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学校社会工作现状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学校社会工作现状分析
作者:王利
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8期
学校社会工作主要是运用学校社会工作学的理论和方法改善学生学习坏境和条件,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提高适应学习生活的能力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
一、国内学校社会工作的现状
(一)现状描述
目前,我国的学校社会工作还处于扩荒时期。思想认识上,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没有意识到它存在的必要性和意义;服务内容上,许多人分不清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学生工作的区别,往往把他们混为一谈。学校社会工作面临着许多的困难,急需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来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等领域的资源来处理学生问题,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二)困境分析
1.传统学生工作模式的制约。我国传统学生工作模式缺陷较多,表现在:一是传统的管理“官本位”思想严重,服务理念较为薄弱,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独立;二是职能比较单一,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三是手段上依赖简单的说教和规训,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
2.学校社会工作的宣传不到位。另外,由于宣传不利,我国教育界普遍存在学校社会工作与学校心理辅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学生工作等同的误区,认为学校社会工作者就是心理辅导人员。
3.我国民间社会服务组织严重匮乏。在美国及香港、台湾等地,民间社会服务组织由于其特殊性,相比政府机构而言,他们有着无法比拟的敏锐性、灵活性及奉献精神,是学校社会工作的最先倡导者和推动者,而我国大陆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民间组织缺乏,现有的民间机构能力也有限,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
4.学校社会工作者存在职业化困境。虽然相应的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已在我国实行多年,相应的评价体系也已出台,但由于政府扶持不利等原因,实际生活中缺乏明确职业定位和社工注册制度。
5.学校社会工作者专业角色混淆。在我国,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较多,专业地位和专业形象没有得到明确定义,并没有明确的学校社会工作的提法和做法,现实情况中也存在着学校社会工作和心理咨询工作相混淆的情形。
(三)策略与路径分析
目前,我国的学校社会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许多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第一,加强宣传,转化观念。教育部门、社会要加强学校社会工作的宣传,一方面制定政策来提升学校社会工作的知名度;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学校社会工作教育的过程中,培养社工专业学生的宣传和推广专业服务的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营造良好的社会大坏境、学校小坏境和家庭支持系统。
第二,领导重视,政府推动。一是制定学校社工职业资格的职称评定制度,保证学校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二是政府加强支持力度,保证学校社会工作的软硬件资源优化配置,确保学校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培养专才,注重质量。目前,我国已有200所本科院校设立社会工作专业,但其中涉及社会工作专业的学校却寥寥无几。从社会工作专业设置的角度出发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来看,学校社会工作有必要进行相应的专业设置和培养相应的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
第四,积极探索、试点先行。学校是否接纳学校社会工作是个重点和难点,学校对学校社会工作的态度至关重要,它推动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关键。
二、国外学校社会工作的现状
(一)现状描述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学校社会工作体系较为完善,拥有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并且拥有灵活的社会工作资源协调体系,学校社会工作人员比例较高以美国为例。基本每个镇都有一名学校社工,社工与学生比例较高为1:2500,个别地区甚至达到了1:400。
(二)特点分析
1.经历了系统的的发展过程。大多数学者认为美国的“访问教师”运动是学校社会工作的开端,学校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性的服务。在国外学校社会工作开始由个体工作向团体、社区和社会行政等转变,其模式也由传统模式向社区学校模式、学校变迁模式和社会互动模式发展。
2.设定具体的地方的学校社会工作目标。在2002年的美国,NASW公布一个对全国学校社会工作都有指导意义的服务标准——《学校社会工作者服务标准》。该标准指出,学校社会工作是由经过认可的社会工作者在教育组织中提供的社会工作服务。在这一标准出台前,美国大多数州就建立起自己的学校社会工作机构,并提出了具体的目标。
3.拥有完善的学校社会工作体系。以美国为例,学校社会工作在法律、政策、机构、人员安排、资源协调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体系,它主要由四部分构成:政府机构、社会服务机构、社工教育与学术界和基础教育合作体系。
4.多模式并存的学校社会工作实践模式。在西方国家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实践中都采取了多模式并存的服务模式。学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一种或者多种模式来实践社会工作。
5.有清晰的多元的理论基础作支撑。在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自我心理学、人本主义、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迅速发展,为学生在学校开展社会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提供了丰富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三、经验分析
1.理念协调与职责明晰。美国的学校社会工作在发展初期就有着明确的目标,基于我国特殊国情,理论上必须明确其工作理念、目标、职责。在我国开展学校社会工作必须考虑学校社工在帮助学生的职责是什么。
2.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制度。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拥有完善的法规、政策、社会工作制度,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国法律、政策、制度完善更是尤为重要。需要在政策层面将学校社会工作与青少年工作结合在一起,让学校社会工作发挥作用。一方面要保证学校社工服务内容的认可与接受度,另一方面要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学校社工人员的来源、角色定位及编制问题。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者来源较为稳定,其角色定位、编制问题也已经解决,而我国社工人员的来源及专业性问题仍制约着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
4.在模式选择上要因地制宜,采用多元共存的方式。因为每一种模式都有各自的利弊,所以模式的选择必须与当地的政府机构、社工组织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虽然我国的学校社会工作尚处于初步发展中,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学校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特别是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学校社会工作已经在帮助学生解决适应坏境,在协调生活和学习之间的关系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学校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丰富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学校社会工作也将纳入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