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教案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余彩虹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鹬蚌相争》一课为国标本第六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教学一课时。
《鹬蚌相争》,讲的是一个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
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
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2、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但理解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
二、教学目标。
1、学会《鹬蚌相争》这则寓言里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结合历史故事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难点: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
(一)根据课题导入:1、出示鹬的图片识“鹬”,鹬字是形声字,“矞”字怎么读呢?(利用形声字来识“矞”)2、再识“冏”字,出示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的图片,“囧”与“冏”是形近字。
(利用生活常识来识字)3、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识字?(字典,网络等)4、看图,引出课题,读课题,提醒读二类字“蚌”。
(二)初读课文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词语:啄肉威胁夹住不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筋疲力尽喜笑颜开3、学写生字:(1)再读四个词语,挑出生字“弱”和“疲”。
(2)观察生字,怎样记住这两个字?预设:“弱”左右笔画一样,但身材不一样。
“疲”字是疾病头,形声字。
(3)观察生字,仔细看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范写。
“弱”左右笔画一样,但身材不一样,要遵循左收右放的原则。
“疲”半包围结构,两竖撇较长,横撇较弯,捺舒展。
(5)背写字歌。
(6)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7)展示。
4、请生分别读课文。
(1)、鹬和蚌为什么争起来了呢?请生读第一自然段。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与赏析
怎样 组词 ( 争夺 、 争斗、 争抢 、 争 吵
… …
1
个 故 事 。 就 打 消 了赵 王 攻 打 燕 国 什么 故事 居然 能 阻止 一场 战争
2 . 鹬 和蚌 是 怎 么争 的呢 ?第 二
的 念 头。
遍读 课文 , 默读 , 画 出文 中写鹬 蚌相
( 1 ) 这 是 全 文 唯 一 的一 组 对 话 ,
尖尖的 , 喜欢 吃小 鱼 、 贝类 和 昆虫 。 )
回忆 二 下 练 习 7的 “ 写好 铅 笔 上 !”
( 出示 蚌 的 图 片 ) 对蚌 , 你 了 解 字 ” 。小 提示 : 一 个字 里有 相 同 的部 到危 险会 合上 壳保 护 自己 。)
强 调 了泰 国 的 地 位 、 突 出 了赵 燕之 这 个 故 事 里 , “ 夹住 ” 的“ 夹” 常 常 有
争, 点 明 了秦 王 的 窃 喜 , 这 其 实是 在 学 生 误 读 成 第 二 声 ,老 师 提 供 字 典 足 于 读 好 。 还 要去 品一 品。 细 心 的 同
文 。
( 板 书课 题 : 鹬蚌 相争 。 )
2 . ( 出示 鹬 的 图片 )这就 是 鹬 ,
有 一 个 生 字 ,怎 样 写 才 好 看 ? 着瞧吧 。今 天不 下 雨 , 明天不 下 雨 ,
弱 ” 。 你 看 它有 什 么特 点? ( 嘴 巴长长 的 、 “
没 有 了 水 , 你 就 会 干 死 在 这 河 滩 河蚌 毫不 示弱 , 得 意洋 洋地说 : 不 出来 , 明 天 拔 不 出 来 ,吃 不 到 东
两 千 多 年 前 , 中 原 大 地 并 立 着 该 都 读 过 了 吧 ? 有 几 处 字 词 需 要 关 生 写 好 汉 字 。 】 七 个 国家 , 其 中秦 国 最 强 大 。 秦 王 一 注 。 敢 挑 战 吗 ? 直 等 待 机 会 想 消 灭 其 他 六 国 。 有 一 三、 精读 故事 。 领悟 寓意 1 . 通 过读课文 , 你 们 觉 得 这 个 “ 争” , 古 文字 是这样 写 的 , 什么
《鹬蚌相争》教案分析.doc
《鹏蚌相争》教案分析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
2学会本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 了解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是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文,在读的过程中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本的难点是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一)猜谜导入1猜谜导入,积累成语:分别出示“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盲人摸象”等的图画,让学生猜成语,猜对就大声地读出来。
这些都是寓言故事。
什么是寓言呢?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一个虚构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揭题:读一个寓言故事,要先读一读故事,然后想一想故事当中所蕴含的道理。
今天,我们就用这个办法来学一篇新的寓言故事,板书:鹏蚌相争3、同学们,见过鹏吗?我们来看看鹏。
(出示图片)同学们,你看,關长着长长的腿,尖尖的嘴,它生活在河边,专门吃昆虫、甲壳动物等。
同学们,请看,这就是蚌。
(出示图片)它的身体躲在两片硬硬的壳里。
4、读了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结合板书:(为什么争?怎么争?结果怎样?)二、初读文,整体感知。
仁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
2、检测:张开壳儿啄肉牢牢地夹住相持筋疲力尽喜笑颜开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a、领读,全班读。
b、学生字:弱(2)我们把这些词语送入文中读一读。
指名分小节读文。
(3)同学们,鹏蚌相争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岀示,全班读。
三、精读文,品读文字。
(一)第一小节:1、有一天,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
有只鶴看见了,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读文的第一自然段,完成填空。
2、出示填空:一只河蚌()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
有只鹏看见了,猛地把嘴()壳儿里去()肉。
河蚌急忙把壳儿(),牢牢地()關的嘴不放。
3、谁来有声有色地读一读,特别注意这些动词,把它能表演出来就更好了。
