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重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改进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乐山一中陈昆蓉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形成了这样一个怪圈:课前教师兢兢业业地备,课堂上逐字逐句地讲,课后学生废寝忘食地学,学生仍然发出“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致使文言文成绩老是上不去,“只有失败的痛苦,没有成功的欢乐”,原因何在?细细分析,主要原因是许多老师在讲授文言文时,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以致许多学生只知死记硬背文言知识,在自读时却无从下手,障碍重重。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西方也有句名言:“掌握了正确的方法等于成功了一半。”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是永远也讲不完的,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借助一定的工具书自己去探索、辩析、历练,才能真正得益。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教会学生积累、归纳文言知识的能力。
文言知识包括古代汉语的实词、虚词、词的活用及特殊句式的用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引导学生积累、归纳文言知识,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我在学生学习高中第一篇文言文时,就要求每位同学都准备一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做到“一课一归纳,一册一总结”。每学完一课,我就引导学生将文章的知识从通假字、活用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几方面去归纳、整理,随着学生文言知识的增加,我就逐渐将整理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将归纳总结提上“日程”。在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积累的过程中,不是让学生机械地照抄照搬,而是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如对官职升降系列词——除、拜、擢、拔、迁、滴、罢、黜、左迁等词比较异同,对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比较区别等。通过积累、归纳、比较,大多数同学基本上能完全掌握课文中出现过的文言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辩析能力,让课文的“例子”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体现了积累、总结知识所带来的好处。
二、培养学生合理推断词义、文意的能力。
学习文言文,扫除文字障碍是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汉语的语言特点或分析具体的语境,寻求隐含信息,推知疑难词句的意思,培养其推断能力。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种合理推断词义、文义的方法:
(一)掌握规律,推断语意。
学习文因汉语特有规律及行文习惯特点,有一定规律可循,引导学生抓规律,总结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根据古汉语中经常反义词、同义词连用或对仗使用的特点,巧妙推断词的含义。
古汉语中反义词、同义词连用或对仗使用的现象较常见,根据这一规律,解释一些不常见的疑难词,即通过疑难词与常见词的连用或对仗使用时相同的位置、相同的作用来猜测其意。例如:“成益愕,急逐趁之”(《促织》)的“逐”字常见,“追赶”之意,“逐”与“趁”连用,都在宾语前作谓语,又同受“急”修饰,因此,“趁”应与“逐”同义。又如《采草药》中有这样一段话:“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其中,“根色鲜泽”与“根色黯恶”,短语结构相同,又都是形容紫草花期前后迥然不同的色泽的,那么意思应相反,“鲜泽”意指“鲜明润泽”,那么“黯恶”意思就应是“暗无光泽”。
2、熟记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规律,合理推断语意。
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是古汉语知识的重点、难点,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这类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量的带规律性的东西,如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的句式特点,词类活用的规律,疑难句的构成等,同时还要熟记一些例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合理推断的目的。如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中的词类活用,假如脑中熟记了“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箕畚”一词的用法,就不难知道句中的“耳”、“目”在这作“用眼睛”“用耳朵”讲,是名词作状语。我们知道,有一种宾语前置句的条件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可以前置。根据这一知识,一见到“弗之怠”、“忌不自信”这些句子,就知道同属一类——都是代词作宾语的前置句,要理解、翻译也就容易了。
(二)分析具体语境,合理推断词义、文意。
俗话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要想推知字、词的正确意思,弄清文段的语意,必须结合语言环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如苏洵的《六国论》中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一句,有的同学将“速”理解为“快,迅速”,也有的理解为“招致”。那么“速”到底作何解释呢?根据上下文可发现,此处苏洵的重点在于强调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所以燕国虽然是一个小国,却能后亡,后来太子丹用派荆轲去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这才造成了燕国的灭亡。由此可以推知句中的“速”只是“招致”意,而非“快,迅速”。(三)联系相关旧知识,合理推断词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教师要善于点化旧知,从而激发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演绎、归纳、分析而获得新知识。例如学到“但坐观罗敷”(《陌上桑》)的“坐”可联系“停车坐爱枫林晚”(杜牧《山行》);讲到“腥臊并御,方不得薄兮”(《涉江》)可联系“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中的“薄”。通过这样的点拨,不仅联系了旧知,又沟通了新知,提高了学生联系旧知推知语意的能力。(四)从语法角度,推知词义。
把语法引进文言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来分析文言句式或词义。例如:如何区分“为”在句中是动词还是介词,通过句子成分的划分便可一目了然。
例1:[向]吴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例2: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从例句可以看出,例1的“为”是动词,在句中作谓语,可译为“做”或“从事”;例2的“为”是介词,可译为“替”或“给”,不能单独做谓语,通常与名词、代词组成介宾词组,充当状语。
三、提供实践阵地,强化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吕淑湘先生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提供参与实践的阵地实质上就是提高学习实效,使学生不断地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尝到解决问题的甜头,从而有效地锻炼学习能力。提供实践阵地有以下三条途径:
1、在课堂中演练
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朗读、翻译、质疑、评析、小结、迁移训练等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演练,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
2、在语文活动中提高
通过开展相关的语文活动,使学生尝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如学了《左忠毅公逸事》,可让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学习经历,谈谈言传身教的重要意义,还可开展古代诗文朗诵会、文言知识竞赛、古文化知识猜谜会等活动。
3、在生活中求发展
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教师应让学生本着“处处留心皆语文”的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寻访古迹、考察民俗、收集整理楹联灯谜等各种途径,在生活中拓展学习古文化知识的空间。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牢固树立提高学生学习效益,培养学习能力的意识,通过革新教法,加强学法指导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获的满足与欢乐,从而增强学习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