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_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251e85a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a0.png)
2.在分析多个力作用下的物体运动状态时,容易混淆力的合成与分解。
3.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采取以下策略:
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牛顿第二定律的规律。
2.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如实验、讨论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对于共性问题,组织全班交流,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不同难度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基础练习:
-设计与牛顿第二定律相关的基础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2.提高练习:
-设计有一定难度的习题,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的前提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养成科学探究的精神。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积极探讨,形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认识到牛顿第二定律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习牛顿第二定律,认识到自然规律的可预测性和可利用性,培养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3.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保持解答过程的整洁、条理清晰。
2.对于实践应用题和探究性学习题,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进行深入分析。
3.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关注学生的解答过程和思维方式,及时给予指导和建议。
4.学生应认真对待作业,及时改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牛顿第二定律相关问题。
1.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针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等话题展开讨论。
高中物理优质课:《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优质课:《牛顿第二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5e0329be1e650e52ea99c0.png)
【课题】§4.3牛顿第二定律【学科及册别】高中物理必修1【课时安排】1课时【上课时间】2009年12月28日【任课教师】朱芹【教材分析】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部分的核心内容,它具体地、定量地回答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率,即加速度与它所受合外力和质量的关系;此定律还是联系运动和力学的桥梁,它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在高考中也是考察重点,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对力学是至关重要的。
【学情分析】学生往往认为运动和力有关,对力和加速度关系认识模糊,所以我们应该通过相关实例改变学生的这种认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2.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3.能初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体验物理方法的魅力【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教学难点】牛顿运动定律的意义【教法和学法设计】在上节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得出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内容,关键是通过实例分析强化训练让学生深入理解,全面掌握牛顿第二定律,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课前小测(3分钟)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1)当保持物体质量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力成正比。
用数学式子表示就是:a ∝F(2)当保持物体受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跟质量成反比。
用数学式子表示就是:a∝1/m 二、新课教学(12分钟)自主探究师: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牛顿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下面请大家自主阅读课本74页的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怎样表述的?2.它的比例式如何表示?3.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4.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式中的F指什么?此时比例式如何表示?教师归纳总结: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方向相同。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牛顿第二定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牛顿第二定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d26fd921ed9ad51f11df200.png)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的理解,正确的是(CD)
A.由F=ma可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加速度成反比
B.由m=Fa可知,物体的质量与其所受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成反比
C.由a=Fm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
D.由m=Fa可知,物体的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它的加速度和它所受到的合外力而求得
2.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kma中,有关比例系数k的说法正确的是(D)
A.在任何情况下k都等于1B.因为k=1,所以k可有可无
C.k的数值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决定
D.k的数值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单位决定
3.在水平面上,一个大人推一辆重车,一个小孩推一辆轻车,各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阻力不计)。
甲、乙两同学在一起讨论,甲同学说: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大人的推力大,小孩的推力小,因此重车的加速度大;乙同学说:根据牛顿运动定律,重车质量大,轻车质量小,因此轻车的加速度大,你认为他们的说法是否正确?请简述理由。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牛顿第二定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牛顿第二定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6d61de9c281e53a5902ff79.png)
4.独立性:F 合产生的 a 是物体的合加速度,x 方向的合力产生 x 方向的加速度,y 方向的合力产生 y 方向的加速度.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式为 Fx=max,Fy =may.
(简要写出围绕所要研究的主题搜集的课堂教学 信息,并简要反思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背景下,课程教学 课例研究综 要怎么转变才能更好实现育人目标?) 述
课中等方面工作的改变,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 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具有矢量性、瞬时性、同体性、独立性等几个特点,引 导学生总结:
1.矢量性.物体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所受合外力 的方向永远相同,时刻相同,合外力的方向即为加速度 的方向.
2.瞬时性.加速度矢量与合外力矢量之间的正比 关系具有瞬时性,即某时刻的合外力对应着某时刻的加 速度,所以它适合解决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力和 运动关系的问题.同时还表明物体只要一受到合外力作 用,物体立即产生加速度;合外力消失,加速度也立即 消失.
发挥自己的最大体能,以获得最大的加速度,在最短的
时间内达到最大的运动速度.我们学习了本节内容后就
会知道,运动员是怎样获得最大加速度的.
