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受热过程习题

合集下载

高三地理总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专项练习题-带答案

高三地理总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专项练习题-带答案

地理总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专项练习题-带答案一、选择题组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农业中应用广泛,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1-3小题。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主要是因为地膜()A.增加了①辐射B.增加了②作用C.减少了③的散失D.减弱了④的补偿2.夏季午后,农民在菜地上方覆盖黑色尼龙网,主要是为了()A.减弱①辐射B.减弱②作用C.增强③辐射D.增强④辐射3.秋季,果农在日出前给果园熏烟可以减轻霜冻灾害,主要是为了增强()A.①辐射B.②作用C.③辐射D.④辐射下图为南疆沙漠腹地夏季晴天与沙尘日的地表温度与气温日变化示意图。

完成下面4-6小题。

4.图中表示晴天地表温度变化的是()A.①B.②C.③D.④5.据图信息可知()A.地温高于气温B.地气温差夜晚小于白天C.沙尘日地温变化幅度小于晴天气温变化幅度D.地气温差沙尘日大于晴天6.沙尘日的最低气温高于晴天,是因为沙尘日大气()A.大气逆辐射作用强B.白天时吸收太阳辐射作用强C.反射作用强D.透明度差,地面辐射强煤电行业曾是大气污染物排放最大的行业,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推动煤电行业绿色转型,建成了10.6亿千瓦煤电机组并实现超低排放,占煤电总装机的94%,是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煤电体系,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下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完成下面7-8小题。

7.图中大气受热过程()A.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B.②—晴朗天气比多云天气作用弱C.③—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D.⑤—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8.煤电行业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对大气受热过程产生的影响是()A.①增强B.②增强C.④减弱D.⑤减弱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降低北极的气温。

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公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

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1.一架飞机从赤道飞往北极,一直保持在12千米的高度,这架飞机是从()A.对流层飞往平流层B.对流层飞往对流层C.平流层飞往对流层D.平流层飞往平流层【答案】B【解析】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对流层上界高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

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在高纬度地区平均为8~9千米。

所以这架飞机是从对流层飞往平流层。

【考点】该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

2.如果美国东海岸有一艘油轮不幸失事,使原油泄入海中,下列渔场中最先可能受污染的是( ) A.舟山渔场B.纽芬兰渔场C.北海道渔场D.秘鲁渔场【答案】B【解析】从距离和洋流的流动方向判断,该事故产生的油污会顺着墨西哥湾暖流北上,最先受污染的可能是纽芬兰渔场。

【考点】洋流3.当法国的埃菲尔铁塔21米处的气温为15ºC时,其塔顶部321米高处的气温约为()A.12ºC B.13.2ºC C.12.2ºC D.6ºC【答案】B【解析】随海拔高度上升,气温下降,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ºC,塔顶321米与21米相差300米,温度相差1.8 ºC,塔顶的气温约为13.2ºC,选B项。

【考点】地形对气温影响4.下图为“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字母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A. A B.B C.C D.D【答案】D【解析】从图中各箭头方向及来源判断,A为太阳辐射;B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C为地面辐射;D为大气逆辐射。

故选D。

【2】夜晚阴天比晴天气温高,是因为A.辐射A减弱B.B辐射增强C.C辐射增强D.D辐射增强【答案】D【解析】夜晚主要是通过地面辐射散热,而阴天时,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多,产生的大气逆辐射强,保温效应好,所以气温高,而图中D代表大气逆辐射。

故选D。

【考点】大气的热力作用5.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高三大气受热过程练习题

高三大气受热过程练习题

高三大气受热过程练习题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过程不属于大气的受热过程?A. 辐射B. 对流C. 蒸发D. 地面传导2. 在大气受热过程中,主要的能量来源是:A. 水面蒸发B. 太阳辐射C. 火山爆发D. 电能转换3. 全球上空空气的主要升温方式是:A. 大气辐射B. 大气传导C. 大气对流D. 大气蒸发4. 地球表面受到的太阳辐射主要是通过以下哪种方式传导给大气?A. 直接传导B. 辐射传导C. 对流传导D. 辐射传导和对流传导共同作用5. 下列选项中哪个不属于大气辐射的特点?A. 速度快B. 无需介质C. 传播距离远D. 传播热量大二、判断题1. 大气受热过程中,水面蒸发是大气主要的升温方式。

