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信息部3月30日发布:纵观中国的海外并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成的緊張氣氛,也對由此導致的商務環境深表擔憂。從華盛頓到堪培拉,接受我們採訪的 投資顧問和收購交易對手都指出,中國投資者應當採取比較開放和程序化方式看待投資,他 們應從全局出發——提供商業和經濟方面的理論依據,也應就收購成功後的打算制定明確的 計劃;此外,他們還需針對自身身份以及中國政府有否參與企業決策作出介紹。即便交易無 需接受監管機構的審查,中國投資者也應當做好充分準備,向所有的利益相關者——政客、 媒體、社團和員工——解釋這一切。
勇闖新天地
縱觀中國的海外併購
經濟學人信息部調查簡報
贊助商: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埃森哲公司及高偉紳律師事務所
勇闖新天地 縱觀中國的海外併購
目錄
序言 編者按 前言 第一章:中國企業向世界進發 政府推動海外投資 併購過程充滿荊棘 第二章:見機行事 達成整合共識 發揮優勢互補 目標一致 觀點相近 學習企業的最佳實踐 初涉跨國收購宜循序漸進 出價過高成隱憂 聯想IBM 仍處磨合期 第三章:中國投資亦喜亦憂 開放透明 疏通關係 比審查更重要 中加關係逐步回暖 收購科技產業面臨更大挑戰 澳大利亞——投資樂土? 第四章:展望 買家是誰?收購對象又是誰?投資目的地和動機何在? 融資環境改善 並購競爭加劇 累積經驗 加深認識 附錄:調查結果 3 4 6 8 13 13 15 15 17 18 20 21 22 23 24 25 26 28 31 32 32 35 37 38
©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2010
5
勇闖新天地 縱觀中國的海外併購
前言
危機的泥沼中舉步維艱時,2009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幅高達8.7%,並將保持強勁 增長勢頭,在世界GDP排名中,僅稍稍落後於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日本。一些專家因此認為全球 已進入由中美組成的兩國集團(G2)操控的新地緣政治時代。在這一背景下,全球工商界正 努力適應中國實力上升這一現實對各國經濟和各行業所產生的影響,就不足為奇了。 由已故的鄧小平先生於1978年啟動的中國經濟改革,是以敞開國門與世界其它國家開展商 貿往來為基礎的,而在過去的30年,中國的出口行業也的確極大地推動了其經濟增長。然 而,和出口同樣重要的是,大量流入的外國投資為中國工業發展提供了極需的資金。中國向 外國直接投資者張開了懷抱,給予它們極大的政策扶持,准許其開發利用這個超過10億人口的 巨大市場(及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全球各地的企業對此作出了同樣熱烈的回應,將數百億 美元資金投進中國的各行各業——那些生產出口產品的企業獲得了其中大部分投資。 如今,這場游戲已經發生了變化。中國已不再依賴外國資金。相反,懷揣着2萬億美元的 外匯儲備,中國開始在全球範圍內掀起投資浪潮,在這股方興未艾的投資熱潮中,最令世 人矚目的恐怕是搜尋海外資產。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促使越來越多中國企業高管向海外拓 展他們的事業。全球金融危機為許多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大良機,從此逐步崛起成為與知名 跨國公司平起平坐的企業。世人也逐漸認識到了這一點。同時,他們也感受到中國企業資 金之雄厚,這促使許多外國人開始以更為積極的眼光看待中國的投資。我們已經目睹了幾 乎破產的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是如何迅速決定將旗下的悍馬品牌出售給四川騰中重 工(但此項收購已被中國監管當局否決了),福特汽車(Ford Motor)又是如何將公司旗下 主要品牌之一的沃爾沃(Volvo)出售給吉利(該項收購極有可能被批准)。 金融危機不僅為中國投資者以低廉價格從遭受重創的西方經濟體收購優質資產創造了難 得的機遇;同時促使中國的決策者意識到,將大量的外匯儲備用於購買債臺高築的西方國家 的債券,並不能給勤勞的中國人民帶來最豐厚的回報。更重要的是,如果中國想要成為真正 的世界一流經濟體的話,它仍極需大量的外國原材料、技術和管理經驗。所有這些似乎都表 明,未來幾年,包括併購在內的中國海外投資將出現爆發式增長。 然而,中國企業目前所處的海外商業環境卻充滿了高度不確定性,對於那些尋求收購外國 企業的公司而言更是如此。儘管中國的企業高管認為,他們日益上升的國際形象是中國經濟 全球化程度提高的一個自然結果,但許多外國人對中國企業的意圖和目的卻心存警惕,即便 他們對中國資金的流入持以歡迎態度。 當2009年中國鋁業股份公司試圖增持英澳礦業巨頭力拓(Rio Tinto)的股份未果後(中國鋁 業在2008年與美國鋁業(Alcoa)購入力拓12%股份),輿論對此事件鋪天蓋地的報道,將外 國人對中國企業的這種憂慮表現得淋漓盡致。當中國政府隨後以商業間諜和行賄罪名逮捕了
