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社会时间管理制度与昼夜秩序的变迁
宋朝的宵禁制度
宋朝的宵禁制度
宋朝的宵禁制度是指晚上限制人们出门活动并要求所有居民归家休息的规定。
这种制度在宋朝的城市中十分常见,尤其是在战乱频繁的北方城市。
宵禁的实施时间一般为黄昏到天亮之间,而且在特殊的情况下还可能延长。
宋朝的宵禁制度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安全,避免夜间发生盗抢、火灾等事故。
同时,宵禁也被视为一种排除非法活动和防止社会动乱的手段。
为了加强宵禁的执行,宋朝政府设立了守夜官和宵门官等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巡逻、查验行人等工作。
虽然宵禁制度对于城市管理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抑制了夜间经济和文化活动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单调枯燥。
因此,在后来的时代,许多地方取消或缩短了宵禁时间,以适应新的社会变革和发展需求。
宋代的制度与社会秩序
宋代的制度与社会秩序一、政治制度在宋代,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官制、科举、地方政府和军制等方面。
官制是宋代政治体制的核心,根据官员的职权和级别,分为九品官人制和标准官制。
九品官人制是依据官员的品级划分管理体系,而标准官制则按照官员的职务和地位来规定权责。
科举制度则是宋代重要的选拔官员的途径,通过考试选拔优秀人才,这种选拔制度为官员选拔提供了一种公平、公正的机制。
地方政府方面,宋代设置了州、县、乡等级别的行政机构,各级官员负责管理和治理本地区的事务。
军制方面,宋代实行兵役制度和兵法,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二、经济制度宋代的经济制度以农业为主,农民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宋代实行了征粮法和均输法,这些法令对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宋代还发展了手工业和商业,手工业主要包括丝织、瓷器、绘画等,商业则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商人通过交易和运输等活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宋代建立了完善的货币和银行体系,保障了经济交易的顺利进行。
三、教育制度宋代非常重视教育,科举制度为培养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除了科举外,宋代还设立了官学、私塾和书院等教育机构,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
官学是培养官员的学校,私塾则是为普通百姓提供文化教育的场所,而书院则是学术交流的平台。
这些教育制度促进了社会的普及教育,提高了社会整体的文化素养。
宋代还重视教育教育教育,推动了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司法制度宋代的司法制度相对完备,法官和律师在司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宋代设立了刑部和都察院等司法机构,负责审理和裁决案件。
此外,宋代还倡导温和的刑法原则,强调人性化和保护人权。
法律的实施和执行增强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五、社会秩序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宋代注重了道德教化和宗教信仰。
宋代儒家思想盛行,儒家思想的道德观念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此外,宋代还流行佛教和道教,这些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社会的心理需求,提供了社会安定和精神寄托。
宋朝的社会制度
宋朝的社会制度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实行封建社会制度的最后一个王朝。
宋朝的社会制度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宋朝的社会制度。
一、政治制度宋朝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基础,实行了封建皇帝的专制统治。
在宋朝初期,政府设立了中书省、门下省等中央行政机构,以集中管理和处理政务。
此外,还设立了监察机关如御史台,以监督和检查官员的行为。
宋朝的政治制度相对稳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权臣专权等。
二、经济制度宋朝的经济制度以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农业生产是宋朝经济的基础,农民是生产的主体。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宋朝实行了许多措施,如推行科举制度,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此外,宋朝还开垦了大面积的荒地,修建了水利设施,以增加农田面积和提高灌溉条件。
在手工业方面,宋朝的瓷器、丝织品等工艺品享誉世界。
此外,宋朝的商业也相对繁荣,茶叶、盐、铁等商品都有较为广泛的交流和流通。
三、文化制度宋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繁荣时期,文化制度也相应发展壮大。
宋朝提倡文人政治,科举制度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才子佳人。
文学方面,出现了长篇小说《红楼梦》、散曲和词章等重要文学形式。
绘画方面,北宋时期形成了绘画的苏、黄、米、董四家。
此外,北宋还出现了著名的科学家如沈括和美术家如李唐,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结:宋朝的社会制度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其政治制度实行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经济制度以农业为基础,兼顾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文化制度则呈现出繁荣的特点。
这些制度的发展和变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社会制度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本文约532字)。
北宋与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社会变迁
北宋与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社会变迁北宋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它们分别延续了319年和167年,对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两个方面来探讨北宋与南宋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一、政治制度1. 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特点。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
