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图形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教学计划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能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圆、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
2.能辨认并描述物体的形状。
3.能够用简单的方式来描述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4.培养学生对物体形状的观察和认知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辨认物体的形状。
2.认识几何图形:圆、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
难点1.描述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2.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知。
三、教学内容1.认识几何图形;2.观察物体的形状与大小;3.描述物体的形状。
四、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2.物体模型(圆形、三角形、四边形等);3.黑板、彩色粉笔;4.学生教材。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通过PowerPoint课件展示几何图形:圆、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让学生认识这些基本图形。
2.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观察物体周围常见的形状,并描述这些形状。
3.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体,说出它们的形状。
第二课时1.继续观察周围的物体,让学生描述这些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2.制作几个不同形状的物体模型,让学生根据实物进行观察,并描述其形状。
3.让学生在课堂上分辨物体的大小,比较不同物体的大小。
第三课时1.在黑板上列出几何图形的名称,让学生依次说出这些几何图形的形状。
2.让学生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几何图形,再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比较。
3.进行几何图形的简单练习,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知。
六、教学总结1.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学生对几何图形和物体的形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学生能够用简单的方式描述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3.巩固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知,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以上就是整个教学计划的内容,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努力,相信学生们会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有所收获。
二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案:认识图形、厘米和米
二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案:认识图形、厘米和米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巩固对常见图形的认识,包括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梯形。
2. 使学生掌握厘米和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和换算。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回顾和巩固对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常见图形的特征。
2. 复习厘米和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巩固对常见图形的认识,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及换算。
2. 难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2.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测量和换算长度,提高操作能力。
3. 采用问题解决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形状的实物模型,如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
2. 准备尺子、量角器等测量工具。
3. 准备练习题和答案。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各种形状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回顾对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的认识。
2. 新课:讲解厘米和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介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长度测量和换算的实践活动,巩固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请用厘米或米填写下列空格。
(1厘米= _______ 米)2. 选择题:请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填入括号内。
(小明身高1米20厘米,用_______表示。
)3. 应用题:小明用3米绳子围成一个正方形,求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八、课后作业1. 请用纸剪出一个三角形,并测量其三条边的长度,记录在作业本上。
2. 家长协助孩子在家中找一个物品,测量其长度,并用厘米或米表示,记录在作业本上。
九、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和实践,巩固了对常见图形的认识,掌握了长度单位的概念及换算。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形状与空间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形状与空间在数学学科中,形状与空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在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对各种形状、物体进行认知、理解,并基础上开展形状与空间的有关活动。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形状与空间。
一、教学目标通过形状与空间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认识、表示、分类、比较常见的二维和三维物体,掌握指出物体的位置、比较物体大小与形状,理解上下、左右等方位概念。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几何形状在这个阶段,老师会向学生介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几何形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通过对不同几何形状的讲解,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加深其对几何形状的认知和了解。
2. 比较物体的大小与形状在进行大小比较的活动中,老师先指定一些物体的大小或者形状,让学生在不同的大小或形状之间进行比较。
比如,让学生把一些物品按照大小、形状进行排序,并帮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意识。
3. 掌握方位概念环节中,老师介绍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概念,并让学生体验其中的概念。
比如,通过将学生放在不同的位置,教师引导学生识别前后、左右等方位,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运用方位概念解决具体问题。
4. 识别、分类、描述平面图形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经常接触到平面图形,老师要求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名称、主要特征及其分类等概念,例如矩形和正方形都是长方形,通过多层次的动手实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
