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与课题
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研究
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关联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提出者为加拿大学者纽迪·弗里德曼。
关联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在翻译时应该注重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联性,而不是简单地对原文进行机械替换。
这一理论在英语和汉语之间的翻译实践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加,英汉翻译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实际翻译中,译者们常常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如何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如何保持译文与原文的关联性等问题。
研究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并针对其中的挑战和启示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英汉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从而揭示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和效果。
我们旨在探索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实际运用情况,挖掘其在解决翻译难题、促进翻译质量提升方面的潜在优势,并探讨如何更好地将该理论运用到实际翻译工作中。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为英汉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深度融合,推动翻译工作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英汉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通过本研究的探讨和总结,有望拓展关联翻译理论的应用领域,为翻译研究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内容结束】。
1.3 研究意义在英汉翻译实践中,关联翻译理论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关联翻译理论,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通过深入研究关联翻译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相关性和联系,从而更加准确地进行翻译,避免语言歧义和偏差,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忠实度。
2. 拓展翻译理论研究的视野,促进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通过对关联翻译理论的深入研究,可以促使研究者思考翻译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探索翻译过程中语言之间的关联性和互动性,推动翻译理论研究朝着更加系统和完善的方向发展。
论语言学中的翻译理论研究
论语言学中的翻译理论研究一、翻译理论概述翻译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其核心任务是跨越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障碍,实现意义传递的过程。
由于翻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自20世纪以来,翻译理论成为了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并产生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和观点。
翻译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翻译对象、翻译方法和翻译目的。
翻译对象是指源语言(SL)和目标语言(TL)之间的语言、文化和社会环境,包括了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等方面。
翻译方法是指翻译工作者使用的操作方法、技巧和策略,包括了语言转换、目标语文化适应等内容。
翻译目的是指翻译的最终目的,它可以是广泛的意义传递,也可以是针对特定受众的文本再现等。
不同的翻译理论流派对翻译的本质、目的和方法有不同的看法,下面将对其中的几种流派进行介绍。
二、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强调意义传递和社会交际的目的,认为翻译的主要任务是保证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的等效性。
其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工具,翻译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交流和社会交际过程。
功能翻译理论区分了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两个概念。
翻译过程分为原文分析和目的文本生成两个阶段,翻译策略则是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基于目标受众和目的文本属性的具体操作方法。
三、文化翻译理论文化翻译理论(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强调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它认为翻译的核心任务是跨越文化差异和语言鸿沟,创造性地再现文化和语言信息,使源语言受众和目标语言受众能够互相理解。
文化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与语言的相互转换过程,翻译实践中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目标文化中再现源语言文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色。
四、对比翻译理论对比翻译理论(Comparative Translation Theory)以语言对比和对比翻译为基本特征。
它认为语言是一种系统和结构,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翻译是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跨越和转换。
学位论文指导——翻译类
10.3翻译类学位论文写作10.3.1 翻译类论文的特点与要求英语专业学生,自开始学习英语起,就和英汉翻译结下了不解之缘,选择撰写翻译方向的毕业论文,总会觉得有话要说,有材料可写。
但感性认识与学术研究、学习英语过程中的翻译体会与真正意义上的英汉翻译研究不可同日而语。
有人说翻译是人世间最复杂的事情,这是一点也不为过的,而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却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因此,翻译研究大有可为,英汉与汉英翻译研究已成为我国当前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
