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丛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 案或方法。
2.4.9 权变管理理论
• 美国学者卢桑斯《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1976), 提出用权变理论统一各种管理理论。
• 伯恩斯和斯托克是最早运用权变思想来研究管理问题 的人。研究得出:“稳定型” 的企业,适宜“机械式” 组织形式。“变化型” 的企业,适宜‘有机式“ 的 组织形式。
• 西蒙原属于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后又致力于 决策理论、运筹学、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 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丰硕成果。西蒙对决策 的作用、过程、类型、标准等都作了深入的研究。
2.4.6 决策理论
• 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的核心。经理的重要 职能就是作决策。任何作业开始之前都要先做决策,制定 计划就是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也都离不开决策。
2.4.3 管理过程理论
• 最有影响的学派。 • 该学派的特点是把管理学说同管理人员的职能工
作过程联系起来。 管理过程理论认为,不论组 织的性质多么不同,所处的环境多么不同,但管 理人员的职能是相同的。 • 确定管理人员的职能作为理论的概念结构,是该 学派的共同点。
2.4.3 管理过程理论
• 相对于其他学派而言,它是最为系统的学派。“确定 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并作为理论的核心结构,这样分 类具有内容广泛、能划分足够多的篇章、有利于进行 逻辑性分析等优点。”
派
2.4.1 行为科学理论
• 以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及人类学等学科为理论 基础
• 强调用观察和实践(实验)的方法 • 研究人类行为的产生、发展和控制,探求行为与需要、
动机、目标及环境之间的关系。 • 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借助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提高工作 效率,达成组织的目标。
• (4)提出了组织结构的五种类型:简单结构、机械性行政 结构、职业性行政结构、分部式结构、特别小组。
2.4.2 管理科学理论
• 管理科学理论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如先 进的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等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 息、时间等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 策。反对凭经验、凭直觉、凭主观判断来进行管理。
• 这个学派的基础是哪个理论?
面问题的研究。
2.4.9 权变管理理论
•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试图综合各个管理学派的理论。 权变理论认为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函数 关系,即权变关系,这是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主要观点:
• 权变理论把环境对管理的影响作用具体化,把管理理 论与管理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 权变理论描述了环境变化与管理对策之间的关系。 • 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
2.4.10 沟通(信息)中心管理理论
• 主张把管理人员看成一个信息中心,并围绕这一概念来 形成管理理论。这一学派认为,管理人员的作用就是接 收信息、贮存与发出信息。
• 沟通(信息)中心学派强调计算机技术在管理活动和决策 中的应用,强调计算机科学同管理思想和行为的结合。 大多数计算机科学家和决策理论家都赞成这个学派的观 点。
• 系统具有半开特性——既有自己的特性,又有与外界沟 通的特性。如,企业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内部条件,还取决于 企业外部条件,如资源、市场、社会技术水平、法律制 度等,它只有在与外部条件的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 平衡。
• 管理人员不能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 了大目标,也不能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目 标是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
• 决策过程包括4个阶段:搜集情况;拟定计划;选定计划; 评价计划。
• 在决策标准上,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 则。应该用“管理人”假设代替“理性人”假设,只考虑 与问题有关的情况,采用“令人满意”的决策准则。
• 一个组织的决策根据其活动是否反复出现可分为程序化决 策和非程序决策。
2.4.7 系统管理理论
•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它是在一般系统理论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 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重视对组织 结构和模式的分析,重视组织中各系统之间、系统与环 境之间的关系,并建立起系统模型进行分析。
• 主要代表人物是弗里蒙特·卡斯特、詹姆斯·罗森茨韦克, 代表作是合著的《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的方法》 (1973年出版)。
2.4.2 管理科学理论
• 主要用于解决能以数量表现的管理问题。通过管理 科学的方法,减少决策中的风险,提高决策的质量, 保证最大的经济效益。
• 特点:(1)依靠建立一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以 增加决策的科学性。(2)各种可行的方案均是以经 济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如投资利润率。(3)广泛 地使用电子计算机。
