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受尽磨难最后成功的例子经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中外受尽磨难最后成功的例子经典
磨难是成长之路的必经之点,磨难是使人成功的试金之石,磨难是催人上进的鞭策之绳。
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古今中外受尽磨难最后成功的例子,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今中外受尽磨难最后成功的例子篇1足球明星奥内尔;梅西,他从5岁开始,就在父亲执教的足球队踢球,并在足球方面展现出超人的才华.他8岁的时候,父亲认为自己已经没有能力再给孩子提高技艺了,于是将他送到了正规的球队接受系统的足球训练.
正当他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时,不幸发生了.11岁那年,他被医生诊断患有发育荷尔蒙缺乏综合征,这是一种严重影响骨骼生长的病症.患上此病,别说踢球,就是一般的生活起居都会受到影响.虽然他有极好的足球天赋,可是病症几乎断送了他的一切梦想.
但他不愿放弃梦想.终于有人愿意为他赌上一把,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一名体育经理决定为他支付所有的治疗费用,并着力培养他.
结果他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和痛苦,不仅战胜了病魔,而且球技有了更大的进步.随后短短的几年,他通过令人叹为观止的杰出表现,迅速蹿升为一名超级足球明星,接连获得了奥运金牌、金童奖、世青赛金靴和MVP(最有价值球员)……
古今中外受尽磨难最后成功的例子篇2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
5岁患脊髓病、高位截瘫。
(也有人说是小儿麻痹症)从那
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
她无法上学,便在家中自学完成中学课程。
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
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
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
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4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
2002年,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问世。
《绝顶》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并连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
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
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
2008年11月13日,中国残联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张海迪为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2010年03月31日,人民网消息称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已报名学车,有望成为国内首批拿到驾照的双下肢残疾人。
古今中外受尽磨难最后成功的例子篇3在100多年前,比利时有个小木匠,名字叫阿道夫;萨克斯。
他能活下来简直是个奇迹。
小时候,他吞过缝衣针,误食过硫酸,被砖块砸破过头,不幸从楼上跌落过,还曾摔倒在点燃的炉火上,但这些都没能阻止他在21岁时发明一件奇特的乐器。
这乐器有与单簧管类似的哨头,还有抛物线形圆锥管体,而金属圆筒竟带风琴那样的按键。
一开始,阿道夫想把这件新乐器介绍给世界音乐权威集中的地方;;巴黎音乐界,但阿道夫煞费苦心,也没有一个法国乐器商把这个比利时来的无名小辈放在眼里。
法国音乐界的名流们更喜欢用自己熟悉的乐器。
一晃9年过去了,阿道夫的愿望始终没有实现,他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木匠。
机会终于来了,一位作曲家为阿道夫争取到了一个在巴黎音乐会上演出的机会,还特意为他谱写了一个曲子。
就在去演出的路上,意
外又一次降临,阿道夫的乐器从马车上掉下来,摔成两半儿。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阿道夫心情是如何懊恼。
不过阿道夫没有打道回府,而是抱着破损的乐器登上了舞台,吹奏时他的双手一刻也不能离开乐器,否则铜管就会掉下来。
正因为如此,阿道夫没法儿翻乐谱,只能凭记忆演奏。
有几次,他由于紧张忘记了谱子,就干脆持续吹一个长音,直到想起谱来再继续演奏。
法国观众从来没听过这样柔和优美、荡气回肠的音乐,顿时喜欢上了这种乐器。
演出结束后,阿道夫一连谢了五次幕,台下仍然掌声不绝。
这种能奏出特殊效果的乐器一下子成了巴黎音乐界的宠儿。
一支乐队用这种乐器参加音乐大赛,轻而易举地夺取桂冠。
法国政府也将这种乐器列为军乐队必备乐器。
这种乐器是什么?就是世人皆知的萨克斯管,是用发明者的名字来命名的。
萨克斯管魅力无穷,有着与任何乐器相匹敌的巨大力量。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曾担任阿肯色州管乐队首席萨克斯管演奏员,前几年还被媒体称为“不老的萨克斯手”。
如果把阿道夫的成功比如一件果实,那么此前的磨难和变故就是陪衬这果实的小花絮、小绿叶、小枝枝弯弯了。
或许正因为有了这些磨难和变故,成功才显得如此耀眼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