5. 识别立体物体除了平面图形,还有立体图形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老师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立体图形的名称及主要特征,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比较等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立体图形这一概念。
三、教学方法1. 学习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更轻松、更快乐。
2. 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更加直观、高效。
3. 多层次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游戏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4.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问题四、教学步骤1. 认识几何形状。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五单元_第02课时_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五单元第02课时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如立方体、圆柱体、球体等。
2.能够辨认不同的立体图形,并能够描述它们的特点。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不同的立体图形,并能够对其进行分类。
4.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等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立体图形的基本形状和特点。
2. 能够准确区分不同的立体图形。
难点: 1. 球体和圆柱体的区分。
2. 布置任务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立体图形。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owerPoint课件。
–学生海报。
–立体图形模型。
–视频资源。
2.学生准备:–学习笔记。
–学习工具。
–课堂提问与互动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owerPoint展示不同的立体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各种立体图形,并让学生描述其特点。
2. 学习与实践(20分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观察教师展示的不同立体图形模型,并让他们分类和描述特点。
•学生根据自己身边的立体图形物体进行观察、描述和分类,并记录在学习笔记中。
3. 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出不同立体图形的特点和分类方式,让学生相互交流,加深理解。
4. 拓展(15分钟)•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资源,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更多立体图形的种类和特点。
•学生根据视频内容进行思考,举一反三,尝试设计自己的立体图形观察活动。
五、课堂作业•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一个观察立体图形的任务,描述任务步骤及预期结果,并在下节课展示。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际观察立体图形,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几何形状。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思考拓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图形》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图形》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图形》(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图形》,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图形》1教学目标: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辨认和区别各种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生:(每个小组一份)鞋盒、牙膏盒、药盒、磁带盒子;易拉罐、铅笔、茶叶罐;魔方、骰子、小立方体10个;玻璃珠、小皮球、乒乓球。
师:课件、各种形状的实物若干、奖品、四种抽象出的图形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出示讲台上的一些实物: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朋友,你认识它们吗?(学生自由说各个实物名称,师指出:它们都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好朋友。
师:同学们,你们都带来了哪些朋友啊?跟你的小伙伴们大声介绍一下?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组里有不同的吗?生分组活动:说出带来的东西的名称师:大家带的东西可真多啊!看看这些物体,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鼓励质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物体(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索1、学具分类,初步感知a、动手操作师:你们看一看这么多物品中,有没有形状相同的物品呢?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儿吗?请每个小组里的小朋友共同动手分一分。
学生分组操作,师巡视(2分钟)b、汇报反馈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说你们分了几类?是怎么分的?(3分钟)让学生边说边举起来让大家看。
师:他们小组是这样分的,和你们组是一样的吗?c、小结概念师: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能给每类物体起个名字吗?指名生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各种名称,并板书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2、动手操作,感知特点a、感知长方体师:(举起球)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请你也举起一个球,互相看看拿对了吗?把你拿的球放回盒子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第二课时《观察立体图形》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第二课时《观察立体图形》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常见的立体图形。
2.能够通过观察立体图形来辨别它们。
3.能够简单描述各种立体图形的特点。
4.能够进行简单的立体图形判断和分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辨别和描述各种常见的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进行立体图形的简单判断和分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利用一些实物立体图形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2. 学习各种立体图形
•讲解和展示各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如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并让学生自己尝试观察和辨别。
3. 指导学生进行游戏与实践
•设计一些游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和辨别立体图形。
4. 引导学生总结与归纳
•让学生总结各种立体图形的特点,进行简单的分类和归纳,加强他们的记忆和理解。
5. 拓展练习
•布置一些练习题,在课后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简单,但通过实物展示和实践操作,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记忆各种立体图形。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拓展知识,提高学生对数学立体图形的兴趣和认识。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三单元_第03课时_认识锐角和钝角(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三单元第03课时认识锐角和钝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地理解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和特点。
