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场与电磁场教学大纲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91cd8a1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48.png)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07S2117B中文名称:电磁场与电磁波英文名称:E1ectromagneticFie1dandE1ectromagneticWave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总学时:48总学分:3适用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场论、数学物理方程二、课程性质及目标教学性质:电磁场与电磁波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和基本规律,掌握求解电磁场问题的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特别是专业课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1.通过本课程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磁场论的发展历程,掌握电磁场论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和基本规律,掌握求解电磁场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引导学生学习科技发展史,树立科技强国意识,感受中国在电子领域的先进成果,激励学生自觉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
2.通过本课程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磁场论计算理论的基本方法,并能在具体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具体问题中加以应用。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数学分析的能力。
3.通过本课程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磁场论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能在复杂的实际情况中加以应用。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设计、开发系统的能力。
不同介质和边界条件对应的场方程形式不同,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始终拥有先进的理念和较高的职业素养。
I.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科研生产中的实际例子对课程进行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的理解。
3.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
4.通过课内讨论与课外答疑、线下辅导与线上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32e9e1ef78a6529647d53ee.png)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Electromagnetic Field and Waves一、课程说明1.课程性质学科基础选修2.课程的目的和任务电子类各专业主要课程的核心内容都是电磁现象在特定范围、条件下的体现,分析电磁现象的定性过程和定量方法是电类各专业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之一,因而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合格的电子类专业本科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电磁场理论又是一些交叉领域的学科生长点和新兴边缘学科发展的基础。
学好电磁场理论将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因此本课程的作用不仅是为进一步学习准备必要的基础,更为深远的是关系到所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因此“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电子类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3.适应专业:电子信息工程4.学时与学分:54(理论教学) 3学分5.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与工程数学(包括矢量分析,场论和数理方程等) 6.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1)王家礼,朱满座等编,《电磁场与电磁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2)谢处方、饶克谨编,《电磁场与电磁波》(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每章做一次课外作业。
8.考核方式:本课程通过两方面进行考核:作业:10﹪;闭卷考试:90﹪。
9.课外自学要求作业6次,批3次,抽查3次。
二、教学基本要求和能力培养要求1.通过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静电场理解电场强度与电位的定义,理解电场强度的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性质以及电场强度与电位之间的关系。
了解媒质的线性,均匀和各向同性的含义,了解电偶极子,电偶极距的概念,了解极化电荷,极化强度的定义。
理解电位移的定义以及它和电场强度,极化强度之间的关系,理解并能熟练应用高斯定律。
掌握静电场的基本方程,掌握电位所满足的微分方程(泊松方程和拉普拉斯方程),以及电场强度,电位移和电位在不同媒质分界面上的衔接条件,能列出简单场的边值问题,并能掌握一维边值问题的求解方法。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a1091e2caaedd3382c4d313.png)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一)课程性质:专业课(二)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全面地,系统地掌握宏观电磁场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规律,及其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及技能。
使学生对工程中的电磁现象与电磁过程,能应用场的观点进行初步分析;对一些简单的问题能进行计算;为学习专业或进一步研究电磁场问题,准备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开课对象:物理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二、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一)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
