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 第二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八年语文下教学设计《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

八年语文下教学设计《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
学 科
课题
语文
桦甸市横道河子乡中学教案 教师:
班 8. 级 8.
第 五周 第 四 总课时 24
授课日期 2020.04.01
《时间的脚印》
学生数 授课时间 授课方法
应出席
45 分
讲授法
85
授课 类型 课前 准备
新授课

1.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逻辑说明顺序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标 3.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实出席 85
重 1.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点 2.学习逻辑说明顺序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难 点 学习生动的说明语言。
三、局部探究
教学过程
阅读课文,重点段落可播放【音频课文】,圈画重要语句,
探究下面问题。
【精品课件】
(一)理解说明内容
1.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儿童诗《时间伯伯》,有何作用?
参考:引起下文,引出说明对象,说明时间每时每刻都在
示例:“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
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把石块和轻小的沙砾人格化,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笨重的石块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 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师生互评。 四、总结拓展 总结:学生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参考:①介绍了岩石可以记录时间;②运用了逻辑顺序加 以说明;③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w W w .x K b 1.c o M 拓展:谈谈学习这篇文章获得的启示 参考:大自然一切现象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同 学们在平时要养成注意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探索精神, 更好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五、作业设计 1.课外阅读陶世龙的《揭开大地的秘密》,深入了解科普 文的特点。 2.运用逻辑顺序,介绍一种自然现象及其背后所蕴含的 科学原理,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说明文。

初中语文统编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教案

初中语文统编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教案

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认读生难字,看读音的准确性,其他学生点评。

2.指名回答问题,教师评价。

问题:文章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来说明“时间的脚印”?明确:作者首先设问:开篇在引用高士其的诗《时间伯伯》后,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由设问句一问一答,从而领起全文的说明内容。

接着作者又是用设问句“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引入,再从岩石形成的过程和岩石记录了时间的踪迹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最后对这一段落即第二部分进行总结:“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

”这样,通过启承的关键句,理清主体部分看似庞杂的内容,理解也就容易了。

最后一段说明认识岩石中时间脚印的意义,即增长知识,找寻地下宝藏。

3.教师概述,导入新课。

师述: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这样的开头对主要内容有着怎样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理解内容。

(一)教师设问,学生思考。

问题1: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

明确: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

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问题2: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明确: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

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面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

《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时间的概念,知道时间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探索时间的管理和利用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时间的敬畏之情,明白时间是无价的。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认识时间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与学生谈论日常生活中的时间现象,引发学生对时间的关注。

学生分享自己对时间的认识和感受。

2. 学习时间的基本概念教师讲解时间的定义、单位(年、月、日、时、分、秒)和换算关系。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3. 探讨时间的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对个人成长、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影响。

学生分享自己对时间重要性的认识。

4. 小结与作业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时间的重要性。

学生完成作业:制作一张关于时间重要性的手抄报。

三、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时间的重要性,提高对时间的认识。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时间的理解和经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时间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时间重要性的认识和体会。

3. 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时间管理方法的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时间的脚印》相关内容。

2. 课件:时间的基本概念、时间单位换算等。

3. 实例: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时间现象。

4. 作业模板:手抄报。

《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六、教学内容第二课时:时间管理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的故事,引出时间管理的主题。

学生分享自己对时间管理的理解和经验。

2. 学习时间管理的方法教师讲解时间管理的概念、原则和方法。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3. 探讨时间管理的实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时间管理。

【教学方案】时间的脚印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时间的脚印示范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教学方案】时间的脚印示范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小学科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时间的概念,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

2.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不间单位(秒、分钟、小时)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时间概念的掌握。

2. 不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3. 珍惜时间的意识培养。

难点:1. 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安排时间。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时间的关系。

2. 运用观察法,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来了解时间的变化。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掌握时间管理的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计时器。

3. 案例材料。

4. 分组讨论所需材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觉得时间重要吗?为什么?2. 学生分享对时间的认识和看法。

