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国学大学全文教案

国学大学全文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全文的基本内容,掌握其核心思想。

2. 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大学》全文的核心思想。

2. 《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 深入理解《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以及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地位。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阅读全文1. 学生自读《大学》全文,要求边读边圈点批注。

2.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解释重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三、分析全文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大学》全文的核心思想。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总结1. 教师总结《大学》全文的核心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大学》全文的核心思想。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深入分析1.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分析《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三、拓展延伸1. 学生结合《大学》的思想,谈谈如何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师总结并点评。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的现实意义。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大学》的感悟文章。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解释,评价其阅读能力。

3. 思考能力:评价学生在分析《大学》思想时的思考深度和广度。

4. 感悟文章: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其对《大学》的理解和感悟。

国学教案《大学》第二课时

国学教案《大学》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思想。

- 掌握《大学》中关于修身的具体方法。

- 了解《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阅读古代经典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 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古代文献的能力。

-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思想。

2. 掌握《大学》中关于修身的具体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分析《大学》中修身方法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大学》的基本思想。

2.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大学》中的修身之道。

(二)新课讲授1. 讲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思想。

- 解释这四个概念的含义。

- 分析这四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2. 掌握《大学》中关于修身的具体方法。

- 讲解《大学》中关于修身的方法,如: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 分析这些方法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

(三)课堂讨论1. 讨论《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分析《大学》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 探讨《大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分析《大学》中修身方法的现实意义。

- 结合现实生活,探讨《大学》中修身方法对个人的启示。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思想。

2. 强调《大学》中修身方法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

五、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结合个人实际,思考《大学》中修身方法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六、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展示《大学》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2024年)国学经典《大学》完整版(收藏)

(2024年)国学经典《大学》完整版(收藏)
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形成仁爱、礼让、诚信等优秀品质,成为具 有高尚品德的君子。
培养全面素质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使其 成为具有广博学识和卓越才能的君子。
树立社会责任感
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 使其能够积极投身社会建设和发展。
2024/3/26
15
正心:端正心态,培养美德
积极向上
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
2024/3/26
心态平和
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轻易受外界干扰和影响 。
培养美德
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培养诸如诚实、善良、 宽容等美德。
16
《大学》中的教育理念及实践
04
方法
2024/3/26
17
教育目标:培养君子人格
塑造品德高尚的人格
28
《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推广来自《大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被广泛应用于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 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大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企业越来越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大学》中的管理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于企业管 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 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 育。
循循善诱
通过引导、启发、激励等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寓教于乐
将教育内容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 现出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 围中学习和成长。
兄友弟恭
兄弟之间应和睦友爱,相互尊重,共同维护家庭 团结。

国学经典教案《大学》

国学经典教案《大学》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学》的基本知识,掌握“三纲八目”的基本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理解“三纲八目”的含义。

2. 掌握《大学》中的经典名句。

教学难点:1. 理解“三纲八目”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 激发学生对《大学》的兴趣,使其在诵读中感受古诗文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学》能成为国学经典?二、新课讲授1. “三纲八目”讲解(1)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2)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经典名句讲解(1)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修身:君子必慎其独也。

(3)齐家: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三、课堂讨论1. “三纲八目”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三纲八目”?四、总结1. 总结《大学》的主要内容,强调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三纲八目”,提高自身素质。

五、作业1. 阅读教材,深入理解“三纲八目”的含义。

2. 结合自身实际,撰写一篇关于“三纲八目”在现实生活中的践行心得。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大学》的相关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

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3.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大学》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三纲八目”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诵读中感受古诗文的内涵。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目标,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大学》国学教案

《大学》国学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高中年级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2. 掌握《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基本概念及其内涵。

3. 理解《大学》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能力,提高古典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三纲八目”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

2. 《大学》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三纲八目”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2. 分析《大学》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大学》原文、翻译及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大学》为何被称为儒家经典?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大学》原文,了解“三纲八目”的基本概念。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三纲八目”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其意义。

