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的跨学科主题课程

合集下载

芬兰教育改革心得体会(3篇)

芬兰教育改革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近年来,芬兰教育改革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芬兰教育以其高质量、公平性、创新性等特点脱颖而出,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典范。

作为一名关注教育改革的研究者,我有幸对芬兰教育改革进行了深入了解,并从中汲取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以下是我对芬兰教育改革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芬兰教育改革的核心是重视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芬兰教育体系以小学和初中为主,强调为学生提供全面、均衡的教育。

以下是芬兰基础教育改革的几个特点:1. 小班教学:芬兰学校普遍实行小班教学,每班学生人数控制在20人左右。

小班教学有助于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提高教学效果。

2. 课程设置:芬兰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语言、数学、科学、艺术、体育等方面。

课程内容丰富,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评价体系:芬兰教育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而非单纯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

评价方式多样,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

4. 教师培训:芬兰高度重视教师培训,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培训资源和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二、公平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机会芬兰教育改革强调公平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机会。

以下是芬兰实现教育公平的几个方面:1. 资源分配:芬兰政府注重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确保城乡、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均衡。

同时,对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提供额外的教育支持。

2. 义务教育:芬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保障每个孩子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

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政府提供特殊教育支持。

3. 支持弱势群体:芬兰政府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为低收入家庭、少数民族、残障儿童等提供特殊教育支持。

4. 教育公平政策:芬兰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教育公平政策,如免费午餐、交通补贴等,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芬兰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下是其创新教育的几个特点:1. 教学方法:芬兰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思考。

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资料合集目录一、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启示二、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石的芬兰教育生态系统兼谈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四、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启示五、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设计与实施浅析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启示芬兰的教育体系被视为全球领先的模型之一。

芬兰的教育系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教育理念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需要被尊重和激发”。

芬兰的基础教育阶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近年来,芬兰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全球竞争力,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以下是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主要特点:重视跨学科学习:芬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探索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其全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信息技术整合:芬兰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鼓励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其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芬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项目制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创新思考。

强调全球视野和公民素养:芬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公民素养,通过国际交流、多元文化融合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世界、尊重多元文化、具备全球意识。

芬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

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转变教育观念:我国的基础教育需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强跨学科学习:我国可以借鉴芬兰的经验,加强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探索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其全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信息技术整合:我国应加强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我国应通过项目制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创新思考,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程设计与调整》芬兰

《课程设计与调整》芬兰

《课程设计与调整》芬兰一、背景介绍芬兰的教育体系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其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注重课程设计与调整。

芬兰的课程设计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本文将探讨芬兰课程设计的理念、特点及调整策略,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二、课程设计理念1.以学生为中心:芬兰的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2.跨学科整合:芬兰的课程设计注重跨学科整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调实践:芬兰的课程设计中,实践教学环节占据重要地位,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设计特点1.课程结构多元化:芬兰的课程结构多元化,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活动等不同类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

2.课程评估灵活:芬兰的课程评估方式多样化,包括作业、项目、考试、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注重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相结合,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3.师资力量雄厚:芬兰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四、课程调整策略1.定期评估:学校应定期对课程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以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方法。

2.灵活调整: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反馈,灵活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高教学效果。

3.与行业合作:学校应与行业合作,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将行业元素融入课程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环境。

4.关注学生发展:学校和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指导,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五、结论芬兰的课程设计理念和特点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我们应该借鉴芬兰的经验,注重学生中心、跨学科整合、实践教学和师资力量培养等方面,同时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将行业元素融入课程中,使课程设计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基于现象的教学_芬兰跨学科学习的实践探索及其启示

基于现象的教学_芬兰跨学科学习的实践探索及其启示

基于现象的教学_芬兰跨学科学习的实践探索及其启示近年来,芬兰的教育系统备受世界瞩目。

作为全球教育的典范,芬兰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造力方面表现出色。

其中,基于现象的教学是芬兰教育独特的一环,其实践探索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本文将分析芬兰跨学科学习的案例,并探讨其对我们教育改革的启示。

基于现象的教学是一种将学科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于现实生活问题的教学方法,其背后的理念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芬兰教育系统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过程,基于现象的教学正是为此而生。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们在面对一个现实问题或挑战时,通过学科知识的整合和跨学科学习的实践,综合运用各种技能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芬兰的学校中,基于现象的教学具有很高的可变性和灵活性。

一方面,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现象或问题作为学习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另一方面,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自由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跨学科地探究和解决问题。

这种自主性和灵活性促进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一项典型的实践案例是芬兰一个学校中的环保项目。

在这个项目中,学生们探究环境保护的现象和问题,并通过跨学科学习,综合运用数学、科学、语言、艺术等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他们可以使用科学知识来研究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数据和模拟情景,使用语言和艺术来表达自己对环保的看法和感受。