2. 地面传导是指地面受到太阳辐射后直接传导给大气。

3. 大气对流是指大气受热后产生空气的流动现象。

4. 在大气受热过程中,辐射是主要的升温方式,传导和对流相对较小。

三、简答题1. 请解释大气受热过程中的辐射、传导和对流。

辐射是指太阳向地球表面发射的电磁辐射,其中包括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线等。

地球表面受到太阳辐射后,会吸收部分辐射能量,然后向大气传递。

辐射的特点是速度快、无需介质传播距离远,能够直接传递热量。

传导是指物体内部因分子振动而传递热量的过程。

在地球表面受到太阳辐射后,部分能量会通过直接传导传递给地下和大气中的空气分子。

传导的特点是依赖物质的接触和传递,传播速度相对较慢。

对流是指由于温度差异引起的气体或液体的流动现象。

地球表面受到太阳辐射后,空气会被加热并上升,形成气流。

这些气流在大气中的运动形成了大气对流,从而使热量在大气中传递。

对流的特点是能够快速传递热量,但需要存在流体介质。

2. 请简要描述全球上空空气的升温过程。

全球上空空气的升温主要通过大气对流来实现。

太阳辐射照射到地球表面,使得地表温度升高,地面受热后产生的热量向上传导、辐射和对流。

由于空气的密度和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热空气会上升,形成气流。

(完整版)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完整版)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一、单选题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正确的顺序是()6.ft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图甲为小明同学拍摄的扬州市郊某蔬菜大棚的照片。

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各种辐射。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A.①-②-③B.①-④-②C.②-③-④D.③-④-②2.使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A.①B.②C.③D.④读某地连续四天天气状况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A.增强①B.削弱②C.增强③D.削弱④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7.关于图中各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表示大气辐射B.②表示大气逆辐射C.③是地面辐射D.④表示太阳辐射8.该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目的是9.图中适宜飞机飞行的是3.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易出现霜冻的是A.13 日、14 日B.13 日、15 日C.14 日、16 日D.15 日、16 日4.农民为了减轻霜冻对农业的影响,在田间释放烟幕,这是为了()A.增强太阳辐射B.增强地面辐射C.增强短波辐射D.增强大气逆辐射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湿、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5.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减弱了地面辐射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A.A 层B.B 层C.C 层D.AB 层10.下列关于A 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上部热、下部冷B.高度与纬度位置无关C.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该层D.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 1/4 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2023·河北保定摸底考]云对地气系统的辐射传输和能量平衡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情况下,云量越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强。

随着云量加大,大气逆辐射增强,云底高度越低,大气逆辐射增强的效应越显著。

据此完成1~2题。

1.高云(云底位置高的云)增强大气逆辐射的效应并不明显,主要是因为高云()①温度低②规模小③大气逆辐射散射比例大④大气逆辐射传播路径长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推测以下四种气候类型区中,云对大气逆辐射增强效应最显著的是()A.苔原气候区B.温带大陆性气候区C.热带沙漠气候区D.温带海洋性气候区[2022·广东卷]汞是一种易挥发的重金属元素,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

南岭周边省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分布区。

在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某山顶附近监测得知,该地大气汞含量日变化明显,最高值在午后出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高且变幅大。

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该地大气汞含量在午后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午后()①对流雨多发②谷风环流较强③植被蒸腾较弱④地面蒸发旺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该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变幅大,原因可能是秋冬季()A.土壤汞排放量更多B.南下冷空气更频繁C.准静止锋更加强盛D.植被的覆盖度更低二、综合题5.[2023·甘肃月考]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比较晴天与阴天的气温日较差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世界某区域图”(虚线为该地一月0℃等温线),完成下列小题。

【1】甲地一月0℃等温线的大致走向及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东西走向,地形B.东西走向,海陆位置C.东西走向,太阳辐射D.东西—西南走向,洋流【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甲地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应该为东西走向。

导致等温线呈东西走向的原因主要太阳辐射。

【2】关于图示区域河流水文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越往北,封冻期越长B.含沙量较大C.短小流急D.水位季节变化小【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该地区位于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河流径流量变化小,水位季节变化小。

该地气温在0℃以上,没有结冰期。

该地区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少量少。

该地区地势平坦,河流河流比较平缓。

【3】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七月的气候特征是()A.高温多雨B.凉爽湿润C.炎热干燥D.温凉干燥【答案】B【解析】该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夏季凉爽湿润。

