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教育的“德国路径”和“中国特色”
浅析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
浅析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摘要:本文介绍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内涵和主要特点,并结合我国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德国“双元制”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 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模式当前,国家对发展职业教育空前重视,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需求空前迫切,因此职业教育面临空前发展机遇。
以2005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标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特别是即将出台的《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中明确将“大力发展”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无疑给高职教育的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德国是目前世界上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
德国以“双元制”模式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在全世界都享有盛名。
正是这种“双元制”教学模式,促进了德国职业教育与企业界的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办学使学校和企业实现双赢。
因此,研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探讨在我国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中,引入“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深化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解决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内涵与特点1.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内涵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支柱和核心。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办学体制,更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或方法,而是一种教育制度,是一种重能力、重实践的职业教育思想。
“双元制”,德文“Dua1Systme”一词。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又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教育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双元制”中的“一元”指职业学校,另“一元”指企业。
学生既在职业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和基础技术理论,又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两元结合完成职业教育任务,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德国职业教育与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思考
德国职业教育与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思考德国职业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最优秀的职业教育之一,其成功的模式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探讨如何应用德国模式来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
首先,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实践导向。
德国认为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应该相辅相成,才能真正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并应用于实践。
德国的职业教育强调学生在企业中实践,通过跟着企业老师学习、参与各种项目实战,学生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同时,企业的需求也会促使学校更贴合实际需求,从而更符合需求。
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实践导向的理念,将教育重心从理论转移至实践。
实践教育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
高职院校应该尽可能与企业合作,将学生让入企业实践,从而更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德国职业教育倡导产学研深度合作。
德国的职业教育一直与企业紧密合作,建立了一系列产学研合作机制。
教育机构不仅有一些较为明显的形式,如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兼职、实习和职业培训等,也有潜在的形式,如校企合作的课题研究、外聘企业专家对公共课的授课。
与此同时,企业还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不仅仅是学生的教师和导师,还是制定职业标准和课程的参与者和倡导者。
因此,我们可以从德国的产学研合作中学习到,高校应该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我们应该加大对于企业合作的推广力度,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确保教育内容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的高度一致。
再次,德国职业教育的“双重制度”为培养出高质量职业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德国采用传统学徒制度,即由企业和职业教育机构共同开展的双重制度,通过对学生进行双重培训和教育,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强的保障。
德国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以技能优化的职业人才的形式进入了工作市场。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双重制度”,在高职院校中引入更加完善的双重培训制度,为我们的高职教育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
论德国高职教育模式的发展与启示
论德国高职教育模式的发展与启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职业发展和社会认可的必要途径。
而高职教育则是贯通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桥梁。
德国作为高端制造业和技术研发的代表,其高职教育模式自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德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德国高职教育起源于19世纪末的工匠学校,目的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一传统仍然存在。
20世纪初,政府开始推行职业教育改革,建立了多排不同的职业学校,学校的等级划分按照所培养的技术水平和实用性来划分。
1956年,德国出台了高职教育的法律规范,从而开始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计划。
60年代后期,大学开设了工商管理、机械工程、电子工程、信息技术等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
并在70年代后期,建立了现代高职教育的法律体系。
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高职教育逐渐成为培养劳动力市场需要的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德国高职教育的特点1. 聚焦实践能力德国高职教育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并独立完成实际工作任务。
因此,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实践教学一直是德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
2. 确定明确的目标德国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明确,根据潜在的职业机会与市场需求,设置的多样化和专业化的课程。
同时,学校还和企业合作,根据实际需求,开设实用性强的课程,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具有专业技能。
3. 求职意识强德国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对就业市场的了解和意识,学生很早就开始通过实习和学习企业合作来了解企业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4. 企业积极参与德国高职教育的教学体系着重于企业合作,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教育。
