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人文素养
浅谈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1. 引言1.1 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人文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的素养,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具备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精神。
它不仅包括了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了解和欣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个人的思辨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人文素养是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要求中学生具备更多的人文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人文素养是中学生发展个性和塑造人格的重要因素。
通过接触和学习文学、历史、艺术等领域,中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人文素养对于中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个具备良好人文素养的中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交往中会更加得心应手,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我们应该重视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不仅是教育工作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只有不断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推动社会向更加文明和进步的方向发展。
1.2 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意义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对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的需要,也是中学教育的使命所在。
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拓展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可以让他们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增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培养批判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可以强化他们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提高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塑造正直善良的品格。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使他们更加敏感和独立地对待美的感知和评价,培养审美情感和审美品味。
培养学生的国学传统可以让他们认识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既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也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才能真正实现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和发展。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呼唤着国民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历史学科的教学必须要充分发挥人文教育功能。
因为历史学科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资源,它比其他学科更深刻、更直接地表现了人的本性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更能洞察和发展人的存在意义,更有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呢?一、转变观念,增强对历史课学习的认识。
历史是一面镜子,不了解历史就无法把握我们的未来。
历史课对于高中生来讲是不可缺少的“营养课”。
由于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出现偏科厌学,重“理”轻“文”现象突出。
因此必须改变旧观点,提高对历史课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高中阶段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历史教学在道德教育方面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历史,正确认识历史有助于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高中生学好历史尤为重要。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历史是一部人生教科书,对于提高人的人文修养,思想境界,塑造完美人格,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都有潜移默化作用。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既是一部中华儿女精忠报国、勤奋好学、尊师敬长、勤劳节俭、励精图治的艰苦创业史,又是一部热情讴歌无数仁人志士和先辈高尚品德的传统美德史,蕴涵着深厚的人文教育资源。
比如从原始人钻燧取火、农人戴月荷锄归等历史场景中使学生受到劳动创造世界的唯物史观教育。
如在讲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时,可以通过对历史优秀人物的高尚品德的宣扬,如华盛顿、林肯、马克思、孔子、毛泽东、邓小平等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的人格介绍,来培养学生注重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发展,学习他们的思想、品格、胸怀和境界,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讲述中外杰出的科学家时,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象詹天佑、李四光等的爱国情怀。
充分利用这些活生生的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激励,推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是指人类的思维能力、道德修养、审美意识和文化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教师肩负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道德修养、审美意识和文化素质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课文的解读、赏析和文学作品的创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思维过程中的逻辑思考,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道德修养也是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
通过对经典名著和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和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的共同价值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志愿活动和讲解名人事迹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也是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各种文学作品、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美的存在并学会欣赏美。
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文化名胜和艺术展览等,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也是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化自信心。
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古代文化、经典文学作品和名人故事等,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化包容性。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目前,高中政治教材中的辅助文栏目“名言”一栏中,摘录了大量与原理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等,它们能更好地辅助说明和印证正文的内容,从人文素养的角度让学生和教师去领会和感知教材的相关原理,同时,也能用原理去分析、思考相关的引文。
这类引文往往以谚语、成语、诗词歌赋、名人名言、书刊社论、讲话指令、方针政策等形式出现。
在一些试题中也往往出现引文类试题,兼具文学性、政治性、哲理性等特点,但有些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把握。
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探讨。
一、将引文放到一定的语境和环境中去理解,切记不结合背景材料去解读引文。
若是教材中的引文,则要结合上下文加以理解和分析。
例如:“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首先,感知诗的大体意思“农民希望尽快下雨缓解旱情,地主们害怕下雨耽误了听歌看舞的享乐”。
其次,结合教材内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本诗所引的位置“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
所以,它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例如:“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则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首先,感知诗的大体意思“物质世界总是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揭示了自然界运动的规律性。
”其次,结合教材内容“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所以,它反映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日月轮回,寒暑交替反映了“运动时有规律的”。
教材中使用引文的地方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要对引文有效地利用,使其真正成为一种教学资源,切不可熟视无睹或不了了之。
二、加强语言文字功底的培养,特别是诗词和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
语文功底是有效理解、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时常准备相应的工具书,不懂就查,加强积累,厚积薄发。
例如:李商隐《谒山》中说:“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其大体意思:想系住太阳以留住时间匆匆的脚步,但是缺少足够长的绳子;面对如水去云回一样流逝的时光不由生出无限惆怅。
读写结合视域下的初中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探索
读写结合视域下的初中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探索近年来,人文素养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逐渐深入的阶段,如何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了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
要想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必须从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入手,并注意结合学生的视域,使他们能够从中获得真正的收益。