通过这个项目,学生们不仅在学科知识上有所收获,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

芬兰基于现象的教学的实践探索给我们带来了几个启示。

首先,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的学习能力。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不是单一学科能够解决的,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跨学科地学习,培养他们整合各种学科和方法的能力。

其次,教育应该鼓励学生的探究和创造精神。

学生们在跨学科学习中,需要主动出击,主动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

芬兰基础教育的现象教学(三)

芬兰基础教育的现象教学(三)

芬兰基础教育的现象教学(三)作者:韩宝江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9年第09期一、现象教学的跨学科主题芬兰致力于培养并强化学生的横贯能力(Transversal Competence)[1],并在《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2014》中规定了8个基本的跨学科主题,包括:立人/学会做人(growth as a person),文化身份和国际化(cultural identity and internationalism),媒体素养和沟通(media skills and communication),公民参与和创业精神(participatory citizenship and entrepreneurship),环境责任感(responsibility for environment),幸福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well-being and sustainable future),安全和交通(safety and traffic),科技与个人(technology and individual)。

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对比可以发现,芬兰基础教育在媒介素养和沟通、公民参与和创业精神、环境责任感、安全和交通这4个方面给予了更多重视。

芬兰中小学开设了若干关于媒介素养和数字化应用类的课程,强化社会包容、做积极主动的公民、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自我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芬兰政府把媒介素养教育同国家文化教育政策、国家认同以及学校道德教育密切关联,建立并完善了政府主导的包括媒体企业、社会组织等在内的联动网络机制和体系,共同推动中小学媒介素养和媒介环境安全教育活动。

芬兰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5%,约2270万公顷,木材储积量22亿立方米。

芬兰还被誉为“千湖之国”,有湖泊近19万个,内陆水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0%。

芬兰中小学的环境保护、生态教育一直做得非常细致并坚持不懈,所有学校都开设环境教育课程,由专门的教师组织开展教育活动。

芬兰教改:重点培养跨学科能力

芬兰教改:重点培养跨学科能力

芬兰教改:重点培养跨学科能力作者:龚灿来源:《今日教育》2015年第09期用主题取代学科设置芬兰首都赫尔辛基Siltamaki小学,有240余名7~12岁的学生,现在他们开始接受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在这里,不再设有英语、历史、数学、地理等分类清晰的学科,孩子们面对的是一种更广泛的跨领域的专题教学。

在一节课上,教室白板上挂着的是一幅欧洲大陆地图,孩子们必须用英语说出地图上每个国家的名称和天气情况,比如“今天,芬兰天气晴,丹麦有雾”。

这样一堂课就学习到了英语和地理两方面的知识。

而在另外一节课中,学生们通过竞赛的方式在学校走廊里收集有关非洲大陆的信息。

学校负责人安妮·玛丽·亚丁那称,他们的理念,就是“想让学生们能够在一个安全、快乐、放松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的环境下进行学习”。

这项激进的教育改革被认为是“彻底教改”,因为它摒弃了传统教育体系中的学科设置,推行“现象教学” (即主题教学),按照某一主题或是现象来实现跨领域的专题教学,每一主题下设置一定的学时。

也许这段时间的主题是“欧盟”,涉及经济学、历史、语言、地理等多个学科,下一阶段主题就变成了“芬兰独立100年”,再下一阶段就成了“气候变化”。

目前,这项改革已在赫尔辛基开始试点,芬兰教育部也将于2016年8月实施新的《国家课程框架》(NCF),明确提出“现象教学”这一核心新概念,从2016年起,面向7~16岁学生的所有学校必须在课程大纲中留出一段时间用于跨学科的现象教学,具体时间长短由学校自行决定。

在教育领域走在全球前列的芬兰人,这次来了一个如此激进、彻底的改革,让其他国家的教育界人士大为惊讶。

“目前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教育体制来使人们能够融入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赫尔辛基城市发展负责人帕斯·席兰德解释了此次芬兰教育改革的原因。

通过学科整合和跨学科方式来教学和学习在芬兰并不完全是新鲜事。

20纪80年代以来,芬兰中小学校就已经尝试过这种方法,从那以后它一直就是很多芬兰学校教学文化的一部分。

芬兰科学课程与教育形态

芬兰科学课程与教育形态

摘要目前,从世界各地开展的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的实践来看,如何进一步深入课程改革中的理论思考,是影响整个课程改革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2016年,芬兰开始全面推行突出能力发展的《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标准》,其产生的社会效应再一次引起了世界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

但是,当前我国学者在芬兰基础教育方面的研究多围绕于某一学科课程标准的解析,或对其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较少着眼于芬兰国家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理论的相关研究。

因此,本文从伯恩斯坦“教育边界理论”的视角出发,特别是其“分类”和“架构”的概念,分析了芬兰科学课程改革在课程学科、师生关系和时空环境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边界消弭”现象,以期对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提供相应借鉴,但也要看清其产生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特殊背景,不可简单复制。