企业会提供现实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并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经验。
三、德国高职教育对于中国的启示1. 加强实践教学中国高职教育在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方面与德国相似,但在实践教育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因此,中国应加强实践教育,通过实习、实验、课程设计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德国职业教育与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思考
德国职业教育与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思考随着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和人口结构变化的加速,职业教育逐渐成为德国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德国职业教育以其严格的学制和教学质量、市场化的需求导向以及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而备受瞩目。
而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大特色。
因此,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经验的借鉴和学习,可以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促进高职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传统工匠文化的传承德国的传统工匠文化极其发达,这不仅促进了国家的产业发展,而且为当地的教育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德国,职业教育一直有“学做学习”的传统。
即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除了理论知识之外,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通过学生的徒师制度、实习制度、毕业工作制度、职业技能认证制度等多种创新措施,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这也是德国职业教育中最主要的经验和优势。
二、市场化的需求导向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始终保持了市场化需求导向,即从市场需要出发,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德国,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职业教育中的学科设置、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方法都有很强的市场导向性。
这为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基础。
三、国家的强力支持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资金投入、课程设置、教材研发等方面都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投入。
此外,德国职业教育的实践导向,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认可。
一、弘扬工匠精神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育,将实践授课纳入教学体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同时,我们更需要弘扬工匠文化,培育学生勤奋努力、务实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根据市场需求定位教育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市场需求,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培养各个专业领域的人才。
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服务和支持,包括就业岗位和职业规划方面等。
德国职业教育与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思考
德国职业教育与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思考首先,德国职业教育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德国职业教育中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强调实践教学,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磨练技能。
这一点与我国高职教育存在巨大的差距,我国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往往只是单纯的实践,缺乏与实际生产和企业接轨的紧密联系。
因此,我国高职的实践教学需要向德国的实践教学靠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真正培养出高素质技能人才。
其次,德国职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德国职业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更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学生在学习课程时,不仅学习相关的技能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通过实践去加深理解和熟练应用,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而我国高职教育中,许多学校的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因此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够强。
因此,我国高职教育需要加强与企业沟通和合作,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用性。
最后,德国职业教育强调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师在招聘和培训时都要求具备实际工作经验和行业背景,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这些都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而我国高职教育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实践经验,无法真正培养出质量优良的技能人才。
因此,我国高职教育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总之,德国职业教育作为世界上最具标杆意义的职业教育体系之一,其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为我国高职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我国高职教育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注重实践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特色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全文)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特色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发德国“双元制”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被世界各国广为推崇。
这种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进展中遇到的问题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本文概括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色,提出了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思路。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基本内涵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
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
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
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
它被看作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的一个典范。
作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它为德国经济的进展培养了大批高素养的专业技术工人,被人们称为第二次大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主要特色1.与实践结合的紧密性同生产即劳动力市场紧密结合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
所谓紧密结合,是指以技能培训的有用为本位的模式,突出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适应、竞争和进展的能力;在工作中具体的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及其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能力。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培训的过程中,接触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最新设备,掌握的是企业当下最新的技术。
