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大众科学网站2011年9月15日报道]海洋研究、海中航行、海床测绘、目标追踪等行为均需要依赖声音来进行正确定位,声音在目前仍然是水下传输信息的最佳媒介。受到逆戟鲸耳朵的启发,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Kilic正在研发一种独特的水下传声器,该传声器既能够听到最安静的声音,也能够听到最吵闹的声音,甚至可以在水下6英里、压力是水面1000倍的深度下工作。
一些能够在深海中游弋的鲸鱼,如逆戟鲸,能够改变自身内耳的压力从而和周围环境相适应,这种能力使逆戟鲸在水下听的更加真切。科学家们想要研发的水下传声器能够实现同样的功能。该水下传声器的传感器中有三层硅材料薄膜,每层薄膜的厚度都是人类发丝直径的百分之一,薄膜上有数千个微孔,水能够在这些微孔中通过。随着传感器工作深度越深,流进薄膜内的水也越多,在平衡内外压力的同时也使传感器对于外界声音的探测更为敏感。然而,在解决了一个问题的同时,一个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当接触到声波的时候,硅材料薄膜会产生十分微小的位移,尤其在深海的时候现象更为明显,这是由于水的不易压缩性造成的。海洋中最安静的声音能使薄膜产生0.00001纳米的位移,这相当于原子直径的万分之一。由于产生的位移过于微小,该研究方案似乎走进了死胡同。然而有方法证明利用激光能够准确测量到薄膜产生的位移。
在科学家制造出的水下传声器样机中,一条可分支的光纤电缆被引入进来:其中一分支可以发射激光,另外一分支则是光学探测器。激光对薄膜进行照射,薄膜将激光反射到光学探测器上,这就对声音实现了探测的目的(具体实现原理见上图)。水下传声器能探测到160分贝以内的声音,这意味着从图书馆内的窃窃私语到60英尺外TNT炸药的隆隆爆破,这些声音利用水下传声器都可以完全无损的探测到。在低频端,水下传声器能够探测到地壳运动的声音;而在高频端,它能够探测到水分子撞击传感器的声音。
仿生船舶魅力无限
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船艇其速度也赶不上大多鱼类的游速,鱼儿行动速度之所以快,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鱼儿都有流线型的“身材”,皮肤表面非常光滑,这使得它们受到的摩擦阻力非常小。所以现今生产的高速船大都具有流线型光滑的外表。另外,海豚之所以游得快,还和其有特殊的皮肤结构有关。物理学表明,水接触坚硬的东西,水流则会产生混乱现象,会增大水的阻力;相反,若水接触的是柔软且具有极微细不平的表面时,则会消除水流混乱现象,从而减少水的阻力。海豚皮肤表面就比较柔软且具有弹性,人们模仿海豚的皮肤构造,用橡胶制成了人造海豚皮,装在潜水艇上,使湍流减少了50%,从而大大提高了潜艇的航行速
度。
德国研究新型船舶仿生涂层
出处:大公报编辑:国际船舶网发布时间:2010-5-7 08:32德国波恩大学近日发表公报说,德国科研人员发现了槐叶萍「超级疏水性」的奥秘。如果给船体刷上具有类似疏水性的仿生涂层,可大大降低船只行进过程中与水的摩擦,从而节
省燃油。
槐叶萍是一种浮水性水生植物。这种植物极不易被水沾湿。把它浸入水中,再取出,上面挂的水珠马上就会全部滴落。更准确地说,它在水下根本就没有被真正浸湿。在水下时其叶片表层会形成极薄的一层空气膜,从而避免叶片与水直接接触。材料学家称其为「超级疏
水性」。
波恩大学植物多样性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槐叶萍的表面有许多丛生的放射状微茸毛,而这些茸毛的尖端十分亲水。入水后,这种植物能够将水分子锁定在茸毛尖端,令
尖端到叶面的空气层得到有效保护。
研究人员认为,效仿槐叶萍表面结构制造新型涂层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船运为例,目前船只的驱动能有一半以上被船体与水的摩擦消耗掉了。如果能通过特殊涂层在船体表面形成空气膜,船与水摩擦而造成能耗则能降低10%,因而可以大量节省燃油。此外,这一技术还能用于制造速干浴衣等方面。这一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先进材料》上。
据资料介绍,槐叶苹科(Salvinia natans)是一种多年生浮水性的水生蕨类草本植物,喜生长在温暖、无污染的静水域上。根茎细长,其每节上长出3片叶子,轮生,2枚浮水叶,排成二列类似槐叶而得名。别名:槐叶苹、蜈蚣萍、槐叶苹、山椒藻。
摘要近年来仿生技术在水下机器人上的应用已经成为水下机器人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介绍了哈尔滨工程大学研制的“仿生-Ⅰ”号水下机器人。该机器人以蓝鳍金枪鱼为模本,长2.4m,前体固定,后体(约1/3体长)为具有3个节点的摆动装置,采用月牙形尾鳍。水动力计算和水池实验表明,仿鱼推进和操纵方式比传统的桨舵具有高效性和高机动性。
0、引言
21世纪是海洋开发的世纪,水下机器人在海洋环境研究、海洋资源探测和开发等民用领域和海洋军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潜在价值,吸引了人们更多的注意力。鱼类的游动方式具有高速、高效、灵活、低噪等特点[1,2],其游动和控制姿态的能力是任何目前装备传统的操纵与推进系统的潜器所无法比拟的,将其应用于水下机器人,将为水下机器人
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新的起点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近年来仿生水下机器人已经成为水下机器人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仿生学、流体力学、机器人学的进步,计算机、传感器和智能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型材料的不断涌现,使水下机器人像鱼类那样在水中遨游已经
不再是梦想。美国MIT的CharlieⅠ、Robo TunalⅡ、Robot Pike[3];美国Draper实验室的VCUUV[4];日本国家海洋研究中心的UPF-2001、PF-700、PF-550[5];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机器海豚;日本东海大学的仿黑鲈机器鱼;中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仿生机器鳗鱼、小型实验机器鱼和SPC;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的机器鱼系列“游龙”F1~F5等等,都是仿生技术在水下机器人上较为成功的应用。另外,日本,加拿大等国的一些研究机构也在研究仿生水下机器人。
哈尔滨工程大学从2000年开始着手进行仿生水下机器人的研究,经过3年多的努力,先后完成了对仿金枪鱼尾推进系统的水动力性能的理论研究和分析、初步建立了机器人的仿真模型,并于2002年完成了以蓝鳍金枪鱼为模型的仿生水下机器人原理样机的设计、加工、装配和调试。经过循环水槽和水池实验,掌握了其综合性能参数。该机器人将作为微小型水下无人探测器基础技术研究的实验平台,在配以智能控制、通讯、导航、目标探测与识别、智能规划等相关技术后,将能完成传统的水下机器人难以承担的各种复杂任务。
1、仿生水下机器人结构
仿生水下机器人原理样机“仿生-Ⅰ”号,以蓝鳍金枪鱼为蓝本,长2.4米,配有月牙形尾鳍和一对联动胸鳍,其外形如图1所示。壳体用玻璃钢制成,分为三部分,头部和尾部为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