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近代史学会暨英国史国际研讨会综述

合集下载

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综述

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综述

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综述作者:尹丽曼赵士国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02期2006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学术年会在湖南省会长沙召开。

本次会议由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世界历史》《历史教学》等学术期刊的60余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大会,与会代表提交论文40余篇。

大会开幕式由世界近代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俞金尧先生主持,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卢岳华及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李育民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词热烈欢迎。

世界近代史研究会会长阎照样教授在开幕式上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

此次会议围绕着“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的主题及世界史研究的各个领域,进行了分组讨论和大会发言。

现将主要议题内容综述如下:一、世界近代史体系及相关问题会上围绕世界近代史的体系及世界近代史是否是资本主义的历史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俞金尧指出,目前我们对世界史旧体系中有价值的东西关注不够,旧的世界近代史体系中的资本主义这条线索仍然可以成为建立新的世界近代史体系的主线。

16世纪迄今的历史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扩张的历史,世界的整体性联系、全球化、现代化等都是资本主义发展所造成的。

他还认为,世界近代史就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甚至可以说20世纪也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抛开这一点,近代史的许多内容都无从解释。

在确认了16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以后,原来的那种把这五个世纪的历史再分为“近代”和“现代”已无必要。

南京大学于文杰博士并不完全认同这种观点,他首先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世界近代史的重要线索,以及资本主义为欧美国家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同时也指出,东方国家在社会前进的竞赛中落后于西方国家,是在16世纪到18世纪中叶这两百多年的时间里。

在世界近代史的早期,一部分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甚至还在西方之上,所以不能用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代替全世界的近代史,而且资本主义的发展本身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世界近代史仅是这一进程的早期。

“英国文明史教学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

“英国文明史教学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

“英国文明史教学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作者:吴晗刘铭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18年第08期关键词英国文明史,南京大学,会议综述中图分类号 K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6-0071-02随着南京大学人才培养改革与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化,“百位名师邀约课程”又结出累累硕果。

2018年6月30日,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英国文明史教学研讨会”顺利召开,来自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浙江省社科院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历史研究》《史学月刊》等期刊的专家、学者、研究生和本科生代表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

英国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前副主席、伦敦国王学院潘特森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陈晓律教授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

开幕式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于文杰教授主持。

本次会议的宗旨是:通过邀约国际名师提升南京大学本科生教学水平,通晓学术规范,增进国内外名校名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实现本科生、研究生人才培养与教育的一体化模式创造条件。

会议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以思想文化为主线研究英国文明史复旦大学李宏图教授在会议中作了题为《西欧思想史研究述要》的发言。

他认为随着全球化取得行进,中国日益融入世界,对思想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这也对我国的思想史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他以西欧社会从身份平等到身份不平等的历史进程为线索,勾勒了西欧思想史演进的三个主要阶段,为思想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历史研究》副主任编辑焦兵在题为《近代英国思想史研究的路径》的发言中指出,在当前我国的英国史研究中,思想史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但其在文明史研究中却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以当代西方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争论的历史演进为切入点,对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史学月刊》主任编辑周祥森的发言《前现代性与现代性的差异》,对现代性的本质与起源进行了探究。

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是研究中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的历史,涵盖了清末、民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挑战,包括外来侵略、内部动乱和政治改革等。

这篇综述将介绍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关注以下几个主题: 1. 政治变革:从清末的百日维新到民国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再到国共内战和新中国成立,中国政治经历了剧烈的变化。

研究者们探讨了这些变革的原因、影响和后果,以及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变化。

2. 社会变革: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中国经历了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变革。

研究者们考察了这些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人民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3. 外交和国际关系: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外交和国际关系变化的时期。

从列强的侵略到中国的抗日战争,再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研究者们探讨了这些事件的历史和背景,以及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和互动。

4. 思想文化变迁:中国近代史是一个思想文化变迁的时期。

研究者们考察了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的冲突与融合、文学艺术的演变、文化教育的改革以及人民精神面貌的变化等问题。

综述最后,简要论述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难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 1 -。

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通用7篇)

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通用7篇)

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通用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句子大全、作文大全、诗词歌赋、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complete sentences, complete compositions, poems,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通用7篇)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第一篇10月28-29日,在丹阳五中举行了镇江市无锡市高三历史联合研讨会,本人有幸作为扬中地区的代表之一参加了本次会议。

