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小论文
高考历史备战小论文:辣椒传入中国
高考历史备战小论文:辣椒传入中国【题目】(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辣椒在明末传入中国,到康熙年间逐渐在西南地区引种,当地方言将其称作“海椒”。
图5是康熙至民国期间辣椒在西南地区的引种推广情况。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论从史出,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参考答案】示例一论题:清代的人口增长与迁徙推动辣椒从陕西、两湖等省传入西南地区论述:清康熙以来,经济恢复,社会相对安定、伴随美洲高产作物推动人口上涨,康熙以来推行摊丁入宙政策,人口进一步增加。
人口增加造成原有的农耕发达地区的人地矛盾进一步加刷,四川等西南地区成为主要人口迁入地。
在迁入的过程中,来自陕西、两湖、两广的移民也向西南地区引种了同样从美洲传入中国的辣椒。
在移民与外来物种向西南地区迁徙的过程中,西南地区的农业劳动技术获得了进步,物种的丰富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人口与民族进一步融合,推动西南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综上所述,清代人口向西南地方的迁徙推动外来物种的引种,有利于西南地区的开发。
示例二论题: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加速辣椒在西南地区的引种论述:辣椒在明末从美洲传入中国,随着明清人口的增长与迁移,到康熙年间逐渐在西南地区被引种,受到西南地区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响引种辣椒的地区相对较少。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产品的商品化率进一步提高、在西方传入的新技术与交通工具的帮助下,辣椒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在西南地区被加速引种,速度和范围都有了明显增加。
辣椒在西南地区的广泛引种提高了作物的商品化率水平,对当地的自然经济起到了进一步的瓦解作用,对西南地区生活习惯的改变、物种的丰富与习俗的交融创造了条件。
总之,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不能割裂,它们互为因果,相互适应、相互调节。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
高考历史备战小论文:哥伦布大交换
高考历史备战小论文:哥伦布大交换【题目】(2022∙北京顺义∙一模)时空观念材料一1494年1月哥伦布写给西班牙国王夫妇的报告写道:“这里需要各种物资,粮食应该(继续)运到这里,直到我们在这里播种和栽种的作物收获为止。
我们要的是小麦、大麦和葡萄藤。
……应该运来一些活羊,最好是羊羔,母的比公的更好;还要公母都有的牛犊。
……这里多么需要有角的牛羊和驮载的役畜……如果在一千个移民中有一百骑兵,那将很不错,而且是甚为有益的。
”材料二马作为畜力的使用,改变了美洲以人力为主的劳动模式。
羊随哥伦布于1493年到达。
16世纪初,牛也被引进美洲的峡谷地带和中美洲。
美洲有大片肥沃的草场,特别适合放牧牛群、羊群。
膘肥奶足的牛羊为人们提供了肉食和奶类,渐渐取代猪肉,促进了人口的营养和健康。
牛仔们放牧牛群,催生了美洲的特色文化。
除这些大动物之外,老鼠也藏在航船中漂洋过海到了美洲,这对美洲的生态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阅读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哥伦布大交换影响的认识。
材料三(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进行论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1)认识:改变了美洲以人力为主的劳作方式;丰富了美洲的饮食结构;催生了美洲的特色文化;有利于殖民活动的开展,为殖民者创造了财富;给美洲印第安人带去了灾难;改变了美洲的生态链。
(2)示例:论题: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论述:14-15世纪,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欧洲人对金银财富的需求和开拓新市场的愿望日益迫切,欧洲航海家迪亚士、哥伦布等人开辟了新航路。
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了商业革命、价格革命、贸易中心转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出现雏形。
随着欧洲的殖民扩张,商品世界性流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迅速拓展。
18世纪,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迅速扩展,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随着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以及新交通工具的发明,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
河南高考文综历史小论文
河南高考文综历史小论文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
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
这一历史现象鲜明地揭示我们:中国传统能否走向现代化?如何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必须弄懂搞清问题。
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
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
否定传统,必然抹煞民族精神。
那种认为中国现代化只能从异质中汲取力量,企图以就是以西方模式代替中国传统模式的过程称为西化派是错误的。
中国传统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中国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
中国人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
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
2、知行合一观。
中国儒家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
3、重视人的精神生活。
中国传统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
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4、有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
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高考历史备战小论文:科技革命
高考历史备战小论文:科技革命【题目】(2022·云南师大附中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根据上表提取准确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证。
( 要求: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参考答案】示例一:观点:工业革命将英国推上世界霸主地位。
论述: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
蒸汽机的运用促进了英国纺织、煤炭、冶金等近代机器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工业革命使英国率先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改变了英国的经济状况和国际地位,成为世界工厂。
