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导论》课程改革探讨

合集下载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1. 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拓展环境科学概论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通识性课程,应当以丰富的案例和实践为支撑,引导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

可以通过更新和拓展课程内容,使其包括更多现实中的环境问题、热点事件和前沿科技,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增强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2.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课堂讲授应当与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形式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尤其是在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从而更好地理解环境科学的相关知识。

3. 增加实践环节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应当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开展环保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公益活动或者开展环保科普宣传,从而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实践能力。

4. 强化跨学科融合环境科学概论是一门跨学科的通识课程,应当充分利用各个学科的优势,提供多元化的知识视角。

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对于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而言,可以通过建设网络平台、开设在线课程、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料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兴趣和互动性。

6. 强化评价体系教学改革需要有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来检验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可以通过开展学生的课程评价和反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学术能力、观念转化和实际应用能力纳入评价范畴,以便更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跨学科融合、信息技术应用和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和改善。

希望通过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能够促进学生对环境科学的理解和关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环境保护事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
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管理能力,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亟待
探讨。

一、课程定位的明确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必须明确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该课程应该介绍环境保护的基础
知识和原理,以及环境污染的来源、种类和控制方法。

同时,还应该介绍一些成功的环境
保护案例,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教学内容应该丰富多样,不仅包括理论知识的讲解,还需要加强实践与案例分析。


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调查研究、课堂讨论等方式,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和思考,进一
步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应该创新,包括采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与工具,如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还需要注重实践教学,采用参观调研、实验室实践等
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

四、评价制度的完善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评价制度应该完善,评价内容应该全面,包括学生成绩、小论文、实验报告、项目调研等多种评价方式。

评价过程应该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创新思维
的表现、团队协作精神的体现等方面。

总之,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应该从定位、内容、方法和评价四个方面着手,注
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强化环境保护意识的同时,提
升学生的环境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于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

环境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现行的环境科学导论课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对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首先,现行的环境科学导论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际案例和应用。

环境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学习往往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深入思考。

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可以增加实际案例分析、环境保护工程设计等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其次,现行的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

环境问题是一个动态变化的领域,新的环境问题和治理方法不断涌现,而现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却无法及时跟上。

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应该更新教学内容,增加最新的环境问题和科研成果,引导学生跟踪和了解最新的环境科学进展。

第三,现行的环境科学导论课程过于强调知识灌输,缺乏启发式教学方法。

环境科学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仅仅通过知识的灌输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可以引入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解决、讨论和实践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四,现行的环境科学导论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现行的考核方式主要集中在笔试和报告写作上,很难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可以引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如小组讨论、实验报告、学术论文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综上所述,针对现行环境科学导论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在改革中,我们可以增加实践环节,更新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及完善评价体系。

通过这些改革,我们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环境科学人才,为保护和治理环境问题做出贡献。

《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2 9No . 3
Ma r . 2 O1 3
《 环境学概论》 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郭 大 立
( 赤峰 学院 资 源与环境 科 学 学院 , 内蒙古 赤峰 0 2 4 0 0 0 )