“第五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简述

“第五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简述
学方法 , 并予以创造 性转化 。
邦金解释说 , 世界历 史时代里 的世界哲学 , 其 问题 意识 与过去民
族—— 国别史时代里任何一种哲学传统都有相当大的不 同。 在统一 的“ 世界历史 ” 时代 , 如何在 充分发 掘中 国古代哲 学 思想资源 的同时 , 合理地继承中国现代哲 学 的思想成果 , 写出新
般 的高度确立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平等 齐一 的、人类哲学殊
相之一的地位 。 解决 中 国思 想主体 性 的复位 和身份 的重构 还面 临不少 困 难。景海 峰认 为 , 一方面 , 要 反思近百年来 中国哲学建构和发展
“ 第五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简述
由中国社会科学 院中国近代 思想研究 中心、 西北 大学联合 主办 , 西北大 学历史学 院 、 中 国社会科 学 院近代史 研究所 思想 史 研究 室共 同承办 的 “ 第五届 中国近代思 想史 国际学术研 讨 会” , 1 O月 1 8 E l 一2 O日在陕西西安举行 。 6 0多位海 内外学者 围 绕“ 近代 中国民族复兴 思想与实 践” 的主题 , 就“ 民族复兴 思想 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郑 大华提出 , 实现 中华 民族伟 大复兴 的中国 梦是近代 以来 中国人 民矢志不渝 的愿 望和追求 , 但 民族复兴有
郭齐勇表达了相似观点 , 他认为 , “ 中国哲学 ” 的主体性与学科范 式, 需要在 与西方哲学相 比照 、 相对话 的过程 中建构 。 一方面 , 仍
然离不开 中外哲学更加广泛深入的交流 、对话与沟通 ;另一 方
面, 应 有 自觉 自识 , 发掘 中华 民族原创性 的智慧 与古 已有之 的治
知识 的困限 , 从而把 中华 民族的声音 带入到世界性的场域 中去 。

2001年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1年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学术报道・2001年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学术研讨会综述付 静 2001年10月13—18日,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学术研讨会在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的湖南张家界举行。

这次会议由中国英国史研究会、湖南师范大学和湘潭师范学院联合主办。

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出版社的38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的主题是“英国兴盛和衰落的过程及原因探讨”,其内容近乎涵盖了整个英国近现代史。

通过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就这一主题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对于英国兴盛的原因和过程,南京大学的杨豫教授从研究思路上追述了近些年来的学术动态。

他指出,学术界最初只是从经济因素来考察英国兴盛的原因,之后又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探讨,最后则从社会结构、消费社会等方面来谈。

英国之所以能兴盛,与社会结构是有关的。

与大陆国家相比,英国是一种三层式的结构,中层插入上、下层之间,且力量很大,使社会功能发生了变化。

社会变得开放、灵活,具有对一些社会压力作出反应的能力,从而使工业革命所产生的内部因素发挥了更大的动力。

结构的变化导致了生产、销售及人们行为的变化,导致一种新型社会———消费社会的产生。

从消费社会的角度去探讨英国兴盛的原因,是近年国外史学的一种新动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程汉大教授从司法的角度,提出了英国从中世纪时期就存在一定的司法独立性的观点。

他指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作为近代宪政和法制社会基本原则的司法独立与中世纪封建君主制是水火不容的,然而,中世纪时期法律权威的初步树立、法治观念的孕育、专职司法机构的建立、职业法官和律师阶层的兴起以及部分法官追求审判独立的实践,毕竟赋予中世纪英国司法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从而为近代初期英国人民争取司法独立的斗争及其胜利奠定了必要的历史基础。

这一结论从法律的视角对英国兴盛的原因作了一个注脚。

从中世纪英格兰市场的演化过程及特点出发,中国人民大学徐浩教授论述了中世纪英格兰市场空间分布形态和网络体系的形成。

他指出,中世纪英国市场所从事的市场贸易主要不是奢侈品交易,而是以粮食为主体的生活品贸易,这一特点使英国城镇市场逐步发展为商品集散地,对国内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词

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词

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词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词方校长、陈院长、谢所长,西北大学的各位朋友,来自海内外的各位朋友:第五次中国近代思想史研讨会今天圆满结束了。