他设立了中书省、尚书省等中央机构,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北宋还实行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这些措施使得北宋政府的权力更加集中,政治更加稳定。
2. 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相对于北宋来说更加宽松。
由于北方的金朝入侵,宋朝被迫南迁,南宋政权的建立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
南宋政府采取了一些灵活的措施,如设立了行宫,以便及时应对外敌入侵。
此外,南宋还实行了“靖康之变”后的“两税法”,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社会稳定性。
二、社会变迁1. 北宋时期的社会变迁北宋时期,由于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商业和手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商业中心如东京、开封等繁荣起来。
其次,科技进步,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此外,北宋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如商人、手工业者等,他们的地位逐渐提高。
2. 南宋时期的社会变迁南宋时期,由于北方的金朝入侵,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南宋政权的建立导致了政治和经济的南迁,南方地区得到了发展,如临安成为了南宋的首都,经济繁荣起来。
其次,南宋时期的社会阶层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士人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他们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南宋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贫富差距扩大等,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综上所述,北宋与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特点,南宋时期相对宽松。
唐宋城市管理制度的演进
唐宋城市管理制度的演进嘿,朋友!咱们今儿来聊聊唐宋城市管理制度的演进,这可有意思啦!唐朝那时候,城市规划那叫一个规整。
坊市制度就像是一个严格的大家长,把城市里的居民和商业活动管得紧紧的。
坊是居民区,就像一个个小盒子,四四方方,规规矩矩。
市呢,是专门做生意的地方,也是有固定的区域和时间。
您想想,这是不是有点像学校里上课下课的铃声?铃声一响,该干啥干啥。
在坊里,晚上就得老老实实待着,不能随便出门瞎溜达。
这要是放到现在,咱晚上想出去吃个夜宵都不行,多憋屈呀!到了宋朝,情况可就大不一样啦!坊市制度开始松动,就像紧绷的琴弦松了劲儿。
城市变得更加自由和热闹,商业活动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区域和时间。
大街小巷到处都能摆摊做生意,那场面,简直就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这不就跟咱们现在的夜市差不多嘛,灯火辉煌,人声鼎沸。
卖啥的都有,吃的、穿的、用的,应有尽有。
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逛街购物,享受这繁华的都市生活。
唐朝的城市管理,强调的是秩序和规范,就像一列整齐的士兵,步伐一致。
可宋朝呢,更注重的是活力和繁荣,如同一场欢快的舞会,人人都能尽情展示自己。
您说这唐宋城市管理制度的变化,是不是很神奇?从唐朝的严格管束,到宋朝的自由奔放,这中间的转变,不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生动写照吗?唐宋城市管理制度的演进,其实也是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变化的反映。
唐朝的时候,大家更注重规矩和礼仪,而宋朝呢,人们开始追求更加丰富和多彩的生活。
这就好比咱们从过去的黑白照片时代,走进了如今的彩色高清时代。
生活变得越来越多姿多彩,越来越充满惊喜和可能。
所以说呀,唐宋城市管理制度的演进,不仅仅是历史的变迁,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
它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想象。
您难道不觉得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历史篇章吗?。
宋代的皇宫夜值制度
宋代的皇宫夜值制度
宋代的皇宫夜值制度相当严格。
政府对在皇宫值夜班的官员有明确的规定,即“内外官应分番宿直”,这意味着政府机构的办公官员需要轮流值夜班。
如果官员应值班而未值,或应留宿官署而未留,使得“昼夜不相须”,即白天和晚上的值班情况不能相互配合,那么将会受到“笞二十”的处罚,即鞭打二十下。
如果擅自离职一天一夜,将会受到“笞三十”的处罚,即鞭打三十下。
在值班时,会按照更点来计算时间(每夜分为五更,每一更次分为五点)。
对于需要点检的官员,如果多次点名而未到,每次未到将会受到“一点笞十”的处罚,即每迟到一点就鞭打十下。
但一天之内,即便点检的次数再多,最高处罚也仅按迟到二点的罪责来执行,即鞭打二十下以下(包括十鞭以上)。
如果官员屡次点名都未到,将会根据未到的日数,以无故不值班的罪名进行处治。
然而,尽管有这样的制度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不总是那么严格。
中国宋代的制度和政治变迁
中国宋代的制度和政治变迁在中国历史上,宋代是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
宋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和制度改革,使得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荣,成为中国封建王朝中的重要时期之一。
一、政治制度宋代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皇室、官僚、地方和法律制度。
在这些制度中,官僚制度是其中最为重要和基础性的制度之一。
宋朝的官僚制度以考试、选拔和升迁为基础,自此形成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把选拔官员的权力从大寺庙和贵族手中收回,赋予了民间士人获得官职的机会。
这一制度的建立和稳定,对其中央政府的稳定和控制、地方治理的稳定和纪律化、官员素质和管理的稳定和提高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科举制度外,宋朝还实行了士族政治。
在这一制度下,官员的世袭和个人财富成为了官员能否晋升和留任的关键因素。
这也使得朝廷权力和地方武装的控制之间产生了互相制约和社会流动变得更为困难的情况。
二、政治变迁宋代的政治和制度变迁比较复杂。
尽管官僚制度长期稳定,但在不同政权和历史时期下,朝廷的权力和应对政策都有所不同。
宋朝建立之初,西边有西夏的政治威胁,北方也有边境地区的变乱,因此朝廷在这一时期下更加重视中央集权和军事力量的建设。
随着北方边境变乱的平息和西夏的削弱,朝廷的重点逐渐转向内政。
这一时期,民间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迅速,但同时,财政支出的剧增和地方势力的增强也带来了朝廷权力的削弱。
在南宋时期,朝廷通过诸多变革和调整来应对这些问题。