翻译问题异常复杂,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领域和课题非常多,主要包括翻译理论研究(又称“翻译学”)与翻译实践研究。
翻译理论研究除翻译定义、译学性质、译学研究范围及方法等常见论题外,还包括翻译哲学研究、翻译文化学研究、翻译语言学研究、翻译与政治意识形态研究以及翻译批评研究等等。
翻译实践研究主要包括文学翻译研究、实用文体翻译研究、翻译史研究、翻译家研究、翻译教学研究等等。
很明显,大部分翻译理论研究和小部分应用翻译研究,对于在校本科生有一定难度,一般不宜作为学士学位论文选题。
从事翻译所要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难怪人们常把翻译家称为“杂家”。
那么,撰写翻译研究类论文要涉及的学科领域与知识面就会更宽更广。
因此,在写作前和写作过程中都必须细心和耐心查阅相关文献,学习有关理论,广泛参考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以便更好地确定研究范围,设计研究方案,写出真正具有理论或实践意义的研究论文来。
写作翻译研究类毕业论文必须掌握一些基础理论知识。
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和翻译价值取向、加深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更好地发现和认识翻译现象,从而发掘有意义的新颖研究论题。
翻译理论知识还是分析和解释翻译现象、阐明和论证相关论点的必备武器。
不过,本科毕业生在撰写翻译研究类毕业论文时应避免纯理论性探讨,应该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要研究目标。
从事翻译研究的其他要求包括:扎实的双语基本功、广博的百科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过硬的分析概括能力。
第一章翻译研究名与实
第⼀章翻译研究名与实21内容提要霍姆斯的这篇⽂章⼀直被翻译研究界视为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两千多年以来,⼈们对翻译的⽅⽅⾯⾯进⾏了不懈的探讨,但对翻译研究作为⼀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以及研究⽅法却不甚明了,或莫衷⼀是。
⾸先,霍姆斯提出将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作为学科的称谓,并强调翻译研究是⼀门经验学科,研究对象是翻译活动(过程)和翻译作品;翻译研究的功能是不仅要探讨如何翻译,同时还要描述翻译现象和⾏为,解释、甚⾄预测未来的翻译。
更重要的是,霍姆斯第⼀次详尽地描绘出翻译研究的结构图(见下页)。
对照这个图可以发现,翻译研究的领域⽐我们传统想像的要宽阔得多。
⿊体是我国研究较为深⼊的领域,⽽下划线表⽰还有待加强。
此外,还有⼀些未开垦的处⼥地。
这个结构图同时表⽰了翻译研究⾃下⽽上的发展路径:⾸先作者简介詹姆斯·霍姆斯(James Holmes ),著名的翻译理论家。
⽣于美国艾奥⽡中部,曾就读于威廉·潘学院和布朗⼤学;1949年作为富布赖特交换教师到荷兰国际学院任教,1950年移居阿姆斯特丹,以⾃由编辑和诗歌翻译为业。
1956年以⾮本族语使⽤者⾝份荣获翻译⼤奖,1964年任阿姆斯特丹⼤学翻译研究⾼级讲师。
发表多篇有关翻译的论⽂,《翻译研究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1972)第⼀次⽐较完整系统地界定了翻译研究作为⼀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成为当代翻译研究划时代的重要⽂献,得到国际译界的普遍认可。
本篇选⾃James Holmes 的Translated! Papers on Literary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由Rodopi 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
第⼀章翻译研究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1 James S. Holmes当代西⽅翻译研究原典选读22翻译史与翻译研究⽅法论是翻译实践和翻译活动本⾝,然后是对翻译现象的客观描述,然后是概括出规律,形成翻译原则,抽象成为翻译理论。
近二十年来国际翻译学研究的核心、热点及前沿-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近二十年来国际翻译学研究的核心、热点及前沿-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翻译是一个历时千年的跨语言跨文化活动,对翻译的认识和论述也有千年以上的积累。
但是现代意义上的翻译学,一般认为以1972 年James Holmes 发表《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为标志(Gentzler,2001) 。
历经四十余载的发展,翻译学研究日臻成熟,与多学科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相互借鉴,各种理论流派和观点百花齐放。
因此,把握翻译学理论的整体发展脉络,厘清翻译学研究关注的核心课题和热点课题,深入挖掘和探索翻译学的研究前沿与热点并掌握其历时的演变,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借助CiteSpace 这一新兴的科学计量学方法,对国际上近二十年来(1993 至2012) 翻译学的核心研究领域及研究热点与前沿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考察,通过绘制科学知识图谱,以准确、形象的图像直观地呈现上述内容。
1、研究方法近年来,伴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和知识的式增长,科学知识图谱(绘制)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 这一新兴的交叉研究领域(Shiffrin &B rner,2004: 5183) 异军突起,帮助我们在海量信息中有效获取知识、发现知识和探测知识前沿。
本研究借助科学知识图谱绘制的利器美国德雷赛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 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 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
2、数据来源为保证数据的质量,本研究将数据来源定位于翻译学研究中刊载大量专业论文且利用率较高的少数权威国际期刊。
权威期刊的选定主要依据欧洲翻译研究协会(European Society forTranslation Studies) 、国际翻译和跨文化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简称IATIS) 和纽约大学图书馆的相关推荐。
评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
评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分析其在翻译理论领域的贡献和影响。
卡特福德作为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先驱,其著作对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概述卡特福德的主要观点,包括翻译的定义、翻译的类型、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以及翻译的标准等问题。
通过对这些观点的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卡特福德的理论框架,以及它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
