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水稻教案

合集下载

水稻生长课教案及反思

水稻生长课教案及反思

水稻生长课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水稻生长课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理解水稻的生长周期和生长需求。

2. 掌握水稻的生长过程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3. 了解水稻的主要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

教学重点:1. 水稻的生长周期和生长需求。

2. 水稻的生长过程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教学难点:1. 水稻的主要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或教学板书。

2. 水稻种子、土壤、水源等实验材料。

3. 视频或图片资源,用于展示水稻的生长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水稻的生长主题,提问学生对水稻的了解程度。

2. 展示一张水稻田的图片或播放与水稻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水稻的生长周期,包括播种、出苗、分蘖、抽穗、灌浆、成熟等阶段,并解释每个阶段的特点和需求。

2. 讲解水稻对光照、温度、水分和土壤等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

三、实践操作(20分钟)1. 将水稻种子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观察种子的外观和质地。

2. 引导学生进行播种实验,根据所学知识,选择合适的土壤和水源,适当控制温度和光照条件。

3. 学生每天观察并记录水稻的生长情况,包括出苗时间、叶片生长情况等。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展示并比较各自实验的结果,讨论水稻的生长过程和影响因素。

2. 引导学生总结水稻的主要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如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五、反思(5分钟)1. 向学生提问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2. 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改进方向。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水稻种植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水稻的生长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

2. 带领学生参观农田或农业科研机构,了解现代水稻栽培技术和研究成果。

教案反思:本教案通过导入、知识讲解、实践操作、讨论与总结以及反思等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水稻的生长过程和管理要点。

实践操作环节能够让学生亲自参与水稻的种植过程,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作物栽培学:水稻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水稻栽培学

(二)目标、任务与内容
目标与任务: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质;每公顷6吨提高至8 吨,品质符合市场要求。 内容:分三步走。至2015-2017年,集成与推广实用技术,达 到单产7吨,初步改善稻米品质现状;至2025年前后,加强技 术创新,产量达到8吨,基本实现稻米优质化;第三步,单产 稳定在8吨以上,全面实现稻米优质化。
第二节 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稻的起源与分类 二、水稻的发育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三、水稻的生育过程与器官建成
一、稻的起源与分类
(一)栽培稻种的起源
✓栽培稻种在植物分类学上属禾本科(Gramineae) 稻属(oryza)植 物; ✓目前全球稻属植物已知有20多个种,栽培种只有2个,即普遍 栽培稻(Oryza sativa) 和非洲栽培稻(O. glaberrina); ✓普通栽培稻全球分布,占栽培稻面积的99%以上,非洲栽培稻 仅分布于西非,丰产性差,但耐瘠性强。
(2)土壤生态条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土壤条件:耕层厚度、酸碱度、养分水平、质地、 有机质含量(一些微量元素影响垩白、蛋白质含量 等) 海拔高度:影响机制与温度有关
2、水稻是高产作物
通过水分管理调节土壤肥力,提高对肥料和光、热、CO2 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具有高产潜力; 全球高产纪录逾每公顷15吨; 经济系数高,干物质积累大
3. 水稻适应性强,种植范围广
深水稻、旱稻 分布广 耐酸、盐等(淹水条件下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
稻 的 类 型
4、稻米营养价值较高
与其它粮食作物相比, 稻米含粗纤维少,淀粉粒 小,易于消化,各种营养 成分的可消化率和吸收率 都较高,特别适合人体需 求。
2、环境与栽培条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气象因子对稻品质的影响 土壤生态条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栽培条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环境污染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作物栽培学 水稻

作物栽培学 水稻

(二)我国水稻生产概况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
中国是世界水稻的生产和消费大国,种植面积 占世界水稻面积的20%左右,仅次于印度;总产量 占世界总产的3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稻谷平均单产达到6.3t/hm2(420kg/ 亩),比世界平均3.8t/hm2高出65%。
8.7 3.7 3.3 3.7 1.0 1570 77.0 77.7 59.0 5.1 1330 85.0
9.3 4.0 3.6 4.8 0.9 1640 84.1 70.4 59.1 5.5 1160 70.6
数 Techn
《作物栽培学》 第2章 水稻
品种类型和稻作制度有多种多样: 海南岛一年三季连作; 长江中、下游地区可雨季连作。 黑龙江漠河可种植生育期短,抗寒力强的品种。
《作物栽培学》 第2章 水稻
二. 水稻生产概况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
(一)世界水稻生产概况
水稻、小麦和玉米是世界三大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是亚洲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全球水稻栽培面积约为16000万hm2。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
《作物栽培学》 第2章 水稻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
主要稻米输出国的出口量动态变化
《作物栽培学》 第2章 水稻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
主要稻米输入国的进口量动态变化
《作物栽培学》 第2章 水稻
中国稻米进出口贸易变化趋势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
《作物栽培学》 第2章 水稻
300
90
250
200
60
150
100
30
50
0
0
面积、单产 总产
中国大陆 印度 印尼 越南 泰国
孟加拉国 缅甸