朝廷加强了税收管理和监察,实行了官员身份和工资的规范和管理,夯实了科举制度的基础,加强了对地方势力的控制,同时加强了与外部势力和平共处的政策。
这些变革都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和管辖能力。
然而,在江南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的同时,南宋的国际地位开始下滑,朝廷和士族的腐败也愈加严重。
到了南宋晚期,金元入侵,该王朝的覆灭变得不可避免。
三、总结宋代的政治和制度变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下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成为了这个朝代背后顺畅的基石,但在士族政治和地方势力纷争下,朝廷的权力和地位也时起时落。
古代中国的黑夜秩序
《 东南学术} 0 9年第 3期 20
认 为 导致商 周 王朝政 治腐 败和 生活 淫乱 的一个 原 因 , 就是 夜不 寐 E不 作 , l 因为 夜聚 晓散很 可能 是“ 聚而为妖 逆 者 ” 者导 致 “ 逸淫 乱 ” 或 荒 ⑥。夜 晚活 动在 古 人 的想 象 中似 乎 都是 鸡 鸣 狗盗 、 奸 淫邪 妄之事 。在传统 社会 中 , 活 时间 的反常 , 生 就是 伦理 秩序 的颠倒 。
里 人士 群聚 , 更是需 要严 加 管理 。
经 典 的权 威 和普遍 的 常识都 告诉人 们 , 官方应 当对 不按 正常 时 间生活 的人进 行严厉 管理 , 因为这 可能会 引起 混乱 。所 以 , 政者 对 民众 的夜 晚 活动采 取 了种种 限制 和压制 的手段 。 执
个基 本秩 序 。 “E出而作 , l 日人 而息 ” 被 儒 家认 同 , 是 而且 被 普 遍 视 为 天经 地 义 的 时 间安 排 。 因为 在 灯
火 困难 的传统社 会 , 它不 仅 符合 古代 民众 自然 劳作 的实 际需 要 , 也符 合儒 家对 于古 代 生活 的理
想。朱熹曾经说 到, 按照正常的秩序 ,饥而食 , “ 渴而饮 ,t E出而作 , 入而息 , 日 其所 以饮食作息
罪恶 的关 联 。例如嘉 靖 年 间 , 吴江 县有个 大 盗高 三 乡里 横行 二 三 十年 , 常 匿 藏于 六 里坝 , 经 在 夜 间 出来 杀人 。巡 抚浙 江 的都 御史 王汝训 , 因家业 甚大 而常 恐被盗 匪行 劫 , 以致终 夜防 守多至
废寝 ④。据 钱肇 然 《 外 冈志 》 续 记载 , 自明末 到 清代 都 盛 行赌 博 之 风 , 而且 大 抵是 在 夜 晚 , 以避 开官 府 的管控 ⑧。明正德 十 四年唐龙 《 停差 烧造 太监 疏》 到 :今鄱 阳湖贼 船数 百 , 来 劫杀 。 提 “ 往
北宋与南宋的制度与行政管理
北宋与南宋的制度与行政管理北宋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它们相互连接,但在许多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本文将探讨北宋与南宋的制度和行政管理方面的不同之处。
一、政权组织结构在北宋时期,政权组织结构以中央集权为主。
宰相作为最高领导人,行使最高权力。
政务机构分为六部和审官院,其中六部分别负责吏、户、礼、兵、刑、工等事务。
这种中央集权体制的目的是确保国家治理的一致性和高效性。
而在南宋时期,政权组织结构出现了一些变化。
宰相的权力减弱,而中央集权被进一步削弱。
南宋时期设立了枢密院、内侍省等机构,丞相称为总相,但实际权力不如前任的宰相。
政权的权力逐渐向地方官员倾斜,形成了以地方省、府、县的官员为主导的体制,以便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国家治理需求。
二、税收制度北宋时期,税收制度较为完善。
主要税种包括田赋、户谷、商税等。
此外,北宋还实行专卖制度,对特定商品进行垄断并征收专卖税。
税收的征收依据以及税率都有明确规定,以确保国库的收入稳定。
南宋时期,税收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由于战乱的频繁和国土的分裂,南宋政权面临较大的财政压力。
为了应对财政困难,南宋时期采取了一些变革措施,如增设关市税、筹集战时军费等。
税收制度变得更加繁复,也因此引起了一些社会问题。
三、地方官员选拔北宋时期,地方官员的选拔以功绩和官僚考试为主要参考依据。
此外,北宋还设立了一系列监察机构,对地方官员的管理和监督进行严密的检查。
南宋时期,地方官员的选拔方式有所改变。
南宋在地方官员选拔上注重考察其品德和政绩,倾向于重用有德者。
南宋还实行了定期的举荐制度,通过群众举荐来选拔优秀人才,以提高地方治理的效果。
四、军队管理北宋时期,军队的管理和组织由中央控制。
设立有兵部,负责兵员的征集、编制和训练。
兵部下设征发、制造、军械等机构,负责具体事务。
南宋时期,由于北方的金朝威胁日益增加,南宋政权需要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
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南宋采取了军政分开的管理模式。
设立有枢密院和武备院,枢密院负责指挥军队,武备院负责军备物资的供应。
宋代的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
宋代的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一、引言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
本文将探讨宋代社会变革的原因和影响,并从文化角度分析这一时期的变革。
二、社会变革的原因1. 政治制度变化:宋代由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组成,北宋时期实施了科举制度,使得社会流动性增加,新人进入政府,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
2. 精细化管理:宋朝注重科学管理和规范制度,引入了多项制度改革,例如均田制和保甲制度等,使农业生产和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管理。
3. 经济发展: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商业和手工业得到迅猛发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文化的兴盛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社会变革的影响1. 社会结构的变迁: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流动性增加,社会上层的士大夫阶层得到扩大,与此同时,农民也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来脱离贫困。
2. 农业生产的变化:均田制的实施使得土地分配更加公平,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得到提高,农业生产得到了显著发展,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基础。
3. 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商业和手工业的迅猛发展为社会带来了繁荣,城市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城市中涌现出了大量的商人和手工业者。
四、文化转型的特点1. 文人的崇尚:宋代文化非常注重文人的地位和影响力,士人的文化成就和政治地位受到广泛认可,文人成为社会的风向标和文化的中坚力量。
2. 文化多元化:宋代文化以儒学为主导,但同时也吸收了其他思想和文化,如佛教、道教、民间信仰等,形成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3. 文化繁荣:宋代出现了许多文化繁荣的现象,诗词、绘画、制瓷、饮食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