在卡特福德的理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涉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
他强调了翻译过程中语义和语法的重要性,认为翻译应尽可能保留源语言的语义和语法结构,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卡特福德还提出了翻译的类型,包括直译和意译两种,认为不同类型的翻译应根据具体语境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进行选择。
本文还将探讨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中的核心观念,如“对等原则”和“翻译单位”等。
这些观念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原则,有助于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处理翻译问题。
本文还将对卡特福德的理论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以及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深入探讨其理论框架、核心观念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卡特福德的理论贡献,以及它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价值和影响。
二、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概述约翰·卡特福德(John Catford)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他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中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翻译理论。
卡特福德的理论主张翻译应当基于语言学原理,尤其是语言学中的对比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
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语言系统的转换。
卡特福德提出了著名的“等值翻译理论”,即翻译应当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等值”,这种等值不仅体现在词汇和语法层面,更体现在语义、风格、文化等多个层面。
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与课题
பைடு நூலகம்
摆布学派(Manipulation School): 即欧洲的比较文学 派,把翻译研究堪称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认为所 有的翻译都意味着对原语文学作品的“摆布”,即译者势 必会对原文进行意识形态和诗学方面的处理。该派强调文 学的多元体系,认为翻译是译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不仅仅是另一文本的再现。 辩证逻辑学派(Dialectical Logic School):该派以下 述六大基础理论作为翻译学理论大厦的基本构架:翻译学 的方法论、翻译学的领域论、翻译学的本质论、翻译学的 标准论、翻译学的可译论、翻译学的风格轮。在辩证逻辑 流动型的翻译学研究后总,其基础理论将会随着科学的纷 繁发现而不断拓展。
绝大多数的人都有过写作的经历,懂得写作的不易,但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了解翻译中的种种困难。他们常简单认 为会了两种语言就可以做这两种语言间的翻译。事实远非 这么简单。大量理论的深入研究无疑表明了翻译并不是简 单地搬一两本字典就能做的。早在1951年,董秋斯就曾 指出两种反对翻译理论的意见(认为翻译是艺术和认为翻 译是一种技术的观点),“本身也可以说是一种理论”, “不过日用而不知罢了”,“问题是,此乃不正确的理论。 ‘这种理论严重地妨碍了中国翻译工作的进步’”。(陈 福康,1992:365)随着外语教学的日益普及,人们已 经越来越重视翻译活动,译者的社会地位也不断地提高。 这其中翻译理论研究功不可没。
莱比锡派(Leipzig School): 因一群有影响的翻译学者 聚集在莱比锡大学而得名。该派学者注重翻译研究的语言 性和科学性,注重科技翻译的研究。代表人物:Otto Kdae 和 Albrecht Neubert。
解构学派(Deconstructional School): 产生于60年代 后期的法国,代表人物为法国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 (Derrida)。该派理论无视原文,认为文本中并没有什 么深层结构或预先决定的意义。
翻译理论研究
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是人类语言交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意义深远。
翻译的主要功用是将一种语言表达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表述,达到沟通的目的。
然而,即使翻译是一个人类文化中的关键部分,从事翻译工作的翻译者,却成为了人们不太理解和低估的群体。
为了透彻理解翻译的底层机制,准确把握翻译的内在逻辑,需要我们翻译理论的研究。
翻译理论是一门探讨翻译的基本本质和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翻译过程、翻译语言、翻译文化、翻译技术等方面。
翻译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翻译家霍默所写的《翻译术》一书,它被认为是翻译理论的开山之作。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翻译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在现代翻译理论研究中,翻译过程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翻译过程是指翻译者在翻译时所经历的一系列认知、决策和执行过程,包括接受源语言信息、加工和转化源语言信息、生成目标语言信息等过程。
翻译过程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翻译的本质,了解翻译的一般规律和关键环节,同时也为翻译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除了翻译过程,翻译语言也是翻译理论研究中的研究内容之一。
翻译语言是指翻译者在翻译时所涉及到的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即翻译的原始语言和翻译的目标语言。
翻译语言的选择和分析是翻译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它关系到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在翻译语言的选择上,翻译者需要充分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差异,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翻译文化也是翻译理论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翻译文化是指翻译所涉及到的源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翻译的文化适应性和文化解码能力也是翻译者必备的素质。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对源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转化文化差异,从而实现有效翻译的目的。