《作物栽培学》课程设计

《作物栽培学》课程设计

《作物栽培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技术要点。

2. 学生能了解不同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需求。

3. 学生能了解作物栽培中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制定合适的作物栽培计划。

2. 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能进行作物栽培的播种、施肥、灌溉等基本操作。

3. 学生能分析并解决作物栽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农业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农业生产的责任感。

2. 学生树立正确的农业生产观念,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学生具备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解决作物栽培中的问题。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作物栽培学》教材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实际需求,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作物栽培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农业生产的热爱和责任感。

通过具体、可衡量的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作物栽培基本原理:介绍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生育周期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需求。

- 教材章节:第一章《作物栽培学总论》- 内容列举:作物生长发育、生育周期、环境因素影响。

2. 作物栽培技术:详细讲解播种、施肥、灌溉、中耕、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

- 教材章节:第二章《作物栽培技术》- 内容列举:播种技术、施肥原则、灌溉方法、中耕管理、病虫害防治。

3. 常见作物栽培实例分析:以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为例,分析其栽培技术要点。

- 教材章节:第三章《主要作物栽培技术》- 内容列举:水稻、小麦、玉米栽培技术要点、生长发育特点。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作物栽培操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 教材章节:第四章《作物栽培实践》- 内容列举:实践操作安排、操作方法与步骤、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安排,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进行详细的组织与安排。

栽培水稻教案

栽培水稻教案

栽培水稻教案教案标题:栽培水稻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水稻的生长过程,并能够描述其各个阶段的特征。

2. 掌握水稻的栽培技术,包括土壤准备、种植方式、浇水、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地观察和实践活动,了解水稻的生长环境和栽培过程。

教学准备:1. 教学资料:水稻的生长过程图、水稻栽培技术手册等。

2. 实验器材:种子、土壤、水桶、喷壶、施肥工具、放大镜等。

3. 实地考察:选择一块水稻田或水稻种植基地进行实地考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对水稻的了解,引发学生对水稻栽培的兴趣。

二、水稻的生长过程介绍(15分钟)1. 使用生长过程图,向学生介绍水稻的生长过程,包括播种、幼苗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等阶段。

2. 强调每个阶段的特征和重要性。

三、水稻栽培技术的讲解(20分钟)1. 土壤准备:介绍选择适宜的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要求。

2. 种植方式:讲解水稻的直播和移栽两种种植方式,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3. 浇水:讲解水稻对水分的需求,介绍适宜的浇水方法和时机。

4. 施肥:介绍水稻对养分的需求,讲解适宜的施肥方法和时机。

5. 病虫害防治:介绍水稻常见的病虫害,讲解预防和治理的方法。

四、实地观察与实践活动(30分钟)1. 带领学生到实地进行水稻观察,观察水稻的生长环境和实际栽培过程。

2. 给学生分发种子、土壤和种植工具,让学生亲自体验播种和移栽的过程。

3. 引导学生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记录和比较不同阶段的特征。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让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所学的水稻栽培知识。

2. 对学生的实地观察和实践活动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提出问题。

六、拓展延伸(5分钟)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水稻的种类和栽培技术的创新发展。

2.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水稻的生长过程和栽培技术,并通过实地观察和实践活动加深对水稻的认识。

《作物栽培学各论》课程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各论》课程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各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为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主要讲授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课堂采用启发式,重点讲授教材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并介绍作物栽培的最新科技动向。

要求学生掌握主要作物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即掌握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和所投入的生产资料,获取作物最优品质最佳产量和最高效益的栽培理论与技术。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作物的器官建成,产量、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农艺措施的原理、效应等理论。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各类主要作物的基本栽培实践技能,了解各类主要作物的研究动态,为学生今后从事具体的农作物新品种栽培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能够进行实际技术指导和从事作物栽培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观察现象探索分析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观认识。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特点;2.了解作物的起源和分类;3.掌握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效益;4.了解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科技成就与发展。