阅读对于提升人文素养至关重要。
教师和家长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散文等,引导他们阅读和欣赏不同的文学形式。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使他们接触到更多的艺术品和文化遗产。
通过阅读和参观,学生能够扩展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
值得注意的是,阅读应当结合学生的视域。
学生所读的书籍和文化遗产应当是与他们生活经验和兴趣相关的。
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从中获得乐趣和愉悦,增强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和家长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应当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阅读选择。
写作也是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写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写作比赛和交流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作品,与他人分享。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写日记、读后感、作文等,使他们能够思考和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理解。
同样地,写作也应当结合学生的视域。
学生应当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写作主题和形式的权利。
教师和家长不应当轻易地限制学生的写作内容和方式,而是要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
要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素养,还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发掘和培养自己的人文爱好。
家长也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和关注,鼓励他们参与到各种文化活动中去。
只有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中化学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现状调查及分析
高中化学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现状调查及分析【内容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变得越来越重要。
立足高中化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化学科目本身与生活实践有较强的联系,从化学教育的角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提高高中生综合素养。
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对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存在不少的问题。
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化学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有关问题,目的是促使当代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育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现状调查分析化学是高中阶段一门非常重要的教学科目。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立足化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变得越来越重要。
人文素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人文素养可促使高中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直接关系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
但是目前我国多数高中学校所开展的化学科目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得素质教育背景下人文素养的培育得不到落实,极大阻碍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基于此就需要学校领导和化学教师们意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制定有效的教学措施积极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1-2]。
以下是本文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高中化学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现状展开的调查和分析,详细内容如下。
一、人文素养的概念所谓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在长期学习生活中获得人文科学知识,逐步形成人文知识结构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发展的基本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欲达济天下必先善其身”,就是古人一直笃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文教育作为一种促进受教育者提升人性境界、塑造理想人格、实现社会价值的教育,它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渗透、融合,是化学理论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碰撞的必然产物,它可以促使学生从理论认知到社会实践,再到自我提升,不断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健康的人生观,合理的价值观,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使之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掌握学科结构和学科知识,把所学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个人能力和自身素养[3-4]。
浅谈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化、历史等方面的修养,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表现。
中学生作为青少年群体,人文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本文将浅谈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探讨如何在中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尊重环境,关心社会,乐于助人。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比如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等,让他们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二、注重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通过文学课、历史课、地理课等课程来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历史、地域等,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情怀。
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朗诵比赛、书法比赛、戏曲表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人文精神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于人文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三、倡导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观念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和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如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勇于承担责任等。
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引导,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
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人文素养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心态。
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扰,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
只有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塑造自己的人文素养,更好地融入社会。
五、注重思维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素养。
学校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分析、善于表达。
通过开展一些思维训练的活动,如辩论赛、主题演讲等,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
浅谈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当今社会,人文素养被认为是中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
人文素养是指个体在人文环境中接受教育、文化熏陶后,具备的对人生、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和修养。
它包括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人格魅力、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的素质。
中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校教育是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环节。
学校是中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中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校应该注重人文素养课程的设置与教育教学。
这些课程主要包括道德与法制教育、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心理健康等相关课程。
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学习和了解人类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赛事比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家庭教育也是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也是中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场所。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家庭成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该做好自身的榜样作用。
父母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素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样才能够给孩子以良好的榜样力量。
家庭成员之间要有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条件。
只有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才能够获得爱与关怀,才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才能够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