关键字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教育;课程变革;伯恩斯坦一直以来,芬兰以其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公平的教育机制和完善的组织,处在世界教育领域的引领地位[1]。

芬兰科学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先进教育理念也引发了国内不少学者、教育工作者的深思:芬兰的教育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其成功背后的本质是什么?笔者于2017年12月参与了芬兰赫尔辛基大学Merike Kesler教授团队同北京教育学院联合开展的小学科学卓越教师培训项目,深思了其教育制度以及课程改革的本质内容,其课程改革的成功可以运用英国教育社会学家伯恩斯坦的“教育边界理论”加以阐释。

以伯恩斯坦的“教育边界理论”来审视新一轮芬兰科学课程的改革,其所呈现出的“边界消弭”现象正在逐渐显现。

这种集群性的教育形象既涵盖了课程形态、师生关系、教学模式、评价方法,同时也延伸到了学生的学习策略以及学校的整体文化。

一、芬兰科学课程改革中“边界消弭”的理论基础巴萨尔·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是英国20世纪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也被视为“后涂尔干”理论的代表人物[2]。

他承袭了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观点,将马克思主义主张的权力与控制思想融汇其中。

芬兰基础教育阶段技术课程探析

芬兰基础教育阶段技术课程探析

芬兰基础教育阶段技术课程探析芬兰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其基础教育水平一直处于全球领先。

在2021年TIMSS的报告中,在四年级的测试中芬兰位居第三,在八年级的测试中位居第五。

回顾过去的TIMSS报告结果,芬兰也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在欧盟中更是首屈一指。

因此,可以窥探出芬兰的基础教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而技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领域,其一直受到芬兰教育部门的关注,自1866年技术教育就以工艺课程开展,并成为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必修课程。

芬兰的技术课程一直沿用当年的名称——“工艺”,但该课程已随着技术教育的发展得到了演进。

本文将对基础教育阶段芬兰的技术课程发展进行概述,同时深入分析芬兰现行的课程框架,可以更好地认识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的技术教育,从而为我国基础教育技术教育、技术课程标准的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技术课程与工艺课程芬兰没有以“技术”直接命名的技术课程,技术教育主要是在“工艺”课程中展开的,因此在讨论芬兰的技术课程时,首先要对“技术”课程与“工艺”课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技术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手工训练、手工艺、工艺,以及技术教育时期,现在国际上技术教育又继续向技术与设计教育时期发展,很多国家的课程都是从“工艺”课程慢慢演变到现在的“技术”课程,比如美国。

“工艺(craft)”课程则是芬兰从工艺教育时期开始使用的课程名称。

学者对于“技术”课程与“工艺”课程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的争议,主要有三种看法。

以加文(Jarvinen)为代表的学者,他们认为,“技术”课程不能包括在“工艺”或者“科学”课程中,“技术”课程是包括了科学、数学、工艺、技能、艺术等多个学科的内容,不能简单的以“工艺”命名,或者囊括在科学课程中。

坎托罗(Kantola)等学者认为,“技术”课程与“工艺”课程是两个平行的概念。

Alamaki则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解读两种名称,他认为,芬兰语“Kasityo”,在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课程名称,它涵盖了工艺、设计与技术等等。

芬兰基础教育的现象教学(一)

芬兰基础教育的现象教学(一)

基础教育参考·2019/05芬兰自2016年8月开始在全国实施新的《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大纲》(见图1),其中“现象教学”(Phenomenal Learning,也有人称其为Phe-nomenon Based Learning 或Teaching by Topic )吸引了全球的关注。

由此,芬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施全国性跨学科教学的国家。

现象教学,又称“跨学科学习模块”“基于现象(主题)的教学”“主题教学”“整合主题式的学习”。

“现象”指事物的整体面貌而非分割的各个领域与学科,包括主题活动、现象学习和实践项目等。

新大纲明确提出,每所学校每一学年至少要进行一次跨学科学习模块,学生应该有机会每年参与至少一个基于现象的项目,并能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研究同一主题。

很多公开发表的论文中都会谈到芬兰中小学的STEM 教育,在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下。

笔者与芬兰著名教育专家、领导力和管理学博士丽塔(Riitta Juusenaho )当面交流过这个问题。

丽塔博士说:“芬兰本身是没有STEM 这个概念的,中小学开设科学课程,实施现象教学,当然这个STEM 理念是存在于我们的课程体系里的。

”丽塔博士有27年担任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和校长的丰富经验,曾应邀出任芬兰奥里韦西(Orivesi )市教育文化局局长、坦佩雷(Tampere )市长办公室教育评估及教育服务研发负责人,带领团队开发了包括幼儿评估系统在内的教育评估体系等多个项目,她的话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在学生的科学课程中,包含了生物、地理、物理、化学多个科目的综合知识。