在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的支撑下,英国先后打败法国等欧洲国家,征服了加拿大、印度等国家,成为19世纪世界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帝国,掌握世界霸权。
结论: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实力大大增强,是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的主要推动力。
示例二:观点:科技进步是近现代西方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
论述:科技进步是近现代西方国家崛起的基础。
近代以来,英国、德国、美国等国都依靠强大的科技先后崛起。
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英国率先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工业革命是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的主要推动力。
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德国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很快站在了世界科技的前沿;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德国用30多年时间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强国。
20世纪中期,美国成为全球科研和技术创新潮流的引领者;美国持续不断的重大发明大大增强了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美国通过第三次科技革命成为资本主义超级大国。
结论:科技进步是近现代西方国家发展的不懈动力,是决定大国崛起的基石。
【解析】示例一:观点:根据材料“18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自此掌握世界霸权”等信息,可拟定观点为:工业革命将英国推上世界霸主地位。
论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蒸汽机的运用促进了英国纺织、煤炭、冶金等近代机器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工业革命使英国率先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改变了英国的经济状况和国际地位,成为世界工厂;在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的支撑下,英国先后打败法国等欧洲国家,征服了加拿大、印度等国家,成为19世纪世界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帝国,掌握世界霸权等方面基础论述。
高考历史小论文范文
高考历史小论文范文中国历史悠久,历经沧桑,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高考历史作为考试科目之一,对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和分析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在历史小论文的写作中,学生需要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下面就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为例,展示一篇高考历史小论文范文。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其历史可追溯至隋朝。
科举制度的实施,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科举制度的实施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公平竞争的机会。
在科举制度下,不论贫富,只要有才华就有机会成为官员,这为社会的流动和发展提供了可能。
其次,科举制度的实施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
在科举制度下,学子们为了取得功名,励精图治,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这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再次,科举制度的实施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稳定提供了保障。
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员,大多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才能,这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科举制度的实施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固化。
由于科举选拔官员的机会主要集中在士大夫家庭,这导致了社会上层家族的势力日益壮大,而下层民众的社会地位难以改变。
其次,科举制度的实施导致了文化的僵化。
由于科举考试主要以经义为主,对其他学问的忽视,导致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僵化,限制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再次,科举制度的实施加剧了社会的腐败。
由于科举考试的主要目的是取得功名,为了应试,许多学子不惜以钱财买官,这加剧了社会的腐败。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我们应当客观地看待科举制度,认识到其利弊,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现代教育制度,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上述范文,我们可以看到,高考历史小论文需要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历史知识掌握和分析能力。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论据的充分性和合理性,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逻辑的严密性,力求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使文章通顺流畅,内容丰富有深度。
高考历史小论文: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高考历史小论文: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2022春·河北邯郸·高一校联考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19世纪的两次世界性工业革命,是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后的空前的人类历史大变革。
它把亚非拉和欧美、大洋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才具有真正的世界性、全球性。
垄断组织的产生,推动着资本主义列强加紧殖民扩张,争夺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输出资本势力范围的竞争异常激烈,这就把更多的亚非拉国家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从整个发展来看,19世纪是一个又一个亚非拉国家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同时又是亚非拉国家民族民主运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