二、探究时间单位(15分钟)1. 教师介绍时间单位:秒、分钟、小时,并通过计时器进行展示。

2. 学生观察并记录不间单位之间的变化关系。

三、时间换算实践(10分钟)1. 教师提出时间换算问题,如:1分钟等于多少秒?1小时等于多少分钟?2.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答案。

四、珍惜时间教育(10分钟)1. 教师分享珍惜时间的故事或案例。

2. 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3. 学生分享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顾并分享学习心得。

二、实践演练(15分钟)1. 教师提出实际场景,如:做作业、参加活动等,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

2.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时间安排方案。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四、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制作一张时间管理表格,记录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时间安排。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精选5篇)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精选5篇)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篇1课型:自读课课时安排:两课时内容安排:第一课时:1、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划分文章层次3、浏览网页,自己查找相关文章,了解课文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画岩石记录时间的循环图和了解关键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对文章观点和结论的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3、我们自己怎样记录时间,使人生过得有意义。

教学活动:1、画图和概括活动。

2、质疑求解活动。

3、迁移扩展活动。

教学过程:板块一:理解文章的内容。

(一)文章题目《时间的脚印》所提的“时间”是指“地质时间”,那么:1、哪些段落提到了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2、岩石又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请大家自读课文,画一个岩石记录时间的循环图。

(二)1、岩石除记录时间外,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哪些段落提到了这些内容?2、你找到的句子在段落中都起了什么作用?(段落中心句、承上启下句)3、出一个段落,让学生补出承上启下句或段落中心句。

板块二:对课文的观点和结论质疑。

(一)本文写于50年代,作者认为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是什么?(找矿),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以远不是这样单纯的用意了,那是什么?(比如:1、读懂岩石之书,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在外太空寻找可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

2、读懂岩石之书,我们也可以了解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灾难,为将来地球将要遇到的灾难做好尽可能充分的准备。

3、了解各种生命的进化和灭绝的过程,是人和大自然中其他生物和谐相处。

等等。

)(二)岩石都有哪些种类?是所有的岩石都能记录时间么?(三)我们推测地球年龄的依据是什么?是否科学?板块三:迁移扩展活动。

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1.理解时间的概念和单位;2.掌握年、月、日的换算方法;3.能够计算年龄、日期间隔等时间问题。

二、教学内容1.时间的概念和单位;2.年、月、日的换算方法;3.时间计算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2.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导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学生生日距离今天有多少天?老师的年龄是学生的多少倍?让学生思考时间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时间概念的思考。

2. 讲解时间的概念和单位(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时间的概念和单位的内容,详细解释年、月、日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各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时间单位进行计算。

3. 年、月、日的换算方法(30分钟)教师通过黑板上的示例,讲解年、月、日之间的换算方法。

首先,教师以年为单位,让学生学习如何将年换算为月和日,以及如何将月和日换算为年。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练习换算方法,同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时间计算问题(4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时间计算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并解答。

问题可以包括:某人出生了多少天了?两个日期之间相隔多少天?将某一年的生日换算为星期几?教师鼓励学生在纸上写下解题过程,并检查学生的答案。

5. 小结与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对时间的概念和单位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掌握年、月、日的换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时间计算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后练习和听课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估,以及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第2课时示范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时间的脚印》第2课时示范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多种说明方法。

2.品味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重点1.学习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和好处。

2.体会文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说明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或智慧课堂。

教学课时2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回顾学过的说明方法,找到本课中有代表性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认识了岩石记录时间的特异功能并了解了文章的思路之后,今天我们来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品味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

二、细读文本,分析研究1.回顾说明文说明方法2.请同学们再次阅读文本,找一找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过程:生自由默读,然后展示。

注意不必全部说出,主要的说出来就可以。

参考答案:举例子:第14段和第28段。

以28段为例,举例子是为了说明“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打比方:第12段“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将冰河的移动比作铁扫帚扫过地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河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作比较:第14段,使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方法,以建筑兰新铁路为例说明人为因素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同时,又将人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与地质作用的速度进行了比较,突出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不可忽视。

三、品味语言,深入探讨(一)回顾、总结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谨,有的为了追求阅读的趣味,语言生动有趣。

