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意境的特征》课外练习
《意境》阅读试题及答案

《意境》阅读试题及答案《意境》阅读试题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12分)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
在西方文论里恐怕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
人或以为“意境”一词创自王国维,其实不然。
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作过论述。
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但也不可为它所困。
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出发,联系古代文艺理论,我们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
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
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
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
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
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
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
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
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
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
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
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
”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
文学意境的特征3

【注】①口号:古人常用的诗题,意为
示例1
本作突出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例如 “一夜松风撼远潮,满庭疏雨响潇潇”, 描绘了风劲雨急、雨量充沛的景象,形象 真切地表现出诗人为庄稼久旱逢雨,百姓 得以解困的喜悦之情。
例题二
踏莎行
宋朝 欧 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 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 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 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
文学意境的特征
——“情景交融”
如何写鉴赏?
指出手法 引用举例 分析内涵 鉴赏效果 揭示主旨 本作运用了(手法)的手法。例如“(引
情景交融的赏析
分析要点: 描绘了(景物及其特征)的景象,形象真 切地表现出(主人公及其情感)。
例题一
喜雨口号 蒲松龄 一夜松风撼远潮, 满庭疏雨响潇潇。 陇头禾黍知何似? 槛外新抽几叶蕉。
文学意境的特征

唐代诗僧皎然在《诗式》中专辟“取境”一章,提出“境”字, 即“诗境”,说诗要取境。 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甚至直接出现了“意境”这个概念: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 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 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 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 矣。” 唐代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 言》中,把“意境”描绘为“意象”; 明清时代王夫之又把“意境”概括为“情景”。(神者、巧者) 直到近代王国维继承并发展了源远流长的“境界”说,深入全面地 探讨了“意境”的含义,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契机。他在《人间词话》 中指出:“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 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虚实之境
今观宋、元、明、清四代“意境”论者,他们的理论大致是从 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入展开的: 一个是侧重在“虚”的。这派论者从接受的角度出发,注重欣 赏时形成的审美意象,强调诗歌当为读者提供再创造的广阔余地, 使人感到回味无穷。本来,中国古代孟子的“以意逆志”和庄子的 “得意忘言”,对接受和欣赏理论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自钟嵘的 “滋味”说,特别是唐代一批人大谈“味外之旨”之后,不少文论 家喜欢讨论这个问题。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 载梅尧臣论诗语曰: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这两句话虽然前一句说的是诗歌本体,但落脚点则在“味外之旨”。 沿着这一思路,严羽拈出了“兴趣”说,认为诗的“妙处”就在于 “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 之象”。后来如李东阳、王延相、陆时雍等论诗欣赏“意象超脱”、 “意象透莹”,胡应麟、王士祯等论诗鼓吹“风神兴象”、“神 韵”,都是着眼于诗歌如何使 。”
《文学意境的特征》课外练习

《文学意境的特征》课外练习《文学意境的特征》课外练习诗词的意境至少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有机结合。
第一个层面:情景交融: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一、景中藏情式: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两题客中初夏司马光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初夏天气的总体特点是(2)这首诗一共写了哪几方面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案:1、(1)初夏的风光;清和(清新、和暖)(2)晴景、雨景、远景、近景;表达了诗人对夏日风物的喜悦心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答案: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
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
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昼居池上亭独吟刘禹锡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①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②已息,几杖复何铭?【注】①法酒,一种按古法酿造的酒。
②机,机心,世人争权夺利之心这首诗是刘禹锡遭贬后的作品,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人认为这首诗充满了消极情绪。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不同意。
诗人虽然遭贬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他从蜂的勤奋中受到启示,师蜂自励,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并要像鹤那样修德养性,熄灭那争权夺利的机心。
(首联两句写出了一个寂静幽雅的环境,借以衬托诗人孤独闲适的情韵。
颔联写诗人的两个动作:看和想。
并从所看所想的内容展现出诗人美好的心灵。
池边花草丛生,蜜蜂飞舞。
他静静看去,感到很受教益。
“蜂教诲”三字,说明诗人从蜂的勤奋勇敢中受到启示,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

