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递质共存现象
神经递质知识点归纳
神经递质知识点归纳第三章体内的信息交流:突触突触是著名生理学家谢灵顿于1897年首次提出的。
1906年,他在《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一书中再次提出:“鉴于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形式在生理学上可能有的重要性,有必要给它一个专门术语,这就是突触。
”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谢灵顿没有突触形态结构的直接证据。
突触形态学直接证据的获得是与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生物组织标本固定染色技术分不开的。
另外,还与光学显微镜油镜镜头的使用有关。
突触结构的确立是在20世纪50年代。
一、突触的概念经典的概念:某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它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发生功能性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
广义的概念:指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功能上密切联系、结构上又特殊分化的区域。
如神经-肌肉接头、神经-腺细胞接头等。
二、突触的分类按接触部位的不同,可将突触分为轴突—树突型、轴突—胞体型、轴突—轴突型、胞体—胞体型、树突—树突型等。
按结构和机制的不同,可将突触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
按传递性质的不同,可将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一)电突触突触间隙为2nm,腔肠动物神经网的突触主要是电突触。
蚯蚓、虾等无脊椎动物也主要是电突触。
特点:突触前后两膜很接近,神经冲动可直接通过,速度快,传导没有方向之分,任何一个发生冲动,即可以传导给另一个。
(二)化学突触突触间隙约20~50nm,由突触前成分(突触前膨大和突触前膜,内含突触小泡)、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含神经递质的受体)组成。
只有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神经元才能去极化而发生兴奋。
三、突触的传递过程:分三个环节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使突触前膜去极化,引起突触前膜上Ca2+通道开放,Ca2+内流;突触前膜内C a2+浓度增高,引起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并作用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离子通道的开放(或关闭),导致突触后膜产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超极化,即突触后电位。
神经生物学—2、神经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
神经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第九章神经系统第一节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01.nerve impulse(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传导的一个个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
02.axoplastic transport(轴浆运输)轴突内的轴浆经常流动,进行性物质的运输和交换,称为轴浆运输。
第二节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03. synapse(突触)神经元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根据媒介物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
04.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05.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释放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06. after discharge(后放)在反射活动中,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发放神经冲动的现象。
07. non-directed synaptic transmission(非定向突触传递)神经递质从轴突末梢的曲张体释出后通过弥散作用到达效应细胞,与其相应的膜受体结合而传递信息。
第三节神经递质与受体08.neurotransmitter(神经递质)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膜释放,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09.neurotransmitter co-existence(递质共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可以共存于同一神经元内的现象称为递质共存。
第四节神经反射10.nonconditioned reflex(非条件反射)指在出生后无需训练先天就具有的反射,包括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
11. conditioned reflex(条件反射)指在出生后通过训练而在后天形成的反射,它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学案苏教版必修
⾼中⽣物第⼆章第⼆节第2课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脑的⾼级功能学案苏教版必修第2课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脑的⾼级功能学习⽬标1.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简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3.概述⼈脑的⾼级功能。
|基础知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突触。
①概念:⼀个神经元与另⼀个神经元或其他细胞相互接触,并发⽣信息传递和整合的部位。
②结构基础: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传递过程:神经元兴奋――→传导突触⼩体――→突触⼩泡释放神经递质→作⽤于突触后膜→下⼀神经元产⽣兴奋或抑制。
(3)传递⽅向:单⽅向。
原因: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体的突触⼩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作⽤于突触后膜,再使后⼀个神经元产⽣兴奋或抑制。
⼆、⼈脑的⾼级功能1.脑的组成及功能(1)⼤脑:⼤脑⽪层是⾼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听觉、视觉、运动等⾼级中枢,调节⼈体各项⽣命活动。
(2)⼩脑: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