(二)考核方式:考试三、学时数分配总学时:54学时,大纲中带*号的内容不是必讲的,未计入学时之内。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第一章矢量分析(7学时)【主要内容】:1.1 矢量代数1.2 三种常用的正交坐标系1.3标量场的梯度1.4矢量场的通量与散度1.5矢量场的环流与旋度1.6无旋场与无散场1.7拉普拉斯运算与格林定理1.8亥姆霍兹定理重点难点:矢量场的散度和旋度、标量场的梯度;散度、旋度和梯度的计算公式和方法;散度定理和斯托克斯定理;拉普拉斯运算与格林定理及亥姆霍兹定理。
第二章电磁场的基本规律(11学时)【主要内容】:2.1电荷守恒定律2.2真空中静电场的基本规律2.3真空中恒定磁场的基本规律2.4媒质的电磁特性2.5电磁感应定律和位移电流2.6麦克斯韦方程组2.7电磁场的边界条件重点难点:电流连续性方程;库仑定律,磁感应强度,安培力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电磁场的边界条件。
第三章静态电磁场及其边值问题的求解(11学时)【主要内容】:3.1静电场分析3.2导电媒质中的恒定电场分析3.3恒定磁场分析3.4静态场的边值问题及解的唯一性定理3.5镜像法3.6分离变量法*3.7有限差分法重点难点:电位移的定义以及它和电场强度,极化强度之间的关系,高斯定律应用;静电场的基本方程,电位所满足的微分方程(泊松方程和拉普拉斯方程),电位移和电位在不同媒质分界面上的衔接条件,一维边值问题的求解方法;镜像法,分离变量法。
《电磁场》教学大纲
![《电磁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a8f6c8fd4d8d15abe234e99.png)
《电磁场理论》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Theory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s课程编码:0806033002总学时数:64 其中讲课学时:64 实验学时:0 总学分数:4授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性质:必修课一、课程任务与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获取电磁场理论最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技能。
通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增强抽象理念,电磁场理论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电磁场理论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获得电磁场理论最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以后从事电子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和科研工作打下基础.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矢量分析(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矢量的运算规则,及高斯和斯托克斯定律教学重点:矢量运算教学难点:散度旋度梯度和无散场和无旋场教学方法:教师讲课为主、课堂讨论为辅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标量与矢量第二节散度旋度第三节格林定理第四节亥姆霍兹定理第二章静电场(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真空中的静电场方程与介质中的静电场方程。
教学重点:电场强度介质极化边界条件。
教学难点:介质极化两种介质的边界条件。
教学方法:教师讲课为主、课堂讨论为辅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电场强度、电通及电场线第二节介质极化第三节两种介质的边界条件第四节电场力第三章静电场的边值问题(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镜像法及分离变量法教学重点:镜像法分离变量法教学难点:分离变量法教学方法:教师讲课为主、课堂讨论为辅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电位微分方程;第二节镜像法第三节分离变量法第四章恒定电流场(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电流密度电流连续性原理教学重点:电流连续性原理。
教学难点:电动势。
教学方法:教师讲课为主、课堂讨论为辅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电流及电流密度;第二节电动势第三节电流连续性原理第五章恒定磁场(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恒定磁场的特点和边界条件。
《电磁场》课程介绍与教学大纲
![《电磁场》课程介绍与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b1a25c3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f6.png)
《电磁场》课程简介课程编号:06054001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电磁场/ Electromagnetic Field学分:2.5学时:40 (实验:0 上机:0 课外实践:0)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议修读学期:第4学期开课单位: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闭卷考试百分制评定(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焦其祥,《电磁场与电磁波》,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版。
