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3、 教育艺术的概念: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方面的教育个性和特点。(pint [pa?nt]:品脱)(105)
4、 教育艺术特点:情感性;双边性;创造性;审美性
5、 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区别:(107)
认识教育规律: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向实践学习;向创造条件使一定教育规律得以实现;注重多种教育规律协同发生作用服务一定的教育目的;利用教育规律加速或延缓教育系统某方面发展的进程;把教育规律理论转化为行动指南。
第二节、教育原则(95)
1、 概念: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第一节、教育规律
1、 概念:教育系统在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81)
2、 分类:教育结构规律、教育功能规律、教育发展规律(87)
3、 教育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89)
4、 按教育规律办事:不意味着教育主体在教育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而是要求教育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科学地认识和利用教育规律。(91)
教育学-第三章--我国的教育方针
❖ 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的关系:
❖ 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密切相关。教育规律是 教育方针制订的依据和基础,教育方针是教 育规律的反映。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又有本 质的区别:教育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教育方针则是人们主观意志 的产物。但正确的方针,是人的主观对客观 规律的正确反映,也有客观性,不是纯主观 的东西。正确的教育方针,既是主观的,又 是客观的,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
第二节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一)经济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
(二)现代生产的科学性和智力化特点决定了 生产和经济发展对教育的依赖性
(三)现代教育生产性的突出特点也决定了它 必须为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服务
二、教育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 三、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接班人突出体现了通过教育培养有一定政治意识
的人才来维护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即使教育目
的更全面地反映教育的主要社会功能:经济功能 和社会功能。
❖ (二)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 发展
❖ 1、确保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统一发展。 ❖ 2、确保德、智、体、美等方面主动发展。 ❖ 3、确保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 内容:“做到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学与用相结合;使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 实践相结合。”而教育只有从观念、体制、结 构、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改 革,才能实现这几方面的结合。
第四节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政党)对各级各类学 校教育关于人的培养质量、规格的总规定。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 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是马克 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尤指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身体发展指个体有机体各个组织系统的健康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因论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2)外铄论柏拉图是西方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1)内因论1、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2、柏拉图——认为“理念”先天存在于人的灵魂内,人只有通过追忆才能获得知识;3、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费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4、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所有其他的能力,包括道德都是受成长规律支配。
”(2)外铄论1、荀子——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只有通过学,才能发展善。
2、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本身没有任何内容,可以在上面任意涂抹,即外部力量决定人的发展状况。
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强调外部力量的决定作用。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通过个体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个体积极的实践活动是架通内因和外印的桥梁,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现实的力量。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1、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
青少年身高、体重两个生长高峰期—— 0—1岁/青春期2、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有晚。
教育学(第三章)
1.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主要观点
教育应尊重、顺应儿童的天性,使儿童的本性 不受恶劣社会现实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教育应把儿童培养成“自然人”,而不是社会 的“公民”
儿童生来具有健全的本能和善良的天性,儿童的 心灵生来就具有自由、理性与良心的成分
卢梭所讲的个人实为脱离具体社会现实的抽象 个人。
相对而言,培养目标较为具体,且具有一定 的针对性和现实的可行性 课程与教学目标则最为具体,最能在实践层 面上加以操作与实施
1.教育目的 古希腊学者将“理性的培养”作为教育目的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将“明人伦”作为教育目的 2.培养目标 P67 3.课程与教学目标 文学 P67 科学 P68 艺术 P68
社会的存在 社会价值
优先于
决定
高于
个人的存在 个人价值
个人本位论最根本的错误是秉持一种抽象的个 人观念,看不到人的社会制约性,抽象地谈论人 的先天本性。 社会本位论的缺陷在于把社会看成一个非历史 的、静止的、固定不变的独立实体。 个人既是社会历史的产品,也是社会历史的创 造者,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社会提 供的环境与条件的支持。
认为社会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首要要素
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使整个 个体掌握社会的知识与规范,成为符合社会准则 的公民 认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不具有独 立存在的价值,个性的存在没有价值与重要性 强调个人对社会规范或社会权威的服从
个人本位论的基本假设
个人是原始自足的独立实体 个体是真实存在的,而社会是抽象的
是否把提升个体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看作教育 的目的,是现代教育区别于古代教育的一个根 本标志
(1)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各项基本的自由权利, 把学生看作是享有人格尊严的、具有独立个 性的人(教育增进受教育者作为人的价值与 尊严的基本前提)。 教育制度要体现出对受教育者基本人权的尊 重 教育应面向学生开展基本人权教育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3、关于“教育产业化” (1)涵义:将教育作为一种产业,以市场经济运作模 式来运行,产业经营以赢利为目的,追求利润和经济效 益。 (2)教育能不能产业化? 不同观点:教育应完全产业化;教育可以部分产业化; 教育不应该产业化。 经营目的——赢利?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一致? 功能发挥——经济功能、精神陶冶功能 投入渠道——个人投入、国家投入、集体投入 收益受益——物质的、精神的;个人、集体、国家、社 会 生产产品——性质(物质、精神)、价值(直接、间接)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还是创造经济价值?这是 回答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的关键
