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波动学基础
高中波的知识点
高中波的知识点波动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也是高中物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波动理论的研究不仅对于物理学本身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波动理论的基础概念出发,介绍波动的种类、波的传播、波的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等内容,并列举波动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一、波动的基础概念波动是指物理量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产生的周期性变化。
常见的波动有机械波、电磁波等。
其中,机械波需要介质的存在才能传播,电磁波则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波动的基本特征包括振幅、周期、频率和波长等。
振幅是指波的最大偏离量;周期是指波动一个完整的循环所需要的时间;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波动循环的次数;波长是指波前进一个周期所需要的距离。
二、波的种类及其传播根据波的传播方向的不同,波可以分为横波和纵波。
横波的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如光波和横波绳波;纵波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如声波和纵波绳波。
波的传播可以通过波速来描述,波速等于波长与周期的乘积。
当波通过不同介质时,波速会发生变化,其变化率由介质的折射率或介电常数等决定。
三、波的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波的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在空间中相遇时,互相作用而产生的新的波动形态。
干涉分为同相干涉和异相干涉。
同相干涉时,两个波峰或两个波谷相遇,叠加后振幅增大,称为增强干涉;异相干涉时,波峰和波谷相遇,叠加后振幅减小,称为消弱干涉。
波的衍射是指波通过孔、缝隙或物体的边缘时,发生扩散和弯曲现象。
衍射现象的强弱取决于波长和物体尺寸的比值。
当波长与物体尺寸相当时,衍射现象最为显著。
多普勒效应是指当源波相对于观测者运动时,观测者所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和源波的频率之间的差异。
多普勒效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超声波诊断、雷达测速等。
四、波动的应用波动理论的研究不仅对于物理学本身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应用:1.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超声波可以用于医学检查,如超声波心脏检查、妇科超声波检查等。
波动知识点总结
波动知识点总结引言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和联系。
而理解和掌握这些关联和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点。
本文将以波动知识点为例,通过逐步思考的方式,总结波动知识点的相关概念和应用。
1. 什么是波动?波动是指物体或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振动或震荡。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波动包括水波、声波、光波等。
波动可以通过波长、频率、振幅等参数来描述。
2. 波动的特性和表达方式波动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 波长:波动中相邻两个相位相同的点之间的距离。
- 频率:单位时间内波动经过的周期数。
- 振幅:波动的最大偏离程度。
- 波速:波动传播的速度。
波动可以用数学函数来表示,常见的波函数有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
波函数的形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例如,声波可以用正弦函数表示。
3. 波动的传播和干涉波动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当波遇到边界时会产生反射和折射。
此外,当两个或多个波动相遇时,会发生干涉现象。
干涉可以分为构成干涉和破坏干涉两种情况。
构成干涉是指两个波动叠加时,波峰与波峰相遇,波谷与波谷相遇,使得波动的振幅增大。
破坏干涉是指两个波动叠加时,波峰与波谷相遇,使得波动的振幅减小甚至消失。
4. 波动的应用波动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许多重要的应用。
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波动应用:4.1 音乐和声波声波是一种机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波动。
声波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我们能够听到声音就是因为声波进入我们的耳朵。
音乐就是利用声波来进行表达和传递的艺术形式。
不同的音符和乐器发出的声波具有不同的频率和振幅,通过不同的组合和演奏方式,可以创作出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
4.2 光波和光学光波是一种电磁波,是由电荷振动产生的波动。
光波在真空中传播,是一种无需介质的波动。
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和相互作用的学科,包括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现象。
光学应用广泛,例如,光学仪器、光纤通信、激光技术等都是基于光的波动特性。
波动光学基础
波动光学基础波动光学是光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光传播过程中的波动现象。
本文将介绍波动光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方面。
一、光的干涉现象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源发出的波相互叠加和相互作用的现象。
光的干涉现象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广泛应用。
干涉分为构成干涉的要素和干涉的种类两部分。
1. 构成干涉的要素光的干涉所需的要素包括两个或多个波源和一个探测屏。
波源是产生波的物体,可以是点光源、扩展光源或多个波源。
探测屏接收波传播到达的位置和方向,用于观察干涉现象。
2. 干涉的种类光的干涉可分为构成干涉图样的特定点处的干涉和整个波面上的连续干涉。
根据光程差的大小,干涉可以分为相干干涉和非相干干涉。
干涉还可以分为近似干涉和严格干涉。
二、光的衍射现象衍射是指波通过障碍物、缝隙或物体边缘时发生偏离直线传播方向的现象。
光的衍射现象是波动光学的重要内容,其理论和实验都具有重要意义。
1. 衍射的特点光的衍射具有波动性特征,表现为波通过障碍物、缝隙或物体边缘后的弯曲、弯曲程度与波长有关、衍射图案的产生等。
2. 衍射的条件光的衍射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具体来说,波长要适合障碍物大小、波传播到达障碍物的位置要符合一定的角度条件等。
三、光的偏振现象偏振是指光波中振动方向在特定平面上进行的现象。
偏振光在实际应用中有广泛的用途,例如偏振片、太阳眼镜等。
1. 偏振的方式光的偏振有线偏振、圆偏振和椭圆偏振三种形式。
线偏振是指光波中的振动方向在固定的平面上振动;圆偏振是指光波中的振动方向像旋转矢量一样随时间旋转;椭圆偏振是指光波的振动方向沿椭圆轨迹运动。
2. 获得偏振光的方法获得偏振光主要有自然光通过偏振片、波片或通过偏振装置产生的方法。
总结:本文介绍了波动光学基础知识,包括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
干涉是指波的相互叠加和相互作用的现象,衍射是指波通过障碍物或物体边缘后的弯曲现象,偏振是指光波中振动方向在特定平面上进行的现象。
通过学习波动光学的基础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光的本质和特性,为实际应用中的光学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波动理论基础
请批评指正! 谢谢!