鹬蚌相争人教版说课稿
鹬蚌相争人教版说课稿一、说课背景与目标本次说课的内容是《鹬蚌相争》这一寓言故事,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这个故事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形象的比喻,向学生传达了合作与共赢的重要性。
本课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领会故事寓意,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智慧。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鹬蚌相争》讲述了一只鹬鸟与一只河蚌因为争斗而两败俱伤,最终被渔翁捡走的故事。
故事简单却富有哲理,通过角色之间的互动,展示了过于争斗只会导致双方都得不到好处的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和角色特点。
同时,教师应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挖掘故事背后的寓意,理解到在合作与竞争中应寻求平衡,避免无谓的内耗。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与故事相关的现实生活例子或者提出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阅读理解:教师带领学生逐段阅读故事,解释生字新词,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
3.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故事情节和角色性格的理解。
4. 寓意探讨:组织学生讨论故事的寓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智慧。
5. 拓展延伸:通过相关的故事、案例或者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故事中的合作精神延伸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四、教学过程与步骤1. 课程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或者讲述一个简短的故事,引起学生对合作与竞争关系的兴趣。
2. 故事阅读(1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故事,解释文中的生字和难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
3. 角色扮演(10分钟)-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扮演鹬鸟、河蚌或渔翁,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4. 寓意讨论(15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故事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5. 拓展活动(5分钟)- 通过讲述相关的案例或者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故事中的智慧。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角色扮演和讨论情况来评价学生对故事内容和寓意的理解程度。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课《寓言两则》第二则《鹬蚌相争》
24、寓言两则(第二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鹬蚌相争》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选自《战国策·燕二》。
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告诉我们: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
【设计理念】寓言是小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一种文体,以小故事蕴含大道理,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寓言教学,往往采用“读故事—谈道理—举例子”三部曲,偏重于思想品德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忽略了寓言本身所内在的文化韵味。
本设计意在从寓言故事出发,紧扣一个“读”字,带领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艺术形象,领悟蕴含的道理,上出寓言的特点,更上出语文课的文化味。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寓言故事并不陌生,苏教版教材在二年级就已出现寓言类课文,如《狼和小羊》、《狐假虎威》。
他们对什么是寓言已有初浅的了解,知道一些寓言的基本特点,对学习寓言的方法处于起步阶段。
三年级的孩子喜欢读故事,喜欢表演,教师应从朗读入手,加强从读中悟出道理,进一步交给孩子学习寓言的方法。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抓住关键词句读懂故事、领悟寓意,懂得为了一点利益双方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重点】以语言文字为基础,读好对话,读懂寓言。
【教学难点】通过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领悟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1、师生共同收集寓言故事并阅读,了解寓言的特点。
2、学生预习课文。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了解特点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4课《寓言两则》的第二则寓言——鹬蚌相争。
板书课题。
2、复习寓言的基本特点。
3、过渡:这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期待着你们的精彩发现。
【设计意图:寓言是常见的文体,三年级孩子在课内课外已不是第一次见面,“鹬蚌相争”就是本课的第二篇寓言。
《鹬蚌相争》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根据《鹬蚌相持》的文言文改编的白话文寓言故事。
课文在优美的景物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准确的行为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课文描述了在阳光明媚的时候,河蚌爬到沙滩上张开蚌壳晒太阳,睡着了。
一只鹬鸟乘机去啄食蚌肉,河蚌本能地合住蚌壳,紧紧地钳住了鹬嘴。
随着时间的溜走,鹬鸟决定用激将法让河蚌松口,没想到激起了河蚌的逆反心理,不但不松口,反而钳得更紧。
当太阳下山时,双方仍相持不下,被第三者渔翁,轻而易举地擒走。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教案鹬蚌相争(详版)
播放成语故事“鹬蚌相争”视频
学生:第一个句子有错误。喜笑颜开是心里很高兴,假装的高兴不能用这个词。第二个句子是对的。
句子展示:
①看着同桌满分的试卷,我只好喜笑颜开。②我毫不示弱地翻了两个跟头。
用“不…不…,就会…”造句
教师:还记得刚才老师用这个句式造句了吗?那现在轮到同学们,哪位同学愿意挑战呢?