翻译技术也是现代翻译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翻译技术是指翻译者使用的各种工具和方法,以促进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在传统的翻译实践中,翻译技术比较简单,如字典、手册引用和批注等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笔译、口译和机器翻译等技术也层出不穷,成为实现翻译效率和准确性的重要手段。
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与课题
• 关联翻译理论(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代表:E.Gutt。该理论认为, 文本话语的内在关联性越强,则读者在阅读中无需付出太多推理努力,就能取 得好的语境效果。
• 辩证逻辑学派(Dialectical Logic School):该派以下述六大基础理论作为 翻译学理论大厦的基本构架:翻译学的方法论、翻译学的领域论、翻译学的本 质论、翻译学的标准论、翻译学的可译论、翻译学的风格轮。在辩证逻辑流动 型的翻译学研究后总,其基础理论将会随着科学的纷繁发现而不断拓展。
• 摆布学派(Manipulation School): 即欧洲的比较文学派,把翻译研究堪称是 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认为所有的翻译都意味着对原语文学作品的“摆 布”,即译者势必会对原文进行意识形态和诗学方面的处理。该派强调文学的 多元体系,认为翻译是译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另一文本的再 现。
一、定义与意义
1、翻译理论的定义
• 方梦之《译学辞典》:从翻译实践概括出来的有关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以及对于翻译有关的现 象或本质做系统的描写或阐释。研究翻译的性质和任务,可译与不可译,翻译的标准、过程、 方法与技巧,作者、译者、读者及其互动关系,原著、译著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此外,还包括 研究翻译策略、翻译批评、翻译教学、翻译管理,甚至还涉及机器翻译。现代翻译理论触角之 深广是别的学科理论所不多见的,历史方面的、社会方面的、文化方面的、语言方面的、心理 方面的、政治方面的,均有所包含。翻译理论的多学科交叉正是其目前学派林立的重要原因之 一,也是翻译理论复杂化的生动写照。
• Juan Daniel Pérez Vallejo:The study of proper principle of
一、翻译研究的范畴
一、翻译研究的范畴1.名称问题在我国,人们已经习惯于用“翻译学”一词来指称翻译研究整个领域。
翻译学作为一门研究翻译现象的人文学科,其学术地位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然而,该学科的名称(尤其是英文名称)却一直有争议。
20世纪60年代之前,很多人称之为“翻译艺术”(the Art/Craft of Translation);60年代后有人使用“翻译科学”(Science of Translation),也有人视之与“翻译理论”(Translation Theory)同义。
西方翻译工作者对“翻译学”(Translatology)一词比较抗拒,主要原因是,英文translatology和德文translatologie显得太高调,太学术化。
1972年,美籍荷兰学者霍姆斯(J.Holmes)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上发表了题为《翻译研究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的论文,文中建议用“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来称呼该领域,这样可以摒除大多数的纷争与误解。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这一名称逐渐得到西方学界的认可,很多学者都以Translation Studies作为自己著作的名称,例如苏珊·巴斯纳特(S.Bassnet)著的《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980),书名就是源于霍姆斯的建议。
此后,用“翻译研究”作书名的数不胜数(如Snell-Hornby 1988;Baker 1998;Munday 2001)。
不过,“翻译研究”在汉语中听来不像是一门学科,而“翻译学”一词在我国已被广泛接受与使用,并且已经进人不少书籍词典之中。
因此本书作者力图用“翻译学”指称整个领域及其所包含的一切,“翻译研究”则主要指研究途径及其相关的活动。
但是要绝对区分这两个术语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翻译研究”一词也已广泛用来指称整个领域。
中国诗歌翻译概论与理论研究新领域
中国诗歌翻译概论与理论研究新领域一、本文概述《中国诗歌翻译概论与理论研究新领域》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诗歌翻译的历史脉络、现状以及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国诗歌翻译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实践,从古代的译经事业到近现代的诗歌翻译活动,展现了中国诗歌翻译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
接着,文章分析了当前中国诗歌翻译的现状,包括翻译方法、翻译质量、翻译理论等方面的进步与不足,为后续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中国诗歌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诗歌翻译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文章关注了近年来在翻译主体性、翻译美学、翻译文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这些新理论如何为中国诗歌翻译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文章总结了中国诗歌翻译的历史与现状,展望了未来中国诗歌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促进中国诗歌翻译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推动中国诗歌翻译理论研究走向新的高度。
二、中国诗歌翻译概论中国诗歌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播中华文化、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重任。
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形式丰富多样,从古代的《诗经》《楚辞》到近现代的现代诗,每一首诗歌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因此,将中国诗歌翻译成外文,既是一项挑战,也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中国诗歌翻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那时主要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
随着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中国的诗歌开始传入中亚、西亚和欧洲,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外传之旅。
到了近现代,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中国诗歌翻译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中国诗歌翻译的特点在于其注重意境的传达和韵律的保持。
