步证明
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或正 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选例典
型,论说周到。
合作探究
比较阅读《不求甚解》和《谈读 书》,归纳两文的论证方式。
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走近作者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著 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作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
《随笔》共58篇是英国文学中首创。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字词积累
怡(
狡黠( 蒸馏(
(9 )
从“不求甚 解”的出处 入手,全面 分析了陶渊 明的读书态 度,指出 “不求甚解” 的两层含 义。
提出虚心 的“不求甚 解”的读书 态度,并 举例加以 说明。
全面解释 “不求甚 解”,指 出读书不 是死抠字 眼儿,不 因某一局 部而放弃 整体。
提出自己 的观点, 强调重要 的书要反 复阅读。
13 短文两篇
《谈读书》《不求甚解》
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
导入新课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麦考 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 “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 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 有花园、佳肴、美酒、马车、 华丽的服饰和成百的仆人, 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 决不当国王。”同学们,你 们会怎么选呢?
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 家。出身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 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 爵。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实验雪的防腐作 用而受寒致死,因此马克思称他为“整个 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认为“知 识就是力量”。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30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30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原文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 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王佐良译
在娱乐上学问的主要的用途是幽居养静;在装饰上学问的用处是辞令; 在长才上学问的用处是对于事务的判断和处理。
21
“我常常想到、看到、听到一些东西, 觉得有了问题, 随时就产生一个题目:每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和观点,只能利 用工作之余的一点时间,就自己现有的水平,有什么写什么; 写的时候, 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过程, 用文字表达出来。 这个写法, 似乎对自己的写作比较方便, 而读者在阅读的时 候, 随着这个思维过程, 好像也容易体会问题的来龙去脉。”
解了它可以改造世界。
——鲁宾斯坦 18
拓展延伸
1.背诵《谈读书》 2.请你从以下两个问题中选择一个发表自己的观点。 (1)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为论点写一段话。 (2)文中有没有你不同意的观点?勇敢地站出来与培根“对 话”。
19
仙居初语网课
不求甚解
授课:仙居县实验中学 吴维维
20
作者简介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
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书的态度和方法
读书
读书的功用
8
思考探究
研读课文,说说《谈读书》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 举例说明。
高健译《说学》 曹明伦译《谈读书》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13课 《短文两篇》 (共27张PPT)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13课 《短文两篇》 (共27张PPT)

出版《中国救荒史》,引起史学界注意。1961年在
《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 杂文专栏。又与吴晗、廖沫沙以“吴南星”笔名在
《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
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 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
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
一、新课引入
马 南 邨
︽ 不 求 甚 解 ︾
——
一、新课引入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邓子建、邓 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福州人。
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法系。1931年转入上海
法政学院经济系,从事中共地下活动。1934年插班 到河南大学历史系,开始研究中国经济史。1937年
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这几句话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
和长才。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
二、新课讲解
句段品味
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
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
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 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二、新课讲解
读准字音
怡( yí )情 诘( jié )难 滞( zhì )碍 统筹( chóu) 藻(zǎo )饰 狡黠( xiá )
要诀( jué ) 蒸馏( liú ) 劝诫( jiè ) 吹毛求疵( cī ) 豁( huò )然贯通

咀嚼( jué ) 味同嚼蜡(jiáo )

好读书( hào ) 读好书( hǎo )
二、新课讲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优秀课件(共80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优秀课件(共80张ppt)

举例论证 反例:普列汉诺夫;正例:诸葛亮 对比论证
有许多书看一边两边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 道理论证 读懂了…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 9)
驳论与立论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 两种。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 见解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 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直接指出对方论点的荒谬 二、提供论据批驳对方论据 不真实,难以置信 三、批驳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存在逻辑错误
反面举例:普列 汉诺夫曲解马克 思的著作还以为 自以为把著作读 透了。说明必须 理解精神实质。
正面举例:诸葛 亮读书独“观其 大略”。已在说 明观其大略的人, 往往知识更广泛, 了解问题更全面
5、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要做到“不求甚解”是不是就意味着马马虎虎、不认真) “不求甚解”不是读书 陆象山语录“读书且平平读, 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 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在会意,不要死抠一字一句 (读书时不必强求处处清清楚 楚,不懂的且先放过,看完后 不因小失大,不为一个局部 可能就能融会贯通,或者将来 而放弃整体(7)。因此,要 某个时候想起来豁然开朗) 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 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 卷。
举 例
❸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读 书 作 用
读史—读诗—数学—科学 —伦理学—逻辑修辞之学 凡有所学 皆成性格 一如各种运动 如各种不善及其应对 凡有缺陷 皆言名句呢?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 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3 短文两篇 公开课精品课件(共15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3 短文两篇 公开课精品课件(共15张PPT)