(复习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上节课做实验的过程,引起学生的 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再一次体会成功的喜悦, 并讨论上节课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问题:当物体所受的力和物体的质量都发生变化 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质量之间存在怎 样的关系呢? 推进新课 一、牛顿第二定律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带着以下几 个问题阅读课本 74~75 页的内容: 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怎样表述的? 2.它的比例式如何表示,式中各符号表示什么? 3.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其中力的单位“牛 顿”是怎样定义的? 学生用 3~5 分钟阅读结束后,让学生回答以上几 个问题: 明确: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 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2.比例式:a∝或者 F∝ma 或者写成等式 F=kma. 式中 a 表示物体的加速度,F 表示物体所受的力, m 表示物体的质量,k 是比例系数.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f5a19e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99.png)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和公式。
2.能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3.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和公式。
2.物体的加速度。
3.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和公式。
2.物体的加速度。
四、教学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计算实际问题时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法。
2.例题分析法。
3.讨论法。
4.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步骤内容时间分配引入 1.通过小视频和实例引入牛顿第二定律 8分钟2.向学生提出牛顿第二定律涉及的重要概念和公式牛顿第二定律F=ma概念讲解围绕牛顿第二定律展开概念解析,引导 10分钟学生理解每个概念的含义示范讲解用实例来讲解牛顿定律的运用,以加深理 10分钟解,提高学生兴趣练习时间进行一些例题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牛顿定律 15分钟的应用讲解预结确定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做好准备,阅 5分钟束思考预习课后作业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2分钟七、板书设计牛顿第二定律F=ma其中:F——物体所受的力m——物体的质量a——物体的加速度八、教学反思物理学习需要学生通过理论掌握和实践操作两种方式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点。
本节课以小视频和实例的方式进行了引入,让学生直观体会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在后续课堂中注重示范讲解和例题分析,让学生明确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和公式,最后通过练习时间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但同时,还需要注重加强课后作业的安排,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的设计与反思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的设计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c9b539d852458fb760b5626.png)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的设计与反思学生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最大的障碍就是掌握不好物理问题研究地方法,对于公式只会死记硬背,应用时也不够灵活,这导致稍难的题目学生就会出错,对于知识的深层应用达不到教学要求的高度. 本文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进行重新设计和反思.一、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存在的问题牛顿第二定律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知识点并不复杂,学生理解起来不难,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却总是差强人意,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第一,学生参与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比较盲目,往往弄不清实验的目的,实验中学生的思维、步骤等只会跟着老师来,有时甚至跟不上. 例如,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先要用一张空白的纸带进行小车运动的匀速测试,很多学生不明白这样做的意义,这就给学生准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埋下了隐患,如果小车在没有加砝码的情况下非匀速运动,那就证明合力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这样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第二,实验过程中学生好奇心较重,对于知识学习的目标认识不足. 一方面,学生对于加速度、力、质量之间的关系没有形成探究意识,也未对物体的运动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几乎是空白,觉得实验就是印证F=ma把这个公式记下来就好了.体现了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消极、被动心态. 第三,学生的探讨、研究能力不足. 学生对实验有很大兴趣,但缺乏对实验目的的探索,以至于物理教学的能力目标难以实现. 如实验中对实验数据的整理、研究几乎都需要老师带着做,否则就不能当堂完成实验内容,第四,学生不愿做题,不愿求证知识理论的正确性,在作业环节表现的极为被动,要不拖时间,要不乱写,要不参考学习好的学生写的. 总之作业难以反映出学生学习的真实状态.二、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的设计与实践针对以上问题,教学中可以把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设计为四个部分:学习目标;应用知识的目标;掌握探讨、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作业布置和学后总结. 按照常规的教学设计,学生参与教学的行为比较被动,教学中缺少自己的思想、缺少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决心,很多学生只跟着老师做实验,看着公式做实验、做习题,对于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探究意识不足. 因此,教学设计,第一,要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如利用提问法设计问题:什么情况下物体(一定质量)的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学生会想到“力”,从而对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进行深入思考、分析.第二,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向研究合力与质量的方向靠近. 如,在平滑的地面上推一个桌子,将你一个人推桌子运动的速度与你和父亲一起推桌子运动的速度做比较;如果将桌子换成椅子,还由你一个人来推,你用的力和物体的速度会有什么变化?在实际生活中,推桌子、椅子等是常见的行为,学生容易联想到牛顿第二定律中力和质量两个重要因素. 第三,启发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如,提问过程中学生发现物体的运动与合力、质量有关,那么这个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应该怎么研究?这可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广泛地思考,以寻求解决的模式. 教学中还可以将物理教学与数学教学联系起来,引导学生通过物理现象研究物理问题. 如,研究函数往往会通过几个点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那么物体的运动能不能也应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可以引导学生先假设一个量不变,研究另一个变量的变化. 这样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及时发生转变,会积极的调动自己学习过的所有知识对牛顿第二定律中力和质量两个变量进行研究. 不仅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有利于学生养成探究式学习习惯. 第四,在牛顿第二定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少动手,多让学生实践. 如,对实验数据的总结、分析,老师最多“动动嘴”就行,而且即使“动嘴”也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公式、定律,要引导从分析数据得出定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和认知. 