此次到会学者有60多位,有四十多篇论文在会上宣读,有评论,有很热烈的讨论,收到了互相切磋之益。

感谢西北大学的领导和朋友们为办好此次会议所做的一切;感谢各位专家朋友为本次会议贡献出自己宝贵的研究心得;这些都是会议取得成功的重要关键。

民族复兴问题,常常是一种政治宣传的话题;但对于我们学者,则是一个严肃的学术课题。

学者的责任就是讲真话,求真理。

大家都是搞思想史研究的,更应以讲真话,求真理为己任。

思想史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

一切历史都可追源到思想史,因为历史是由有思想的人类创造的。

恩格斯说,只有人类有历史,动物没有历史,动物的历史,是由人类为他们描述出来的。

人类因为有思想,所以才能创造历史。

思想是什么?思想是对经验的整理和提炼。

经验不断地积累,又经过不分断的整理和提炼,就会得出高于经验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思想。

经过思想的作用,后一代的人,就可以获得比前一代人更高的智慧,因此就能够创造前人所没有的东西。

动物只能不断地重复个体的经验,不会整理与提炼,所以,他们的后代只能重复前一代的经验,不能有所创造。

从此可见,思想对于人类是多么重要;从而又可知,研究思想史对于我们又是多么重要!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从一定的思想出发,参与创造历史的活动的;而每个人的思想是不同的;因此历史的结局常常并不是像人们预先所想的那个样子。

历史的结局,是怀着不同思想的人们,共同活动,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的结果。

也正因为创造历史的人们,各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诉求,所以对历史的结局,各有不同的解读,也就是对历史的叙述,历史的评说,各执一词。

然而这并不能说明,客观的历史叙述与历史评说是完全不可能的。

正如马克斯所说,历史是从矛盾的叙述中清理出来的。

我们搞思想史的学者,不但要揭示历史上各种不同的思想,还要揭示各种不同思想之间的互相争论,互相消长的历史,对各种不同思想的命运,不同的结局,做出解释。

改革开放以来的英国史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的英国史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的英国史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回顾和深入探讨改革开放以来的英国史研究。

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学术环境的不断开放,英国史研究在中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英国史研究,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增加,而且在研究内容、方法和视角上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本文将首先梳理改革开放初期至今的英国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各个阶段的研究重点和变化趋势。

接着,本文将重点关注改革开放以来英国史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重要著作、论文和学术会议的发表,以及在这些研究中提出的新观点和新方法。

本文还将探讨改革开放以来英国史研究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在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情况。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英国史研究的回顾和总结,本文旨在揭示这一时期英国史研究的主要特点和趋势,评估其在中国学术界的贡献和影响,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促进中英两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英国史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0年)的英国史研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大门逐渐向世界敞开,学术研究也开始逐渐摆脱过去的束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一时期,英国史研究在中国逐渐复苏并展现出了新的活力。

随着中英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和解读英国历史。

在这一阶段,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英国工业革命、英国政治制度、英国经济发展等方面。

学者们试图通过对这些领域的深入研究,来揭示英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为中国自身的改革开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与此同时,研究方法也开始逐渐多元化。

学者们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文献研究,而是开始尝试运用计量史学、口述历史、比较史学等新的研究方法,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揭示英国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改革开放初期的英国史研究还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中国学者开始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国际同行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合作,这不仅推动了中国英国史研究水平的提升,也为中国学者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声誉。

英语文学国际研讨会总结报告

英语文学国际研讨会总结报告

为促进中外学者在现当代英语文学研究领域进行深入交流,经教育厅批准,英语文学国际研讨会”于日在校区图书馆成功举办。

本次大会由中美诗歌协会、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联合主办,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山东外语教学》杂志、《外国语文研究》杂志协办。

来自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纽约市立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以色列巴伊兰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的九十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Marjorie Perloff教授, 哈佛大学John Solt教授、纽约市立大学Kyoo Lee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山东大学申富英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王卓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陈世丹教授、南开大学刘英教授、山东师范大学于冬云教授等学者分别就学术前沿和热点问题进行了大会发言。

本次会议设立“族裔文学”、“英语诗歌”和“生态、自然文学” 、研究生专场等六个分会场。

此次会议表现出鲜明的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一、本次会议着力探讨中国古典文化传统与西方现当代文学的融会贯通,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服务了新时代的国家战略。

会议集中研讨了中国古典文学、文化在西方经典作家作品中的运用。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玛乔瑞・帕洛夫教授比较了庞德与西方学者对李白《长干行》一诗的不同译文,指出庞德在翻译其中的地名时常常采用直译的方法,而非对它们进行意译。