2. 分析《大学》中经典名句的含义,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大学》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2.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三纲八目”的掌握程度。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二、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大学》中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三、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大学》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大学》中的思想?四、课后作业1.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大学》所体现的儒家思想的感悟。

2. 鼓励学生阅读《大学》全文,深入理解其内涵。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三纲八目”的掌握程度。

国学经典之《大学》(第十章)

国学经典之《大学》(第十章)

国学经典之《大学》(第十章)注:下节节选自《大学》第十章:释“治国、平天下”。

【原文一】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xié)矩之道。

【译文一】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

这就叫道德上推己度人以达到人与人之间协调平衡的絜矩之道。

【原文二】《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

不啻(chì)若自其出口,寔(shí)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

人之有技,媢(mào)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bĭ)不通,寔(shí)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

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二】《秦誓》上说:“假如有一个大臣,诚实专一但没有什么技能,其心地很宽广美好,好像能容纳天下一切事物。

别人有技能,就好像自己有,别人才智俊明,他由衷地感到喜欢,不只是在口头上称赞,实际上心底里也能容纳。

他这样的人就能保护我子孙和黎民百姓,而且有利于黎民百姓。

如果别人有技能,就嫉妒憎恨而且厌恶他们;如果别人才智俊明,就设法压制阻止,使其不被重用;这种人不能包容他人,因而无法保护我子孙和黎民百姓,这就危险了。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二章《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第三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五章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第六章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国学经典之《大学》(第八章、第九章)

国学经典之《大学》(第八章、第九章)

国学经典之《大学》(第八章、第九章)注:下节节选自《大学》第八章:释“修身、齐家”。

【原文】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文】所谓要整治自己的家族,在于首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这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所亲爱的人往往会偏爱;人们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人往往会偏恶;人们对于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会偏敬;人们对于自己所同情的人往往会偏护;人们对于自己所轻视的人往往会偏轻。

因此,喜欢一个人而同时又能知道他的缺点,讨厌一个人而同时又能了解他的长处,这样的人天下少有。

所以有句俗语这么说:“溺爱子女的人,没有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的;贪得无厌的农夫,没有知道自己禾苗的茁壮的。

”这就是说不修养自身品德,就不能够整治好自己的家族。

注:下节节选自《大学》第九章:释“齐家、治国”。

【原文】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译文】尧、舜为天下的表帅带头实行“仁”,天下的民众都跟随效法他们;桀、纣用残暴之政来统帅天下,天下的民众也跟随效法他们。

但若国君所下的命令和他们的所作所为相反,民众就不会追随。

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

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

小学国学经典教案《大学》

小学国学经典教案《大学》

课时:2课时年级:四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思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1. 理解《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

2. 掌握《大学》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古文句子。

2. 将《大学》中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学准备:1. 《大学》原文2. 多媒体课件3. 生字词卡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学生交流自己对《大学》的了解。

二、学习重点字词1.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大学》中的重点字词,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2.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字词的正确书写。

三、理解核心思想1.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这一思想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复述《大学》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是什么?2. 学生回答并简要复述。

二、深入阅读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大学》,理解古文句子。

2.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理解句子含义。

三、课堂讨论1.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大学》中的思想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谈谈自己对《大学》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学》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将《大学》中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课后作业:1. 背诵《大学》中的重点句子。

2. 写一篇关于《大学》读后感的作文。

国学班_《大学》授课教案

国学班_《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国学经典《大学》授课对象:国学班学员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2)掌握“三纲八目”的基本含义;(3)了解《大学》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2)提高学员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3)引导学生将《大学》中的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

教学重点:1. “三纲八目”的基本含义;2. 《大学》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思想内涵;2. 将《大学》中的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大学》原著;3. 相关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地位;2. 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提出学习目标。

二、内容讲解1. “三纲八目”的基本含义:(1)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2)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大学》的核心思想:(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强调道德修养,注重人际关系。

三、案例分析1. 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大学》中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 引导学员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应用于自身生活。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提出课后思考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2. 引导学员分享课后思考题的答案。

二、深入讲解1. 针对学员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讲解;2. 引导学员理解《大学》中的思想内涵。