作业的布置应偏重于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再安排知识的应用训练,确保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全面、深入地理解.三、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的反思任何教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针对学生进行有特色的教学设计是一个优秀物理老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首先,教师结合学生的表现,积极地修改、完善教学设计,确保教学活动取得好效果. 坚持动态的教学设计理念,不求最好,只求更好.其次,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解决问题能力. 老师不仅自己要明确教学目标,还要为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结合教学的期望目标对参与教学进行规划,以提高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知识的技能、技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相互探讨,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善于抓住问题的重点,以达到有效、快速解决问题的目的. 第四,习题练习方面,老师应树立不求多做,但求精做的思想,习题练习要灵活. 如,让学生对习题进行分析,不一定要求出正确答案,关键是思路要正确,对于思路清晰的学生算对两个题就可以了,对于思路不清晰的学生算对再多的题也无用. 所以安排一到两个习题,重点是反复练习、精解,将他们的解题思路领上正轨.教学中结合教学实践对教学进行反思和完善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手段. 教学设计要细致、实事求是地分析、要及时解决教学问题. 只有经常、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才能上好物理课.。
高中物理_《牛顿第二定律》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牛顿第二定律》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61724bc7e21af45b207a821.png)
《牛顿第二定律》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熟练记忆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2、通过基本题目加深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理解;3、通过求解加速度的典型题目训练加速度求解过程,解决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础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题目来强化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增强理解能力。
2、通过求解加速度的计算强化分析推理能力,同类题目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问题全面思考的教育。
2、体会举一反三的思维乐趣,体会成功理解问题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加速度求解问题。
★教学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加速度求解问题。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教师活动】对课后要求的预习作业进行提问【学生活动】回答教师提问1、内容:2、表达式:3、单位:1N= ,统一用单位制。
4、矢量性:与方向总是相同的。
5、同时性: 与总是同生同灭同变化。
二、基础知识落实【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两分钟,六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回答一个基础题目。
【教师活动】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点拨。
1、在力学单位制中,下面哪些单位是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A、NB、kgC、m/sD、s2、物体在合外力F的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为a,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无论速度方向如何变化,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总是与合外力方向相同B、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总是跟运动方向相同C、加速度与合力的关系是瞬时对应关系,即a与F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D、同一物体速度变化越大,受到的合外力也越大3、物体受到下列几组共点力的作用,其中一定能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共点力是()A、1N 、3N、5N;B、2N、4N、6N; C 、3N、4N、5N;D、4N、6N、8N4、如图所示,质量为m=10 kg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向左运动,物体与水平面间动摩擦因数为0.2,与此同时物体受到一个水平向右的推力F=20N的作用,则物体产生的加速度是()A.零B.4m/s2,水平向右C.2 m/s2,水平向左D.2 m/s2,水平向右5、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受到一个方向不变,大小从某一数值逐渐变小的外力作用时,木块将作()A.匀减速运动B.匀加速运动C.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运动D.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变加速运动6、某物体在力F1的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是2m/s2, 在力F2的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是3m/s2。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5篇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aae2a1f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5a.png)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5篇通过教案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教师若希望在教学中脱颖而出,应高度重视教案的撰写和规划,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篇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实验课程探究加速度、质量与力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探究和总结,在知识上要求知道决定加速度的因素、理解加速度、质量、力三者关系;要求经历探究活动、尝试解决问题方法、体验发现规律过程。
牛顿第二定律将力学和运动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体的、定量的回答了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是动力学中的核心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力、质量、加速度、惯性等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的量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分析物体的受力;通过上一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知道了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这些都为本节学习准备了知识基础,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把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应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加速度与力和质量间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定律的确切含义。
(3)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答有关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培养学生严谨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牛顿第二定律【教学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教学策略】回顾与思考→创设物理情景→分组讨论→老师讲解→总结规律。
【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知识回顾】回忆上节课探究的a与f、m关系。
向学生提问:回忆上节实验探究课内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我们研究了哪几个物理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能用公式反应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回忆上节课知识,集体回答。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牛顿第二定律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牛顿第二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731e5d70a0116c175e0e48c7.png)