庞德在《华夏集》、《诗章》等代表作中大量使用中国皇帝、地名等专有名词,其目的不单纯是为了创造独特的意象,而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她利用杜尚的“艺术唯名论”观念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

庞德在诗歌中利用专有名词,表明可感事物不是对柏拉图的理念的模仿和分有,共相不是从可感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只是人们的主观命名而已。

庞德大量使用专有名词,打开了诗歌文本,丰富了人们的理解。

“中国英国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英国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英国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来源:《光明日报》(2013年11月07日11 版)作者:孙坚钱澄由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欧洲学会英国研究分会、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等主办,南京大学英国与英联邦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英国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南京大学召开。

来自英国及中国大陆的21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

与会者就多个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实现了多学科、不同领域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

政治、经济、外交等传统研究领域仍是此次会议所关注的重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吴必康研究员做了题为“权力与经济: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大变革及其变革与稳定关系”的报告。

他认为,从长时段的角度来讲,英国经济政策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和五个发展阶段,分别是重商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和“第三条道路”。

这期间反映出了国家干预和市场经济之间关系的变迁。

经济政策的变动犹如“钟摆运动”,其中既交织着权力与资本的博弈,也反映出无所不在的“变革与稳定”的关系。

爱丁堡大学的历史学家哈里·迪金森教授做了题为“英国激进主义者争取民主政治的进程:1760—1840年”的报告。

迪金森教授认为历史学家应该超越选举制度改革本身,深入理解英国的绝大部分民众在这一时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具体情况。

他通过对英国选举的实际操作情况、城市政治的发展、出版自由的扩大、政治俱乐部以及政治社团的兴起、大规模的政治请愿活动的涌现、大众对于武装斗争以及抗议活动的参与等公共政治领域方面的问题的考察,认为大量的英国民众在被授予议会选举投票资格前,就已广泛参与政治生活。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刘成教授在题为“英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辨析(1815—1914)”的报告中,阐述了孤立主义的起源及其在英帝国的强盛时期、相对衰落时期和联盟时期的表现。

他认为,贯穿于19世纪英国外交全过程的孤立主义,是强大的英国试图控制欧洲局势的一种聪明的手段,即使在结盟时期,孤立主义思想也依然根深蒂固,孤立主义是英国这一时期外交原则的内在要求。

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2020年11月14日,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上海诺宝中心酒店举行,会议由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主办,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和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承办。

来自全国各地50余家高校、研究机构和出版机构的近10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会议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黄艳红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带头人陈恒教授,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高毅教授和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法人代表、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俞金尧研究员,分别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

复旦大学李剑鸣教授、北京大学高毅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炜副研究员和华中师范大学邢来顺教授发表了主旨演讲,他们分别就美国建国者的国家理念、法国大革命要义、“天主教阴谋”谣言的传播与英国政党政治的起源、德意志帝国边地史研究中的学术垦边问题展开论述。

四川大学何平教授、南京大学于文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魏涛助理研究员和上海师范大学代竹君博士分别就世界历史上的危机、应对与变革,17世纪中叶英国突发性事件治理,传染病与南卡罗来纳奴隶贸易商的应对策略和殖民时期赞比亚铜带城镇中的“临时婚姻”问题做了大会发言。

在14日的整个分组研讨环节共有60余位学者分五组,主要就美洲、欧洲和亚洲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许多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第一组的疫病与危机治理是这次研讨会的重要议题。

正如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专家、学者基于对新冠疫情的现实关怀,从他们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主要论述了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相关疾病的发生及其本国社会和政府的认知、应对,也论及全球背景下公共卫生安全面临的挑战、应对和责任等问题。

第二组围绕东亚世界与全球视野,重点讲述了东亚儒家文化传统与经济发展的模式,日本明治维新成败的双重命运,中日、中西方外交政策的转变与差异。

围绕全球视野,涉及的问题较为深入,诸如文书非对应翻译问题所促成的商贸往来,20世纪之交时尚的女性之足体现的美学理念,耶路撒冷城市建设体现的文明冲突,奥斯曼帝国政治制度的缺陷导致的衰落及其在克里米亚战场的角逐促成新兴国家的建立等。