• 調整思路,下調收購股權。過去中國競購企業總是尋求對其收購對象的完全控股,或至少
在管理上對其實施掌控。我們對2004年至2009年的5,000萬美元以上的交易進行分析,其中 半數交易涉及收購對象50%-100%的股權,另外13%的交易涉及收購對象25%-50%的股權(中 方企業雖為少數股東,但仍占相當股份)。但是諸多迹象表明,中國競購企業已經意識到由 於種種原因,這種收購思路也許並非最佳,特別是因為它可能引起外國公眾和監管機構的警 惕。在表示確定進行或很有可能進行海外投資的受訪者中,47%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傾向於成立 合資企業(占29%)或企業聯盟(占18%),只有27%的人表示他們會採取收購的方式。
• 缺乏管理技能成最大挑戰。在我們對110家企業的調查中,82%的受訪者認為在進行海外投
資時,缺乏管理技能是中國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只有39%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知道如何對海外 收購對象進行整合。調查對象中僅有39%的人稱他們已在其選定地區找到了自己心儀的收購對 象——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部分此前難以企及的資產唾手可得,無法抵禦其誘惑的中國投 資者可能會出手收購這些資產,而放棄一些經過精心調研的收購目標,這類風險正在上升。
• 經濟回穩增交易變數。外國交易對手和併購交易顧問說,隨着金融危機最壞的時刻已過
去,併購目標的競爭正在加劇。中國企業需要獲得政府對投資的審批──和所需的時間及產 生的不確定因素──使它們在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未來的買家發現潛在併購對象不太願 意出讓股權,因為金融市場復蘇為它們提供了其它融資渠道。
• 缺少溝通成為主要障礙。大多數受訪的中國企業都明顯感到了幾宗高調的收購案之後市場
• 金融危機帶來諸多良機。全球金融危機使得外國、尤其是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對中國投資
者的態度發生了巨大轉變。事實上,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數據顯示,面對近幾十 年來最為惡劣的全球商業環境,2009年中國經濟實體依然以298宗的歷史記錄創下了跨境併 購數量的新高。儘管外國對這些投資表示歡迎,中國企業要順利完成競購,仍需周密計劃、 謹慎實施。此外,對某些領域的投資,例如對自然資源和某些技術的投資仍然非常敏感。
©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2010
3
勇闖新天地 縱觀中國的海外併購
編者按Baidu Nhomakorabea
諸
多迹象顯示中國經濟實力呈持續增長態勢,其中一個現象就是尋求在海外收購資產的 中國公司數量急劇增長。2009年,當發達經濟體仍然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泥沼中舉步維
艱時,中國公司進行跨國收購的數量卻創下了新的歷史記錄,總數約298宗。許多中國投資都 深受資金短缺的西方企業歡迎,因為如果沒有中國的投資,它們將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然 而,中國的大肆收購卻引發了諸多憂慮,尤其當有中國國有企業參與海外競購時,這種擔憂 便愈發強烈。與此前的西方同行一樣,中國企業逐漸意識到要順利完成併購絕非易事,進行 跨國併購尤為如此。 在《勇闖新天地:縱觀中國的海外併購》(A brave new world: The climate for Chinese M&A abroad)報告中,我們試圖瞭解這些計劃進行海外資產收購的中國企業的擔憂與期望,並試圖 為這些企業提供一個視角,讓它們能夠瞭解潛在併購對象和國外監管機構所存在的關切。 以下是我們調查研究得出的一些重要結論:
• 對等開放是關鍵所在。儘管外國投資進入中國已有多年,中國也已加入世貿組織,但許多
外國跨國公司卻抱怨進入中國市場遠非一片坦途。中國對西方的保護主義,尤其是對貿易領 域的保護主義傾向,也頗有微詞。當西方國家的眾多產業仍在緩慢的經濟增長或經濟衰退環 境下掙扎,它們不禁要質問政府,如果它們的開放不能得到回報,為什麼要讓中國的企業進 入它們的市場?
