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民居建设刍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生态民居建设刍议

本文阐述了生态民居建设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了农村生态民居现状,探讨了其建设重点及路径。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天人合一”的生态规划体系;适应新农村居民生活,推进居民建设科学化;积极推广应用绿色资源、绿色能源,推行绿色生态建筑;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标签:农村;生态民居;建设;民居建筑

生态民居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研究和推行生态民居建设,对推行生态建筑,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水平,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民居建设的概念和内涵

所谓生态民居,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以人为本、天人和一、持续发展、和谐共存的家居与环境。生态民居是一个特定区域的群众居住生活方式的整体。它既包括物质的硬件,又包括精神的软件,是人类在居住范畴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生态民居的内涵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它是人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是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其中人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互惠共生,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民居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生态民居建设时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解决和管理方法;挖掘乡村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经济发展、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使生态民居建设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和人文化。

生态民居必须凸显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节约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电能、沼气能,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二是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当地资源的合理、持续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消耗,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

三是回归自然。生态民居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四是舒适健康。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二、农村生态民居现状

我国传统民居历来注重生态环境。我们的祖先总是尽量选择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建造住宅,并通过建筑结构的变化来改善日照、通风、湿度,防止噪音侵扰和灾害侵入。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住方面发生了传承历史与开拓创新的新飞跃。新的民居建设,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依托于发达的现代科技技术,把生态理念的实践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先是“节资、节能”理念的建立,从而引发了“绿色建筑挑战”的实践创新行动。后来,又向深度和广度挖掘拓展,形成“生态”理念,并建设了一批“生态”、“绿色”、“健康”的民居,使居住环境的整体性、根本性、系统性、科学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深度。

然而,受思想观念、经济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民居建设还普遍存在着新房子、老样子和不经济、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监管不力。超前的、科学的规划与民居对住房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对已有的规划监管落实不力,重规划、轻实施,重功能、轻艺术,重个体、轻整体,重建筑、轻环境的问题还严重存在。

民居建设样式呆板。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度加快,农村地区开始盲目模仿工业化的建筑方法和城市的流行建筑风格,几乎无一例外地使用混凝土和砖建造农村住宅,“火柴盒”式的建筑遍地开花,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日趋变化的同时,乡村风貌也令人担忧。

布局散乱。农村民居建设缺少符合实际的科学规划,或对规划实施不力,多数居民建房随心所欲、随遇而安,一部分人唯交通方便是从,忽视了地质基础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由于布局散乱,不讲“章法”,导致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资源浪费严重。结构不够合理、风格样式落伍、地质基础不牢等原因导致重复建设增多。再就是乱占乱建致使耕地资源浪费严重,而有些适宜居住的山地却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利用。

三、农村生态民居建设的重点及路径

生态民居建设是一场深刻的农村社会变革,它不仅涉及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与生态重建,而且涉及人类社会发展、价值观、生活活动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的转变。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要用行政的经济的手段,更要注重以谦恭、友好的态度尊重自然、呵护自然,重构经济社会与自然演进和

谐平衡的机制和生态发展体系。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天人合一”的生态规划体系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传承和发扬。要实现农村居民生态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是蓝图,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是要抓好生态概念规划,即人与自然生态因子规划,包括空间、时间、数量、结构、顺序等生态因子的分区排序;生产、生活、流通,还原调控生态功能规划;物质代谢、能源聚散、交通运输、人文景观、社会文明、管理体制、信息系统等安全网络规划。在规划上,坚持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处理好历史与现代、效率与活力、人工与自然、生态与发展的平衡和谐关系。二是抓好生态工程规划。人文建筑要纳入自然景观设计,并突出区位优势和地域特点。通过对土地、山水等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等综合分析和评价,确定规划区内土地、山水对人类活动的适宜性及其承受能力,并据此合理安排建设活动。三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好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人文建筑。四是要科学的实施规划。维护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

2、适应新农村居民生活,推进居民建设科学化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布局灵活。目前,随着党和国家各种惠农政策的出台,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快,农村向城镇化方向大踏步迈进,这是一个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处理得当,城乡、农村就能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处理不当,就会留下许多后遗症。当前,必须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城镇化的统一范畴,切实注意不要让流向城市的人口都集中到城市中心,而应该在城市周边发展新城镇、建设新农村、新社区,避免人口的不合理流动。

规模合理。本着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宜集则集,宜散则散,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建造更多的人居和谐的新民居。建设规模本着节约用地、珍惜资源的原则,以实际、实惠、够用为目标,控制规模,合理建设。

风格多样。目前,农村民居建筑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传承本土型。主要体现在屋顶、装饰符号、色彩和空间处理以及浓郁的地方色彩上。例如,明清时期的四和院、老天井式建筑风格在群众心理占有一定的席位。二是外地传入型。有徽派、川派。三是博采众长型。兼采内外不同风格,进行有创意的组合。建筑风格要突出特色,不搞千篇一律,一个重要原则是要达到生态、经济、文化艺术的协调统一。

功能合理。以健康、实用、安全为目标,对住宅内部功能区进行优化和细化配置,合理功能区的面积。注意动区和静区的分隔,避免互相干扰,重视对生产、生活、通信、交通设施场地的综合考虑和合理布局。特别是要做好庭院景观建设,应继承带私家花园的传统居住习俗,运用建筑、山水、花木、屏联、题刻、雕塑等有机组合方式,塑造人与自然的交融协调,使居住环境实现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至高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