【讲授内容】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特点2.作物的起源和分类3.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效益4.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科技成就与发展第二章小麦目的要求】1.了解小麦的生产概况、起源和分类;2.掌握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掌握小麦的产量形成与品质;4.掌握小麦的栽培技术。

讲授内容】1.小麦的生产概况、起源和分类;2.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小麦的产量形成与品质;4.小麦的栽培技术;5.北方小麦几种专项栽培技术。

第三章其它麦类作物目的要求】1.掌握大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2.掌握燕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3.掌握黑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4.掌握小黑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

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授课内容

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授课内容

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授课内容(2012)一、水稻秧苗素质考查叶片数(不包括不完全叶):定单苗20-50株,从出苗起逐片点漆标记,调查主茎上的完全叶片数。

调查时最上一片真叶如尚未完全展开,则以展开程度计算,如已展开一半,为0.5叶。

绿叶片数则以绿叶为准。

求其单株平均值。

秧苗最大叶片的长度、宽度:拨秧前选有代表性秧苗,取样30-100株,测定其单株平均值(单位:厘米)。

苗高和叶挺长:测定的样本同上,苗高为苗基部至最高叶片之顶端的高度。

叶挺长为苗基部至新叶以下的叶耳处(即至最高叶耳处)的长度。

分蘖数:测定样本同上。

求单株平均分蘖数和分蘖苗的百分率。

秧苗基部宽:从测定样本中取20根秧苗,每10根平放紧靠在一起,测量秧苗基部最宽处,求其平均值(不包括分蘖秧)。

发根数:数计总发根数及在半寸以内的新根数,各求其单株平均值。

地上部干重:除根系外的地上部干物重。

求其单位面积或单株平均值。

二、大豆植株形态特征和经济性状考查株型:按照植株分株角度的大小,分为松散型(角度大于45度),收敛型(角度小于15度)和中间型三种。

叶:形状分卵圆形、披针形、心脏形、椭圆形等。

在开花期目测,分大、中、小三种。

叶色分淡绿、绿、深绿等。

厚度分厚(叶厚,多汁)、薄(叶薄,少汁)两种。

茎:株高:从子叶节或地面测至主茎顶端生长点的高度,用厘米表示。

茎粗;测定第五节间的直径,用厘米表示。

或用目测,分粗、中、细三级。

分枝数:指主茎上结荚的有效分枝数(有二个节以上,并有一节着荚)。

最低结荚节位:自子叶至茎上最低结荚节的茎节数。

最低结荚高度:自子叶节至茎(或地面)上最低结荚位置的高度,厘米表示。

主茎节数:自子叶算起,至主茎顶端的实际节数,而顶端花序不计在内。

花色:分白、紫两色。

荚:形状:根据弯的情况分葫芦形、弯月形、扁平形三种;根据饱满程度分为丰、满、扁平三种。

大小:分小(荚基部至荚顶尖的长度在3厘米以内)、中(超过3厘米,但不到5厘米)、大(5厘米以上)三种。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水稻(各论)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水稻(各论)
3.长穗期
从幼穗开始分化到抽穗前的一段生育时期。这一时期既分化幼穗,形成生殖器官,又完成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长。
4.结实期
从抽穗开始至成熟的一段生育时期,即转入以长粒为主的生殖生长阶段。颖花受精后,即灌浆结实,形成米粒,米粒的成熟过程分为:(1)乳熟期(2)蜡熟期(3)完熟期
2.3.2水稻的器官建成
3.管理
干谷播种的,待种子沉于泥后,灌浅水浸种,早稻浸2-3天,晚稻1-2天。催芽播种的,要在沟内灌满水,保持土壤湿润,直至立针现青。至幼苗2片真叶时,应逐渐加深水层,以防生理失水而死苗。直播稻要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注意施苗肥。2片真叶时施“离乳肥”,5片真叶施“分蘖肥”。有效分蘖终止期应排水晒田。
无论早、中、晚稻,分蘖期田面只保留2—3cm水层为宜,有效分蘖终止期应排水晒田,抑制无效分蘖,促进有效分蘖成穗。
孕穗期一般进行水层灌溉(大约4cm)。
抽穗后,无论早、中,晚稻均应采用间歇灌水方法,以利于壮根而防止早衰。
3.3.2中耕施肥
返青后至分蘖盛期前,一般结合施肥进行中耕除草3—4次,大约每5—6天进行一次。
3.5.1水直播稻栽培技术
水直播稻的稻田采用水耙、水整,在田面保持水层或泥浆的情况下进行播种。
1.整地
整地要精细,田面高差不超过3cm,灌水3cm时不露泥,方可播种。
2.播种
冬闲田早籼稻宜在平均温度稳定至12-14℃,早粳稻在10-12℃时,抢晴开始播种。条播的每亩用种量约为10-15kg。南方行距为16.5-20cm,播幅为6.6-13.5cm。
2.3水稻的生育特点
2.3.1生育阶段
根据水稻的生育特点可划分为幼苗期、分蘖期、长穗期和结实期四个生育阶段(见图7—1)。
1.幼苗期

