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完整资料).doc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3)区域发展阶段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区域的主要特征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具有二、区域空间结构1.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区域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2.乡村地域地域范围产业活动以为主城市地域地域范围产业活动以为主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3.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呈现状;交通运输线路呈现状城市和工业状;城市群和工业区状三、区域产业结构1.产业结构是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2.产业结构的差异农业地区工业地区城市地区人口分布特点产业分布特点产业结构特点对外经济联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四、区域发展阶段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1常用指标:、、2.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通过、、、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3.总区域发展阶段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三次产业比重经济发展水平区内经济差异对外开放程度区内发展状态五、区域发展差异(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划分依据:、、、西部:川、渝、黔、滇、藏、陕、宁、甘、青、新等10个。

中部:黑、吉、内蒙古、晋、豫、鄂、湘、皖、赣等9个。

东部: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等12个(二)东、中、西部发展差异东部地带中、西部地带自然因素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社会因素城市化水平科技、教育和文化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因素发展基础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状况(三)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南方与北方通常是针对东部地区而言,以_为分界线。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产业结构交通运输对外开放(4)西部大开发目的:西部地区:西部经济地带的10个省(区、市)以及中部地带的和东部地带的。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提纲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提纲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区域的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1)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特征,(3)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区域与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性。

3.区域的划分:(1)划分的指标既可采用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

可按自然要素特征划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

说出下列区域划分的指标:1.以积温为指标,将某个地域划分为不同的热量带。

是按单一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2.根据语言、宗教等指标,将世界划分为东亚文化区、中东与北非文化区、欧美文化区等。

是按综合指标、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3.综合地形、气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分成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是按综合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4.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可以把一个区域划分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是按单一指标、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5.以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为指标,将某个地域划分为不同的干湿区。

是按单一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2)划分的目的:人们划分区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1.均质区:均质区是指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举例:可以按照某一自然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自然区域,如根据地形划分出的高原区、平原区等,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划分出的湿润区、干旱区等;可以按照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人文区域,如方言区、水田农业区等。

2.功能区:功能区是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性的区域。

功能区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例如,城市经济区指以城市为中心,并且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旅游区、贸易区等都属于功能区。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上课讲义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上课讲义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3)区域发展阶段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完整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推荐文档

(完整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推荐文档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一、区域:1.概念: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特征:a.有一定的界限模糊的:植被区、气候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明确的:行政区(国家之间、两省之间、两州之间、两市之间等)b.相似性、连续性(区域内部)c.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e.层次性(国家—省—市—区)划分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寒区——3000m海拔,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区域要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城镇地域:范围小、非农业生产活动乡村地域:范围大、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空间分布形式:农业地域——面状,交通运输线路——线状或者网状城市、工厂——点状,城市群、工业区——岛状三、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加工、制造、生产、装配、采掘业等第三产业:服务业——交通运输、通讯、信息、金融、银行、保险、旅游、博彩、商业、酒店等2.三次产业的结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例:第二产业轻重工业的比重,第一产业种植业和林业的比重)3.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工业区域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一产业比重较小(比重小产值不一定小,例如美国)4.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a:一> 三> 二 b. 一> 二> 三 c. 二> 一> 三 d 二> 三> 一 e. 三>二> 一(一、二、三分别代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节区域的发展阶段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人均GDP、人均GNP、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将区域划分为发展中地区(亚非拉美)和发达地区(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二、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型——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获得区域在短时间内高速发展。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