请同学们跳读文章,从文中找出一两处语句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明确:“躺”字赋予山野里的岩石以人的姿态,生动展现了时间保存在岩石中的状态,增强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

2.“根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明确:“大约”表示不很准确的古迹,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

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示例

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示例

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示例一、背景简介时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学生中,时间意识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许多学生在时间管理上存在困难,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或是错失机会。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及其应用,培养他们的时间意识和时间管理技巧。

二、教学目标•理解时间的概念,包括年、月、日、小时、分钟和秒钟;•掌握读写时间的方法,能够准确地报时;•意识到时间的宝贵性和时间管理的重要性;•能够运用学到的时间管理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内容及活动1. 时间概念和报时•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所学习的时间概念,包括年、月、日、小时、分钟和秒钟;•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读写时间,如何准确地报时;•进行小组活动,每个小组设计一个时间报告视频,包括广播、电视、网络直播等不同形式。

2. 时间管理技巧•引导学生理解时间的宝贵性和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向学生介绍和讲解一些时间管理方法,如番茄工作法、时间日志等;•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时间管理经验和方法,以及如何在学习、生活中运用这些方法。

3. 时间管理实践•让学生在家庭、学习、娱乐等不同方面实践时间管理;•使用时间日志记录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并根据数据分析自己的时间管理情况;•教师进行适当引导,指导学生如何从中发现时间浪费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四、教学方法•讲解法:向学生简单介绍时间概念和时间管理方法,并给予一些示范。

•活动法: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实践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时间日志记录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估•学生时间报告视频评估,包括语言表达、逻辑完整、创意等方面;•学生时间日志数据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课堂报告;•学生小组讨论的贡献程度。

六、教学资源•白板、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课件、视频、网址等教学资料;•时间日志表格等纸质资料。

七、教学反思这一课时的教学实践中,活动丰富多样,让学生在理解时间概念和掌握时间管理方法的同时,增加了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设计2:时间的脚印(第2课时) 八年级语文下册 最新人教部编版

教学设计2:时间的脚印(第2课时) 八年级语文下册 最新人教部编版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2.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2.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自读与讲解结合【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品读课文,品味语言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

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明确:“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

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

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一篇有艺术性的说明文,除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还会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本文语言十分具有艺术特色,请结合课文实例进行分析。

明确:文章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

(1)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

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

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2)三个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

“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3)说“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

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

(4)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的背景《时间的脚印》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主要讲解了时间的概念,并介绍了时区、日历、地球自转、公转等相关知识。

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更好地认识时间,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提高对日历、时间计算等基本工具的运用能力。

本单元对于学生的思维培养和知识内化有着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时间的概念,掌握日历的使用方法。

(2)理解时区的概念,会计算不同地点的时间差。

(3)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理解导致昼夜交替的原因。

(4)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理解导致季节交替的原因。

2.能力目标(1)运用日历计算年份、月份、日期。

(2)计算不同经度的时区差。

(3)绘制地球自转、公转运动图。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基本技能。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将引导学生回顾过去的经历,让学生回忆一些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并带着学生思考时间的概念。

导入过程要求可以适当地增加不同时代的重要事件,如《历史上的今天》等,鼓励学生多角度和多方面思考时间的价值和意义。

二、讲解课文(20分钟)教师在此环节中要求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分段地讲解本单元的文本,每段文本讲解后需停留几分钟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问,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外的实际含义。

三、实践操作(30分钟)教师在此环节中需要为学生提供时间计算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掌握日历的计算方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时差计算以及其他有关时间的操作,如绘制地球自转、公转运动图等。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这个环节如里切换不同时间和地点的语言和文化,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习更加丰富和区别明显的内容。

四、互动交流(10分钟)教师在此环节中将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交流学生的感受,学生可以问问题,教师也可以讲解相关内容,确保学生深度掌握本单元的知识。

8- 时间的脚印 第2课时-人教八下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8- 时间的脚印 第2课时-人教八下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8*时间的脚印第2课时[教学目标]1.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体会其生动形象的写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掌握说明顺序。