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和生命律动四个方面。
(1)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
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南宋文学家范晞文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
清人王夫之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同时,王夫之还提示了意境的形象创造的两种主要方式,诗有“景中生情,情中含景”两种表现方式。
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一类,那么,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第一是景中藏情式。
在这类意境创造中,作者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生动的画面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意深浓。
如杜甫绝句《漫兴》: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这首诗全是写景,春色如画:杨花撒满小径,荷叶点缀小溪,竹笋暗生,小水鸭傍母而眠。
从景物中一股融融春意扑面袭来,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和闲适自得之意亦自画里涌出。
虽一无处涉及情字,但情藏景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正是中国诗学追求的最高最难的境界。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
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的。
有时甚至全不写景,但景物却历历如现。
如李白的《月下独酌》: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即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即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此诗酒后成篇,可笑的逻辑、荒谬的胡话中透露出诗人天真放达的个性,一个醉眼朦胧,酣态可掬的“酒仙”形象便在这种酒香醇浓的诗境里不描自现了。
第三是情景并茂式。
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
如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吸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歌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此诗是李白正值壮岁志气如虹时,忽然听到天子诏见的喜讯,全家一片欢腾,诗人兴奋异常:其仰天大笑的忘形境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历历如现。
诗歌鉴赏意境例题练习答案

3) 意境和意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
没有意象,不能构成意境;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十一个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凄凉悲清的意境,表达了一个沦落天涯的孤独旅人的落寞、寂寥、怀乡的情感。
总之,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那么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一个优秀的诗人,就是能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创造出深刻的艺术形象,营造出不朽的意境。
4、常用的有关意境的词语: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虚幻飘渺,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安谧美好,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萧疏凄寂淡雅闲适等。
常见意境术语举例•雄浑雄奇,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深远绵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怎样体味古诗词的意境?1、抓画面2、激起联想与想象3、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6、常见题型提问方式1、这首诗〔或者某一联、两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气氛?请从‘‘景〞与〞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歌?〔高考〕解答分析提问变体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答题时景、情、境三个方面三方面缺一不可。
3〕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7、思路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①注意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注意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气氛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表达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文学意境的特征

文学意境的特征曹品薇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都匀 558000【内容摘要】: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
意境的创造就是要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景并茂。
意境的结构原理是,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景要在虚境额统摄下来加工。
意境中所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是虚境和实境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审美效果。
意境的本质特征是“生命律动”,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
用真挚的感情,描写出实物或虚物的灵魂。
【内容关键词】意境情景虚实韵味特征意境的结构特征是:一、情景交融1景中藏情、2情中见景、3情景并茂;二、虚实相生;三韵味无穷。
意境的本质特征是:生命律动。
将景与情相互融合,虚与实相互辅助,产生余味。
一、情景交融1景中藏情:将情藏于景中,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
例如:《漫兴》杜甫(唐)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好象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象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
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
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
这四句诗,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一句诗一幅画面;而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
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
2情中见景:往往直抒胸臆,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在目。
例如:《秋词》刘禹锡(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文学意境的特征

文学意境的特征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
文学意境有其独有的特征,即: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一)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①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南宋范希文说:“情景交融而莫分也。
”清人王夫之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情生景,景生情,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另有人说:“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这一说便道出了情景交融的三种不同类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
此类文中,作家藏情于逼真的画面,虽不言情,但画中之情跃然于眼前,更显情真意切,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②这一段是描写荷花的散文,读过之后,我们闭眼想往,在一片葱绿之中,挺立的是纯洁的荷花,似乎可以触摸,更甚而,似乎可以闻到淡淡的荷花香。
文中写到“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美人”,尽是美丽的词语,显现的是一副夜晚不同风姿的荷花图,这种美丽的景致连作者的淡淡忧愁都能消去,句句非写情,但字字皆是愉悦的心情,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话。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
此类创作往往是直抒胸臆,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③①王国维:《文言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3页。
②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华书局出版社1991年版,第155页。
③陆游:《唐诗宋词鉴赏·(示儿)》,华文出版社2009年版,带234页。
2022届云南专升本考试《文学概论》练习题 (1)