“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 管银凤;邓小明
作者机构: 内江师范学院政法与历史学院,四川内江641112
出版物刊名: 史学月刊
页码: 120-124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7期
主题词: 近代史研究;学术研讨会;世界;中国;内江师范学院;综述;四川师范大学;现代政治
摘要:2011年10月20~23日,由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主办,内江师范学院和四川师范大学联合承办的“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在内江师范学院召开。

来自国内世界史学界的一百二十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会议共收到论文七十余篇。

此次会议主题是近现代政治(含外交)和文化、近代经济和社会、历史理论和史学实践。

会议以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与会者就上述三个主题展开了学术交流和讨论。

第三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三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 毕苑[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06
出版物刊名: 近代史研究
页码: 148-152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综述;中国社会科学院;贵州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海外学者
摘要:2009年8月27—30日,第三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召开。

本次会议以“近代中国的社会流动、社会控制与文化传播”为主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和贵州师范大学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湖北大学和山西大学等兄弟院所大力协助,来自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的20多位海外学者和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地的近百名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共收到论文90余篇。

英国制度创新及其世界意义——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学术综述

英国制度创新及其世界意义——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学术综述

史 学 月 刊 2004年 第10期・学术综述・英国制度创新及其世界意义———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学术综述刘 成(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关键词]英国;现代化;制度创新[摘 要]在“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上,众多国内研究英国史的专家学者围绕“英国制度创新及其世界意义”主题展开了研讨,分别从英帝国与外交政策、英国政党与政治文化、社会与经济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观点,展示了中国英国史研究的最新水平。

[中图分类号]K107(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20214(2004)1020113206Creation of British Institution and Its U niversal Signif icance———A Summary on the Eighth Congress of China’s BritishHistory AssociationL IU Cheng(Depart ment of History,N anji ng U niversity,N anji ng210093,Jiangsu,Chi na)K ey Words:Britain;modernization;institution innovationAbstract:Many Chinese scholars specializing in British history talk about the topic of“Creation of British Institution and Its Uni2 versal Significance”in the Eighth Congress of China’s British History Association.They analyze the reasons how Britain became the first modern country from diffenent aspects including British imperial policy and foreign policy,political party and political culture,society and economy,etc.Many ideas are new and show the level on British history research in China. 2004年5月17~19日,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在江苏省淮安市举行了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

中国近代史纲要学子研讨主持词

中国近代史纲要学子研讨主持词

中国近代史纲要学子研讨主持词今天要和大家聊的问题是“西方殖民入侵对中国近代的影响”,更确切的说是谈谈西方殖民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毫无疑问,首先带来的应该是鸦片。

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法、美等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而此时的中国呢?当然是还在做着天朝上国、康乾盛世的美梦。

虽然清廷开放了几个通商口岸,不过慢慢的英国人发现正常的贸易使他们处在了贸易差异地位。

这时他们想到了鸦片,用鸦片来打开中国的市场,扭转贸易差异,并且清廷的腐败,他们不仅成功的打开了市场而且用鸦片快速的走上了入侵中国的道路。

鸦片的大量流入蚕食了中国人的体质和精神,大量财富外流,使本来就国库空虚的国家更加摇摇欲坠。

接下来带来的就是火药了。

无论有没有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都会发生,因为他们的目的并不是销售鸦片而是侵略中国,掠夺中国的宝贵的资源与廉价的劳动力,将中国作为其海外重要的殖民地。

中国的历史发展从此发生了重大转折。

《南京条约》的签订更是刺激了帝国主义殖民入侵、奴役中国人民的速度——一个个不平等的条约接踵而来。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清廷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并一步一步的控制了中国的各方面的发展,那时的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已被殖民地化了。

列强强盛的枪炮迫使清廷不得不去向他们学习,加上太平天国运动使这种愿望更加迫切,所以洋务运动兴起了,但是结果必然是失败的而列强却趁机控制了中国。

不过,洋务运动为近代中国的军事起步奠定了初步基础,对近代中国有深远的影响。

列强的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破坏了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当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列强并不愿意看到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以他们利用获取特权,在中国销售商品,经营轻工业和重工业,掠夺资源剥削工人,并与官僚资本主义勾结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打压。

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青岛举行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心同时宣告成立

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青岛举行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心同时宣告成立