2
©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2010
勇闖新天地 縱觀中國的海外併購
序言
《勇闖新天地:縱觀中國的海外併購》(A brave new world: The climate for Chinese M&A abroad) 是由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埃森哲(Accenture)和高偉紳律師事務所(Clifford Chance)贊 助,經濟學人信息部撰寫的調查報告。經濟學人信息部全權負責本報告。經濟學人信息部編 輯團隊搜集資料,進行訪問和在線調查以及撰寫此報告。報告結論和觀點不代表贊助方的立 場。 報告作者是Charles Lee,編輯是Laurel West。另有不少人士提供聯繫資料和專業知識以及協 助采訪。特別感謝Xu Sitao, Wu Chen, Lina Xu, Abe De Ramos, Elizabeth Fry, Madelaine Drohan, Matt Eiden, Christopher Wilson和Gavin Jaunky的協助。並感謝Yang Xiaodong, Dora Wong, Elizabeth Cheng 和Connie Mak協助編制此報告中文版。 封面圖案由David Simonds設計,Gaddi Tam負責報告的版面設計。 我們謹向于百忙之中接受采訪並分享他們的看法的受訪者表示感謝。此報告部分受訪者要 求不具名,我們尊重他們的意願。
• 國有企業依然是主力軍。我們對2004年至2009年的5,000萬美元以上的交易所進行的分析顯
示,絕大多數的中國海外併購交易(占總量的81%)是由國有企業進行的。這將會是外國關注
4
©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2010
勇闖新天地 縱觀中國的海外併購
的一個原因,不單因為很多交易涉及自然資源的控制,也因為國家所有權對被收購企業有不 公平的優勢。
• 西方擔憂失業增加,知識產權受到威脅。中國目前極需技術,而海外併購則被其視為獲取
技術的一種手段。中國企業在購買技術的同時勢必會獲得相應的製造能力,這引起人們的關 注,它們將會關閉海外企業,並將其製造能力帶回中國。這種擔憂在歐洲尤為明顯。同樣在 美國,認為中國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的看法影響了中美兩國企業就收購技術達成交易。
©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2010
1
勇闖新天地 縱觀中國的海外併購
© 2010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information in this report is verified to the best of the author’s and the publisher’s ability. However,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does not accept responsibility for any loss arising from reliance on it. Neither this publication nor any part of it may be reproduced, stored in a retrieval system, or transmitted in any form or by any means, electronic, mechanical, photocopying, recording or otherwise, without the prior permission of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 儘管障礙重重,對外投資仍將持續增長。本報告的大多數受訪者預計中國海外投資仍會繼
續增長。資源行業仍將是中國企業的主要投資對象,同時對於其它行業——包括涉農產業、 生物科技、清潔能源和房地產——的投資預計也將有所增長。 中國的海外投資不過剛剛起步。未來幾年,不僅中國參與的跨國交易數量會繼續增長,而 且參與海外投資的中國投資者、它們的投資對象及投資策略也將更趨多元化。這是中國企業 不斷融入全球市場的自然過程。中國企業為適應紛繁複雜又難以捉摸的跨國併購不得不做出 調整,而他們的無所不在也將永久改變全球企業併購交易的游戲規則。