2022届云南专升本考试《文学概论》练习题第一题、单选题(共50题,每小题1分,共50分)1、故事内容在叙述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A.文本时间(正确答案)B.时间长度C.故事时间D.文本秩序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体现的修辞手法是()A.夸张(正确答案)B.对比C.比喻D.用典3、认为“诗人的职责”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这个观点的提出人是()A.波德莱尔B.别林斯基C.亚里士多德(正确答案)D.恩格斯4、提出作家形成自己的风格大致要经过摹仿、摆脱、自成一家的作者是()A.刘师培B.鲁迅C.汪曾祺(正确答案)D.亚里士多德5、沟通文学创造者与文学接受者之间的桥梁是()A.教育者B.文化市场C.文学传播(正确答案)D.网络6、语言的社会存在形态是()A.文本B.话语(正确答案)C.语境D.沟通7、“精神生产”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A.《德意志意识形态》(正确答案)B.《共产党宣言》C.《剩余价值理论》D.《政治经济学批判》8、“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也为对象生产主体”的提出者是()A.亚里士多德B.恩格斯C.马克思(正确答案)D.黑格尔9、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是()A.情景相融B.虚实相生C.韵味无穷(正确答案)D.哲理思考10、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A.哲理性B.象征性(正确答案)C.荒诞性D.求解性11、建安风骨属于风格的()A.民族风格B.地域风格C.时代风格(正确答案)D.流派风格12、作家在内心积累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称之()A.材料储备B.艺术构思C.艺术发现(正确答案)D.创作动机13、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是指()A.艺术构思B.艺术发现C.创作动机(正确答案)D.材料储备14、中国古代的分类法侧重于()A.客观科学B.主观直觉(正确答案)C.客观直觉D.主观科学15、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精神鼓舞的动机称为()A.审美动机B.受教动机(正确答案)C.创作动机D.求知动机16、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是指()A.正解B.前理解C.正误D.反误(正确答案)17、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是()A.体裁B.语体C.风格(正确答案)D.个性18、在艺术构思中是动力因素()A.理智B.感情(正确答案)C.直觉D.灵感19、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现实型文学的源头是()A.《楚辞》B.《庄子》C.《诗经》(正确答案)D.《史记》20、认为艺术的“影子的影子,模仿的模仿”的观点提出者是()A.柏拉图(正确答案)B.德谟克利特C.亚里士多德D.苏格拉底21、“交往行为”理论的提出者是()A.伊瑟尔B.姚斯C.哈贝马斯(正确答案)D.弗洛伊德22、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表现为()A.诗意性的真实B.艺术情景的假定性(正确答案)C.描绘的现实逼真D.情景交融的至境状态23、将特征或原则当做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加以提倡的人是()A.伽达默尔B.英伽登C.克莱夫贝尔D.黑格尔(正确答案)24、“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体现的是()A.回忆(正确答案)B.沉思C.灵感D.直觉25、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A.小说B.诗歌C.故事(正确答案)D.戏剧26、“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文学概论练习题答案