意境是中国诗歌的灵魂,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因此,在翻译中国诗歌时,译者需要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并尽可能地将其传达给译文读者。
同时,中国诗歌的韵律也是其独特之处,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注重保持原诗的韵律美,使译文在形式上也尽可能接近原诗。
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翻译理论作为对翻译活动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论化的产物,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思路。
而翻译实践则是翻译理论的检验和应用场所,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理论的可行性,并不断推动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首先,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起到了指导和引领作用。
翻译理论通过对翻译过程、策略、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形成了一系列的概念、原则和模型,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例如,尼达姆的功能对等理论提出翻译应该追求目的语读者的交际功能,从而使翻译成为一种实用的工具。
而纽马克的译入译出理论则提出了翻译应该注重信息的选择和转换,以实现意义的传播和交流。
这些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原则,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源语文本,并进行准确、流畅的译文输出。
其次,翻译实践也是翻译理论发展和完善的源泉。
翻译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如语言差异、文化障碍、逻辑转换等,是翻译理论研究的动力和出发点。
实际操作中的翻译困境和挑战,推动了研究人员对理论模型的重新思考和修正。
翻译实践中的经验和案例也为理论的验证和改进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通过对实践中的问题和策略进行总结和归纳,研究人员可以不断完善已有的理论框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翻译需求和环境。
此外,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互动的关系。
翻译实践不仅是翻译理论的应用场所,同时也是对理论的检验和验证。
在实际操作中,翻译人员可以尝试和比较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实践的实践来评估不同理论模型的可行性和效果。
而翻译实践中的经验和案例也可以为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实践中的成果和问题可以激发理论的创新和探索,推动翻译研究的深入和广泛。
综上所述,翻译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思路,而翻译实践则是翻译理论的应用场所和检验平台。
两者之间的互动和促进,推动了翻译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在今天的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翻译理论与实践也需要紧密结合,不断创新和突破,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翻译需求和挑战。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
印度裔美国学者 结合女性主义、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以 性别、种族、阶级为分析代码,对殖民地的 权力话语进行深入揭露,对文化帝国主义的 种族中心主义进行批判,进而对臣属文化重 新命名。 代表作:Of Grammatology (1976,trans.), In Other Worlds: Essays in Cultural Politics (1988), Outside in the Teaching Machine (1993)
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尼兰贾娜 (Tejaswini Niranjana): 印度裔美国学者 认为翻译自始至终都是个政治行为, 翻译中隐含的权力关系仍旧是原殖民 者对后殖民地人民进行“象征控制” 的场所,呼吁对翻译重新定位。 代表作:Siting Translation: History, Post-structuralism, and the Colonial Context (1992)
混杂性(hybridity) 巴巴成功地将“混杂性”这一术语引 入了文化研究领域,并使之成为后殖 民批评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混杂性 是指由殖民化产生的接触区内新的跨 文化形式。巴巴认为,异质文化间的 碰撞是一种话语实践。巴巴试图通过 混杂性策略颠覆殖民话语权威,从而 揭示殖民化过程中被殖民文化与殖民 权力互动中产生的种种矛盾现象。
霍米· 巴巴(Homi Bhabha):
波斯裔美国学者 张扬第三世界文化理论,主张异质文 化,特别是弱势文化,通过沟通与转 化,渗入到对殖民者文化的复制中, 解构其话语权威,从而使第三世界文 化获得自身的合法性。 代表作:The Location of Culture (1994)
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研究背景和意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它对翻译实践、翻译教育、翻译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都是翻译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两位学者的翻译理论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不同点。
因此,对两位学者翻译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翻译理论的发展和演变,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对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尤金·奈达被认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其主张翻译应该以传达源语文化的意义为目标,依据目的语文化中具有相似意义的词汇和结构进行翻译。
本研究将对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
2.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彼得·纽马克被认为是“译者主体性”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其主张翻译的结果应该是译者主体性与目的语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即翻译应该体现出译者的主观思想和个性。
本研究将对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