必修一 4.3 牛頓第二定律 (教案)一、教材分析教科書將牛頓第二定律的探究試驗和公式表達分成了兩節內容,目的在於加強試驗探究和突出牛頓第二定律在力學的重要地位。
牛頓第二定律的首要價值是確立了力與運動之間的直接關係,即因果關係。
本節內容是在上節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分析說明,提出了牛頓第二定律的具體內容表述,得到了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運算式。
教科書突出了牛頓的單位1牛頓的物理意義,並在最後通過兩個例題介紹牛頓第二定律應用的基本思路。
它們也是學習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基本組成部分。
二、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理解牛頓第二定律一般表達的含義2.知道物體運動的加速度方向與合外力方向一致3.會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一些與生產和生活相關的實際問題。
4.會用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解決簡單的動力學問題(二)過程與方法1. 掌握課程題解決的思維程式步驟→發現問題→形成→建立→檢驗→評價發展2.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過程以及的觀察、分析和概括能力;(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使學生形成願意與他人合作學習的意識。
有將自己的見解與他人交流的願望。
2.培養學生的創造態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勇於修正錯誤的健康心理、具有團隊精神三、教學重點難點重點: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難點:牛頓運動定律的意義四、學情分析學生已初步掌握物體的運動規律,初步瞭解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知道了力、加速度、品質的關係。
學生潛在的疑問:力、加速度、品質到底有沒有具體的數量關係?說明:學生的這個疑問是打破舊的知識體系的必然要求,同時是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的重要前提。
五、教學方法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六、課前準備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學案,預習課本,找出力、加速度、品質到底有沒有具體的數量關係?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製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後延伸拓展學案。
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佈置。
七、課時安排:1課時八、教學過程(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並瞭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优秀3篇)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49fbb64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a3.png)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牛顿第二定律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设计2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b7deac050912a216147929f0.png)
牛顿第二定律一,教材任务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牛顿第二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它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也是学习其他动力学规律的基础,本课以必修1教材为依据,通过定律的探求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是整个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常用方法,所以本节课不只是让学生知道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更应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2.学习的重要任务本节的学习任务是要求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所以不仅要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二定律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更不能忽略要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知道了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些都为本节学习准备了知识基础,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把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应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即理解各物理量和公式的内涵及外延,因此在课堂上要通过多种方法创设情景,为学生学习创设情景。
三.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2.知道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3.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定律的确切含义(二)过程与方法1.师生共同实验并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对其进行再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初步掌握实验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法(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自己探索并操作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合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验后分析问题时培养学生严谨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1.熟练并准确地操作实验2.认识并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五.教学难点1.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2 .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物理意义及性质六.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物理教案课后反思
![物理教案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2b02e95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18.png)
物理教案课后反思引言在教学中,教案是教师的重要教学准备工作之一。
教案不仅是指导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规划和思考的体现。
经过一节课的教学后,教师需要对教案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进行教学改进。
本文将以一节物理课为例,对教案进行课后反思,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背景课程:高中物理主题: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物理含义,掌握其公式的正确应用。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引入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通过讲解案例和实际物体受力分析,清晰地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物理原理和公式。
3.实验演示:通过进行简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物体受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4.讲解练习:通过提供相关练习题,并进行讲解和解析,巩固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练习讲评:选择几道典型题目进行讲评,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解题思路。
6.总结: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回答,进行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并对下节课的预习内容进行引导。
