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氨酸发酵过程的疑惑
赖氨酸发酵研究进展

发酵科技通讯第42卷赖氨酸发酵研究进展王欣许宏贤段钢(杰能科(中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江苏无锡214028)摘要:赖氨酸是仅次于谷氨酸的第二大氨基酸,目前主要用发酵法生产。
本文从发酵培养基、培养条件和工艺优化等方面阐述了微生物生产赖氨酸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赖氨酸发酵营养因子溶氧建模赖氨酸是人和动物自身不能合成的一种氨基酸必须从外界摄取,而植物中所含的赖氨酸很少,被称为植物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赖氨酸是目前全球使用量最大的氨基酸类饲料添加剂,约90%的赖氨酸被用作饲料添加剂,约5%用作食品添加剂,其余5%用作医药中间体I”。
L一赖氨酸最初是从蛋白质水解物中分离得到的,后来又出现了化学合成法和酶法,但是化学合成法使用己内酰胺和环己烯等剧毒原料,存在严重的环保问题,而酶法也存在酶活不稳定,规模小和成本高的缺点。
直到1960年H本采用微生物直接发酵生产赖氨酸获得成功,才真正推动了赖氨酸生产的研究开发,直接发酵法是目前广泛采用的赖氨酸生产方法。
目前国内主要用发酵法生产赖氨酸的企业有长春大成集团、聊城希杰、宁夏伊品、山东金玉米、安徽丰原生化等[21,其中长春大成集团的赖氨酸生产能力已经居于世界首位。
国外生产赖氨酸的企业主要有日本味之素株式会社、日本协和发酵工业株式会社、美国A D M公司、韩国希杰公司和德国巴斯夫公司。
工业生产中最高产酸率已经提高到1809/L,提取收率也达到90%左右。
直接发酵法生产赖氨酸的主要微生物有棒状杆菌、短杆菌、念球菌、诺卡氏菌、埃希氏菌、假单胞菌、芽孢杆菌、加斯酵母等。
目前国内外用于上业大生产的菌株多为谷氨酸棒杆菌、黄色短杆菌、乳糖发酵杆菌和大肠杆菌等杆菌及其突变株【3】。
本文笔者主要从发酵培养基、培养条件和发酵过程的放大与优化等方面阐述了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赖氨酸的研究进展。
1培养基对发酵的影响1.1碳源在赖氨酸生产中,能够提供碳源的物质很多,有淀粉、糖蜜、葡萄糖、醋酸、苯甲酸、乙醇和烃类等,但是日前实现产业化的只有糖蜜、淀粉和醋酸三种原料路线。
营养缺陷型菌株生产赖氨酸的问题

1.关于营养缺陷型菌株生产赖氨酸的问题。
在许多微生物中,可用天冬氨酸作原料,通过分支代谢途径合成出赖氨酸、苏氨酸和甲硫氨酸。
但在代谢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赖氨酸对天冬氨酸激酶有反馈抑制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天冬氨酸除用于合成赖氨酸外,还要作为合成甲硫氨酸和苏氨酸的原料,因此,在正常细胞内,就很难累积较高浓度的赖氨酸。
工业上利用谷氨酸棒杆菌的高丝氨酸缺陷型菌株作为赖氨酸的发酵菌种。
由于它不能合成苏氨酸脱氢酶,故不能合成高丝氨酸,也不能产生苏氨酸和甲硫氨酸,在补以适量高丝氨酸的条件下,可在较高糖浓度和铵盐的培养基上,产生大量的赖氨酸。
2.传统经典的诱变生产(赖氨酸)技术和分子克隆技术之优缺点比较
赖氨酸的高产菌株已通过经典的诱变法获得,但要再提高这些诱变株的产量就很困难。
而分子克隆技术生产,产量大,节约成本。
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高丝氨酸脱氢酶是合成苏氨酸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酶,不能合成高丝氨酸脱氢酶的黄色短杆菌,就不能合成苏氨酸。
这就解除了苏氨酸等对天冬氨酸激酶的抑制作用,使黄色短杆菌能不断合成赖氨酸。
赖氨酸工厂合成流程