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青岛举行中国近代社会
史研究中心同时宣告成立
吕文浩
【期刊名称】《历史教学》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 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8月9-11日在美
丽的海滨城市青岛举行.这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岛大学共同
主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文化史研究室、《近代史研究》编辑部
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承办,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山西大学、苏州
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六所大学协办.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大陆以及港台地区的一百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一部分特邀代表也应邀参
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共九十余篇.
【总页数】1页(P74)
【作者】吕文浩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近代中国的城市·乡村·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J], 孙欣
2.铁路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第三届中国近代交通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J], 赵伟
3.构建“本土化”的中国社会文化史--第五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雷平
4.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青岛举行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心同时宣告成立 [J], 吕文浩;
5.第三届中国近代交通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召开 [J], 南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世界近代史学科发展述要

世界近代史学科发展述要

世界近代史学科发展述要作者:赵士国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15年第11期摘要讲述1949年后我国如何将《西洋近代史》转化为《世界近代史》。

1978年后又如何发展学科理念,在诸多研究领域有新的突破。

关键词世界近代史,“西洋史”,西方史学史中图分类号 K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5)22-0067-06世界近代史是一门断代史学科,是世界通史的一部分。

它的萌生与发展是与世界通史学科联系在一起的。

在中国,《西洋通史》曾是《世界通史》教学与研究的开始。

《西洋近代史》即讲述文艺复兴后的欧美史,也就成为中国世界近代史学科的萌生。

新中国成立前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史学领域开始居于指导地位,《西洋史》名称被抛弃,正式有了《世界近代史》的名称。

该学科也伴随新中国的发展而逐渐成长起来。

一、1949~1978年间的学科状况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联史学家着手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探索世界史问题。

从1934年起,苏联的大中学校都设置了世界近代史课程,并编写教材。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要建设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的《世界近代史》,借鉴苏联经验和成果则是一条捷径,加之当时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就更加重了“学苏联”的氛围。

还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学者就已着手翻译苏联的世界史著作。

1949~1950年出版的几种著作对开创中国世界近代史教研工作帮助很大,例如鲍爵姆金主编的《世界外交史》(叶文雄等译),其中3、4、5部分讲近代史,颇有参考价值。

又如古柏尔主编的《殖民地、保护国新历史》(吴清友译)上卷,讲述1789~1918年的内容,这是在《西洋史》中很少见到的。

50年代中后期由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10卷)和各种断代史、国别史著作被大量翻译,这就更丰富了对苏联世界近代史学科的学习内容。

例如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编的《近代史教程》(5卷)、叶菲莫夫的《近代世界史教程》上下册、波尔什涅夫等所著《新编近代史》(第1卷)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世界近代史学会暨英国史国际研讨会综述作者:于文杰黄海斌任有权2010年6月28日至7月1日,由中国世界近代史学会主办、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承办、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协办的中国世界近代史学会2 010年年会暨英国史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参加本次大会的有来自国内外六十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多家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的一百六十多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是近年来该研究会与会人数最多的一次。

大会共收到论文或论文摘要一百二十多篇。

会议采用大会主题报告、分会场讨论、学术评点和大会总结等形式,与会学者围绕大会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一、大会主题报告:关注国际学术前沿问题大会主题报告是本次会议的亮点之一,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作主题报告。

他们的研究紧扣国际学术前沿问题,开拓了与会学者的视野。

法国大革命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史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

北京大学高毅教授在报告中认为,以暴力为主要特征的法国大革命在“反革命”思想盛行的今天越来越受到排斥,持“反革命”思想的观点相信社会的变革完全可以选择温和的改良而避开激进的革命。

高毅认为这是一种非历史的观点,历史学必须对革命暴力,特别是法国革命暴力的历史正当性做出新的论证。

他认为法国革命暴力存在三大特征,即平民性、恐怖性和高效性,并认为三个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法国革命的暴力实际上自始至终是一种平民性的暴力。

此外,他指出法国革命是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同时存在并且缠结在一起的,极端的暴力与这种二合一的沉重压力有关,并由此论证了法国革命暴力的历史正当性。

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为我们深入研究世界历史铺平了道路。

武汉大学向荣教授对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问题进行了再思考,他介绍了在欧洲引起巨大反响的著名学者布伦纳关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观点,指出我们现在需要重新认识这一问题。

例如,在时间上过去认为过渡只是一个很短的时间,但是现在很多人发现过渡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历了数个世纪。

另外过渡的主体和动力都需要我们重新研究。

南京大学沈汉教授对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作了探讨,他认为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看成是封建主义或者资本主义。

他在详细分析了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后,提出了“后封建主义”的概念,并认为这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观点的很好的修正。