教学反思1.优点:–导入环节设计得当: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实验演示活动引人入胜:通过进行简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练习讲解针对性强:通过提供相关练习题并进行讲解和解析,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和应用方法。
2.不足:–讲解过程过于简单:在知识讲解环节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相关公式和物理原理的讲解有些简单,没有涉及到更深入的内容,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难以理解。
–练习环节设计不够充分:在练习环节中,提供了一些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和解析,但对于实际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完善练习设计。
–总结环节缺乏互动和思考:虽然在总结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回答问题,但学生的参与度还不够高,需要增加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da76cb92b160b4e777fcfe8.png)
立的思考方式,有自己的个性思维,“尊重每一个人, 述
发展每一个人”。为什么要尊重每一个人?发展每一个
人?这不仅是从伦理层面而说的,更是从生命的层面而
讲的:每一个生命,不仅是现实的存在,更是历史的存
在。因为每一个生命秉承了百万年发展的结晶,传递远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教 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
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推导过
程、对公式大小、方向的理解以及简单的应用牛顿第二
定律解决运动力学问题 教材分析
难点是第二定律的推导过程,因为数学知识还没跟
上物理教学进度
古的信息,荷载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本能,它精美 无比,神奇无双,我们要深深敬畏它,尊重它,作为一 教育工作者,我们还要提升它,发展它;这不仅是从现 实的角度来讲,更是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讲:在当下要 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还要为未来学生进 入社会以后能够获得尊重、获得自主发展做好准备。物 理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理的核心知识,形成核心能 力,拥有科学的兴趣、态度,合作意识,为学生进入社 会后自主发展、更好的发展做准备。
物理特征的品质。所以我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为学生自学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对学生的个体情况给与指
导。
我选择的过程为提问环节,我提问学生:通过自学
对牛顿第二定律如何理解?学生答:加速的的大小由合
外力决定,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我首先给与肯定,
因为学生在自学中其实已经对牛顿第二定律有了一定 教学过程
的认识,只是回答不完全对或说还有错误的地方,为了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牛顿第二定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牛顿第二定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d45efb6a8956bec0875e3b4.png)
作用。
实验结论的数学处理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 教学过程
的科学观念,和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呢能力。
课例研究综
在晚清时期,我国就提出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政
述
策,直到今天。所以学习是为了实现国家价值和人生价
值,在教学中要体现国家情怀和价值情怀。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ຫໍສະໝຸດ 学科高中物理教学课例名
《牛顿第二定律》
称
本节教材放在运动学,力学之后。前面的课程对物
体运动规律,和力的概念,力的合成分解,受力分析等 教材分析
做了安排,在这两大模块基础上进入牛顿第二定律的课
程。
1.能准确描述牛顿第二定律。
2.知道牛顿第二定律是针对质点的使用,因此关系 教学目标
式中的 F 应该是质点所受的合力。
3.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处理简单的问题。
学生学习能
学生对力学分析比较模糊,同时学生基础较弱,数
力分析 学能力与物理知识不对应。
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相关量的比例关系,在根据数
教学策略选 学知识对相关比例关系尽心处理。因为数学对于物理学
择与设计 是物理学的表现形式,数学对于物理理解起到很重要的
高中物理_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934fe36524de518974b7dc6.png)
教学设计1课时例题讲解例题1:某质量为1100kg的汽车在平直的公路面试车,当达到100km/h的速度时关闭发动机,经过70s停下来,汽车受到的阻力是多大?重新起步加速时牵引力为2000N,产生的加速度应为多大?假设试车过程中汽车受到的阻力不变。
(1)分析:第一阶段:第二阶段:(2)解:在试车的第一阶段,加速度为tvtv1a-=-=汽车受到的阻力为1110027.8/F=m43770mv kg m sa Nt s⨯=-=-=-阻负号表示阻力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反。
在重新起步并加速后,汽车除了受到上述阻力外,还受到牵引力F,汽车所受到的合力为F合=2000N–437N=1563N同学们分析两种情况下汽车分别受哪些力的作用?讨论:公式tvvt0a-=和mFa=都可以用来计算加速度,这两条式子哪一条是量度式?哪一条是决定式?力、加速度、速度和速度变化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总结:(1)tvvt0a-=为定义式,可以通过计算速度的变化率来计算加速度。
(2)mFa=为决定式,揭示了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及影响物体加速例题讲解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汽车的加速度a22221563./1.42 1.42 1.42/m1100F N N kg m sa m skg kg kg=====合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
例题2:一个物体,质量是2kg,受到互成1200角的两个力F1和F2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都是10N,这个物体产生的加速度是多大?(1)通过下面简单的解法设疑。
如图,因为 F1=F2=10N,F1、F2的夹角1200,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有:F合=F1=F2=10N2105m/m2F Na skg===合(2)引导学生参考课本例题解法(如何运用正交分解法,把F1、F2分解合成求合力)度的因素。
可以用产生加速度的力跟质量的比值来计算。
请同学到黑板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合力。
60o60oF1F2F合=F1=F2例题讲解问:为什么例题中,比较复杂地先把F 2沿x 轴,y 轴分解再合成求合力呢?通过下面的例题,说明正交分解法的重要例: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受到一个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F 1一个与水平方向成β角F 2作用,如图,并且F 1不等于F 2 ,求物体在水平方向产生的加速度为多大?解:用正交分解法把F 1 ,F 2分解,如图:指出:这一种沿x 轴,y 轴分解合成的方法,我们叫做正交分解法,在解决力的分解合成时,正交分解法非常重要。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2a12e56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45.png)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内容与地位在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本条目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质量、力三者的关系,强调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学习其他动力学规律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阐明了物体的加速度跟力和质量间的定量关系,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在理论与实际问题中都有广泛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究加速度、质量、力三者关系的过程,可以通过实验测量加速度、力、质量,分别作出表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图像,根据图像导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学习过程中引导体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图像法的应用,培养观察能力、质疑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在知识的形成中真正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同时体验到探究的乐趣.2.