赖氨酸工厂合成流程一、原料准备。
赖氨酸的合成呀,那得先有原料才行。
就像咱做饭得先买菜一样。
在赖氨酸工厂里,主要的原料就是一些含有碳、氮元素的物质,比如说玉米淀粉啥的。
这玉米淀粉可好用了,它能提供合成赖氨酸所需要的碳骨架呢。
把这玉米淀粉弄来之后呀,还得经过一系列的处理,让它变得适合进行下一步的反应。
这就好比把菜洗干净切好,准备下锅炒菜似的。
二、发酵过程。
接下来就到了超级重要的发酵过程啦。
这里面会用到一种特别的微生物,就像小工人一样,在发酵罐这个大工厂里工作。
这些微生物呢,它们可聪明了,在合适的温度、pH值还有营养条件下,就开始大显身手。
它们会把之前准备好的原料,一点一点地转化成赖氨酸。
这个过程就像是魔法一样,小小的微生物在发酵罐里忙活着,慢慢地就把那些原料变成了我们想要的赖氨酸。
发酵罐里呀,得一直保持合适的环境,温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就像人生活的环境一样,得刚刚好。
如果温度不合适了,那些小微生物可就不高兴了,工作效率就会大大降低,产出来的赖氨酸也就少了。
而且呀,在发酵的过程中,还得时不时地给这些小微生物补充营养,就像给干活的工人送饭一样,这样它们才能有力气一直工作下去。
三、提取与纯化。
发酵完了之后呢,赖氨酸可不会自己乖乖地跑出来,还得我们把它从发酵液里提取出来。
这就有点像从沙子里淘金一样,得费点功夫。
首先得把发酵液里的固体杂质去掉,然后再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把赖氨酸和其他的物质分离开来。
这个过程可能会用到一些化学试剂,或者一些物理的方法,像过滤呀、离心呀之类的。
把赖氨酸初步提取出来之后呢,还得进行纯化,让它变得更加纯净。
这就像是把一颗有点瑕疵的宝石打磨得更加完美一样。
纯化后的赖氨酸质量才更好,才能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不管是加到饲料里还是做其他的用途。
四、质量检测。
提取和纯化之后,可不能就这么把赖氨酸直接拿出去用啦。
还得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呢。
这个质量检测就像是给赖氨酸做一场全面的体检。
检测人员会检查赖氨酸的含量是不是够,纯度是不是高,有没有其他的杂质。
饲料赖氨酸生产工艺

饲料赖氨酸生产工艺赖氨酸是一种重要的营养添加剂,广泛应用于畜禽饲料中,可以增加饲料的氨基酸含量,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促进畜禽的生长发育。
下面是关于饲料赖氨酸生产工艺的介绍。
赖氨酸的主要生产工艺是通过微生物发酵法制备。
一般来说,选择的菌种主要是一些属于赖氨酸产生菌的微生物,如凡氏杆菌和窃别嗜赖氨酸杆菌等。
在发酵的过程中,需要提供合适的培养基,以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首先,要准备好合适的发酵基质。
一般来说,常用的基质有玉米粉、大豆粉、蔗糖、酵母粉和盐等。
这些基质可以提供微生物所需的碳源、氮源、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为了达到较高的产量,通常需要对基质进行一定的调配和改良。
接下来,需要将合适比例的基质加入到发酵罐中,并加入适量的水分。
然后,将菌种接种到发酵罐中,通过培养基的搅拌和通气,使微生物能够充分利用基质进行生长和代谢。
在整个发酵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温度、pH值和氧气的供给,以及其他适宜的条件,以促进产酸菌的生长和赖氨酸的产生。
发酵时间一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通常为24至48小时。
在整个发酵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监测和调整,以确保微生物可以正常生长,并且产酸菌能够持续产生赖氨酸。
最后,发酵结束后,需要对发酵液进行处理和提取。
通常采用离心、过滤和浓缩等方法,以分离赖氨酸和废水。
同时,还需要进行一些纯化和提纯的工序,以获得高纯度的赖氨酸产品。
总的来说,饲料赖氨酸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菌种的选择、发酵基质的准备、发酵条件的控制、发酵过程的监测和调整、以及发酵液的处理和提取等过程。
通过合理的工艺设计和操作管理,可以提高赖氨酸的产量和质量,满足畜禽饲料的需求,促进畜禽的生长发育。
年产2万吨L-赖氨酸的设计