作物栽培学—水稻

作物栽培学—水稻

作物栽培学各论第一章水稻栽培学第一节概述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商品之一,我国水稻播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4,而稻谷产量将近占粮食总产的1/2,约占全国商品粮的一半以上。

水稻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云南是全国稻米主产省份之一,同时也是稻作起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稻种资源,我省也是水稻亩产量创全国纪录的产地。

例如:1990年永胜县涛源乡,一季杂交中水稻“D优10号”亩产达1104.69kg,大理市新达选育的水稻良种“87~66”于1993年再创出一季水稻亩产1024.64kg的世界纪录,1994年“榆杂29”再创1108kg/亩的世界粳稻纪录。

但我省水稻的总体生产水平差,目前全省平均亩产才330余kg,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云南水稻播种面积近1400万亩,约占全省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3,但产量则近全省粮食总产的一半。

水稻的特点:1、适应性强,在水源充足的条件下,①不论酸性红壤,含盐稍高的盐碱土、排水困难的低洼沼泽地,以及其他作物不能全面适应的土壤,一般都可以栽培水稻,或以水稻为先锋作物。

②水稻的品种类型和稻作制度有多种多样,海南岛一年三季连作,长江中、下游地区可雨季连作。

③最北到黑龙江漠河地区也可种植生育期短,抗寒力强的水稻品种。

云南种植水稻最高的海拔地区是宁蒗县,海拔2676m,尼泊尔在2500m地区大量种植水稻。

2、稻米营养价值高,一般精白米除含水分12.9%外,含淀粉77.6%,蛋白质7.3%(少数高达12~15%)脂肪1.1%,粗纤维0.3%和灰分0.8%。

稻米淀粉粒特小,并含有营养价值高的赖氨酸和苏氨酸,粗纤维含量少,易消化。

各种营养成分的可消化率和吸收率都高。

产稻国家或地区共112个,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亚洲占89%、92%,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美洲占6%、5%;非洲占4%、2%;欧洲与大洋洲均有1%以下。

第二节稻的起源和分类稻在植物学上属禾本科(Gramineae)稻属(Oryza),现在栽培稻是由野生稻经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演变形成的多类型植物。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它是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综合运用农业、生物学中许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一、作物栽培学的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作物栽培学是一门面向农学专业的专业课程。

是非农学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通过对作物栽培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作物栽培方面的基本知识点。

要求学生掌握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先进实用的高产优质栽培理论和技术。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1、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作物生产现状2、作物的概念,指栽培植物中最主要的、最常见的、在大田里栽培的、种植规模较大的几十种植物。

全世界作物大约有90种,我国大约有50种。

3、作物的分类栽培学对农作物的分类方法是按作物的用途,结合植物学系统,将作物分为三大部分,八大类别。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及饲料作物。

4、作物的产量①作物的产量概念:栽培农作物的目的是获取较多的有经济价值的农产品。

所谓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生育期间所生产和积累的干物质总量,叫做生物产量。

经济产量是指做为栽培目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

作物的经济产量是作物生物产量的一部分。

②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作物的产量(经济产量)可以分解为几个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的种类不同,其产量构成因素也不相同。

例如,禾谷类作物的产量,取决于单位面积上的穗数、平均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平均粒重三个因素。

作物产量因素之间除了互相制约的一面以外,还有补偿的有力。

5、作物群体(1)作物群体的概念:作物群体是指同一地块上的作物个体群。

个体是群体的组成单位,群体是许多个体组成的整体。

一种作物组成的个体群体是单作群体,两各或两种以上作物组成的个体群体是复合群体。

《作物栽培》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教学大纲一、适用对象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主要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的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环境条件和栽培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技术原理及措施效应等,并用于指导实践,服务于生产,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参考学时70~80学时。