芬兰中小学推行的LUMA 教育是现象教学的上位理念,与STEM 教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必要对二者进行一些梳理。

一、STEM 教育的缘起STEM 概念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的科学素养的概念,初衷缘于当时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竞争。

1957年,苏联率先发射了人造卫星,1961年又将宇航员送上了太空,取得了科技和军事上的领先优势。

芬兰主题教育

芬兰主题教育

芬兰主题教育芬兰主题教育:让教育走进生活,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引言芬兰的主题教育被誉为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体制之一。

这一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本文将介绍芬兰主题教育的发展历程、核心特点以及其对学生和社会的影响。

一、芬兰主题教育的发展历程芬兰主题教育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芬兰正面临低生育率和少子化问题。

为了提高人口素质和适应社会变革,芬兰政府决定进行教育改革。

通过对教育体制的重新构建,芬兰成功地实现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从1970年代开始,芬兰慢慢将主题教育引入学校教育中。

最初,主题教育只是作为一个支持性质的课程,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

如今,芬兰各学校都采用主题教育的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二、芬兰主题教育的核心特点1. 个性化教育:芬兰主题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力。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主题学习,如艺术、体育、科学等。

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并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和动力。

2. 跨学科学习:芬兰主题教育强调跨学科学习。

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主题学习中得到结合和应用,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这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社区参与:芬兰主题教育鼓励学生与社区参与互动。

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社区服务等活动,将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验,还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4. 自主学习:芬兰主题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主题学习中有较大的自主权,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方式进行学习。

这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5. 培养批判性思维:芬兰主题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学生通过对不同观点的探讨和思考,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芬兰主题教育对学生和社会的影响芬兰主题教育的成功实践对学生和整个社会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跨学科”与“防欺凌”:芬兰新教育课程的启示

“跨学科”与“防欺凌”:芬兰新教育课程的启示

“跨学科”与“防欺凌”:芬兰新教育课程的启示编译 丰豆芬兰是在学生能力国际评估(PISA)中以成绩优秀著称的教育发达国家。

2016年秋至2017年,芬兰开始在中小学实施新教育课程,着力开展学生自主学习、跨科目学习和计算机程序教育等。

其先进的教育改革经验值得各国借鉴。

教师交流活跃在赫尔辛基近郊埃斯波市塔皮奥拉公立中学教员室,教师们坐在舒适的沙发或椅子上谈笑风生,桌子上摆放着肉饼和咖啡壶,整个办公室的气氛就像是在咖啡馆或休息室一样。

据资深英语教师蒂娜·普列米塔介绍,学校上课时间为早8点至下午2点半左右。

放学后的一至两个小时,教师们还要备课和相互交换意见等。

教师们通常下午5点下班,如果家里有小孩儿,还可以更早下班。

该中学有35位教师,约360名学生,相当于每位教师为15至20名学生授课。

学校没有布置课外活动,学生放学后自己到当地的体育俱乐部活动。

如果有学生在家里表现不良,教师会与校外辅导员和心理治疗师一起帮助学生。

该校不仅自身的师资力量雄厚,而且从外面聘请专家辅导学生。

在芬兰,当教师至少要有硕士文凭,因此进入师范院校的竞争比率是其他专业的十多倍。

由此也可看出芬兰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在引进的新教育课程中,将“根据事件和现象的学习”作为重点,比如对于“地球暖化”“欧盟”等问题的理解。

同时,学生还必须学习编程科目,注重提高学生对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学习和理解能力。

因此,从“学什么”到“怎么学”的转换成为学校的口号,新教材的重中之重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学校内还设立了针对新课程的专门委员会,督促教师们始终贯彻这一宗旨。

该中学校长赫斯基·皮希卡拉说,教师们平时相互交流很活跃,这样可以掌握其他科目的授课内容,对跨学科学习很有帮助。

其他城市的学校也很重视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

万达市一所中学的教师雅洛·帕拉米斯介绍,教师们每周都会召开3个小时的会议,休息时间和课后也会就跨学科教育进行交流。

他说,教师们有裁量权,可以自行制定学习计划。

芬兰走向跨学科课程模式(中文)

芬兰走向跨学科课程模式(中文)

芬兰走向跨学科课程模式03 28, 2015芬兰在学校里正将传统的学科教学抛在一边,进而支持主题教学。

学校的学科,例如数学、历史和科学将不再单独教授,而且学科间的划线将更具有流动性,因为正如“现象教学”所提出的观念:学生将同时面临几个学科。

芬兰在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方面屡次在世界上排名前列,只有中国和新加坡可与之匹敌。

芬兰正采取一种独特的方式学习,目的在于激活对现象更广泛的理解,为学生成人后的工作生活做好充足的准备。

赫尔辛基发展经理Pasi Silander强调处于技术驱动型社会,教育系统必须适时跟上社会文化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对教育作出改变,教育对工业和现代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正如芬兰教育部长Pasi Sahlberg所说的,改变并不意味着让学生成为考试高手,因为“我们是让孩子学会如何学习,而不是如何参加考试。