(3)脑⼲:内部有许多重要的⽣命活动中枢,如⼼⾎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2.语⾔中枢(1)⼈脑特有的⾼级功能是语⾔功能,左侧⼤脑半球在语⾔活动功能上占优势。
(2)组成及受损症状①书写性语⾔中枢,受损后出现失写症。
②视觉性语⾔中枢,受损后出现失读症。
③运动性语⾔中枢,受损后出现运动性失语症。
④听觉性语⾔中枢,受损后出现听觉性失语症。
3.⼤脑⽪层不同部位的关系及其意义各⾃具有不同的分⼯,⼜相互协调,共同调控机体各部分的活动,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查⾃纠|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突触间都是双向传导的(×)2.在突触后膜上发⽣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3.听觉性⾔语区(H区)受损伤后听不见别⼈说话(×)4.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是脑⼲、脊髓、⼤脑⽪层(√)5.针刺指尖引起的缩⼿反射属于低级中枢控制的⾮条件反射(√)|图解图说|★某些神经抑制或阻断类药物作⽤于突触处,能够抑制递质与受体的结合,从⽽阻断兴奋的传递。
神经生物学复习知识点
神经生物学复习知识点神经生物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篇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第一章神经元和突触一、名词解释:神经元突触神经胶质细胞二、问答题:1. 神经元的主要结构是什么?可分为哪些类型?2. 简述突触的分类。
3. 试述化学突触的结构特征。
4. 试述电突触的结构特征。
5. 神经胶质细胞分为几种类型?第二章神经元膜的电学特性和静息电位一、名词解释:静息电位极化去极化超极化二、问答题:1. 神经元膜的物质转运方式有哪些?2. 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的特性是什么?3. 简述钠钾泵的作用及其生物学意义。
4. 比较生物电记录技术的细胞外记录和细胞内记录。
5. 静息膜电位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6. 综述静息膜电位的形成机制。
7. 简述影响静息电位的因素。
第三章神经电信号和动作电位一、名词解释:局部电位突触电位阈电位动作电位离子电导兴奋兴奋性阈强度二、问答题:1. 离子学说的要点是什么?2. 简述局部电位的特征及其产生的离子机制。
3. 简述动作电位的特征。
4. 简述动作电位(锋电位)产生的条件及依据是什么?5. 综述动作电位-锋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
6. 综述动作电位-后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
7. 试以阈电位概念解释动作电位的触发机制。
8. 试述神经元的兴奋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章神经电信号的传递一、名词解释:化学突触传递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整合突触可塑性二、问答题:1. 简述神经电信号传递及其传递方式2. 试述化学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3. 比较EPSP和IPSP的产生及其特征。
4. 简述突触后电位的整合。
5. 简述突触传递的调制方式。
6. 简述突触可塑性及其产生机制。
7. 简述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机制及作用。
第五章神经递质和神经肽一、名词解释:神经递质神经调质戴尔原则二、问答题:1. 神经递质的种类有哪些?2. 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是什么?3. 简述Ca2+在神经递质释放过程中的作用。
第九章 神经系统(二)
⑶ 可逆性;
关于神经递质受体的认识 ⑴ 受体有亚型:对每个配体来说, 有数个亚型。这样同一ligand 在与不同亚型受体结合后,可产生多样 化效应。
⑵ 受体存在部位:受体不仅存在于突
触后膜,而且存在于前膜。大多数前膜 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其作用是抑制前膜
递质的进一步释放,如NE作用于前膜
传出神经元
1.辐散 (Divergence): 辐散的意义: 一个神经元的兴 奋可引起许多神 经元的同时兴奋
或抑制,从而扩
大了反应的空间
2.聚合
(Convergence):
意义:可使许多 神经元的兴奋或 抑制在同一神经
元发生总和。
3.链锁状联系:
(chain circuit) 意义:兴奋冲动通
肾上腺素和NE与β 受体结合产生 的平滑肌效应以抑制为主,如:血管 舒张,子宫舒张,支气管舒张等;但
与心肌β 1受体结合产生的效应是兴
奋性的。
例如:血管平滑肌上有α 和β 受 体,在皮肤、肾、胃肠的血管平滑肌 上α 受体数量上占优势,肾上腺素产 生的效应是血管收缩;而骨骼肌和肝 脏的血管β 受体占优势,肾上腺素产 生的效应是血管舒张。
由于对骨骼肌血管的舒张作用抵
消了皮肤粘膜血管的收缩作用,故血 压总的变化不大,只是血流在身体各 部位的重新分布。这样,对β 1受体的作 用变得突出,故肾上腺素是强效心脏
兴奋药。
(三)中枢内递质的受体
中枢神经递质种类复杂,受体也多,除 胆碱受体和肾上腺素受体外,还有嘌呤 受体、多巴胺受体、5-HT受体、兴奋 性氨基酸受体、甘氨酸受体等。 对于每种递质而言,都有几个受体亚型, 这样有利于特定递质对更多效应器细胞 做出选择性结合,产生多样化效应。
生理学考研名词解释(第七版)part2
氨基甲酰血红蛋白CO2与血红蛋白的氨基结合,用于CO2的运输何尔登效应O2与Hb结合将促使CO2释放,这一效应称何尔登效应。
中枢化学感受器指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对脑组织液和脑脊液H+浓度变化敏感的化学感受器。
可接受H+浓度增高的刺激而反射地使呼吸增强。
陈施呼吸此乃病理性呼吸节律的典型代表,其特征为患病动物呼吸由浅逐渐加深,加快,达到高峰以后,又逐渐变弱,变浅,变慢,而后呼吸中断。
约数秒乃至15-30秒的短暂间隙之后,又重复出现如上变化的的周期性呼吸。
这种波浪式的呼吸方式,又名潮式呼吸。
肺牵张反射(黑伯反射)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反射。
分两部成分:肺扩张反射(肺充气或扩张时抑制吸气的反射);肺缩小反射(肺缩小时引起吸气的反射)。
第六章消化系统消化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能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方式基本电节律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可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自发性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动,其频率较慢,故称为慢波电位又称基本电节律APUD细胞消化道的内分泌细胞都具有摄取胺前体、进行脱羧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蠕动消化道平滑肌顺序收缩而完成的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餐后碱潮壁细胞、主细胞和粘液颈细胞组成泌酸腺,分泌HCl和HCO3,出现餐后碱潮紧张性收缩这种收缩使胃腔内有一定的压力,有助于胃液渗入食物的内部,促进化学性消化,使胃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不致出现胃下垂。