熟知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们仔细比较中美 两国的教育后得出这样的认识与判断:中国教育更强 调把孩子培养成现实社会的价值趋向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具有强大的社会功利性,而缺乏受教育者的主体 性;美国教育更强调按照孩子自我固有的兴趣、爱好, 甚至能力倾向,把被教育者培养和发展成对个人和社 会而言均具有最大和最好可能利益的人。我们在对孩 子进行教育、培养和施加影响的过程中,要牺牲 掉大 部分受教育者的个性、兴趣和自主性,这可能在短时 间里使学生取得举世瞩目的佳绩,但就长远来说,人 的发展毕竟是个终生不懈的过程,我们用十几年学校 教育所积累的经验和近乎工艺流程的精细模式去抗衡 受教育者终生的主观愿望和主动发展能力是多么愚不 可及!那些被磨灭了个性、兴趣和自主性的孩子,其 发 展潜力和终生发展的成就也就可想而知。
从教育自身发展特点看,教育具有未来性、 周期性长的特点,是为未来培养人才。教育 必须面向未来,善于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出发规划现在的教育,为社会超前培养人才, 因此,教育必须先行,树立超前教育观,教 育投资也要超前增长,还要超前建立师资培 养体系,加强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3)“教育先行”的前提条件 教育先行始终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 教育经费的投资与增长不能无视经济发展的 客观实际。
教育学(第三章)
学前教育的独特任务 帮助幼儿掌握语言工具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各种器具 形成与他人合作或理解、 形成与他人合作或理解、服从外在规则及成人要求 的两种交往模式 初步形成积极要求自己和相信自己学习能力的态度 等。
2.童年期与小学教育 童年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 童年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 , 也是生长 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 发育最旺盛 、 变化最快 、 可塑性最强 、 接受教育最 佳的时期。 佳的时期。 小学生由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 小学生由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 思维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 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自我意义进一步发展,对自己有一定的评价。 自我意义进一步发展,对自己有一定的评价。 对道德概念有了比较抽象、本质的认识, 对道德概念有了比较抽象、本质的认识,并开始从 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 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
(二)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征与教育
启蒙时期 学龄初期 学龄中期
幼儿期 3—6岁 6 童年期 6—12岁 岁 少年期 12—15 15岁 12 15岁 青年初期 15—18 18岁 15 18岁
学前 教育 小学 教育
中学 教育
1.幼儿期与学前教育 幼儿期被公认为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 幼儿期被公认为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 , 此阶 段中,有许多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最佳发展期:3 段中,有许多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最佳发展期: 岁前的语言; 岁开始的图像知觉; 岁前的语言 ; 4岁开始的图像知觉 ; 5岁的数数与简 单计算,以及生活、行为习惯与节奏的初步养成等。 单计算 , 以及生活 、 行为习惯与节奏的初步养成等 。 认知方面,幼儿最大的变化在于口语的发展 , 2-3 认知方面 , 幼儿最大的变化在于口语的发展, 岁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 岁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 幼儿的思维尚具有不可逆性、静态性、 幼儿的思维尚具有不可逆性、静态性、不合逻辑等 特征。 特征。
教育学第三章
第三章
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 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 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爱因斯坦
学习目标
01 02 03 04
第三章
第三章
目的是人类对活动结果的一种指向和规定。教育 目的的确立不仅是一个国家人才利益的意志体现, 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规范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使教育 活动更加合乎教育的规律性和社会的需要性。因而,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本章主要探讨教育目的的概念、意义,教育目的的 各种理论,我国教育方针的发展历程及全面发展的 组成部分等内容。
第二节 教育目的理论
“教育目的和目标对社会负有某种职能,不依据 社会文化和社会制度而去制定教育目的和目标是不可 能的。教育反映文化的实质及其结构,同时它还是社 会制度稳定和发展的基础。”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 因此或多或少地、客观地存在于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 实践中。
第二节 教育目的理论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生存》中所 言:“每一项教育行动都是指向某个目的的一个过程的 一部分。这些目的是受普遍的和最终的目的所制约的, 而这些普遍的和最终的目的基本上又是由社会确定下 来的。”
第二节 教育目的理论
(一) 社会本位论
第二节 教育目的理论
第二节 教育目的理论
二、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 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1) 人的智力和体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运用,其 他方面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运用。
(2) 人的智力和体力在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结合起来, 统一起来。
第二节 教育目的理论
3. 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这是发展的度的特征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学第三章遗传与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及 其年龄阶段,同时,它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发 展特征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儿童心理学研 究证明,儿童的思维与他们大脑的重量,脑电波 和脑神经结构有密切联系。同时,大脑平均重量 的发展趋势与儿童思维发展的平均速度水平也是 一致的。
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 人的发展是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组织,一定的 生命力为前提的。没有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变 得不可能。人通过先天遗传获得发展能力对人的 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遗传问题研究发现,人的外在体征的遗传制约性 比行为能力的遗传制约性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
1,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2,环境推动和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人一生下来,就受着环境影响,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 着。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 他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 客观条件,人具有社会性的特点,人的发展永远不能离开 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
• 人对环境影响具有选择性,个体对环境存在适应 与对抗,“出淤泥而不染”讲的就是这点。
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 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证明,遗传的环境在人的身 心发展中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相互作用的。
4,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 由上述可知,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 能性,人的遗传素质也会随环境,教育和实践活 动的作用逐渐发生变化,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在 整个发展过程中总体上呈减弱趋势。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功能
• 教育的负向社会功能: (请举例说明)
• 个性化是个性形成和发展、其固有特 征不断彰显的过程。
– 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形成与主体能力的发展; – 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 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 (2)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和个体享用功能。