2.4.4 经验管理理论
• 该学派认为管理应侧重于实际应用,而不是纯粹理 论的研究。
• 德鲁克认为,经理有两项别人无法替代的职责。一 是创造出一个大于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的真正的整 体,把投入于其中的各项资源转化为较各项资源的 总和更多的东西;二是在其每一项决定和行动中协 调当前的和长期的要求。为此,经理必须:制定目 标和措施并传达给有关的人员;进行组织工作;进 行鼓励和联系工作;对工作和成果进行评价;使员 工得到成长和发展。
2.4.1 行为科学理论
• 个体行为:关于行为原因、行为过程以及行为结果的研 究 。主要有: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 , 公平理论 ,挫折理论 等。
• 群体行为:研究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特征、相互关 系及其作用;群体的沟通与冲突以及群体的动态发展。 群体动力学。
• 领导行为:主要有两部分:领导人对人性的不同假设, “X理论-Y理论” ;领导人的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 理论” 、“管理方格理论” 等。
2.4.5 社会系统组织理论
• 创始人巴纳德(1886-1961) • 田庄发迹小孩;7个荣誉博士学位 • 企业管理者,钢琴演奏家,社会活动家 • 经典著作:《经理人员的管理职能》、《组织与
管理》 • 他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应从社会学
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管理的问题。
2.4.5 社会系统组织理论ຫໍສະໝຸດ Baidu
• (1)提出了组织结构的五种协调机制:相互调整、直接监 督、工作过程标准化、成果标准化、技能标准化。
• (2)提出了组织结构的五个基本构成部分:工作核心层、 战略高层、直线中层、技术专家结构、辅助人员。
• (3)提出了组织结构的五种流程系统:正式的权力系统、 规章制度的流程系统、非正式的流程系统、工作群体流程 系统、特殊决策流程系统。
2.4.8 社会技术系统理论
• 在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形成。创始 人是特里司特(E. L. Trist)及其在英国塔维斯 托克研究所中的同事。
•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认为,组织既是一个社会系统, 又是一个技术系统,并非常强调技术系统的重要性, 认为技术系统是组织同环境进行联系的中介。其代 表著作有《长壁采煤法的某些社会学的和心理学的 意义》、《社会技术系统的特性》。
• 沟通(信息)中心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作品,美国斯坦福大 学教授莱维特(H·J·Leavitt)《沟通联络类型对群体绩效 的影响》;申农(Claude Shannou)和韦弗(Warren Weaver)《沟通联络的数理统计理论》。
2.4.11 新组织结构学派
• 加拿大著名组织学家亨利·明茨伯格是新组织结构学派的主 要代表人物,观点主要反映在他1979年出版的《组织的结 构:研究的综合》一书中。主要理论观点有:
2.4.8 社会技术系统理论
• 他们通过对英国煤矿中长壁采煤法生产问题的研究,发 现个人态度和群体行为都受到人们在其中工作的技术系 统的重大影响。管理者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确保这两 个系统相互协调。
•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的大部分著作都集中于研究科学技术 对个人、对群体行为方式,以及对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 等的影响,因此,特别注重于工业工程、人-机工程等方
2.4 管理理论的“丛林”
2.4.1 行为科学理论 2.4.2 管理科学理论 2.4.3 管理过程理论 2.4.4 管理经验理论 2.4.5 社会系统组织
理论 2.4.6 决策理论
2.4.7 系统管理理论 2.4.8 社会技术系统
理论 2.4.9 权变管理理论 2.4.10 沟通(信息)中
心管理理论 2.4.11 新组织结构学
• 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原则,这 些原则是可以运用科学方法发现的。管理过程学派确 定的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为训练管理人员提供了基 础。
2.4.4 经验管理理论
• 又称案例管理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大 企业的顾问、大公司的董事、大学教授等,如德鲁 克、戴尔、纽曼、斯隆。
• 该学派以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 标,以成功或失败的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作为案例, 分析其成功的管理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然后加以概 括,然后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据此向管理人员 提供实际的建议。
2.4.7 系统管理理论
• 组织是由五个不同的分系统构成的整体,这五个分系统 包括: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 统;组织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任何子系统的变化 均会影响其它系统的变化。管理人员需力求保持各部分 之间的动态平衡、相对稳定、一定的连续性,以便适应 情况的变化,达到预期目标。
• 钱德勒《战略与结构》 (1962 ) • 琼·伍德沃德《工业组织:理论与实践》(1965),证
明了企业的技术系统与结构系统具有直接的相互关系。 • 菲德勒从1951年起进行了长达15年的调查;提出了
“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 • 影响比较大的有: “超Y理论”、“路径—目标理
论”、领导方式权变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
• 社会组织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协作系统 • 组织的基本要素:
共同目标 协作(做贡献)意愿 信息交流 • 经理人员的职责: ⑴提出和制定目标并使之成为 成员的共同目标;⑵促成必要的个人努力;⑶提 供信息交流的体系。
2.4.6 决策理论
• 主要代表人物是曾获197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 赫伯特·西蒙。他的代表作是《管理决策新科学》 (1960)。