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的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舒张。
胃壁肌肉这种活动称为胃容受性舒张。
移行性复合运动(MMC)非消化期的胃运动呈现以间歇性的强力收缩,伴有较长的静息期为周期性运动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分节运动小肠的一种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舒张和收缩运动,它的反复运动能把食糜有效地推送到小肠的远端。
肝肠循环胆盐发挥作用后,绝大部分在回肠末端吸收入血,通过门静脉再回到肝脏,再组成胆汁。
医学神经递质和受体
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儿茶酚胺类Catecholamine :含有邻苯二酚基本结 构的胺类
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NA, norepinephrine NE):
肾上腺素 ((Adrenaline Adr, epinephrine E) 多巴胺(Dopamine DA)
儿茶酚胺类递质合成
胆碱类: ACh 胺类:
Dopamine (DA), Noradrenaline(NA,NE), Adrenaline(Adr,E), 5-HT, histamine (HA) 氨基酸类: 兴奋性:谷氨酸(Glu), 门冬氨酸 (Asp) 抑制性:甘氨酸(Gly), γ–氨基丁酸 (GABA) 肽类: VP, OXT, 阿片肽,脑-肠肽,AngII 等 嘌呤类: 腺苷,ATP 气体: NO,CO 脂类: 花生四烯酸及其衍生物
Classes of Neurotransmitter Receptors
+
-
OUT
++ +++ +
-------- -
IN
++++++ +++++++++ +++++ -------- ------------ -a---b---
g
IONOTROPIC
METABOTROPIC
Ionotropic Receptor
外周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
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以NE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外周NE能纤维: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除支配汗腺和
第三章 神经递质和受体
3. 神经调质的概念及调质的调制作用
⑴ 神经调质:虽由神经元产生,也作用于特 定受体,但不在神经元间起信息传递作用, 而是调节信息传递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的 效应的一类化学物质。
⑵ 调制作用(Modulation):调质所 发挥的作用称为调制作用。
例:阿片肽对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 甲肾上腺素的调制作用: 作用于δ- receptor:促进末梢 释放NE,加强血管收缩。 作用于κ- receptor:抑制末梢 释放NE,抑制血管收缩。
⑵ 按受体存在部位分类:一般存在于突触后膜, 但也可存在于前膜,称为突触前受体。
⑶ 按受体激活机制分类:根据递质与受体结合 后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生物学效应的机制的不同,受 体分为两类:
① 与离子通道耦联的受体 ② G蛋白耦联受体或促代谢受体
① 与离子通道耦联的受体:此类受体又
称促离子受体、化学门控通道。如: A.位于终板膜和自主神经节节后神经
ACh:引起唾液腺分泌唾液,不增加 唾液腺血液供应;
VIP:不引起唾液腺分泌,但增加唾 液腺血液供应和腺体上ACh受 体的亲和力,从而增强ACh分泌 唾液的作用;
②可能与信息的化学编码有关。
(4)戴尔原则似应修改为: 一个神经元内可共存两种或两种
以上的递质,其全部末梢均释放相 同的递质。
二. 受体 (Receptor) 1. 受体的概念 位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 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发生 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效应的特 殊生物分子。 一般位于细胞膜上的受体是带有糖 链的跨膜蛋白质分子。
气体类
一氧化碳、氢化氰、硫化氢、二硫化碳、燃烧产物、 汽车尾气、氨、氮氧化物。
农药类
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有机氯(开蓬、 DDT)。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2015
ACh及胆碱能受体:毒蕈碱受体、烟碱受体饱和现象:在一定限度内运输速率同物质浓度成正比。
如超过一定限度,浓度再增加,运输也不再增加。
饱中枢→下丘脑腹内侧区(VMH)B靶细胞:激素作用的特定效应细胞称靶细胞不完全强直收缩:加大对肌肉的刺激频率时,在肌肉的舒张期并开始新的收缩,所描记的曲线呈锯齿状,称不完全强直收缩C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长反馈调节:指外周靶腺所分泌的激素对下丘脑所起的调节作用。
超射:动作电位在0电位以上的部分。
超极化:膜电位绝对值高于静息电位的状态。
刺激:能够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出胞:细胞内大分子物质从分泌囊泡的形式由细胞内排出的过程。
产热:安静时内脏产热最多,运动时骨骼肌产热最多(安静时占约20%,运动时96%)粗肌丝:肌球蛋白:杆状部朝向M线聚合成束,头部暴露在粗肌丝主干表面,形成横桥。
潮气量→补呼气量→潮气量→补吸气量(前二功能残气量,后三肺活量,后二深吸气量)D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称代偿间歇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的净移动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排出小肠后,绝大部分可由小肠粘膜吸收入血,经门静脉回到肝脏重新组成胆汁排入十二指肠,这一过程称胆盐的肠肝循环。
第二信使:激素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将激素所携带的信息由胞外传递到胞内的物质,包括cAMP、cGMP、Ca2+、IP3、DG等等张收缩:让肌肉两端游离,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变化而无张力变化的收缩。
等长收缩:肌肉两端固定,肌肉收缩时,不容许长度发生变化,而只表现为张力变化的收缩。
递质共存: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递质(调质)的现象。
感受器: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单纯扩散:物质顺其浓度梯度扩散,不需要专一蛋白质的协助。
窦性节律: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
动力定型:家畜在一系列有规律的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结合的作用下,经过反复多次的强化,神经系统能够巩固地建立起一整套有规律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条件反射活动。
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研究生