低应变理论基础
2014年11月16日
一、波动与振动
弹性动力学主要目标是在给定扰动源信息及边界条件、初始条件下求解弹性 物体的动力响应。解答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波动解,一种是振动解。前者描 述行波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后者描述弹性体的振动。为了说明两者的联 系与差异,首先考察波动与振动两个物理现象。 一个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当其局部受到突然的扰动,并不能立即引 起物体各部分的运动。如下图所示的一根半无限长杆端部受到打击时,远离杆 端的区域并不能立即感受到端部的打击信号,而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后才能接受 到这个信号。这是动力问题和静力问题最根本的区别。实际上由于连续介质中 的各个质点由某种约束力而彼此联系起来,在末受到扰动之前,质点之间的相 互作用力处于平衡状态。当某一个质点受到扰动以后,它就要偏离
惯性两个基本性质所决定的。弹性性质有使发生了位移的 质点回复到原来平衡位置的作用,而运动质点的惯性有使 当前的运动状态持续下去的作用,或者说弹性是贮存势能 的要素,惯性是维持动能的表征。正是由于这两种特性的 存在,系统的能量才能得以保持和传递,外部的扰动才能 激发起弹性被和弹性体的振动。弹性波的传播和弹性体的 振动,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同一物理问题的不同表现形式。
原来的平衡位置而进入运动状态。由于质点间相对位置的 变化,使得受扰动质点同其周围质点之间增加了附加的弹 性力,从而与受扰动质点相邻的质点也必然受到影响而进 入运动状态。这种作用依次传递下去,便形成一个由扰动 源开始的波动现象。这种扰动借质点间的弹性力而逐渐传 播的过程,称为弹性波。如果介质是无限大的,扰动将会 随时间的发展一直传播出去。然而一个实际的物体总是有 边界的,当扰动到达边界时,将要和边界发生相互作用而 产生反射。对一个有界的物体,由于扰动在其边界上来回 反射,从而使得整个物体就会呈现出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 一种周期性的振荡现象,称之为弹性体的振动。弹性波和 弹性体的振动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内在联系。这两种现象的 形成有着相同的机制,它们都是由介质的弹性和
2024年大学物理波动课件
大学物理波动课件引言波动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涉及到的领域广泛,包括声波、电磁波、机械波等。
本文旨在介绍大学物理中波动的基本概念、波动方程、波动特性以及波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波动知识。
一、波动的基本概念1.1波的定义波是一种能量传递的方式,它是由振源产生的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过程。
波可以分为两大类:机械波和电磁波。
机械波需要介质来传播,如声波和水波;而电磁波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如光波和无线电波。
1.2波的参数波的参数包括波长、波速、频率和振幅。
波长是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通常用λ表示;波速是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通常用v表示;频率是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点的完整波的个数,通常用f表示;振幅是波的振动幅度,即波的最大偏离度。
二、波动方程2.1机械波方程机械波的波动方程可以表示为:y=Asin(2πft2πx/λ+φ)其中,y表示介质中某一点的位移,A表示振幅,f表示频率,λ表示波长,x表示该点距离振源的距离,φ表示初相位。
2.2电磁波方程电磁波的波动方程可以表示为:E=E0sin(2πft2πx/λ+φ)其中,E表示电场强度,E0表示振幅,其他参数与机械波方程相同。
三、波动特性3.1干涉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相遇时,它们的振动叠加产生的现象。
当两个波峰相遇时,振动加强;当波峰与波谷相遇时,振动减弱。
干涉现象广泛应用于光学、声学等领域。
3.2衍射衍射是指波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通过狭缝时,波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衍射现象广泛应用于光学、声学等领域,如光栅、声呐等。
3.3折射折射是指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波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折射现象广泛应用于光学领域,如透镜、棱镜等。
3.4反射反射是指波遇到界面时,部分能量返回原介质的现象。
反射现象广泛应用于光学、声学等领域,如镜子、回声等。
四、波动应用4.1声学领域波动在声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和利用。
大学物理_刘果红_波动学基础
波动学基础前言:许多振动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的周围常有其它物质。
当某个系统振动时,它将带动周围同它有一定联系的物体随之一起振动,于是该物体的振动就被周围的物质传播开来,形成波动过程。
即:波动是振动的传播过程。
波可分为两大类:机械波、电磁波。
这两类波虽本质不同,但都有波动的共同特征:具有一定的传播速度,都伴随着能量的传播,且都能产生反射、折射、干涉等现象一、机械波的产生与传播1、产生机械波的条件(1)、波源——是一个在一定条件下的振动系统,是波动能量的供给者。
(2)、弹性媒质——是一种用弹性力相互联系着的质点系,它是形成机械波、传播机械波所不可缺少的客观物质。
2、波动的形成过程首先有一振动系统——波源,在它周围有彼此以弹性力相联系的弹性媒质。
波动形成时有三个要点:A、波动的传播是由近及远的(相对于波源而言),即有先后次序。
B、传播的是振动状态或周相,质点本身不向前运动。
C、波动在传播时,具有空间周期性和时间周期性3、机械波与机械振动的关系波动是振动的传播过程,而振动是产生波动的根源,这是两者的联系。
振动研究的是振动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是如何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即y =f (t);波动研究的是弹性媒质中不同位置彼此以弹性力相联系的质点群,它们的位移(相对自己的平衡位置)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情况,即y =f (,t)。
对平面谐波而言,讨论的是波线上各质点的运动情况,故有y =f (x,t),这是两者的区别。
