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叶圣陶简介

合集下载

《记金华的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江苏 苏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 家。
他的主要作品有《隔膜》、《线下》、《倪焕之 》、《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等。
创作背景
1963年,叶圣陶先生受邀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在感慨自然景观之美的基础上, 创作了这篇游记。
后续研究展望
研究方向
我希望未来能够对双龙洞进行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其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为保护和开发这一旅游资源提 供更有价值的建议。
拓展领域
我希望能够把《记金华的双龙洞》作为契机,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并从历史、哲学、文学 等多个角度去探讨这一主题。
THANKS
感谢观看
05
结论评价学术评价要一文献来源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叶圣陶先 生通过亲身体验,用生动的文字描绘 了金华双龙洞的美丽景色和独特魅力 。
要点二
研究价值
该文章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能从自 然地理、旅游资源开发、历史文化等 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例如,对双 龙洞的地质构造、植被分布、历史传 说等方面都可以进行深入探讨。
修辞手法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 章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读者的 阅读体验。
文学价值
作为一篇游记散文,《记金华的 双龙洞》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它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 爱和对人生的感悟,还为后人提 供了珍贵的文学资料,对研究中 国近现代文学也有重要意义。
社会意义
所见所闻。
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使得文章内容更加具有逻辑性
和可读性。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中巧妙地运用 了过渡句和照应手法,使得文章

3.记金华的双龙洞

3.记金华的双龙洞

额角 系绳子 石钟乳 或浓或淡
呈粉红色
盘曲而上
思考: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 渐渐入山。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 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 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 就到了内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 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 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 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 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 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 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 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 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 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 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 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 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 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 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 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 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 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 (拟人) 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 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 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 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 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 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 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 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 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 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 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 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及解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及解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及解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

表达了作者叶圣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同"物"字读音)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下《记金华的双龙洞》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下《记金华的双龙洞》

昏暗Biblioteka 光线暗淡,形容洞内的环境。修辞手法解析
01
02
03
04
比喻
拟人
排比
将双龙洞的景象比喻为"卧狮", 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洞口的气势。
将溪流拟人化,赋予其"等一下 "的动态,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
在描述孔隙时,运用排比手法 ,强调其"小、窄、险"的特点 。
夸张
通过夸张手法,强调洞内昏暗 的程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02
课文内容解析
文章结构解析
开头
介绍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引出双龙洞的美景。
主体
详细描述游览双龙洞的经过,包括洞口、外洞、孔 隙和内洞的景象。
结尾
总结游览的感受,表达对双龙洞的赞美和留恋。
重点词语解释
01
02
03
04
突兀
高耸的样子,形容洞口的高大 。
蜿蜒
形容洞内双龙的形象,弯曲延 伸。
俯卧
趴下的意思,形容船只进入孔 隙的状态。
双龙洞景区内还有许多其他景点,如冰壶洞、朝真 洞等,共同组成了金华山丰富的旅游资源。
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1988),原名 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 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 和社会活动家。
叶圣陶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 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以语言 精练、思想深邃、艺术独特而 广受赞誉。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 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细腻的笔 触和深刻的观察,生动地描绘 了金华双龙洞的美丽景色和人 文风情。
游记中关于双龙洞历史文化背景的描述,能够启 发读者对历史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
引导读者追求探索精神
作者在游记中展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勇气,能够引 导读者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简介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

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代表作品:线下》《倪焕之》《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等。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4、记金华的双龙洞》 (1)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4、记金华的双龙洞》 (1)

孔 隙 的 特 点
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窄 须仰卧船中

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 险 都在挤压过来
内外洞有石屏相隔,仅通水道,长十 余米,宽三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 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有云: “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 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 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 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 观”之誉。
洞内钟乳石、石笋形态变化多端, 有( 黄龙吐水 )、( 彩云遮月 )、 ( 海龟探海 )、( 哪吒闹海 )、 ( 青蛙盗仙草 )、 ( 寿星与仙桃 ) 等景观,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 龙宫。
请你发挥想象,内洞中还会有什么形态的写: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读课文,完成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叶圣陶。作者游览的地点是 浙江金华北山的双龙洞,时间是 4月14日。 游览的顺序依次是路上_、外洞、孔隙_, 内洞_,最后出洞。
2.作者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先描写了 洞口外的景色,特点是很有气势;再写了 洞口像桥洞,特点是宽;然后写了外洞 特 点是大_。