神经肽(Neuropeptide): 是生物体内的一类生物活性 多肽,主要分布于神经组织,也存在于其他组织,按其 分布不同分别起着递质、调质或激素的作用。
3、神经递质的主要特征
递质必须在神经元内合成和储存: 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 物质及其合成酶系统,递质被囊泡储存以防止被胞浆内其它酶系所破坏。
拮抗作用:一种递质激活突触后细胞的一种受体,另一种递质则阻断另一 种受体。
反馈调节:一种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细胞,另一种递质则作用于突触前末梢 自身受体,行使递质释放的反馈调节,共存的经典递质与神经肽可互相调节 彼此的释放。
抑制或易化调节:一种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细胞,另一种递质作用于其它神 经末梢上的突触前受体,发挥突触前的抑制或易化作用。
囊泡GABA转运体(vesicular GABA transporters) 囊泡甘氨酸转运体(vesicula glycine transporters)
囊泡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excitatory amino acid transporters, EAATs)
囊泡谷氨酸转运体(vesicula Rglutamate transporters, VGLUTs)
合成原料及限速底物:由乙酰辅酶A和胆碱(限速底物)合成。 合成酶:胆碱乙酰化酶(ChAC)或胆碱乙酰基转位酶(ChAT)。 反应式:
CH3 CO-S-CoA + (CH)3N+CH2CH2OH (乙酰辅酶A) (胆碱)
ChAC
(CH)3N+CH2CH2OCOCH3 + CoA (乙酰胆碱) (辅酶A)
按递质信息传递的时程划分 快突触传递:递质激活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如氨基酸类、Ach等。 通常发生在神经环路中,调节快速的反射活动。
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机制从细胞到行为
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机制从细胞到行为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机制是神经系统中重要的基础过程。
它涉及到神经元内的合成和储存,以及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过程。
本文将从细胞水平到行为水平,探讨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机制的相关知识。
一、细胞水平的神经递质合成与储存神经递质的合成与储存是发生在神经元内部的过程。
神经递质一般由神经元中的合成酶合成,并通过囊泡进行储存。
合成酶将神经递质的前体物质转化为成熟的神经递质分子,并将其装入囊泡中。
囊泡中神经递质的合成与储存过程受到细胞内外环境的调控。
例如,胞内钙浓度的升高可以促进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中。
二、神经递质的释放机制神经递质的释放是指将储存在囊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从而传递信号。
神经递质的释放机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动作电位的传导: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会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将沿着神经元的轴突传导。
2. 钙离子的进入:动作电位的传导会导致细胞膜上的电压发生变化,进而打开钙通道,使外界的钙离子进入细胞。
3. 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钙离子的进入会促使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从而将囊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4. 神经递质的扩散: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会扩散到附近的神经元上,并与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
5. 受体的激活: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可以激发受体上的信号转导通路,从而产生下游效应。
神经递质的释放机制是一个高度调控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神经元内外环境的变化、突触前后的信号通讯等。
三、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机制与行为的关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机制不仅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有关,也与行为的表现密切相关。
下面以两个常见神经递质为例,探讨其合成与释放机制与行为的关系。
1. 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与大脑的奖赏和动机系统密切相关。
多巴胺的合成与释放机制异常可能导致人们对奖励的反应减弱,甚至出现抑郁等情绪问题。
2. 乙酰胆碱:乙酰胆碱是一种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神经递质。
神经生物学考点0
第八章
1.诱导:在原肠胚中,原肠背部中央的脊索与其上方覆盖的预定神经外胚层之间细胞的相互作用,使外胚层发育为神经组织的过程称为神经诱导。
3.神经生物学的概念:神经生物学(Neurobiology)是一门对动物和人类的神经系统进行生物学研究的综合性科学。 它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到神经网络(细胞间的活动)乃至整体系统水平上研究神经系统;以了解各个水平上的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衰老、调亡规律;为阐明行为和心理产生的机制;物质产生精神活动的机理提供依据。
5.神经肽:神经系统存在的参与神经信息传递,具有生物活性的肽类物质,由5~10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在500~5000之间
6.递质共存:见P79同一神经元内可以含有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化学信息物质,此现象称为递质共存
生理学意义意义:见P79①共存的递质释放后,起协同传递信息的作用;②可通过突触前调节的方式,改变相互的释放量,加强或减弱突触传递活动;③可直接作用于突触后受体,以相互拮抗或协同的方式来调节器官的活动,使机体的功能调节更加精密完善,更加协调。
5.神经胶质细胞:也称神经胶质,是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除了神经元以外的所有细胞。具有支持、滋养神经元的作用,也有吸收和调节某;
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神经胶质细胞:有四种,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
周围神经系统(PNS)的神经胶质细胞:有两种,施万细胞和卫星细胞
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一、乙酰胆碱的代谢
神经递质的代谢包括递质的合成、贮存、释 放、降解与失活等步骤。在神经递质中,不同递 质代谢的底物和酶有所不同。
.