资本帝国主义借助现代化的大工业及其产物的交通工具和通信技术,借助军事优势,把世界变成由它统治和控制的整体。
资本帝国主义在这个过程中,成为最早促进亚非拉某些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力量。
——摘编自彭树智、黄倩云《精粹世界史: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提出你的观点,并进行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示例一观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
说明: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加速了人口的流动。
欧洲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时代。
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先后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
在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想观念等传播到世界各地,有力地冲击着落后地区旧的、封建的、奴隶制的,甚至是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观念,客观上促进了当地发生进步性的变化。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高中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是人类文明的记忆。
而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学生们不仅仅是在学习过去的事件和人物,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历史意识、文化自信和审辩能力。
首先,历史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历史课程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们对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而产生对过去的兴趣和思考。
通过了解历史,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变迁,形成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培养了历史意识。
其次,历史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们能够了解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文化的特点,认识到自己的文化传统的独特性和宝贵性,进而形成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这样的文化自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国际交往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领先,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最后,历史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辩能力。
历史课程要求学生不仅仅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更需要通过批判性思维和论证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
这种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辩证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课程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自信和
审辩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和坚定。
高考历史备战小论文: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高考历史备战小论文: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题目】(2023春·辽宁·高二校联考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外来新词简表阅读上面表格,从中提取中国外来新词变化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角度予以阐述。
(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实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晰)【参考答案】示例:外来新词体现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畅通活跃,许多来自西域地区的物种、乐器等由此传入,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也在汉代传入中国,故而出现大量相关词汇,这些现象体现了中外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交流。
近代社会以后,伴随着殖民扩张和国门洞开,近代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大量传入中国,因而近代的外来新词大多围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启蒙思想、工业革命的成果以及新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大量时下流行新词也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综上所述,外来新词的输入反映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水平。
【解析】时期主要外来新词来源汉代到唐代苜蓿、葡萄、琵琶、胡豆、胡琴西域佛陀、和尚、袈裟、菩萨古代印度晚清到“五四”前后赛恩斯-科学、德谟克拉西-民主、布尔什维克-无产阶级、布尔乔亚-资产阶级、德律风-电话、梵婀玲-小提琴、伯理玺天德-总统、沙发、咖啡、三明治、幽默英国、俄国、日本改革开放后艾滋病、因特网、迪斯科、IT 、WTO 、DVD 、巴士、热狗、超级市场、纳米、麦当劳、派对、脱口秀西方发达国家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汉代到唐代、晚清到‘五四’前后、改革开放。
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根据材料中不同时期外来词汇的变化,可以提取论题为“外来新词体现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然后结合古代丝绸之路、近代西方思想传入、改革开放相关知识加以论述,如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畅通活跃,许多来自西域地区的物种、乐器等由此传入,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也在汉代传入中国,故而出现大量相关词汇,这些现象体现了中外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交流。
历史小论文作文模板
历史小论文作文模板
历史小论文,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农业在古代中国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最早的原始农业时期到商周时期的农业革命,再到秦汉时期的农业制度,每一个阶段都对中国的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原始农业时期,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的农具,农作物种
