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它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一、目标设计是有效情境的基础

课堂上教学情境的创设:一要根据各年级段的课标要求;二要从课堂教学目标出发;三要结合教材重难点;四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这样的课堂情境才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同时促进他们的语文素养、心理机能和谐全面的发展,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二、问题探究是有效情境的内核

1、质疑问难

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如:针对课题质疑;针对教学重难点质疑;针对内容细节处或空白处质疑;针对文章中心质疑等。让学生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以求得真知。

2、自主探究

学生的好奇心是最好的“引路人”,在教师的点拨下,他们就能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进入课文情境。如教《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教师没有按常规逐段讲读,而是根据教材的重点,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自主探究。

教师巧妙引导:“同学们在读了课文后,请你来当一回小老师,围绕课文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几个问题,看谁最会动脑筋?待会儿来考考大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维也纳为什么被称为“音乐之都”?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为什么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它在世界乐坛有着怎样的地位?学生在质疑,探究,品读,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真正地感受到维也纳这座城市浓厚的音乐氛围,领略了它“音乐之都”的独特艺术魅力。

三、氛围营造是有效情境的手段

1、以情激情

语文情境教学情感性是关键。要使学生对学习投入情感,首先必须教师要有情感。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于教材的感受和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思想与认识的遭遇、联系在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课堂教学就会激情绽放。

2、情境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应用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或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形象的比喻等,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以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如教《三亚落日》一课,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三亚洋溢着热带风情的自然风光。基于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教师便为学生播放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画面展示蓝天、碧海、白鸥、椰树、沙滩的南国风光,再配以优美柔和的轻音乐,同时穿插鸟声、风声、浪声。学生感到十分的新奇,完全被吸引住了。用心听,仔细看,仿佛身临其境。此时,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以“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开头,从看到、听到、感受到的这三方面来说一说它的迷人景象。这样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了“三亚”。通过生动的语言实践,灵活地积累文本语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同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

四、空间拓展是有效情境的境界

1、想象空间

“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多维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在

活动情境中展开想象,说出自己心里的话。

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植树造林给小动物带来了好处”教师摒弃了诗歌读读讲讲的一贯方法,而是创设了一个具体的说话情境——如果你就是动物家族的一员,你会怎样生活呀?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要飞到大树上快乐地歌唱。”“假如我是一只小猴,我最喜欢在树林里荡秋千。”“假如我是一只小鹿,我要尽情地在树林里飞奔。”……孩子们张开了一双双想象的翅膀,似乎来到了茂密的丛林,与小动物们为伴,去体验绿树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2、合作空间

小组合作学习是引发互动的一个有效策略, 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共同探索,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多交流的教学氛围。“新课标”下的课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合作的空间,通过阅读探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

小学语文“读导法”强调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读书为主线,通过“读—导—读”师生互动的循环教学过程,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的目的。

一、“读导法”教学模式的提出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言专家刘国正说过:“获得语言的技能,主要靠语言的实践,对理论知识的依赖是较少的。”根据小学语文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小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读书做为一个重要手段,应该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小学语文课堂上,如果没有“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写写练练”(张志公语),其效果必定不佳。

“读导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模式,大胆地把“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强调主体,注重实践,依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合理安排并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以学生为主,学生以读书为主,大胆尝试,注意积累,运用迁移规律,尽快提高读书能力,从而为学好其他课程和将来从事其他工作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二、“读导法”要坚持四个原则

“读导法”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力求使每一个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教学中,我们除了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原则以外,还应重点坚持如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不会有多少人否认,但是承认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首先就必须承认学生有着个性的差异。我们所说的“主体”不只是能保证教师教学方案顺利进行的部分优秀学生代表,而应该是一个班级的全体学生。教师以“导”为主,为全体学生顺利的学提供帮助,能在学生尝试性的读书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矫正教学方向,以学定教,以读定导,通过有针对性的“读”和“导”,发挥师生各自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2.实践性原则。

田本娜说:“语言文字这一工具,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掌握。阅读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为主。”《大纲》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读书的方法只能从读书实践中得来,而方法的正确与否也只有在读书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这正如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的:“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主表达,多读多写,千万不能越俎代庖,削弱学生的语文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面向全体学生,把大量的有层次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贯穿教学全过程,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总结,用学生的多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