L-赖氨酸(L-Lysine)是一种必需氨基酸,对于动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设计年产2万吨L-赖氨酸的生产工艺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1.原料选择:为了生产大量的L-赖氨酸,需要选择合适的原料。
生产L-赖氨酸的常用原料包括葡萄糖、玉米浆、玉米粉、玉米芯等。
这些原料中含有较高的淀粉和葡萄糖,可以用作发酵过程中的碳源。
可以通过经济评估和可持续发展考虑选择合适的原料。
2.发酵过程:L-赖氨酸的生产一般采用发酵过程,其中酵母菌是常用的生产菌株。
设计一个高效的发酵过程是关键的。
首先,选择合适的菌株,优化菌株的培养条件和培养基组成,提高菌株的产酸能力。
其次,控制发酵温度、pH 值、氧气供应等参数,以提高L-赖氨酸的产量和纯度。
还需要控制发酵时间,使菌株能够在最佳时期大量产生L-赖氨酸。
3.分离纯化:生产过程中,需要将发酵液中的L-赖氨酸分离纯化,以获得高纯度的产物。
可以采用离心、滤液、蒸馏等方法进行分离和去除杂质。
还可以使用离子交换树脂、透析等方法对L-赖氨酸进行纯化。
4.废料处理: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需要进行合理处理,以减少环境污染。
废料处理方法可以包括生物处理、物理化学处理等,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5.质量控制:生产过程中,需要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以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和合格。
包括原料的质量控制、发酵过程中的各项参数控制、分离纯化过程的质量控制等。
还需要建立产品质量检测方法和标准,以及质量记录和追溯体系。
总之,设计年产2万吨L-赖氨酸的生产工艺需要综合考虑原料选择、发酵过程、分离纯化、废料处理和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同时,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优势,不断优化和改进工艺,提高产能和产品质量,以满足市场需求。
经典赖氨酸的发酵工艺

经典赖氨酸的发酵工艺赖氨酸是重要的氨基酸之一,其具有丝氨酸和蛋氨酸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是蛋白质合成的重要成分。
因此,赖氨酸在医药、生化工程、畜牧、保健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赖氨酸的发酵工艺。
1、菌种选择赖氨酸的发酵常用的菌株有棒状杆菌、芽胞杆菌、嗜酸乳杆菌等。
其中棒状杆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菌株,其产量和生长速度都比其他菌株高。
2、培养基配方赖氨酸的生产需要一种含有充分营养的发酵培养基。
肉汤培养基、玉米浆培养基、大豆蛋白水解物培养基等都可以作为赖氨酸发酵培养基的基础配方。
3、发酵条件发酵条件是影响赖氨酸产量的因素之一,包括pH值、温度、搅拌速度、氧气含量等。
常用的发酵条件为:温度37℃,pH6.5-7.0,搅拌速度300r/min,氧气含量5-20%。
4、发酵过程发酵过程分为批次发酵和连续发酵。
批次发酵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生长、中期、后期和稳定期。
稳定期一般持续24-30小时,产生的赖氨酸稳定。
5、赖氨酸提取经过发酵过程,赖氨酸与其他细胞成分一起被培养基中的微生物细胞包裹着,无法直接获得。
因此,需要采用一些方法将赖氨酸从培养基中提取出来。
常用的提取方法有离子交换法、逆流萃取法、低分子量有机化合物萃取法等。
6、赖氨酸纯化提取出来的赖氨酸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纯化,以得到纯度高达98%以上的赖氨酸。
常用的纯化方法有凝胶过滤、离子交换、逆流色谱和气相色谱法等。
总之,赖氨酸的发酵工艺包括菌种选择、培养基配方、发酵条件、发酵过程、赖氨酸提取和赖氨酸纯化等步骤。
只有在严格控制各个条件的同时,才能得到高产、高纯度的赖氨酸。
多菌种固态发酵饲料中赖氨酸发酵的探讨