家庭要注重文化熏陶。
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讲述中国传统的美德故事、让孩子接触优秀的文化作品、给孩子提供艺术教育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阵地,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析,引导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感悟和领悟,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审美情趣。
本文将从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进行探讨。
一、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情节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慢慢产生共鸣,建立情感联系。
在教学《荷花》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中对荷花的描写和对所带来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到对美的追求和感悟,从而激发出对美好的向往和崇敬之情。
通过情感共鸣,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内涵,感悟到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和道理,提升自己的情感境界,培养自己的感恩之心和善良之情。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素养。
二、引导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思考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思考。
文学作品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现象的再现和反映,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行为举止、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价值。
在教学《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刺秦的动机、手法和后果等方面进行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和当时社会的黑暗,从而引导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价值进行深刻的思考。
通过价值观的思考,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现实,明白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什么是应该避免的,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和辨别能力,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道德素质。
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增强自己对美的感知和体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生活。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现代中学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于人文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以及对人类文化的关心和尊重。
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既有学校的责任,也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
以下是一些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和建议。
一、增强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应该加强人文学科的教育,并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兴趣。
例如,可以组织各类人文讲座、文化交流活动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人文学科的魅力。
同时,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展等文化场所,让学生接触到各种不同形式的艺术和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关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拓宽自己的视野。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社会的需求和问题,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三、鼓励学生多读经典文学作品经典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资源。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多读经典文学作品,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
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学生能够了解人类智慧的结晶,感受艺术的力量,提高对人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世界问题人文素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人文知识,还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和世界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或讨论班,让学生学习和研究社会和世界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关社会和世界问题的比赛或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至关重要。
老师应该是学生的学习导师和朋友,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表达观点。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总之,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人文素养的关键时期,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教育资源和机会。
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呼唤着国民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中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人格形成的时期,又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可塑性极强,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合点。
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不断挖掘学科中的人文因素,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人文素养的培养。
下面就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新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它渗透了人们对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和观念,是指导教学活动的灵魂。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它不仅着眼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良好品德的培养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陶冶,而且努力凸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要求教师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要科学把握课程资源的内涵,进而对内容不断变革和创新。
实现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尊重差异教育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让学生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我国是一个有优良道德传统的民族和国家,从文本中挖掘其本质内涵,教育学生从中吸取精华,讲社会公德,诚实守信,同情并帮助弱者,是一个不断走向完美的必然。
让学生知道,追求高尚你就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追求低俗你就会成为一个低俗的人;高尚的人时刻受到别人的敬仰和爱戴,低俗的人则会被别人和社会唾弃。
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从学生人学开始,就教育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爱它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为它的富强尽心尽力;教育他们了解我们这个民族悠久的历史,为人类及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让孩子们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有自豪感的人一生是无比高兴的,是充满信心的,这样的人生才会有许多创造奇迹的可能。
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民族的楷模,詹天佑、钱学森为祖国和民族创造了奇迹,神五、神六、神七的六位航天英雄,没有对祖国的爱,没有铮铮铁骨为民族献身的精神,何以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
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人文关怀
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人文关怀人文素养和社会人文关怀是培养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人文关怀,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培养情感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及推动社会进步。
本文将从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人文关怀。
教育模式:注重个性发展与社会关怀的结合中学教育应该以注重个性发展和社会关怀的综合发展模式为基础。
通过学校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设立社区服务小组,让学生们亲身参与社区服务,了解社会问题,并为社区居民提供帮助。
教育内容:强化人文素养与社会价值观的培养在中学阶段,教育内容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价值观。
通过增加人文课程的设置,例如文学、历史、哲学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类历史、文化、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培养他们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理解。
同时,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加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育。
教育方法:注重互动与实践的教学方式中学教育应该采用互动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小组合作、实践课程和亲身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问题,培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能力。