在培训的基本程序上,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学生能较早地接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
这样的培训,能够使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成为企业的合格技术人员。
2.训练目标的关键性所谓训练目标的关键性是指训练中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国高职教育与德国高职教育
高考 之 后 ,如 果 没有 达到 本科 的 分数 费 ,效果不明显。
线 ,可 以上专科 。直到 1 9 9 6年 5月 1 5 日 《中华 人民 共和 国职 业教 育法 》第 企业要求 ,满足岗位需求的人才 ,往往 1 3条 第一次 把高 等职 业教 育以法 律形 是此行业 的精英 ,具有实战的基 础。而 式确 立 下 来。1 9 9 8年 《 中 华人 民 共和 高职院校所提供的平台并不多 ,他们 只 国高等教育法 》进一 步确 立了高等职业 能靠仅有的师资力量对 职业进行肤浅 的
位 ,为高职教 育在德 国提供了法律上 的
保障。
旨,以就业为导
文解字解释说 ,
教 :上所施 ,下 所效也 ;育 :养 子使作善也 。现
黄 艳玲
向的方针 ,适合
企业适用人才为
( I )在课 程方 面 的安 排。专 业方 向和课程由行 业协会统 一制定 ,具有针 对h 生、科技性 和适合 时代发展要求 。
参考文献 : [ 1 ] 孙 泽文 . 论 我 国高 等职业教 育的历
随着中国经 济的发展及高职教育在
法律 上地位 的提 高、高职教育有了很大 的学 生 越来 越 少 ,上大学 变得 更 加容
的发展。办 学思想 日 益 明确 、办学规模 易 , 对 于高职 院校具有很大 的冲击力 , 很 逐 步扩 大 、 办学形式 也多样化 。 多的高职院校面临着整 合和 关闭。
长 ,解放后我国高职教育主要形式 为专
科教育 ,在教学上模仿本科 ,严格 意义 上来说不属于高等职业教 育 ,中国恢复
己的竞争力 同样投入资金重复操 作 ,质
量和效果却不能保障 ,也并不适合本城 市企业化 的要求 ,造成资金和人员的浪 ( 3 )师资缺 乏 ,真 正要做 到适合
德国职业教育与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思考
德国职业教育与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德国职业教育与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思考引言在当今社会,教育被视为国家发展的基石和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在中国,高等教育一直备受关注,而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
在德国,职业教育一直被认为是非常成功的,其“双元制”教育模式备受赞誉。
德国高职院校以其注重实践和职业技能培养而闻名,吸引了许多国际学生前往学习。
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提升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已成为一个迫切的需要。
在本文中,将对德国职业教育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德国高职院校的特点,并提出一些借鉴德国模式以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措施。
1.2 问题意识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一直备受关注。
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在培养技术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教育质量和教学模式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些高职院校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不够充分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一些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效果不佳,毕业后面临就业竞争压力大的情况。
2. 正文2.1 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分析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是德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特点和成功经验备受世界瞩目。
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学徒制度和双元制教育,这两种教育模式相辅相成,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选择和发展机会。
学徒制度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并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接受理论知识的培训,还可以参与实际项目,并与行业专业人士进行亲密合作。
这种贴近实际的学习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双元制教育则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学生既在学校学习相关课程,又在企业进行实习。
2024年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2024年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德国职业教育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其成功在于其严谨的教学理念、高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出色的师资队伍建设、严格的质量评估与监控以及开放的教育国际化发展。
这些方面为我国高职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一、教学理念与模式德国职业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其教学模式灵活多样,以项目为导向,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对于我国高职教育而言,应当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这一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与项目实践,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使他们具备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品质。
二、校企合作与实训德国职业教育非常注重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环境和就业机会。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到实习实训、就业安置等各个环节都有企业的身影。
我国高职教育也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学校应根据企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衔接。
同时,学校还应与企业共同开展实习实训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
三、师资队伍建设德国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备企业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
此外,德国职业教育还建立了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为教师提供持续的职业发展机会。
对于我国高职教育而言,应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鼓励他们参与企业实践和职业培训;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为教师提供职业发展的平台和支持。
同时,还应注重引进优秀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质量评估与监控德国职业教育建立了严格的质量评估与监控体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监控。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断增长,职业教育成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强国和职业教育的典范,其职业教育体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本文将从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优势和挑战出发,探讨德国职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
一、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1. 学制长、质量高: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其学制一般为3-4年,内容涵盖了理论和实践,使学生在毕业后具备了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
2. 联合培养、产教结合:德国的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是企业培养,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