【考点】该题考查世界主要区域。

2.下图示意地球上五个不同地区(都位于沿海)受气压带和风带影响的状况。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图中五地最有可能分属于()A.两种气候类型B.三种气候类型C.四种气候类型D.五种气候类型【答案】B【解析】①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为热带沙漠气候;②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为热带沙漠气候;③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⑤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综上所述,五地分属三种气候,选B项。

【2】图中五地所属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是()①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②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③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④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B【解析】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因此B项符合题意。

【考点】气候类型成因及分布3. PM2.5的沉降速度较慢,自然沉降效果有限,会长期漂浮在空中。

大气受热过程题目(含答案)

大气受热过程题目(含答案)

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如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2、飞机飞行大部分时间需要停留于(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Ⅲ层底部 D.Ⅲ层顶部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3-5题。

3.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A.减弱①B.增强② C.减弱③ D.增强④4.白天云量增多时,会导致A.①减弱 B.②减弱C.③增强 D.④不变5.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D.④减弱读“大气受热过程”,完成6~7题。

6.近百年来,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与图中下列因素有关的是( )A.①增强B.②减弱C.③减弱D.④增强7.科学家发现,随着大气层中的浮质和其它微粒增加,近几十年以来,到达地球的阳光量减少了10%,地球正在“变暗”。

图中与“地球变暗”有关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A.①B.② C.③ D.④8.“月夜酷寒”的形成原因与图中有关的因素是(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减弱9.天气晴朗且大气污染较轻时A.气温日变化幅度较小 B.夜晚气温较阴天稍高C.白天反射作用加强 D.白天天空呈现蔚蓝色10.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可信的是A.工作在太空中的人造卫星表面温度总是特别低,一般都是在零下几十度B.从没有阴雨天气的月球上看到天空总是特别蓝C.一般说来,在远日点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于在近日点时D.早晨与傍晚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于中午11.由于大气的热力作用()①霜冻多出现在晚秋多云的夜晚②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比晴天低③产生的温室效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④“高处不胜寒”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二、综合题:13、根据下图所给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①、②、③各表示什么辐射:①________辐射;②________辐射;③________辐射。

(完整word版)大气的受热过程

(完整word版)大气的受热过程

A.增强 a 辐射
B.增强 b 辐射
C.增强 c 辐射
D.改变 b 的辐射方向
C.①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D.大气对①具有削弱作用
2/8
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26.阴天夜晚比晴天夜晚气温高,是因为
A.①减弱 B.④增强 C.③增强 D.②增强
27.淮安市郊区农民在冬季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用塑料大棚的主要目的是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A.A 层 B.B 层 C.C 层 D.AB 层
10.下列关于 A 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上部热、下部冷
B.高度与纬度位置无关
C.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该层
D.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 1/4 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
11.下列关于 B 层的叙述,错误的是
对流,以平流运动为主,B 不符合题意;该层中的臭氧吸收大量紫外线,使大气增温,C 不符合题
意;大气层中能反射无线电波的是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D 符合题意。故选 D。
16.B 17.C
【解析】 5/8
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分析】
确;电离层分布在高层大气,不在对流层和平流层,故 A、B 项错误;大气污染与通信中断无关,
7.A.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A 错误;
B.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 错误; 3.霜冻一般都是出现在气温较低的晚间,而 14 日、16 日晚间都是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更弱,
C.③表示地面辐射,C 正确;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晚间气温低,C 对。
D.④表示大气逆辐射,D 错误。故选 C。
较低,故 B 项正确。
从而保护作物,减轻冻害。故选 C。

大气受热过程及答案

大气受热过程及答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时练一、选择题1.下列自然现象中,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B.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C.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D.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是明亮的读右图,完成2~3题。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 B.大气的反射作用——dC.大气的吸收作用——b 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4.在以下有关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太阳高度角愈小,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厚度越大B.大气密度愈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也愈大C.大气透明度愈大,太阳辐射愈弱D.太阳高度角愈小,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愈少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霜冻现象进行探究性学习。