文学概论练习题答案填空题1、“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论语》中,指文章和博学,被列为孔门四科之一。
2、是否运用语言来写作并最终形成语言作品,这是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基本特征。
3、中国原初的“观物取象”说,代表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学摹仿论。
4、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后来影响久远的“寓教于乐”说。
5、文学是社会境遇中个体体验的语言蕴藉。
6、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人文学科。
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诗222324、文学意境的理论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初见端倪。
25、文学体裁具体划分为四种:诗、小说、散文、剧本。
26、叙事性散文包括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游记等。
27、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奠定了欧洲近代小说的基本样式。
28、电视文学的主要品种是电视剧。
29、隐含的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概念。
30、文学批评是在文学阅读基础上对于特定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和评价。
31、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在1800年发表的《<抒情歌谣集>序言》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32、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认为文学文本是普遍性社会语言系统。
33、表现型文本是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之一,是注重呈现作者的主观情感、富于想象性的文本,它的特征有主观性、情感性和想象性。
34、文学意境的理论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初见端倪。
35、文学体裁具体划分为四种:诗、小说、散文、剧本。
36、叙事性散文包括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游记等。
37、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奠定了欧洲近代小说的基本样式。
38、电视文学的主要品种是电视剧。
394012345678、文学语言是一种存在于文学文本中的、富有 A 的情感化的语言。
A 文采B 陌生化C 语境D 蕴藉9、文学意象的特征具有 A 、暗示性和朦胧性。
A 指意性B 内涵性C 象征性D 形象性10、诗的基本特征:语词凝练新奇、 B 、形象鲜明生动、情感浓郁强烈。
《文学意境的特征》练习二

一、景理结合。
1、阅读朱熹《观书有感》,请结合最后两句,写出自己的感想。
(70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答:方塘为何而清,因为有源头活水。
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是方塘“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先决条件。
要想保持实力,就必须充电,学习,终身学习。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①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②。
注:①指张籍,他在兄弟辈的排行中是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②“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皇都”指京城长安。
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答案:“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意思对即可)3、阅读宋诗,品味后两句的意蕴。
(70字内)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答案:“春色”既已“满园”,而且“满”得关也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向人们宣告春天的到来。
一切美好、向上、生机勃勃的事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难道墙能围得住、门能关得住吗?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筝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清人刘熙载说:“绝句取径深曲”,“须如睹影知竿乃妙”。
文学佳品具有独特的艺术弹性和张力,能给读者留下丰富而广阔的探究空间。
白居易的《夜筝》便是这样的范例。
有人评价它是《琵琶行》的缩本,其间对音乐的侧面描写具有丰富的暗示性,使人能“从一斑而窥全豹”。
对此,你有同感吗?请结合诗作展开联想,作简要赏析。
答案:“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者与筝,“明月”点“夜”,可联想到浔阳江头之明月夜。
“自弹”与“低眉信手续续弹”、“暗低容”与琵琶女“敛容”自陈相对应。
第三句是键句,貌似无声的休止符,其实攸关声情,颇有深意。
它既是艺人如泣如诉情绪顶点的突变,又是巧妙别致的暗示,使人于无声顷刻中领悟和想像筝乐美妙的同时,又引发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自然铺垫出“别有深情一万重”的结句。
文学意境的特征

实境: 意境创造的 逼真描写 的景、形、 境 虚境: 实境诱发、 开拓的审美 空间
在虚境统摄下加工
结构特征:
虚实相生 通过实境来表现
游 园 不 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1. 不值:没有遇到人。 2. 屐齿:木屐底 下两头的突出部分。 3. 小扣:轻轻地敲。 4. 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文学意境的特征
景中藏情式 意境创造的表现 特征:情景交融 情中见景式 情景并茂式 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虚实相生 意境的审美特征: 韵味无穷
文学意境 的特征
文学意境的特征
练 习
练习一:从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的角度 鉴赏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 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 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 志。 上阕着重写景,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下阕着重抒情,情中含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 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这首词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 也使我们从诗人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力 量。
( 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 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 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艺术境界)。
完整版)诗歌鉴赏意境例题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诗歌鉴赏意境例题练习及答案本文主要讲述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其中意象指诗歌中的形象,是诗人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结合,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
而意境则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
意境是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的,具有特定意义,鉴赏意境需要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在于,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元素,而意境则是由意象组成的整体效果。
例如,XXX的《江雪》和XXX的《天净沙·秋思》都是通过意象构建意境的。
《江雪》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XXX”和“雪”等意象,营造出了一种寂静、孤寂的意境。
而《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XXX”、“夕阳”和“断肠人”等意象,则构成了一种萧索悲凉的深秋意境。
在鉴赏意境时,需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即象-境-情。
例如,XXX的《鹿柴》通过“空山”、“人语响”、“返景”和“青苔”等意象,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XXX的《桃花溪》则通过“飞桥”、“野烟”、“XXX”、“渔船”、“桃花”、“流水”和“清溪”等意象,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
总之,意象和意境是诗歌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们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意象是作者内在思想情感和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体现,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中的重要手段。
而意境则是由一个个意象组合融合而成的生活图景或艺术氛围。
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没有意象就没有意境,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
例如,XXX的《天净沙·秋思》通过十一个意象有机组合,表达了一个沦落天涯的孤独旅人的落寞、寂寥、怀乡的情感。
一个优秀的诗人,能够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创造出深刻的艺术形象,营造出不朽的意境。
文学意境的特征