2.能够辨别图形中的锐角和钝角。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描述锐角和钝角的实际情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知道什么是锐角,什么是钝角,能够在图形中识别它们。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角的能力。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描述锐角和钝角。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角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含锐角和钝角的简单图形。
2.板书内容:定义锐角和钝角的相关知识点。
3.角度测量工具:如角尺、量角器等。
4.讨论问题的准备:准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示范一个有锐角和钝角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其中锐角和钝角的位置和特点。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区分锐角和钝角?为什么有些角是锐角,有些是钝角?2. 学习新知识•讲解什么是锐角和钝角,给出定义并进行讲解。
•示范如何用角度测量工具测量角的大小,让学生体验测量角的过程。
3. 练习和讨论•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识别图中的角是锐角还是钝角,并理由。
•引导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实际场景可以看到锐角和钝角?4. 拓展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角的自主探究,让他们设计一些角度测量的实验。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讨论。
5. 总结归纳•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复述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和特点。
•激励学生积极发现生活中的锐角和钝角,并分享。
五、课堂作业1.观察家中的门窗,找出其中的锐角和钝角。
2.制作一个展示板,展示发现的锐角和钝角图形。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发现和探索能力,通过实际图形练习和日常生活中的角度观察,培养学生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和描述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场景设计更多的角度测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便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理解锐角和钝角的概念,提升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观察能力。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三单元_第02课时_初步认识直角(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三单元_第02课时_初步认识直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直角的概念。
–能够辨别直角和非直角。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直角的存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直角。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注重师生互动,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让学生初步认识直角的概念。
2.辨别直角和非直角的方法。
3.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直角的存在。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直角的概念。
2.如何让学生能够准确辨别直角和非直角。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确保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实物、图片等。
–充分了解直角的概念及其特点。
2.学生准备:–带好文具,做好课堂笔记。
–保持专注,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直角图形,请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个图形。
2. 概念引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其中是否存在直角。
•教师解释直角的概念,包括两条边相互垂直且相等长。
3. 案例分析(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几个案例,判断其中是否存在直角,并给出理由。
•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并进行讨论。
4. 游戏互动(20分钟)•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快速辨别其中的直角。
•学生可以分组比赛,提高学习兴趣。
5. 拓展应用(10分钟)•带领学生思考直角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并找出几个实际例子。
•学生自己尝试绘制直角,并标记。
6. 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直角的重要性。
•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身边事物中是否存在直角,并用文字描述几个实例。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时《观察简单的几何体》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时《观察简单的几何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和分类简单的几何体,如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
2.能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辨认其形状和特征。
3.能够通过绘制图形或模型,展示所观察的几何体。
二、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辨认简单的几何体。
2.能够通过观察、描述和绘制来表达对几何体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区分几何体的不同特征。
2.运用所学知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并做出描述。
四、教具准备1.立体图形模型: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
2.相关绘图工具:纸张、铅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老师通过展示不同的立体图形模型,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分辨。
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几何体。
2. 学习新知识1.讲解简单的几何体: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分别介绍其特点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几何体,引导他们用物体的特征来辨认是哪种几何体。
3. 练习掌握1.让学生配对练习:图片与几何体名称的配对。
2.学生自行观察物体并做简单描述,让同学猜测是哪种几何体。
4. 拓展应用让学生分组,通过合作绘制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几何体,展示给全班同学。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的几何体,包括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并通过观察、描述和绘制来加深对几何体的理解。
七、课后作业1.练习册上关于几何体的习题。
2.观察家中不同物体,写下观察后的感受与描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简单的几何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下节课继续深入学习更多数学知识。
一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图形的位置关系
旋转与平移:根据图形是否旋 转或移动来判断位置关系
组合与分解:根据图形是否由 其他图形组合或分解而来判断 位置关系
图形位置关系的性质
平行关系:两图 形在同一平面内, 无交点
相交关系:两图 形有交点,不在 同一直线上
重合关系:两图 形完全重合,无 相对位置
包含关系:一个 图形在另一个图 形内部,有公共 边或顶点