4、机械波的类型与波速波动按其振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横波——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垂直。
其图象的外形特征是有突起的波峰和凹下的波谷。
各质点的振动情况形成一个具有波峰和波谷的正弦或余弦波形。
纵波——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相同。
其外形特征是具有稀疏和稠密的区域,即各质点的振动形成一个具有密集和稀疏相间的完整波。
若将纵波中各质点的位移逆时针转过90度,讨论情况就与纵波一致了。
横波主要在固体中传播,因为固体能承受切向力;纵波可在固、液、气体中传播,固、液、气体均能承受压力、拉力。
波动知识点总结手写
波动知识点总结手写波动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在自然界的众多现象中都有所体现,涉及到的领域包括光学、声学、电磁学等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波动的基本概念、特性以及应用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波动的基本概念1.波动的定义波动是指能够在空间中传递能量的物理现象。
在波动过程中,能量并不是沿着固体物质的传递路径移动,而是在形式上的传递。
波动一般分为机械波和电磁波两类。
2.波动的分类根据波动的传播介质的不同,波动可以分为机械波和电磁波。
机械波需要介质来传播,如水波、声波等;而电磁波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典型的例子是光波、无线电波等。
3.波动的传播波动的传播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是指波动方向与波动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动,典型的例子是声波;横波是指波动方向与波动传播方向平行的波动,典型的例子是光波。
二、波动的特性1.波动的传播特性波动的传播包括波的传播速度、波长、频率等。
波的传播速度是指波动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它与波动的频率和波长等因素有关。
波长是指波的波形重复出现的最小长度,单位是米;频率是指波的单位时间内波动的个数,单位是赫兹。
2.波动的干涉现象波动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动相遇时,由于波动的叠加效应产生的现象。
波动干涉分为构成干涉和破坏干涉两种。
构成干涉是指两个波动相遇时,波峰与波峰相遇或者波谷与波谷相遇,使波的振幅得到加强;破坏干涉是指波动相遇时,波峰与波谷相遇,使波的振幅得到减弱。
3.波动的衍射现象波动的衍射是指波动遇到障碍物时,波动在障碍物后面形成的现象。
在波动的衍射中,波动沿着障碍物边缘传播,同时也向障碍物的阴影区传播,使得波动的振幅取得了改变。
4.波动的折射现象波动的折射是指波动遇到介质界面时,波动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具体来说,波动从一个介质传播到另一个介质时,波长和频率并不改变,但波速和波长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三、波动的应用1.声波的应用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在工程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大学物理波动学》ppt课件
接收电磁波需要相应的接收装置,如收音机通过天线接收无线电波,并通过调 谐电路选择特定频率的信号进行放大和处理。
04
干涉与衍射现象
干涉现象及条件
01
02
03
干涉现象
两列或多列波在空间某些 区域相遇时,振动加强而 在另一些区域振动减弱的 现象。
干涉条件
两列波的频率相同,相位 差恒定,振动方向相同。
实验步骤
设置声源和接收器,使它们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测量接收器接收到的声波频率, 并与声源发出的声波频率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电磁波多普勒效应观测技术
观测原理
电磁波多普勒效应与声波多普勒效应类似,当电磁波源与观察者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电磁波频 率也会发生变化。
观测技术
利用射电望远镜等设备观测天体辐射的电磁波,通过测量其频率变化来研究天体的运动状态、距离等信息。
《大学物理波动学》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波动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 机械波 • 电磁波 • 干涉与衍射现象 • 多普勒效应与波动能量传输 • 非线性波动与现代光学技术
01
波动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波动现象及分类
机械波
介质中质点间相互作用力引起的波动,如声波、水波等。
电磁波
电场与磁场交替变化产生的波动,如光波、无线电波等。
物质波
微观粒子(如电子、质子等)具有的波动性,又称德布罗意波。
波动参数与描述
波长
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用λ 表示。
波速
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用v表示。 对于机械波,v取决于介质的性质; 对于电磁波,v在真空中为光速c。
频率
单位时间内波源振动的次数,用f表示 。
第8章 波动学基础
第八章波动学基础◆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波的基本概念;2.掌握最基本的波动——平面间谐波的波动方程及运动规律;3.掌握波的能量特点;4.掌握波具有的基本现象——反射、折射、干涉和驻波;5.了解多普勒效应;6.了解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
◆本章教学内容1.机械波的产生及间谐波;2.波速、波长、周期和频率;3.波动方程;4.波的能量和能流;5.惠更斯原理波的反射和折射;6.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干涉;7.驻波;8.多普勒效应;9.声波、超声波、次声波◆本章教学重点1.间谐波方程及运动规律;2.波的叠加及驻波。
◆本章教学难点1.波方程的建立及其意义;2.驻波的运动特点;3.多普勒效应。
§8.1 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简谐波振动和波动是密切关联又相互区别的两种运动形式。
任何波动都是有振动引起的,激发波动的振动系统称为波源。
波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机械振动在媒质中的传播,称机械波。
另一类是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在空间的传播,称为电磁波。