同时,教育应该重视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思考并解决社会问题。
为了更好地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人文关怀,除了学校教育的主动引导外,还应该与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
家长和社会应该关注中学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同时,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人文关怀的关注,建立更多的社会实践基地和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总之,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人文关怀是中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通过优化教育模式、强化教育内容和改进教育方法,我们可以帮助中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和人文素养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和人文素养历史和人文素养是中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和人文素养。
一、加强历史和人文学科的教学中学阶段是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历史和人文学科的教学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至关重要。
为了加强历史和人文学科的教学,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意识。
可以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将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还可以组织实地考察和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和人文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历史和人文素质。
二、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和人文研究历史和人文研究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和人文研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项目,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决策权,鼓励他们发表独立见解,并促使他们深入了解历史和人文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三、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为了增强学生的历史和人文素养,我们需要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学校可以配备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图书馆资源,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经典著作和研究文献。
此外,还可以组织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和戏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和人文艺术的魅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历史和人文学科的社团或俱乐部,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讨论和研究的机会。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中学生的历史和人文素养不仅需要掌握本国历史和文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让他们了解和尊重不同的历史和文化。
可以通过组织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和开设国际文化课程等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本国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本国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五、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能力提升教师是中学生历史和人文素养培养的关键因素。
浅谈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于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积累与修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时期是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阶段,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逐步培养出高尚的人文素养,为将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首先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知识的传授。
学校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包括课堂讲授、课外阅读、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中国文化、世界文明、历史地理、哲学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学生对于人文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积累,才能够形成正确的人文观念和素养。
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名著经典,领悟其中的人文精神。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对于人文的热爱和理解。
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读书活动、插班文化课等形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核心在于人文精神的培养。
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国学教育、德育教育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组织学生学习国学经典,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还可以通过德育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除了在校内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来感受人文精神。
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场所参观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人文精神的深厚底蕴。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农村、边远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感受到人文精神的价值与意义。
三、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除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人文修养。
浅谈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1. 引言1.1 中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中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体现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上。
人文素养是人类文化智慧的结晶,是一种涵养内在修养、明理解事、知人悦己的综合能力。
在现代社会,人文素养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备能力之一。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更能够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中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在于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化传统和优秀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把握。
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人文素养,中学生才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更好地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
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发展,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希望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推动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为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和人文素养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1.2 人文素养对中学生的影响人文素养对中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和重要的。
人文素养可以帮助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从而培养他们的宽容和包容心态。
人文素养能够激发中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具备对文学、艺术和历史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人文素养还可以提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其具备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有高度文化修养和社会情操的人才。
人文素养对中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他们个人的发展和成长中,更在于他们未来作为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和社会价值的贡献。
加强对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文明、和谐和繁荣的社会。
2. 正文2.1 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在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是中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环境和教学内容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人文课程,如历史、文学、艺术等,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各种人文知识,培养他们对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的兴趣和理解。
例谈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随 着 社 会 经济 的 发 展 , 坏 环 境 的 事 情 在 我 们 破
年 , 带 领 助 手 , 次 在 世 界 上 用 人 工 的 方 法 合 成 他 首 了具 有 全 部 生 物 活 性 的 结 晶牛 胰 岛 素 , 就 解 决 了 这 从 动 物 中 提 取 胰 岛 素 量 不 足 、 格 贵 的 难 题 . 仅 价 不 大 大 解 决 了医 疗 中胰 岛 素 不 足 的 问题 。 且 还 降 低 而 了价 格 , 千 千万 万 的糖 尿病 患 者带 来 了 福音 ; 等 。 为 等 通 过 这 些 , 们 可 以使 学 生 了解 人 类 科 学 的发 展 历 我 史 、科 学 事 业 的 艰 辛 以 及 科 学 家 执 著 的 求 索 精 神 .