• 4、诗僧皎然的“取境偏逸说”
王昌龄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 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 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 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 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 真矣。” ——《诗格》
•
(三)意境理论的总结和集成
• 1、王夫之的情景交融说 • (1)认为“意”为统帅。 (2)认为“景”为 兵 • 2、王国维的“境界”说 • (1)他把意境(境界)作为评词的最高标准 • (2)将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有 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 (3)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 界。” • (4)“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2、虚境与实境的关系
• (1)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 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 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 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 • (2)尽管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但 是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没有实境,虚境 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可能。
文学意境的特征
送孟浩然之广陵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景中藏情式◎
景中藏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 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 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上阕着重写景,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 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下阕着重抒情,情中含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 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 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这首词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 使我们从诗人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力量。
鉴赏诗歌的意境事物形象课外练习

鉴赏诗歌的意境课外练习课外练习1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江村即事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这首小诗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课外练习2 读杜甫的诗,回答问题漫成一首杜甫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安史之乱开始,他一直流亡颠沛,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课后练习3读曾巩的诗,回答问题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课后练习4,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鉴赏诗歌事物形象课外练习课外练习1 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课外练习2(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课外练习3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2003年北京题)闻雁(韦应物)寒塘(赵嘏)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课外练习4 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诗歌的意境营造》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诗歌的意境营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磐安县第二中学刘叶【边练边悟一】洛桥晚望孟郊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诗歌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试描绘其体现的环境氛围。
【答案】前三句运用了冰、陌上、榆柳、楼阁等意象。
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凄清氛围: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
【边练边悟二】度破讷沙(其二)李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
②鸊鹈泉:泉水名。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战士战罢归来的图景。
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相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
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通过喜忧、冷暖、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边练边悟三】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请结合诗歌一二句,比较两首咏月诗的意境。
【答案】《望月怀远》一轮皎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了无垠广阔动人的景象。
明月的遥远难测勾起了诗中人的思念。
这两句由海上、明月、天涯构成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诗人巧妙地将写景与抒情融合,写出了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留下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十五夜望月》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雀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梦乡。
在万籁俱寂的深夜,秋露轻盈打湿亭中桂花。
全诗寂静、空灵、清美的意境,将思乡之情表达得委婉动人,抒发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
诗歌鉴赏意境例题练习及答案之欧阳学创编

诗歌鉴赏意象和意境•学习目标:掌握意境的构成,体会意境美•学习难点:准确把握答题思路要点阐释:1、意象诗歌的意象,即诗歌中的形象。
“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诗中的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是主观之情“意”;“象”是指诗人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客观物象,诗中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所叙之事、所描之人,就是客观之物“象”。
“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叫“意象”。
意象”就是蕴含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
例如枊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就是用以下六个意象组成:“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散曲是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十一个意象组成。
2、意境诗歌的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
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
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
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
即象——境——情。
例如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
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
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
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色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营造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境。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
202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景物特点题专练二之意境