植以小麦、稻米、黍米为主,畜牧业也逐渐兴起。
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比较贫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古代中国的农业开始逐渐进入了农业革命时期。
商周时期是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在这一时期,农具的使用得到了普及,水利工程的建设也逐渐兴起。
同时,农作物的种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农民开始种植大豆、棉花等作物,畜牧业也得到了发展。
商周时期的农业革命为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是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农具的使用更加普及,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同时,农作物的种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棉花、甘蔗等作物的种植逐渐兴起,畜牧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秦汉时期的农业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原始农业时期到商周时
期的农业革命,再到秦汉时期的农业制度,每一个阶段都对中国的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小论文--高考历史总复习
浅谈英国工业革命的人文主义教训随着英国政治制度的完善,市场需求、劳动力、资本、技术等方面条件的具备,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了,它使欧洲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人文主义失误。
工业时代初期,资本家们为了取得高额利润,对工人阶级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产生了“血汗工厂”。
工人们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工作时间长,劳动环境恶劣,且资本家们雇佣女工和童工,致使工人们得不到必要的教育,以及城市化加速带来的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问题,更加激化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冲突,促使工人们为争取生存而与资本家们展开斗争。
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不平等问题是资本主义仍未发展成熟的表现。
随着财富的积累,穷人不断增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财富分配极不合理。
在工业化进程中,人们把社会公正问题忘得一干二净,进而把社会不平等看作天经地义的事情,社会的人文纽带由此被工业化完全拧断。
不过,英国人率先认识到了这一失误。
英国政府为维护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制定现代工厂制度为起点,然后逐渐扩展到劳动、报酬、教育、卫生、社会救济等其他社会领域,从法律上一定程度保障了底层民众的一些基本权利,缓和了社会矛盾,化解了社会冲突,英国从此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
我们在评价工业革命时,应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它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来苛求古人。
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仍未成熟,必然会有社会问题出现,但当事者及时改正,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也是值得肯定的。
我们如今的现代化福利社会不就是从那时不成熟的社会制度发展而来的吗?工业革命中出现的“血汗工厂”固然是当时人们在人文主义方面的失误,但它给我们现代人提供了前车之鉴。
中国的改革中也面临了许多人文主义失误,我们可以以英国的工业革命作为启示,来避免这类失误的发生。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怎么写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怎么写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篇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图片的重要作用》摘要:现阶段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图片包括人物、建筑物、战争线路图、漫画等,这些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历史;历史图片;直观;兴趣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成为教学的重点。
图片历来都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现阶段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图片有人物、建筑物、战争线路图、漫画等,将这些图片穿插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培养高中生识别和解析历史图片的能力已经成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成为评价学生历史学习状况的标准之一。
本文旨在对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论述。
1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印象相较于初中学生来说,高中学生在理解力、辨识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但是在理解繁琐的知识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故而,教师应当采取多样的教学措施来提升高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学习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时,如果单纯用语言来给学生讲述战争的过程,学生难免会觉得难以理解。
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能利用战争形势图来讲解历史战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关门打狗、猛虎掏心等。
学生理解了战争的形势图之后才能准确的记忆历史事件,也才能在考察该图片时准确地进行辨识和分析,教学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简化繁琐的历史信息某些历史事件是很繁琐复杂的,文字记载是历史事件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的重要渠道,因此,无论在历史课本中还是教师授课的多媒体课件之中,历史事件的描述多以文字呈现。
然而繁琐的文字描述更加不利于学生的理解。
学好历史的前提就是要掌握牢固的历史知识,但是学生由于没有经历过这些历史事件,对于繁琐的历史知识难以理解吸收,这就需要简化历史知识,让学生能够迅速记忆。
图片的运用则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例如古巴导弹危机的图片,就可以让学生很清晰地辨别冷战的双方以及双方实力等。
3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在高中的众多学科中,历史属于人文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考历史小作文范文(实用12篇)