必修三复习资料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基本含义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的概念: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有界性: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国界、省界等;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如气候区、植被区等2.区域的特征:区域内部之间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二、区域的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4.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面状;交通运输线路——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岛状三、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与其内部的比例关系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3.差异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4.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特点传统农业区域: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工业区域:第一产业比重较小,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区域发展阶段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与区域类型1.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按照常用指标区域类型可划分为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2.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包括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二、区域发展阶段1.以传统农业为主题的发展阶段:区域社会经济水平相当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很少;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缺乏有实力的中心大城市,对外开放程度低,对外贸易规模小;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2.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的趋势,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出现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3.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且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现代化的交通网络逐步形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区域处于较高水平的均衡状态.区域发展差异一、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1.划分标准: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2.三大经济地带划分情况东部〔12个〕:##〔辽〕、##〔冀〕、##〔鲁〕、##〔苏〕、##〔浙〕、##〔闽〕##〔粤〕、##〔桂〕、##〔琼〕、〔京〕、##〔津〕、##〔沪、申〕中部〔9个〕:##〔黑〕、##〔吉〕、##〔##〕、##〔晋〕##〔豫〕##〔皖〕、##〔鄂〕、##〔湘〕、##〔赣〕西部〔10个〕:##〔陕、秦〕、##〔甘、陇〕、##〔宁〕、##〔青〕、##〔新〕、##〔云、滇〕、##〔贵、黔〕、##〔川〕、##〔渝〕、##〔藏〕二、东、中、西部发展差异1.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东高西低,东快西慢2.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带,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工业结构"南轻北重,东轻西重〞3.工业化和城市化:〔1〕工业化:东部进程快,中、西部相对滞后;东部地带的工业产值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带;中、西部仍然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2〕城市化:城市化水平上东高西低,城市综合实力东高西低,城市分布密度东密西疏. 4.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时间上东早西晚,程度上东高西低〔1〕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格局1979年,提出改革开放政策;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确定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建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三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设立##省和##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浦东;1992年,边境城市、长江沿岸城市和内陆省会城市开放开放;(2)改革开放的空间格局:从沿海到长江、陇海——兰新线,再到沿边境的全方位开放三、南方与北方1.界线:秦岭—淮河2.比较四、西部大开发〔1999年〕1.背景:东、中、西部地带的经济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目的: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3.X围:西部10个省区以与中部的##自治区和东部的##壮族自治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开发开放.4.优势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5.限制性因素:人才、技术、资金匮乏6.意义: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便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区域经济联系一、资源跨区域调配1.原因〔背景〕:资源分配不均,资源分布于生产力的空间配件配置存在矛盾,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二、南水北调2.影响有利:改善受水区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环节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美化环境,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降低趋势,控制地面沉降不利: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给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地下水位升高,土壤容易发生盐渍化三、西气东输1.主体工程:##塔里木盆地的轮南——##2.分支:##、##到##、##3.意义: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改善沿线地区与长江三角洲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4.不利影响:会管道沿线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影响四、西电东送1.概念:开发##、##、##、##、##、##、##、##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和、##等地区.2.线路比较3.影响输出地:煤炭资源减少、地面沉降、大气污染、产业层次偏低等;加快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等.输入地:保证能源供应,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大气污染等.五、产业转移1.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转移原因:寻求廉价资源和低成本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也会对迁入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2.##产业向大陆转移原因:寻求廉价的劳动力,众多的发展机会,广阔的市场影响:加速大陆的饿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3.##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原因:发达地区产生人口、交通拥挤、资本过剩、污染严重、自然资源不足等问题,使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边远地区劳动力价格和房租、低价相对低廉,工业原料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流通条件和投资环境有显著改善.影响:缩小地区差别,加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4.产业发展过程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低级阶段——对环境的破坏不大重化工业阶段——"三废〞污染严重,人地关系紧X高科技产业阶段——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趋于减少区域可持续发展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一、荒漠化1.含义: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2.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导致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3.类别〔表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次生盐渍化等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1.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地形:地势高,海拔高,周围多上高山环绕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河流:稀疏短小,多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植被:稀疏,由东向西经度〔干湿度〕分异明显2.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自然因素物质条件:地面疏松,覆盖着身后的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人为因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三、荒漠化的治理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具体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等〕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建防护林、封沙育草、设置沙障工程等〕调节农业产业结构〔农、林、牧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退耕还牧〕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兴建沼气池,营造薪炭林,节约能源〕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生态移民,计划生育〕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一、湿地概况1.湿地: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2.类别: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3.特点: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二、湿地的价值1.维持生物多样性〔生命摇篮、鸟类乐园〕2.调蓄洪水〔天然水库〕3.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宝库〕4.航运5.旅游观光6.调节气候〔天然空调机〕7.进化水源〔地球之肾〕三、湿地资源的问题与防治措施1.洞庭湖面临的问题与主要原因水体面积不断减少——围湖造田,泥沙淤积2.