”学习法国历史的学生也应学习法国地质情况和气候,同时要熟悉它的文化和语言。

在职业培训方面,学生会有机会学习“自助餐服务”,这是一个教授数学、交流和写作技能的跨学科课程。

尽管芬兰在PISA测试成绩排名中位居前列,但是芬兰并不遵从严格的学习体制。

相反,学生在七岁以前不接受正式的教育,而且在他们接受教育期间,学习环境中独立和玩耍是有优先性的。

学生在16岁时才接受第一次正式的考试。

与大多数国家专注于标准化测试不同,芬兰学生更倾向于没有考试压力,但在考试中表现良好,芬兰的这种做法只是用于准确呈现学生的知识而不给学生划分等级和贴标签。

为了让学生和教师融入新的教育现实,实施了合作教学方法,其中课程计划不是由单个教师完成,而是由其他学科专家一起完成。

赫尔辛基学校的教师中10个当中有7个已经非常精通合作教学方法,理查德·嘉德勒这样写道。

教育经理Marjo Kyllönen强调说,初步证据表明新的教学模式对于芬兰学生取得了成效,学生享受着改进的学习成果,这正得益于多主题方法。

实施跨学科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原由。

浅谈芬兰基础教育改革的“现象教学”

浅谈芬兰基础教育改革的“现象教学”

E ational Observation教育#察/域外来风19浅"芬兰基础教育改革的”现象教学"◎叶文兰于2014年颁布新的《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并于两年后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由此拉开新—轮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改革的帷幕$芬兰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改革中最大的亮点在于提出需要培养学生的“七大核心素养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素养的划分标准#芬兰的“七大核心素养”可分为“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以及“人与社会”三大维度$“人与工具”维度包括多元识读能力#信息通讯技术能力两项素养;“人与自己”维度包括思考与学会学习#照顾自己与管理日常生活两项需要;“人与社会”维度包括文化素养、互动与自我表达#职业能力与企业家精神,参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三项元素$而贯穿这七大核心素养的是对学生“横贯能力(Transverse Competences)&的培养,"横贯能力”可以为学能力$学并对分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鼓励学生在不同的学科之间找寻、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通过学科间的相互整合$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的载体#芬兰基础教育中培养“横贯能力”的载体便是“现象教学(Phenomenal Learning厂。

“现象教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出现于芬兰的基础教育之中#在当时,学校的教师们会在传统课程之外,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

当时只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教学”最初的尝试。

一、"现象教学#的缘起分课程学生生的识$芬兰基础教育在2000〜2009年的三次PISA测试中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但在2012年新一轮测试中#在公布的65个国家列第12位$鉴于此次排名的下滑#芬兰政府意识到在社会高速发展与变革的时代背景之下#知识不再只是一个静态的符号#并开始呈现多学科交叉、多种知识互相渗透的现象#仅仅依靠分科课程掌握固有的知识是绝对不行的,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跨学科综合能力#学会学习#才会具有终身学习的可能$因此,传统的分科课程所造成的知识壁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象教学”便是在反思和探索的过程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现象教学”通过弱化学科课程之间的界限,以主题的形式将各科知识加以融合#以学生的兴趣和日常生活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等特点使其能够符合社会发展对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二、"现象教学#概念及过程1.%现象教学”并非取消传统课程$“现象教学”又称“跨学科学习模块”,是“基于现象(主题)的教学指学校中各教师一起备课#为学生准备学科的课堂教学$教学的内容可以事先搜集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看到、认识到的某类普遍现象#然后确定主题#再围绕这些特定的主题将横向的学科的知识融入其中。

我们该为孩子的未来准备什么——谈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

我们该为孩子的未来准备什么——谈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

我们该为孩子的未来准备什么?——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芬兰,一个面积只有33.8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30万的北欧岛国,近年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芬兰之赫赫有名,不在其“千湖之国”的奇观,不在其风情万种的波罗的海风光,也不在其层林尽染、风景如画的都市秋色,而在于其举世无双的教育成就。

✧芬兰教育是全球最均衡、学生成绩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芬兰中学生参加著名国际学生PISA测试,连续三届总评全球第一✧芬兰的高等教育,几乎被每一届世界经济论坛评为最佳✧教育已经超越诺基亚(NOKIA),成为芬兰最炙手可热的品牌✧芬兰是全球课时最少,课后复习时间最短,假期最长的国家✧世界各国教育机构竞相来到芬兰,为的就是汲取“教育第一”的经验2011年10月,我们一行六人,怀着好奇、探究之心,去了芬兰。