五、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的关系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社会变革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土壤和条件,而文化的转型又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宋朝的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
宋朝的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它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变迁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体制、官僚制度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来论述宋朝社会的制度和变迁。
一、政治体制宋朝的政治体制采用了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是最高统治者。
国家机关主要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有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等,地方有州县。
政府高级官员由皇帝任命,地方官员多由中央选拔。
这种政治体制确保了朝廷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二、官僚制度宋朝的官僚制度相对完善,官员选拔方式也较为科学。
科举制度在宋朝得到充分发展,科举考试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考试内容涵盖儒家经典,强调文化修养和才干。
科举制度的实施,一方面增加了社会流动性,让人们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社会经济状况的变迁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繁荣的时期,农民生产力的提高和商业的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
农业方面,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农业生产,如发展水利灌溉和推广耕种新技术。
商业方面,宋朝的城市发展较为迅速,市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货币经济也得到推广,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的交换和贸易往来。
然而,宋朝社会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土地兼并加剧,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数豪门贵族手中,农民生活困苦。
其次,商业发展导致了物价上涨,给普通百姓带来了生活的压力。
这些问题的出现,逐渐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四、社会阶层的变化宋朝社会存在着明显的阶级分化。
士人地位较高,官员享有特权,他们依靠科举取得官职,地位得以提升。
商人由于商业的发展而逐渐崛起,他们积累了大量财富,一些富商甚至媲美士族地位。
农民作为主要的生产阶级,其地位相对较低,生活困苦。
社会阶层的存在和变化,对于宋朝社会的稳定和动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宋朝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变迁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政治体制的中央集权和科举制度的实施,有效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宋朝城市管理论文4300字_宋朝城市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宋朝城市管理论文4300字_宋朝城市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宋朝城市管理论文4300字(一):宋代城市管理制度对新时代城市治理的启示论文摘要:城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是人民幸福生活、社会和谐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的重要保障。
商业经济的繁荣发展加快了宋朝的城市化进程,同时引发一系列城市问题和挑战,促使统治者通过建立并完善对城市公共事务、城市人口及商业经济的管理制度,进一步维护治安秩序,加强了对城市的有效治理,由此促成了我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
这一时期的探索为新时代城市治理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于创新城市治理的方式方法及完善城市治理体制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宋代城市管理制度;新时代城市治理;启示宋代城市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对城市治安秩序的管理制度。
北宋初期,商业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出现官员和商贩勾结,哄抬物价,市场秩序混乱的问题,此外,城内存在大量无业游民及逃兵组成黑社会,恶性事件频频发生,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城市治安秩序。
对此,宋代统治者设置“厢”这一军事单位对城市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建立厢坊制度。
厢的办事衙门称之为厢公事所,是专门性的城市管理机构,下设巡检使一名,为厢官长,是基层治安结构,相当于今天的派出所。
厢坊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分区治理,每个基层厢下分管着二至二十多个坊,再由军巡辅(由禁军充任)负责本厢治安行政,是基层治安机构(介于后世派出所和“治安警亭”之间),其数量根据所管辖的坊数和户数的多少而设置,有时也会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变动。
军巡辅的职责很广,主要负责各个街区坊巷的日常巡逻、防火防盗等维持治安。
对商业经济的管理制度。
在北宋初年,统治者实行恤商政策,免除部分商税,极大提高了商人从事商品贸易活动的积极性,家产超10万贯文的富商比比皆是。
为监督和牵制商人的垄断行为和走私贸易,统治者通过招募牙人并规范这一群体,制定牙人制度,使牙人成为政府管理商业经济的有利手臂,减少了贸易纠纷,维护了市场秩序的稳定。
宋朝中枢政务运行机制的变化
宋朝中枢政务运行机制的变化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王朝,其政务运行机制的变化对于宋朝的整体治理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宋朝开始于公元960年,结束于公元1279年,共历经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在这个时间段内,宋朝的政务运行机制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以下将对其进行详细的探讨。