(一)乙酰胆碱的合成酶是胆碱乙酰化酶,胆碱是合 成的限速底物
acetyl coenzyme A+choline 乙酰辅酶 A +胆碱
ChAT
Acetylcholine+CoA
.
神经递质共存的现象,有3种形式: ①不同经典递质共存,如NA与ACh共存于发育中的交感神经节,5-
HT与GABA共存于中缝背核,DA与GABA共存于中脑黑质等; ②经典递质与神经肽共存,如脑内蓝斑核中的NA神经元含有神经
肽Y(NPY),中缝大核的5-HT神经元含有SP与TRH,颈上交 感神经节神经元有NA和脑啡肽共存等; ③不同神经肽共存,如下丘脑弓状核有β-内啡肽(β- EP)与ACTH 共存,下丘脑室旁核大细胞有SP与VIP的共存,降钙素基因相关 肽(CGRP)与SP共存于感觉神经节与支配心脏神经末梢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G蛋白偶联型受体(也称促代谢型受体)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概念:七次跨膜蛋白,胞外结构域识别 信号分子(配体),胞内结构域与G蛋白 耦联
.
作用机理:当此受体和配体结合后,激活 偶联的G蛋白,调节相关酶活性,在细胞内 产生第二信使。
信号分子有神经递质、肽类激素(如 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
ACh失活的主要方式是由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 酶解水解,突触前膜对ACh的重摄取数量极少,无功 能意义。
Ach 胆碱酯酶 胆碱 + 乙酸 , 并进入循环。约50%胆碱还可被神经末梢 再摄取利用。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 (名词解释)
1.神经冲动(nerve impulse) 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或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
2.轴浆运输(axoplasmic transport) .轴突内借助轴浆(神经元轴突内的胞浆)流动运输物质的现象,称为轴浆运输。
3.突触(synapse) 一个神经元与其它神经元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称为突触。
起信息传递的作用。
4.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 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可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这种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
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7.突触的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 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
8.强直后增强(posttetanic potentiation)突触前末梢在接受一短串强直性刺激后,突触后电位发生明显增强的现象,称为强直后增强。
9.习惯化(habituation) 当重复给予较温和的刺激时,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称为习惯化。
10.敏感化(sensitization) 敏感化是指重复出现的较强的刺激(尤其是伤害性刺激)使突触对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传递效能增强。
11.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12.递质共存(neurotransmitter co-existence)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包括调质)共存于一个神经元内,这种现象称为递质共存。
高中生物突触知识汇总
高中生物突触知识汇总一、概念突触指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互接触、并借以传递信息的部位。
突触一词首先由英国神经生理学家 C.S.谢灵顿于1897年研究脊髓反射时引入生理学,用以表示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实现功能联系的部位。
而后,又被推广用来表示神经与效应器细胞间的功能关系部位。
二、突触的主要类型1.按信息传递物质的性质—化学和电突触突触前细胞借助化学信号,即递质,将信息转送到突触后细胞,称化学突触,若借助于电信号传递信息,则称电突触。
在哺乳动物进行突触传递的几乎都是化学突触;电突触主要见于鱼类和两栖类。
此外,偶有发现一些同时是化学又是电的混合突触。
化学突触实现神经传导的过程:当神经冲动从轴突传导到末端时,突触前膜透性发生变化,使Ca2+从膜上的Ca2+通道大量进入突触前膜。
此时,含递质的突触囊泡可能是由于Ca2+的作用而移向突触前膜,突触囊泡的膜与突触前膜融合而将递质排出至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表面上有递质的受体,递质和受体结合而使介质中的Na+大量涌入细胞,于是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神经冲动发生,并沿着这一神经元的轴突传导出去。
这就是通过神经递质的作用,使神经冲动通过突触而传导到另一神经元的机制。
电突触的特点是:(1)突触前后两膜很接近,神经冲动可以直接通过,速度快;(2)传导没有方向之分,形成电突触的2个神经元的任何一个发生冲动,即可以通过电突触而传给另一个神经元。
2.按功能—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能够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的为兴奋性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效应的为抑制性突触。