内容概述:中文:本门课程属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大学物理电磁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电磁场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用场的观点对电气工程中的电磁现象和电磁过程进行定性分析与判断的初步能力;了解进行定量分析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各种较复杂的电磁场计算方法打下基础;通过电磁场理论的逻辑推理,培养学生正确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英文:This course belongs to the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ts Automation. The students through studying this course can be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on the basis of in the College Physics of Electromagnetism. It will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bility with the preliminary view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to use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judgment of electromagnetic phenomena and electromagnetic proces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The knowledge of basic understanding methods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can lay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method in various complex calculations. During the logic analyzing process of electromagnetic theory, the students could be cultivated with correct thinking and rigorous scientific attitude.《电磁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6054001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电磁场/ Electromagnetic Field学分:2.5学时:40 (实验:上机:课外实践:)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议修读学期:第4学期开课单位: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课程性质:本门课程属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大学物理电磁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电磁场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用场的观点对电气工程中的电磁现象和电磁过程进行定性分析与判断的初步能力;了解进行定量分析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各种较复杂的电磁场计算方法打下基础;通过电磁场理论的逻辑推理,培养学生正确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电磁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电磁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https://img.taocdn.com/s3/m/7489bbd5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c9.png)
《电磁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13111课程名称:电磁场英文名称:Electromagnetics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课程要求:必修学时/学分:48/3(讲课学时:38 实验学时:4 上机学时:6)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电磁场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电磁场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学科基础课,也是学生将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电磁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的讲解。
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将电磁场理论用于求解复杂工程问题,能够分析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复杂工程问题,并给出合理解释。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原理。
后续课程:电机学,电器学,电力工程,高电压工程等。
三、课程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电磁场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为后续的课程的学习和学生将来工作需要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
(支撑毕业要求1.3)2.能够运用电磁场理论对电气工程领域的相关专业问题进行分析与计算。
(支撑毕业要求1.3)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五、其他教学环节(课外教学环节、要求、目标)无六、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作业、自学、实验、上机、撰写小论文及平时测验等教学手段和形式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讲授、提问、讨论、演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理解电磁场理论的体系、主线,掌握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各种电磁场分析方法,强调电磁场理论的工程应用背景以及计算机辅助技术在电磁场分析中的应用。
在自学教学环节中,对课程中某些有助于进一步拓宽电磁场理论知识的内容,通过教师的指导,由学生自学完成。
这些内容包括静电场的边值问题,分离变量法,磁准静态场与集肤效应、透入深度、涡流及其应用,电磁辐射,波导和谐振腔的工作原理等。
通过自学这一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考核方式最终成绩由平时表现、测验、作业、实验、上机和期末笔试成绩组合而成,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平时表现成绩:5%。
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教学大纲
![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ba17982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d.png)
