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四节海陆变迁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地表形态变化是漫长的,而且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可以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并能

用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3、通过阅读示意图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

4、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

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

维方法;

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防灾,提高防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

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和利用的手段也是永无止境;

2、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学习魏格纳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精神,体会人类对

自然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变化的。

(四)重点

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2、世界火山、地震带的主要分布规律。

(五)难点

1、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

3、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六)教法与学法指导

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地表形态变化、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形象、直观地展示于学生眼前,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实践的优秀品质。

(七)教学过程

一、地表形态变化

[引入]:介绍典故“沧海桑田”

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从前有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一次,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王远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可见,”沧海桑田“的意思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又可以变成陆地,后人以此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转承]:那么事实上我们的地球真的像典故当中说的那样陆地可以变海洋、海洋又可以变陆地吗?(学生发表看法)

[讲解]:是的,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只是这些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目前地球的年龄是46亿年,而人类的历史仅仅1万年,所以在短暂的人类历史里我们是不易察觉到以上变化的。但是,科学家还是能够找到相关的证据(ppt展示图片):(1)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证明什么?(学生齐声回答)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只是后来由于地壳隆起抬升成为高山(海洋→陆地);

(2)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河道、森林遗址,证明这里曾经是陆地(陆地→海洋)。

[转承]:以上这些海陆变迁都是漫长的,不易被我们发现,但是某些方式还是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播放地震与火山的短片)。

二、大陆漂移假说

[引入]: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地球表面有如此大的变化呢?到目前有很多学说多这个问题进行了解释,其中有两个是最广被世人接受的,第一个就是大陆漂移假说。

话说在1910年的一天,有一个德国科学家叫魏格纳,他正望着世界地图出神,突然发现南美洲东岸凸出的部分与大西洋彼岸的非洲大陆西岸凹入部分遥相关,就像我们拼拼图一样,刚好可以拼上,他就不由得猜测,大西洋两岸大陆会不会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是由于后来破裂漂移才分开呢?经过反复观察后,他还发现北美大陆、格陵兰岛和欧洲大陆轮廓正好也可嵌合在一起。魏格纳坚信这不是巧合,于是他四出寻找证据,开展大量的实地考察,终于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但是当时很多人都说他是疯子,特别是受到宗教的批判,但是魏格纳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继续寻找证据。1930年,魏格纳在格陵兰岛考察时不幸失踪,直到第二年人们才找到他的尸体,当时已经冻得像石头一样,与冰河结成一块了。(学生必然听得出神)

[设疑]:那么到底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讲的是什么内容?

[讲解]:魏格纳认为在大约2亿年前,地球表面只有一块大陆,称之为“泛大陆”(提醒学生划书),这块“泛大陆”被“泛大洋”所包围;大约在1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破裂后就像冰块一样在水面漂浮,越漂越远;直到距今约两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板块

大约漂浮到今天所在的位置,形成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展示flash)。

[设疑]:到底魏格纳艰辛的实地考察找到什么证据?

[讲解]:(1)古地层分布的相似性

(2)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

(3)生物演化的相似性(先给出学生作笔记的时间,然后讲解)(展示相关图片)我们现在站在地表,不能看到地层里面的情况,如果我们往下挖的话就会发现地层呈现层序性的变化,就像我们切开的蛋糕一样。如果地层具有相似的层序变化,就说明他们可能在相似的环境之下形成的。现在魏格纳就发现隔着大西洋的美洲和非洲大陆具有相似的地层分布,魏格纳认为原因就是因为它们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魏格纳在巴西和非洲都找到同一种类的恐龙化石,而恐龙是没有飞越海洋的本领的,这就表明恐龙时代美洲、非洲是连在一起的。

第三个证据就是生物演化的相似性。海牛是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当中的,鸵鸟则是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它们都没有远涉海洋的能力,却分布在两个大陆上,说明两大陆是曾经连在一起的。

[提问]:那么,作为一名现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魏格纳哪些品质?

学生发表看法

[讲解]:老师认为魏格纳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优良品质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大家以后不妨多看看地球仪,说不定哪一天你也会像魏格纳一样有惊人的发现!

三、板块构造学说

[引入]:魏格纳死了之后,大陆漂移假说就消沉了好长一段时间,到底地表形态变化的真实原因是什么?直到60年代,随着古地磁学、深海测量技术的发展,证实大陆确实在漂移,直到1968年,一批地质学家在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基础之上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地球岩石圈分六大板块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提醒学生先作笔记)

(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逐一展示六大板块的名称,注意结合大洲讲解,提醒学生除太平洋板块外,其余板块都是既包括海洋又包括陆地,注意南极洲板块的形态。

讲解(2)(3)之前引导学生完成以下填空题(写在黑板上):→←表示碰撞,←→表示张裂。再引导学生观察六大板块示意图,示意图上标示了很多这样的箭头,说明板块是处于不断的张裂与碰撞运动之中,而且箭头都是位于板块的边缘,内部都没有标示箭头,说明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这样的张裂与碰撞运动多发生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