四、学分4学分。

五、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物的分类分布、生产概况和发展趋势2、了解作物的种植制度3、了解作物栽培的主要环节4、了解当地主要农作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生产的方针、政策等5、了解当地主要农作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6、基本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7、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措施(二)能力目标1、能正确认识不同类型作物的形态特征2、能正确使用农作物实验室的常用仪器设备3、熟练进行当地主要农作物生育时期的观察记载4、熟练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播种(育秧、育苗)技术和移栽技术5、熟练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田间看苗诊断和管理技术6、熟练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产量预测和品质评定技术7、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收获技术8、基本具备拟定农作物生产计划和撰写总结的能力9、基本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六、设计思路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使学生基本掌握当地主要作物栽培技术和操作技能为基本目标,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作物栽培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通过模块与项目工作任务的有机组合,让学生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作物栽培学水稻》课件

《作物栽培学水稻》课件

3
稳定市场供应
水稻作为主粮之一,对于保障市场供应、稳定物 价具有重要作用。
水稻在粮食安全中的作用
主粮来源
水稻是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来源,对于保障人们的温饱需求具 有重要意义。
战略储备
在粮食储备中,稻米作为重要的战略储备物资,能够在紧急情况下 保障人们的口粮需求。
应对气候变化
水稻种植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 缓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02 水稻的栽培技术
栽培前的准备
01
02
03
选种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 和抗病性强的优质品种。
整地
深耕细作,清除杂草和残 茬,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 保水能力。
浸种催芽
将种子浸泡在药液中消毒 ,然后进行催芽处理,提 高发芽率。
播种与育秧
播种时间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品 种特性,确定适宜的播种 时间。
生长阶段
水稻的生长阶段包括萌发、分蘖 、拔节、抽穗和成熟等阶段,每 个阶段对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措
施的要求都不同。
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正 常生长,光照不足会影响光合作用 的进行。
水肥管理
合理的水肥管理对水稻的生长至关 重要,水分和养分的供应要充足且 均衡,以满足水稻生长的需求。
05 水稻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意义
水稻的营养价值
碳水化合物
水稻是优质的碳水化合物来源,为人体提供必要的能量。
蛋白质
水稻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 作用。
维生素和矿物质
水稻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B、铁、锌等,对维持 人体健康有积极意义。
水稻的工业用途
酿造业
稻米经过发酵可以制成米酒、黄酒等,具有丰富的风味和营养价 值。

作物栽培学水稻

作物栽培学水稻

(2)早、中稻和晚稻
• 早、中、晚稻的根本区别在于对光照反应的不同。 • 早、中稻对光 照反应不敏感,在全年各个季节 种植都能正常成熟,晚稻对短日照很敏感,严格要 求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通过光照阶段,抽穗结实。 • 晚稻和野生稻很相似,是由野生稻直接演变形成的 基本型,早、中稻是由晚稻在不同温光条件下分化 形成的变异型。 • 北方稻区的水稻属早稻或中稻。
•自然灾害较少,病虫害较轻。 •发展的限制因素是水源不足,低温冷害 频繁,使水稻产量高而不稳。成熟率低 是北方稻区水稻生产的一个重要限制因 子,与北方春季升温慢而秋季降温快有 关,也与品种特性和栽培技术有关。就异尤为明显,是减 产的主要原因。因此,抗寒性强、灌浆 速度快和成熟率高是北方尤其是东北和 西北寒冷稻区的重要育种目标。
2、幼苗期需要的条件
• 水分 种子贮藏的安全水分为14.5%(20-25℃时),当 种子吸水达风干重的23%时即可发芽,但达25%时(饱和 吸水量)发芽整齐。种子吸水与温度关系最密切,恒温 条件下30℃需40小时,20℃需60小时,10℃需90小时各 达发芽水分。7-32℃范围内籼稻比粳稻吸水快。直播 时,田间持水量达60%-70%发芽出苗顺利。 • 温度 发芽最低温度粳稻为10℃,籼稻12℃,适温28- 32℃,最高温度40-42℃。热带某些品种最低温度达15 -17℃,而北方粳稻某些品种在7-8℃时即可发芽。出 苗及幼苗生长最低温比发芽高2℃,16℃以上可顺利出 苗。幼苗期能抵抗一定低温,第1叶前可耐-2-4℃,2 -3叶时耐-2-0℃,3叶后耐l-3℃。长期处于15℃以 下的温度,叶片易黄化,籼稻品种特别是杂交籼稻对低 温更敏感。
第二节
水稻的生物学基础
一、种子与幼苗生长
(一)种 子 水稻的种子 (稻谷)是由小穗发育而 来的,真正的种子是由 受精子房发育成的具有 繁殖力的果实(颖果)。 外面包被的部分为谷壳。 果实俗称籽粒或糙米, 由果皮、种皮、胚乳与 胚组成