学生:我不听课,不复习,考试就会不及格。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主要采取讲授法,在找规律明道理的环节采取发现学习法。如发现学习法中的样例—规则法:将二者的图片摆出来,让学生观察其特点,最后总结“鹬”有喙形细长的特点。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学生分成两个小组(鹬和蚌)。幻灯片放映设备准备完善。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记下课后作业
教学流程图
八、学习评价设计
①课堂主要目标完成度80%以上。
②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学习态度好。
③学生在把握成语、理解寓意和叙事技巧方面有所提高。
九、课后评价和总结
优点:利用图片和视频导入,引发学生好奇心;讲述与“鹬蚌相争”有关的历史故事,在了
解历史扩展知识面的同时,激发学习动机;课堂上的造句练习、角色扮演、续写故事
记笔记
幻灯片展示毫不示弱的近义词有毫无惧色不甘示弱、毫不畏惧;反义词有唯唯诺诺、忍气吞声、畏缩不前
《鹬蚌相争》教材分析
该故事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通 过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 道德观念,强调团结、互助和友 谊的重要性。
02
课文内容分析
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
通过讲述鹬和蚌相互争斗,最终被渔翁轻易捕获的故事, 传达了相互争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方得利 的道理。
主题思想在课文中的体现
课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鹬和蚌相互钳制、无法摆脱 对方的情况,以及最后被渔翁捕获的结局。
《鹬蚌相争》教材分析
授课教师:
2023-12-2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目
CONTENCT
录
• 课文背景 • 课文内容分析 • 课文结构分析 • 教育意义与教学建议 • 相关课程资源
01
课文背景
历史背景
战国时期
该故事出自战国时期,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诸子百家思想 活跃,各国争霸,社会动荡不安。
赵国与秦国的斗争
故事中涉及赵国与秦国的斗争,反映出当时两国间的紧张关系和 争夺霸权的斗争。
高潮迭起
故事中多次出现紧张气氛的积 累和释放,如鹬蚌相争、渔翁 捉蚌等,使得情节更加引人入 胜。
转折点设置
故事在鹬蚌相争的高潮后,突 然转折到渔翁得利的结局,出 人意料,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
叙事手法
01
02
03
顺叙
故事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 述,从鹬蚌相争到渔翁得 利,条理清晰,易于理解 。
语言简练
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 ,如谦让、和为贵等,强调了人与人 之间的和谐相处。
寓言故事的表达方式
该故事采用寓言故事的表达方式,通 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传达深刻的道理 ,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文学形式。
鹬蚌相争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鹬蚌相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
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三年级的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寓言,如《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等,也明白这些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低、中年级学生理解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1.课前每生准备好《新华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张战国时期的彩色简易地图,鹬和蚌图片,词语卡片等。
教学流程: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
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相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动他们发展。
”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理解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鹬的嘴巴又尖又长)(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
2.出示蚌的图片(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
(蚌有坚硬的外壳儿)(2)板书:蚌。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鹬和蚌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鹬和蚌的外形基本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水平,又有助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模板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模板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模板《鹬蚌相争》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文章虽然语言精练,篇幅短小,但蕴含的哲理却特别深刻。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教材分析:《鹬蚌相争》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寓言二则》中的一则。
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终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干脆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爱好。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地读会课文。
2、能借助译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和故事的大意。
3、能联系实际感悟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点:1、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感悟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打算:课件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学生讲最近共读的一本书《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看到大家的学习爱好这么高,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历史故事: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