高考历史小作文范文(实用12篇)摘要:教育以培养合格的人才为根本目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首要目标是要使得学生成人,其次才是培养学生成才,成人就是指要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较高的道德品质,遵守各项社会准则及道德标准,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不会威胁和伤害他人的人,而这样的一批学生才能够不断推进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
本文主要围绕高中历史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健全人格;培养健全人格是指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社会和自然,用正确的眼光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事物,用符合大众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行为去从事各项活动。
高中阶段学生的人格还未完全形成,良好的健全人格教育对于这一阶段学生显得格外重要。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健全人格培养的意义高中历史课程中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各种历史人物和事件能够提供给学生们足够的参考和借鉴,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健全人格培养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高中学生很快将成人并步入社会,如果教师只向学生灌输文化知识,却并不注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们很可能会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陷入迷茫,而当今社会的诱惑非常多,高中学生非常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扭曲的三观,这对于他们个人和社会都是一种严重损失。
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健康人格培养对于高中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兴趣3.有助于学生形成坚毅的性格品质高中学生承受着非常大的学习压力,很多学生的意志品质不够坚定,心理素质相对较差,很容易在强大的压力下产生心理变化,特别是在遇到挫折后经常会出现动摇。
积极开展健全人格培养对于培养学生的性格品质作用非常明显,学生们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始终保持阳光的心态,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健全人格培养的主要目标1.乐观向上,热爱生活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学生意外伤亡事故使得我们认识到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生命的宝贵,生命对于他们自身及其家人的重要意义。
高考历史小论文格式模板范文(推荐14篇)
高考历史小论文格式模板范文(推荐14篇)摘要:关键词:摘要:随着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学生的基础教育尤为重要。
新课标以教学中师生的“双边”理论为核心,指出了教师是“教”而学生是“学”的角色关系。
这表明了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沟通是很关键的,这对加强教师和学生教学上的一致性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策略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一起互动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所以说在新课标形势下形成一套创新型的师生互动模式对教学质量来说尤为关键。
初中历史教师同样要深刻地认识到这点的重要性,加强课堂的教学模式的能动性,全方位丰富教学内涵,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质,将互动教学作用发挥到极致。
一、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一)教师没有肩负起引导者的责任历史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详细的课程计划,尤其是针对课上的互动活动,都要提前做好筹备工作。
部分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也许能掌握好互动的规律,但是大多时候只有学生自己在行动,而教师缺乏指导能力的话,很容易让学生偏离课程中心。
所以说教师的主导性还是有一定作用的,给学生讨论空间的同时更要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保证课程的正常开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缺乏活跃的氛围有些教师虽然知道课堂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但是却忽略了学生间的交流和互鉴。
对于传统的分组式学习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其中,就减少了交流探讨的机会。
教师可能觉得学生之间的探讨过于浅显达不到效果,无法抓住课程的重点,会延误课程的进展。
但是这样会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没有学习的动力,没有共享的.学习过程着实让人觉得无趣。
(三)课堂互动内容学习价值不够高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看出,一些教师单纯地认为互动就是给学生提问题,太多的问题设置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厌倦。
教师过多地关注课程进展,只是按照自己以往的教学方式来给不同的学生讲解,忽略了学生间的差异性,这样会给学生拘束感。
高考历史小论文
高考历史小论文
历史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它是我们赖以依存的根基,也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错误和成功,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历史是一面镜子,能够让我们看到我们的过去。
无论是国家还是民族,历经风雨的脚步都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曾经犯下的错误,例如割让领土、外敌侵略等,这些错误都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从历史中取得的成功,例如解放战争中的胜利,新中国的诞生。
这些成功让我们感到自豪,并为我们的未来提供了信心和动力。
除了可以看到过去,历史还可以给我们指引未来的方向。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规律和趋势。
例如,历史告诉我们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繁荣的基石,政治的安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同时,历史也告诉我们要团结一心,互相帮助,才能战胜困难并取得更大的成功。
因此,通过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并避免重蹈覆辙。
总的来说,历史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它是我们前进的方向,也是我们赖以依存的根基。