作物栽培学水稻栽培

作物栽培学水稻栽培

(二)水稻生育阶段划分
直播稻 幼苗期
分蘖期
小苗移栽稻
大中苗移栽稻
幼苗期
秧田期
幼苗期 分蘖期
活棵返青期
有效分蘖期
无效分蘖期
拔节长穗期
抽穗扬花期
灌浆结实期
三、构成产量的物质来源
构成稻谷产量的干物质 98.5%以上为光合作用形 成的碳水化合物,从土壤中吸收的矿质元素所占比例 <1.5%。
产量的 90%以上来自叶片光合作用,来自非叶片 光合器官(茎鞘、穗等)的光合作用部分<10%。
因为倒2叶伸长是与二次枝梗和颖花分化 是同步的,倒2叶较长是大穗的标志。
(三)大库容
群体库容=穗数×穗颖花数×粒重
因此,提高产量有3个途径,即增穗、增每穗颖 花数和增粒重。
理论上,任何途径都能提高产量,但现实并非完 全如此。
(1)粒重主要受环境影响,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 正常年份是比较稳定的,奇异年份才有较大变动。除 非有重大栽培失误,如缺肥早衰或过肥贪青倒伏,又 如病虫为害。
千粒重
27.1 27.3 26.5 26.6 26.6
产量
683 730 733 734 789
关于颖花量与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 过去认为群体颖花量与产量呈二次抛物线关系,颖花量 超过一定值,结实率和粒重下降而减产,现在看来如果把颖 花量限制为一个适宜的量即宣告了产量的限度。 作为一个品种,在LAI适宜时,颖花量提高肯定有一个 限度,但这一限度值又是很难确定的。近年生产实践证明, 对一具体品种只要将LAI控制在适宜水平上,不断增加颖花 量、结实率和粒重并不会下降,但如促进颖花量增加的同时 叶面积过大,郁蔽严重、群体光合量下降或倒伏,结实率和 粒重才会下降。
作物栽培学水稻栽培

《作物栽培学》水稻教案

《作物栽培学》水稻教案

《作物栽培学》水稻教案河南科技大学教案首页课程名称植物生产原理任课教师第三章水稻部分计划学时8教学的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了解水稻生产的意义及水稻的起源、分布与类型的必要性;2、掌握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了解和掌握水稻的栽培技术。

重点:学习水稻的类型、水稻的生育特性、水稻育秧及稻田管理技术难点:水稻的生育特性思考题:1.河南省水稻生育特点?2.如何提高水稻产量与品质?水稻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是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

我国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左右,而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的40%以上,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粮食作物之首。

全国约有2/3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二)水稻生产重要的原因1、水稻高产、稳产。

水稻可在田面保持水层的条件下生长,人们可以通过灌溉、排水及水层深浅来调节土壤温热状况、养分释放速度、田间小气候等,水层抑制病虫和杂草的发生。

2、稻米的品质好,是人们喜爱的粮食之一。

稻米的淀粉粒最小(3-10μm)、小麦30-45μm、玉米35μm,蛋白质虽少(7.3%),但是易被人吸收的Pr成份较多。

3、水稻副产品综合利用广。

米糠含有14%左右的Pr、15%左右的脂肪和20%的磷化合物等,是家畜的精饲料,也可提取糠油、脑磷素等。

谷壳可用来制装饰板。

稻草除可作家畜的粗饲料外,还可用于编成草苫。

▲水稻的分布与生产概况(一)世界分布水稻在世界上的分布非常广泛,世界各大洲都有水稻生产,其中90%的水稻集中在亚洲,美洲次之。

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依次是印度、中国、印尼,但是中国稻谷的总产量居世界第一。

(二)中国水稻生产概况和分布1、生产概况我国是稻谷生产大国。

水稻总产量世界第一,我国部分省(市)水稻面积及产量(1993)省(市)全国湖南四川江西广东湖北江苏安徽浙江总产(万吨)3615 464 267 353 220 304 358 261 141 面积(万亩)43942 5665 3120 4840 3166 3141 3351 3248 1545 单产(Kg/亩)415 409 428 365 349 485 535 402 457面积最大的省(市)依次是湖南、四川、江西;均在4000万亩以上。