3. 学历与技能并重:在德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重,从技能人才到高等教育学历,各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
1. 适应劳动市场需求: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能够有效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大大减少了失业率。
2. 技能优势明显: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在各个行业都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为德国的制造业、服务业等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3. 教育与产业结合: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了教育和产业的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了大量的实用型人才,为德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1. 学历歧视:尽管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十分发达,但是在社会认可度上仍然存在学历歧视的问题,许多人认为只有高等教育才是成功的保障,而忽视了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
2. 教师短缺:随着社会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增加,德国的职业教育系统面临着教师短缺的问题,急需更多的优秀教师来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3. 技能更新不及时: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职业教育系统存在技能更新不及时的问题,使得一些毕业生的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完全匹配。
四、德国职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结语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中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也应该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学校和产业的紧密合作、学历与技能并重等方面入手,使职业教育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德国职业教育与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思考
德国职业教育与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思考德国职业教育是世界闻名的,其与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世界各国教育制度中,德国职业教育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培养出的技术工人和技术人才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声誉。
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优势和成功经验入手,以及借鉴意义结合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和发展现状,探讨如何更好地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德国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为主要目标。
德国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分为初级职业教育、中级职业教育和高级职业教育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学习内容和实习环节。
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要进行实习和实践操作,以便更好地掌握所学技能。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参与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操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
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选拔、提高、保存和传授、继承具有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专门技能人才。
德国职业教育的优势德国职业教育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实用性强:德国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为核心,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大量的实际培训和实习机会,从而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职场的工作要求。
二、社会认可度高:德国职业教育的证书和资格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学生毕业后可以获得很好的就业机会,这也是吸引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培养多元化技能:德国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技能,不仅包括专业技能,还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这使得学生在职场上更具竞争力。
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与产业结合紧密:德国职业教育与企业联手,在校期间学生可以得到实战经验,企业也可以挑选合适的员工。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德国的职业教育保持了质量的稳定和与社会需求的高度契合。
德国职业教育与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思考
德国职业教育与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思考德国职业教育是世界闻名的,它与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德国,职业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职业技能,还可以直接进入就业市场。
而高职院校教育在我国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教育质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可以从德国的职业教育中学习一些经验和做法,来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质量。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
很多德国学生在完成中学教育后,会选择接受职业教育,通过在企业实习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来获得实际的工作能力。
这种实践教育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掌握实际工作技能,从而更容易就业。
相比之下,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更偏向于理论教育,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
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育的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学校就能够掌握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与企业合作。
很多德国的职业教育机构和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学校会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制定课程和教学计划,确保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的需求相符合。
而且,德国的企业也会提供学徒岗位,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这种与企业紧密合作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贴近实际的工作需求,提高就业能力。
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做法,建立高职院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让企业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帮助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来制定教学计划,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符合市场需求。
德国的职业教育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通过加强高职院校的实践教育、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可以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质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校园就能够掌握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并顺利就业。