1、 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 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游览顺序 3、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4、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 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再读课文,讨论分段并概括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待时间、地点、事件。
记金华的双龙洞
自由读第4自然段,思考:外
洞有什么特点?
外洞
外洞
形容山势险峻,树 木繁茂。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 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 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 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

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

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 PPT课件

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 PPT课件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 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 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 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 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 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 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 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 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 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 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 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 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 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 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 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 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我排队等候,又仰 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1)船大小的描写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
(1)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 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 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 底了,才说了一声"好了",船就慢慢 移动。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 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 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泉水从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 口——山下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 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思考题

(1)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 见了 什么景色?(请用:“﹏ ” 画出 来)。 (2) 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这里写 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这溪水是从哪里 流出来的?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 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 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 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 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 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 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 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 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记金华的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


“孔隙”的特点是___________。 表现在: • ①小得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②船的进出方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乘船必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④通过孔隙时的感受是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内洞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重点写了_________的特点。
观察图片,展开想象,用下面的句 式说一段话。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不仅形状 变化多端,而且颜色各异。看,有 的像____________, 有的像__________有的 像_____ ……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不仅形状 变化多端,而且颜色各异。看,有 的像____________, 有的像__________有的 像_____ ……
3.记金华的双龙洞 叶圣陶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68),原名叶绍钧,江 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我们学过的 《爬山虎的脚》也是他写的。
双龙洞简介:
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 级风景名胜区。双龙洞成为自然风景名 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 古诗云“洞中 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 “上 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 布局巧妙、颜色各异,有“黄龙吐 水”“倒挂蝙蝠”“天马行空” 等四十 余种景观,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
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我也要把 句子的意思写具体。选一句,说具体。 1、这地方可真美啊!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发摸底考试的试卷了,我心 里特别紧张。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金华的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 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 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 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 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 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 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 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 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 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映山红 盆栽的杜鹃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 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精神。 • (2)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 在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 (3)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 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而变 换调子。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 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 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 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 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 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 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 流。这是外洞。
课件制作:李宗军
• 叶圣陶(1894-1988)原名 叶绍钧,汉族人。字圣陶。 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 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 和社会活动家。
思考题
• (1)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 见了 什么景色?(请用:“﹏ ” 画出 来)。 • (2)“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 者会感 到“眼前一片明艳”? (3) 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这里写 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这溪水是从哪里 流出来的?
首先当然是 黄龙 蜿蜒在洞顶的双 龙,一条黄龙, 一条青龙。
青龙
避水金针
寿星捧仙桃
寿星捧仙桃
海龟探险五彩图擎源自柱小桥流水• 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 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金钟”、 “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 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 “寿星与仙桃”…… 幻化多变,使人目不 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记金华的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 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 窄,时而缓,时而急,溪 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 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 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 出来的。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段内容, 看看作者在途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画出你 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 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精神。 (2)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 在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3)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 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而变 换调子。
(借其他事物描写本事物)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 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 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 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 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 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 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 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 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 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 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思考题
(1)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 见了 什么景色?(请用:“﹏ ” 画出 来)。 (2)“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 者会感 到“眼前一片明艳”? (3) 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这里写 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这溪水是从哪里 流出来的?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 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 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 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 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 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 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 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 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 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 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 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 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记金华的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

2023-11-09CATALOGUE目录•简介•旅程准备•双龙洞的景色•双龙洞的历史文化•游览感受与评价•总结与展望01简介创作年代:1925年创作背景:作者在游览金华双龙洞时,被自然风景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篇游记。

范。

姓名:叶圣陶出生地:江苏苏州生卒年份:1894年-1988年主要成就: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和教育家。

02旅程准备作者计算好时间,确保在游览双龙洞的同时,还能游览其他景点。

确定行程时间预先了解景点信息制定游览计划作者通过阅读书籍和网上搜索,了解双龙洞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作者根据景点的分布和自己的兴趣,制定了一个详细的游览计划。