首先,在宋朝初期的政务运行机制中,最为重要的组织是中央政府。
中央政府有着庞大的官僚体系,由多个部门和衙门组成,包括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侍制等。
这些部门负责中央政府的日常事务,拥有较高的权力和决策权。
在北宋时期,中央政府的权力较为集中,有利于加强王朝的统治和管理。
然而,随着南宋朝廷的迁都,中央政府的权威逐渐削弱,王朝的统治也逐渐走向衰落。
其次,宋朝的政务运行机制还有着明确的官员选拔制度。
宋朝实行科举制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包括进士、举人、侍读、直舍、庶吉士等。
这一制度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公正和规范,减少了一些因门第和私人关系而产生的腐败和不公。
此外,宋朝还设立了一系列的监察机构,如御史台、台谏等,负责对官员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和能力,增强了政府的管理效能。
此外,宋朝的政务运行机制还有一些其他的变化。
例如,北宋时期设立了三司、度支司、户部、鸿胪寺等机构,负责财政和经济的管理。
这些机构的成立,标志着宋朝政府开始重视财政和经济的发展,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和创新。
在南宋时期,一些重要的制度如均输法、市易法、铁钱法等也相继出台,对于财政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宋朝的政务运行机制还涉及到地方行政机构。
宋朝将国家行政区划分为路、府、州、县四级行政单位,并相应设立了路官、府官、州官和县官。
这些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管理相应地区的政务和民生事务,是实质性的政府执行机构。
随着宋朝的发展和壮大,一些地方的行政机构也逐渐增加,从而加强了地方政权的掌控能力。
总的来说,宋朝中枢政务运行机制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的权力和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
宋代夜晚管理制度
宋代夜晚管理制度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夜晚管理制度在宋代是非常重要的,它对社会秩序、治安和文明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宋代夜晚管理制度进行深入的探讨。
宋代的夜晚管理制度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时期,对夜间的管制主要是通过宵禁的方式来实施的。
宋代继承了唐代的宵禁制度,然后对其进行了细化和完善。
在宋代,夜晚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巡夜制度、宵禁制度、街灯制度、市集管理、夜间噪音管理等。
首先,宋代的巡夜制度是非常严格的。
在城市和重要场所,设立了巡夜的官员,他们负责清查夜间的秩序和治安情况。
巡夜的官员通常会分为几个班次,24小时不间断地巡逻。
在他们的监督下,夜间的治安得到了保障。
同时,巡夜的官员还可以及时发现和制止夜间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其次,宋代的宵禁制度也是非常严格的。
每到夜间,城市的大门都会关闭,市民需要在特定的时间之前回到家中。
对于那些没有固定住处的人,还设立了宿营地点,以方便他们在夜间找到安全的休息之地。
宵禁制度的实施有效地维护了城市的治安,也让人们在夜间有了安全感。
另外,宋代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街灯制度。
城市的主要道路和街道上设置了路灯,以保障夜间的交通安全。
这些路灯不仅提供了光线,还为夜间的行人和车辆提供了方向指引。
街灯的设置不仅为夜间的交通提供了便利,还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夜景。
此外,宋代还对市集的管理制度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夜间的市集是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但同时也容易成为犯罪活动的温床。
因此,宋代对夜间市集的管理非常重视,特别是对于夜市的开放时间和市场秩序的维护。
为了保障市民的权益和安全,宋代对夜市的管理制度做了很多细致的规定。
最后,宋代还对夜间的噪音进行了相应的管理。
夜晚是人们休息的时间,过度的噪音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宋代对夜间的噪音进行了管理,规定在晚间时段内不得进行过于喧闹的活动,以免影响到他人的休息。
论宋代社会时间管理制度与昼夜秩序的变迁
论宋代社会时间管理制度与昼夜秩序的变迁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序言: 中国传统社会时间的官方属性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的时间分为自然时间和社会时间,自然时间表征的是自然事物运动的顺序性和过程性,而自然时间与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及社会事件相联系后则成为社会时间。
古代中国依据农业生产的规律来安排社会时间,顺从太阳运行的起落与运行,形成了春播、夏耘、秋收和冬藏的社会生产传统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生活规律。
古代中国在白天与黑夜的时间分配方面,是充满秩序感的。
指导与安排社会时间是中国古代官方的重要公共服务职能,因而历代政府既要公布历法,还要制造时间计量工具,在白天以“圭表”、“日晷”等测量日影,而在夜间和阴天以“滴漏”、“刻漏”等测量水流,用以作为时间流逝的表征。
《周礼·夏官》有“挈壶氏”,“掌挈壶以令军井”,“凡军事县( 悬) 壶以序聚柝”,“皆以水火守之”。
“水守”是在壶旁备水,需要时往壶里添加; “火守”是在夜间用火照明以观察箭上的刻度,在冬天又要以火温水,防止冻结。
唐宋时期盛行的计时工具是“称漏”。
宋代“复挈壶之职,专司辰刻”,皇城中专设“钟鼓院,掌文德殿钟鼓楼刻漏进牌之事” ,真宗时规定“司天监先差职官二员于钟鼓楼下专掌漏刻”,“昼夜轮一员在楼下专管时辰”。
中国古代官方在计算时间之后,还要将时间的更迭交错公告于众,形成“晨钟暮鼓”的报时体制。
古代中国城市多设钟楼与鼓楼,晨起( 辰时) 撞钟报时,暮起( 酉时) 击鼓报时。
为了便于广告时间,一般城市的钟鼓楼多设在谯楼之处,“重屋曰楼,门上为楼曰谯。
自秦、汉间郡有谯门,今邑治亦皆有之,或呼为敕书楼,上置鼓以警夜漏” 。
而如果没有城墙设置,地方城市则择高处建鼓楼,如宋新设乳源县,“去县东百馀步,近犀水,有高阜,立鼓楼於上” 。
宋代夜间管理制度
宋代夜间管理制度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其社会管理制度非常严谨,包括夜间管理制度也是非常严格的。
在宋代,夜间管理制度非常重要,它是确保社会秩序、安全和安定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宋代夜间管理制度的内容、执行、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夜间管理制度的内容1、宵禁制度在宋代,城市的宵禁制度是非常严格的,一般在天黑后就开始实行宵禁,各个城市都设有城门,天一黑就会关闭城门,不准外出。
在城市内,为了避免夜间的乱窜和混乱,还有专门的宵禁巡逻队来维护宵禁制度的执行。
2、灯光管理在宋代,灯光也是受到管理的,尤其是在夜间。