这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才质量,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德国的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改进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为提高教育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德国职业教育与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思考
德国职业教育与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思考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种趋势下,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成为了我国高职院校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参考。
德国职业教育有其独特的模式,其特点在于将工学相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同时也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提高。
德国职业教育主要包括双元制和联邦制两种,其核心是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实践环节中建立联系,实践和理论相结合。
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实践导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更要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德国职业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工业企业对职业学校的支持和参与,以实现培养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这种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方式在德国被称为“与企业合作的双重培养模式”,通过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获得实际经验,掌握职场技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将德国职业教育与我国高职教育相比较,我们会发现我国高职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存在一些不同,例如我国高职教育中理论教学较多,缺乏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实际技能的提升。
同时,我国高职教育中企业与学校间的合作度不高,学校的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也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将实践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掌握职场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在学习过程中与市场相连接,以迎合市场发展的需求。
同时,与企业的合作也应得到更高度的重视,学校可以借鉴德国的“双重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提供实际的实践机会和职场体验,使学生更加了解市场需求和企业文化,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总之,德国职业教育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我们应从多个方面改进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优化教育资源,深入拓展实践教育,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才能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教育的质量,确保该群体能更好地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胜出。
德国职业教育与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思考
德国职业教育与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思考德国作为欧洲大国,其职业教育体系备受世界瞩目。
德国职业教育向来被视为世界范本,其教育方式与教学质量一直备受瞩目。
与德国的职业教育相比,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在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率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可以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经验,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质量。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教学。
与我国以理论为主的高职院校教育不同,德国的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实践教学。
学生在学习期间会有大量的实践课程,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理论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们在学校就能够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操作流程,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实践课程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一定的适应困难。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行业合作。
在德国,许多职业学校都与当地的企业合作,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相比之下,我国的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相对较少,学校的教学内容难以跟上企业的发展,导致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我国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设更多实用性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需求。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
德国的职业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学者,而是为了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术人才。
德国的职业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行业实践,保证了他们毕业后的就业能力。
而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的现象比较突出。
我国高职院校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增加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以应对就业市场的挑战。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师大多数都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从业者,这样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教授学生相关实践技能。
与之不同的是,我国的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有一定的脱节。
我国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引进更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从业者来担任教学岗位,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与对中国现阶段高职教育的探讨(大全五篇)
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与对中国现阶段高职教育的探讨(大全五篇)第一篇: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与对中国现阶段高职教育的探讨浅谈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德国具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其中职业教育也是他们教育的亮点,近年来国内高职教育也比较关注和学习他们的一些特点。
德国职业教育在长期发展和探索中,形成了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双元制”特色教育模式,结合本人自身经验和学习,对德国高职教育模式进行总结,并分析与当前国内高职教育模式相关联系。
“德国双元制”是一种机制,是一种国家统筹、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订单培养等的办学机制。
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没有企业的参与将是一种不成功的职业教育。
“德国双元制”又是一种模式,即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