下图是他们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

据此回答5~6题。

5.图中初霜、终霜出现时间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因素是( )A.作物品种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地形6.不利于霜冻发生的条件是( )A.天气严寒 B.地面辐射强 C.微风 D.大气逆辐射强7.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8.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为()①青藏高原距离太阳近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大③地势高,空气稀薄④白天太阳辐射强⑤云层厚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A.①②③B.④⑤⑥ C.③④⑥D.②⑤⑥9.天气晴朗且大气污染较轻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夜晚气温较阴天高②白天气温较阴天高③气温日变化幅度大④白天大气反射加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0.撒哈拉大沙漠地区气温日较差较大的原因是()A.沙漠地区太阳辐射热量少B.沙漠地区水汽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差C.沙漠地区人类活动少D.沙漠地区的风沙大二、综合题11.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完整word版)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doc

(完整word版)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doc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单选题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正确的顺序是()A. ①- ② - ③B. ① - ④ - ②C. ② - ③ - ④D. ③- ④ - ②2.使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A. ①B.②C.③D.④读某地连续四天天气状况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3.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易出现霜冻的是A. 13 日、 14 日B. 13 日、 15 日C.14 日、 16 日D.15 日、 16 日4.农民为了减轻霜冻对农业的影响,在田间释放烟幕,这是为了()A. 增强太阳辐射B. 增强地面辐射C.增强短波辐射D.增强大气逆辐射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湿、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5.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6.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A .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图甲为小明同学拍摄的扬州市郊某蔬菜大棚的照片。

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各种辐射。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关于图中各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 ①表示大气辐射B.②表示大气逆辐射C.③是地面辐射D.④表示太阳辐射8.该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目的是A. 增强①B.削弱②C.增强③D. 削弱④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9.图中适宜飞机飞行的是A. A 层B. B 层C.C 层D.AB层10.下列关于 A 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上部热、下部冷B.高度与纬度位置无关C.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该层D.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1/4 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

高考地理考点复习《大气受热过程》真题练习

高考地理考点复习《大气受热过程》真题练习

高考地理考点复习《大气受热过程》真题练习(2023·陕西)下图中的现象多在某地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出现,持续时间较短。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甲到乙处的气温垂直分布是由于()A.大气逆辐射较弱,近地面气温下降迅速B.太阳辐射较弱C.大气逆辐射较强,近地面气温下降缓慢D.太阳辐射较强2.丙处的根本热源是()A.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C.地面反射D.大气反射(2023·广东)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A.①B.①C.①D.①4.图中①表示大气的A.吸收作用B.反射作用C.保温作用D.辐射作用5.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O2排放可以使A.①增强B.①减弱C.①减弱D.①增强(2022·贵州)“霜重见晴天”,当清晨见到较重的霜冻,预示当天天气晴朗。

下图示意太阳、地面、大气间的能量转化过程。

完成下面小题。

6.“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其对应的辐射分别是()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7.与多云的夜晚相比,在深秋晴朗的夜晚易形成较重的霜冻,主要原因是()A.①较强B.①较强C.①较弱D.①较弱(2022·福建)地理学习小组设计完成一个地理模拟实验。

据此回答问题。

实验器材:玻璃杯、温度计、无色透明塑料薄膜、牛皮筋、砂土、剪刀、手表、纸笔等。

实验步骤:步骤一:在实验室内,往两个相同玻璃杯中放入等量砂土,均匀铺平,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插入砂土至同样深度。

将放有温度计A的玻璃杯用无色透明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牛皮筋扎紧;放有温度计B的玻璃杯没有任何遮盖物。

在实验室内做好以上准备工作的两个玻璃杯,温度计A、B显示的初始温度一致。

步骤二:将两个玻璃杯放置到阳光下,接受同等强度的太阳光照。

8.(1)三小时后,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不同,温度计B显示的温度较。

(2)此实验模拟的是效应。

(3)将下列数字序号分别填入相应空格,以说明该实验模拟的原理。

(完整版)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完整版)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单选题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正确的顺序是()A.①-②-③B.①-④-②C.②-③-④D.③-④-②2.使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A.①B.②C.③D.④读某地连续四天天气状况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3.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易出现霜冻的是A.13日、14日B.13日、15日C.14日、16日D.15日、16日4.农民为了减轻霜冻对农业的影响,在田间释放烟幕,这是为了()A.增强太阳辐射B.增强地面辐射C.增强短波辐射D.增强大气逆辐射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湿、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5.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减弱了地面辐射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6.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图甲为小明同学拍摄的扬州市郊某蔬菜大棚的照片。

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各种辐射。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关于图中各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表示大气辐射B.②表示大气逆辐射C.③是地面辐射D.④表示太阳辐射8.该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目的是A.增强①B.削弱②C.增强③D.削弱④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9.图中适宜飞机飞行的是A.A层B.B层C.C 层D.AB层10.下列关于A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上部热、下部冷B.高度与纬度位置无关C.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该层D.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1/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