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2)感悟控制变量法、图像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3)体验探究物理规律的乐趣.(4)培养观察能力、质疑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3.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通过实验数据画出图像,根据图像导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是本节的难点.二、案例设计(一)复习导入教师: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指物体速度发生了改变,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教师: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也就是指物体产生了加速度.加速度大,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快;加速度小,物体运动状态变化慢.弄清物体的加速度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请同学们先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尝试从身边实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讨论中体会到a跟力F、物体质量m有关.(二)探究加速度a跟力F、物体质量m的关系1.定性讨论a、F、m的关系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请各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定性的结论:a与F、m有关系,当m一定时F越大,a就越大;当F一定时,m越大,a就越小.请思考:在这里为什么要组织学生开展这样的讨论?2.定量研究a、F、m的关系(1)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问:如何定量地研究a与F、m的关系呢?指出刚才大家在定性讨论a、F、m三者关系时,就已经采用了在研究a与F关系时保持m一定,在研究a与m的关系时保持F一定的方法,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它是研究多变量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下面我们可应用这种方法,通过实验对a、F、m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教师进一步引导,使学生明确要在实验中研究a、F、m的关系必须有办法测出a、F、m.教师在指出讲台上放有气垫导轨、气源、两个光电开关和与之配套的数字计时器、滑块、细线、砝码、小桶、弹簧秤、托盘天平、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钩码、打点计时器、纸带、刻度尺,并说明每个光电开关与数字计时器一起能测出一定宽度的遮光板通过它的时间进而测出物体的瞬时速度后,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全班交流.在大家互相启发、补充的过程中形成较为完善的方案.学生:设计出如下实验方案.方案一 以小车、打点计时器、纸带、长木板、细线、小桶、钩码、砝码、刻度尺、天平为器材,研究小车的运动.用天平测出小车的质量m 1,测出小桶的质量m 2,把小桶与小桶中砝码的总重力m ′g 当作小车受到的拉力F ,从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测出△s ,由△s =at 2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a .方案二 以气垫导轨、气源、两个光电开关、数字计时器、滑块、刻度尺、细线、小桶、砝码、钩码、天平为器材研究滑块的运动.用天平测出滑块的质量m 1,测出小桶的质量m 2,把小桶与小桶中砝码的总重力m ′g 当作滑块受到的拉力F ,用导轨旁边的刻度尺测出两光电开关的距离s 0,用刻度尺测出固定在滑块上的遮光片的宽度△s ,根据数字计时器给出的遮光片分别通过前后两个光电开关所经历的时间△t 1、△t 2,由于△s ≪s 0,因此可以根据v 1=△s /△t 1和v 2=△s /△t 2计算出滑块在两光电开关间运动时的初、末速度,再由021222as v v =-计算出滑块的加速度a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两种方案的可行性,让学生踊跃发表自己见解.教师:上述两种方案都是可行的.但前一种方案中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较大,实验误差较大,因此就得想办法消除摩擦力的影响,那么如何消除摩擦力呢?建议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利用课余的时间去实验室用前一种方案或其他方案进行实验探索.本节课我们采用上述后一种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教师:不论采用上述哪种方案,我们把小桶与小桶中砝码的总重力mg 当作小车(包括上面的钩码)或滑块(包括上面的钩码)受到的拉力,这是有条件的,这条件就是m ≪m ′(m 为小车与钩码或滑块与钩码的总质量).(2)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在气垫导轨上研究a 、F 、m 三者关系,为了让学生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用电子幻灯片打出研究内容、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表格如下:【研究内容】研究m 一定时,a 与F 的关系【研究步骤】①用天平分别测出单个滑块的质量m 1=__________g ,小桶质量m 2=__________g ,则滑块总质量m 等于m 1加上放在它上面的钩码的质量△m 1. ②在桶中放置质量为△m 2的砝码,则m ′=m 2+△m 2,当m ≪m ′时,认为F =m ′g (g 取9.8m /s 2).③用刻度尺测出遮光片的宽度△s =__________m ,用轨道边上的标尺测出两光电开关之间的距离s 0=__________m .④实验时,保持s 0不变,把各次滑块运动中遮光片经过前后光电开关的时间△t 1、△t 3代入公式计算出各次滑块运动的加速度,并把实验数据填入表5-1. 表5-1 研究m 一定时,滑块加速度a 与其受力F 的关系单个滑块质量 m 1=_____g [ 滑块总质量 m =_____g 小桶质量[] m 2=_____g [来源:www.shulih Z#X#X#K]遮光片宽度△s =_____m两光电开关间距 s 0=_____m实验次数 小桶上的砝码质量△m 2/g小桶与坛码总质量m ′/g △t 1/s △t 2/s 滑块加速度a/(m ﹒s -2) 滑块受的拉力F/N 123 4【实验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内容二】研究a 与m 的关系(F 一定)【研究步骤】①用天平分别测出单个滑块的质量m 1=__________g ,小桶质量m 2=__________g ,则各次实验中滑块总质量m 等于m 1加上放在它上面的钩码的质量△m 1.②在小桶中放置质量为△m 2的砝码,则m ′=m 2+△m 2,当m ≪m ′时,认为F021222s t s t s a ÷⎥⎥⎦⎤⎢⎢⎣⎡⎪⎪⎭⎫ ⎝⎛∆∆⎪⎪⎭⎫ ⎝⎛∆∆-==m ′g (g 取9.8m/s 2),并保持m 不变.③用刻度尺测出遮光片的宽度△s =__________m ,用轨道边上的标尺测出两光电开关之间的距离s 0=__________m .④实验时,保持s 0不变,把各次滑块运动中遮光片经过光电开关的时间△t 1、△t 2代入公式,计算出各次滑块运动的加速度,把实验数据填入表5-2. 表5-2 研究滑块加速度a 与滑块总质量m 的关系(拉力F 一定)单个滑块质量 m 2=_____g 小桶质量 m 2=_____g小桶与砝码的总质量 m ′=_____g遮光片宽度△s =_____m两光电开关间距 s 0=_____m 实验次数 滑块砝码质量△m 1/g △t 1/s △t 2/s 滑块加速度a/(m ﹒s -2) 滑块与砝码总质量m/g1 234【实验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 在简要说明数字计时器的使用方法,强调实验过程应使气垫导轨保持水平,两光电开关间距要尽可能大些,尽可能使m ′远大于m (如果m ′≥20m ,则可认为m ′≫m )等注意事项后,请两位学生上台操作并报告测量数据,其他学生边观察边在课前印发的实验数据记录表(表5-1、表5-2)上填上实验测量数据. 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第1组~第4组学生分别完成(表5-1)021222s t s t s a ÷⎥⎥⎦⎤⎢⎢⎣⎡⎪⎪⎭⎫ ⎝⎛∆∆⎪⎪⎭⎫ ⎝⎛∆∆-=中从实验次数1~4各项目的计算与填写,第5组~第8组学生分别完成(表5-2)中从实验次数1~4各项目的计算与填写.教师:让学生反馈计算结果,并填入电子幻灯片(表5-1)、(表5-2)的对应栏目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表5-1的数据①通过直接观察;②通过在坐标纸上画出a -F 图像进行分析,得出a ∝F (m 一定时)的结论.在描点画图时,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要让描出的点尽可能多地分布在某一直线的两侧,尝试说出实验误差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对表11-2的数据①通过直接观察②通过在坐标纸上画出a -m 图像进行分析,只能得出当F 一定时,m 越大a 就越小的结论.教师:能不能就此马上断言a 与m 成反比?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问学生能不能猜想a 与m 成反比? 如何证明这种猜想是否正确?请思考讨论. 学生:可以画出a 与m 1图像,看它是否为过原点的直线.学生:还可以通过计算a 与m 的比值来判断. 教师:让学生分组计算出对应各次实验的m 1,并在全班反馈填人表11-2后,在坐标纸上作出a -m 1图像.学生:确实实验得到的直线是接近过原点的,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a 与m 是成反比(F 一定时)的.说明 这里开展一系列讨论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从a -m 图像转化到a -m 1图像的意义,认识图像法描述物理规律的作用.