这种模式从总体上讲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择业和创业的能力。
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其课程实施和评价均要与就业的岗位需求相匹配。
德国“双元制”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强调要与该专业有关的职业行为领域及其任务设置相对应,从工作结构中设置课程结构,构建独具特色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德国“双元制”课程体系编排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针对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顺序来编排相关的课程,构成了一个与实际职业活动过程相符合的“学习领域”课程序列。
一、课程内容特点(一)少而精。
“以实践定向”确定课程内容,使学生利用较短的时间获得必要的能力与必需的知识。
(二)实用。
主要精力不放在原理的分析和公式的推导上,把教学内容科学地划分为“知道、理解、应用、解决问题”。
(三)针对性强。
学校和企业确定的课程内容既有职业技能的具体内容,又有符合企业岗位的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内容,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要求同步。
(四)高度综合。
综合设课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技能训练时间,学到的专业知识很快用到专业实践中来,充分体现了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二、德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一)按照“理实一体化”原则组织教学以实践与理论一体化为核心,除university(综合研究型大学)外,双元制学校,双元制大学、以及一些应用技术大学原则上不单设理论课,不是按照学科结构将知识按先后顺序及逻辑关系分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各门课程相互衔接又各自为政,而是按照“理实一体化”原则组织教学。
德国职业教育与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思考
德国职业教育与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德国作为世界工业强国,其职业教育制度一直备受瞩目。
与我国高等教育普遍注重理论教育不同,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和技能培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实践经验。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面临挑战,如何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德国职业教育制度,并探讨如何将其成功经验应用到我国的高职教育中,以提升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整体教育质量。
【背景介绍】部分给出了一个对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并引出了本文的研究议题。
接下来将会就德国职业教育的具体特点以及如何借鉴德国经验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展开探讨。
1.2 问题意识在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更新换代的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高等教育需适应更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走上高职院校的教育之路,因此高职院校教育的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存在教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等一系列问题。
学生在校学习完成后,很难胜任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导致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题。
这不仅影响了个人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社会对高职院校教育的认可和支持。
如何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质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需要积极探索适应国情的高职院校教育改革路径,吸收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经验,为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200字】2. 正文2.1 德国职业教育制度概述德国的职业教育制度是世界闻名的,其核心特点是“双轨制”。
这一制度包括学徒制度和职业学校教育两大部分,学生可以选择在企业和学校之间进行实践和理论知识的学习。
德国的学徒制度是由企业和政府共同管理的,学徒通过与企业签订合同,在实际工作中学习技能,并且会得到一定的报酬。
德国职业教育与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思考
德国职业教育与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与此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界和政府部门深入探讨的问题之一。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来思考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之路。
德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职业教育制度一直备受世人关注。
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学以致用”,即确保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可以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这一理念贯穿于德国整个教育体系,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分为双轨制和三轨制,分别对应着学术型职业教育和技术型职业教育。
学术型职业教育主要面向高中毕业生,包括大学和专业学校两个阶段;技术型职业教育则主要面向初中毕业生,包括技工学校和职业学校两个阶段。
这种双轨制和三轨制的职业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求学选择,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高职院校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职业选择,还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德国的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得益于德国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一是注重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习机会和实践平台,确保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的技能;二是与企业密切合作,根据企业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趋势,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确保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相匹配;三是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拥有一批经验丰富、业内知名的教师团队,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与德国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不够贴近实际需求,过多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二是教学方式和方法相对单一,缺乏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机制和平台;三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有待提高,一些学校缺乏具有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的专业教师。
针对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改进和提高,可以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积极推进相关改革和措施。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职教改革的借鉴意义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职教改革的借鉴意义1. 内容概括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全球职业教育的典范,以其独特的教育模式和成功经验,为我国职教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从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及校企合作等方面,分析其对我国职教改革的借鉴意义。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注重实践技能培养,强调职业教育与实际工作过程的紧密结合。