04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图形位置关系的定义和分类 理解不同位置关系的特点和性质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图形位置关系进行描述和分析 掌握解决图形位置关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图形的位置关系 掌握图形变换的规律 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05
教学过程
添加标题
内容3: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相互分享观点和思 路,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互补,有助于培养他们的 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添加标题
内容2:小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 们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从而更好地掌握图形位置关 系的知识。
添加标题
内容4: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 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在学习图形 位置关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 度。
学习态度: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如是否认真听讲、做笔记等。
作业评价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是否按时完 成作业,完成质量如何
作业态度: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 是否认真,有无抄袭现象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作业正确率:学生答题的正确率 如何,是否掌握知识点
巩固练习
练习题目的选择应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具有代表性。 练习方式多样化,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应用题等,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练习难度适中,既要有基础题目,也要有挑战性题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及时反馈练习结果,指导学生进行错题分析和反思,促进知识的巩固和吸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简单的物体》教案及设计说明(三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简单的物体》教案及
设计说明(三稿)
一、教学目标
•能够观察简单的物体,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和大小。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加深对物体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观察简单的物体。
•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和大小。
难点:
•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三、教学准备
•准备各种简单的物体,如球、方体、圆柱等。
•准备录音设备,用于录制学生观察物体的描述。
•准备幼儿园同学作为实物展示。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合作观察一个物体,并请他们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和大小。
2. 学习(15分钟)
•让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的物体,并记录描述。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他们观察到的各种特征。
3. 实践(20分钟)
•让学生自由观察环境中的物体,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教师辅助并记录学生的描述。
4. 总结(10分钟)
•结合录音和实物展示,让学生再次观察物体,并对比之前的描述内容。
•引导学生总结如何正确描述物体的特征。
五、课堂反思
•学生对物体的描述能力需要不断培养和提高,需要多进行观察和练习。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辅助。
六、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观察周围的物体,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以上是本节课《观察简单的物体》的教案及设计说明,希望能够帮助到老师们
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五单元第2课时《观察立体图形》优质课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五单元第2课时《观察立体图形》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
2.能够分辨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并进行简单描述。
3.能够观察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并能够进行简单分类。
二、教学重点1.能够辨认和描述常见的立体图形。
2.能够进行简单的立体图形分类。
三、教学准备1.PPT课件:包含各种立体图形的图片和名称。
2.教具:棱镜、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模型等。
3.教材:智能板、彩色白板笔等。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平面图形,为本节课引入。
2.引导学生思考,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第二步:新知讲解(20分钟)1.利用PPT向学生展示各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包括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并讲解各个立体图形的特征。
2.让学生猜测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
3.与学生一起讨论每个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第三步:教学活动(30分钟)1.让学生观察教具中的立体图形模型,让他们试图描述和区分不同的立体图形。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共同探索身边环境中的立体图形,并进行分类。
可提供一些场景图片或实际物品供学生观察。
第四步:操练与巩固(20分钟)1.给学生发放练习题目册,让他们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的练习。
2.教师巡视,对学生的答题情况做及时指导和反馈。
五、教学延伸1.给学生提供一些拼图游戏,让他们使用不同的立体图形进行拼凑。
2.让学生自己设计立体图形的游戏,分享给其他同学,增强交流与合作。
六、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不同的立体图形,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描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数学之美。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
《认识图形》二年级数学教案
《认识图形》二年级数学教案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地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直观地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建立起角的概念,从直观上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学生每人准备教具三角尺一套实物投影图片师:今天我们要在图形王国中认识一位新朋友,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我们学过的图形。
生找出图形后,指名回答。
师:在有些图形中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它也是一种图形,它叫“角”。
你能在图中找出“角”吗?学生独立观察找“角”,教师请同学到电脑前指“角”。
学生指出后,教师利用电脑演示从图中抽出“角”。
1.师:请同学在三角板上指出一个“角”。
学生试着指出“角”,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完整地指。
2.教师示范指,注意动作强调从顶点开始。
1.学生试画师:你能把三角板上的一个“角”,画在纸上吗?学生自己试着画“角”,教师注意巡视,发现学生的不同方法。
师:你能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吗?生1:我把三角板放在纸上,沿着它的两条边描。