过去对西方历史的研究长期关注上层社会状况,对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研究相对较少。

天津师范大学侯建新教授在题为英国农民的中国世界近代史学会暨英国史国际研讨会综述土地权利和社会发展的报告中,则从下层人民的视角来分析中古英国农民的土地权利问题。

他认为,欧洲特定含义下的封建制度的核心是一种领主)附庸关系,在这种封建制度下,附庸拥有自己的土地权利,采邑可以继承和转移,农民的土地占有是非常安全的。

武汉大学的陈勇教授也十分关注下层人民的权利,在医疗救济中贫民的权利博弈——十八九世纪英国历史的相关考察的报告中,他认为英国十八九世纪的医疗救济既与济贫法史密切相关,又是近年西方医疗社会史特别是患者权利研究的热点问题,其焦点集中在下层贫困患者获取医疗救助的权利。

当时的英国贫民为了谋求医疗救济,维护自身健康权利,必须与施济者进行博弈,这种博弈可以说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积极成果。

战争与和平问题是当今世界最热点的问题之一。

武汉大学的张德明教授从国际环境的角度来分析美国19世纪中期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经济扩张。

他认为1839-1858年是美国在西北太平洋地区进行经济扩张的重要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扩张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特点是十分注意利用国际环境的有利因素。

北京大学彭小瑜教授的报告十分重视案例的研究。

他分别分析了天主教在1983年和1993年发布的两道和平通谕,即《和平的挑战》和《在和平中播种正义收成》。

他认为,《和平的挑战》发布的目的是要改变教会民族主义的倾向,提倡对全人类公益的关怀,而《在和平中播种正义收成》发表在冷战刚刚结束之际,它批评了冷战思维,倡导人权,并指出在国际竞争中回避人权问题将失去道义上的优势。

两位来自英国的著名学者也应邀作了大会主题报告。

英国伦敦大学的帕特.塞恩(Pat Thane)教授作了题为《生活在一个老年社会:英国在过去的100年》的报告。

她认为在过去的100年,年龄结构的变化成为英国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英国已经步入了老年社会。

她分析了因为年龄结构的改变所引发的英国社会的各种变化,认为这并没有带来任何明显的负面影响。

利兹大学的约翰.沙特尔(John Chartres)教授探讨了17)20世纪英国的农业化,他认为英国在这一时期农业的发展是与英国政府密切相关的,特别是自由贸易制度和相应的关税制度对英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外专家关于英国史研究的报告,为国内的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一种浓郁的国际化氛围。

大会主题报告的论文高瞻远瞩,问题意识突出,具有很高的研究水平和学术价值。

二、分会场讨论:体现出对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11新世纪10年大国史及重大历史问题。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美国史研究得到与学会者极大的关注。

纽约州立大学的托马斯.考克斯(Thamas Cox)认为,从镀金时代到帝国主义时代,美国的各个阶级或派别对于美国宪法的解读是不同的,并且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南京大学博士生江振春与任东来教授探讨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与自然法解释模式。

他们认为在美国的司法审查中,联邦最高法院用自然法和自然权利学说来解释宪法是否恰当一直存有争议,文章分析了自然法解释模式兴衰与复兴的历史轨迹和形成原因。

厦门大学盛嘉教授从美国革命谈起,进而分析如何界定一场成功的革命。

他对美国革命的性质进行了分析,认为革命有其一致性。

他还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各国的革命进行了简单的对比,最后他论述了界定一场成功的革命需要参考的元素,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辽宁大学韩毅教授分析了近代美国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

他指出近代美国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即资本引进、技术引进、制度创新、民族精神,并且对这些后发优势进行了简单而又深入的探讨。

山东师范大学王静教授分析了“特伦特”号事件与美国的反应和对策,对于我们了解内战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具有一定的意义。

最后,学者们还介绍了国内外美国史的研究状况。

首都师范大学周钢教授探讨了美国牛仔研究热,讲述了牛仔研究的由来和研究现状并简单地论述了当今关于牛仔整体研究的几个方面,使大家对美国牛仔的认识更加深入。

洛阳师范学院杨成良给我们梳理了美国史学界近20年黑人奴隶制研究的状况,让我们对美国史学界关于黑人奴隶研究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临沂师范学院伏广存分析了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美国西进运动的研究,并将其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进行比较研究。