2.4.9 权变管理理论
• 美国学者卢桑斯《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1976), 提出用权变理论统一各种管理理论。
• 伯恩斯和斯托克是最早运用权变思想来研究管理问题 的人。研究得出:“稳定型” 的企业,适宜“机械式” 组织形式。“变化型” 的企业,适宜‘有机式“ 的 组织形式。
• 西蒙原属于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后又致力于 决策理论、运筹学、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 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丰硕成果。西蒙对决策 的作用、过程、类型、标准等都作了深入的研究。
2.4.6 决策理论
• 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的核心。经理的重要 职能就是作决策。任何作业开始之前都要先做决策,制定 计划就是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也都离不开决策。
2.4.3 管理过程理论
• 最有影响的学派。 • 该学派的特点是把管理学说同管理人员的职能工
作过程联系起来。 管理过程理论认为,不论组 织的性质多么不同,所处的环境多么不同,但管 理人员的职能是相同的。 • 确定管理人员的职能作为理论的概念结构,是该 学派的共同点。
2.4.3 管理过程理论
• 相对于其他学派而言,它是最为系统的学派。“确定 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并作为理论的核心结构,这样分 类具有内容广泛、能划分足够多的篇章、有利于进行 逻辑性分析等优点。”
派
2.4.1 行为科学理论
• 以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及人类学等学科为理论 基础
• 强调用观察和实践(实验)的方法 • 研究人类行为的产生、发展和控制,探求行为与需要、
动机、目标及环境之间的关系。 • 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借助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提高工作 效率,达成组织的目标。
• (4)提出了组织结构的五种类型:简单结构、机械性行政 结构、职业性行政结构、分部式结构、特别小组。
2.4.2 管理科学理论
• 管理科学理论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如先 进的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等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 息、时间等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 策。反对凭经验、凭直觉、凭主观判断来进行管理。
• 这个学派的基础是哪个理论?
面问题的研究。
2.4.9 权变管理理论
•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试图综合各个管理学派的理论。 权变理论认为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函数 关系,即权变关系,这是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主要观点:
• 权变理论把环境对管理的影响作用具体化,把管理理 论与管理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 权变理论描述了环境变化与管理对策之间的关系。 • 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
2.4.10 沟通(信息)中心管理理论
• 主张把管理人员看成一个信息中心,并围绕这一概念来 形成管理理论。这一学派认为,管理人员的作用就是接 收信息、贮存与发出信息。
• 沟通(信息)中心学派强调计算机技术在管理活动和决策 中的应用,强调计算机科学同管理思想和行为的结合。 大多数计算机科学家和决策理论家都赞成这个学派的观 点。
• 系统具有半开特性——既有自己的特性,又有与外界沟 通的特性。如,企业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内部条件,还取决于 企业外部条件,如资源、市场、社会技术水平、法律制 度等,它只有在与外部条件的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 平衡。
• 管理人员不能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 了大目标,也不能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目 标是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
• 决策过程包括4个阶段:搜集情况;拟定计划;选定计划; 评价计划。
• 在决策标准上,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 则。应该用“管理人”假设代替“理性人”假设,只考虑 与问题有关的情况,采用“令人满意”的决策准则。
• 一个组织的决策根据其活动是否反复出现可分为程序化决 策和非程序决策。
2.4.7 系统管理理论
•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它是在一般系统理论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 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重视对组织 结构和模式的分析,重视组织中各系统之间、系统与环 境之间的关系,并建立起系统模型进行分析。
• 主要代表人物是弗里蒙特·卡斯特、詹姆斯·罗森茨韦克, 代表作是合著的《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的方法》 (1973年出版)。
2.4.2 管理科学理论
• 主要用于解决能以数量表现的管理问题。通过管理 科学的方法,减少决策中的风险,提高决策的质量, 保证最大的经济效益。
• 特点:(1)依靠建立一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以 增加决策的科学性。(2)各种可行的方案均是以经 济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如投资利润率。(3)广泛 地使用电子计算机。
2.4.4 经验管理理论
• 该学派认为管理应侧重于实际应用,而不是纯粹理 论的研究。