11.下列关于B层的叙述,错误的是A.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B.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C.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D.能反射无线电波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被大气接收和转化的过程十分复杂,其加热大气的过程大致可以用下图表示。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含答案)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含答案)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含答案)基础过关1.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A.地面辐射B.大气辐射C.太阳辐射D.大气逆辐射2.下列辐射中波长最短的是( )A.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C.大气逆辐射DD.大气辐射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通过何种方式实现的A.大气的逆辐射作用B.大气的反射作用C.大气的散射作用D.大气的吸收作用4.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的原因是A.自转周期比地球的短B.公转周期比地球的长C.没有地球上的大气层D.月球表面没有液态水能力提高1.同一纬度“高处不胜寒”的主要原因是:A.气压低B.空气稀薄C.到达的太阳辐射少D.吸收地面的辐射少2.下列自然现象,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A.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暖和些B.夏天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C.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D.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较明亮3.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A.云量的多少B.太阳高度角C.海拔高度D.太阳距离的远近4.夏季青藏高原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偏低的原因A.太阳高度小B.地势高C.晴天少D.距离海洋远5.“十雾九晴”是因为A.晴天地面辐射强B.晴天大气辐射强C.晴天大气逆辐射强D.晴天大气逆辐射弱6.人造烟幕防霜冻的原理是:A.烟幕中尘埃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B.烟幕通过热辐射直接使地面增温C.烟幕通过热辐射直接使大气增温D.烟幕中的二氧化碳对地面起保温作用7.深秋季节,农民会在农田里燃烧秸秆制造烟雾,其目的是:A.增加大气逆辐射,避免农作物受冻害B.增加二氧化碳以利农作物光合作用C.增加地面辐射,减少地面热量损失D.增加空气中的水汽,缓解旱情8.下图哪种情况夜晚气温最高9.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D)10.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分析,我国新疆地区“早穿棉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C.夜间大气逆辐射弱D.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多11.由于人类活动而对气候产生的影响是A.臭氧增多B.地中海沿岸夏季干燥C.上海地面下沉D.二氧化碳增多,全球变化暖2009年3月15日晚到16日晨,北京市区出现大雾,大部分地区能见度小于500米,有些地方的能见度只有几十米。

完整版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习题

完整版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习题

考点4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对应学生用书P007第1步・狂刷小题・练速度卜(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夯基础—确保大本营]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3题。

1.[考向大气的受热过程]起保温作用的环节是( )A •① B.② C.③ D.④答案C解析该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①②③④依次为太阳总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

大气起保温作用,把部分热量返给地面,所以③正确。

2.[考向大气的受热过程]某地地方时13时势力最强的环节是( )A •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解析一地地方时12时势力最强的是太阳辐射,13时势力最强的是地面辐射,14时势力最强的是大气辐射。

3.[考向大气的受热过程]沙漠地区白天气温高的主要原因是( )A •①增强B.②较强C.③减弱D.④不变答案B解析沙漠地区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故地面辐射强,气温较高。

[2017•广东湛江一模]读北半球1月份和7月份气温(℃)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4.[考向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气温]关于对流层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 的是( )A •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升高B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C •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低D •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答案 D解析 图中横坐标表示纬度和月份,左侧纵坐标表示高度,右侧纵坐标表示 气压,从图中可看出,对流层气温分布规律是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气温随 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高;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故D 项正确。

5.[考向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气温]在平流层底部,冬季最高气温出现的区 域为( )A • 10°〜10°B . 40°〜60°C • 70°〜90°D . 70°〜90°答案 B解析 北半球1月表示冬季,由图中可看出平流层底部40°〜60°处气温最 高,故B 项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 A .太阳辐射 B .地面辐射 C .地面反射
D .大气逆辐射
2•下列关于大气对流层特点的描述,其中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①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③低纬地区高度小于高纬地区 ④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A .①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3 .某地区近地面气温是 32C ,该地对流层的厚度为 16.8千米。

按一般规律,此时该地对流
层顶的气温应是( )
A . - 1008C
B .— 688
C C .— 132.8C
D . — 42.8C
4•“蓝蓝的天空,飘着那白云。

……”歌词中赞美的蓝天,其蓝色的形成是由于 A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B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C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D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5. 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的气体是
图是“白昼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各题。