勇闖新天地
縱觀中國的海外併購
經濟學人信息部調查簡報
贊助商: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埃森哲公司及高偉紳律師事務所
勇闖新天地 縱觀中國的海外併購
目錄
序言 編者按 前言 第一章:中國企業向世界進發 政府推動海外投資 併購過程充滿荊棘 第二章:見機行事 達成整合共識 發揮優勢互補 目標一致 觀點相近 學習企業的最佳實踐 初涉跨國收購宜循序漸進 出價過高成隱憂 聯想IBM 仍處磨合期 第三章:中國投資亦喜亦憂 開放透明 疏通關係 比審查更重要 中加關係逐步回暖 收購科技產業面臨更大挑戰 澳大利亞——投資樂土? 第四章:展望 買家是誰?收購對象又是誰?投資目的地和動機何在? 融資環境改善 並購競爭加劇 累積經驗 加深認識 附錄:調查結果 3 4 6 8 13 13 15 15 17 18 20 21 22 23 24 25 26 28 31 32 32 35 37 38
©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2010
5
勇闖新天地 縱觀中國的海外併購
前言
危機的泥沼中舉步維艱時,2009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幅高達8.7%,並將保持強勁 增長勢頭,在世界GDP排名中,僅稍稍落後於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日本。一些專家因此認為全球 已進入由中美組成的兩國集團(G2)操控的新地緣政治時代。在這一背景下,全球工商界正 努力適應中國實力上升這一現實對各國經濟和各行業所產生的影響,就不足為奇了。 由已故的鄧小平先生於1978年啟動的中國經濟改革,是以敞開國門與世界其它國家開展商 貿往來為基礎的,而在過去的30年,中國的出口行業也的確極大地推動了其經濟增長。然 而,和出口同樣重要的是,大量流入的外國投資為中國工業發展提供了極需的資金。中國向 外國直接投資者張開了懷抱,給予它們極大的政策扶持,准許其開發利用這個超過10億人口的 巨大市場(及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全球各地的企業對此作出了同樣熱烈的回應,將數百億 美元資金投進中國的各行各業——那些生產出口產品的企業獲得了其中大部分投資。 如今,這場游戲已經發生了變化。中國已不再依賴外國資金。相反,懷揣着2萬億美元的 外匯儲備,中國開始在全球範圍內掀起投資浪潮,在這股方興未艾的投資熱潮中,最令世 人矚目的恐怕是搜尋海外資產。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促使越來越多中國企業高管向海外拓 展他們的事業。全球金融危機為許多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大良機,從此逐步崛起成為與知名 跨國公司平起平坐的企業。世人也逐漸認識到了這一點。同時,他們也感受到中國企業資 金之雄厚,這促使許多外國人開始以更為積極的眼光看待中國的投資。我們已經目睹了幾 乎破產的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是如何迅速決定將旗下的悍馬品牌出售給四川騰中重 工(但此項收購已被中國監管當局否決了),福特汽車(Ford Motor)又是如何將公司旗下 主要品牌之一的沃爾沃(Volvo)出售給吉利(該項收購極有可能被批准)。 金融危機不僅為中國投資者以低廉價格從遭受重創的西方經濟體收購優質資產創造了難 得的機遇;同時促使中國的決策者意識到,將大量的外匯儲備用於購買債臺高築的西方國家 的債券,並不能給勤勞的中國人民帶來最豐厚的回報。更重要的是,如果中國想要成為真正 的世界一流經濟體的話,它仍極需大量的外國原材料、技術和管理經驗。所有這些似乎都表 明,未來幾年,包括併購在內的中國海外投資將出現爆發式增長。 然而,中國企業目前所處的海外商業環境卻充滿了高度不確定性,對於那些尋求收購外國 企業的公司而言更是如此。儘管中國的企業高管認為,他們日益上升的國際形象是中國經濟 全球化程度提高的一個自然結果,但許多外國人對中國企業的意圖和目的卻心存警惕,即便 他們對中國資金的流入持以歡迎態度。 當2009年中國鋁業股份公司試圖增持英澳礦業巨頭力拓(Rio Tinto)的股份未果後(中國鋁 業在2008年與美國鋁業(Alcoa)購入力拓12%股份),輿論對此事件鋪天蓋地的報道,將外 國人對中國企業的這種憂慮表現得淋漓盡致。當中國政府隨後以商業間諜和行賄罪名逮捕了