一、机械波的产生机械振动在弹性媒质中的传播过程称为机械波。
就每一质点来说,只是做振动,就全部媒质来说,振动传播形成机械波。
产生机械波的条件是:具有波源和弹性媒质。
二、横波和纵波在波动中,如果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这种波称为横波。
如果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平行,这种波称为纵波。
各种复杂的波都可分解为横波和纵波。
在波动中真正传播的是振动、波形和能量;波形传播是现象,振动传播是实质,能量传播是波动的量度。
如果产生波动的波源作简谐振动,在振动传播过程中,从波源所在位置开始,媒质中各质点相继开始做简谐振动,如果媒质是各向同性均匀且完全弹性的(即媒质不消耗能量),则媒质中各质点的振动频率和波源相同,且各质点具有相同的振幅。
这种波称为简谐波。
三、波振面和波射线把波振面为球面的波动称为球面波,点波源在均匀媒质中产生的波就是球面波。
把波振面为平面的波称为平面波。
波的传播方向称为波射线。
波动力学基础知识与实践应用
波动力学基础知识与实践应用波动力学是一种描述粒子运动的理论,它试图揭示微观世界中粒子的行为和宏观的物理规律之间的联系。
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波函数、薛定谔方程和量子态等。
它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等领域。
波函数是波动力学的核心概念,它是描述微观粒子的数学函数。
波函数的平方模长可以表示粒子在某个位置出现的可能性大小。
波函数描述了一个粒子的所有性质和运动状态,包括位置、速度、动量、能量和自旋等。
波函数的形式通常是复数形式,它可以反映出粒子的相位信息。
薛定谔方程是波动力学的基本方程之一,它描述了波函数随时间的演化规律。
薛定谔方程可以用于计算波函数在各种条件下的变化,从而推算出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薛定谔方程的求解是波动力学理论应用的核心问题之一,它通常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或近似求解方法。
量子态是波动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粒子在特定条件下的状态和行为。
量子态分为可观测态和纯态两种情况。
可观测态是指粒子经过测量后所处的状态,而纯态描述了粒子受到外界干扰前的状态。
量子态具有非常奇特的性质,例如叠加态、量子纠缠、量子隧道效应等。
波动力学的应用具有极其广泛的范围,从微观粒子到宏观世界,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应用都有其身影。
在物理学领域,波动力学解释了量子力学中的量子隧道效应、双缝实验、汤川劈裂等基本现象。
在化学领域,波动力学可以用于计算分子的电子结构和化学反应机理。
在材料科学领域,波动力学可以帮助研究新材料的电子性质和光学性质。
在电子学领域,波动力学可以解释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和量子点的光电特性。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波动力学可以用于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密码学。
在生物学领域,波动力学可以帮助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
总之,波动力学是现代物理学和化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它的实践应用涉及各个领域和方面。
尽管波动力学理论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但它为人类认识自然界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工具,因此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应用。
大学物理_波动学基础
a T a Y
T:绳的张力
杆的纵向微振动波
杆的横向微振动波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 真空中的电磁波
Y:杨氏弹性模量
a G
G:切变弹性摸量 B:体变模量
a
B
a
0 0 0真空介电常数,0真空磁导率
1
《大学物理》课件
介质的几种典型模量
(1).杨氏模量 若在截面为S,长为l的细棒两端加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的轴向拉力F,使棒伸长l,实验证明:在弹性限度内,正应 力F/S与线性应变l/l成正比,即
y Acos( t
l
u
)
《大学物理》课件
例题2-4 波沿x轴正向传播,A=10cm, =7rad/s; 当t=1s时, ya=0, a<0, yb=5cm,b>0 。设>10cm, 求该波 的波动方程。 y x ) o ] (t 解 y Acos[ u u
o
3.波长 — 一个周期内波动传播的距离。
u
T
4.平面简谐波—波面为平面,媒质中各质点 都作同频率的简谐振动形成的波动。本章主要讨 论这种波。
《大学物理》课件
1 1 例题2-1 已知: y 0.5cos ( t x )(SI), 2 2 求:(1)波的传播方向,A、T、、u,原点 的初相; (2) x=2m处质点的振动方程,及t=1s时质点 的速度和加速度。 (3)x1=1m和x2=2m两点的相差。
· ·· · · · · t · · · ·· · ·
u t 平面波
球面波
惠更斯原理的不足:不能求出波的强度分布; 不能解释后退波问题等。
《大学物理》课件
§5.2 平面简谐行波的波动方程 !
波动知识点总结范文
波动知识点总结范文波动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涉及到电磁波、声波、水波等各种类型的波动。
本文将对波动的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包括波动的定义、波动的特性、波动的传播和干涉衍射等方面。
波动的定义:波动是指能够沿空间传播的物理量的传播现象。
波动是振荡的结果,可以传播能量而无需物质传输。
波动的特性:1.振幅:波动的最大偏离位置与平衡位置的距离,反映了波动的强度。
2.波长:波动传播一个完整周期所需要的距离,通常用λ表示。
3.周期:波动传播一个完整周期所需要的时间,用T表示。
4.频率:单位时间内波动的周期数,通常用ν表示,其倒数称为周期。
5.相位:反映了波动相对于其中一参考点的位置关系。
波动的传播方式:1.机械波:机械波是指需要介质传播的波动,例如声波和水波。
机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的弹性与密度来实现波动的能量传递。
2.电磁波:电磁波是指在真空或介质中传播的电场和磁场的联合振荡。
电磁波无需介质传播,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3.纵波和横波:纵波的振动方向与波动传播方向一致,例如声波;而横波的振动方向与波动传播方向垂直,例如光波。