教师:本实验只是让我们对于自然规律的探究有所体验,实际上一个规律的发现不可能是几次简单的测量实验就能得出,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事实来论证.3.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大量的实验探究得到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当物体的质量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和力都是矢量,它们都有方向,牛顿第二定律不但确定了加速度和力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还确定了它们的方向之间的关系:加速度的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牛顿第二定律也可用数学公式来表示:a∝F/m或F∝ma上式可改写为等式:F=kma,式中的k是比例常数.教师指出:(1)如果各物理量都采用国际单位,k=1;(2)力的单位“牛顿”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定义的.定义:使质量1kg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所需要的力,叫做1N.即1N=1kg·m/s2可见,如果都用国际制单位,则k=1.牛顿第二定律可简化为F=ma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三、案例评析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思路是:首先提出物体的加速度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定性探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应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定量探究,让学生经历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全班合作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最后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本节课教学设计为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加速度、质量、力三者关系的全过程,在实验方案设计分析、应用图像探究规律等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较为关注学生自己的观念,让学生在问题讨论中完善自己的观点,学习应用物理和数学的方法研究自然规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师在实验完成后的一句话“本实验只是让我们对于自然规律的探究有所体验,实际上一个规律的发现不可能是几次简单的测量实验就得出,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事实来论证”充分体现了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对于实验的方案可以根据学校、学生的情况,选择一种或两种或三种做,让学生比较实验的结果,对实验进行多方面的反思.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牛顿第二定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法指导、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76f93581ed9ad51f01df29d.png)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朱剑敏牛顿第二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它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也是学习其它动力学规律的基础。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本条目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质量、力三者的关系,强调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
本节课要强调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主要有通过实验测量加速度、力、质量,分别作出表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图象,根据图象写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
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
通过定律的探究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运用控制变量法、实验归纳法研究三个变量的关系),是整个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应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即理解个物理量和公式的内涵和外延。
本节课教学设计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亲身体验,体现了“做中学”和“关注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思想。
其主要特点是:1.本节课学生分组探究实验,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利用课件来处理实验数据,能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在课堂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做为辅助手段,创设物理情景,启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认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在学法上突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开展合作探究,进行实验探索,引导分析总结等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
尤其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差异产生新的教学资源并较好地进行利用,运用评价手段不断引导学生学习,较好地将新课程理念结合于教学实际中。
本节课教学设计内容充实,在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层面上对学生要求较高,课堂中学生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也较多,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驾驽课堂能力。
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联系,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
应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即理解各物理量和公式的内涵和外延,避免重公式、轻文字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准确表述牛顿第二定律。
(2)能根据对1N的定义,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关系式是如何从F=kma变成F=ma的。
(3)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动力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推导和理解。
★教学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教学方法(1)复习回顾,创设情景,归纳总结。
(2)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复习、回顾:同学们上节课在实验室做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用到了什么实验方法?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了什么结论?下面先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a-F和 a-1/m图象。
学生活动:学生回顾思考讨论、画图。
点评:通过学生的讨论,复习回顾上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讲解(一)、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推导教师活动:同学们利用现已掌握的知识,阅读教材分析讨论完成下面的问题。
l.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应该怎样表述?2.F=kma是怎么得到的?3.F=kma是如何变成F=ma的?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如何定义的?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分析相关问题,自主解答。
教师活动:总结,补充。
教师活动:当物体受到一个力作用的时候,F就表示那一个力,但是大部分物体是受多个力的,那么F就表示多个力的合力,即:F合=ma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又将如何表述?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教师总结: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即F合=ma教师活动:根据上面所学知识完成下面例题点评: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讨论,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推理能力。