3.从突触接触部位分-多种类型胞体与胞体、树突与树突以及轴突与轴突之间都有突触形成,但常见的是某神经元的轴突与另一神经元的树突间所形成的轴突-树突突触,以及与胞体形成的轴突-胞体突触。
另外,还有神经肌肉接点也属于突触。
还有几种特殊形式的突触,如串联性突触和交互性突触。
三、突触的受体及其数量1.突触的前膜有没有受体?突触一般存在于突触后膜,但也可分布于突触前膜,分布于前膜的受体称为突触前受体或自身受体。
神经生物学复习资料
动作电位:指各种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细胞膜两侧产生的快速、可逆、并有扩布性的电位变化,包括去极化、复极化等环节。
神经元的兴奋或功能活动的标志。
兴奋;神经元因刺激而产生动作电位的反应。
阈强度:刚能使膜电位降低到阈电位水平(引起兴奋所需的)的最低刺激强度。
突触可塑性:是指在某种条件下突触传递效能的持续性变化,这种变化持续的时间可长可短。
突触会发生适应性的变化,包括结构上的可变性和功能上的可修饰性,即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
神经递质:由神经末梢(突触前成分)所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该物质能跨过突触间陈作用于神经元或效应器(突触后成分)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神经调质:神经元产生的另一类化学物质,它的功能是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影响神经递质的效应。
双眼视差:同一物体在双眼视网膜上成像位置的差别,它是深度视觉的基础。
视觉感受野;视觉系统中,任何一级神经元在视网膜上都有一个代表区,区内的光学变化能调制该神经元的反应,这个特定的视网膜区为该神经元的视觉感受野微音器电位: CM,当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结构可记录到种特殊的电变化。
此电变化的波形和频率与作用于耳蜗的声波波形和频率相似特征频率:刺激最为敏感,具有最低的反应阈值的频率反射;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利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
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
随意运动: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指向一定目标的运动,可以是对感觉刺激的反应或因主观意愿而产生。
节律运动介于反射运功和随意运功之间的运功,兼只两者的特征。
可以随意地开始和终止,但运动一旦发起就不再需要意识的参与而能够自主地重复进行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由它的轴究末梢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运动系统的功能单位脊髓反射:只需脊髓存在即能完成的反射活动捕食性攻击:为了获取食物面攻击另一个组中成员的行为。
不出现交感神经形网活动的增强现象,一般不发出叫声联合性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件在时间上很靠近的重复发生,在脑内逐渐形成某种联系工作记忆:为了完成某种任务操作,需要临时的主动的保留或复制某种有用信息,即时记忆的内容时间上得到延续突触可塑性:是指在某种条件下突触传递效能的持续性变化,这种变化持续的时间可长可短。
神经递质共存现象
【专题】神经生理的递质共存问题和大家谈谈递质共存,可能有助于进一步理解。
递质共存现象:长期以来,一直认为一个神经元内只存在一种递质,其全部神经末梢均释放同一种递质。
这一原则称为戴尔原则(Dale principle)。
近年来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1979年Hokfelt等发现在交感神经节内含NE和SOMT。
并产生了递质共存(neurotransmitter coexistence)的概念。
以后又陆续发现在脑、脊髓和外周组织都有神经肽和经典递质共存的现象,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化学传递概念。
递质共存的方式很多(递质与递质;递质与多肽;多肽与多肽),其中比较多见的是一种经典递质与多种神经肽共存的形式。
递质共存的现象很普遍,人和动物的中枢神经或外周神经组织中都有递质共存(见表)。
然而,共存的递质之间存在种族差异。
递质共存的生理意义1.突触后相互调节作用共存的递质和神经肽共同释放(corelease)后,共同传递(cotransmi tter)信息。
两者分别作用于突触后,起相互协同或拮抗作用,以有效地调节细胞或器官的功能。
(1)协同作用:猫唾液腺接受颌下神经节的副交感神经和颈上神经节的交感神经双重支配,副交感神经内含ACh和VIP,交感神经内含NE和NPY。
ACh引起唾液腺分泌稀稠液,并增加唾液腺的血供;VIP并不直接影响唾液腺的分泌,却能增加唾液腺的血供,增加唾液腺上ACh受体的亲和力,从而增加ACh分泌唾液腺的作用。
NE导致唾液腺分泌粘稠液,并减少血供;NPY也并不直接调节唾液腺的分泌,而是通过收缩支配唾液腺的血管,与NE 协同调节唾液腺的分泌。
可见,支配猫唾液腺神经末梢中共存的递质与神经肽,两者起协同作用(图16—3)。
(2)拮抗作用: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中共存脑啡肽和NE。
电刺激狗内脏大神经,导致肾静脉血浆中NE和脑啡肽的含量同时升高,并伴血压升高;狗利舍平化后,再刺激内脏大神经,此时肾静脉血浆中NE的含量低于正常,而脑啡肽的含量却高于正常,并伴有血压下降。
递质的共存 名词解释
递质的共存名词解释递质的共存:身处于信息时代,我们不可避免地与各种名词接触,这些名词既有一些我们熟悉而又常用的,也有一些陌生而又新鲜的。