要 :本文在对《 环境学概论》 课程教学 内容做深度解读的基础上 , 提 出课程改革的几点具体措施 ,
革新授课方式 ,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 提升课堂教 学 质量 . 2 . 1 引人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手段在课堂教学 中具有许多特有 的优 势, 比如形象直观 , 显著提高教学容量 , 节约教师板 书时 间等 . 结合 本课 程考 虑 , 可 以根据 课 程章 节安 排 播放 定 的影像资料 , 使环境问题与我们 日 常生活合起
第2 9卷 第 3期 ( 上)
2 0 1 3 年 3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及大气 中的主要污染物等 内容后 , 硫 氧化物 、 氮 氧 化物 、 碳 氧化 物 的形 成 机制 、 转 化过 程 、 形 成 的最终 产 物和 污染 物 的扩 散 特 点是 讲解 的重 点 和难 点 . 讲 授过 程 中包 括 了大量 化学 反应 方 程式 以及 空燃 比 、 二次 污染 物 、 光化 学 氧化等 重要 概念 . 在水体部分 , 主要 内容为水体 中主要污染物 以 常 见有 机污 染 指标 如化 学 耗氧 量 ( C O D) 、 生化 需 氧 量( B O D) 、 总有 机碳 量 ( T O C) 等水 处 理 过程 中极 为 常 见 的专业 术语 为讲 解重 点 , 然后 结合 有 关 高等 数 学知识 , 归 纳 水 体 中污 染 物 的扩散 规 律 , 进 而 建 立 河 流水 质模 型 , 再 利 用模 型对 不 同情 况下 的水体 进 行 评估 预测 . 土壤部 分 中 , 在 总结 相关 物 理化 学学 科 知识 的 基础上 , 让 学生 掌握 各种 离 子在 土壤 体 系 中 的交 换 吸附 性质 和氧化 一 还原 特性 , 从 而进 一 步 了解 土壤 净 化 的机 理 . 固体废弃物部分 , 固废资源化技术部分需着重 关注.

《环境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效果分析

《环境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效果分析

《环境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效果分析《环境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专业的概述性课程,本门课程可激发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对后续专业课程的认知。

阐述了课程改革的内容,提出“2调+3改+1加强”教学改革模式,从教学内容、授课模式、考试方法及课程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分析,课程改革后,教学效果良好。

一、课程改革的内容“环境学”课程教学改革采取“2调+3改+1加强”模式开展。

(一)课程调整1.课程内容调整课程以左玉辉编写的《环境学》为主要授课内容,调整本着主体不变,相应内容整合、替代、结合学时适当增加的原则,以当前普遍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环境问题为课程重点增加内容进行调整。

2.课程授课时段调整本校自建立环境科学专业以来,《环境学》课程已开设16个教学周期。

前13个教学周期开设在第五学期。

本专业通过课程调研、课程体系调整,目前环境学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

(二)课程改革1.授课模式改革本课程讲授经历了板书教学、板书结合幻灯片教学阶段,教学效果一般。

随着信息化教学手段在高等教育教学中不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授课中嵌入视频教学、开发office软件中的统计、计算功能,用于教学中。

2.教学方法的改革每节课讲授前增加2个环节:“课程内容回顾”和“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课程内容回顾”改变“点名式”提问方式,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全体跟着教师思路阐述方式展开;“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环节”,在课前将每次课程要讲授的主要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通过幻灯片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学习将会对相应问题进行解决。

3.考核方式及试题题型改革本门课程考核分为学习成绩考核和管理考核两部分。

其中,学习成绩考核结合本校考试方法改革的指导性意见,确定为阶段性考试和期末考试两部分,阶段性考试基本在课程主体内容进行到中期时开展,阶段考核试题成绩占到总评成绩的40%,期末考试试题成绩占到总评成绩的50%。

管理考核即课堂考勤,本门课程选择10次考勤,占到总评成绩的10%。

以应用为导向的《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改革探索

以应用为导向的《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改革探索

以应用为导向的《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改革探索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工程专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环境工程学科在国内发展相对滞后,加之各个高校的教学模式不同,很难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因此,以应用为导向的《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环境工程导论》是环境工程专业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环境工程知识的入门,培养其基本技能和科学素养。

传统的《环境工程导论》课程在知识点的讲解上十分繁琐,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实施成果导向教学模式,推进以应用为导向的《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改革。

首先,我们应该调整课程设置,把重点放在应用环境工程领域实践应用。

比如,引入环境污染物测量、处理方法和设备选型等课程,使学生能够了解到环境工程的基本知识、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

同时,注重与工业界的合作,引进最新的环保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

其次,我们需要选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突出实践性与创新性。

比如,实验教学、案例分析、模拟练习等手段,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实际操作,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而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和实践,才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和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我们需要针对评价方式进行改良,突出学生的成果表现。