• 德鲁克认为,经理有两项别人无法替代的职责。一 是创造出一个大于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的真正的整 体,把投入于其中的各项资源转化为较各项资源的 总和更多的东西;二是在其每一项决定和行动中协 调当前的和长期的要求。为此,经理必须:制定目 标和措施并传达给有关的人员;进行组织工作;进 行鼓励和联系工作;对工作和成果进行评价;使员 工得到成长和发展。
2.4.1 行为科学理论
• 个体行为:关于行为原因、行为过程以及行为结果的研 究 。主要有: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 , 公平理论 ,挫折理论 等。
• 群体行为:研究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特征、相互关 系及其作用;群体的沟通与冲突以及群体的动态发展。 群体动力学。
• 领导行为:主要有两部分:领导人对人性的不同假设, “X理论-Y理论” ;领导人的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 理论” 、“管理方格理论” 等。
2.4.5 社会系统组织理论
• 创始人巴纳德(1886-1961) • 田庄发迹小孩;7个荣誉博士学位 • 企业管理者,钢琴演奏家,社会活动家 • 经典著作:《经理人员的管理职能》、《组织与
管理》 • 他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应从社会学
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管理的问题。
2.4.5 社会系统组织理论ຫໍສະໝຸດ Baidu
• (1)提出了组织结构的五种协调机制:相互调整、直接监 督、工作过程标准化、成果标准化、技能标准化。
• (2)提出了组织结构的五个基本构成部分:工作核心层、 战略高层、直线中层、技术专家结构、辅助人员。
• (3)提出了组织结构的五种流程系统:正式的权力系统、 规章制度的流程系统、非正式的流程系统、工作群体流程 系统、特殊决策流程系统。
2.4.8 社会技术系统理论
• 在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形成。创始 人是特里司特(E. L. Trist)及其在英国塔维斯 托克研究所中的同事。
•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认为,组织既是一个社会系统, 又是一个技术系统,并非常强调技术系统的重要性, 认为技术系统是组织同环境进行联系的中介。其代 表著作有《长壁采煤法的某些社会学的和心理学的 意义》、《社会技术系统的特性》。
• 沟通(信息)中心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作品,美国斯坦福大 学教授莱维特(H·J·Leavitt)《沟通联络类型对群体绩效 的影响》;申农(Claude Shannou)和韦弗(Warren Weaver)《沟通联络的数理统计理论》。
2.4.11 新组织结构学派
• 加拿大著名组织学家亨利·明茨伯格是新组织结构学派的主 要代表人物,观点主要反映在他1979年出版的《组织的结 构:研究的综合》一书中。主要理论观点有:
2.4.8 社会技术系统理论
• 他们通过对英国煤矿中长壁采煤法生产问题的研究,发 现个人态度和群体行为都受到人们在其中工作的技术系 统的重大影响。管理者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确保这两 个系统相互协调。
•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的大部分著作都集中于研究科学技术 对个人、对群体行为方式,以及对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 等的影响,因此,特别注重于工业工程、人-机工程等方
2.4 管理理论的“丛林”
2.4.1 行为科学理论 2.4.2 管理科学理论 2.4.3 管理过程理论 2.4.4 管理经验理论 2.4.5 社会系统组织
理论 2.4.6 决策理论
2.4.7 系统管理理论 2.4.8 社会技术系统
理论 2.4.9 权变管理理论 2.4.10 沟通(信息)中
心管理理论 2.4.11 新组织结构学
• 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原则,这 些原则是可以运用科学方法发现的。管理过程学派确 定的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为训练管理人员提供了基 础。
2.4.4 经验管理理论
• 又称案例管理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大 企业的顾问、大公司的董事、大学教授等,如德鲁 克、戴尔、纽曼、斯隆。
• 该学派以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 标,以成功或失败的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作为案例, 分析其成功的管理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然后加以概 括,然后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据此向管理人员 提供实际的建议。
2.4.7 系统管理理论
• 组织是由五个不同的分系统构成的整体,这五个分系统 包括: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 统;组织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任何子系统的变化 均会影响其它系统的变化。管理人员需力求保持各部分 之间的动态平衡、相对稳定、一定的连续性,以便适应 情况的变化,达到预期目标。
• 钱德勒《战略与结构》 (1962 ) • 琼·伍德沃德《工业组织:理论与实践》(1965),证
明了企业的技术系统与结构系统具有直接的相互关系。 • 菲德勒从1951年起进行了长达15年的调查;提出了
“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 • 影响比较大的有: “超Y理论”、“路径—目标理
论”、领导方式权变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
• 社会组织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协作系统 • 组织的基本要素:
共同目标 协作(做贡献)意愿 信息交流 • 经理人员的职责: ⑴提出和制定目标并使之成为 成员的共同目标;⑵促成必要的个人努力;⑶提 供信息交流的体系。
2.4.6 决策理论
• 主要代表人物是曾获197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 赫伯特·西蒙。他的代表作是《管理决策新科学》 (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