202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景物特点题专练二之意境一、意境/画面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即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象——境——情二、常见意境特点举隅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三、【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四、【答题步骤】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绘景)。
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析境)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悟情)五、专题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初夏江村高启①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②。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注]①高启(1336-1374):字季迪,明初著名诗人。
此诗作于高启回到吴淞青丘乡间隐居时。
②纬车:缫车,抽茧出丝的工具。
1.下面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步”字写出诗人在乡间行走时轻脚细步、悠闲自得的情状;颔联中“翻”与“拂”写出水鸟、飞燕的生气和自在。
B.诗歌第二句是说诗人发现前面绿树掩映的地方是一个小村子,认为里面一定会住着几户人家,写出了山村景色的朦胧深远之美。
C.诗歌五、六句写江村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其中“渡头正见横渔艇”一句化用了韦应物《滁州西涧》中“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意。
D.诗歌前三联选取视觉角度写诗人步行所见,尾联补充听觉角度写诗人所闻,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再现了江南雨季来临时的乡村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意境的特征》课外练习诗词的意境至少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有机结合。
第一个层面:情景交融: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一、景中藏情式: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两题客中初夏司马光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初夏天气的总体特点是(2)这首诗一共写了哪几方面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案:1、(1)初夏的风光;清和(清新、和暖)(2)晴景、雨景、远景、近景;表达了诗人对夏日风物的喜悦心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答案: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
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
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昼居池上亭独吟刘禹锡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①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②已息,几杖复何铭?【注】①法酒,一种按古法酿造的酒。
②机,机心,世人争权夺利之心这首诗是刘禹锡遭贬后的作品,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人认为这首诗充满了消极情绪。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不同意。
诗人虽然遭贬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他从蜂的勤奋中受到启示,师蜂自励,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并要像鹤那样修德养性,熄灭那争权夺利的机心。
(首联两句写出了一个寂静幽雅的环境,借以衬托诗人孤独闲适的情韵。
颔联写诗人的两个动作:看和想。
并从所看所想的内容展现出诗人美好的心灵。
池边花草丛生,蜜蜂飞舞。
他静静看去,感到很受教益。
“蜂教诲”三字,说明诗人从蜂的勤奋勇敢中受到启示,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相传鹤是君子所化,所以“鹤仪形”也就是君子的仪形。
这里以“鹤仪形”为尚,修德至勤,表现了“身闲志不闲”的高尚情操。
这两句诗抓住蜂的勤劳勇敢和鹤的志趣高尚的属性,构成了鲜明的感性形象,是极耐人寻味的。
颈联进一步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
“法酒”是按照法定规格酿造的酒。
诗人饮酒则是为了“调神气”,即调节精神。
下句借清琴以陶冶性灵,寄托自己高洁的情怀。
尾联作达观之语,正好与“鹤仪形”相契合,不失为君子风度。
但又以反问句作结,隐隐透出诗人内心的不平)4、阅读下面一首唐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杨山人归嵩山李白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
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注】此诗写于天宝初年,杨山人是李白早年“访道”嵩山时结识的朋友。
前人在评论本诗时曾说,这首诗虽然是一首送别诗,但自始至终不写离愁别恨,而是用景语代替情语,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同意。
本文中的景语,既为外在景物,也为内在感情。
如前四句所写的景色清幽高远,以此抒发诗人对嵩山以及对昔日遁迹山林、寻仙访道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寄托着隐居者高洁的情怀;五、六句写杨山人归山后的恬静安适的生活,就寓有怀念杨山人和向往栖隐生活的思想感情。
结尾骑龙相访的画面,显得豪放飘逸。
(本诗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把送别之意,惜别之情表达出来)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梁六自洞庭山张说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此诗是作者谪居岳州(即巴陵,今岳阳)的送别之作。
情与景的有机交融是古代涛歌创作中追求的一种境界,这首诗中“景”与“情”是怎样结合的呢?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本诗抒发的是惜别之情,诗人并未直接抒发目送客人(“巴陵一望”)远去,只用“洞庭秋”三字含蓄点出,“秋”字情寓景中,点出诗人心中的凄凄之感,第二句中“峰”字前冠以“孤”字,表明诗人内心的孤独之情,尾句“心随湖水共悠悠”,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远去,而自己的心潮却随湖水悠悠不息。
水悠悠,对友人的不尽的思念之情蕴含其中,浓厚的别情浑融在诗境当中,含蓄蕴藉,感情深沉细腻。
(本诗以洞庭之浪状心潮之浪,二者的契合点有着天然的融合)二、借景抒情式。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鉴赏。
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2)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答案:(1)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的基调;(2)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