《作物栽培学(实践)(专升本)》水稻种植方案制定

《作物栽培学(实践)(专升本)》水稻种植方案制定

作物栽培学(实践)水稻种植方案制定一、品种选择:中国是自古以种植水稻为大宗的农业大国,稻区覆盖辽阔,主产区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如: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等地),种植总面积大约在4.3-4.4亿亩之间。

根据我县种植习惯及生产情况。

二、种子处理:播种前7天左右择晴天晒种1-2天。

播种前或催芽前用清水选种。

其方法是:将种子放入较大容器内,按1:100的比例加入强氯精等药剂和清水,充分搅拌3-5次,30分钟后将上浮的部分捞出,下沉的种子备用。

三、育秧(一)育秧地的选择:要求背风向阳,排灌方便,土壤肥沃,地块平坦,管理方便。

(二)育秧方式:育秧可选择湿润育秧、旱育秧。

湿润育秧:秧田与本田的比例为1:6-7。

亩秧田匀施充分腐熟人粪尿粪100-150公斤,磷肥25公斤,翻耕耙平,2-3天后,放干田水,按畦面1.3米做秧畦,要求畦面平整。

亩本田用种1公斤,种子浸种24小时后催芽播种,芽谷标准“根长芽半”。

亦可浸种后沥干水分按1公斤种子拌1包旱育保姆后直接播种。

均匀播种后,插好拱架,盖好薄膜。

管理上注意幼苗前期浅水补肥,中、后期揭膜(晴天上午10点左右揭两头,下午4点左右盖膜)。

旱育秧:亩本田需准备1.2米宽×13-15米长的苗床一个,育秧前清除杂草杂物后将秧地整细整平。

每个标准苗床施腐熟人粪尿150-200公斤,磷肥1.5至2公斤或充分腐烂的猪牛栏粪200-250公斤,肥土充分拌合均匀即可播种。

每个标准苗床用种1公斤,种子用1包旱育保姆拌种后直播,不需催芽。

均匀播种后,畦面盖1cm厚细土,搭拱架盖膜。

出苗后及时补水(用喷雾器)2-3次,3叶1心时,每个苗床均匀施尿素0.5-0.75公斤或45%复合肥1-1.5公斤。

3叶以后保温管理同湿润育秧。

(三)适时播种播种期以5月1-10日为佳,播种前苗床用敌克松1500-2000倍溶液喷雾消毒,湿润秧田6-7叶移栽,秧龄40-45天,旱育秧3-5叶移栽,秧龄30-35天,中熟品种秧龄28-30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水稻生产重要的原因
1、水稻高产、稳产。
水稻可在田面保持水层的条件下生长,人们可以通过灌溉、排水及水层深浅来调节土壤温热状况、养分释放速度、田间小气候等,水层抑制病虫和杂草的发生。
2、稻米的品质好,是人们喜爱的粮食之一。
稻米的淀粉粒最小(3-10μm)、小麦30-45μm、玉米35μm,蛋白质虽少(7.3%),但是易被人吸收的Pr成份较多。
▲栽培稻的起源和类型
(一)栽培稻的起源
普通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我国常见的栽培稻都属于普通栽培稻。栽培稻是野生稻进化而来的,我国有三种野生稻,即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其中普通野生稻是普通栽培稻的祖先。普通栽培稻的起源地为沿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阿萨姆、泥泊尔、缅甸北部,老挝和中国西南部(我国云贵一带有许多野生稻种)。
3248
1545
单产(Kg/亩)
415
409
428
365
349
485
535
402
457
面积最大的省(市)依次是湖南、四川、江西;均在4000万亩以上。单产最高的是辽宁,平均亩产518kg。
我国还是水稻科技强国。
•世界矮秆稻育种的“绿色革命”源于我国;
•我国的杂交水稻更是举世闻名;
•我国水稻的栽培技术也是突出的。
(二)普通栽培稻的类型
1、栽培稻分为籼稻与粳稻两个亚种
籼稻与粳稻是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形成的两个亚种,籼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平原,粳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及以南的高寒山区。
2、每一亚种根据生育期长短又分为早、中稻和晚稻两大类
凡全生育期(播种一成熟)125天以内的叫早稻,125—150天为中稻,150天以上为晚稻。
Ⅳ.华北单季稻作区:本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单季春稻及稻麦两熟,中梗为主。
Ⅴ.东北早熟单季稻作区:本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单季春稻,早粳为主。
Ⅵ.西北单季稻作区:本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单季春稻,早粳为主。
Ⅳ、Ⅴ、Ⅵ又叫北方稻区,占全国面积的6.4%;主要品种为粳稻。
3、水稻副产品综合利用广。
米糠含有14%左右的Pr、15%左右的脂肪和20%的磷化合物等,是家畜的精饲料,也可提取糠油、脑磷素等。谷壳可用来制装饰板。稻草除可作家畜的粗饲料外,还可用于编成草苫。
▲水稻的分布与生产概况
(一)世界分布