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
秦国始终野心勃勃,想歼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
但他心里明白:假如干脆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得偿所愿。
于是,他始终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冲突,赵王大怒,确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
秦王大喜,信任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
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连忙求见赵王。
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即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同学们,一个小小的故事竟然能阻挡一场即将要爆发的斗争,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西汉闻名学者刘向在他的著作《战国策》中记录了这个故事,同时它也被编进我们的语文教材。
今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寓言二则之鹬蚌相争》。
请大家看看题目,留意“鹬”字的写法。
(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最新教学设计《鹬蚌相争》最新教学设计模板【教材分析】:《鹬蚌相争》是讲鹬要啄河蚌的肉,被河蚌夹住了嘴,双方互不相让,结果被打鱼的人一起捉走。
这则寓言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第三方得利。
【学情分析】:学习本课,需在多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句,在理解寓意上下功夫。
边读边问几个为什么,如鹬和蚌怎样做才不会被打鱼的人捉走?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三维目标】:1.学会正确读出有关语言的语气。
2.理解课文,提高表达能力及理解寓意的能力。
3.体会《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所说明的道理。
【教具】:录音机、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寓言两则》的第一则故事《狐假虎威》,狡猾的狐狸借愚笨的老虎的威风吓唬百兽,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其实自己并没有什么本事。
2.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寓言故事。
(板书课题:鹬蚌相争)二.授新1.初步理解。
师:通过课前预习,同学们应该明白了《鹬蚌相争》这个故事。
鹬是一种水鸟。
蚌是指河蚌,肉质很鲜美。
争是指争持,对抗。
这个故事讲的`是鹬要啄河蚌的肉,被河蚌夹住了嘴,双方互不相让,结果被打鱼的人一起捉走。
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第三方得利。
2.读文,深入理解(1)师: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看鹬和蚌分别想怎么样?(学生读文,师讲解。
)师:从“不住地朝下看”,可以看出鹬很饿。
“多好的一顿美餐呐!”从鹬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它非常想吃河蚌的肉。
从“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可以看出它馋得受不了了。
“立刻”,说明鹬飞下来的动作速度,表现了它想吃河蚌已无法控制。
师:这两段是故事的起因部分(第一部分):写“鹬啄蚌肉,蚌夹鹬嘴。
”(板书:(起因)“鹬啄蚌肉,蚌夹鹬嘴”)(2)师:请同学们自由读3、4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学生读文,师讲解。
指导读)师:“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渴死你,看你松开不松开!”说明鹬知道河蚌离不开水,用“渴死”来威胁河蚌,想使它松开。
鹬蚌相争的全国优秀教学设计4篇
鹬蚌相争的教学设计篇5教材分析:《鹬蚌相争》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寓言二则》中的一则。
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寓言,如《郑人买履》《叶公好龙》等,也明白这些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
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等特点,应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懂得宽容、谦让,与人和谐相处。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认字3个,写字3个。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寓言、悟出寓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寓言。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寓言、悟出寓意是重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寓言是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互动:1.抢答:说出下列图片所表示的故事的题目。
(课件依次出示四张寓言图片)2.这四个故事有什么共同特点?二、揭示课题,自主质疑。
1.今天我们再学习一则寓言《鹬蚌相争》。
2.师生共书课题,随机强调“鹬”书写时的间架结构。
3.同学们,看着课题这四个字,你想知道什么?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①什么是鹬?什么是蚌?(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自己猜哪个是鹬,哪个是蚌,并说出理由。
)②《鹬蚌相争》出自哪本书?(问题抛给学生或者引导学生看课文旁边的小资料。
)③鹬和蚌为什么争?④怎么争?⑤争的结果怎么样?……(答案全在课文中,只要我们能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读通读顺。
第一关:我能读正确:1.逐句指名读,正音后齐读。
2.对子互读,纠错。
第二关:我能读流利:1.男女生代表赛读。
2.男女生赛读。
三、感情朗读,感悟寓意。
第三关:感情朗读我最棒。
1.怎样才能将这篇文言文读得有感情?(①先理解文言文②注意停顿,读出文言文的音韵美。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全班读。
二、读通文言文。(明白大意)
1、师生对读:
教师过渡:读懂文言文的方法是什么?