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 《学会生存》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 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
• 一、教育功能的定义: • 综上,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 各种实际的作用和影响。
• 二、教育功能的分类: 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 能和社会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也称为教 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或教育的 直接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也称教育的派生功能或教育 的工具功能或教育的间接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的功能可分为正向 功能和负向功能。 3.从作用的呈现方式看,教育 教育的个体功能
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 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 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 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第一,教育可以改变劳动能力的形态,使潜在 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第二,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来提高劳动生产 率 • 2.教育通过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一 是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二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4.教育的政治功能: • 最主要的政治功能是促进政治民主化,表现在: 一、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二、教 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 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 (1)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制造舆论来影响社会政 治生活 • (3)教育推进着政治民主化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第一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一)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规定人的身心素质的培养规格和质量,二是规定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即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
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界定,是特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
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能测量,但目的不能测量。
(三)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激励作用教育活动因为有可以达成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就可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所谓关键发展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2、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受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
3、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4、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6、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7、个性又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8、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9、被有些专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是少年期。
10、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1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理想和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3、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内发论-----弗洛依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奥地利人,心理学家、精神病 医师、潜意识理论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精神 分析学派创始人。曾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 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次年起作为临床精神 病学家私人开业。早期从事催眠治疗工作,后 创用精神分析法。193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 通讯会员。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 避难,不久因颌癌逝世。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个体的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 展和社会适应发展三个方面:
•生理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系统的发展及其机能的
增长,是人身体方面的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认知和情意方面心理活动能力的发
展及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是人精神 方面的发展。
•社会适应发展是指人的社会特性及能力的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个体发展的动力:
生理发展是通过机体内部新陈代谢的作用,逐步 发育完善的;而社会通过教育向受教育者提出的 要求所引起的新需要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心理水平 和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 内因,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动力;其中,受教育者 通过与社会的不断交往,外在的社会适应要求不 断转化为其内在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在个体活动中 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论的基本思想是: 第一,遗传与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如,环境对 于某种特性的形成能否起到作用,起多大作用,往往依赖于这种特性的遗 传基础。 第二,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它包括两层含义:一 是遗传可以影响环境,环境可以影响遗传;二是遗传中有环境,环境中有 遗传。如,新生儿总是带着各自不同的气质(神经类型)来到人间,有的 好哭好动,有的文气安静。 第三,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它们是一个动态的相 互作用过程。 第四,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动力关系。
教育学第三章
(《儿童权利公约》、《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 展世界宣言》、《未成年人保护法》)
三、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相应的)教育(措施)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教育上要循序渐进; 在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要区别对待。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上要抓住儿童发展的 关键期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教育要一切从实际 出发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教育上要注意因材施 教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作用
第二节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 发展规律
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作用 一、什么、遗传素质及“遗传决定论” 2、环境及“环境决定论”
3、教育及“教育万能论”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节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展规律