水稻在世界上的分布非常广泛,世界各大洲都有水稻生产,其中90%的水稻集中在亚洲,美洲次之。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依次是印度、中国、印尼,但是中国稻谷的总产量居世界第一。
(二)中国水稻生产概况和分布
1、生产概况
我国是稻谷生产大国。水稻总产量世界第一,我国部分省(市)水稻面积及产量(199川
江西
广东
湖北
江苏
安徽
浙江
总产(万吨)
3615
464
267
353
220
304
358
261
141
面积(万亩)
43942
5665
3120
4840
3166
3141
3351
河南科技大学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植物生产原理任课教师
第三章水稻部分计划学时8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了解水稻生产的意义及水稻的起源、分布与类型的必要性;
2、掌握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3、了解和掌握水稻的栽培技术。
重点:
学习水稻的类型、水稻的生育特性、水稻育秧及稻田管理技术
难点:
水稻的生育特性
思考题:
3、每类又分水稻和陆稻2个土壤生态型
陆稻是人们从水稻中选择驯化出的具有耐旱性的一种土壤生态型。
4、每个土壤生态型又分为粘稻和糯稻二个变种
粘米中含10%-30%的直链淀粉和70%-90%的支链淀粉,糯米中几乎全为支链淀粉。
籼亚种与粳亚种在生理特性、栽培特点、形态特征上均有区别;
早、中、晚稻在生理特性、栽培特点上有区别;
水稻整个生育期可分为基本营养生长期、可变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
“三性”的强弱—品种生育期的长短——早、中晚稻。
水稻“三性”示意图
(二)水稻“三性”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
1、栽培上应用
品种的搭配:感温性强的早熟品种,栽培管理上应突出早字,适期早播种、早插、早施肥管理,并适当密植,尽量减少生物量不足引起的产量不高;南方的晚稻类型品种,感光性极强,在热量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出穗期比较稳定,早播并不早熟,栽培上要注意培育长龄壮秧和安全齐穗期。
2、分布与区划
Ⅰ.华南双季稻作带(区):本区位于南岭以南。双季稻为主,品种有早、中、晚籼稻。
Ⅱ.华中单双季稻作区:本区位于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双季稻为主,品种早、中籼。
Ⅲ.西南高原单双季稻作区:本区位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稻麦(蚕豆)两熟,双季稻或单季稻、低地多籼稻,高地多粳稻。
Ⅰ、Ⅱ、Ⅲ又叫南方稻区,占全国面积的93.6%;除云贵高原有少量粳稻外,主要品种为籼稻。
3、在育种上应用
可用于调节花期相遇;利用高温短日照处理杂交后代,加速世代繁殖,缩短育种年限。
●生长发育
▲水稻的一生
水稻与陆稻在生理特性、栽培特点上有区别;
粘稻与糯稻仅在米质上有区别。
▲水稻品种的光温反应
(一)水稻的“三性”
水稻的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
1、感光性:水稻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速度的特性,称感光性。
2、感温性:水稻因受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速度的特性,称为感温性。
3、基本营养生长性:水稻有一段在高温和短日照条件下都不能再缩短的营养生长期,为基本营养生长期,这种特性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性。
(水稻开花受精的最适温度为30ºC,日平均气温不能低于20ºC,否则由于花粉的发芽和花粉管伸长迟缓,空壳增多,山东省水稻的安全齐穗期为8月下旬-9月上旬)
2、引种上应用
水稻南种北引,由于生育期延长,为能安全齐穗,以引用早熟品种为宜;北稻南移,营养生长缩短,提早成熟,为获高产,宜引用较迟熟品种。
水稻气候律:由南向北,纬度每增加1°,品种出穗日数平均延迟2.4d;由低向高海拔每增加100m,品种出穗日数平均延迟2.4d。
1.河南省水稻生育特点?
2.如何提高水稻产量与品质?
水稻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一)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水稻是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我国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左右,而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的40%以上,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粮食作物之首。全国约有2/3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