1、对照译文来理解2、理解关键词句
首先对读译文,再去发现还有一些特别的用法
学生行为: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例子:
2、阅读相关资料,任选一则,用你从寓言中感悟的道理来化解冲突。
(1)小明看动画片的时间到了,然而此刻妈妈正在看电视剧,爸爸也焦急地等着看足球比赛,小明与父母为看电视而争执起来,你怎么打算怎样劝他们?
(2)今天的午餐有期待已久的炸鸡块,小元和小张都想再添一块,然而他们一起来到饭箱前,发现只剩下最后一块了,两人同时用夹子夹住了鸡块……你打算怎样为他们化解冲突?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哪些差异的那些特点?
学生活动:一个字作一个词、同一个字不同的解释、一个词作一句话
教师行为:在这篇课文中你又知道了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箝禽其者之
省略句:“渔者得而并擒之”:
“渔者得(之)而并擒之”;
3、教师新授:同一个字不同的用法
雨:名词作动词
通假字:禽——同“擒”,捕捉,抓住
1、知识基础:六年级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具有了一些简单的文言文知识,能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字,如“吾”、“曰”、“弗”等,能理解一些简单的句式,如陈述句“……者”“……也”,疑问句“何如?”但对新出现的文言字词、文言句式需要进一步学习。
2、能力水平: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的自学能力,能以已有的知识初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但是要比较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需要老师的指导;学生有一定的朗读文言文的基础,但是要真正读好这篇看似简短的文言文、读得有韵味、有情感,还要在课堂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文言文、理解内容,初步感知寓意,但是对寓意的情感体验还要老师进一步的引导。
课文《鹬蚌相争》教案优秀5篇
课文《鹬蚌相争》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要怎么写呢?作者整理了5篇课文《鹬蚌相争》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篇一首先,“引导”要恰当。
小学生的思维受年龄及生活阅历的限制,往往不会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实施恰当的引导。
1.在教学的关键之处加以引导。
突出教学的重点,分散难点。
例如教学正反比例概念时,引导学生找出他们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样既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2.在抽象概括之处加以引导。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而小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加以引导。
如教学正比例概念时,通过两个实际例子先引导学生分析每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再比较两个例子不同的两种关联的量,在变化时有什么共同点,然后抽象、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抽象、概括,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成正比例关系。
3.在知识内在联系处加以引导。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新旧知识联系处加以引导,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为学生理解新知识奠好基、辅好路。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依照教学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把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其次,在“引导”中激发“探究”。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不仅要给学生指点思维的方向,更要创设使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发”意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浓厚兴趣。
1.设疑。
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如一位教师教《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后,要求学生讨论;“鹬、蚌被渔人捉去之后,它们会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呢?”同学们思考后,有的说它们互相埋怨;有的说它们怎样后悔;有的说他们怎样逃走等。
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很浓。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14篇)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14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寓意。
培育同学学习古文的爱好。
3.诵读古文,培育喜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育语文学习的自信念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积累语言。
2.整体感知内容。
教学难点:1.读准字音:曝、雨、夹、即。
会写本课消失的生字。
2.正确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为正确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础。
教学方式:激趣——自学——沟通——诵读——拓展——实践。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点燃爱好。
(叙述赵王欲伐燕的历史故事。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时期,各个诸侯纷争形成了很多国家,其中有齐、楚、燕、韩、赵、魏、秦实力较为强大,称之为战国七雄。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最强了。
它总想一统天下,可一举吞并六国又不太可能,所以秦国只能等待机会。
有一次,赵国和燕国闹了一点小冲突,赵王为了出这口气,想出兵攻打燕国。
燕王听闻了,就托付当时闻名的游说家苏代,去劝阻赵王出兵。
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就使赵王打消了出兵的念头。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气,竟然能制止一场战斗呢?大家粗略的扫瞄一下课文,说说课文给你什么初步印象?(1)全文只有59个字,就起了这么大的作用,制止了一场战斗,真是一字千金、字字珠玑啊。
(2)古文乍一看晦涩难懂,读起来也感觉拗口,可细讨论起来你会深刻的感悟到他的精辟、内敛、精炼。
你们想让老师讲给你们听坐享其成,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力气去把这个故事读懂呢?只有拥有一颗勇于探究的心,才能发掘出一片片未曾涉足的领域。
二、激励自学,探究文意1、出示自学方法:(1)读文:多读几遍古文,直到读得通顺流畅为止。
(2)质疑:有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向组内同学请教。
(3)理解:联系上下文,参考译文,弄懂这个故事的意思。
预备好了吗?那就开头我们的探究之旅吧!2、同学自学,师巡察指导。
三、展现成果,体验胜利欢乐1.检查朗读状况,适当指导。
2024鹬蚌相争》说课稿范文
2024鹬蚌相争》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2024鹬蚌相争》,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2024鹬蚌相争》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民间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素材之一。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故事《2024鹬蚌相争》的寓意,掌握主要人物和情节。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进行故事情节的推测和创造。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2024鹬蚌相争》的寓意,把握故事的情节。
难点是:进行故事情节的推测和创造。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的教学法是情景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和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学法是合作学习法和体验式学习法。