灯光在夜间可以提供人们生活、工作和行走时的便利,但同时也可能引发火灾等安全隐患。
因此,宋代对灯光的管理非常严格,规定在夜间必须点灯,以维持夜间的秩序和安全。
3、夜间巡逻为了维护夜间的社会治安,宋代有专门的巡逻制度。
在夜间,各地的官员都会安排一定数量的军警人员进行巡逻,以防范夜间的盗匪、乱民等犯罪行为。
4、夜间娱乐管理在宋代,夜间的娱乐活动也是受到管理的,一些娱乐场所在夜间会有规定的关闭时间,以确保夜间的安静和秩序。
二、夜间管理制度的执行在宋代,夜间管理制度是由政府主导并实施的。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来规范夜间的管理,同时由官员负责具体的执行和监督。
此外,夜间的管理也需要广大的民众共同配合,只有政府和民众共同合作才能维护夜间的秩序和安全。
1、官员的管理在宋代,官员是负责管理夜间的关键人物。
他们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同时指挥和监督各项夜间管理措施的执行。
官员们需要定期检查和督促夜间的巡逻、宵禁、灯光等管理措施,确保夜间的秩序和安全。
2、民众的配合除了官员的管理,夜间的管理还需要广大民众的配合。
民众需要遵守夜间的宵禁规定,不得私自外出,否则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同时,民众也需要配合灯光管理和夜间巡逻等措施,确保夜间社会治安的稳定。
三、夜间管理制度的作用1、维护社会秩序夜间管理制度的首要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
宋朝的制度与社会秩序
宋朝的制度与社会秩序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其制度与社会秩序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的制度相对完善,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以及社会秩序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治制度宋朝继承了唐代的科举制度,实行乡试、省试、殿试的考试制度,充分选拔人才。
这种制度的实行使得士人有了一个进入仕途的途径,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
此外,宋朝还加强了官员的监察制度,设立了御史台,对官员的行政状况进行严格的监管。
二、经济制度宋朝实行了多种经济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农业税收制度。
宋朝采用了包产到户的政策,取消了租庸调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此外,宋朝还开创了商业繁荣的时代,开设了许多商业市场,鼓励商人发展商业活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文化制度宋朝高度重视文化教育,修建了许多书院,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
宋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化名人,如欧阳修、王安石等,他们在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此外,宋朝还重视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如火药、印刷术等,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社会秩序宋朝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这主要得益于其法制的完善。
宋朝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建立了完善的司法体系,对犯罪行为进行有效的制约和惩罚。
此外,宋朝还注重社会救济,设立了贫民院等机构,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救助和保障。
总的来说,宋朝的制度与社会秩序对当时的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政治制度的完善、经济制度的发展、文化制度的重视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使得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
这些制度与秩序为后世的社会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对于中国历史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宋朝有没有时间管理
宋朝有没有时间管理简介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不仅取得了辉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还在许多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我们是否可以说宋朝拥有完善的时间管理系统呢?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因为与现代时间管理相比,宋朝的时间观念和管理方式是有一定区别的。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制度等方面来探讨宋朝的时间管理。
历史背景宋朝的时间管理与其时代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宋朝之前的唐朝时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时间观念也较为明确,个人的时间管理主要依靠自我约束和规定。
而到了宋朝,由于社会日益繁荣,商业发展迅速,人们对时间管理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因此,宋朝的时间管理也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系统化。
文化影响宋朝的文化影响对于时间管理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儒家思想在宋朝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对于时间的合理利用提出了一些原则。
儒家学者提倡“日课”,即每天规定学习时间,使人们能够按时完成学业,形成一种时间管理的习惯。
此外,佛教也对宋朝的时间管理产生了影响,佛教强调心境的安宁与专注,这种修炼对于时间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制度建设宋朝在时间管理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制度建设。
官方规定了一些时间制度,如官员的出差办理时间和公休假期等,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统一管理。
此外,宋朝还建立了时刻的划分标准,如“子正”、“子初”等,使人们能够根据时间的划分来安排工作和生活。
这些制度的建设为宋朝的时间管理提供了一定的规范和指导。
社会实践在宋朝的社会实践中,人们也通过一些方法和工具来管理时间。
例如,商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安排生产,采用了计时器、计算工具等,以便更好地掌握时间和完成生产任务。
此外,人们也形成了一些节日和仪式,通过这些活动来安排时间,调整生活节奏。