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过去,了解我们的错误和成功。
同时,历史还可以提供指引我们未来方向的经验和借鉴。
因此,我们要重视历史,从中吸取教训,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提供帮助和指导。
高考历史小论文范文示例280字
高考历史小论文范文示例280字关于历史小论文【一】人类的历史是一条浩的长河。
几千年来,人类泛着时代的轻舟,在历史长河上留下了一道道长痕:兴盛与衰弱,辉煌与惨淡,朝阳暖月与血雨腥风.……无数历史爸桑在来去轮换,时代的阔步在前进,人类向前发展的阶段总是那么值得让人回味.……历史蕴含着真知,了解昨天,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头脑,是为了向往明天,吸取宝贵的人生经验与启迪,从而更好地充实今天、创造明天。
民族的英雄,祖国的功臣,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在民族的毫发间,热血横洒,才有了现在祖国的富强。
作为新时代的先锋,我们应该学习革命先烈们“爱祖国高于一切”的爱国热情;“国家兴亡,匹夫有麦”的爱国精神;“我真横刀向天吴,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爱国情操……我们现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条件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谐安祥的美好社会难道不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吗?我想是的,如果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了祖国的繁荣富强。
所以,我们应当“树爱国之心,立爱国之志。
”以钢一般的意志,火一样的热情,继承革命的遗志,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历史是一面镜子,回味它是为了让我们今天的生活更加美好、幸福。
当自己过去的光荣、耻辱成为远去的背影时,我们为自己曾经拥有过这样的一次历史之旅而感到赞叹不己!因此,我们应为了充实自己的人生,而了解历史,让自己的一生成为日后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关于历史小论文【二】已是几度春秋,岁月的车轮无情地碾过,历史中的所有的功过是非已经淡却在人们的脑海,封尘的岁月,永不泯灭的是道德的光辉与祖国的发展。
中国——那鲜艳的五星红旗是由革命战士们的鲜血洒制而成的。
历史中,无数的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才谱写的那么伟大的史诗。
又有多少人能够回想当年联系现在为祖国作出一份贡献。
一个人出生并非有着天生的才华,成为所调的天才,拥有着与生俱来的勇气,成为所调的勇士,他们所经历的磨难是一般人无法想象到得。
这又是每个伟人的必经之路,即使离开一切都组成了现在的新中国。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参考(实用5篇)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参考(实用5篇)摘要:关键词:历史论文一、多元史观内涵解读我们主张多元的历史,那么什么是多元史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四种史观,即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
除此之外,还有革命史观、阶级史观、正统史观、英雄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等。
在新课标之后,传统的革命史观和阶级史观逐渐淡化二、新史观下的历史教学新的课标,宽泛的高考立意,全面的史观,这些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做出调整,以适应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帮助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历史观。
1、教学理念的转变。
过去相对较保守和过于程式化的史观中解放出来,突破“只重史实”的局限性思维方式,进而上升到以“史论”的高度去看待高考、看待历史。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历史观指导,没有方法的历史教育是不能够称之为科学的。
从高一教学开始就不断渗透对多元史观的应用。
如必修一对1840年的战争、开放通商口岸、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的评价;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洋务运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及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必修三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这些题目都以多元的史观为角度,有较经典的高考试题可供借鉴参考。
2、在新史观的指导下整合教材。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编排教材即体现在三个必修模块上,教材以专题的形式分别体现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避免了传统教材体系的学科体系、教材体例、教学内容的重复。
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政治制度民主化,教材从文明史角度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古代雅典和罗马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等重大主题。
物质文明方面明确了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突出了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在世界史方面,近代突出了工业革命引领的工业文明历程,特别注意在文明是关下人们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各国经济的影响。
精神文明方面,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儒家文化成为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干。
高考历史备战小论文:古代文明的产生和特点
高考历史备战小论文:古代文明的产生和特点【题目】(2022∙天津红桥∙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6年冬至1878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并担任驻英公使。
以下内容节选自他在伦敦的日记:光绪二年十二月初八日晚所过灯烛辉煌,光明如昼,近伦敦处尤盛。
……街市灯如明星万点,车马滔滔,七成烟雾。
阂闲之盛,宫室之美,殆无复加矣。
光绪三年二月初一日凡设电报数百千座,每座一人,垂髫女子至八百余人。
电报各异式,而总分三等。
一设二十六字母,用指按之,以桌垫长短成文,而视其断续成句,此新式也。
……光绪三年二月三十日赴下议院听会议事件……议员阿定敦、阿葛尔得与兵部尚书哈尔谛辩论……诘政府因循坐视,不能出一计,定一谋,其言颇强坐以无能。