除美国史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历史的研究同样得到学者们的重视。

郑州大学张倩红教授以西方传教士视野中的开封犹太社团为题作了报告。

她首先简单介绍了开封犹太人的由来,以及研究的意义等问题,进而论述了耶稣会士之所以对中国开封犹太人如此感兴趣的原因。

她认为开封犹太人问题不仅从基督教的角度上使他们感兴趣,而且从历史学家和学者的角度上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苏州大学高芳英教授总结了欧美三大医疗保险模式的历史成因。

她认为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三大医疗保险模式分别是:英国的“放府计划型”全民保险模式、德国的“政府引导市场型”社会保险模式、美国的“高度市场化”商业保险模式。

苏州科技学院卞蓉与祝曙光教授论述了加拿大日裔移民与日英加三国的关系,他们介绍了近代日本移民海外的原因,并从英属加拿大的日本移民的角度来分析当时日本与英国、加拿大的关系,读来颇有新意。

陕西师范大学李秉忠博士作了题为《土耳其库尔德问题迷思》的报告。

他指出库尔德问题的本质是,如何在保证库尔德人生存权利和维护土耳其核心国家利益之间达成妥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型的国家认同。

他认为在目前形势下土耳其要解决这一问题几乎没有可能,但它的种种措施对于我们深刻认识跨境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并寻找合理的解决途径提供了极有参考价值的模板。

贵州师范大学许静分析了印度莫卧儿王朝时期的城市发展。

文章揭示出莫卧儿王朝城市发展的几种途径,并认为通过多种途径兴起的各个城市发展趋势不一,而莫卧儿王朝的兴衰也在一定程度上注定着它们的繁荣和败落。

21世界英国史若干重大问题研究英国史国际学术研讨是本大会的中心之一,大会专门设置了英国史研究国际研讨会会场。

国内英国史研究者齐聚一堂,以丰富的研究成果来畅谈英国史研究的心得和体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的吴必康研究员探讨了英国执政党与民生的关系。

他认为,近代以来,英国执政党及其民生政策和理论,从济贫法到福利国家,有长期历史实践和经验教训,其核心在于资本的利润追求与百姓的柴米油盐之间寻求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平衡。

因此,英国各大政党的执政历史,也是为了维护资本的根本权益、维持民生底线的历史。

南京大学陈晓律教授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Amy Chua)的著作帝国时光(Day of Empire:How Hyperpowers Rise to Global Domi nance-And Why They Fail)中对大国兴衰的探讨出发,对英国衰落的原因进行了重新解读。

他提出,超大国家应该具有宽容精神,英国的衰败是源于其在本土外的非容忍度,把殖民地与母国的“待遇”分隔开,并任由在这个共同体内逐渐产生出越来越多的不宽容氛围,结果使英帝国从世界霸权国沦落为二等国家。

他指出要在全球范围内脱颖而出,一个社会就必须使其自身能够调动起世界最优秀人才的积极性,而无论其种族、宗教和其他的背景如何。

天津师范大学刘景华教授认为崛起时期的英国经济呈现出板块化的特征。

16世纪始以伦敦为中心,全国呈现一体化。

近代英国住要指英格兰)在十八九世纪崛起时,其经济形成了东南部、中部和西北部三大板块,而且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今天。

在十八九世纪之交的英格兰,西北部工业区和东南部商贸区形成了经济发达的两极,或者发达的两大板块;而在两极之外,除了最西面和最北端的偏远边境极落后可不予计论,大部分郡是两极之间的“中间地带”,似于中国的中部“塌陷”。

南京大学刘金源教授对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及其运作过程进行了探讨,他从内阁制的萌芽、威廉三世时期的内阁、安妮女王时期的内阁等以时间和内阁发展为序对内阁形成进行研究,并分析了早期内阁制的基本特征。

扬州大学陆伟芳教授指出舞弊主要是因为在选举中缺少对操作的监督。

英国在第二和第三次议会改革后,贿选的数量却呈上升趋势。

公众舆论对贿选形成较大压力,他们递交请愿书,使得议会不得不保障民主,进行改革。

她认为,英国的选举舞弊及其对策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当代的民主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四川师范大学周小粒副教授从法案颁布的背景、主要内容及相关争论、意义和影响等方面全面分析了《1948年英国国籍法》她认为为了延缓殖民地的独立进程,英国对法律和传统习俗进行重大变革,制定了一部加强英帝国和英联邦团结的法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