3.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比较:通过对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进行比较,探讨两位学者在翻译理论上的异同点,并从理论的角度探讨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证分析法进行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分析两位学者理论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点,探讨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同时通过实证分析法,对两位学者翻译理论进行实证研究,考察其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预期成果:通过对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比较研究,本研究将得出以下成果:1.分析解释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并比较两位学者理论的异同点。
中英翻译课题研究报告
中英翻译课题研究报告中英翻译课题研究报告1. 引言中英翻译是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一环,但由于不同语言结构和词汇的差异,中英翻译常常面临诸多挑战。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英翻译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能为中英翻译的实践提供参考。
2. 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英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中英翻译作为跨语言交流的重要工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中英翻译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研究将着重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语法结构的差异•词汇的翻译与选用•文化背景的考量3. 语法结构的差异中英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也是中英翻译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中文的语言结构主要以主谓宾、名词修饰的结构为主,而英文则以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为主。
因此,在进行中英翻译时,需要对语法结构进行调整。
解决方法:- 注意主谓宾结构和名词修饰结构的转换,确保句子结构的一致性。
- 学习和理解英文的语法规则,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
4. 词汇的翻译与选用中英两种语言的词汇差异也是中英翻译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不同,导致词汇的含义和用法有所不同。
在进行中英翻译时,正确选择和翻译词汇是十分重要的。
解决方法:- 学习和熟悉不同语言的词汇用法和搭配,避免词义的歧义。
- 注意词汇的情境适用性,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
5. 文化背景的考量中英两种语言的翻译还需要考虑到文化背景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到词汇的选择、口语表达方式的不同等。
因此,在进行中英翻译时,要考虑原文的文化背景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转换。
解决方法:- 学习和了解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习惯用语,确保翻译的语言符合当地人的理解习惯。
- 适当运用文化互换的技巧,使翻译更贴近当地的文化背景。
6. 结论本文研究了中英翻译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通过注意语法结构的差异、词汇的翻译与选用以及文化背景的考量,可以提高中英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翻译论文的开题报告
翻译论文的开题报告翻译论文的开题报告一、引言翻译是一门复杂而又重要的语言活动,它在不同领域的交流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翻译理论,我决定选择翻译论文作为我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介绍我所选择的论文题目、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方法。
二、论文题目我选择的论文题目是《跨文化交际中的翻译策略研究》。
这个题目是基于我对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的兴趣,并希望通过研究翻译策略来探索如何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流。
三、研究目的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我希望通过对跨文化交际中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深入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其次,我希望通过研究不同的翻译策略,探索如何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减少误解和文化冲突。
四、研究方法在本研究中,我将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我将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和研究成果,了解翻译策略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其次,我将选择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其中的翻译策略,并与原文进行对比。
最后,我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的数据,以验证翻译策略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五、预期结果我预计通过这项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果。
首先,我将能够系统地总结和分类不同的翻译策略,并分析其优缺点。
其次,我将能够深入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翻译过程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最后,我将能够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调查数据的统计,得出一些关于翻译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建议。