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
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
(意思对即可)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简析严维诗三、四两句的意境。
(60字左右)答案要点: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
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
表达了无限的思念之情。
(所答应是对意境的描绘,有人、有景、有情。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宫春怨王昌龄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①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②。
【注】①云和,即瑟,一种弦乐器。
②昭阳,即昭阳官,汉成帝的居所。
这是一首描写失宠妃子的古诗。
有人说,第三句中的“深”字,第四句中的“隐”字,既描写又抒情,用得极为巧妙。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两个字各描写了什么?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深”描写了主人公痴痴地凝视冷月的情态,表现了主人公失宠后的哀怨、痛苦和无奈。
(2)“隐”描写了诗中人凝望皇帝所住的昭阳宫,想把怨情倾注于昭阳宫,但是所能望见的只是夜色下一片朦胧的树影,加倍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心境。
(这首诗中的春怨者正是西宫里失宠的妃子,春天是百花吐芳的时节,百花盛开时节的宫女更是如花似玉,但由于主人公失宠,就是把珠帘卷得再高,又有谁来幸临欣赏呢?一个“恨”字写出了主人公此时的深怨心绪。
第三句中的“深”字和第四句中的“隐”字正是对这种怨恨心绪的形象描绘)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借景抒情是古代诗歌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这首诗全篇写景,但惜别之情充溢其间。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描写是如何表现惜别之情的?答案:诗歌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用“柳条藤蔓”将“离情”系住,表面写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实际上表现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黄莺的“频啼”,更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
三、触景生情式。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2)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
答案:(1)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就可。
)(2)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楼感旧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一三两句用“同来”与“独上”相照应,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2)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都用了哪些手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答案:①景依旧而人不在,触景伤情,表达了诗人怀念和寂寞惆怅的情怀。
②比喻、以动衬静、叠字回环。
描写了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江面那种浩渺恬静的景色。
第二个层面是境生象外,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使读者通过对意象的理解达到韵味无穷的境界。
一、景理结合。
1、阅读朱熹《观书有感》,请结合最后两句,写出自己的感想。
(70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答:方塘为何而清,因为有源头活水。
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是方塘“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先决条件。
要想保持实力,就必须充电,学习,终身学习。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①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②。
注:①指张籍,他在兄弟辈的排行中是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②“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皇都”指京城长安。
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答案:“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意思对即可)3、阅读宋诗,品味后两句的意蕴。
(70字内)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答案:“春色”既已“满园”,而且“满”得关也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向人们宣告春天的到来。
一切美好、向上、生机勃勃的事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难道墙能围得住、门能关得住吗?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筝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清人刘熙载说:“绝句取径深曲”,“须如睹影知竿乃妙”。
文学佳品具有独特的艺术弹性和张力,能给读者留下丰富而广阔的探究空间。
白居易的《夜筝》便是这样的范例。
有人评价它是《琵琶行》的缩本,其间对音乐的侧面描写具有丰富的暗示性,使人能“从一斑而窥全豹”。
对此,你有同感吗?请结合诗作展开联想,作简要赏析。
答案:“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者与筝,“明月”点“夜”,可联想到浔阳江头之明月夜。
“自弹”与“低眉信手续续弹”、“暗低容”与琵琶女“敛容”自陈相对应。
第三句是键句,貌似无声的休止符,其实攸关声情,颇有深意。
它既是艺人如泣如诉情绪顶点的突变,又是巧妙别致的暗示,使人于无声顷刻中领悟和想像筝乐美妙的同时,又引发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自然铺垫出“别有深情一万重”的结句。
这与《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从侧面落笔烘托主体的手法,确实收到了“睹影知竿”的功效,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楼寄王卿韦应物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古人写诗很讲究虚与实的有机结合。
所谓实,就是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像中的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