波动的干涉和衍射:1.干涉: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动相遇时产生的叠加效应。
当两个波动处于相位差一致的状态下,会出现加强的干涉现象,这被称为构成干涉。
当两个波动的相位差为180°时,则会出现减弱或者抵消的干涉现象,这被称为破坏性干涉。
2.衍射:衍射是指波动在通过一个窄缝或者遇到一个小孔时的传播现象。
衍射会导致波动弯曲和扩散,使得波动能够传播到原本看不见的区域。
波动的实际应用:波动在生活中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1.通信技术:电磁波可以用于无线通信。
例如,无线电波、微波和红外线都是利用波动的性质进行信息传输的。
2.医学成像:利用声波和电磁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可以实现超声波和X射线的成像技术,用于医学诊断。
3.光学仪器:光学仪器如显微镜、望远镜、干涉仪和衍射光栅等都是基于波动原理设计的。
这些仪器可以用于观察微观结构和距离遥远的天体。
振动学基础-大学物理
2
A cos (t
)
7
8
特征量:
x 位移
A 振幅
广义:振动的物理量 最大位移 由初始条件决定 表征了系统的能量
9
x Acos t
圆频率 角频率
频率
2π
T 周期 T 1
系统的周期性 固有的性质 称固有频率…
t 相位 位相
初相位
初位相
取决于时间零点的选择
10
小结
S. H. V. 的判据
= /4 = /2 = 3/4
P··Q
= = 5/4 = 3/2 = 7/4
(-3/4) (-/2) (-/4)
35
§3 平面简谐波 一 机械波产生的条件 1 机械波的基本概念
一、波的产生 二、横波和纵波 三、波长 波的周期和频率 波速
36
一、机械波的产生 1、机械波——机械振动在弹性介质(固体、液 体和气体)内的传播
45
因 t' x u
yP (t)
A cos
t
x u
0
波线上任一点的质点任一瞬时的位移由上式给出, 此即所求的沿x 轴方向前进的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
如果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则相应的波动方程为:
yP (t)
A c os
t
x u
0
利用关系式 2 T 和 2 ,并uT概括波的两种可能的
y
hSg mg
船在任一位置时,以水面为坐标原点,竖直 向下的坐标轴为y 轴,船的位移用y 表示。
12
船的位移为y 时船所受合力为:
f (h y)Sg mg ySg
船在竖直方向作简谐振动,其角频率和周期为:
Sg
m
因 m Sh,
第8章波动学基础
第8章波动学基础第⼋章波动学基础◆本章学习⽬标1.了解波的基本概念;2.掌握最基本的波动——平⾯间谐波的波动⽅程及运动规律;3.掌握波的能量特点;4.掌握波具有的基本现象——反射、折射、⼲涉和驻波;5.了解多普勒效应;6.了解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
◆本章教学内容1.机械波的产⽣及间谐波;2.波速、波长、周期和频率;3.波动⽅程;4.波的能量和能流;5.惠更斯原理波的反射和折射;6.波的叠加原理波的⼲涉;7.驻波;8.多普勒效应;9.声波、超声波、次声波◆本章教学重点1.间谐波⽅程及运动规律;2.波的叠加及驻波。
◆本章教学难点1.波⽅程的建⽴及其意义;2.驻波的运动特点;3.多普勒效应。
§8.1 机械波的产⽣和传播简谐波振动和波动是密切关联⼜相互区别的两种运动形式。
任何波动都是有振动引起的,激发波动的振动系统称为波源。
波动分为两⼤类:⼀类是机械振动在媒质中的传播,称机械波。
另⼀类是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在空间的传播,称为电磁波。
⼀、机械波的产⽣机械振动在弹性媒质中的传播过程称为机械波。
就每⼀质点来说,只是做振动,就全部媒质来说,振动传播形成机械波。
产⽣机械波的条件是:具有波源和弹性媒质。
⼆、横波和纵波在波动中,如果质点的振动⽅向和波的传播⽅向相互垂直,这种波称为横波。
如果质点振动⽅向和波的传播⽅向相互平⾏,这种波称为纵波。
各种复杂的波都可分解为横波和纵波。
在波动中真正传播的是振动、波形和能量;波形传播是现象,振动传播是实质,能量传播是波动的量度。
如果产⽣波动的波源作简谐振动,在振动传播过程中,从波源所在位置开始,媒质中各质点相继开始做简谐振动,如果媒质是各向同性均匀且完全弹性的(即媒质不消耗能量),则媒质中各质点的振动频率和波源相同,且各质点具有相同的振幅。
这种波称为简谐波。
三、波振⾯和波射线把波振⾯为球⾯的波动称为球⾯波,点波源在均匀媒质中产⽣的波就是球⾯波。
把波振⾯为平⾯的波称为平⾯波。
波动力学知识点
波动力学知识点波动力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涉及到波动现象的产生、传播和相互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您介绍一些波动力学的基本知识点。
一、波动的定义和特征波动是一种物理量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传播的现象,其携带能量和动量。
波动可以分为机械波和电磁波两种类型。
机械波需要介质传播,如水波、声波等;而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如光波、无线电波等。
波动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 振动:波动的传播是由物理量的振动引起的,例如固体介质中的颗粒、空气分子、电磁场的振动等。
2. 传播:波动以一定的速度在介质中或真空中传播,可以是横波或纵波,传播过程中不会引起物质的平移。
3. 叠加:当两个或多个波动通过同一介质传播时,它们会相互叠加而产生干涉现象。
4. 能量传递:波动具有能量传递的特性,能量通过波动的传播而传递到不同的位置。
二、波动力学的基本方程波动力学使用一些基本方程来描述波动现象。
其中最重要的方程是波动方程,它可以描述波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一维波动方程可以表示为:∂^2ψ/∂t^2 = c^2 ∂^2ψ/∂x^2其中,ψ是波函数,t是时间,x是空间坐标,c是波速。
波动方程的解体现了波动的传播。
在特定条件下,波动方程的解可以是正弦函数或余弦函数形式,代表了平面波的传播。
三、波动的干涉和衍射现象波动学中最为有趣和重要的现象之一是干涉和衍射。
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动传播相遇并相互叠加的现象,它可以产生增强或抵消的效果。
干涉现象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构造性干涉和破坏性干涉。
构造性干涉发生在波动的峰值或谷值相重叠,导致波动增强;而破坏性干涉发生在波动的峰值和谷值相重叠,导致波动相互抵消。
衍射是指波动通过障碍物或小孔时发生偏折和扩展的现象。
衍射现象是波动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使波动能够传播到遮挡物的背后区域。
四、波动的反射和折射波动在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是波动力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反射是指波动传播到介质边界时,一部分能量被反射回原来的介质中;折射是指波动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改变传播方向。