大% 上界
7. 图示箭头中,代表大气逆辐射的是 A .① B .②
C.③
D.④
&与晴天相比,阴雨的白天,对图示箭头的描述,正确的是
A .①减弱
B .②减弱
C .③加强
D .④不变
9.下图中纬度相同的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 . N 2
B . CO 2
C . O 2
D . O 3
6. 下列概念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太阳辐射 ④大气逆辐射
A.①②③④⑤

地面吸收
③大气削弱
⑤地面辐射 C.①③②⑤④
D.①④③②⑤
A
阳辐対

唯球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 (如下图),甲底部

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 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
3C 。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2•左图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 10分钟后,透明玻
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A • 25C B . 12C C . 10C D . 8C 13•右图中能说明上题实验结果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4•下列地理现象和形成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A .夏天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 大气的反射作用 B .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一一大气逆辐射强 C .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一一大气的散射作用
10•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 、 大气的温室效应
B 、 大气的热力环流
C 、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 、 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11 •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 A 、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C 、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B 、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D 、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支舉]土层

D .城市上空的雾比郊区多一一空气中二氧化碳较多
15. 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A .减弱① B .增强② C .减弱③ D .增强④ 16. 地面获得热量的多少主要来源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7•下列情况中夜晚气温最低的是
F 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8. 表示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9. 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主要是由于
A .大气吸收①辐射少
B .大气吸收②辐射少
C .地面吸收③辐射少
D .地面吸收④辐射少
右图表示草地、林地、沙地、湖泊等地物辐射温度在一天内的变化状况。

据此回答以
下问题。

20. 其中④代表的地物可能是 A .林地 B .沙地 C .草地 D .
湖泊
A.昼夜皆晴
B.昼夜皆阴
C.昼晴夜阴
D.昼阴夜晴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
B •日落后地物①的降温速度比较慢
C .地物③的辐射温度白天夜晚都最低
D .地物④到达最高温度的时间晚于其它地物
22. 北方冬季蔬菜大棚的主要作用是 A .增加土壤肥力
B .增强太阳辐射
C .减少热量散失
D .降低空气湿度
23. 014年8月,南京郊区农民给蔬菜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其目的是 A .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的温度 B .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 .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D .削弱太阳辐射,减少作物水分蒸发
甘肃省定西市属于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地区,多年来定西人总结了“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 山坡退耕还草披褂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山下覆膜建棚挣票子,沟底筑坝蓄水穿靴子” 的治理开发模式(如下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4. 塑料大棚农业是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农业的发展, 改造的自然环境因素最主要的是
A 热量
B .水分
C .地形
D .土壤 25. 该治理开发模式可以 ①提高环境人口容量 ②增加农民收入 ③保持水土
④改善生态环境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读我国某农区的冬灌景观图,田间作物为小麦。

每年入冬时,在日平均气温为 右时最适宜冬灌,冬灌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C 左
读图,回答以下问
26. 下列关于冬灌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 •有利于消灭越冬害虫,减轻病虫危害
B .有利于提高地温,防止作物冻害
C .有利于防止土壤盐渍化,增加土壤肥力
D .有利于提高土壤墒情,防止春旱
27. 下列种植小麦的省份中,最适宜进行冬灌的是 A .青海 B .河南 C .黑龙江 D .湖北
28•谚语说:“十雾九晴”(深秋、冬季和初春的时候),是指大雾多发生在晴天,原因是 A .晴天时水汽多 B .晴天时大气运动缓慢 C .晴天时尘埃多
D •晴天时大气逆辐射弱
雾霾天气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 10千米的空气
混浊现象。

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完成以下问题。

2012年12月15日,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江苏、北京、内蒙古自治区局部以 及重庆
中西部等多地遭遇了大雾天气,一些地方能见度还不足 50米。

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32. 由材料可知,深秋初冬时节是该地大雾的多发期,这其中的原理是(

A .昼夜温差较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 .昼夜温差较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 .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 .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朗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33. 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A .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B .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
C .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D .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29. 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A.甲
B.乙
30. 雾霾笼罩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大气垂直对流运动更加旺盛 ③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增强
A.①②
B.②③
31. 图中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是
A.甲乙
B.乙丙
C.丙
D. 丁
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④ 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
C.②④
D.③④
C.甲丙
D.乙丁
4=短渡幅射 =>幺址辐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