f l 1张明祥 ,赵建国. y一 2 株赖氨酸 固态发酵工艺研究f _ L s0 菌 J 粮食 与饲料工业 ,20 () 8 3 . 1 0 28:2— 0 【 2 1蔡皓 ,余晓斌 . 多菌种 发酵生物活性蛋 白饲料的发酝研究f. J 粮食与饲料工业 ,2 0 ( :3 — 4 1 0 06 2 3 . ) f1 日俊 . 3张 现代饲料生物技术 与应用【 北京 :化学工业 出版社 ,2 0 . M1 . 09
1 . L Ls 4 .3 — y 羽定 3
酸法茚三酮分光光度法
134 OD 值 测 定 ..
种子液稀释 2 倍 ,用 7 2 5 2 分光光度计 ,于 60 m波长下测光密度 。 2n
收稿 日期 :2 1— O 2 0 II一7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 2 1 00年度科! 学技术研究 ( 指导 )项 E计划 ( 1506) 1 155 8 作者简介 :刘复军 ( 97 16 一),舅,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生物l I程方丽的研究工作,120 @16 O 。 0 08 2 . CJ " n
表 3 营养液 F用量对 种子 生长 的影响
由表 3 看出,随着营养液 1用量的增加 , 7 种子 O D有显著提高 , 但发酵液的 p H也随之增高 ,当 p H等 于 7 ,则 O . 0 D有下降趋势 。实验结果表明 ,营养液 F的最佳用量为 8 %。 . 0
23 赖氨 酸 固态 发酵试 验 .
入一定量的营养液 F液 ,实验结果如表 2 。
表 2 营养液 F对种子生长的影响
由表 2 看出,营养液 F对种子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且营养液 1的用量与 O 7 D值呈正相关。
22 营养液 F对种 子生 长的 影响 .
赖氨酸的发酵生产工艺

赖氨酸的发酵生产工艺
赖氨酸是一种重要的氨基酸,在医药、食品、饲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赖氨酸的发酵生产工艺是通过微生物菌种在合适的培养基中进行发酵而得到的。
赖氨酸的发酵生产工艺主要包括菌种选择、培养基配方、发酵条件控制等几个方面。
首先是菌种选择,赖氨酸的发酵生产工艺中常用的微生物菌种包括大肠杆菌、乳酸菌、黄曲霉、窄盘菌等。
选择菌种时要考虑菌株的稳定性、产量、生长速度等因素。
其次是培养基配方,培养基是赖氨酸发酵生产工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般情况下,培养基的主要成分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
常见的碳源有葡萄糖、蔗糖等,常见的氮源有氨基酸、蛋白胨等。
培养基中的无机盐如磷酸盐、硫酸盐等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矿物质元素。
再次是发酵条件控制,发酵条件的控制对于赖氨酸的产量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发酵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温度、pH值、氧气供应和搅拌速度等因素。
一般情况下,赖氨酸的发酵温度在35-37摄氏度之间,pH值在6-7之间。
同时,提供足够的氧气和适当的搅拌速度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产物的合成。
为了提高赖氨酸的产量和减少副产物的积累,还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措施,如添加葡萄糖、氨基酸等增加培养基的营养成分,
或采用液体循环发酵工艺等。
总的来说,赖氨酸的发酵生产工艺需要综合考虑菌种选择、培养基配方和发酵条件控制等因素,以高效地提高赖氨酸的产量和质量。
随着微生物工程的发展,对于赖氨酸的发酵生产工艺的改进和优化将有望进一步提高其产量和应用价值。
赖氨酸的生产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赖氨酸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食品、医药和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2. 掌握赖氨酸发酵生产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技术。
3. 通过实验,验证赖氨酸发酵生产的效果,并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
二、实验原理赖氨酸(L-赖氨酸)是一种必需氨基酸,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免疫功能、神经系统等具有重要作用。
赖氨酸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但以发酵法生产为主。
发酵法生产赖氨酸主要采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将原料转化为赖氨酸。
本实验采用谷氨酸棒杆菌为发酵菌种,以葡萄糖为碳源,进行赖氨酸发酵生产实验。
通过优化发酵条件,提高赖氨酸的产量和发酵效率。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葡萄糖- 硫酸铵- 磷酸氢二钠- 磷酸二氢钠- 氯化钠- 硫酸镁- 硫酸铜- 酵母提取物- 蒸馏水2. 实验仪器:- 培养箱- 高压蒸汽灭菌器- 恒温水浴锅- 离心机- 紫外分光光度计- 电子天平- 移液器- 试管- 烧杯- 玻璃棒四、实验方法1. 菌种活化- 将谷氨酸棒杆菌接种于装有适量无菌蒸馏水的试管中,37℃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2. 种子培养- 将活化后的菌种接种于装有100mL发酵培养基的锥形瓶中,37℃、200r/min摇床培养6小时。
3. 扩大培养- 将种子培养液按1:100的比例接种于装有1L发酵培养基的发酵罐中,37℃、200r/min摇床培养24小时。
4. 发酵- 将扩大培养液按1:100的比例接种于装有10L发酵培养基的发酵罐中,37℃、200r/min摇床发酵48小时。
5. 赖氨酸提取- 将发酵液离心分离,收集菌体,用蒸馏水洗涤三次,得到赖氨酸粗品。
6. 赖氨酸纯化- 将赖氨酸粗品用盐酸溶解,调节pH至6.5,加入三氯乙酸使蛋白质沉淀,离心分离,收集沉淀,用蒸馏水洗涤三次,干燥,得到赖氨酸纯品。
7. 赖氨酸含量测定-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赖氨酸含量。
发酵豆制品中赖氨酸的生成与保存