传统评价方式只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忽略学生对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在评价方式上进行改进,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来评价学生成果。

比如,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等。

总之,以应用为导向的《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对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对环境工程领域挑战的能力。

只有做到深入应用,并和实际紧密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创造更好的价值。

以应用为导向的《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改革探索

以应用为导向的《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改革探索

以应用为导向的《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改革探索一、课程背景《环境工程导论》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环境工程学科的整体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传统的《环境工程导论》课程主要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有必要对《环境工程导论》课程进行改革,以应用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改革目标1. 强化课程实践性。

通过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案例分析和课程设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课程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改革措施1. 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针对传统课程存在的问题,重新设计课程内容,增加实践环节和案例分析,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教学、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教学等。

2. 加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结合。

将课程内容与实际工程案例相结合,引入实际项目模拟和仿真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掌握环境工程的实际应用操作。

3. 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和项目实践。

在课程中设置课程设计和项目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锻炼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评估机制1. 设立多元化的评核方式。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分外,加入实验报告、项目报告、课程设计报告等评估方法,综合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注重学生的反馈和评价。

在课程开设和改革过程中,重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3. 建立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定期进行课程评估和教学督导,不断改进和提升课程的质量。

五、实施效果经过改革,以应用为导向的《环境工程导论》课程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以应用为导向的《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改革探索

以应用为导向的《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改革探索

以应用为导向的《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改革探索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

环境工程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环境管理、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环境评价和环境工程设计等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传统的环境工程导论课程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理论内容过多,实践环节不足,学生对实际应用技能的掌握有所不足。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环境工程人才的需求,我们进行了一项以应用为导向的《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改革探索,以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应用技能,满足社会需求。

一、背景分析1. 课程现状传统的环境工程导论课程主要包括环境工程概论、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监测技术、环境工程设计等内容,以理论为主,实践环节较少。

由于环境工程领域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仅仅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很难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技能和知识。

而且,当前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也要求环境工程人才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

2. 教学目标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课程改革,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环境工程领域的实际需求,增强实践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未来的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改革1.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传统的环境工程导论课程往往是按照知识体系进行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际应用的参与,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我们在改革中引入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实际的环境问题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我们可以通过适当选择一些环境问题案例,如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等,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方案,使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2. 强化实践环节除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我们还在课程中加强了实践环节。

通过安排实地考察、实验操作、模拟设计等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环境工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到污水处理厂、废水处理厂等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环境治理的现状和需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环境类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实践探索研究

环境类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实践探索研究

环境类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实践探索研究一、引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类专业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界的热点。

而环境类专业导论课程则是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一,对于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学科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环境类专业和相关领域知识繁杂、综合性强,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针对环境类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探索研究,以期为该领域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环境类专业导论课程的特点1. 知识的广泛性环境类专业涉及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及相关领域的知识,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环境类专业导论课程需要整合这些学科的知识,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综合性、跨学科性和系统性。

环境问题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焦点,涉及环境类专业的知识一直在不断更新和发展。

环境类专业导论课程需要及时更新知识内容,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科动态,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环境科学和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

3. 实践性要求环境类专业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导论课程需要注重实践性的教学内容设计,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1. 融合课程设计环境类专业导论课程应该融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上要多角度、多层次地阐述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环境问题,并培养其环境问题的整体认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 实践教学组织环境类专业导论课程应该注重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开展。

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实验室实践、社会调查等方式,使学生亲自参与环境问题的解决过程,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和实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和能力提高。

3. 课程资源整合在环境类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设备、网络资源等。

利用实验室设备、数字化教学设备等,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知识内容,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是大学生普遍接触的一门课程,其内容涉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传统的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在教学方法和内容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实践环节不足、教学案例单一等。