短短六天走马观花式的考察,不敢说能把握芬兰教育的本质与内涵,甚至连对芬兰教育的系统分析也做不到,只能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谈些体会。

谈得不对的地方,敬请方家斧正。

今天谈的主题是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

谁来决定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一)所见所闻芬兰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由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决定。

根据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2004年1月批准的《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框架》,芬兰全国教育委员会负责提供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并规定各科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地方以此为基础制定当地课程。

国家核心课程是各校的必修课程,地方和学校可以根据各地情况安排一些选修课程。

芬兰的教育管理体制,是一种基于“高度信任”的人本管理体制。

地方政府拥有宪法赋予的自治权,有关教育的具体事务都是由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团体自行决定。

地方教育当局与所在地的学校、教师一起,可根据教学大纲共同设计本土课程,并对其课程进行自我评估。

校长和教师作为公认的“专家团体”(a society of experts),拥有高度的自主权。

在国家核心课程框架内,校长有权根据本校实际,合理安排每学期的课程和课时。

芬兰新的教育转型

芬兰新的教育转型

芬兰新的教育转型芬兰具有运转良好、完善、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PISA考试也在经合组织国家遥遥抢先,甚至让英美等发达国家自叹不如。

但虽有如此大好的局面,芬兰依然居安思危,依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态势,积极推进教育的转型发展。

明年秋,芬兰将启动新一轮的教育革新,有两个方面的改革特别值得关注:一是在保持传统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向主题教学转换;二是在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评估时,学生要有发言权。

一、向主题教学迈进芬兰国家教育局官网表示:虽然新的基础教育中心课程将在2016年会为学校带来一些扭转,但学科教学并没有被取销。

只是在此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科协作、学科交叉等范围的学习与训练。

随着新的课程方案的实施,不同学科的教员互相协作,同时开讲的场景将变得司空见惯。

根据新的《国家核心课程大纲》,1~9年级学生最低课时数为222课时,更多课时将给予社会学习(添加2课时)、体育(添加2课时)、音乐和视觉艺术(各添加1课时);1~6年级的综合环境学习,包括生物、地理、物理、化学和健康研究;更多样化的语言课程,国家从财政上支持各市提供额外的语言学习。

二、长短课时学校说了算根据新课程大纲,2016年,面向7~16岁学生的所有学校必需在课程大纲中留出一段时间用于跨学科、基于现象的教学。

具体的课时长短、研究主题,由地方和学校层面自行决定。

同时教学方式也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学生被动坐在教室里面听课或等被提问。

而是有更多合作教学,学生分成更小的组,一起解决问题,同时提高他们的沟通技能。

目前在赫尔辛基——芬兰首都和最大的地方学校系统正在快速推进此项改革,已经决定要求所有学校、所有学生每年要留出两个专门的时间段进行跨学科教学。

跨学科学习项目可能持续几周。

例如在赫尔辛基一所小学的一节英语课上,首先在白板上显示一幅欧洲大陆地图。

儿童将白板上显示的气象条件和不同国度结合。

如今天芬兰天气阳光灿烂,而丹麦多雾。

这意味着学生将英语和地理学科结合进行学习。

三、学生参加课程设计2016《国家核心课程大纲》规定,学生必需参加基于现象的学习时段的规划,必需在评价他们所学的内容中拥有发言权。

芬兰“现象教学”的理念内涵与启示

芬兰“现象教学”的理念内涵与启示

芬兰“现象教学”的理念内涵与启示芬兰教育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成为其他国家学习借鉴的对象。

“现象教学”被认为是芬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

本文将介绍芬兰“现象教学”的理念内涵,并阐述其对其他国家教育的启示。

芬兰“现象教学”是一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将学习内容和现实世界的问题相结合,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学习。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提问、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芬兰的教育体系中,学生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更被视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导师和合作伙伴。

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现象教学”注重学习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教师会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概念进行整合,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释现象。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也能通过这种综合学习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学科之间的关联和应用知识的意义。

“现象教学”还强调学习的情境和意义。

教师会将学习任务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经验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思考。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义感,提高学习效果。

芬兰“现象教学”的理念对其他国家的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现象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这一思想可以引导其他国家的教育者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从而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地位。

此种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更像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这一理念可以促使其他国家的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过度依赖讲授知识的教学方式。

芬兰“现象教学”注重跨学科的整合和综合学习,这一思想可以鼓励其他国家的教师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促使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进行合作和交流,推动学科的整合和综合运用。

芬兰“现象教学”强调学习的情境和意义,这一思想可以启发其他国家的教育者关注学习的实际应用和社会意义,提高学习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芬兰跨学科课程实施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芬兰跨学科课程实施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芬兰跨学科课程实施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作者:旋晓伟来源:《新教育·科研版》 2017年第2期旋晓伟摘要:芬兰2012年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于2016年秋季学期在中小学开始试行。