发酵豆制品中赖氨酸的生成与保存在我们日常的饮食中,豆制品是一种重要的来源。
豆制品包括豆腐、豆浆、豆腐干和豆腐皮等。
这些食物不仅味美可口,而且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其中赖氨酸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氨基酸。
本文将探讨发酵豆制品中赖氨酸的生成以及如何保存。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赖氨酸。
赖氨酸是一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它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赖氨酸在体内能够转化为肝脏的主要抗氧化剂,帮助清除自由基,保护我们的细胞免受损伤。
此外,赖氨酸还可以帮助合成蛋白质,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
那么,发酵豆制品中的赖氨酸是如何生成的呢?发酵豆制品是用豆类为原料,经过微生物的作用而产生的。
豆类中含有一种叫做谷氨酸的物质,它是赖氨酸的前体物质。
在发酵的过程中,特定的微生物会分解谷氨酸,将其转化为赖氨酸。
这就是为什么发酵豆制品中赖氨酸含量较高的原因。
然而,赖氨酸相对不稳定,容易在加热和保存过程中丧失。
因此,如何保持发酵豆制品中赖氨酸的含量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正确保存豆制品,避免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高温会破坏赖氨酸的结构,使其丧失活性。
其次,我们可以将豆制品制作成豆干或豆腐干等脱水食品,这样可以减少赖氨酸的丢失。
此外,食用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也可以帮助保持赖氨酸的活性,因为维生素C有助于赖氨酸的还原。
除了保存问题,我们还可以通过合理的搭配膳食来增加赖氨酸的摄入量。
与发酵豆制品搭配食用富含赖氨酸的食物,如肉类、禽类和鱼类,可以提高赖氨酸的吸收。
另外,植物性食物中含有的其他氨基酸也可以增加赖氨酸的利用率。
需要注意的是,赖氨酸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需求量。
婴幼儿和青少年生长发育阶段对赖氨酸的需求量较高,而成年人和老年人的需求量则相对较少。
因此,合理的膳食搭配应根据个人需要。
总结起来,发酵豆制品中赖氨酸的生成与保存对于我们的饮食健康至关重要。
赖氨酸在豆制品中的生成主要依赖于微生物的作用,因此正确的发酵过程对于赖氨酸的含量有重要影响。
营养缺陷型菌株生产赖氨酸的问题