光绪三年九月廿四日托稷臣九格林壳罗斯书馆购觅罗阿得、弗来明金根两种《电学》、拍尔塞《藏学》(即矿藏学)……——摘编自郭嵩焘《使西纪程》材料二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部分)时间中国外国距今约1万年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距今约5000年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下游有龙山文化,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初步实现统一约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地区产生一系列城市国家约公元前2070年—约前1600年夏朝时期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基本统一两河流域约公元前1600年—前771年商朝和西周时期前770年—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开始兴起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产生一系列国家——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下)》(1)提取材料一中相关历史信息,并说明该信息对研究19世纪晚期英国社会状况的史料价值。
(2)提取材料二中相关历史信息,以“古代文明的产生和特点”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表述成文,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1)示例一信息:街市灯如明星万点、车马滔滔、电报数百千座。
高考历史备战小论文:中共百年奋斗史
高考历史备战小论文:中共百年奋斗史【题目】(2023·全国·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所谓大历史观,指的是从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段来认识和分析问题,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维度。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就是这样一种大历史观。
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定位和时代坐标,就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大历史观,树立正确党史观,从中国近代以来180多年斗争史、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探索史和人类社会文明史的长河中予以科学定位,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增强历史自信,继续书写新时代更加绚丽的华章。
——摘编自王树荫王君《以大历史观审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定位》上述材料以大历史观为指导,从四个维度审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
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任意一个维度,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选出维度,明确论题,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参考答案】视角1:从中国近代以来180多年斗争史论题:中国社会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阐释: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为了救亡图存、翻身解放,中国人民不断奋起反抗,但无论是旧式的农民运动,还是封建阶级的自强运动,无论是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还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方案,都无法挽救中国。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逐渐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的美好生活不断变为现实。
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视角2:从人类社会文明史论题: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阐释:西方社会开启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但是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
长期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以西方现代化模式为选择,不仅没有实现现代化,反而陷入了发展困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论文的写法(一)历史论文写作的基本立足点和论文取向在历史科学工作者的宏大队伍中,中学历史教师是一支重要方面军,在历史科学的广阔领域里,中学历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重要分支。
中学历史老师的业务特点决定了在撰写历史教学论文时除具有一般史学论文的共性外,也必然还带有自己的特性,这就是首先要紧紧围绕如何教好历史这门课程,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到科学的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革命人生观。
历史老师除教学外,安排适当的时间精力撰写历史教学论文,也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在职称评定工作中,在主要考评教学实绩之同时,也看有没有论文、论文写的怎样,就更表明了中学历史教师写历史论文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历史论文的内容取向与主要类型,是应很好考虑的。
首先应该肯定,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能够并且已经撰写出不少各种题材和内容的历史学论文,跟专业研究工作者、大专院校教师同样为历史科学做出了贡献。
同时还应看到,通过长期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学历史教师积累下了极为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这样,把教学经验加以总结提高,形成围绕历史教学的各种类型的历史教学论文,更是优势所在,最为擅长的,而这却很可能是其它史学研究者较为生疏或不谙其道的。
我们在虚心向大学教师、专业研究人员学习,并研读他们的撰著的同时,也应看到在撰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时,我们特有的优势,在历史科学的总体建设中,在这方面,我们担负着的是一种“责无旁贷”、“舍我其谁”的劳作。
(二)教学总结是历史教师撰写历史论文的主要内容围绕历史教育、历史教学这条主线来写历史论文,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是主要的着眼点。
同时也要看到某些现实条件,也使得我们侧重写这类历史教学论文,才更符合实际,事半功倍,易出成果。
写这类历史教学论文,具体说可以“教学总结”为基础、为雏型,这能更有效地服务于提高教学,历史教学论文的针对性也更为明确,避免“教课”、“论文”两张皮,在繁忙的教学及班主任等工作中,因写论文而分夺过大精力。
这样,写论文就不是额外负担,而是广义的历史教学的组成部分,与教学紧密相连,互相推动,较易引起撰写者的兴趣,增强写好历史论文的信心。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县、乡以下中学,有的老师是非历史专业毕业,有的老师以大局为重,服从工作需要,克服困难,不辞辛劳,身兼数科;有的老师迫于师资、课程情况而“改行”任课,教非所学。
再加上参考资料相对缺乏,借阅、交流并不容易,等等。
在清醒地看到这些实际情况之后,我们感到,若空泛地鼓励老师们大写一般性历史论文,“争取达到发表水平”,是不太现实的。
更为现实的是:立足于教学总结,写出植根于这块沃土上的教学总结型短小精干有力的历史论文来,它们能言之有物,用之有效,然后汇总上交,审评提高,汇订成册。
既是广大教师的历史教学论文成绩,又是县(区)文教成果。
可供教学参考,可供评职依据。
以教学总结为基础写历史教学论文,不等于教学总结就是论文。
教学总结与论文的区别及联系是应予研讨的。
历史论文类型有多少?很难机械地界定;各类历史论文怎样分工?也没法生硬地划分,实际上必然纵横交错,互有联系。