本文聚焦于芬兰此次课程改革中对跨学科课程问题的关注,阐述芬兰跨学科课程实施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芬兰课程改革:跨学科课程:课程设计一、芬兰课程改革概况芬兰的基础教育实力一直位居世界前列,根据2015年OECDo对全球76个国家的基础教育水平的评估结果显示,芬兰位居第六位,仅次于新加坡、香港、韩国、日本、台湾。

而从全球来看,芬兰基础教育的实力不仅体现在几个国际教育测评结果上,如PISA测试。

自2003到2015年间的PISA测试中芬兰的排名虽有些退后,但是芬兰的教育理念一直领先于世界。

从2012年到2016年,芬兰对学前教育、基础教育(1至9年级)和自愿教育(10至12年级,包括普通学术型教育和职业型教育)阶段进行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值得各国教育学者关注和思考。

本文聚焦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思考芬兰本次课程改革中的重大变化,旨在为我国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芬兰的本次课程改革覆盖了从学前教育到自愿教育阶段,主要针对课程目标、课时分配、国家核心课程和地方课程这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在芬兰,基础教育主要指学前教育之后的一年级到九年级的学段(不包括学前教育),属于公民的义务教育,相当于我国的小学和初中学段。

基础教育阶段课程从上到下分为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和国家核心课程这三级课程。

国家核心课程是设计地方课程所需遵循的框架,它规定了所有的学校课程的课程目标和核心内容,以及课程理念、价值和教育体系。

地方课程是地方当局依据国家核心课程并能体现地方在教育上具有一定自治权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教师为了解决课业问题的不同方法而开发的课程资源。

其中国家核心课程已于2014年初步制定出来,地方课程也已于2016年8月1日获得批准并在秋季学期开始实施。

浅谈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的跨学科主题课程

浅谈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的跨学科主题课程

浅谈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的跨学科主题课程口2021年芬兰学生在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中一举夺魁,芬兰教育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目光,成为与森林、诺基亚并列的芬兰三大名片之一。

根据芬兰的学制划分,其基础教育阶段共9年,包括小学和中学阶段,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

基础教育阶段的跨学科主题课程是其一大特色。

该课程于2021年启动,2021年开始实施,2021年乂再次修订,目的是通过跨学科的主题性学习,帮助学生培养未來社会真实生活中所需的综合价值观、知识和技能。

芬兰的跨学科主题性课程包含7个主题,即作为人的成长,文化认同与国际主义, 媒体技能与交流,公艮参与意识与创业精神,对环境、健康和持续发展的未來的责任,安全与交通,科技与个人①。

作为人的成长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学生生理、心理与社会成长能够产生影响的因素及认识与掌控感觉、影响精神力量与创造力的因素;公平与平等;道徳观察与道徳现象解释;学习技巧及长期的、有目的的口我发展;体谅他人,团体内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及各种合作方式。

目的是:理解口己生理、心理与社会方面的成长以及口己作为独待个体的存在;学会估量口身行为的伦理性,判断对与错;认识到审美经验对生活质量的重耍性;认识口己的学习风格,并使口己发展成为学习者;学会作为团体与社会中的成员发挥口身的作用。

文化认同与国际主义其内容主要包括:与学生相关的文化,如故乡文化以及芬兰、北欧与欧洲的文化;其他文化与多元文化主义;人权与人们之间信任、相互尊重以及成功合作的前提;不同生活领域中的国际主义以及国际交往中所需的技能;文化礼仪的重要性。

旨在认识并崇尚各口的文化遗产、文化精神与文化物质,将文化认同看作本土文化、北欧文化以及欧洲文化的一部分;理解口身文化的基础与文化的多样性,并将口己这一代人作为前人生活方式的延续者和发展者;给「学生认识生活中其他文化与理念的机会,获得在多元文化社会以及国际合作中发挥作用的能力;理解文化认同的组成要素以及文化认同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的跨学科主题课程
自2003年芬兰学生在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中一举夺魁,芬兰教育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目光,成为与森林、诺基亚并列的芬兰三大名片之一。

根据芬兰的学制划分,其基础教育阶段共9年,包括小学和中学阶段,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

基础教育阶段的跨学科主题课程是其一大特色。

该课程于2004年启动,2007年开始实施,2014年又再次修订,目的是通过跨学科的主题性学习,帮助学生培养未来社会真实生活中所需的综合价值观、知识和技能。

芬兰的跨学科主题性课程包含7个主题,即作为人的成长,文化认同与国际主义,媒体技能与交流,公民参与意识与创业精神,对环境、健康和持续发展的未来的责任,安全与交通,科技与个人①。

作为人的成长
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学生生理、心理与社会成长能够产生影响的因素及认识与掌控感觉、影响精神力量与创造力的因素;公平与平等;道德观察与道德现象解释;学习技巧及长期的、有目的的自我发展;体谅他人,团体内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及各种合作方式。