1.关于营养缺陷型菌株生产赖氨酸的问题。
在许多微生物中,可用天冬氨酸作原料,通过分支代谢途径合成出赖氨酸、苏氨酸和甲硫氨酸。
但在代谢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赖氨酸对天冬氨酸激酶有反馈抑制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天冬氨酸除用于合成赖氨酸外,还要作为合成甲硫氨酸和苏氨酸的原料,因此,在正常细胞内,就很难累积较高浓度的赖氨酸。
工业上利用谷氨酸棒杆菌的高丝氨酸缺陷型菌株作为赖氨酸的发酵菌种。
由于它不能合成苏氨酸脱氢酶,故不能合成高丝氨酸,也不能产生苏氨酸和甲硫氨酸,在补以适量高丝氨酸的条件下,可在较高糖浓度和铵盐的培养基上,产生大量的赖氨酸。
2.传统经典的诱变生产(赖氨酸)技术和分子克隆技术之优缺点比较
赖氨酸的高产菌株已通过经典的诱变法获得,但要再提高这些诱变株的产量就很困难。
而分子克隆技术生产,产量大,节约成本。
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高丝氨酸脱氢酶是合成苏氨酸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酶,不能合成高丝氨酸脱氢酶的黄色短杆菌,就不能合成苏氨酸。
这就解除了苏氨酸等对天冬氨酸激酶的抑制作用,使黄色短杆菌能不断合成赖氨酸。
发酵过程中异常情况及解决措施

发酵过程中异常情况及解决措施金星集团信阳啤酒有限公司黄华龙465100 发酵液的澄清是一种自然的凝聚、沉降悬浮颗粒(包括酵母、冷凝固物等)的过程,这是一种简单但由耗时比较长的形式,这种自然沉降遵循斯托克斯定律(球形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所受到的阻力,等于该球形物体的半径、速度、流体的黏度与6π的乘积)。
这个定律叫做斯托克斯定律:如果物体在流体中因自身的重量而下落,根据上面公式,则为最终速度。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发酵液的澄清即悬浮混浊颗粒的沉降,受混浊颗粒的大小和液体黏度的影响较大,因此,要加速发酵液的澄清,必须设法去减小液体的黏度,增加混浊颗粒相互凝聚成大颗粒的机会。
其次,对自然澄清的形式来说,液体中混浊颗粒的沉降还与沉降的距离、液体的运动程度有关,因为液体的不规则运动和较大的沉降距离都不利于颗粒的沉降,因此贮酒时的静止、罐的直径或高度都是发酵液澄清的重要条件。
1、贮酒期发酵液澄清不好的原因:经过规定时间的静止贮酒以后,发酵液仍然混浊不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a)原料质量差(麦芽溶解度差),糖化效果不良,带入后发酵许多胶黏性物质(如葡聚糖、糊精等),导致发酵液的黏度较高,影响颗粒物质的沉降;b)贮酒酒龄太短,凝固物颗粒与酵母沉降时间不足;c)升温糖度提前,导致大量的混浊物质和酵母悬浮,随着温度的不断降低,冷凝固物细粒不断析出,但没有能凝聚成较大颗粒物质沉降;d)封罐糖度偏高,酵母细胞数偏多,导致后发酵持续时间较长,液体处于运动状态,混浊颗粒不易沉降;e)发酵温度偏高,发酵液PH偏高,都会影响冷混浊等颗粒物质的凝聚沉降,较高的PH还会使发酵液黏度有所上升,影响澄清;f)酵母凝聚性能太差,发酵度太低,制麦过程和糖化过程中蛋白质分解程度不足,或是去除冷、热凝固物效率太低,都会影响发酵液的澄清;g)麦汁或发酵液污染杂菌,发酵液酸化,会使部分凝固物颗粒带有相斥电荷,不能凝聚沉降;h)添加高泡酒的发酵液静置时间太短。
溶氧对赖氨酸发酵工艺的影响及控制措施