三、讨论与交流1. 学员分组讨论,探讨《大学》中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提出课后作业,要求学员结合自身实际,撰写一篇关于《大学》思想应用的论文。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2. 学员对《大学》思想的理解程度;3. 学员将《大学》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国学诵读《大学》教案

国学诵读《大学》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通过诵读《大学》,使学生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观。

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1. 《大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2. 诵读《大学》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一些古文词汇和句式。

2. 将《大学》中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教学准备:1. 《大学》原文及译文。

2. PPT课件,展示《大学》的相关知识。

3. 纸张、笔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大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大学》为何会成为儒家经典?二、学习《大学》原文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大学》原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2. 学生跟读,注意发音和语调。

3. 教师讲解《大学》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

三、分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段《大学》原文进行讨论。

2. 小组内分工,一人朗读,其他成员听后讨论,理解段落大意。

3.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1. 教师总结《大学》的主要内容,强调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大学》中的哪些思想对现代社会仍有启示?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大学》原文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回顾《大学》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

二、结合实际,解读《大学》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大学》中的哪些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2.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大学》中某些思想的感悟。

三、实践环节1. 学生分组,以《大学》中的某条思想为主题,进行演讲或情景剧表演。

2. 各小组展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诵读《大学》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表演情况。

2. 知识掌握:评价学生对《大学》原文、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程度。

国学经典《大学》讲义2 明德亲民至善[1]

国学经典《大学》讲义2 明德亲民至善[1]

国学经典《大学》讲义2 明德亲民至善
• 张居正直解:(从朱熹之说)
• “止于至善。止,是住到个处所不迁动 的意思;至善,是事理当然之极。大人 明己德、新民德,不可苟且便了,务使 己德无一毫之不明,民德无一人之不新 ,到那极好的去处,方才住了。譬如赴 家的一般,必要走到家里才住,这才是 学之成处,所以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 。”
国学经典《大学》讲义2 明德 亲民至善
第二讲:《大学》三纲浅释
国学经典《大学》讲义2 明德亲民至善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 能静,静而後能安,安 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国学经典《大学》讲义2 明德亲民至善
国学经典《大学》讲义2 明德亲 民至善
• 明明德”三字 • 第一个明,是动词,明之也,明白、明了的意思
第二个明,与德合起来,就是明德一词,是形容 这个德,是很光明、美好、圆满至善……
• 明德:王阳明把他讲做是“天命之性”,他不单 纯是一个学问,也不是仅仅只是说道德,而是性 德,《中庸》里称之为天命,《老子》称之为道 。
国学经典《大学》讲义2 明德亲民至善
• 张居正直解: • “上明字,是用工夫去明他。明德,是
人心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的本 体。” • (人)有生以后,为气禀所拘,物欲所 蔽,则有时而昏,故必加学问之功,以 充开气禀之拘,克去物欲之蔽,使心之 本体,依旧光明,譬如镜子脏了,磨得 还明一般,这才是有本之学,所以大学 之道,在明明德。
国学经典《大学》讲义2 明德亲民至善
• 蕅益大师解: • “道者,从因趋果所历之路也。只一在明明德
,便说尽大学之道。上明字,是始觉之修。下 明德二字,是本觉之性。……” • 前一个明字是始觉之修,就是修德,动词;后 一个明字,是讲本觉之性。 • 修行就是把我们的本觉之性圆满的恢复出来。 • (进一步:明德是讲自己,亲民是讲众生,至 善是最后的佛境界。)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

国学经典之《大学》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二章《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第三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五章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第六章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国学经典《大学》教案

国学经典《大学》教案

(一)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让学生掌握《大学》中的“三纲八目”的基本内容。

3. 让学生了解《大学》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大学》中的思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一)导语1. 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阐述《大学》作为国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

(二)教学正文1. 讲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的基本内容。

2. 分析《大学》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如仁爱、礼仪、忠诚、诚信等。

3. 探讨《大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如教育、政治、家庭等。

(三)教学拓展1. 分析《大学》中的经典名句,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 举例说明《大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为人处事、道德修养等。