我 国及 当地 目前这几方 面工作 的相关情况 , 如退耕 还林 、 退湖还 田、森林慈溪 ” “ 建设等 等 , 以激发起 学 生保护环境 、 为人类可持续发 展服务的责任感 和使
命感 。 社 会 需 要 大批 有 真 才 实 学 、 文 化 底 蕴 的综 合 有 性 人 才 , 学 生 人 文 素 质 的 培 养 和 提 高 , 一 个 长 而 是 期 的过 程 。 就 要 求 我 们 每 一 个 科 学 教 师 在 日常 的 这 教 学 中 . 分 注 意 科 学 与 人 文 的 密 切 联 系 , 意 科 充 注 学 的 文 化 本 质 , 扬 科 学 的 人 文 精 神 , 视 科 学 教 发 重 学 中人 的 因 素 , 极 培 养 学 生 学 习科 学 的兴 趣 和 情 积 感 . 养 学 生 良好 的 非 智 力 品质 , 把 科 学 人 文 思 培 要
性 的 认 识 , 实 提 高 “ 负 ” 作 的 自觉 性 和 积 极 切 减 工
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人文素养与道德发展
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人文素养与道德发展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种全面评价学生发展的手段逐渐被引入。
而在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人文素养和道德发展是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人文素养与道德发展。
首先,人文素养是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文素养包含了对文化、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它鼓励学生去关注社会问题,思考人生意义,并培养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理解。
通过培养人文素养,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历史和文明的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操。
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可以引入文化教育和艺术教育,让学生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活动和艺术创作,提高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其次,道德发展是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道德发展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我们能够评估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表现和发展情况。
道德教育应该贯穿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从小学开始进行,中学阶段应该更加深入地进行。
在综合素质评价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社区实践和学生自身的参与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同时,也要注重奖惩机制的建立,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另外,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发展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
在现代社会中,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是非常重要的素质。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我们可以评估学生在创新方面的能力和批判思维的发展情况。
在教育中,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和批判思考。
引入科技教育和项目制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综上所述,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人文素养与道德发展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在人文素养和道德发展方面的表现和发展情况。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四本人文类书籍推荐
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四本人文类书籍推荐在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书籍是一种宝贵且重要的资源。
通过阅读人文类书籍,中学生可以拓展视野,增强自我认知,培养情感与智慧。
为此,我将推荐以下四本人文类书籍,它们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生动的表达方式,旨在帮助中学生发展其人文素养。
第一本书是《老人与海》。
这本由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的小说,通过描述一个老渔夫坚持不懈的奋斗故事,展现了对人性、生命和意义的深刻思考。
通过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对困境的积极应对,中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坚持不懈、勇敢面对挑战的品质,同时领悟到珍惜生命和执着追求的重要性。
第二本书是《我们仨》。
这是中国作家杨绛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三代人的生活故事。
通过描写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对生活的感悟,书中所呈现的人性的多样性和生活的复杂性让中学生对家庭、人际关系以及社会有更深入的思考。
此书以真实而朴实的语言方式,引发了读者对家庭、亲情和人生的深入反思。
第三本书是《人类简史》。
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著作,引领读者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人类社会的变迁与演进。
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等历史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通过读透这本书,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认识到历史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从而增强他们对人类命运的认知和思考。
第四本书是《小王子》。
这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创作的童话故事,通过一个来自小行星的小王子与地球人的互动,让读者反思人类社会中的思想束缚和渐渐丧失的纯真与想象力。
这本书帮助中学生发展对自我和他人的同理心,培养审视社会和人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激发他们感受美、追求真理和信仰梦想的自由精神。
通过推荐这四本人文类书籍,我希望中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提高对生活的理解。
这些书籍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构建价值观和人生观,也为他们的成长打开一扇通往智慧与灵感的大门。
浅谈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当前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的任务。
人文素养指的是人们对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认同和理解,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文化自信、情感修养、品德修养、道德素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
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学生应该学会尊重、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书法、绘画、剪纸等手工艺的教学,中国古代文学的诵读和鉴赏,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提升人文素养。
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需要注重情感修养。
情感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石。
中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情感教育、班级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学会恰当地处理和管理情感。