这种理念体现了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为我国职教改革提供了借鉴。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灵活,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市场需求,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最新职业技能。
德国职业教育还强调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德国职业教育注重双师课堂,教师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德国职业教育还通过校企合作,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德国职业教育强调校企合作,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实习方案。
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职教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国应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推动职教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和技术交流愈发频繁,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因其独特的教育模式、先进的实训设施和高质量的校企合作经验,成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典范。
我国职教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教育模式符合当前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我国职业教育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上仍有不足,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难以适应职场需求。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拥有一套完善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晋升通道。
浅谈高职教育的“德国路径”和“中国特色”
浅谈高职教育的“德国路径”和“中国特色”摘要:中国高职教育的发生发展既显示出相对明显的“德国路径”,又体现出较为显著的“中国特色”。
正视自身存在的客观差距,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精髓,从理顺校企合作关系、规范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行动导向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四个层面入手,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是高职教育形成中国模式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元制优势差距策略近三十年来,中国高职教育的发生发展,既留下了相对明显的“德国路径”的痕迹,又体现出较为显著的“中国特色”。
然而,只有在否定中否定,才能在改革中前行;如何吸取德国职业教育的精髓确立高职教育的中国模式,仍然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亟待思考、探索和反复实践的命题。
一、德国“双元制”的突出优势所谓“双元”,即培训企业(或跨企业培训机构)和职业学校。
企校基于共同的培训目标,在培训企业一元,主要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在职业学校一元,主要实施专业理论和基础文化知识教育。
“双元制”作为目前国际社会公认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典范,其突出优势在于:1.强大的法律支撑。
“双元制”的背后,是一整套自上而下、责权清晰、相互衔接、便于操作的职教法规,既有《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年颁布,2005年整合了《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这样的纲领性文件,又有《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年)、《企业基本法》(1972年)、各州学校法及《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年)、《职业培训条例》(1984年)、《手工业学徒结业考试条例》(1987年)、《强化职业教育的几项重点措施》(1994年)等配套政策,从而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提供了强大的法律基础和政策保障。
2.完备的组织体系。
在策划层面上,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主要由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院(简称BIBB,1970年成立)通过开发培训机构、确定培训工种、制定培训方案等措施统筹推进;在执行层面上,“双元制”职业教育主要由德国工商联合会(拥有83个分支机构、150万个会员企业)、手工业行会(拥有59个分支机构、85万个会员企业)等行业协会和政府合作实施,负责签订企业培训合同、确定培训时间内容、组织培训结业考试、颁发培训合格证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职教育的“德国路径”和“中国特色”发表时间:2013-01-15T11:54:42.687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11期供稿作者:吴建新南炯[导读] 中国高职教育的发生发展既显示出相对明显的“德国路径”,又体现出较为显著的“中国特色”。
吴建新南炯(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酒泉735009)摘要:中国高职教育的发生发展既显示出相对明显的“德国路径”,又体现出较为显著的“中国特色”。
正视自身存在的客观差距,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精髓,从理顺校企合作关系、规范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行动导向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四个层面入手,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是高职教育形成中国模式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元制优势差距策略近三十年来,中国高职教育的发生发展,既留下了相对明显的“德国路径”的痕迹,又体现出较为显著的“中国特色”。
然而,只有在否定中否定,才能在改革中前行;如何吸取德国职业教育的精髓确立高职教育的中国模式,仍然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亟待思考、探索和反复实践的命题。
一、德国“双元制”的突出优势所谓“双元”,即培训企业(或跨企业培训机构)和职业学校。
企校基于共同的培训目标,在培训企业一元,主要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在职业学校一元,主要实施专业理论和基础文化知识教育。
“双元制”作为目前国际社会公认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典范,其突出优势在于: 1.强大的法律支撑。
“双元制”的背后,是一整套自上而下、责权清晰、相互衔接、便于操作的职教法规,既有《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年颁布,2005年整合了《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这样的纲领性文件,又有《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年)、《企业基本法》(1972年)、各州学校法及《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年)、《职业培训条例》(1984年)、《手工业学徒结业考试条例》(1987年)、《强化职业教育的几项重点措施》(1994年)等配套政策,从而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提供了强大的法律基础和政策保障。
2.完备的组织体系。
在策划层面上,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主要由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院(简称BIBB,1970年成立)通过开发培训机构、确定培训工种、制定培训方案等措施统筹推进;在执行层面上,“双元制”职业教育主要由德国工商联合会(拥有83个分支机构、150万个会员企业)、手工业行会(拥有59个分支机构、85万个会员企业)等行业协会和政府合作实施,负责签订企业培训合同、确定培训时间内容、组织培训结业考试、颁发培训合格证书等。
BIBB和行业协会等的共同介入,为调动校、企两支力量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3.优质的职教资源。
在师资方面,职业学校教师准入门槛高,需经约5年(10个学期)的修业学习,取得硕士学位,并经1年半(3个学期)的职业资格培训,具备2年以上专业工作经历,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入职后还要经过2年的试用期,FH类院校(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尚须具备较强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能发表相应的专著或发明专利;企业培训师学历要求较低,但须为有5年以上工作经历的企业人员,并经大学1年职业教育学科学习,取得“师傅证”;兼职教师则为有经验的工程师或管理人员,企业兼职实训教师也由具有“师傅证”的工长担任。
上述措施,无疑从源头上保证了教师队伍质量。