大学物理波动学基础
单位时间内振动状态(振动相位)的传 播速度,又称相速。
振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相邻两质点 间的距离。 位相差为 2 ,一个完整波形长度
u
T
f
2、周期 T: 波传播一个波长所需要的时间 该时间内波源正好完成一次全振动,⑵ 波速由弹性介质性质决定,频率 波动周期=振动周期 (或周期)则由波源的振动特性决定。 T由波源决定,与介质无关。 §12-2 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 或 f 3、频率 : ——定量地描述前进中的波动(行波) 单位时间内传播完整波的个数 一、波函数的建立 (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
P.6/91
波动学基础
P点的振动表达式:
(3)若波源在 x=x0处,则
x yP A cos t 0 u
即t=x/u时,P点的振动状态与O点 t=0时的状态相同。 x P点的相位落后O点
x x0 y A cos t u
② “±”反应波传播方向: “-”:波向右传波(x 轴正方向) ③ x0为波源坐标。
2016/7/2
t x x0 y A cos 2π 0 “+”:波向左传波(x 轴负方向) T
P.8/91
波动学基础
二、波函数的物理意义
讨论: 由波动→振动:
x x0 t t t u
'
x y A cos t 0 u 平面简谐波波函数(波源在原点):
② “±”反应波传播方向: “-”:波向右传波(x 轴正方向)
“+”:波向左传波(x 轴负方向)
x y A cos t 0 u
机械波:机械振动在弹性介质中的 传播过程 电磁波:交变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 过程 物质波:微观粒子的运动,其本身 具有的波粒二象性
波动学基础
波的独立传播原理
实验发现,当不同波源产生的波同时在某介质中传播,如果这多列波在空间 某处相遇,每一列波都将独立地保持自己原有的特性(频率、波长、振动方向 等)传播。波相遇后再分开,传播情况与未相遇时相同,互不干扰。
任意时刻、介质中任一质点的振动位移 是各个波单独传播时在该点所产生的位移的 矢量和,(相遇区域,合振动是分振动的叠加 ),波的叠加原理。
描述某时刻,波线上各点位移的分布 x 为P点在x 轴的坐标 y 表示质点P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 平面简谐波的波动与简谐振动的区别?
y
P
u
O
x
x y = A cos[ω ( t − ) + ϕ ] u
平面简谐波波动方程的物理意义: 1)当 x 给定 (x = x0) 时
x0 y = A cos[ω ( t − ) + ϕ ] u
波的干涉 满足一定条件的两列 ( 或多列 ) 波在空间相遇 ( 叠加 ), 在空间的某些地方振动始终加强,而在空间的另一些地 方振动始终减弱或完全消失的现象, 称为波的干涉.
波的干涉 ~(一种特殊的、重要的叠加形式) 振动方向相同 频率相同 相位相同或相位差恒定 相干波: 满足相干条件的几列波称为相干波。 相干波源:能发出相干波的波源称为相干波源。
波动学基础
振动和波动 振动: 于平衡位置, 无随波逐流. 波动: 振动的传播过程.
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 机械波: 机械振动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1. 波源 —— 被传播的机械振动 . 2. 弹性介质 —— 任意质点离开平衡位置会受到弹 性力作用. 在波源发生振动后, 因弹性力作用,带动 邻近的质点也以同样的频率振动 . 如此将振动传播 出去. 故机械振动只能在弹性介质中传播.
大学基础物理学答案(习岗)第8章
第八章振动与波动本章提要1. 简谐振动的描述●物体在一定位置附近所作的无阻尼的等幅振动称简谐振动。
简谐振动的运动方程为cos()x A t ωϕ=+其中,A 为振幅、ω 为角频率、(ωt+ϕ)为简谐振动的相位, ϕ 为初相位。
●简谐振动的速度方程d sin()d x v A t tωωϕ==-+ ●简谐振动的加速度方程 222d cos()d x a A t tωωϕ==-+ ●简谐振动可用旋转矢量法表示。
2. 简谐振动的能量●若弹簧振子劲度系数为k ,振动物体的质量为m ,在某一时刻物体的位移为x ,振动速度为v ,则振动物体的动能为212k E mv =●弹簧振子的势能为 212p E kx =●弹簧振子的总能量为 222222P 111sin ()+cos ()=222k E E E m A t kA t kA ωωϕωϕ=+=++ 该结果表明,在简谐振动中,动能和势能不断转换(转换频率是位移变化频率的二倍),但总能量保持不变。
3. 阻尼振动如果一个振动质点,除了受弹性力之外,还受到一个与速度成正比的阻尼作用,那么它将作振幅逐渐衰减的振动,这种振动称阻尼振动。
阻尼振动的动力学方程为222d d 20d d x x x t tβω++= 其中,γ是阻尼系数,2m γβ=。
●当22ωβ>时,振子的运动是一个振幅随时间衰减的振动,称阻尼振动。
●当22ωβ=时,振动物体不再出现振荡,而是以负指数方式直接趋向平衡点,并静止下来,这种情况称临界阻尼。
●当22ωβ<时,振动物体也将不再出现振荡,而是以一种比临界阻尼过程更慢的方式趋于平衡点,这种情况称过阻尼。
4. 受迫振动●振动物体在周期性外力作用下发生的振动叫受迫振动。
受迫振动的运动方程为 22P 2d d 2cos d d x x F x t t t mβωω++= 其中,2k m ω=,为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2C m β=;F 为驱动力振幅。
波动学基本
ππ
π
y1
=
A cos(200π
t
−16 ×
2
−
2
)
=
A cos( 200π
t
−
) 2
同理,
y2
=
A cos( 200π
t
−
20 ×
π 2
−
π 2
)
=
A cos(200π
t
−
π) 2
4
自治区精品课程—大学物理学
黄新民、张晋鲁主编《普通物理学》习题解答
初相位分别为:t=0
时, φ1 0
=
−π 2
,φ20
2π
f
(2)
∵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为: y
=
Acos ω(t −
x )
c
∴绳子上各质点的振动速度为: ν = ∂y = − Aω sin ω(t − x)
∂t
c
绳子上各质点的振动加速度为: a = ∂ 2 y = − Aω 2 cosω(t − x )
∂t 2
c
∴绳子上各质点振动时的最大速度为 vmax = Aω =0.5π=1.57(m/s)
当取波源为原点并且该波沿+X 方向传播时,波动方程为
y
=
0.1cos(4π
t
π −
x)
5
(2) 沿波传播方向距离波源为λ/2 处的振动方程为:
y = 0.1cos(4π t − π ⋅ λ ) = −0.1cos(4π t) 52
(3) 距离波源分别为 λ , λ , 3λ 和λ的各点的振动方程为: 42 4
B
2π
CC
∵ c = λf ,∴ λ = CT = B ⋅ 2π = 2π . CB C
波动学
特征:具有交替出现的密部和疏部 特征:具有交替出现的密部和疏部.