评价和反思尽管宋朝在时间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努力和实践,但与现代时间管理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
首先,宋朝的时间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和确立,缺乏对时间的准确认识和高度重视。
古代中国的黑夜秩序
古代中国的黑夜秩序
冯之余
【期刊名称】《东南学术》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对夜晚时间的管理,也是对社会秩序的管理.古代民众"日入而患"的时间安排既是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反映,也是古代官方对民间社会控制的产物.官方和士绅通过传统的礼法,包括各种律令制度,以及地方官员的惩戒和劝谕,形成民众对这种夜晚时间安排的认同.而元夜不宵禁,正是对这种刻板生活的一种补充,通过表面上的"脱序"与"越轨",来释放平常积郁于底层的民间活力.
【总页数】6页(P141-146)
【作者】冯之余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4
【相关文献】
1.文献秩序·思想秩序·统治秩序——中国古代文献整理活动中的秩序建构逻辑 [J], 蒋永福
2.“右东左西”——中国古代叙事类图像中的方位秩序研究 [J], 陈煜
3.服制与秩序——浅谈五服制度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 [J], 张晋伟
4.普遍政治秩序与中国古代政治史的话语重构
——以贡献制的体制功能为线索 [J], 刘雅君
5.重新发现中国古代地理学思想——读《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J], 王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代以前为何要实行宵禁?一是方便管理,二是蜡烛成本太高
宋代以前为何要实行宵禁?一是方便管理,二是蜡烛成本太高《长安十二时辰》里提到长安城平日里是要宵禁的,只有上元节这个全国性的大节日,才会因为要放假三天,并且燃放花灯的缘故,允许百姓外出。
从此处,我们便可以提取到古代实行宵禁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照明。
我们想象中,古代的城市,一到夜晚便燃起蜡烛、油灯,酒楼、茶坊人声鼎沸,百姓们穿行于街市上散步、聊天。
走到瓦肆勾栏,还能听到艺人们欢歌,看客们叫好的声音。
但这种情况,委实不现实,因为古代会实行宵禁,哪怕是对这方面管理松弛的宋朝,也很少有地方会彻夜通明。
所谓宵禁,包含两方面,一是不能在规定时间后在街上行走,哪怕孩子生病就医也不行,必须先到县衙报备,获得批准才行,违背者就要用鞭子抽背;二是不能夜晚燃灯。
古人们会在夜晚实行宵禁,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安全和照明两方面考虑的。
安全是从治安角度出发,电视剧里都说小偷会在夜晚出行,这没错,宵禁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在内。
朝廷担心黑灯瞎火的,如果出现什么治安案件,那就非常不和谐了,在那个没有监控的年代,凶手都很难找。
古代照明有两种方式,一是油灯,二是蜡烛。
唐代开元十三年,大丰收时,1.7文钱可以买一斤米,而燃一晚上油灯就需要5文钱,平民是舍不得的,特别是夜晚也没什么活动节目。
每夜提瓶沽油四五文,藏于青布褙袖中归,燃灯读书杜佑《通典》提到开元盛世时期,丰收时节的物价是“至(开元)十三年(725)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
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
”古代蜡烛制作技艺非常繁琐,唐代以前蜡烛是非常昂贵的,因为它的原料如下:1,蜂蜜制蜡;2,石油制蜡;3,乌桕油脂制蜡;4,白蜡虫子制蜡“每一子中出虫数百,细若蚁蠓,遗白粪于枝梗间,此即白蜡”;也正因为此,唐人还拿家里能点蜡烛来炫富“杨国忠每家宴,使每婢执一烛,四行立,呼为烛围”。
所以,出于社会治安和照明成本太高的原因,宵禁制度在古代流传了很多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宋代社会时间管理制度与昼夜秩序的变迁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序言: 中国传统社会时间的官方属性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的时间分为自然时间和社会时间,自然时间表征的是自然事物运动的顺序性和过程性,而自然时间与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及社会事件相联系后则成为社会时间。
古代中国依据农业生产的规律来安排社会时间,顺从太阳运行的起落与运行,形成了春播、夏耘、秋收和冬藏的社会生产传统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生活规律。
古代中国在白天与黑夜的时间分配方面,是充满秩序感的。
指导与安排社会时间是中国古代官方的重要公共服务职能,因而历代政府既要公布历法,还要制造时间计量工具,在白天以“圭表”、“日晷”等测量日影,而在夜间和阴天以“滴漏”、“刻漏”等测量水流,用以作为时间流逝的表征。
《周礼·夏官》有“挈壶氏”,“掌挈壶以令军井”,“凡军事县( 悬) 壶以序聚柝”,“皆以水火守之”。
“水守”是在壶旁备水,需要时往壶里添加; “火守”是在夜间用火照明以观察箭上的刻度,在冬天又要以火温水,防止冻结。
唐宋时期盛行的计时工具是“称漏”。
宋代“复挈壶之职,专司辰刻”,皇城中专设“钟鼓院,掌文德殿钟鼓楼刻漏进牌之事” ,真宗时规定“司天监先差职官二员于钟鼓楼下专掌漏刻”,“昼夜轮一员在楼下专管时辰”。
中国古代官方在计算时间之后,还要将时间的更迭交错公告于众,形成“晨钟暮鼓”的报时体制。
古代中国城市多设钟楼与鼓楼,晨起( 辰时) 撞钟报时,暮起( 酉时) 击鼓报时。
为了便于广告时间,一般城市的钟鼓楼多设在谯楼之处,“重屋曰楼,门上为楼曰谯。
自秦、汉间郡有谯门,今邑治亦皆有之,或呼为敕书楼,上置鼓以警夜漏” 。
而如果没有城墙设置,地方城市则择高处建鼓楼,如宋新设乳源县,“去县东百馀步,近犀水,有高阜,立鼓楼於上” 。
政府根据这个时间信号,约束与保证官民从事各种活动时能有相互准确一致的时间,鼓楼所司者“日两衙,夜五漏” 。
宋代还将“谨时候”作为县令“劝课农桑”的重要考察指标。
对于地方官吏而言,按时开衙听取公事是勤政的重要表现,坚持天明早衙是对地方施政评价的重要标准。
如宋代文彦博的经历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一情况:文潞公为越之诸暨宰,鼓楼新成,书一绝于上,曰: “挂向楼头一任挝,挝多挝少侭从他。
黄紬被里贪春睡,舒出头来道放衙。
”有不相喜者,以诗达时相吕文穆公,意其不事事。
中国古代官方掌握与播报时间,主要是为了督促民众进行生产,以免有误白日农耕,所谓“严戒禁,省晨昏,惕民之勤,警民之惰也”,“鼓以戒昏旦而兴居有节”,从而使昼夜秩序成为“不言之教、不令之威”,用统一的时间进程束缚和限定民众的社会活动。
宋代政府非常重视对社会时间的管理,促使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日夜分配问题产生了多方面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新的社会时间秩序。
一、从“禁宵行者”到“三更半夜”: 传统日夜秩序的松动葛兆光先生提出古代中国对于白天与黑夜不同的人类活动,普遍持有”合法”与“非法”、“正常”与“非常”的道德观念。
中国古代很早就将“人有夜寐忽觉而漫出门”列为禁戒之事,《周礼·秋官》中“司寤氏掌夜时。
以星分夜,以诏夜士夜禁。
御晨行者,禁宵行者、夜游者”。
《周礼》中的相关记载成为中国古代昼夜秩序传统形成的基础,唐代都市中改里为坊,取名为“坊”在于防也,坊设坊正,“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 。