其中,递质的共存是一个广泛存在于生物学领域的名词,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解释。
递质是指在神经系统中传递信号或信息的化学物质。
简单来说,它是大脑中神经细胞之间进行通讯的媒介。
递质广泛存在于人类和其他动物的体内,担当着传递冲动和控制各种生理功能的重要角色。
递质的共存意味着不同类型的递质可以共同存在于神经细胞中,并共同参与神经传递过程。
这一现象极大丰富了神经递质的功能和效应,也为神经递质研究打开了新的方向。
在过去,科学家普遍认为神经细胞中只存在一种主要递质,如多巴胺、乙酰胆碱等,起到主导的作用。
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有许多神经细胞中同时存在多种递质,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复杂而多样的反应。
递质的共存带来了很多重要的发现。
研究表明,递质的共存能够调控神经系统中的信号传递速度和效率,从而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变化。
同时,不同递质间的协同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神经系统的稳态和平衡。
在临床医学中,递质的共存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精神和神经系统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与递质的异常有关。
通过研究和了解递质的共存情况,可以更好地发现并干预这些疾病,为患者提供更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递质的共存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它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情绪和认知过程。
递质的失调可能导致我们情绪不稳定、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等问题。
因此,了解递质的共存情况,我们可以更好地调节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递质的共存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挑战。
由于递质的种类繁多,相互作用复杂,研究对其共存调节机制的深入理解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科学家们需要进一步探究递质的共存模式、影响因素以及与相关疾病之间的关联,以推动神经递质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内环境: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刺激:能被机体、组织、细胞感受到的内外环境变化称为刺激。
兴奋性:一切有生命的细胞、组织或机体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作出有规律的适应意义的反应。
反馈:在闭环系统中,受控部分的活动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反馈。
第二章: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即为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内外的电位差,通常呈现内负外正状态,是一切活的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接受一次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次迅速的、短暂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电紧张电位:适当的电极在神经纤维或肌纤维上通直流电时,所引起的被动的膜电位的变化。
阈刺激、阈强度、阈上刺激、阈下刺激:在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兴奋的最小的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达到这种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小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阈电位:能引起钠离子通道激活,从而使钠离子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超极化、去极化、复极化、超射:膜电导、膜电钳:局部电位:阈下刺激所引起的少量内流的钠离子和点刺激造成的除极叠加起来,再受刺激的膜局部出现的较小的电位变化,不足以产生动作电位。
兴奋:表现为在接受刺激之后,由相对静止转变为活动状态,或由弱活动转为强活动。
时间强度曲线:神经-骨骼肌接头:运动神经轴突末梢在接近骨骼肌细胞处失去髓鞘,以裸露的形式嵌入肌细胞膜的凹陷内形成接头前膜,与其相应的肌膜称为接头后膜,两者之间有接头间隙,内充满细胞外液。
这三者共同组成了神经-骨骼肌接头。
终板电位:在神经-骨骼肌接头兴奋的过程中,接头前膜释放的Ach与终板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终板膜对钠离子、钾离子的通透性的改变,从而导致终板膜除极呈现的局部电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神经生理的递质共存问题
和大家谈谈递质共存,可能有助于进一步理解。
递质共存现象:长期以来,一直认为一个神经元内只存在一种递质,其全部神经末梢均释放同一种递质。
这一原则称为戴尔原则(Dale principle)。
近年来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1979年Hokfelt等发现在交感神经节内含NE和SOMT。