W= X+y+z
总 结
遗传素质
(物质基础生物前提)
人的发展 主观能动性 内部条件,提供动力 环境(教育) 关键性的决定性作用
一、科学的学生观
•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可教的)。 •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二、正确的儿童发展观
• 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 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 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一、科学的学生观
二、正确的人的发展观
三、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 四、教育如何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一、什么是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的含义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
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 现实特征的过程。 人的发展在内容上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课件
和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
03
加强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加速,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日益凸显。教育应加强与产业的联系,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构建
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人们不断学习的需求。
03
教育与政治关系
政治制度对教育制约作用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不同的政治制度下,教育的领导权掌握在不同的阶级或集团手中,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 等都会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和制约。
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政治制度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教育可以培养具有政治素养、领导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 才,为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动力。
教育传播政治意识
教育通过传播政治意识、政治观念和政治态度,影响人们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 增强人们的政治认同感和归属感。
80%
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更加注重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 教育的变革。
02
教育与经济关系
经济发展对教育推动作用
提高教育投入
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和家庭对 教育的投入能力增强,可以提 供更多教育资源,改善教育条 件。
促进教育普及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提高 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促 进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教育与文化关系
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教育中体现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 径
通过课程设置、教材内容选择以及教学方式方 法,教育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 会习俗等传递给下一代。
教育促进文化创新
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教育也通过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和 实践能力,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教育与文化传承、创新的 互动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班级管理【名师视频讲解本节考点出题】内容简介本章主要考查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考生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重点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能够针对班级实际和小学生特点,分析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能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组织有效的班队活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高频考点提要1.班集体的发展阶段;2.班集体的基本特征;3.班级管理的内容;4.班级管理的模式;5.班级管理的原则;6.班级管理的方法;7.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8.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高频考点速记一、班级的概念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在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同时也是其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一)班集体的发展阶段班集体从其初步形成到巩固成熟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一个优秀学生班集体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如下过程:1.组建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初进学校,全体学生尽管在形式上同属一个班级,实际上都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
班集体靠教师组织指挥,靠行政手段组织班级。
班集体的目的任务都来自教师个体自身要求。
2.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同学之间开始相互了解,在班主任的引导培养下,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分子,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开始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
但是,班级离不开班主任的组织指挥,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班风也尚未形成。
3.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班集体已成为教育主体。
不仅学生干部,多数学生也能互相严格要求。
教育要求已转化为集体成员的自觉需要,也无需外在监督,已能自我管理和教育。
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形成强有力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大家勤奋学习,各项活动表现良好。
4.成熟阶段这一阶段是班集体趋向成熟的时期,集体的特征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为集体成员所内化,全班已成为一个组织制度健全的有机整体,整个班级洋溢着一种平等、和谐、上进、合作的心理氛围,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并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二)班集体的基本特征一个成熟的班集体,一般具备以下基本特征: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条件。
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班级领导集体包括班委会、小组长和各学科代表,以及班级团队组织等。
团结有力的班干部是组织实施班级活动的重要保证力量。
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健全的集体还受到相应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并把取得集体成员认同的、为大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作为完成共同任务和实现共同目标的保证。
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风是班级中多数成员所表现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倾向,包含情绪状态、言行习惯、道德面貌等,它是经过一定时间的相互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班集体的形成虽然强调共同的奋斗目标和集体的规章制度,但并非以压制学生的个性为代价。
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一定会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也会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审美情趣,必然也有不同的人生目标与理想追求。