师:你是利用三角板把“角”描在纸上,还有谁也是这样描的。
学生大多数都是借助三角板描出一个“角”。
生2:我看着三角板上的“角”,自己画出来的。
2.教师示范描“角”师:有同学用三角板描了一个“角”,请你仔细看老师描,从尖尖的点开始,贴紧它的边描一条直直的线,再从这个尖尖的点开始,贴紧它下面的边描一条直直的线,这样就把这个“角”描下来了。
师:请同学说一说“角”是什么样子的?生1:“角”是尖尖的。
生2:“角”的样子像小于号。
生3:“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
生4:“角”有两条边,比三角形少一条边。
生5:我们只描了一个“角”,比三角形少两个“角”。
师:我们把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大家知道了“角”各部分的名称,一会儿看看谁会用。
画“角”师:请同学仔细看,老师画一个“角”。
2024年新课程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024年新课程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引言二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这一时期的教学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程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为将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数的概念,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并能比较大小。
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方法,能解决简单的加减法问题。
了解常见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和识别。
初步认识时间,能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时间。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合作学习等方式,探索数学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数的认识数的读写:引导学生正确读写100以内的数,认识数的个位和十位,初步了解数的组成。
数的大小比较:通过直观比较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数的大小关系,能正确进行数的排序。
第二单元:加减法加法运算:让学生掌握加法的基本方法,能解决简单的加法问题。
减法运算:让学生掌握减法的基本方法,能解决简单的减法问题。
加减法的应用: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单元:认识图形常见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常见的几何图形,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和识别。
图形的变换: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图形的平移、旋转等现象,培养空间想象力。
第四单元:认识时间钟表的认识:让学生初步认识钟表,了解时针、分针和秒针的作用,能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时间。
时间的应用: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体会时间的重要性,培养珍惜时间的观念。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学校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课时《观察简单的几何体》教案
实验学校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课时《观察简单的几何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立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2.能够观察和描述简单的几何体的特点;3.能够简单计算几何体的表面积。
二、教学重点1.认识不同的几何体;2.观察几何体的特点;3.计算几何体的表面积。
三、教学难点1.立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分;2.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区分;3.计算几何体的表面积。
四、教具准备1.立方体模型;2.正方体模型;3.圆柱体模型;4.圆锥体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出示不同的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 学习1.立方体和正方体–学生通过观察模型,讨论立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并总结出特点。
2.圆柱体和圆锥体–学生观察圆柱体和圆锥体模型,讨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 计算表面积1.立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老师讲解计算方法,学生尝试计算一些简单的例题。
2.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表面积–同样进行解释和例题演练。
4. 拓展老师可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适当拓展相关知识,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估1.参与度:观察描述几何体特点的积极性;2.掌握程度:计算几何体表面积的准确性;3.综合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2.根据家庭中的几何体物品,观察并记录其特点。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以观察和描述几何体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几何体的特点及表面积的计算,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求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思维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观察简单的几何体,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15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15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精选15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篇1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1、乘法的初步认识;2、表内乘法3、角的初步认识;4、表内乘法5、除法的初步认识;6、方向与位置;7、表内除法;8、统计与可能性;9、混合运算;10、总复习。
重点是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这是学习一位数乘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知道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
2、能应用表内乘、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认识角、辨别方向、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中,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4、能运用有关方位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5、能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6、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相互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7、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作用。
三、班级情况分析我教两个班,一年来学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小朋友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但还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还没养成这样的习惯,经常上课开小差,作业不认真完成。
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
因此对二年级学生,我们应该更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进一步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知识的有用性,从而更加喜爱数学这门学科。