防治措施:退田还湖、还沼;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防治水污染;建立法规,严禁滥捕滥猎;加大宣传,提高全民保护湿地的意识等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一、开发前的田纳西河流域地理位置:美国东南部,距墨西哥湾不远地形:上游山地丘陵,中游丘陵,下游冲积平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暖湿润,冬春多与,夏秋降水较少河流:支流众多,落差大,流量与季节变化大,主汛期为12月到次年4月中旬资源:水能、煤炭、石油与铜矿资源丰富田纳西河概况: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二、早前田纳西河开发所产生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土地退化——长期种植棉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矿山开采,过度垦殖导致植被破坏,降水丰富,暴风成灾环境污染——炼铜企业的发展三、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1.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2.确立水资源综合开发是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梯级开发〕3.依据优势资源发展工业〔电力资源丰富——水电、火电、核电〕4.因地制宜发展农业5.消除污染,美化环境,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四、今天的田纳西河流域1.水利工程的建设,有效控制了危害多年的洪水2.大坝、船闸和和运河,改善了航运条件3.建成了一个以电力工业为龙头的,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综合性工业基地4.美化环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五、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经验1.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2.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3.不断加大开发力度4.提高流域的开放度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美国农业生产条件1.自然条件气候:大部分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水热条件好,适宜栽培多种农作物地形:三大纵裂带——西部高原山地,中部平原,东部山地,平原面积广土壤:中部平原<密西西比利于〕黑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国际市场广阔交通:交通和保鲜技术发达科技:技术力量雄厚,机械化程度高劳动力:素质高,生产力高政策: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和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二、美国的农业生产的地区专门化1.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1)概念:指一个地区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在全国X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2)目的: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与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对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合理布局,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3)意义:充分发挥农业自然资源优势,更好地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装备,提高农业生产率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1)乳畜带X围:美国东北部和沿五大湖各州原因:纬度位置高,气候湿冷,无霜期短,土地较为贫瘠,不适宜种植谷物,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接近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市场广阔(2)小麦带X围:美国中部〔冬小麦〕和北部〔春小麦〕原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较少,比较适宜种植小麦.(3)玉米带X围:乳畜带以南地区原因: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无霜期长,降水适中,十分有利于玉米生长(4)棉花带X围:35°N以南地区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利于棉花的生长三、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美国农业20世纪30年代,由于过度垦荒和破坏植被,导致"黑风暴〞大规模袭击与破坏.2.美国政府在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进行了尝试.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一、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1.位置: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与鲁尔河、利珀河附近2.发展历史:19世纪上半叶3.鲁尔区的优势区位条件有丰富的煤炭和水资源离铁矿区较近,可以方便从周围国家输入铁矿石有发达的水陆交通网络有广阔的市场3.主要工业部门: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4.主要城市:埃森、多特蒙德、杜伊斯堡二、煤炭与鲁尔区的衰落原因:生产结构单一,采煤、钢铁等传统工业衰落,新技术的冲击,环境污染严重等.三、鲁尔区的新发展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改造;引进和发展新兴工业与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调整工业布局;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发展科技,繁荣经济;消除污染,美化环境;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一、珠江三角洲概况1.地理位置:##省中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临近##,东南亚2.X围:狭义:##、##、##、##、江门、##、##全部,与##、##的部分县市广义:狭义基础上包括##和澳门3.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冲积平原,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水系发达,河湖众多,水源充足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地理位置:优越社会经济条件:工农业基础较好;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较高;著名侨乡;国家政策支持等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1.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以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工业企业分布具有广泛性形成了城市和乡村向融合、农业与非农业产业向混杂的城乡一体化地带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心城市的##和##的带动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和城镇高度密集的城市群体系2.城市化水平高的四点表现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城镇数量多,分布密度大;城镇的经济实力较强;外来劳动力所占的比重高,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比较完善二、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的两个阶段与特点夯实基础阶段:1979-1990,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来一补〕稳步发展阶段:1990-至今:主要为技术密集型2.珠江三角洲工业发展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问题:发展空间不足,工业资源有限措施: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区〔9+2〕,扩大经济腹地3.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作用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三、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问题:城市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城市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珠江水质恶化;城市酸雨现象严重;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等.解决措施: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大珠三角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治理环境污染等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一、GIS〔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土地利用与管理,生态环境管理二、RS〔遥感技术〕:勘探矿产资源,调查生物资源,估算农作物产量,监测灾害X围等三、GPS〔全球定位系统〕:位置、速度、海拔、物流车队等等四、数字地球:将地球上没一点的信息,按地球的地理坐标加以整理,构成一个圈的信息模型;核心技术是3S〔RS、GIS、GPS>技术。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doc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的形状:近似椭球体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1.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的定义和功能地图的分类: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1.3 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的阅读技巧地图的分析和应用第二章气候与天气2.1 气候系统气候的定义和分类全球气候系统:热带、温带、寒带2.2 气候的影响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2.3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2.4 极端天气现象飓风、台风寒潮、热浪洪水、干旱第三章陆地与海洋3.1 陆地地形五大陆地地形:高原、山地、平原、盆地、丘陵地形的形成:构造运动、侵蚀作用3.2 海洋地理海洋的定义和分类海洋的形成和演变海洋资源的利用3.3 海陆相互作用海陆风和海陆温差海岸线的变化海洋对气候的影响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环境4.1 自然资源概述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4.2 主要自然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4.3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态破坏:森林砍伐、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矿产资源枯竭、水资源短缺4.4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循环经济、绿色能源第五章人口与城市化5.1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分布的特点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5.2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定义和特点城市化的问题:城市扩张、城市贫困5.3 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的原则和方法城市管理:交通、卫生、公共安全5.4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建设生态城市第六章经济地理6.1 农业地理农业的定义和分类农业区位因素:气候、土壤、水源6.2 工业地理工业的定义和分类工业区位因素:原材料、劳动力、市场6.3 服务业地理服务业的定义和分类服务业区位因素:信息、人才、交通6.4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概念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七章人文地理7.1 人文地理概述人文地理的定义和研究内容7.2 人口地理人口分布的地理特征人口迁移的地理影响7.3 城市地理城市的地理特征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的影响7.4 文化地理文化的定义和分类文化对地理空间的影响。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单元复习资料.doc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单元复习资料.doc