溶氧对赖氨酸发酵工艺的影响及控制措施摘要:文章简述了赖氨酸的发展现状,包括赖氨酸的化学名称、作用,赖氨酸生产工艺先后经历的四个阶段,并对发酵法生产赖氨酸工艺的特点进行分析。
阐述了溶解氧含量在赖氨酸发酵工艺中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影响溶解氧含量的因素,列举了赖氨酸发酵过程中溶解氧异常情况及其处理措施。
关键词:赖氨酸发酵工艺溶解氧浓度能量代谢控制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lysine, comprising lysine chemical name, role, lysine production technology has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Elaborated the content of dissolved oxygen in lysine fermentation process in importance, and analyze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dissolved oxygen content, enumerates the lysine fermentation process of dissolved oxygen in the abnormal condition and its treatment measures.Key words: lysine fermentation process dissolved oxygen energy metabolism control1、赖氨酸发酵工艺的发展赖氨酸的化学名称为2,6-二氨基己酸,有L型和D型两种光学异构体。
L-赖氨酸是人和动物营养的8种必须氨基酸之一,它对调节体内代谢平衡,提高体内对谷类蛋白质的吸收,促进生长发育均有重要作用。
其生产工艺先后经历了水解、合成、酶法和发酵法四个阶段,生产工艺越来越复杂,生产效率越来越高。
赖氨酸发酵工艺研究指导书

天冬氨酸天冬氨酰磷酸苏 氨 酸 与 赖 氨酸 的 协同 反 馈 抑 制 作 天冬氨酸半醛高丝氨酸脱氢酶用双氢吡啶羧酸丝氨酸苏氨酸甲硫氨酸赖氨酸赖氨酸的发酵调控争辩一、试验目的1、 了解赖氨酸发酵常用的发酵菌种。
2、 把握 L-赖氨酸发酵的工艺把握过程和方法。
3、 能娴熟运用发酵过程的根本原理,依据试验的不同要求,正确的设计试验方案,并依据试验方案进展试验争辩 二、试验原理赖氨酸的生产方法有水解法(已淘汰)、合成法、酶法和直接发酵法。
直接发酵法合成的赖氨酸是一种次级代谢产物。
微生物合成赖氨酸是诱导物的诱导调整、自身产物的反响调整、自身产物的分解调整、以及细胞膜透性的调整等次级代谢调整综合作用的结果。
谷氨酸棒杆菌合成赖氨酸的自身产物调整作用如图 1 所示。
图 1 谷氨酸棒杆菌合成赖氨酸的自身产物调整作用异亮氨酸2 三、材料与分析方法 1、 菌种谷氨酸棒杆菌〔编号 10065,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治理中心〕。
2、 培育基〔1〕斜面培育基:牛肉膏 1.1%,蛋白胨 1.0%,葡萄糖 0.5%,NaCl 0.5%, 琼脂 0.2%,pH7.0,在 0.1Mpa 压力下灭菌 20min 。
〔2〕种子培育基:糖蜜 2.0%,豆饼水解液 0.5%,(NH 4)2SO 4 0.4%,CaCO 3 0.5%,K 2HPO 4 0.1%,MgSO 4 0.04%,pH7.0,,于 250mL 三角瓶内装 25mL 种子培育基, 在 0.1Mpa 压力下灭菌 20min 。
〔3〕发酵培育基:糖蜜 20%,豆饼水解液 1.0%,玉米浆〔氮源〕0.6%,(NH 4)2 SO 4 2%,K 2HPO 4 0.1%,MgSO 4 0.05%,FeSO 4 0.2%,MnSO 4 0.2%,pH7.0,于 250mL 三角瓶装液 25mL 发酵液,在 0.1Mpa 压力灭菌 20min 。
3、分析方法(1) 丝氨酸的测定承受变色酸-分光光度法测定〔见附录 1〕。
赖氨酸工艺流程