难点: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课文内容,对上节课的学习做一个复习巩固。

二、课文学习(一)理解研读1.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说其作用。

(1)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引申到自然界中,总启下文,引出文章要说明的对象: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开启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历程。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总括上文,总结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历程。

(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承上启下: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题;启下,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承接上文,总结化石的作用,开启下文,进一步说明化石是怎样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2.找出本文所举的几处实例,结合实例说明的内容,理解举例这一说明方法在本文的作用,并简单说说本文还运用了其他哪些说明方法。

(1)说明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时,举钟表、日历为例,意在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起笔,引起人们关注大自然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

(2)说明岩石能够记录时间之前,举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计时装置为例,为下文展开科学知识的说明做铺垫。

《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时间的基本概念,包括时、分、秒等时间单位。

2. 培养学生正确识读和运用时间的能力,如计时、换算、安排时间等。

3. 引导学生探究时间的流逝和利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体验时间的流逝和相对性。

2. 利用实际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安排时间表、计算时间差等。

3. 引导学生运用时间管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积极面对时间压力,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时间的概念与单位1. 时间的基本概念:时刻、时段、周期等。

2. 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等。

3. 时间的换算:小时与分钟、分钟与秒等的换算方法。

第二课时:时间的流逝与观察1. 时间的流逝:时间的不可逆性和相对性。

2. 时间的观察:利用时钟、日历等工具观察时间的流逝。

3. 时间的估计: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如估计一段话的阅读时间、活动的持续时间等。

第三课时:时间的运用与管理1. 时间的运用:计时、计算时间差、安排时间等。

2. 时间的管理:制定时间表、优先级排序、时间分配等。

3. 时间管理方法:番茄工作法、四象限法等。

第四课时:时间的珍惜与生活品质1. 珍惜时间的意义:时间是无偿给予我们的,要珍惜每一刻。

3. 提高生活质量:合理安排时间,平衡学习、工作与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第五课时:时间的压力与应对1. 时间压力的产生: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

2. 应对时间压力的方法:时间管理技巧、放松技巧、求助等。

3. 积极面对时间:把时间当作朋友,积极面对挑战,提高自身能力。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观察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小组讨论、实践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在时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成果。

《时间的脚印》教案3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3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3篇精选《时间的脚印》教案3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收集整理的《时间的脚印》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时间的脚印》教案篇1教学目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屏幕显示标题)二、识记字词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1.打开书63页。

《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

我们一起来看正文。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提纲如下:(屏幕显示)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

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

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时间的脚印》教案范文

《时间的脚印》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时间的脚印》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小学语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时间的脚印》的主要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时间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时间的脚印》的主要内容及其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对时间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 如何在写作中表达自己对时间的感悟。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课文《时间的脚印》的讲义或课件。

2. 与课文相关的时间管理资料或故事。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学生准备:1. 预习课文《时间的脚印》。

2. 准备一个关于自己时间管理的小故事或感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时间是什么?它对你们来说有什么意义?”来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重要性。

二、课文学习(15分钟)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课文中的“时间的脚印”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主人公是如何管理时间的?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三、讨论与分享(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是如何管理时间的,以及自己在时间管理方面的感悟。

2.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时间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珍惜时间。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管理时间?二、写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关于时间管理的写作话题:“我的时间管理故事”。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进行写作。

三、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时间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珍惜时间。

《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说课稿

《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说课稿

《时间的脚印》
第二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时间的脚印》,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

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展现大自然中时间的“脚印”,号召人们珍惜时间,勇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整篇文章语言生动有趣、准确、严密,读后让人难忘。

二、说学生:
我们的学生聪明、独立、有个性,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渴望得到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所以,老师在讲述这一课的时候,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采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新学习方式参与课堂活动,让他们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接受教育。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有感情的、熟练的朗读课文;
技能目标:能准确的理解本文的主旨;
情感目标:激起学生对大自然探索的欲望;。

时间的脚印教案2课时 八下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优质

时间的脚印教案2课时 八下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优质

《时间的脚印》教案2课时八下语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时间的不可逆性及其在人类历史和生活中的意义。