《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5号黑体)(具体内容为5号宋体,1.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中文名称:电磁场与电磁波英文名称:Electromagnetic field and electromagnetic wave 课程代码:1104144授课专业:(电科/电信)开课单位:理学院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学分/学时:1/16考核方式:考查二、课程简介:教学目的:“电磁场与电磁波”是理工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由于该课程核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都很重要,而且系统性、理论性很强,因此在学习本课程时,开始必要的实验课,使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能形象化,具体化,对学生加深理解和深刻地掌握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做好本课程的实验,是学好本课程的必要的教学辅助环节。
教学要求:(1)仔细阅读教材和实验指导书。
(2)了解和熟悉实验设备、弄懂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并牢记相关注意事项。
(3)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详细、规范的记录实验数据。
(4)实验完成后,认真分析实验数据,详细地写出实验报告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无线通信技术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适应我国科学和经济发展需要、面向未来、掌握电子信息高科技知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卓越工程师人才。
验证型实验。
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在教师指导下,按照既定方法、既定的仪器条件,完成全部实验过程。
借以深化对相关理论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
操作型实验。
学生按课程内容要求,动手拆装和调试实验设备、装置或上机操作,掌握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基本的维护与维修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10522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课程组长:申勇/教授总学分值:总学分:4学分,其中理论4学分,实验实践0学分。
总学时数: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64,实验实践0学时。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后续课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天线理论与设计等一、课程简介1、课程性质与定位:(字数原则上控制在260字左右)《电磁场与电磁波》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多个学科的理论基础,如微波、天线、电磁兼容等。
课程理论性、系统性很强,逻辑严谨,学习它不仅可以获得场和波的理论,而且有助于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各种现代通信方式,如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以及电视、雷达等各种专门学科,都是以电磁波携带信息的方式来实现的。
广泛应用的超小超薄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更是充满了电磁场的问题。
因此,《电磁场与电磁波》是相关专业课程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2、教学目的与要求:(字数原则上控制在260字左右)内容方面,学生应牢固掌握矢量运算,梯度、散度和旋度概念,高斯公式和斯托克司公式;掌握恒定和时变电磁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泊松方程、电磁波的波动方程等;掌握分离变量法、镜像法、有界空间中电磁波的求解方法等;理解电磁场的矢势¦和标势、规范变换、规范不变性、库仑规范、洛仑兹规范、时谐平面电磁波、推迟势、电磁辐射、截止频率和谐振频率等概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电磁场与电磁波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主要分析方法,具有基本的电磁问题解题能力,对天线理论也要有一定的了解。
为以后现代通信技术的学习与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重点与难点:(字数原则上控制在260字左右)电磁场与电磁波的最大特点数学要求高、公式多、物理概念抽象、理论难以掌握、学习易畏难。
重难点如下:矢量运算,梯度、散度和旋度概念,高斯公式和斯托克司公式;恒定和时变电磁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泊松方程、电磁波的波动方程;分离变量法、镜像法;时谐平面电磁波、推迟势、电磁辐射、截止频率和谐振频率。
二、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内容:第一章矢量分析(12学时)教学要求:了解:矢量、标量和场的概念,三种常用正交坐标系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矢量的旋度和散度的区别与联系。
理解:方向导数和梯度、通量和散度、环量和旋度的概念及其运算公式。
掌握:矢量的加、减、标量积、矢量积运算。
教学内容:1.1 矢量代数1.1.1 标量和矢量1.1.2 矢量的加法和减法1.1.3 矢量的乘法1.2三种常用的正交坐标系1.2.1直角坐标系1.2.2圆柱坐标系1.2.3球坐标系1.2.4 矢量积(叉积)1.3 标量场的梯度1.3.1 标量场的等值面1.3.2 方向导数1.3.3 梯度1.4 矢量场的通量与散度1.4.1 矢量场的矢量线1.4.2 通量1.4.3散度1.4.4散度定理1.5 矢量场的环流与旋度1.5.1 环流1.5.2旋度1.5.3斯托克斯定理1.6无旋场与无散场1.6.1 无旋场1.6.2无散场1.7 拉普拉斯运算与格林定理1.7.1拉普拉斯运算1.7.2格林定理1.8 亥姆霍兹定理重点:矢量的加、减、标量积、矢量积运算。
难点:方向导数和梯度、通量和散度、环量和旋度的概念及其运算公式。
第二章电磁场的基本规律(12 学时)教学要求:了解:电荷及其分布、电流及其分布以及电流连续性方程。
理解:电磁和磁场的概念,掌握电磁强度和磁感应强度的积分形式,会计算一些简单源分布产生的场。
掌握:电磁场基本方程、牢固掌握麦克斯韦方程组并深刻理解其物理意义,掌握电磁场的边界条件。