论证思路 常见题型: 1.请简要分析本文(或第×段)的论证思路。 2.文中的第×段与第××段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方法指津: 题型一:请简要分析本文(或第×段)的论证思路。 答题步骤:(1)辨识议论文(或第×段)的结构方法。 (2)给议论文(或第×段)划分段落层次。 (3)归纳段落或部分的论证要点。 (4)解说议论文的行文思路。
13 短文两篇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13 短文两篇
1.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论证思路。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精彩语句。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把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 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3.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 1966年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主要著作有《燕山夜话》《邓拓诗词选》《中国救 荒史》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
《谈读书》: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 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在《随笔》中写了对 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其中《谈 读书》就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导,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不求甚解》: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 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 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 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本文就是针对一些人对陶渊明“不 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1.读准字音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3《短文两篇》课件(26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3《短文两篇》课件(26张ppt)

第三层(7-8):全面解释“不求甚
(2-8)
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
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三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
书要反复阅读。
这篇短文运用了哪些 论证方法?
读书的正确目的
对比论证
谈 读
读书的方法
立论 比喻论证
书 读书的作用
举例论证
树靶子
不 求
引出处 释新义
甚 解
援例子 引语录
推敲细思
选读

读 ——【英】莎士比亚
——全凭观察得之)
主张
浏览
喻 论
1934年插班到河南大学历史系,开始研究中国经济史。
书 ——【英】菲尔丁
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英】菲尔丁
精读

方 摘要 ——【英】莎士比亚
运用比喻论证,把书经提炼比作水经蒸馏,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证明“好书一定要揣摩钻研才能读出味道”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 的道理阐述的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瑞士】凯勒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语词。 1934年插班到河南大学历史系,开始研究中国经济史。
第二层(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伦理学—逻辑修辞之学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德】歌德
—— 马南邨 ③读书的作用:(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药可医) 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法系。
结上文
驳论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名人论读书
▲开卷有益。
——【宋】赵光义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字词积累
怡( yí )情 统筹(chóu) 藻(zǎo)饰
狡黠( xiá ) 诘(jié)难
要诀( jué )
蒸馏( liú ) 劝诫( jiè) 滞( zhì)碍
吹毛求疵( cī ) 豁( huò )然贯通
怡情:使心情愉快。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语词。指读书局限于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 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好每 读有 书会 不意 求便 甚欣 解然
忘 食
走近作者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 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 卜无忌等。
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 夜话》、《论中国的几个问题》等。
相关介绍
“不求甚解”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 “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 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 工夫,属褒义。
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谈 一谈你的理解。
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 进而提倡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 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 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 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 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提倡
比喻论证
证 比喻论证
课堂小结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 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
谈 显得其有知) 读 阐述读书的方法。 书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的作用。
不求甚解
小结:
树靶子
不 引出处 求 释新义 甚 举例子 解 引语录
结上文
驳论
事实论证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启发或认识,谈 一谈你的看法。
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 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课后作业
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 举了哪些例子? 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
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阅读课文,想一想:“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 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 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 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 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 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 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 贬义。
整体感知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 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 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 反复阅读”的观点。
细读感悟
驳论与立论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
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
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直接指出对方论点的荒谬 二、批驳对方论据 不真实,难以置信 三、批驳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存在逻辑错误
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对不求 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 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态度: 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 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 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反面指出其偏向:藻饰过多—则矫
凭条断事—学究
推敲细思
主张: 或浅尝 比

或吞食



或细思



提倡: 读书、讨论、作
文相结合
读史—读诗—数学—科学
—伦理学—逻辑修辞之学


皆成性格
举例论证


各种运动
各种不善及其应对
弥补缺陷
比喻论证
读书目的
正面阐述其好处 反面指出其偏向
正反对比
主张
读书方法
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滞碍:不通畅。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要诀:重要的诀窍。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想一想:作者的文题为《谈读书》,那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呢?
读书目的 读书方法 读书作用
足以怡情
正面阐述其好处:足以傅彩

足以长才





费时过多—易惰 对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思路,体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2.品析文中的句子,了解读书的益处;养成 良好的读书习惯。
谈读书
走近作者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作家。著有 《随笔》,《新工具》等。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随笔》共58篇是英国文学中首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