只有情感健康的学生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从而提升人文素养。
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还需要注重品德修养和道德素养的培养。
品德修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
中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和价值观培养的关键阶段,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
可以通过课堂教育、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习惯,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品德素养和道德修养。
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需要注重人际交往的培养。
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性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注重学生与他人的良好沟通和合作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班级活动、团队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社交技能的课程,教给学生与他人沟通、表达和倾听的技巧,使学生能够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得心应手,提升人文素养。
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所必须学习的科目之一,它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学科。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方面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
下面我们从多个方面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从语文课文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感悟人生的奥秘。
通过诗词歌赋、小说故事等文本的学习,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和美感,启迪他们的审美情感,提高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让审美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比如在诗词教学中,老师可以选择一些意境优美的古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美感和情感,并引导他们自己进行朗诵、赏析和创作。
在小说故事的学习中,老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情感,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
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对人类文化传统和人类社会的认知和理解,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
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孝道、忠诚、仁爱等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尊重和感恩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历史文化情怀和传统文化自信心。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导读,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社会风尚和人文情怀,引导他们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可以邀请一些文化人士或者专家学者来校讲座,让学生与之面对面交流,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三、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悟人生,从情感体验中培养人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广泛的课外文学名著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向中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广泛的课外名著阅读是学好母语、培养人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一)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有量的积累
新课程标准在论及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时,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但青少年语文素养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它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
人类学习过程不具备可继承性,每一代的儿童都必须从零开始,积累自己的知识大厦,由字、词逐渐过渡到句、篇,而字词的学习又不是孤立的,我们崇尚的是“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多读书,读好书,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掌握语言。
另一方面,学好语言的关键在于形成良好的语感。
语感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语文修养,一种能够迅速地领会和感悟语言文字内在意义的能力。
对它的重要性,许多人都曾有过精彩的论述。
如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
”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而这种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长期的反复的阅读积累,通过接触大量新鲜活泼的语言材料逐渐养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汉语言的学习尤其离不开语感的培养。
它不能只靠语法分析和字词训练去把握,而必须通过大量语言材料的积累,在广泛的语言实践中增强学生的语感,培养他们对汉语言的整体把握能力。
这也是语文教育界经过长期的探索,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是对前些年风行的“题海战术”的一种反驳。
因为事实证明,题海训练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反而使学生误入机械化、片面化、绝对化的泥潭,耽误青少年大好的读书时光。
这次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少做题,多读书”的主张。
多读书就意味着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内。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读得多了,才能充分了解汉语言词汇的意义和表达规律,才能体会作品语言运用的奥妙。
名著是经过长时间淘洗过的典范之作,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材料,在青少年时期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课外阅读可以锻炼学生的自读能力,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小学阶段打好最基本的字词句篇基础之后,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致力于发展学生的阅读技能,使他们具备独立的阅读能力。
这种独立阅读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他们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会经常地依赖于此,只有善于独立处理、分析和吸收信息的人,才能干好他们的工作。
这也是现代信息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
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测算,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每50年增长一倍,20世纪每20年增长一倍,从70年代起每5年增长一倍,而近10年则是每3年就增长一倍。
这种知识、信息的快速更新,决定了方法对于人类的意义。
因此,中学阶段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首要的任务来抓。