随着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对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背景介绍现,以“碳中和”、可持续发展等新课题的出现,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教育部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环境科学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实践能力。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需要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途径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实践能力。

1.2 问题阐述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前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普遍存在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案例分析等问题。

学生接受传统教学方式后往往难以深入理解环境科学的知识,缺乏对环境问题的全面认识和分析能力。

而且当前环境状况的严峻性也要求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更新,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来提高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已成为当前环境科学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阐述】中,我们将重点探讨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所面临的问题,并寻求有效的教学改革路径,以期为环境科学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3 研究意义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意义在于提升学生对环境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和行为习惯。

通过教学改革,可以使环境科学课程更贴近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探索解决环境挑战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环境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环境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环境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发布时间:2021-08-03T16:34:35.65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6卷9期作者:张馨文,张文智,冯成业,杨文浩[导读] 《环境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环境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环境科学基础理论作了探索性研究张馨文,张文智,冯成业,杨文浩(济南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 250022)摘要:《环境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环境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环境科学基础理论作了探索性研究,是环境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方面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环境学》的理论教学应与实验教学、生活中的环境保护知识相结合,合理把握章节之间的衔接,将生态学思想和案例式教学方法融于整个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环境学;教学改革;教学效果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1 课程定位和教学问题1.1课程定位《环境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环境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环境科学基础理论作了探索性研究,它的任务在于揭示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分别从人口与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物理环境、生物环境、人居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了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1]。

《环境学》作为环境相关专业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理解起到基石的重要作用。

1.2教学问题目前,由于环境学课程是以揭示环境基本规律为主线,从人口与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物理环境、生物环境、人居环境、景观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论辩证性较强,抽象难懂[2]。

因此,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环境学原理,往往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学生感受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在讲授环境学原理的同时,没有联系真实的环境问题,故常常印象不深,逐渐对课程失去了兴趣。

以应用为导向的《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改革探索

以应用为导向的《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改革探索
2 《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通过结合工程专业认证的培养目标,从学生“学”的角 度出发,设计适合本专业学生学习目标的课程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环节中的课程设置和实践实习环节教学;从教师 “教”的教学理念出发,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自身服务 社会 的实践 应 用能 力。通 过 调 研和总 结同 类院 校教育 理 念和成果,同时结合本校的专业实际,总结适合地方应用 型高校《环境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如下:
(1)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针对课时内容多、 知识面广、课时有限的特点,在课程讲解上主要针对水体、 大气、土壤、固废和噪音五部分作为重点讲解,突出原理, 对于污染综合治理技术部分则以案例和讨论教学为主。廖 晓 斌 等认为案例 教学 法有助于增强学生 对 课 程 知识的理 解和掌 握,促 进 理 论联 系实际 [2]。选 择 有代 表 性的环 境事 件 进 行 知 识 拓展,如 针对 大气污染的“阅兵 蓝”网络 热 点 环境问题。以专题形式导入课程,分析当前热点环境问题, 有助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因此,加 强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热点问题导入和讨论等教学方
1 《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 系《环 境 工 程 导 论》课 程 开 设在 大 二 第 一 学 期,32学时,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
(1)教学内容量大,教学方法难以优化。作为引导低年 级学生进入环境工程领域的专业引导课程,内容上涉及物 理、化学、生物基础学科知识,《环境工程导论》课程的知 识面广、内容量大,课时却只有32个学时,污染治理工艺和
技术较难理解,全面深入地讲解每个章节困难,难以深入 讲解,而宽 泛的教学 模 式,可能使学生 对 专业 知 识的理 解 脱离实践 应 用,课 堂 缺 乏活力,学习积极性低下等 一系列 负效应。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环境科学概论是环境科学类的基础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介绍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应用,为学生的环境科学学习奠定基础。