在实训条件方面,培训企业作为主导方,本身具有相当的行业地位和发展程度,其先进、完善的设备为开展实训教学特别是生产性实训教学提供了理想条件;职业学校凭借政府投入以及与相关行业企业的“鱼水关系”,也普遍建立了工厂化的实习车间,并能从龙头企业引入最新产品或实验产品应用于教学,加之班额严格受限(30人以内),从而保证了人均实训资源占有量,最大限度缩小了教学与生产的距离。
4.合理的培训计划。
在“双元制”模式下,企业培训以联邦培训章程为准,学校培训以各州文教部长与议员常务会议通过的教学大纲为准。
就企业而言,与州经济部长、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由各行业人员组成)和联邦职业教育科学部属一个系统,其培训章程由联邦职业教育科学部委托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研制,经联邦职业教育科学部审核同意,由州经济部长签字并颁布施行。
就学校而言,则与州文教部长和州学校发展研究所属一个系统,其教学大纲由文教部长委托其领导的学校发展研究所衔接企业培训章程制定,并经文教部长委员会审定,由州政府划拨经费实施。
这些有序化的手段,为校企合作实施职业教育提供了具体规范和有效指导。
5.科学的课程设计。
20世纪40年代以来,德国职业教育先后经历了同步课程模式(校企培训理、实同步)、协调课程模式(理、实教学由校、企分担,而“课程的混合区域”由校、企及跨企业培训机构共担)、差异课程模式(培训企业主导课程设置,职业学校只承担与职业培训相关的课目和语言、数学、体育等普通课目)、自主课程模式(校、企平等,独立自主设置理、实课程),最终催孕了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这一课程模式,以满足社会生活和劳动力市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为目的设计学校课程方案,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构建“学习领域”,由“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以“学习情境”对应“行动情境”,使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更加切近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
6.有效的质量监控。
一是联邦政府设有教育质量考评委员会,由经过质量管理专门培训的教育专家、教育行政人员、企业人员组成,负责制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并定期进行教育质量评估,从宏观上保证了教学质量。
二是各行业协会按联邦《职业培训条例》设有职业教育委员会(由雇主、雇员、职业学校教师代表组成),负责审查培训合同、组织技能考试、监管培训人员和培训场所等,教、考分离,有效保证了考试的客观性。
三是教学评价注重过程考核。
学生(学徒)在企业培训,有专门的培训日志,企业培训师出具的实习鉴定是毕业审核的必备条件;而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往往采用项目法分组实施,从制定计划到过程答辩再到最后的评价,都有严格程式和相应的评价标准。
二、中国高职教育的主要差距中国高职教育起步虽晚却发展迅猛,短短十余年间,高职院校不仅从数量上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而且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方针,探索构建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框架性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逐步推出了一批“示范”、“骨干”院校。
但毋庸置疑,就整体而言,与德国“双元制”相比,我们尚有相当的差距1.职业教育类型化程度不高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对完备,在职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技术高级学校、职业高中等)之外,向下可以延伸到职业准备阶段或职业基础教育阶段,向上可以延伸到高等专科学校、FH类院校(应用科技大学),涵盖了高中前、高中、专科、本科、硕士等诸多学历层次,各种形式、各个层次之间以职业培训为主线,相互衔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教育类型。
而我国的高职教育则被界定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教高16号文),虽然打破了以往只将其视为“高等教育专科层次的一种形式”的偏见,但仍然从属于高等教育,更多地强调学历教育属性,没有将其纳入职业教育的独特视野,并由此去探索建立从初中、中专(高中)、大专、本科甚至研究生教育相互衔接的类型梯次和职教体系,导致整体定位难以校准,自身发展从根本上受限。
2.行业企业介入不深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由法律规定,由政府发起,由各行业协会主导,由众多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联合实施,职业学校的学生同时也是企业“学徒”,因而,职业教育既是一种“国家行为”,又是一种“行业行为”、“企业行为”和“学校行为”。
而我国的高职教育,总体呈现为一种单纯的“学校行为”,突出表现在:(1)国家立法相对滞后,高职教育相关制度基本停留在宏观法律规定及政府文件层面,缺乏操作层面的法律依据,对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职教职能及行业企业用人的准入门槛没有明确界定,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既无权力又无义务。
(2)由于行业企业职教职能的缺失,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等从根本上丧失了准确的市场导向,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互脱节,结构性失业现象较为严重;另一方面,企业往往只是作为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就业)基地存在,职教资源未能深度整合,高职院校需要花费巨额资金投入实训条件建设,内涵建设随之冲淡。
(3)受企、校发展水平所限,核心竞争力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学校追求规模效益与企业追求廉价劳动力的短视行为往往“一拍即合”,校企合作缺乏来自企业的原动力,由此沦为学校的“一厢情愿”,沦为一所学校甚至个人与个别企业或某个企业管理人员的“单方面对话”,没有上升到一种国家层面的制度文化。
3.缺乏科学、规范的培养方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先有工种,后有培训机构,其企业培训章程由专门机构研制、联邦政府统一颁发,学校教学大纲亦由专门机构衔接企业培训章程制定、各州认可,因而具有国家权威。
同时规定,各州可以直接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也可以在保留与培训章程相协调的专业、时间要求的前提之下,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计划;课程教学最好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注重传授职业能力及跨职业、跨职业领域的能力,从而在规范之外赋予学校教学大纲以适度的灵活性。
而在我国,先有职业院校,后有开设专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均由学校层面自主制定、实施,既无国家、行业规范,亦无地方政府或其教育主管部门的审定,基本处于一种自由化状态,完全在黑暗中摸索,各自为阵,单打独斗,灵活有余,规范不足,一个专业有多少所学校开办,就有多少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
因缺乏权威,往往朝令夕改,不能保持应有的延续性;因缺乏与企业、行业、人才市场的沟通和调研,培养的学生也难以做到“适销对路”,不能被用人单位所广泛认可。
4.课程建设整体滞后在德国“双元制”模式之下,课程教学职能由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协调分担,职业学校不直接面对学生就业问题,教学内容侧重于特定专业(工种)“职业领域广泛的基础教育和在此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侧重于传授满足学生合格就业及继续学习或职业进修的基础技能,课程开发的伸缩空间较大。
而我国的高职院校,既背负着沉重的就业压力,又基本上独立承担了课程体系的总体构建及全部课程的教学任务,课程建设任重道远,成效欠佳。
反映到课程体系层面,行业、企业往往只是以若干企业、若干人员的个体身份被动参与、泛泛指导,而不能从特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出发,由典型工作任务推导出职业(岗位)核心能力要求,进而按职业(岗位)核心能力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并围绕培养目标重组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致使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普遍沦为普通本科教育的“翻版”,能力主线和职业属性难以彰显;反映到具体课程内部,教学内容则非由“行动领域”转化生成的“学习领域”,教学设计亦非由“行动情境”转化生成的“学习情境”,要么理论、实践教学相互脱节、油水分离,要么理论“主打”、实践“敲边鼓”,职业核心能力(即关键能力)的培养基本埋没于观念层面;反映到顶岗实习环节上,往往只是作为一门“重要课程”被写进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学习阶段被送到企业进行“放羊式”的“生产实践”或“专业认知教育”,实习岗位与预就业岗位未必对接,实习内容与教学内容有时毫不相干,企业的生产管理客观上挤兑着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实习日志或实习成绩鉴定甚或只是企业为获取廉价劳动力不得不做的一项“额外作业”,顶岗实习作为一门课程存在的基础难免受到质疑;反映到精品课程建设上,从“做”的角度看似乎不乏精品,但从“用”的角度审视则“垃圾”充斥,可操作性、可共享性实在堪忧;反映到教材上,一般也只是空有“高职”的标签,创新性、整合性、适用性等普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