• 調整思路,下調收購股權。過去中國競購企業總是尋求對其收購對象的完全控股,或至少
在管理上對其實施掌控。我們對2004年至2009年的5,000萬美元以上的交易進行分析,其中 半數交易涉及收購對象50%-100%的股權,另外13%的交易涉及收購對象25%-50%的股權(中 方企業雖為少數股東,但仍占相當股份)。但是諸多迹象表明,中國競購企業已經意識到由 於種種原因,這種收購思路也許並非最佳,特別是因為它可能引起外國公眾和監管機構的警 惕。在表示確定進行或很有可能進行海外投資的受訪者中,47%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傾向於成立 合資企業(占29%)或企業聯盟(占18%),只有27%的人表示他們會採取收購的方式。
• 缺乏管理技能成最大挑戰。在我們對110家企業的調查中,82%的受訪者認為在進行海外投
資時,缺乏管理技能是中國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只有39%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知道如何對海外 收購對象進行整合。調查對象中僅有39%的人稱他們已在其選定地區找到了自己心儀的收購對 象——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部分此前難以企及的資產唾手可得,無法抵禦其誘惑的中國投 資者可能會出手收購這些資產,而放棄一些經過精心調研的收購目標,這類風險正在上升。
• 經濟回穩增交易變數。外國交易對手和併購交易顧問說,隨着金融危機最壞的時刻已過
去,併購目標的競爭正在加劇。中國企業需要獲得政府對投資的審批──和所需的時間及產 生的不確定因素──使它們在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未來的買家發現潛在併購對象不太願 意出讓股權,因為金融市場復蘇為它們提供了其它融資渠道。
• 缺少溝通成為主要障礙。大多數受訪的中國企業都明顯感到了幾宗高調的收購案之後市場
• 金融危機帶來諸多良機。全球金融危機使得外國、尤其是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對中國投資
者的態度發生了巨大轉變。事實上,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數據顯示,面對近幾十 年來最為惡劣的全球商業環境,2009年中國經濟實體依然以298宗的歷史記錄創下了跨境併 購數量的新高。儘管外國對這些投資表示歡迎,中國企業要順利完成競購,仍需周密計劃、 謹慎實施。此外,對某些領域的投資,例如對自然資源和某些技術的投資仍然非常敏感。
©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2010
3
勇闖新天地 縱觀中國的海外併購
編者按Baidu Nhomakorabea
諸
多迹象顯示中國經濟實力呈持續增長態勢,其中一個現象就是尋求在海外收購資產的 中國公司數量急劇增長。2009年,當發達經濟體仍然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泥沼中舉步維
艱時,中國公司進行跨國收購的數量卻創下了新的歷史記錄,總數約298宗。許多中國投資都 深受資金短缺的西方企業歡迎,因為如果沒有中國的投資,它們將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然 而,中國的大肆收購卻引發了諸多憂慮,尤其當有中國國有企業參與海外競購時,這種擔憂 便愈發強烈。與此前的西方同行一樣,中國企業逐漸意識到要順利完成併購絕非易事,進行 跨國併購尤為如此。 在《勇闖新天地:縱觀中國的海外併購》(A brave new world: The climate for Chinese M&A abroad)報告中,我們試圖瞭解這些計劃進行海外資產收購的中國企業的擔憂與期望,並試圖 為這些企業提供一個視角,讓它們能夠瞭解潛在併購對象和國外監管機構所存在的關切。 以下是我們調查研究得出的一些重要結論:
• 對等開放是關鍵所在。儘管外國投資進入中國已有多年,中國也已加入世貿組織,但許多
外國跨國公司卻抱怨進入中國市場遠非一片坦途。中國對西方的保護主義,尤其是對貿易領 域的保護主義傾向,也頗有微詞。當西方國家的眾多產業仍在緩慢的經濟增長或經濟衰退環 境下掙扎,它們不禁要質問政府,如果它們的開放不能得到回報,為什麼要讓中國的企業進 入它們的市場?