首先要用好教科书,教科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课内学习起着一个范本的作用,教师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引导,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
但“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课内学习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教会学生自己阅读。
只有学生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阅读技巧迁移到课外,在课外也能自主阅读,语文学习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了。
但阅读技能不能靠死记硬背得来,而是要经过学生自己的潜心摸索,亲自实践。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
外阅读,让学生在亲身的阅读实践中领会汉语言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鉴赏能力。
而名著作为整本的书,常常有着一般文章所没有的深厚内涵和复杂结构,需要学生调动各种阅读技能和知识积累,对其进行整体的把握和思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一个人、尤其少年人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而且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还可以怡情养性,多一种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途径。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西方的教育理念向来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认为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成功、乃至决定其人生命运的重要因素。
但知识不可能凭空得到,习惯也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
从内容上来讲,课外读物一般比课内文章更丰富多彩,内容也更生动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而有了兴趣,才可能日积月累,养成一有闲暇就读书的习惯。
另一方面,课外阅读时教师一般只做简单的指点,更多地是依靠学生自己摸索方法,总结规律,所以它对学生个人阅读技能和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着更为直接的作用。
(三)课外阅读,尤其名著的阅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训练思维品质的最好范本
中学阶段也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最重要阶段,因此教育不仅意味着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还承担着“人”的教育的重要职责。
从本质上来讲,教育本身就包含着两种基本价值:一是促进人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内在价值、根本价值,二是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这是教育的外在价值,工具价值。
但由于前些年应试教育的误导,二者的关系被人为地割裂,知识技能成了第一取向,教育成了应试的工具,人的发展被严重漠视。
《语文课程标准》也鲜明地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致力于为他们一辈子做人打基础。
而课外阅读正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它有着比课内更为广阔的世界,更为多样的类型,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开拓全新的生活领域,领略精妙的艺术世界,充实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精神,带给他们以人生的愉悦。
像名著中的思想文化著作,如《论语》《圣经》等,其本身就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了解它们,有助于青少年奠定自己的精神地基。
其中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以真善美为目的的理想的艺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熏陶品德,塑造和净化心灵。
而且这些文学作品都讲究以情动人,寓教于乐,通过形象的故事与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和人格的陶冶。
再如某些传记,可以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榜样。
科普作品。
则可以对青少年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养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另外,课外的阅读,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因为作为整部的文学作品,尤其小说,往往有较丰富的生活场景、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阅读时要善于将抽象的文字在脑海中及时地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将分散的生活场景、细节整合起来,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在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需要调动各种思维活动,尤其是想像和联想,扩大心灵空间,达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境界,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激发和锻炼。
(四)课外阅读还有助于解决工具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矛盾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性质定位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语文课程提到了“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的高度,对过去语文教育的失误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
但在实际教学中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既注意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又不因此而忽视学生语文基本功的培养,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问题。
因为初中毕竟仍然属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母语的基本能力。
语文能力是一个人归纳分析问题、表达自己观点的基本能力,而获得这种能力的最重要时期是初中阶段。
而且语文教育不可能使教育一步到位,塑造人格、进行素质教育是各学科和全社会的共同目标,但不可能由语文全部包下来。
决不能因为提倡素质教育就忽视学生语文基本功的培养。
而语文的基本功离不开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落实时对文章的阅读免不了有支离破碎之嫌。
在语文教学中过多地强调思想教育、人文教育,往往易使语文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训练流于空疏。
这也是这次语文教改实验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目前的语文教材有比例不少的文学作品,但并不是用来进行文学教育,而是用来读写训练,连古典文学作品也不例外。
这样的语文教学、语文教材,实际上是一种互相掣肘、两败俱伤的做法。
张志公先生就主张双线并行,分而治之。
把“名著导读”编入教材,就是尝试用“双向发展,各有侧重”的方式解决这个老矛盾。
课内,篇幅较短,易于为学生所学习和模仿,因此不妨重在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同时兼顾人文教育;课外阅读,如上所述,篇幅和人文内涵较之课文更为丰富,易于引导学生认识大千世界,启迪心灵,陶冶情操,因此不妨重在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丰富精神世界,培养人文精神,同时兼顾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习惯的实践。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避免“两败俱伤”的难题。
因此,名著阅读,是中学生成长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