3.1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其应用1、概念一是一种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

2、功能一一制作电了地图、数据采集、空间查询、数据分析、空间分析、决策应用、模拟空间规律和发展趋势。

3、发展(1) GIS的四个阶段:(2)我国GIS的发展我国GIS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起步,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目前,GIS已经成为分析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4、组成♦硬件(计算机主机、数据输入设备、数据输出设备、数据传输设备、存储设备)♦软件(提供存储、显示、分析地理数据的功能,包括数据输入与编辑、数据管理、数据操作以及数据显不和输出等。

软件是核心)♦数据(是GIS建立的基础,包括基础数据和专题数据;数据管理方式分图形和数据表两种形式)♦应用模型(是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如人口扩散模型、商业选址模型、路径分析模型等)♦人员(包括从事GIS系统开发的专业人员和使用GIS系统完成工作的用户)。

5、工作过程一地理信息数据的输入、存储一地理数据的操作和分析一地理信息的输出。

6、 GIS可以解决的四类基本问题♦与分布、位置有关的基本问题♦趋势分析(可以表示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随时间变化的过程)♦模式问题(对象的分布存在何种空间模式?各种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GIS由许多图层组成,每图层都表不不同的地理要素,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的融合表不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模拟问题(利用数据集已掌握的规律建立模型,就可以模拟某个地方如具备某种条件时将出现的结果,如:高程和被淹没地区的关系,温室效应和海平面上涨之间的关系)7、 GIS的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土管理、城市规划、邮电通信、交通运输、公安、水利、公共设施、商业金融等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 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设计、工程选址、城市管理和辅助决策)♦基础设施管理(工程设计、应急抢修、日常维护)♦土地利用与管理(土地使用性质变化、地块轮廓变化、土地权属关系变更、土地利用状况的监控和管理)♦生态环境管理(城市生态规划、环境评价、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分析、环保设施的管理)9、GIS在道路交通中的应用♦道路交通管理(道路的通行状况,定位事故点,提供交通疏散的方案)♦道路设计(最佳路径分析,最小造价分析)♦道路建设(工程进度,工程质量)♦道路管理(路况信息,道路养护)10、地图与GIS对地理信息表示的差异♦存储信息的形式不同。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 - 1 -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 1 - 第二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 6 - 第二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 10 - 第一节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 - 10 - 第二节水资源与国家安全........................................................................................ - 14 - 第三节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 - 19 - 第四节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 23 - 第五节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 - 27 -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 30 - 第一节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 30 - 第二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 33 - 第三节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 37 - 第四节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 - 40 -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一、自然资源概述(一)自然资源的概念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湘教版本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三学习知识点