2
©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2010
勇闖新天地 縱觀中國的海外併購
序言
《勇闖新天地:縱觀中國的海外併購》(A brave new world: The climate for Chinese M&A abroad) 是由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埃森哲(Accenture)和高偉紳律師事務所(Clifford Chance)贊 助,經濟學人信息部撰寫的調查報告。經濟學人信息部全權負責本報告。經濟學人信息部編 輯團隊搜集資料,進行訪問和在線調查以及撰寫此報告。報告結論和觀點不代表贊助方的立 場。 報告作者是Charles Lee,編輯是Laurel West。另有不少人士提供聯繫資料和專業知識以及協 助采訪。特別感謝Xu Sitao, Wu Chen, Lina Xu, Abe De Ramos, Elizabeth Fry, Madelaine Drohan, Matt Eiden, Christopher Wilson和Gavin Jaunky的協助。並感謝Yang Xiaodong, Dora Wong, Elizabeth Cheng 和Connie Mak協助編制此報告中文版。 封面圖案由David Simonds設計,Gaddi Tam負責報告的版面設計。 我們謹向于百忙之中接受采訪並分享他們的看法的受訪者表示感謝。此報告部分受訪者要 求不具名,我們尊重他們的意願。
• 國有企業依然是主力軍。我們對2004年至2009年的5,000萬美元以上的交易所進行的分析顯
示,絕大多數的中國海外併購交易(占總量的81%)是由國有企業進行的。這將會是外國關注
4
©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2010
勇闖新天地 縱觀中國的海外併購
的一個原因,不單因為很多交易涉及自然資源的控制,也因為國家所有權對被收購企業有不 公平的優勢。
• 西方擔憂失業增加,知識產權受到威脅。中國目前極需技術,而海外併購則被其視為獲取
技術的一種手段。中國企業在購買技術的同時勢必會獲得相應的製造能力,這引起人們的關 注,它們將會關閉海外企業,並將其製造能力帶回中國。這種擔憂在歐洲尤為明顯。同樣在 美國,認為中國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的看法影響了中美兩國企業就收購技術達成交易。
©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2010
1
勇闖新天地 縱觀中國的海外併購
© 2010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information in this report is verified to the best of the author’s and the publisher’s ability. However,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does not accept responsibility for any loss arising from reliance on it. Neither this publication nor any part of it may be reproduced, stored in a retrieval system, or transmitted in any form or by any means, electronic, mechanical, photocopying, recording or otherwise, without the prior permission of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 儘管障礙重重,對外投資仍將持續增長。本報告的大多數受訪者預計中國海外投資仍會繼
續增長。資源行業仍將是中國企業的主要投資對象,同時對於其它行業——包括涉農產業、 生物科技、清潔能源和房地產——的投資預計也將有所增長。 中國的海外投資不過剛剛起步。未來幾年,不僅中國參與的跨國交易數量會繼續增長,而 且參與海外投資的中國投資者、它們的投資對象及投資策略也將更趨多元化。這是中國企業 不斷融入全球市場的自然過程。中國企業為適應紛繁複雜又難以捉摸的跨國併購不得不做出 調整,而他們的無所不在也將永久改變全球企業併購交易的游戲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