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时间的不可逆性。

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时间的不可逆性及其在人类历史和生活中的意义。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

2.学生分享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梳理课文脉络。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发言进行点评。

四、写作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2.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谈如何运用这些写作手法。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时间的脚印》,大家对时间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时间的不可逆性及其在人类历史和生活中的意义的理解。

2.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发言进行点评。

四、写作实践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时间的脚印”为题,写一篇作文。

2.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六、课后作业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时间的感悟。

2.收集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时间的脚印》一文,让学生理解时间的不可逆性及其在人类历史和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实践,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间的脚印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说到化石时,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长毛象化石。

老师介绍一则小资料和琥珀、长毛象化石的来历,听后你与此文的说明的内容和方法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小资料:琥珀化石只是化石中的一种。

其实,化石有许多形态,有石质化石、煤化石,还有奇异的冰冻化石呢。

琥珀化石的来历:远古时,一只小昆虫正在树枝上休息。

它不知道危险正在向它逼近。

树脂粘住了小昆虫,将它埋进树脂的坟墓中。

经过沧桑变化,裹着小昆虫的树脂被埋入土中,又经过漫长的岁月,树脂变成化石,这就是琥珀化石。

冰冻化石:在距今1万多年前,现在属于俄罗斯的广阔土地上,生活着许多长着长毛的猛犸。

一天,一头猛犸在暴风雨中跌下山崖,被埋进了厚厚的冰雪之中,冰冻起来。

当这头猛犸被科学家发掘出来时,它身上的毛发皮肤都还完好如初呢。

(一)明确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方法,知其作用。

2.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整体感知
方法,但不同于记叙文中的描述。

记叙文中的描述,讲究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说到化石时,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长毛象化石。

老师介绍一则小资料和琥珀、长毛象化石的来历,听后你与此文的说明的内容和方法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小资料:琥珀化五只是化石中的一种。

其实,化石有许多形态,有石质化石、煤化石,还有奇异的“冰冻化石”呢。

琥珀化石的来历:远古时,一只小昆虫正在树枝上休息。

它不知道危险正在向它逼近。

树脂粘住了小昆虫,将它埋过树脂的“坟墓”中。

经过沧桑变化,裹着小昆虫的树脂被埋入土中,又经过漫长的岁月,树脂变成化石,这就是琥珀化石。

冰冻化石:在距今1万多年前,现在属于俄罗斯的广阔土地上,生活着许多长着长毛的猛妈。

一天,一头猛妈在暴风雨中跌下山崖,被埋进了厚厚的冰雪之中,冰冻起来。

当这头猛妈被科学家发掘出来时,它身上的毛发皮肤都还完好如初呢。

(一)明确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方法,知其作用。

2.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复习说明文的特点。

在大家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重申强调: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一种文章体裁。

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理作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以知识。

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2.初学说明文的同学,容易产生说明文与记叙文文体的混淆,同学们能从写作意图、文章主要内容和主要表达方式三方面来辨析一下吗?
采用小组争答的形式,看哪位同学答的快而准:
(1)从写作意图上看,说明文的目的在于说明事物,使人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多得到较为清晰的了解;记叙文则通过写景、状物、写人、记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总之,说明文要授人以知,而记叙文要以情感人。

(2)从文章主要内容上看,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为主要内容,说明文则是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3)从文章的表达方法看,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抒情和议论。

说明文则主要采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抒情。

说明文中的叙述,一般只用概述的方法,叙述是为说明服务的,因而不能运用艺术想像和夸张,叙述的重点必须与说明要点一致。

说明文中也有描述的方法,但不同于记叙文中的描述。

记叙文中的描述,讲究“形似”和“神似”,笔触细腻,而说明文中的描写,只是以达到将具体情形解说清楚为限度,绝不作过细的描写。

3.再次细读本文,着重思考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本文的写法特色和语言运用上的特色。

(三)教学过程
1.找出本文所举实例,结合用实例说明的内容,理解举例这一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作用。

(l)说明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时,举钟表、日历为例,意在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起笔,引起人们关注大自然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