教学内容:2.1 电荷守恒定律2.1.1 电荷及电荷密度2.1.2 电流及电流密度2.1.3电荷守恒定律与电流连续性方程2.2 真空中的静电场基本规律2.2.1 库仑定律电场强度2.2.2 静电场的散度与旋度2.3 真空中恒定磁场的基本规律2.3.1 安培力定律磁感应强度2.3.2 恒定磁场的散度与旋度2.4 煤质的电磁特性2.4.1 电介质的极化电位移矢量2.4.2 磁介质的磁化磁场强度2.4.3煤质的传导特性2.5 电磁感应定律和位移电流2.5.1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2.5.2 位移电流2.6 麦克斯韦方程组2.6.1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2.6.2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微分形式2.6.3 煤质的本构关系2.7 电磁场的边界条件2.7.1 边界条件的一般形式2.7.2 两种特殊情况下的边界条件重点:真空中和介质中静电场的积分和微分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和微分形式,电磁场的边界条件。
难点:电磁场边界条件的证明。
第三章静态电磁场及其边值问题的解(10 学时)教学要求:了解:静电比拟法,标量磁位的概念,分离变量法的基本思想和解题步骤,能够用分离变量法求解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些简单二维问题。
理解:电场能量和能量密度的概念,会计算一些典型场的能量,会计算典型双导体的电容,矢量磁位及其微分方程,磁场能量和能量密度,静电场的惟一性定理及其重要意义。
掌握:静电场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静电场中的电位函数及其微分方程,电位的边界条件,恒定电场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恒定磁场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镜像法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3.1 静电场分析3.1.1 静电场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3.1.2 电位函数3.1.3导体系统的电容3.1.4静电场的能量3.1.5静电力3.2 导电煤质中的恒定电场分析3.2.1 恒定电场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3.2.2 恒定电场与静电场的比拟3.3 恒定磁场分析3.3.1恒定磁场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3.3.2 矢量磁位和标量磁位3.3.3电感3.3.4恒定磁场的能量3.3.5磁场力3.4 静态场的边值问题及解的惟一性定理3.4.1 边值问题的类型3.4.2 惟一性定理3.5 镜像法3.5.1 接地导体平面的镜像3.5.2 导体球面的镜像3.5.3导体圆柱面的镜像3.5.4介质平面的镜像3.6 分离变量法3.6.1 直角坐标系中的分离变量法3.6.2 圆柱坐标系中的分离变量法3.6.3 球坐标系中的分离变量法3.7 有限差分法3.7.1 有限差分方程3.7.2 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重点:真空中和介质中静磁场的基本方程的积分和微分形式。
难点:静态场边值问题的几种解法(镜像法、分离变量法和有限差分法)第四章时变电磁场(8 学时)教学要求:了解:坡印廷定理和坡印廷矢量的意义,以及时谐变电磁场的形成过程,波动方程的应用。
理解:动态矢量位和标量位的概念以及其满足的微分方程,惟一性定理及其重要意义。
掌握:坡印廷定理的意义并应用其分析计算电磁能量的传输,正弦电磁场的复数表示方法及其意义,复数形式的麦克斯韦方程和波动方程。
教学内容:4.1 波动方程4.2 电磁场的位函数4.2.1 矢量位和标量位4.2.2 达朗贝尔方程4.3 电磁能量守恒定律4.4 惟一性定理4.5 时谐电磁场4.5.1 时谐电磁场的复数表示4.5.2 复矢量的麦克斯韦方程重点:坡印廷定理的意义,复数形式的麦克斯韦方程和波动方程。
难点:时谐变电磁场的形成过程,波动方程的应用。
第五章均匀平面波在无界空间中的传播(4 学时)教学要点:了解:电磁波在各向异性煤质中传播问题的分析方法及其传播特性。
理解:均匀平面波的概念以及研究均匀平面波的重要意义,描述传播特性的参数的物理意义,群速的概念以及群速与相速的关系。
掌握:波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波的极化的概念以及研究波的极化的重要意义,三种极化方式的条件并能正确判别波的极化状态。
教学内容:5.1 理想介质中的均匀平面波5.2 电磁波的极化5.3 均匀平面波在导电煤质中的传播5.4色散与群速重点:波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波的极化的概念以及研究波的极化的重要意义。
难点:三种极化方式的条件并能正确判别波的极化状态。
第六章均匀平面波的反射与透射(6 学时)教学要点:了解:均匀平面波对多层煤质分界面垂直入射的分析方法,均匀平面波对分界面的斜入射问题的分析方法。
理解: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以及反射系数、透射系数的意义,全反射现象和无反射现象的概念。
掌握:四分之一波长匹配层和半波长介质窗的意义及其应用,全反射现象和无反射现象产生的条件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6.1 均匀平面波对分界面的垂直入射6.1.1 对导电煤质分界面的垂直入射6.1.2 对理想导体平面的垂直入射6.1.3对理想介质分界面的垂直入射6.2 均匀平面波对多层介质分界平面的垂直入射6.2.1 多层煤质的场量关系与等效波阻抗6.2.2 四分之一波长匹配层6.2.3 半波长介质窗6.3均匀平面波对理想介质分界平面的斜入射6.3.1 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6.3.2 反射系数与透射系数6.3.3全反射与全透射6.4均匀平面波对理想导体平面的斜入射6.4.1垂直极化波对理想导体表面的斜入射6.4.2平行极化波对理想导体表面的斜入射重点:四分之一波长匹配层和半波长介质窗的意义及其应用,全反射现象和无反射现象产生的条件及其应用。
难点: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以及反射系数、透射系数的意义。
第七章导行电磁波(8 学时)教学要点:了解:圆波导和同轴波导中的场方程及谐振腔的基本性质。
理解:矩形波导中的场方程的推导过程。
掌握:导行波系统中的场分析及规则波导的传输特性参量和矩形波导中的场方程。
教学内容:7.1 导行电磁波概论7.1.1 TEM波7.1.2 TM波和TE波7.2 矩形波导7.2.1 矩形波导中的场分布7.2.2 矩形波导中波的传输特性7.2.3 矩形波导中的主模7.2.4 矩形波导中的传输功率7.3圆柱行波导7.3.1 圆波导中的场分布7.3.2 圆波导的传输特性7.3.3 圆柱形波导中的三种典型模式7.4同轴波导7.4.1 同轴波导中的TEM波7.4.2 同轴波导中的高次模7.5 谐振腔7.6 传输线重点:导行波系统中的场分析及规则波导的传输特性参量和矩形波导中的场方程。
难点:矩形波导中的场方程的推导过程。
第八章电磁辐射(4 学时)教学要点:了解:天线的定义,天线的分类及研究方法。
理解:天线的电参数。
掌握:电磁辐射的基本理论。
教学内容:8.1 滞后位8.2 电偶极子的辐射8.5 天线的基本参数8.6 对称天线8.7 天线阵重点:天线的定义,天线的分类及研究方法,电磁辐射的基本理论。
难点:电磁辐射的基本理论。
(二)课程内实验教学内容(无)(三)学时分配表学时分配表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特点和课时分配,以“应用型本科”学生为主要授课对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本目的,以“实用、适用、够用”为基本原则,重在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