03行程规划0201装备准备穿着舒适的衣服和鞋子作者选择了一身舒适的衣服和鞋子,以便在游览过程中保持轻松。

准备必要的物品作者带上防晒霜、帽子、水瓶等必要的物品,以应对不同的环境和天气。

准备合适的装备作者根据景点的需要,准备了一些适合的装备,如相机、望远镜等。

01030203双龙洞的景色总结词:壮丽雄伟详细描述:作者用细致的笔触描绘了双龙洞外部的景色,包括连绵的山峰、浓郁的花草、清澈的溪流和宏伟的庙宇,展现出双龙洞周边环境的壮丽雄伟。

外景描写内景描写总结词:神秘幽静详细描述:作者通过描写双龙洞内部的石钟乳、石笋、石花等景观,以及阴森的石壁、昏暗的灯光和滴水声,营造出一种神秘幽静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双龙洞内部的神秘魅力。

04双龙洞的历史文化时代背景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的时期,文化、经济、政治等各方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创作背景作者叶圣陶先生在游览金华双龙洞时,被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所吸引,因此写下了这篇游记。

历史背景双龙洞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里的山水景观别具一格,有着深厚的景观文化。

景观文化金华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双龙洞作为金华地区的名胜古迹,充分体现了当地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文化内涵05游览感受与评价作者在游览双龙洞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景点和景观,给游客带来许多惊喜。

《记金华的双龙洞》 讲义

《记金华的双龙洞》 讲义

《记金华的双龙洞》讲义一、作者与背景介绍《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所写的一篇游记。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

这篇文章创作于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之后,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双龙洞的奇特景观,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二、文章结构分析1、游览顺序文章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描写了路上的见闻、外洞、孔隙、内洞的景象。

这种清晰的线索使读者能够跟随作者的脚步,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双龙洞的魅力。

2、段落划分第一部分(第 1-3 自然段):交代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一路上的美景。

第二部分(第 4 自然段):描写外洞的宽敞和明亮。

第三部分(第 5 自然段):详细描绘孔隙的狭小和通过时的独特感受。

第四部分(第 6-7 自然段):介绍内洞的奇景,包括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和石笋。

三、重点内容解读1、路上景色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粉红色的沙土等,色彩斑斓,为下文描写双龙洞的奇特景观作了铺垫。

溪流的声音时高时低,时缓时急,也增添了游览的趣味。

2、外洞“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通过对山的描写,展现出洞口环境的壮观。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形象地说明了外洞的宽敞。

3、孔隙“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通过具体的描述,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孔隙的狭小。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生动地写出了通过孔隙时紧张、压抑的感觉。

4、内洞“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突出了内洞的黑暗和广阔。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记金华的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

盘曲而上 杜鹃 油桐 一簇 或浓或淡 明艳 溪流 突兀森郁 聚集 拥挤 孔隙 臀部 观赏 漆黑
蜿蜒 变化多端 石笋 石钟乳
自由读课文,说说作者游
览了那几个主要景点?除 此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试着画一画作者的游览路 线图。

这篇游记按游览顺序来写: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另一条线索是溪流的路线: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 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 窄,时而缓,时而急,溪 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 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 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 出来的。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段内容, 看看作者在途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画出你 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 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精神。 (2)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 在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3)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 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而变 换调子。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 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 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 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 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 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 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 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 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 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 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 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 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外洞有石屏相隔,仅通水道, 长十余米,宽三米多。内外洞的 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 明的特色。古诗有云:“洞中有 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 如欲观赏,惟有平卧小舟,仰面 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 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 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 之誉。