四、教学措施1、必须按时备课,熟悉课本,吃透教材,对不懂的地方及时向老教师请教;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清楚,能脱口而出。
2、要求孩子上课必须认真听讲,向课堂要质量,根据孩子不同的接受能力进行不同的教学,对个别慢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使每位学生都紧跟着。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角的认识》教案(公开课)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角的认识》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认识角的概念,了解角的组成元素;2.能够用符号表示角;3.学会如何通过角的大小来比较大小;4.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描述不同的角。
二、教学重点1.角的概念及组成元素;2.角的符号表示;3.角的大小比较。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材;2.黑板、粉笔、书写笔;3.角度模型;4.角的图片素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教室内角度明显的物体引入角的概念,例如窗户上的木棂等;•让学生围绕这些角度物体观察并描述不同的角度。
2. 角的认识1.引入角的定义–角是由两条线段共同的起点和终点所围成的图形。
2.角的组成元素–角由两条线段(称为角的两边)和起点(称为角的顶点)组成。
3.角的符号表示–用字母表示角,如角A表示角的名称。
4.角的大小比较–通过角的大小来比较不同的角,引导学生学会判断角的大小。
3. 实践演练1.让学生在黑板上绘制不同大小的角,并用符号表示;2.出示角度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每个角的大小;3.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展示并比较所绘制的角。
4. 拓展活动1.让学生观察环境中的不同角度物体,并尝试用角的语言描述;2.让学生分组,在班级环境中寻找不同类型的角,并进行记录。
五、教学反馈1.教师对学生的角绘制和描述情况进行评价;2.学生互评,分享自己在发现角方面的体会和困惑。
六、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练习角度的判断和比较;2.观察家中或学校中的角度物体,尝试描述并记录不同的角。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并掌握角的概念、组成元素及符号表示,培养学生从环境中发现和描述角的能力,为日后学习几何学打下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认识图形
一年级(下册)教材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其中的圆是曲线图形,其他都是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
本单元继续教学直线图形,使学生知道图形的边,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感受图形的变换。
编排一次操作型的实践活动《有趣的七巧板》,给图形知识的教学增添数学文化的内涵。
1.以边为切入口,体验平面图形可以按边的数量分类。
直线图形都有边、有角,图形的特征往往表现在它的边和角上。
研究图形的边和角,是建立图形概念,掌握图形特征的重要内容。
本单元引导学生关注图形的边,体会有些图形的边的数量相等,有些图形的边的数量不等,从而按边的数量对图形分类。
初步认识几边形的学习任务比较轻松,教材在适当引导之后,让学生体验数学内容,形成自己的认识。
(1)安排不同的教学方法,认识多边形。
第26页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教学四边形从已经认识的图形开始,两块地砖的面分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茄子卡通的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图形的边,通过看看、指指、摸摸等活动体会图形的边,并数出两个图形都有四条边。
在这些活动的基础上,接受豆荚卡通讲的知识:它们各有4条边,都是四边形。
想想做做第1题从两个方面巩固初步形成的四边形概念,一方面是有四条边的图形才是四边形,没
有四条边的图形不是四边形;另一方面是四边形中除了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外,还有以前没有学过的图形。
教学五边形和六边形,采用体验与迁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白菜卡通问题的启示下,由学生得出:有5条边的图形是五边形,有6条边的图形是六边形,初步形成有几条边的图形是几边形的概念。
教材里呈现的五边形与六边形都是两个,其中一个是一般的图形,另一个是正多边形。
既接触特殊图形,也接触一般图形,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正确的多边形概念。
(2)用小棒搭图形,体会几边形有几条边。
在例题里教学了有几条边的图形是几边形,想想做做第2题继续体验几边形有几条边,从而完善多边形的概念。
要求学生用小棒分别搭出五边形和六边形,通过至少要用几根小棒体验五边形有5条边,六边形有6条边。
教学时要强调至少,使搭的每条边都只用1根小棒。
小棒的长度可以都相等,也可以不都相等,这样就能搭出各种五边形和六边形,使概念的外延得到充分的展现。
(3)把图形按边的数量分类,获得多边形的概括性认识。
想想做做第3题里有九个图形,其中有比较特殊的图形,也有一般的图形,要求统计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个数。
把每个图形边的条数写在图形上,一方面能促使学生去数图
形的边,另一方面能随时保存数学信息,便于统计。
这是从儿童年龄特点和实际状况出发作出的安排。
通过统计和填表,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多边形的含义,体会平面直线图形可以按边的数量进行分类。
2.通过图形的变换活动感受图形的联系与区别,培养空间观念。
折、分、拼、移都是变换图形的常用手段。
有些变换,改变了图形的本质特征,由一类图形变成另一类图形。
有些变换,并不改变图形的本质特征,仅是非本质属性的变化。
因此,变换能让学生在动态中深入地认识图形。
想想做做第4题用一张长方形纸依次连续地折,指出每次折出的是几边形。
学生照教材里的图示每折一次,手里的图形都会发生一些变化。
但是,图形的边的条数有时会增加、有时会保持不变、有时会减少。
在边的条数的变与不变中,对多边形的认识趋向深刻。
想想做做第5题把一个四边形、一个五边形和一个六边形都分成三角形,说出最少能分成几个。
这是一次边想像边操作,在实践中体会规律的活动。
最少分成几个是十分重要的前提,如果分成的三角形的个数不受最少的限制,不仅问题的答案无限,还缺失了思维的价值。
为了把原来的图形分成三角形,要在图形内画对角线。
在画的过程中能发现,应该从图形的某一个顶点出发,与其他不相邻的各个顶点连线。
还
能发现四边形最少分成2个三角形、五边形最少分成3个三角形、六边形最少分成4个三角形,图形的边数越多,分成的三角形的个数也多。
这些体会的获得,是空间观念的发展。
3.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激活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数学能力。
适宜学生的开放性问题,能营造体现个性的思维空间,满足学生合作学习和共同发展的需要。
想想做做第6题在一张正方形纸上剪下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在正方形纸上的位置决定剩下图形的形状特点。
学生动手剪,会出现三种情况:剩下的图形分别是五边形、四边形或三角形。
这道题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想到三种情况,也不要求记住各种情况。
只要全体学生都认真参与,在班级内会出现剪的各种情况,于是产生交流的兴趣与需要。
通过交流,体会剩下的图形形状的多样性,激活思维。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
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七巧板是传统的玩具,教材编排《有趣的七巧板》这一实践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平面图形,巩固学到的图形知识;鼓励有个性的思考,培养创新精神;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实践活动分五步进行。
第一步认识七巧板,在茄子卡通问题的指导下观察七巧板,了解一共有七块图形,其中三角形5块,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各1块;5块三角形的大小不完全一样,2块最大的三角形大小是一样的,2块最小的三角形大小也一样。
第二步用七巧板中的两块先拼成正方形,再改拼成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
这一步让学生体会七巧板是用来拼图形的,在拼图形的时候,要有选择地使用七巧板,拼法不同,拼出的图形不同。
第三步用七巧板中的三块拼成已经认识的图形,并说出图形的名称。
通过拼和说,巩固图形知识,体会图形的变换,初步掌握拼法,激发活动兴趣。
第四步增加选用的块数,用七巧板中的四块、五块、六块拼图形。
由于选用的块数增加,拼法就灵活,拼成的图形就多样,促进了思维的发散,形成拼图的技巧。
第五步用一副七巧板拼图形,拼出的不限于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还可以是其他各种各样的图形。
在有趣的拼图活动中,
培养初步的想像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