赖氨酸工艺流程赖氨酸是一种重要的氨基酸,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和食品工业。
赖氨酸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发酵、提取、精制和干燥等步骤。
首先是发酵。
发酵是赖氨酸工艺的核心步骤。
采用微生物发酵的方式进行生产。
通常利用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即谷氨酰亚胺乙酸发酵菌,该菌株具有良好的生成赖氨酸的能力。
发酵过程需要提供合适的培养基,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等,以满足菌体生长和代谢的需要。
同时还需要控制发酵温度、pH值和氧气供应等因素,以促进菌体的生长和赖氨酸的积累。
其次是提取。
发酵液中的赖氨酸含量较低,在提取过程中需要将赖氨酸与其他杂质分离。
常用的提取方法是离子交换色谱法。
首先将发酵液经过滤、浓缩和除菌等处理后,得到赖氨酸浓缩液。
然后将浓缩液通过离子交换树脂柱进行吸附,赖氨酸与树脂发生离子交换反应,使赖氨酸吸附在树脂上。
最后,通过洗脱赖氨酸和再生树脂的循环操作,将赖氨酸从树脂上解吸下来。
接下来是精制。
精制是为了获得高纯度的赖氨酸产品。
一般采用pH调节沉淀法来进行精制。
首先将提取得到的赖氨酸溶液经过pH的调节,使其达到赖氨酸的等电点,并发生沉淀。
然后通过离心过滤等操作,将赖氨酸沉淀分离。
最后,经过洗涤、干燥等步骤,获得纯度较高的赖氨酸产品。
最后是干燥。
经过精制的赖氨酸产品需要进行干燥处理,以去除残余的水分,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质量。
常用的干燥方法包括喷雾干燥、真空干燥和冷冻干燥等。
其中,喷雾干燥是最常用的方法。
通过将溶解的赖氨酸溶液喷雾成细小的液滴,与热空气接触,使其迅速蒸发,从而获得干燥的赖氨酸粉末。
综上所述,赖氨酸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发酵、提取、精制和干燥等步骤。
通过合理控制各个步骤的条件,可以高效地生产出高纯度的赖氨酸产品,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赖氨酸的生产工艺也在不断优化和发展,以提高产量和纯度,降低生产成本,推动赖氨酸产业的发展。
赖氨酸发酵过程的疑惑

赖氨酸发酵过程的疑惑
关于赖氨酸发酵工艺控制控制过程中的疑惑问题如下:
1、培养基配料过程中除了磷酸盐与镁盐不能混在一起,是否其他营养物全部可以混在一起,包括糖液,是否会发生反应,影响有多大;
2、硫酸铵玉米浆需要注重哪些指标,对于氨氮、总氮、有机氮的检测方法是什么,(因为我们的检测同一批玉米浆偏差很大);
3、赖氨酸代谢途径是怎样的,蛋氨酸和苏氨酸扮演怎样的角色,(对照其他厂家的用量都比我们的多);
4、发酵过程中OD长得慢是好还是不好,OD降下来又长起来,发酵过程是正常的,怎样认识此问题;
5、发酵过程中的残糖检测用滴定法和生物传感仪哪种方法更稳定,即菌种对葡萄糖和其他二糖、三糖,甚至寡糖更容易吸收利用;
6、怎样调整才能缩短发酵周期并且不影响产酸指标,因为我们的周期较长(50h-60h),产酸慢但后期一直有活力;
7、种子培养后期OD长势很慢,这是不是正常的;种子培养的初糖高一点好还是低了好;怎样判断种子培养成熟可以移种了;
8、发酵过程中耗铵较慢,有哪些原因导致;氨氮控制的低了影响有多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赖氨酸发酵工艺控制控制过程中的疑惑问题如下:
1、培养基配料过程中除了磷酸盐与镁盐不能混在一起,是否其他营养物全部可以混在一起,包括糖液,是否会发生反应,影响有多大;
2、硫酸铵玉米浆需要注重哪些指标,对于氨氮、总氮、有机氮的检测方法是什么,(因为我们的检测同一批玉米浆偏差很大);
3、赖氨酸代谢途径是怎样的,蛋氨酸和苏氨酸扮演怎样的角色,(对照其他厂家的用量都比我们的多);
4、发酵过程中OD长得慢是好还是不好,OD降下来又长起来,发酵过程是正常的,怎样认识此问题;
5、发酵过程中的残糖检测用滴定法和生物传感仪哪种方法更稳定,即菌种对葡萄糖和其他二糖、三糖,甚至寡糖更容易吸收利用;
6、怎样调整才能缩短发酵周期并且不影响产酸指标,因为我们的周期较长(50h-60h),产酸慢但后期一直有活力;
7、种子培养后期OD长势很慢,这是不是正常的;种子培养的初糖高一点好还是低了好;怎样判断种子培养成熟可以移种了;
8、发酵过程中耗铵较慢,有哪些原因导致;氨氮控制的低了影响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