唐律中还专设“犯夜”罪名来维护夜间秩序:诸犯夜者,笞二十; 有故者不坐( 闭门鼓后、开门鼓前行者,皆为犯夜。
故,谓公事急速及吉、凶、疾病之类) 。
唐朝规定每天晚上衙门的漏刻“昼刻”已尽,就擂响六百下“闭门鼓”; 每天早上五更三点后,就擂响四百下“开门鼓”。
凡是在“闭门鼓”后、“开门鼓”前在城里大街上无故行走的,就触犯“犯夜”罪名,要笞打二十下; 如果是为官府送信之类的公事,或是为了婚丧吉凶以及疾病买药请医的私事,才可以得到街道巡逻者的同意后行走,但不得出城。
为了便于居民知晓宵禁的开始与终止,唐代在街道上设置了称为“街鼓”的警夜鼓。
“旧制: 京城内金吾晓暝传呼,以戒行者。
马周献封章,始置街鼓,俗号‘冬冬’,公私便焉。
”所以唐代日暮鼓动时分,社交活动就要按时结束,路人匆匆话别,户户门窗紧闭。
唐代文学中女子李娃与情人相会,“久之日暮,鼓声四动”,李娃之姥问其男居住远近,其人曰: “在延平门外数里”,希望因路远而见留也。
姥则曰: “鼓已发矣,当速归,无犯禁。
” 可见唐代夜禁之后,街道禁止行人,而彼时人们的交际生活也要随之停止。
宋代日夜秩序是延续唐代的法律规定,但实际生活中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因为打破了坊市制度,街鼓制度也已实际废除,至熙宁时,“二纪以来,不闻街鼓之声,金吾之职废矣”。
陆游记载: “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
”而宋人夜晚可以进行社会交际,这个变化首先是从士大夫群体开始的,宋太宗时赵昌言为枢密副使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是时陈象舆、董俨俱为盐铁副使,胡旦为知制诰,尽同年生,俱少年,为一时名俊。
梁颢又尝与公同幕。
五人者旦夕会饮于枢第,棋觞弧矢,未尝虚日,每每乘醉夜分方归,金吾吏逐夜候马首声诺。
象舆醉,鞭揖其吏曰: “金吾不惜夜,玉漏莫相催。
”都人谚曰陈三更、董半夜。
第三更是子时,为现代夜间十二时左右,可谓正是半夜。
后赵昌言因治水有功,太宗诏入中书,笑对其曰: “半夜之会,不复有之。
”“三更半夜”这个俗语由此形成。
另有刁学士,“约喜交结,请谒常至夜半,号‘刁半夜’”。
宋代各城市中普遍地存在夜市,使普通百姓也拥有了夜生活。
北宋时孙升已经说到“城郭之人日夜经营不息,流通财货,以售百物,以养乡村” 。
南宋杭州的商业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锺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宋人诗中描绘“夜关不锁戍无兵,负贩行歌乐太平” ,苏辙诗云“昔在建城市,盐酒昼夜喧” ,僧人释印肃亦云“昨夜三更穿市过,只闻米贱油盐贵” ,陆游诗云“夜行山步鼓冬冬,小市优场炬火红” 。
宋代市民也常在夜间聚会宴饮,“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 。
为了方便人们夜间聚会,北宋出现了代办民间宴会的机构“四司六局”,其中专设“油烛局”负责夜晚灯火照明。
随着宋代坊市制度的崩溃和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宋代民众所拥有的社会时间已经溢出和游离于农业社会的自然时间,越来越多的市民可以享受属于他们的夜晚,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来“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生活习俗,“三更半夜”也开始成为人类活动的重要时刻,自然也就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语言。
在宋代商业城市生活习惯的推动下,“夜禁”条法成为一纸具文,“全日制的中国”初具雏形,这是中国昼夜秩序的历史性进步。
二、从天上到人间: 城市中的节日灯火对农业日夜秩序的搅动节日是社会时间自身运行的行进标志,也是社会发展过程的节奏表现。
人的生命活动由两部分时间要素构成: 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
自由时间是不被生产劳动吸收的“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 。
节日的重要功能是集体性呈现人类自由时间的人生乐趣。
《说文》曰: “节,竹约也。
”清段玉裁注曰: “约,缠束也。
”意思是说,竹子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就有一个“缠束”过程,形成一个标记,即“竹节”。
这形象地说明了节日的重要主题是与原来的社会生产秩序相隔离,“百日之劳,一日之乐”。
中国古代皇帝为使官员欢度节日,通过节日假日化安排来体现自由时间的给予。
《后汉书·礼仪志》载: “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唐代普遍以节日为法定假日,节假日的总天数都超过了40 天。
宋代官员节日假的天数更多,首先因为国定的休假日空前增多,如规定六月六日为天书再降日,明令休假一天,三伏天有司也休假,此外凡遇节令日如立春、春分、清明、立夏、立秋、重阳、立冬等,规定休假一天; 其次宋代增加了某些节令的休假天数,如元日、寒食、冬至等节令都休假七天,夏至、腊月三天。
但对于皇帝来说,赐予官员自由时间容易做到,而赐予民众自由时间则比较困难。
因为中国古代的节日如春节、冬至等都是季节性节日,民众脱离生产的自由来自于自然世界而不是天子皇权。
宋代上元( 又称元节、元夕、元宵) 节正是在创造全民自由时间意义上得以提升了其在封建国家时间框架中的位置。
唐宋时期元宵节都有燃灯习俗,但唐代强调燃灯的宗教内涵,意在“重门夜开,以达阳气”。
僧俗燃灯供佛,唐睿宗时“僧婆陀请正月望后开门燃百千灯”。
玄宗天宝年间诏: “重门夜开,以达阳气。
群司朝晏,乐在时和,属此上元……自今已后,每至正月,改取十七十八十九日夜开坊市门。
仍永为常式。
”宋代君主改变了燃灯的政治内涵。
宋太祖乾德五年( 967) 下诏: “上元张灯,旧只三夜,会朝廷无事,区寓乂安,况当年谷之丰,宜从士民之乐,具令开封府例取十七、十八两夜灯。
” 宋初强调所增两夜为”方当年谷之丰登” ,这是宋代君主最初设计的节日寓意。
太平兴国六年( 981) 又把“燃灯五夜著为令”形成了一种制度。
此后宋代皇帝则逐渐强调上元节“与民同乐”的政治内涵。
宋仁宗时有臣僚言:“上元观灯,本非典礼。
正以时和年豐,欲与百姓同乐,为太平之荣观而已。
” 而仁宗在召近臣宗室观灯时,顾左右曰: “朕非欲独为游观,此因岁时,与万姓同乐耳。
” 宋徽宗时臣僚言: “祖宗朝曾展观灯日数,而近年因雪亦曾展日。
欲乞特展放灯日,以尽众庶欢欣莖望之意。
”宋徽宗观灯时,特书曰“宣和与民同乐”。
蔡襄《上元进诗》: “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全归万众心。
天上清光开夜色,人间和气阁春阴。
”宋代上元放灯的政治寓意得到君臣的一致肯定,所以南宋淳祐三年( 1243) ,又增加十三日夜,由此宋代上元放灯增至六夜。
为了与民同乐,宋代政府出面制作了精巧、豪华的元灯,其中以汴京的“山棚”和临安的“鳌山”最具代表性。
宣德楼门前广场南御街上,每年扎一座特大灯山,称鳌山,高十六丈,阔三百五十步,两条巨龙盘绕其上,如腾云驾雾。
整个鳌山装华灯数十万盏,无比壮观。
广场设露台,演出百戏杂技节目,供面姓观看。
这成为宋都元宵节的代表性景观: “鳌山彩结蓬莱岛,问晚色,双龙衔照。
“鳌山耸,喧天箫鼓” ,并成为宋代元夕诗词中必用的应时典故:元祐中元夕,上御楼观灯,有御制诗。
时王禹玉、蔡持正为左右相,持正叩禹玉云: “应制上元诗,如何使故事。
”禹玉曰: “鳌山凤辇外不可使。
”民间富家上元也会张灯。
“庆元间……四十里灯光不绝。
城内外有百万人家,前街后巷,僻巷亦然。
挂灯或用玉栅,或用罗帛,或纸灯,或装故事,你我相赛。
”[29]宋代上元灯节打破了政治地理的限制,不仅京城热闹,地方也是一片喜庆,从而成为全国性的节日。
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