三、班级管理概述(一)班级管理的概念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
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资源,主要对象是学生,管理的主要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二)班级管理的内容1.班级组织的建设班级组织建设主要包括班级组织机构的建立和班级组织规范体系的建立。
其中班级组织机构分为班委会制度、值周班长制、建立各种类型的小组、班级学生会议制度;班级组织规范体系的建立包括班级组织制度、行为规范、集体舆论和班风。
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有利于教育。
2.班级日常管理班级日常管理的内容包括思想管理、纪律管理、学习常规管理等内容。
思想管理是指对学生的基本思想进行引导、教育和规范。
纪律管理是班级常规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
学习常规管理包括学习态度的管理及教育和学习活动的常规管理。
3.班级活动的管理班级活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发展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
班级的教育管理是通过各种活动实现的,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
4.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班级的主要管理者是班主任。
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主要是指班主任对影响班级发展的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力量、家庭教育力量以及社会教育力量。
四、班级管理的模式(一)常规管理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班级常规管理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本要素。
(二)平行管理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平行管理的提出者为马卡连柯。
他认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影响学生所在的这个班级,然后通过学生集体与教师一起去影响每个学生。
(三)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
班级民主管理的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使每一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
(四)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五、班级管理的原则班级管理原则是班级管理者组织全班学生,参与学习、劳动、文体、社交等多项教育与管理活动,有效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
这是对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组织班级活动、处理班级事务的基本要求。
(一)方向性原则方向性原则就是指班级管理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
这是班级工作受社会政治、经济制约的客观规律的反映,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及其特点所决定的。
(二)全面管理原则学生管理与一般管理活动相比有其独特性,它要实现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因此,学生管理必须面向全体,从整体着眼。
(三)自主参与原则自主参与原则是指班级成员参与管理,发挥其主体作用。
学生自主意识较强,他们是班级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一旦他们真正参与管理,班级管理效率将成倍提高,班级的发展将获得强大的原动力。
(四)教管结合原则教管结合原则是指把班级的教育工作和对班级的管理工作辩证地统一起来。
具体地说,就是班级管理者对学生既要坚持正面引导,耐心教育,又要凭借必要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约束其行为,实行严格的教育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教育的实际效果。
(五)全员激励原则全员激励原则,是指激励全班每个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体力等各方面的潜能,实现个体目标和班级总目标。
(六)平行管理原则所谓平行管理原则,是指管理者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地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影响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以收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坚持平行管理原则应遵循如下要求:第一,要组织、建立好的班集体。
第二,要善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第三,要加强个别教育。
六、班级管理的方法(一)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班级教育管理者了解班级学生和班级整体情况,把握班级特点,解决班级教育管理问题的方法。
(二)目标管理法目标管理法是班级教育管理者和班级学生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学校任务和班级实际情况,共同规划班级或个体在一定时间内要达到的目标,并将目标分解成一定的层次,逐级落实,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努力使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方法。
(三)情境感染法情境感染法是班级教育管理者利用或创设各种教育情境,以境育情,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的方法。
(四)规范制约法规范制约法是用规范、制度等约束学生行为,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五)舆论影响法舆论影响法是班级教育管理者通过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形成积极的、浓厚的班级学习、生活的环境氛围,从而对身处其中的每个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方法。
健康的班级舆论是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六)心理疏导法心理疏导法是班级教育管理者运用心理学知识、方法,对学生给予辅导、疏导或进行沟通,解开学生心理症结,使学生保持心理平衡,促进其心理发展的方法。
心理疏导法的常用方式有心理换位法、宣泄疏导法和认知疏导法三种。
(七)行为训练法行为训练法是指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劳动等实践活动中,班级教育管理者运用心理学的行为改变技术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矫正,使其知行统一,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
七、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一)班级管理中的问题1.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二)班级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解决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性,发扬学生在班级自我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强调师生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开发。
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班级活动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管理的宗旨。
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
3.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要实行班级干部的轮流执政制,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并学会与人合作。
以训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主的班级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将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教育活动转变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即把班级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
八、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班级突发事件是班级中突然发生的、教师预料不到的事情,也称偶发事件。
(一)小学班级突发事件的类型1.成员间的分歧2.打架斗殴3.顶撞4.恶作剧(二)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1.教育性原则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以让学生受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为目的。
班主任要本着教育从严、处理从宽、化解矛盾、教育全班的精神,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对方方面面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尽量做到公正、公平,才能够使学生真正受到教育,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