(2)说明岩石能够记录时间之前,举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计时装置为例,为下文展开科学知识的说明作铺垫。

(3)说明岩石被破坏的原因时,以我国建筑兰新铁路时几分钟内炸掉一个山头为例,说明人的作用。

(4)说明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有着丰富的记录时,举出长毛象、琥珀等化石。

(5)说明化石是历史的见证人,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时,举出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能告诉我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记’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潮湿的,这是叫做‘石炭纪’的时代”;“象’和“犀牛”都长了长长的毛,说明了“第四纪”冰河的来临。

(6)说明读懂岩石的记录,不仅使我们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则举出“寒武记”以前形成的古老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

本文所举实例均为典型举例,即举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说明事理。

此外,本文的列数字说明虽然次数不多,却足以让人认识到漫长
的时间中大自然的变化。

如“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在离现在大约六亿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

2.请同学们就自己印象深的写法发表高见。

讨论明确:
(1)开篇引用出自高士其《时间伯伯》的四句诗:“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一下子使读者的思绪从现实中激扬起来,感叹时间的魔力,同时产生追寻“时间的脚步”、了解它的踪迹的兴趣,真是别开生面,独具匠心。

(2)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

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很好理解,古往今来都有可圈可点的方式。

但是岩石怎样记录时间,而时间又能在岩石上打下怎样的烙印,这里面包含着怎样的知识和奥秘,真是令人急欲弄清楚。

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人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能体现作者构思的巧妙。

(3)依据事物内在联系进行说明,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踪迹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结果。

先说明“地球上某些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把这一过程分为:岩石会被自然界和人类的各种作用破坏以致“烂掉”;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自然界中的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即岩石的生成。

因为岩石的生成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所以岩石保存了太多的历史痕迹。

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迁、地壳运动、古代生物的状况,
乃至自然界中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无不在岩石上留下痕迹,这可不就是大自然为我们留下的时间的踪迹。

我们读懂自然界利用岩石留下的物质运动的踪迹,又能够使我们增加对自然界的了解,同时探寻出可供我们人类利用的丰富宝藏。

本文就是这样,抓住事物自身的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条分缕析,由岩石的成因及岩石记录了自然界的丰富的变化,最后说明岩石上的记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逻辑性很强,充分体现了说明文科学性、知识性的特点。

(4)过渡语段承上启下作用明确。

本文恰当地使用了多个过渡段,从而把所说明的内容自然地联系起来,给读者一以贯之的印象。

如“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由上文举例说明人类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铜壶滴漏,自然开启下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原因、记录的方式及记录的内容。

科学知识对于非专业研究人员而言,似乎高深莫测。

由于本文在写作上采用了上述种种为普通读者能够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法,因而将死寂的岩石说明得生动有趣,以至对岩石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激发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热情。

3.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

请同学们就此思考、讨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学生所举例句不作限制,只要分析得有理有据即可。

(1)准确性、严密性。

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这里如果去掉“据计算”、“大约”,就大武断,而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科学方法再精确也毕竟是推测而不能确知,这体现
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语言准确、严密。

(2)生动有趣。

①拟人化写法的大量运用。

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狂风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如此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岩石受“攻击”的画面,甚至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岩石不堪众多因素的“攻击”慢慢“烂”下去的“痛苦”。

②比喻形象贴切。

如“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将冰河的移动比喻成铁帚扫过地面,足见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③有些词语引人兴致。

如“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俨然智者打开了有趣故事的大门。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更让人感到亲切,“海枯石烂”常被人用来表达深厚的情谊永远不会改变,此处则让人浮想联翩,更急切想读下文。

说明的内容告一段落,在进行整体总结之前写道:“瞧!”仿佛拉了一段家常,在结束前提醒读者,本文前面说明了什么,后面还有什么需要说明。

(四)总结、扩展
学生再次回顾全篇,重点明了本文以下两点:
1.说明顺序:由岩石的形成到岩石对历史痕迹的记录再到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依据事物内在的联系进行说明,是逻辑顺序。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

向学生推荐科普读物——《人与自然》系列丛书,介绍其中几篇文章。

(五)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