三 波长 波的周期和频率 波速 A O −A
y
u
λ
x
λ
沿波的传播方向,两个相邻的、 波长 λ :沿波的传播方向,两个相邻的、相 的振动质点之间的距离, 位差为 2π 的振动质点之间的距离,即一个完整 波形的长度. 波形的长度
周期 T :波前进一个波长的距离所需要 的时间. 的时间 周期的倒数, 频率 :周期的倒数,即单位时间内波 动所传播的完整波的数目. 动所传播的完整波的数目
ν
ν =1 T
波动过程中,某一振动状态( 波速 :波动过程中,某一振动状态(即 振动相位)单位时间内所传播的距离(相速). 振动相位)单位时间内所传播的距离(相速)
u
u=
注意
λ
T
= λν
λ = = Tu ν
u
周期或频率只决定于波源的振动! 周期或频率只决定于波源的振动! 波速只决定于媒质的性质! 波速只决定于媒质的性质!
波动是振动的传播过程. 波动是振动的传播过程 振动是激发波动的波源. 振动是激发波动的波源 机械波 机械振动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 机械振动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 弹性介质中的传播 波动 两 类 波 的 不 同 之 处 电磁波 交变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 交变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 两 类 2 传播 机械波的传播 波 传播振动的介质; 传播振动的介质 的 2 共 2 同 电磁波的传播 2 特 介质. 介质 征 2
简谐波:在均匀的、无吸收的介质中, 简谐波:在均匀的、无吸收的介质中,波源作 简谐运动时,在介质中所形成的波. 简谐运动时,在介质中所形成的波 平面简谐波:波面为平面的简谐波 平面简谐波:波面为平面的简谐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试求任何时刻,在波传播方向上相距为 D 的两点的位相差.
解:(1) ∵A、B、C 为正值恒量,所以该波沿 X 轴正方向传播,与平面简谐波的
波动方程 y = Acos ω(t − x) 比较系数,可得 c
波的振幅为 A,ω = B , ω = C ,∴T = 2π , f
=
B
,c = ω
B =
c
1
自治区精品课程—大学物理学
黄新民、张晋鲁主编《普通物理学》习题解答
(4)分别图示 t=1s,1.1s,1.25s 和 1.5s 各时刻的波形.
解:(1)通过与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比较系数,可得
此波的振幅 A=0.05m, 波速 c = 10π =2.5(m/s), 4π
频率 f = 10π =5(HZ), 波长 λ = c =0.5(m).
y4 =0(m)
(4) 与(3)的方法类似,易求得,
x = λ 时, y=0(m); x = λ 时, y=0.1(m);
4
2
x = 3λ 时,y=0(m); x = λ 时, y=-0.1(m). 4
3
自治区精品课程—大学物理学
黄新民、张晋鲁主编《普通物理学》习题解答
(5)各质点的振动速度, v = ∂y = −0.4π sin( 4π t − π x)
(3)设 t 时刻,传播方向上相距为 D 的两点分别为 x1, x2 那么这两点所对应的波动方程分别为:
y1 = A cos(Bt − Cx1)
y2= Acos( Bt − Cx2 )
∴这两点的相位差 ∆φ 为: ∆φ = φ1 − φ2 = C x2 − x1 = CD .
8.2 一列横波沿绳子传播时的波动方程为 y = 0.05cos(10πt − 4πx) ,式中 x,y 以 m 计,t 以 s 计. (1)求此波的振幅、波速、频率、和波长; (2)求绳子上各质点振动时的最大速度和最大加速度; (3)求 x=0.2m 处的质点在 t=1s 时的位相,它是原点处质点在哪一时刻的位相? 这一位相所代表的运动状态在 t=1.25s 时刻到达哪一点?在 t=1.5s 时刻到达哪一 点?
∂tLeabharlann 5当 t = T 时,距离波源 λ 处质点的振动速度为:
4
4
v
=
−0.4π
sin(
4π
T ×
−
π
× λ ) =0(m/s)
454
同理,当 t = T 时,距离波源 λ 处质点的振动速度为:
2
4
v = −0.4π (m / s)
8.4 一波源做简谐振动,周期为 1 s,经平衡位置向正方向运动时,作为计时起 100
解:已知某平面简谐波的波源振动方程为 y = 0.06sin( π t) ,则该平面简谐波的波 2
动方程为 y = 0.06sin π (t − x ) 2c
∴离波源 5m 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将 x=5m 代入上式中的波动方程得,
y
=
0.06sin
π
(t
−
5 )
=
0.06 sin(
π
t
−
5π
)
2c
B
2π
CC
∵ c = λf ,∴ λ = CT = B ⋅ 2π = 2π . CB C
∴该波的振幅为 A,波速为 B ,频率为 B ,周期为 2π ,波长为 2π .