记金华的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

1、在文中的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观看—(观赏 ) 黑暗—(漆黑 ) 五颜六色—(颜色各异)
3、用“——”画出写内洞很黑的句子:
4、用“~~~~~”画出写内洞很宽的句 子:
5、结合短文内容,你能说说金华双 龙洞的名字的由来?
6、这段话从三个方面描写了内洞景 物的“奇”,一是“形奇”,表现 变化多端 )的石钟乳和石笋,二 为( 是“色奇”,表现为( ), 颜色各异 黄龙 三是洞顶的“双龙”,一条( ), 青龙 一条( )。
作者在空隙中行进时的心 情怎么样?
作者在空隙中行进时,内心充 满好奇又高度紧张,同时还有 冒险时的得意自豪之情。
内洞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 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 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 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 内的景物。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 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 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 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 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 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 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 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 前昏暗了, 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 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 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撞破 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 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
叶圣陶
初识双龙洞
作家介绍
叶圣陶(1894-1988) 原名叶绍钧,汉族人。 字圣陶。江苏苏州市 人,著名作家、教育 家、编辑家、出版家 和社会活动家。
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游 览点,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 序游览的,作者的游览路线 是怎样的。

《记金华的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15
作者在外洞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何感受?
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 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 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泉水 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孔 隙 的 特 点

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须仰卧船中 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挤压过来


、“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
"。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1)船大小的描写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

突兀森郁:突兀:山峰高高耸起的
样子;森郁:形容树木多而茂盛。 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 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 急,溪流也时时变换调子。
1、请找出这句话中的两对反义词。 宽——窄 急——缓 2、模仿造句: 请用“时而…时而…时而……” 写个句子。
洞口特点是什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来?
35
《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 金华双龙洞 的经过。课文按照 游览顺序 ,依次写了 外洞 、由 外洞 去 金华双龙洞的路上 、游 进 入 内洞 、 游内洞 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乘船出 洞的情况。写了路上 明艳 的景色、欢唱 的 溪流 ,外洞的 宽敞 ,内外洞连接处孔 大 隙的 窄小 、内洞的“ 黑 、 奇、 ”。课文 以游览的顺序和泉水流经的路线为线索,观察仔 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详略得 内洞 当,详写了 孔隙 、 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 特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
我会读
浙江 盘曲 油桐 溪流 轻重缓 急 系绳子 漆黑 仿佛 一簇 呈 现 气势 ; 孔隙 稍微 值得 蜿蜒 臀部 额角 上源 来源 突兀森郁 走了一转 仰卧

《记金华双龙洞》 作家作品及背景

《记金华双龙洞》  作家作品及背景

《记金华双龙洞》作家作品及背景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汉族人。

字秉臣。

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

五四运动前参加了李大钊、鲁迅支持的新潮社。

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中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

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

1923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主编《小说月报》等杂志,同时继续文学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和大量短篇小说。

作品收集在《叶圣陶集》里。

193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

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

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写下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普通群众。

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

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

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笔名来历叶圣陶原名叶绍钧。

他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

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

”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

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

记金华的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

洞口(图)
外洞
孔隙(图片)
孔隙课文
1、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 人, 2、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 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 3、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 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 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 鼻子。

(1)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 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 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 底了,才说了一声"好了",船就慢慢 移动。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 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 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孔隙一段的写作特点:
通过描写船小及作者的 感受写出孔隙的特点。
写好游记应做到:
1、按游览顺序记叙,适当运 用过渡句,使文章条理清楚, 结构严谨。 2、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具体细 致的描写。 3、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表达 自己的真实感受。
1、文中写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 (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游览顺序)
3、他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 理清线索: (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内洞
内洞约有2000多 平方米,岩洞深 邃。在小船上岸 处,抬头仰望, 有一条青色钟乳 岩纹自东北洞顶 蜿蜒而来,另有 一条黄色钟乳石 自西北俯冲而至, 人们称为“双 龙”,龙状清晰 可辨,形象逼真。 洞内钟乳、石笋 奇形怪状,纵横 交错。
内洞
思考题
(1)我们与叶圣陶爷爷游到外洞,必须干
什么? (2) 叶圣陶爷爷给我们介绍的小船是什么 样的呢?叶圣陶爷爷是怎样乘船的? (3)这小船是顺水而行,还是逆流而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金华的双龙洞》叶圣陶简介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

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甪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

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

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

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

“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

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

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

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

《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

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

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

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

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

他还出版不少诗集、评论集和论著,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
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2019年4月23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