湘教版本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三学习知识点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地区的主要特点特点: 1)地区拥有必定的界限(有虚有实)。

2)地区内部表现出显然的相像性和连续性,地区之间则拥有明显的差别性。

3)地区拥有必定的优势、特点和功能。

4)地区之间拥有二、地区空间构造1.地区空间构造的观点和影响要素地区空间构造影响要素:、、、地区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2.农村地区地区范围家产活动认为主城市地区地区范围家产活动认为主是城镇地区发展的依靠, 城镇地区会对农村地区产生宽泛的连续的带动作用. 3.地区空间散布形式农业体现状;交通运输线路体现状城市和工业状;城市群和工业区状三、地区家产构造1.家产构造是三次家产及其内部的比率关系。

我国三次家产的区分:第一家产:农业第二家产:;第三家产:除第一、二家产之外的其余各业2.家产构造的差别农业地区工业地区城市地区人口散布特点家产散布特点家产构造特点对外经济联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四、地区发展阶段权衡地区发展水平的指标1 常用指标:、、2 .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经过、、、三项指标来反应一个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3.总地区发展阶段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三次家产比重经济发展水平区内经济差别对外开放程度区内发展状态五、地区发展差别(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区分依照:、、、西部:川、渝、黔、滇、藏、陕、宁、甘、青、新等10 个。

中部:黑、吉、内蒙古、晋、豫、鄂、湘、皖、赣等9 个。

东部: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等12 个(二)东、中、西部发展差别东部地带中、西部地带自然要素地形天气自然资源社会要素城市化水平科技、教育和文化对外开放程度经济要素发展基础家产构造交通运输情况(三)南方与北方的差别南方与北方往常是针对东部地区而言,以_为分界限。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自然要素地形天气植被土壤社会经济要素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家产构造交通运输对外开放(4)西部大开发目的:西部地区:西部经济地带的10 个省(区、市)以及中部地带的和东部地带的。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docx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界、异同、特色、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有虚有);2)区域内部表出明的相似性和性,区域之具有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是相互系的,一个区域的展化会影响到周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位置关系和空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活、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外系等。

4)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地域范大小,村大于城市;活,村以活主,城市非活主;② 系:村地域是城地域展的依托, 城会村生广泛的持的作用。

5)地域空分布形式:通常表面状;交通运路表状和网状;城市和工表点状;城市群和工区表状。

3.区域构1)概念:三次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展水平、源配置状况、力素等。

3)的划分:①第一:②第二:工和建筑③第三:除第一、二以外的其他各4.构的差异1)表:比重、就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展水平低;第二比重大:工化程度高;第三比重大:展水平高。

地区工地区城市地区人口分布特点第一人口占第二人口比重大第二、三人口比重大分布特点占相当大的比重工比重上升第三增速超第二构特点第一所占比重比大第二所占比重大第三、第二所占比重大外系外系少外系加外系密切生境的影响主要是生破坏主要是境染主要是境染5. 区域展段1)衡量区域展水平的常用指:人均国内生、人均国民收入、三次比重等。

合指:人文展指数(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

2)体展:平衡-不平衡-平衡⋯⋯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少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水平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水平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以资源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产业结构型、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三产业加速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对外开放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增强程度自给自足特征交通运输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城市化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发展阶段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不平衡增长高水平的均衡状态6.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 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 9 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 10 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会考知识点(K12教育文档)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会考知识点(K12教育文档)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会考知识点(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会考知识点(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会考知识点(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一、区域:1。

概念: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特征:a.有一定的界限模糊的:植被区、气候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明确的:行政区(国家之间、两省之间、两州之间、两市之间等)b。

相似性、连续性(区域内部)c。

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优势、特色和功能.d。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e。