六、研究意义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翻译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避免翻译过程中的误解和文化冲突。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研究翻译策略,提出一些实际可行的方法和建议,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七、研究计划在接下来的研究过程中,我将按照以下计划进行研究:1. 文献研究:阅读相关的文献和研究成果,了解翻译策略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2. 案例分析:选择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其中的翻译策略,并与原文进行对比。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一、概述功能派翻译理论,源自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其核心理念在于将翻译视为一种有目的、有功能的社会行为,而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
这一理论视角在国内翻译研究领域逐渐受到重视,并对我国的翻译实践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其主要观点、发展历程及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国内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认为翻译应该根据特定的语境和需求进行,以实现原文在目标语言中的预期功能。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对等和忠实的束缚,为翻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灵活性。
在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从引入到深入发展的过程,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
本文首先回顾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在国内的引入和发展历程,梳理了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观点。
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包括翻译的目的性原则、翻译行为的参与者角色、翻译策略的选择等。
本文还探讨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等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以及在机器翻译等新兴技术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对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的综述,本文旨在为翻译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论视角,以推动我国的翻译研究和实践向更高水平发展。
同时,本文也期待能够引发更多学者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关注和探讨,共同推动国内翻译研究领域的繁荣与进步。
1. 翻译理论的重要性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翻译理论在语言学、文学、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和原则,还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语言、文化和认知的复杂性。
翻译理论的研究不仅关注翻译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还探讨翻译中的各种问题,如翻译的准确性等值性、可接受性等。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翻译理论的研究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佛经翻译和近代的西学东渐。
关联翻译理论
关联翻译理论关联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主要关注源语言文本与目标语言文本之间的关联性。
这种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对语言的简单转换,更重要的是要保持语义、语用和修辞等方面的关联。
关联翻译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关联性原则:关联翻译理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该尽量保持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文本之间的关联性。
这种关联性不仅包括词义、词法、句法等方面的对应关系,还包括语用和修辞等方面的关联。
翻译者应该根据上下文、语境和目标读者的理解习惯等因素来确定最佳的翻译策略。
2. 故事线性:关联翻译理论强调故事线性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翻译者应该尽量保持故事线性的连贯性,使得目标语言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原文的情节和结构。
这就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情节和结构的转换和重建,同时还要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等因素。
3. 想像的力量: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者应该具备想像力,在翻译过程中要有能力理解源语言作者的意图和目标读者的需求,并通过合适的表达方式将其转换为目标语言。
这就要求翻译者要有广泛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阅读能力,以便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准确理解和传达文本的内涵和情感。
4. 翻译策略:关联翻译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保持关联性。
这些策略包括直译、意译、文化衔接、转换等等。
翻译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来选择合适的策略,以避免在翻译过程中产生歧义和失误。
关联翻译理论通过强调源语言文本和目标语言文本之间的关联性,提高了翻译质量和读者的理解度。
它不仅适用于文学翻译,也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专业翻译。
因此,关联翻译理论在翻译教育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理论的职能:
1.认知职能,也就是翻译理论的启蒙作用。 2.执行职能,也就是翻译的能动性和实践性。 3.校正职能,也就是翻译理论的规范性、指
导性。
(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
二、内容与分类
1、根据 Holmes’ Map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studies
medium area rank text-type time problem restricted restricted restricted restricted restricted restricted
2、根据方梦之《译学辞典》
从时代上分
传统译论 (一)学派
现代译论 (二)翻译理论 (三)翻译观 (四)翻译层次
• Juan Daniel Pérez Vallejo:The study of proper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is termed as translation theory.