并产生了递质共存(neurotransmitter coexistence)的概念。
以后又陆续发现在脑、脊髓和外周组织都有神经肽和经典递质共存的现象,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化学传递概念。
递质共存的方式很多(递质与递质;递质与多肽;多肽与多肽),其中比较多见的是一种经典递质与多种神经肽共存的形式。
递质共存的现象很普遍,人和动物的中枢神经或外周神经组织中都有递质共存(见表)。
然而,共存的递质之间存在种族差异。
递质共存的生理意义
1.突触后相互调节作用共存的递质和神经肽共同释放(corelease)后,共同传递(cotransmi tter)信息。
两者分别作用于突触后,起相互协同或拮抗作用,以有效地调节细胞或器官的功能。
(1)协同作用:猫唾液腺接受颌下神经节的副交感神经和颈上神经节的交感神经双重支配,副交感神经内含ACh和VIP,交感神经内含NE和NPY。
ACh引起唾液腺分泌稀稠液,并增加唾液腺的血供;VIP并不直接影响唾液腺的分泌,却能增加唾液腺的血供,增加唾液腺上ACh受体的亲和力,从而增加ACh分泌唾液腺的作用。
NE导致唾液腺分泌粘稠液,并减少血供;NPY也并不直接调节唾液腺的分泌,而是通过收缩支配唾液腺的血管,与NE 协同调节唾液腺的分泌。
可见,支配猫唾液腺神经末梢中共存的递质与神经肽,两者起协同作用(图16—3)。
(2)拮抗作用: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中共存脑啡肽和NE。
电刺激狗内脏大神经,导致肾静脉血浆中NE和脑啡肽的含量同时升高,并伴血压升高;狗利舍平化后,再刺激内脏大神经,此时肾静脉血浆中NE的含量低于正常,而脑啡肽的含量却高于正常,并伴有血压下降。
若
离体肾上腺髓质细胞利舍平化后,细胞内NE被耗竭,但脑啡肽的释放量明显增加。
由此提示,在正常情况下,NE可能对脑啡肽的释放起抑制性调节作用,NE与脑啡肽两者在血压活动中又起着相互制约的作用。
2、突触前相互调节作用共存的递质和神经肽释放后,可在突触前相互调节神经末梢的释放。
(1)抑制释放:不少情况下,神经肽可以调节经典递质的释放。
如支配大鼠输精管的交感神经末梢内,NE和NPY共存,电刺激输精管导致NE释放,同时产生输精管平滑肌的收缩效应。
NPY可抑制这种收缩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
Hokfelt等认为NPY的这一作用是通过抑制NE的释放而实现的。
在猫纹状体中DA与CCK共存,若多巴胺能神经末梢释放CCK,则该区DA的释放被抑制;同样,外源性应用CCK也可抑制DA释放,这都是由突触前抑制DA释放所致(图16—4)。
神经肽可以调节经典递质的释放,同样经典递质也可调节神经肽的释放。
如前所述,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中NE可抑制脑啡肽的释放。
共存的递质还可以通过突触前受体,交叉调节彼此的释放。
大鼠颁下腺及大脑皮质中,有含ACh和VI P共存的神经元,共存的ACh和VIP释放后,除作用于突触后外,还作用于突触前,两者彼此抑制对方的释放,产生突触前相互抑制作用。
这种突触前抑制作用可能是预防神经肽和神经递质过度释放的自身保护机制(图16-5)。
2)促进释放:共存递质释放后,除发挥突触前抑制释放作用外,还可以促进递质释放。
如大鼠脊髓腹侧神经元中有5-HT、SP及TRH共存。
高K+可致5-HT释放,5-HT本身又可抑制高K+ 5-HT的作用,而SP则有对抗5-HT的自身抑制作用(图16-6),加5-HT的释放。
此外,SP本身也可通过突触前受体而促进5-HT的释放。
TRH释放后通过激活进5-HT与SP,共同加强5-HT的功能(图16-6)。
然而,同样两个共存的递质及神经肽,随分布的不同其调节效应会不同。
如共存于伏隔核内的DA-CCK,在伏隔核后侧区,CCK可促进DA的释放,而加强DA的运动亢进作用;而在伏隔核前区内,CCK则抑制DA的释放,从而拮抗DA的运动作用。
按特定的不同神经通路,那么只须一种兴奋性递质和另一种抑制性递质,作用于下一神经元或效应细胞,就可以完成特定通路所从事的调节功能。
但多种神经递质和调质及其共存可以使神经传递和调节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释放出的几种信息物质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制约,主递质、辅递质或调质各司所长,互相配合,使神经调节更加精确,更臻完善,以适应高等动物包括精神活动、行为在内的复杂功能调节的不同需要
神经多肽的作用是复杂的,由于种种原因,对其的作用或评价较为困难。
现认为原因主要有:⑴神经肽类的作用不具有普遍性,其作用易受到作用细胞或组织的差异而改变。
⑵即使在一个特定的组织或器官,它的作用仍会受到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而有所改变,其原因还不能排除多种神经多肽并存可能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佐证,很可能肽类物质在低等动物是主要的重要信使,而高等动物这些肽类物质已被效能更高、分子更小的神经递质所替代[10] 。
⑶从特征上分析,一种肽类物质与其它底物相互作用时,只有当这种相互作用被揭示时,这一肽类物质的作用才能被弄清楚。
⑷神经肽的作用易受到实验条件限制,不同的实验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效应。
⑸对于一些神经肽还没有特定的受体激动剂或阻断剂能够证实它。
⑹即使某种肽类物质的作用引起了某些功能参数的变化,也不能轻而易举地说明它的普遍意义。
一方面神经递质释放量是以囊泡为单位的,即所谓的量子化释放。
由突触前神经元末梢传来的冲动是有一定的序列电编码(electric coding );另一方面如果此纤维有多种递质共存,递质的释放也可以以不同的递质排列组合释放(chemical coding)。
神经元间化学信息传递效应(灵活性和多样性)取决于递质与调质的性质、受体的分布和分类、突触的类型和状态。
vdxiaozhang edited on 2004-06-08 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