C
2π
B
C
(2) 已知平面简谐波的方程为 y = Acos( Bt − Cx) ,令式中的 x = l 即为传播方向上
距波源 l 处一点的振动方程: y = Acos(Bt − Cl) .
=
−π 2
.
(3)距波源为 15m 和 16m 的两质点的位相差:
∆φ = ∆x × 2π = π . λ2
8.5
已知某平面简谐波的波源振动方程为 y
π = 0.06sin(
t) ,式中 y
以 m 计,t 以
2
s 计.设波速为 2m/s,试求离波源 5m 处质点的振动方程.这点的位相所表示的运
动状态相当波源在哪一时刻的运动状态?
解:(1)两波传到 P 处的位相差 ∆α : 2π
∆α = α 2 − α1 − (r2 − r1 ) × λ 由题中给出 A,B 两点的振动方程可知,A 比 B 的位相超前π
6
自治区精品课程—大学物理学
黄新民、张晋鲁主编《普通物理学》习题解答
∴ ∆α = π − ( PA − PB) 2π = π − 2π × (PA − PB) × ω = −2.5π
λ
2π c
(2)在 P 处合振动的振幅为:
A = A10 2 + A 20 2 + 2A10A 20 cos∆α = 2.83×10−2 (m) (3)由于两列横波振幅相同,频率相同,相位差 ∆α = 5π ,
2 ∴当振动方向相互垂直时,合成的结果是圆周运动
∴ A = A10 = 0.2 ×10−2 (m) 8.9 一列正弦式空气波,沿直径为 0.14m 的圆柱形管行进,波的平均强度为 18 ×10-3 J·s-1·m-2,频率为 300Hz,波速为 300m/s,问: (1)波中的平均能量密度和最大能量密度是多少? (2)每两个相邻的、相位差为 2π的同相面(亦即相距 1 波长的两同相面)之间的波 段中有多少能量? 解:(1)根据题中所给的条件,由 I = ω c
点.设此振动以 c=400m/s 的速度沿直线传播,求:
(1) 这波沿某一波线的方程;
(2) 距波源为 16m 处和 20m 处质点振动方程和初位相;
(3) 距波源为 15m 和 16 m 的两质点的位相差是多少?
解:(1)根据题意可知,该简谐波的频率为ƒ=100(HZ),波速 c=400m/s,初相位
4
2
S2 连线方向上的强度相同且不随距离变化,问 S1,S2 连线上在 S1 外侧各点处的
合成波的强度如何?又在 S2 外侧各点处的强度如何?
解:两列相干波在空间任意点 P 所形成的振动的振幅为
A = A1 2 + A 2 2 + 2A 1A 2 cos∆α
5
自治区精品课程—大学物理学
黄新民、张晋鲁主编《普通物理学》习题解答
y = 0.1sin( 4π t) , y = −0.1cos(4π t) , y = −0.1sin( 4π t) , y = 0.1cos(4π t)
当 t = T 时,它们各自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为: 4
y1
=
0.1sin(
4π
⋅
T 4
)
=0.1(m),
y2 =0(m),
y 3 =-0.1(m),
又∵波的强度与振幅的平方成正比 ∴ I = 0
同理,当 P 点在 S2 外侧时,
2π π λ 2π
∆α = α 2 − α1 − (r2 − r1 ) ×
λ
= − − (− ) × 24
λ
=0
∴ A = 2 A0 ∴ I = 4I 0 8.8 如图所示,设平面横波 1 沿 BP 方向传播,它在 B 点 的振动方程为 y1 = 0.2 ×10−2 cos 2π t ,平面横波 2 沿 AP
角为 30o,且 PA=4m,求两波通过 P 点位相差.
解:依题意可知,PA=4m,AB=0.1m, 利用余弦定理,可得
PB=3.91m,两波通过 P 点的相位差:
∆φ = (PA − PB) × 2π λ
又∵ λ = c f
∴ ∆φ = 10.8π
8.7 S1和 S2 是两个相干波源,相距 1 波长,S1 比 S2的位相超前 π .设两列波在 S1,
φ0
=
−π 2
,
设该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为
2π 2π
y = Acos( T
t−
λ
x + φ0 )
将上面的结果代入可得, y = Acos( 2π t − 2π x − π ) = Acos(200π t − π x − π ) ①
Tλ2
22
(2)距波源为 16m 和 20m 处质点振动方程为:
将 x=16m 代入①式,得,
当取波源为原点并且该波沿+X 方向传播时,波动方程为
y
=
0.1cos(4π
t
π −
x)
5
(2) 沿波传播方向距离波源为λ/2 处的振动方程为:
y = 0.1cos(4π t − π ⋅ λ ) = −0.1cos(4π t) 52
(3) 距离波源分别为 λ , λ , 3λ 和λ的各点的振动方程为: 42 4
2
42 4
的位移;并根据(3)(4)计算结果画出波形(y-x 关系)曲线;
(5) 当 t = T 和 T 时,距离波源 λ 处质点的振动速度.
42
4
解:(1)根据题意可知,该平面余弦波的振幅 A=0.1m,频率 f =2(HZ),波速
c = λ f = 20 (m / s) ,初相位φ0 = 0 .
绳子上各质点振动时的最大加速度为 amax = Aω 2 =5π 2 =49.35(m/s2).
(3) x=0.2m 处的质点在 t=1s 时的位相: φ = 9.2π
设该位相是原点处质点在 t 时刻的位相,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