2、翻译理论研究的意义
翻译理论直接作用于应用理论,进而通过应用理论来指 导具体的翻译实践活动。应用翻译理论充当了翻译理论与 翻译实践活动之间的桥梁作用。比如说指导译者决策的是 “功能对等理论”,那么它在应用理论部分就会主要从读 者接受角度去考虑问题,就会尽量转变原文中的句式结构 或格式以适应译文读者的需要。这说明翻译理论是在整体 上或是在宏观角度上指导翻译实践活动。我们还要看到翻 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成果的意义。由于翻译理论是从描写和 分析译品中总结出来的,因此理论亦可反过来用于指导对 译品的批评与赏析。通过对译本好与坏的分析及评价,探 求其深层次原因,亦可促进翻译实践的发展,这样也从某 种程度上体现了翻译理论对实践的促进作用。
绝大多数的人都有过写作的经历,懂得写作的不易,但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了解翻译中的种种困难。他们常简单认 为会了两种语言就可以做这两种语言间的翻译。事实远非 这么简单。大量理论的深入研究无疑表明了翻译并不是简 单地搬一两本字典就能做的。早在1951年,董秋斯就曾 指出两种反对翻译理论的意见(认为翻译是艺术和认为翻 译是一种技术的观点),“本身也可以说是一种理论”, “不过日用而不知罢了”,“问题是,此乃不正确的理论。 ‘这种理论严重地妨碍了中国翻译工作的进步’”。(陈 福康,1992:365)随着外语教学的日益普及,人们已 经越来越重视翻译活动,译者的社会地位也不断地提高。 这其中翻译理论研究功不可没。
Pure translation studies Applied translations
Pure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etical
Descriptive
general partial
product process function oriented oriented oriented
一、定义与意义
1、翻译理论的定义
• 方梦之《译学辞典》:从翻译实践概括出来的有关知识的有系统的结 论以及对于翻译有关的现象或本质做系统的描写或阐释。研究翻译的 性质和任务,可译与不可译,翻译的标准、过程、方法与技巧,作者、 译者、读者及其互动关系,原著、译著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此外,还 包括研究翻译策略、翻译批评、翻译教学、翻译管理,甚至还涉及机 器翻译。现代翻译理论触角之深广是别的学科理论所不多见的,历史 方面的、社会方面的、文化方面的、语言方面的、心理方面的、政治 方面的,均有所包含。翻译理论的多学科交叉正是其目前学派林立的 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翻译理论复杂化的生动写照。
• 谭载喜《翻译研究词典》:翻译理论用来指以系统方式解 释某些或所有与翻译相关现象的具体努力。理论翻译研究 的目的在于建立一般性原则,用以解释和预测翻译行为和 作品等现象。
• 纽马克《翻译探索》:“翻译理论是误称,是个通用的术 语——我们可以称之为诸如‘翻译学’之类的东西。”
• 波波维奇将翻译理论界定为“对翻译进行系统研究的学 科”。任务是“使翻译过程和翻译文本模式化”
• Mona Baker 《翻译研究百科全书 》:Holmes divides the discipline into two major areas: pur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applied studies. Pure translation studies has the dual objective of describing translation phenomena as they occur and developing principles for describing and explaining such phenomena. The first objective falls within the remit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he second within the remit of translation theory, both being subdivision of pure translation studies.
翻译研究使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了翻译活动本身,从最初 仅限于译本(或原文与译文)的研究到对译文读者的研究, 再到现在对译者本人翻译策略的研究,尤其是对其心理的 分析,人们已经从简单的翻译现象(或表象)研究深入到 了对人脑中“黑匣子”的研究。同时,翻译理论研究的兴 旺也促进人们开始客观地看待翻译活动。目前仍有人持 “能写作则写作,不能写作则翻译,不能翻译则写译论” 这样的观点(屠国元、肖锦银,2000)。
(一)学派(school)
文艺学派(literary school):又称艺术派,既属于传统 译论,又是现代译论的一个分支。典型的艺术派译论通常 把理想的翻译过程描写为译者和作者的心灵交流过程,而 语言在此不过是起到居间的作用而已。通常是反复围绕原 文的总体修辞风格、主题内容来对比译文的得失,从中总 结经验和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