(二)、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例1】.一物体质量为1kg的物体静置在光滑水平面上,从0时刻开始,用一水平向右的大小为2N的力F1拉物体,(1)、则物体产生的加速度是多大?方向如何?2s末物体的速度是多少?(2)、在2s末再给物体加上一个大小也是2N方向水平向左的拉力F2,则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少?3s末物体的速度是多少?(3)、在3s末把F1撤掉,则物体的加速度变成多少,方向如何?4s末速度是多少?(4)、2s内物体的加速度2m/s2是由力F1产生的,2s末物体的加速度变为0,那是说2s后F1不再产生加速度了吗?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分析、解答,展示自己的答题过程。
教师活动:分析、总结、提炼。
解:(1)受力分析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F1=2N,则根据公式a=F合/m有a=F合/m=2m/s2;加速度方向水平向右;从0时刻开始做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2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据v t=v0+at得2s 末速度为4m/s。
(2)2s末加上F2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0,则据a=F合/m有加速度为0;从2s末开始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3s末速度仍是4m/s。
(3)3s末把F1撤掉,则F合=F2,由a=F合/m可知,加速度变为2m/s2,方向水平向左,物体开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据v t=v0-at得4s末速度为2m/s.(4)可以用平形四边形定则进行分解合成的不仅仅是力,所有的矢量均可以用平形四边形定则进行分解合成,当然也包括加速度。
2S 后F1仍然产生2m/s2的加速度,不过F1产生的加速度与F2产生的加速度相互抵消,所以总的加速度是0。
教师活动:展示学生的答题过程,根据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加深对F合=ma的理解理解1、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即因果关系,通过例题(1)、(2)、(3)问分析。
理解2、F合、m和a都是对于“同一个物体”而言,解题时确定研究对象和准确的受力分析是关键。
即同体性。
理解3、物体加速度a的方向与物体所受合外力F合的方向始终相同。
通过例题(1)、(3)问分析。
即矢量性。
理解4、加速度与合外力存在着瞬时对应关系:某一时刻的加速度总是与那一时刻的合外力成正比;有力即有加速度;合外力消失,加速度立刻消失;所以加速度与力一样,可以突变,而速度是无法突变的。
通过例题(1)、(2)、(3)问分析。
即瞬时性。
理解5、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每个力各自独立地使物体产生一个加速度,就像其他力不存在一样,这个性质叫做力的独立性原理。
物体的合加速度等于合外力与质量的比值;也等于各个分力分别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
通过例题(2)、(4)问分析。
即独立性。
学生活动:根据老师设置的问题,理解记忆相关知识。
【例2】一辆质量为1000kg的小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水平路面上行驶,关闭发动机,经过20s匀减速停下来,汽车需要的阻力是多大?重新起步加速时牵引力为2000N,产生的加速度应为多大?解析:以运动方向为如图坐标系(1小为f力:F合=f桥梁:F合=ma运动:a 1= (v2-v1)/t= -1m/s2即:阻力的大小为1000N,负号表示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2)汽车重新起步加速时的情况Array F合= F-f = 1000N由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得a2 = F合/m=1m/s2即:加速度的大小为1m/s2,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点评:牛顿第二定律把之前学习的力和物体的运动构成一个整体,其中的纽带就是加速度。
三、课堂总结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研究的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总结后作答,其他同学补充。
点评:培养学生的概括和总结能力。
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
五、板书设计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质量成反比。
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方向相同。
2.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推导数学表达式:F合= ma理解:因果关系、同体性、矢量性、瞬时性、独立性应用:联系运动学和力学的桥梁学生前面学习了动力学的知识,并在第二节探究了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总结出了相关规律,对本节课推导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做好了铺垫,不过学生在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际应用中会存在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准确表述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了解了数学表达式的推导过程,理解了K的含义,了解了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关系,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动力学问题。
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部分的核心内容,是联系运动学和力学的桥梁,它在中学物理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本节课是在上节课探究了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内容的,推导出其数学表达式,探究K的意义,关键是通过实例分析强化训练让学生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并能熟练应用该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课堂检测:1、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kma中,有关比例系数k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k的数值由F、m、a的数值决定B.k的数值由F、m、a的单位决定C.在国际单位制中,k=1D.在任何情况下k都等于12、对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施加一水平拉力,当力刚开始作用瞬间( )。
A.物体立即获得速度B.物体立即获得加速度C.物体同时获得速度和加速度D.由于物体没有来得及运动,所以速度和加速度都为零3、关于牛顿第二定律,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到的任何一个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B.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C.物体的质量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加速度成反比D.物体的质量与物体受到的合力及物体的加速度无关4、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在水平推力F作用下开始运动,推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关于物体在0~t1时间内的运动情况,正确的描述是()A.物体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B.物体的速度一直增大C.物体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D.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一直不变新课教学,重在了解和简单应用,不需要太难,太深,只要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了正确理解,打好基础,为进一步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作好铺垫。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虽简单,记住也不难,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该定律中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联系,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是有困难的,这需要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慢慢体会理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准确表述牛顿第二定律。
(2)能根据对1N的定义,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关系式是如何从F=kma变成F=ma的。
(3)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动力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推导和理解。
★教学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