为立题、下笔方便,主题思路有所遵循,可粗分为如下几种:(1)思想教育的贯彻;(2)历史知识的讲授;(3)教学质量的提高,(4)教学经验的总结,(5)教学艺术的研讨,(6)学生学习的考察;(7)教师业务的进修,(8)历史专题的论述。
当然,此外还有其它各类,例如:对教材、教学指导书的评析,观摩教学的总结评议等等。
我们的历史教学论文的旨趣及重点,很明显是向历史教学倾斜,而且各型历史论文,写起来不可避免是互有交叉、互为融通的。
如(3)即带有(1)、(2)的综合性质,(5)(6)则多构成(4)的主要成分;(8)是指对某一历史专题作学术性或知识性的专题研究或论述,这类历史论文虽非大宗或主体,但并非排除在写作之外,也是完全应该写,能够写的。
众所周知,客观历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各个侧面,本是不能跟别的部分、别的侧面割裂开来认识掌握的;只是在论述、研究时,因侧重点之不同,不得不突出什么、约略什么,于是表现为不同的历史论文类型与内容。
从撰写人来说,仍应力争掌握史事全貌,才能从总体联系中深刻认知所要写的部分,才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精确把握你要截而论之的各个阶段。
为此,下些苫工夫、硬工夫是必要的,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广收精选,厚积薄发,深人浅出,由博返约。
例如要写“太平天国”这个题目的历史论文,从三种不同的选题立意,可有三种不同的论文类型与行文风格。
(1)如果从加强教师进修,提高业务水平着眼,写出有一定学术质量的历史论文,则应写到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深厚的时代背景;取材自基督教的上帝教经洪秀全加工改造而本土化,成为与传统的农民起义不同的新式发动群众的精神武器;太平天国以雷霆万钧之势,摧枯拉朽,所向披靡,定都南京,震撼清朝统治,反抗西方侵略,预示着反帝反封性质半殖民地人民革命行将来临;对于天国领导集团内讧问题,则应指出它不只是人际关系上的利害纠葛,从本质上深刻分析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生产力,在没有先进阶级领导条件下,只能砸乱旧社会,不能建立新社会,在取得若干胜利、进行某些“改革”后,要么是被旧有封建势力镇压下去,要么是自身蜕变为新的封建王朝。
尤其应阐明,在总体性质上,太平天国虽然仍属旧式单纯农民起义,但《天朝田亩制度》已突出地反映了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表露了要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伟大尝试,预示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式斗争行将来临。
(2)如果历史论文的主旨是研讨如何教给学生基本历史知识,考察学生理解巩固程度,就应侧重于太平天国重点事件、人物、地点、年代的讲授方法,如何讲的清楚、准确、明白易懂;怎样使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巩固记忆,在记忆基础上更加深理解;并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逐渐使学生达到自觉、能动地掌握历史学习。
(3)如果历史论文重在怎样凭借太平天国这个波澜壮阔的、特富英勇战斗精神的伟大革命业绩之讲述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那就要侧重总结在教学中是如何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农民起义是推动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总结生动地、有感染力地讲述(朗诵、演示)的经验及效果。
为加大思想教育力度、烘托历史场景,也应总结对革命文献等的利用,如太平天国的《天命诏旨书》中的“男将女将尽持刀”,“同心同胆同杀妖”之类的词句,陈玉成、石达开等人壮烈牺牲时的言辞、气节等。
历史教学论文与教学总结虽然关系密切,但毕竟还有不同。
教学任务,是依照教学大纲要求,依据课文内容,完整地、全面地讲给学生,各部分不能畸轻畸重,不可过详过简。
对教学过程所作的总结,也自然受到制约,基本上需是全面总结。
而论文则有所不同,除全面总结性作品之外,可选择某一特定环节、章题、段落,选择整个教学过程的某个侧面,加以研究、总结,形成论文。
也就是说,论文比起总结来,有更大的灵活性、选择性、伸缩性,能更深更广地进行探讨。
可以认为,论文是在总结的基础上,知识的优化过程。
论文源于总结,论文高于总结。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理性认识上,亦即在理论分析上,论文比总结有所提高。
对一堂课或一章书的讲授,是较为成功还是缺点很多?不仅从实践角度总结提高,“下次讲课注意”;而且要分析其优劣成败的原因及条件:史实掌握是否准确、纯熟?理论认识是否正确、深刻?教法是否科学、得当?把个别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完整系统的理性认识,使其具有普遍意义,用来指导一般。
(2)在对象范围上,亦即就哪些内容来论述上,论文较总结有所跨越或扩展。
总结,一般只以本章节或本教学阶段为对象,论文则可前后对比,左右勾连,使历史问题得到进一步阐明,从而比教学总结增大了知识广度与科学深度。
例如,可对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上这三次革命高潮,从社会背景、群众发动、斗争策略、历史意义等方面比较分析,论述从旧式农民起义发展演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机制与规律。
又如,可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分析其各自不同的产生条件、共同性质以及各自的历史效果。
再如,对1848年法德革命、英国宪章运动、《共产党宣言》诞生等这些分散在不同章节与课时的“1848年大事”汇总论述,看本质联系,看互相促进,也可论述教师曾是怎样分别讲述,而在复习总结时又是怎样从联系发展中来认识历史的复杂性与统一性的。
这就是说,论文可以而且应当不为教学总结的框架所拘束,多少逸出教学总结的范围。
当然论文也可比总结更加收缩,可收更集中、精粹、深入有效。
(3)在社会效应上,亦即在所写出的作品的影响上,论文应比总结贡献更大。
总结,从个人总结、教研组评议总结直到校际优课观摩总结,多数情况是就课论课,就师论师,很实际也很富实效,但局限性也甚明显,带有班级、学校、地区特点,反映相应水平。
论文则面向社会,在刊物上发表自不待言,即在本县、区经过评审、选编成册的文集,也可成为以“社会”为读者对象的文献资料。
对这些无定价、非卖品的内部参考文章,绝不可以轻视,它们能脱摆“出版难”的各种障碍而发挥效益。
很多“油印本”的教育教学资料,被各大图书馆所珍视、搜集,付之馆藏。
中学历史教师撰写的历史论文,提供为交流参考,贡献给社会阅读,不但推动了历史教学的发展与提高,也为历史科学的总体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
(三)把教学总结提高到历史教学论文的规格水平由总结“过渡”到或者说提高到论文,很难有一个划一的操作规程或通用模式。
教师自身的素质、特点、兴趣,论题的宽窄、深浅、难易都是重要因素。
一般说,历史论文的产生,有‘主题——提纲——文章”三个步骤或阶段。
主题,即:此文要写什么。
主题的选定,常受三方面的影响或制约。
(1)客观需要即写此问题的有用性。
章学诚说:“立言之要,在于有物”。
“有物”不仅指内容充实、不空洞,更指客观上有此需要,写出的东西有社会效益。
(2)主观能力即作者自度有写成这篇文章的基本知识和一定深度、广度的分析认识,“心中有数”。
章学诚说:“声之所以肖其心,”即指发言、为文必须也必然反映作者的观点与识见。
(3)历史论文的资料来源包括手头现有与访求可得的文献参考。
写历史论文光靠“悟性”与“灵感”是写不出来的,真实可靠的文字资料必不可少,包括史料及史论,只有在它们的辅翼之下,才能使根植于教学实践之上的历史教学论文达到较好的水平。
确定下来主题、题目,即根据对主题内容的构思产生出提纲——写作提纲。
提纲要以客观事物本身为依归,是所写内容的分层次、有深浅、按顺序的文字表达。
科学合理的提纲,能给高质量的撰述以有益的规制和充分得体的发挥。
其实,在拟定历史论文提纲之前,实际上已写过课堂教学提纲与教学总结提纲了。
课堂教学提纲,它是教材内容的提纲掣领,与课本上章节段落,密切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