(一)讲授法1. 讲解《大学》的基本内容、作者背景和儒家思想。

2. 分析《大学》中的经典名句和实际应用。

(二)讨论法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大学》中的某一观点或名句。

2.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大学》思想的感悟。

(三)实践法1.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大学》心得体会的文章。

2. 组织学生参加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感受国学魅力。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播放与《大学》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的黑板报:展示《大学》中的经典名句和重要观点。

3.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国学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外阅读笔记。

2. 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大学》相关知识的测试,检验学习效果。

国学经典《大学》教案全集

国学经典《大学》教案全集

《大学》教学规划一、指导思想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首先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加深对祖国五千年文化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其次,可以接受优秀文学熏陶,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发展潜能。

第三,对人格塑造、传统美德的形成、情操的陶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培养孩子今后做人、做中国人、做胸怀壮志的现代中国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大学》的内容设置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三)》,学习的对象是四年级的小学生,在知识层面上看,四年级的学生去学习理解古文,确实有点难度,主要靠的还是老师的讲解。

《大学》全文二千多文字,前面部分比较容易琅琅上口,后面的部分读起来会比较晦涩,需要老师深入了解学生,分解难度,读出古文的美感来。

三、《大学》课程教学理念1、重在诵读,辅之以教,旨在积累。

小学生诵读的主要目的在于国学经典文化的积累,因为小学生古汉语知识缺乏、理解能力不强,而他们的记忆正处于黄金时期。

国学经典文化的深刻内涵小学生大多是不能理解的,教师不必过多讲授,针对小学生记忆力强的年龄特点先让他们反复诵读,熟能成诵。

与其讲得过多而学生又不能理解,还不如把时间还给孩子,把重心放在诵读和背诵上,让他们大量地存储国学经典篇目。

学生今后随着古汉语知识的不断增加和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会逐渐理解、逐渐感悟的。

2、浸润心灵,引导言行,得体施教。

《大学》里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所以在组织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言行十分必要,但由于《大学》的古文内容比较晦涩,学生大多还不能理解,因此必须结合实际得体把握、有效引导。

(1)、结合当今的教育要求,引导学生改善言行举止。

如:以儒家的仁、礼、孝、信等精神逐渐引导学生的文明习惯养成;(2)、用名句感悟:《大学》中也有很多名句,如“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德者,本也;财者,未也”,这些句子当中或蕴含深刻的哲理、或寄寓传统的美德、或彰显母语的魅力,学生便于记忆并容易理解。

国学经典《大学》教案全集

国学经典《大学》教案全集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大学》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2)掌握《大学》中的“三纲领”、“八目”等基本概念;(3)理解《大学》所阐述的儒家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古代经典著作的能力;(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1. 理解《大学》中的“三纲领”、“八目”等基本概念;2. 分析《大学》所阐述的儒家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三纲领”、“八目”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2.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诗文的内涵,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大学》原文,了解其基本内容;2.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整理《大学》中的“三纲领”、“八目”等基本概念。

三、课堂讨论1. 讨论以下问题:(1)《大学》中的“三纲领”分别是什么?(2)《大学》中的“八目”分别是什么?(3)如何理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系列思想?四、教师讲解1. 结合《大学》原文,讲解“三纲领”、“八目”等基本概念;2. 分析《大学》所阐述的儒家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 强调《大学》中的“三纲领”、“八目”等思想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堂讨论1. 讨论以下问题:(1)如何理解《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系列思想?(2)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大学》中的思想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有何启示?三、案例分析1. 选取与《大学》思想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二章《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第三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五章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第六章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小学国学校本课《大学》教案

小学国学校本课《大学》教案

明德章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1、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出示句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孔子图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3)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2、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冋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康诰章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复习明德章,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1)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2)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3)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2、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盘铭章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3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之《大学》
全文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
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二章
《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第三章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五章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第六章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
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第七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第八章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第九章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第十章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第十一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师尹,民具尔瞻。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仪鉴于殷,峻命不易。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

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
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

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