层次性(国家—省—市-区)甲乙为东部季风区:年温差较小,降雨量丰富,植被覆盖率高,丙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少,温差大,植被覆盖率极低,生物划分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400mm年降水量,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3000m海拔,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A为一二阶梯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B为一二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二、区域的空间结构: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区域要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城镇地域:范围小、非农业生产活动乡村地域:范围大、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空间分布形式:农业地域——面状,交通运输线路——线状或者网状城市、工厂—-点状,城市群、工业区——岛状三、区域产业结构: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3)区域发展阶段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2)差异7.南北方差异(针对东部地区而言,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为800mm年等降水量和一月0度等温线)8.西部大开发2)目的: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3)范围:10+3-----西部地带的10个省(区、市)以及中部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和东部地带的广西自治区。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4)优势:①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地理优势旅游资源丰富;③政府政策扶植;④社会环境优良;⑤西部有潜在的广阔市场。

5)劣势: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生态环境脆弱。

6)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7)意义:①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优势不仅可以缩小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②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③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④西部大开发尤其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9.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欧盟、东盟、APEC等)10.区域经济一体化1)特征:①内向的保护性:在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各成员国之间实行关税互惠,取消贸易壁垒,加强技术合作,实现经济互补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②外向的竞争性:某区域经济集团以整体优势与其他集团相抗衡,提高本地区在国际竞争能力和政治地位。

2)类型: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3)世界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东盟自由贸易协定(AFTA)……11.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1)对口帮扶成效明显;2)西部地区投资加大;3)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4)实现合作双方共赢。

13.南水北调:1)线路: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

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2)意义:①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具有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效益;②可促进工农牧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③具有为工业、居民、农业供水,防洪,排涝等经济效益;④利于回升地下水位、保护生物多样化、缓解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14.西气东输1)主体工程: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上海。

2)影响:①社会经济:输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输入地——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推动经济发展。

②产业结构调整:输出地——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并可有选择地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输入地——东输的西气在很大程度上可逐步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极大程度上促进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③基础设施建设:输出地——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激活沿途省区基建、商运等的发展潜力,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输入地——东部地区各省市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建立天然气网络和城市天然气主环网,极大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④生态环境:输出地——促进西部能源结构气化的实现,缓解因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带来的环境压力,但管道途径地区地貌类型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水土保持工作尤为重要;输入地——改变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当地人生活质量。

15.西电东送1)含义: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2)原因: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能源需求量不平衡)。

3)意义:①促进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②促进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③给我国沿海较发达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16.产业转移1)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2)类型:①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劳动密集型企业、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②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机电、IT、化工等行业(劳动力、市场、发展机会);③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发达地区将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向区域内相对落后的地区扩散。

3)影响:①促进了被转移地区的资源的开发,被转移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促进了产业的更新和升级,推动了被转移地区经济的发展;②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人地关系趋向紧张。

第二章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我国西北)1)含义: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

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沙漠化)、水蚀荒漠化(石漠化、红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②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①自然原因:土壤——土质疏松,易被流水侵蚀;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地形——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坡度大。

②人为原因:人类破坏了植被:营造宫殿、过度樵采、毁林开荒、轮荒、开矿等加速了水土流失。

4)云贵高原石漠化的原因:自然——地形崎岖坡度大,土地贫瘠;降水集中,多暴雨;人为——植被破坏。

5)荒漠化的危害:①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②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③破坏基础设施建设;④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6)治理措施: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

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洞庭湖)1)含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2)类型:河流、湖泊、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红树林、珊瑚礁、水库、稻田等。

3)功能:涵养水源、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

4)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突出问题治理措施由于过度围垦、泥沙淤积导致湿地减少,功退化能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恢复和重建湿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水质污染问题突出防治水污染滥捕滥猎、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3.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美国田纳西河)1)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

流域内上中游为山地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

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春季降水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①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②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④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

3)治理经验: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1)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①自然条件: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降水适中,水热条件适于栽培多种农作物;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

②社会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发达,经济效益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交通运输发达;先进的科技与发达工业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保障。

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目的: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条件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合理布局,规模生产,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美国主要农业带:3)美国农业存在的问题:过度垦殖和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黑风暴”的发生;能源消耗大;化肥、农药污染严重。

4)解决措施: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保护耕地和农业生态环境,推广休耕、免耕、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