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草整理,疏漏之处,有待增改。文中所及,代表的是一种观点,未可尽信,对儒释道的认识,还是要身体力行。可以肯定的是,儒家和佛教都十分重视“行”的哲学。至于宗教是否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或者说宗教是否是传统文化的唯一载体,仍需探索。
楼宇烈:佛教与当代中国文化
(录音整理 by minxin)
佛教,在中国是一种宗教。提到宗教的问题,可能会引起大家很多遐想。长期以来,除了宗教学系或者哲学系的学生有宗教学习之外,我们没有进行任何宗教方面尝试性的教育,因此大家对宗教的了解会有很多盲点,会有遐想。
宗教,这几年在国内有很大的发展,影响也是在不断的扩大,包括佛教也是这样,在南方,东南沿海地区,佛教这几年的发展尤其迅速。这是党和政府落实了宗教信仰自由之后的变化结果。长期以来,我们对宗教的认识,认为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有它的社会根源和认识的根源。比如说,人对自然界的变化无法掌握,对人的生存带来很多不可知的因素,于是产生对神灵的信仰;很多被压迫阶级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样的一些原因产生了宗教信仰,当然宗教也有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如果产生宗教根源消失了,宗教也就消失了。
现在看来,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幻想宗教会消失,是不现实的。世界是无限的,而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性和人的认识
的有限性这对矛盾是永远存在的,这就有可能导致宗教是永远存在的。必然的事情一定是通过许许多多的偶然事件构成的。偶然性事先是不能把握的,如果事先可以把握就是偶然,偶然就带来很多不可知。
举例:飞鸟飞过,恰巧落了鸟屎路在人身上:落在佛陀身上,落在他人身上,或者落在自己身上,-会有不同的说法。
为什么有的人生来富贵,有的人生来贫贱。佛教说,前世因,后世果。唯物主义不承认命运决定论,认为一切都是偶然,例如树上美丽的花被风吹过,有的落在路上,有的落在厕所里,人的命运就像这花,落在路上(富贵人家)和落在厕所(贫贱)都是偶然。这显然是变了样子的宿命论说法。必然和偶然这对哲学矛盾,纠缠不清,也是导致宗教存在的原因。
科学发展了,或者社会变革了,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宗教就会消亡?这是不是这么简单的。认识了必然和偶然,就了解,宗教的存在是有根源的。
正常的人都是不满足自己的现状(精神和心灵现状),都希望不断的有所提升,有所超越,都对一种神圣的东西有向往,在自己有困难的时候,也希望有依靠依赖,有这么一种力量的支撑,对超自我力量的情感寄托,都是产生宗教信仰的一种根源,不是必然会产生,但是至少是一种根源。
事实证明,不是科技的发展,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科技的发展没有完全取代宗教,反而在某些方面激发了对宗教的需求。在这样一个高科技的环境,人们的身心被弄的疲惫不堪,现代社会追求精神上
的解脱,比以往更迫切。现状是,全球我们的科技越发达,我们的宗教就越发展。人们在越来越收到自我创造技术的约束时,就越需要人文的关怀,宗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人文的关怀,宗教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给人心理的关怀。宗教的存在具有长期性。
这些年来,我们更多的认识到宗教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道德体系,有助于人的精神生活的建立,有助于人心灵的成长。
这几年我们又提出,宗教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也希望宗教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要做到这样,就要允许宗教走向社会,但是现在的规定是宗教只允许在宗教场合出现。那么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矛盾呢?有,那就是让社会走向宗教,让寺庙敞开大门,例:柏林寺生活禅夏令营(1992年开始),到今年已经举办了13次;今年全国有20多家寺庙举办生活禅夏令营,十几年增长了20倍,可见这个发展是相当快的。
1997年,国务院发表宗教白皮书《中国宗教信仰现状》,记录共有寺庙13000,到现在,至少增加了2000多座。改革开放以后,20多年,佛教得到迅速的发展。寺庙的规模在扩大,佛教的相关杂志和网站越来越多。
对于佛教,需要有一些正确的认识。为什么有人说:“本来有文化的人,信了佛教之后没有文化了?”应该说,信了佛教,应该变得更有文化,更有品味,这说明什么?说明很多人对佛教还没有“正信”。佛教是反对迷信的,是一种理智的的信仰。所以有人说佛教是一种理性,充满人文精神的宗教,是一种依靠智力解脱的宗教。有的
宗教是透过神灵的形式来表达人文的关怀,而佛教不是强调这点,而是强调人的自立,即自己的力量。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超越生死。这点,可以从佛教的产生和佛教的教义教理看出来的。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印度。在当时的印度环境中,是以异教的形式产生的。印度是宗教情感最浓,抽象思维很强的国家。在印度,宗教信仰是全民性的。最高等级是婆罗门教,第二是君主武士,第三是商人,最低是奴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宗教信仰。主流印度教,是从婆罗门教演变过来的。世界四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印度教吃全素,连鸡蛋都不吃。佛教对其他学说归成两大类,认为其他哲学学说讲的因果学说是不对的。
一:邪因论,即不正确的因。将一切归结于神,神创造一切。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安于现状,从来不去争取。甚至于坐公共汽车,看见有高等阶层的人,就不上车。另外的学说认为,世界是由一些基本的物质构成的。
二:无因论,即世界是偶然的,事物之间没有因果关系,都是自然而然的。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之间没有关系。
当时印度存在这两种因,反映出来的思想“常”,永恒不变和“断”,事物之间没有联系。佛教认为这两种思想都是不正确的。一切事物都是有因果的。每个事物或者行为,都会造成“因”,结出“果”。有什么因,就会结什么果。是一种内在的,不是外在的原因。某种意义上,佛教认为,人是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
袁黄《了凡四训》,“命由己造”。了凡自小,体弱多病。母告之,学医治病,守本分。某日遇道士,算命曰:“命有官相,应读书。无后”。遂立志读书,果中,为官。越发相信道士算的命。又一日,见云谷禅师,云:“命,怎么可以由人算呢!”命不是算定的,是要勇于和命运抗争,突破束缚,创造更好的命运。
很多人现在理解,佛教的因果为定论,这就成了宿命的想法了。佛教也教人超越生死,超越自我,造新的因,结新的果。自己造的因,也是自己造的不是神规定的,既然是自己造的,为什么不能自己改呢?佛教中有两句话:“自作自受”,自己造的业,自己承受果;“自信自度”,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佛教的诞生,在当时印度的正统思想之间,相互影响。不断受到当时正统思想的挤压。婆罗门教在历史上有两次很大的改革,都是受到佛教的影响,变革发展,成为现在的印度教。佛教也受到婆罗门教的影响,在原始佛教,完全排除神的,到了大乘佛教也有神的出现。
在佛教中有两个概念佛,菩萨。佛,是音译,最先翻译为“浮屠”,“佛陀”,慢慢就成了“佛”,它的意思是“觉”悟。在原始佛教里面,佛只有一个人,释迦牟尼,是真正觉悟的人,并以它的觉悟开导其他人,使其他人也觉悟。它有十个称号,如“世尊”,世间所尊;“两足尊”,为人所尊;“人天师”,人界和天界的老师。菩萨,也是音译的词,是两个词的组合“菩提萨陲”,“菩提”是佛陀,“觉”的意思,“萨陲”是有情的终生。佛教认为,世界分有情和无情两类,有情就是有生命的,有感觉的;无情就是木石等无感觉的。所以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