通过小组合作和情境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会和认知。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教学PPT和教具“鹬蚌辨色图”,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1.情境创设:先给学生展示一张“鹬蚌辨色图”,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鹬和蚌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鹬蚌相争”可能发生的情景和原因。
2.启发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比如:“为什么鹬和蚌会相争?”、“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你认为鹬和蚌之间的争斗会产生什么结果?”等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讨论。
3.故事展示:通过讲解和展示故事《2024鹬蚌相争》,让学生了解故事中的情节、人物和寓意,并与之前的思考进行对比和交流。
4.情景演绎: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情景演绎,让他们根据故事情节和自己的想象进行表演,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分析:《鹬蚌相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
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三年级的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寓言,如《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等,也明白这些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低、中年级学生理解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课前每生准备好《新华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张战国时期的彩色简易地图,鹬和蚌图片,词语卡片等。
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
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相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动他们发展。
”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
(二)出示图片,理解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
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
(蚌有坚硬的外壳儿)(2)板书:蚌。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鹬和蚌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鹬和蚌的外形基本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水平,又有助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
(三)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鹬和蚌相互争吵)
3.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它们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题目着手,质疑问难,引起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切实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学生先概括段意,然后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后来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让他们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检查了学生的读书情况,又教给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省时高效。
]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品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分别画出鹬和蚌说的话。
(1)品读鹬说的话。
①通过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的示范朗读,引导理解“威胁”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鹬当时说话的语气。
(2)指名读蚌说的话。
①指导抓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来体会蚌当时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②出示词卡:毫不示弱
A.指导读准生字:弱
B.指导书写生字。
C.通过查字典理解“弱”的意思。
D.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理解“弱”字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准确地把握“毫不示弱”这个词语的意思,理解这个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语文学习最基础的目标要求,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识字学词,能有效地培养中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符合语文学习规律。
]
(3)指导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4)师生分角色对话,再现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设计意图:通过度角色朗读,体验争吵的激烈场面,培养语感,领悟故事蕴涵的深刻道理。
]
(二)品读第四自然段
(1)在师生共同表演时顺势理解“相持、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2)辩论:你觉得鹬和蚌到底谁厉害呢?
[设计意图:低中年级学生理解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在表演中观察辩论,既让学生理解了词语,又让他们有所思考。
]
(3)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板书:渔翁得利)
2.齐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理解课文、分角色朗读体验鹬和蚌相争的激烈场面这几个环节,揭示寓意已经水道渠成。
]
四、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齐读课文。
2.思考:此时此刻,你就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心里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故事已经有了全面的理解,明白了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的基础上,让他们迁移使用,站在历史人物立场上思考问题,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寓言的主题得到升华。
] 3.总结拓展:你们看,这就是寓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说说你以前读过的寓言故事。
4.老师这有一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现在赠送给大家。
课后大家能够去读一读,多读这些故事,你会变成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寓言的特点,让他们谈谈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激活他们的阅读积累,给学生推荐课外的阅读篇目,让他们的目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鼓励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做有智慧的人。
同时,揭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简洁实在。
]板书:鹬蚌相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