目的是:理解自己生理、心理与社会方面的成长以及自己作为独特个体的存在;学会估量自身行为的伦理性,判断对与错;认识到审美经验对生活质量的重要性;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并使自己发展成为学习者;学会作为团体与社会中的成员发挥自身的作用。

文化认同与国际主义
其内容主要包括:与学生相关的文化,如故乡文化以及芬兰、北欧与欧洲的文化;其他文化与多元文化主义;人权与人们之间信任、相互尊重以及成功合作的前提;不同生活领域中的国际主义以及国际交往中所需的技能;文化礼仪的重要性。

旨在认识并崇尚各自的文化遗产、文化精神与文化物质,将文化认同看作本土文化、北欧文化以及欧洲文化的一部分;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与文化的多样性,并将自己这一代人作为前人生活方式的延续者和发展者;给予学生认识生活中其他
文化与理念的机会,获得在多元文化社会以及国际合作中发挥作用的能力;理解文化认同的组成要素以及文化认同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媒体技能与交流
这一主题包含: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学会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表达,并在不同的场合中运用;对信息的内容与目的进行分析与解释,了解通信环境的变化以及多媒体通信;熟悉社会中媒体的角色与影响及现实社会与媒体所描述的社会之间的关系;与媒体合作;数据安全、演讲自由与批评人士;通信技术工具及其多样化的使用和网络伦理。

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以一种通用的、负责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他人进行沟通;培养学生掌握信息以及对所掌握信息进行比较、选择与利用的能力;对媒体所传播的内容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并对有关伦理与美学的价值观念进行思考;合理地利用媒体进行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在各种互动的情境中,利用媒体和交流工具获取和传播信息。

公民参与意识与创业精神
这一主题涉及:有关学校团体、公共部门、工商界与组织所开展活动的基本信息;团体与社会中民主的重要性;进行社会参与并发挥影响力的多种方式;构建提升个人以及整体福利的网络;参与到所在学校以及生活的环境中并发挥影响及其对个人行为所发挥的影响进行估量;创业精神,理解这种精神对社会的重要性,并将创业作为一种职业,了解创业的基本信息,达到对工作生活的了解。

其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从社会运作的视角理解学校团体、公共部门、工商界以及组织的重要性、运作与需要;利用各种类型的专业知识形成自己的批评性观点;学会适当地参与当地和学校组织中的事务,就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承担一定的责任;学会面对和应对变化、不确定性以及冲突,以一种进取而主动的态度采取行动;学会为了达成目标而坚持不懈,并对自身的行为以及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估量;开始对工作生活以及创业活动进行了解,理解二者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对环境、健康和持续发展的未来的责任
其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所在的学校环境以及生活环境的生态性、环境性、文化性以及社会可持续性的发展;个人以及团体对人类身体健康以及生活环境的状态所负有的责任;环境价值观与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产品、社会以及每天行动方式的生态效率、产品的生命周期;消费者行为及对自己家庭的管理;理想的未来以及实现这种未来所需要做出的选择和行动。

这主要是为了实现:理解人类健康的前提及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学会观察发生在环境中以及人类健康方面的变化,清楚这些变化的前因后果,并为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人类健康采取行动;学会对自己日常消费与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估量,并为可持续发展采取所需的行动;学会提升自己所在社区的健康标准,理解对全球范围内人类身体健康存在的威胁以及可能的威胁;理解自身的选择与行为会对自己的未来以及人类共同的未来产生的影响,学会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而采取的建设性行动。

安全与交通
这一主题包括下列内容:保护自己免受交通事故、酒精以及犯罪行为的伤害;环境与职业安全;提升健康、安全、非暴力与和平的行为模式;周围社区和更广泛社会中的暴力范围;主要的交通规则以及各种交通环境;谨慎的交通行为、交通环境的安全与安全的装备;在当下环境中确定危险的区域,并提升自身安全;用于提升安全的服务;家校合作提升学生的安全。

这是为达成下列目标:辨识安全和危险,能够对危险的情境进行预测并避免出现危险的情境,采取行动提升自身健康与安全;在遭到恐吓的情况下,能够采取非暴力的、积极而有益的行动;在事故以及危机的情形下,能够采取适当的行动;能够对学校环境的安全带来一定的影响,包括交通环境;开始了解社会中的福利服务。

科技与个人
这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社会以及当地工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科技的发展,以及对不同文化、不同生活领域中的科技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科技思路的发展、模式以及评估;产品的生命周期;信息技术与数据网络的使用;与科技相关的伦理、道德、健康、平等方面的问题;未来的科技与社会。

这是为了要理解科技及其变革以及科技对不同生活领域、社会的不同部分以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负责任地运用科技;出于不同的目的使用信息技术设备、信息技术项目与数据网络;学会对技术性的选择产生影响及对今天所做出的会对未来产生影响的技术性决定进行估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