由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因而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探讨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1.增加应用实践环节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应该增加与实际环境问题相关的应用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实验室操作、案例分析等方式了解环境污染与治理技术、环境监测方法及环境政策法规等相关知识,并开发出一些小型环境保护项目,让学生从中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2.更新课程内容应当及时更新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内容,增加新的环境问题、新的控制技术和新型污染源,包含新能源、新材料及生物制造等热点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保科学理论水平,使其在新的环保领域中有一定的领悟和理解。

3.强化与环境经济的联系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与资源的有机结合紧密相关,因此环境与经济问题既有冲突也有互补,应该在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理解环境与经济间的关系,关注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间的平衡,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权益意识。

1.倡导探究式学习传统的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多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灌输和笔记记忆,缺乏与环境实践相结合的环节。

应该倡导探究式学习,通过讨论、合作学习和问题解答等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中制定方案、解决问题和汇报成果,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2.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多数环境问题是复杂的系统问题,需要不同专业和领域的人员共同解决。

因此,应该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通过让学生组成小组做课题研究,相互合作、沟通和交流,提高学生在集体中思维和协作能力,加强教学互动性和学生的自主性。

1.应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方式传递信息快速、直观、生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措施。

非环境类专业《环境学概论》课程改革与实践

非环境类专业《环境学概论》课程改革与实践

非环境类专业《环境学概论》课程改革与实践一、教学理念的改革与实践1. 环保意识引导教育环保意识引导教育是当今环境教育的一种流行趋势。

在环境学概论课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当下环境问题的实际,通过引入惨痛的环境案例,以及环保知识的普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绿色消费观,强化环保意识,在生活中积极地采取行动,实现环保目标。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环境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实践课程来进一步加强和深化。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解环境保护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参观环保公益活动、考察环境污染指数、开展环保实验、讲解环保案例等形式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

3. 教育与互联网相融合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教育成为了现代教育的一个必然趋势,而环境学概论也可以融入到网络教育中。

例如,教师可以开设网络课程、创建微信公众号、推出环保应用程序等,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到环境学概论的知识,同时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1. 课堂教学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方法,如投影演示、视频播放、图片展示、微课讲述等形式,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环境学概论的知识更直观、更生动、更深入地了解。

2. 探讨性学习学生是主体,合适的探讨性学习使学生成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者,从而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并形成对环境保护的认知。

对于环境学概论这类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研究报告、案例分析、讨论小组等多种形式,紧密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深度掌握环保知识。

3. 学习体验的激发学生是自己的学习者,他们可以通过学习体验来提升学习热情和动力。

对于环境学概论这门对生活相关性高的课程,可以利用环境保护活动,即使只是进行简单的垃圾分类实践,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进一步掌握环保知识,有效提高教学成效。

总之,环境学概论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是整体环境教育的一部分。

授课者通过灵活地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爱护环境的信念,更好地为环境问题的解决出一份力,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非环境类专业《环境学概论》课程改革与实践

非环境类专业《环境学概论》课程改革与实践

非环境类专业《环境学概论》课程改革与实践随着全球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适应时代需求,越来越多的非环境类专业开始开设《环境学概论》课程,以加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旨在探讨非环境类专业开设《环境学概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一、改革方向1. 强调跨学科性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意味着其需要多学科协作来解决。

因此,非环境类专业开设《环境学概论》课程应强调跨学科性,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法律等多个方面,以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与环境有关的知识。

2. 探索授课模式非环境类专业开设《环境学概论》课程应探索多种授课模式,如讲座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实践教学等,以创造多样化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推动课程的有效传授。

3. 鼓励课程跨院系开展环境问题涉及多学科,因此通过与其他院系合作的方式推动《环境学概论》课程开展,能够创造更好的教学资源和环境,扩大学生的学科视野和知识面,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选择。

二、教学内容1. 环境基础知识环境学概论课程应当涵盖环境基础知识,如自然生态原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这些知识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现代环境问题必不可少的基础。

2. 环境问题全面展示环境问题包含大气、水、土地等方面的问题,如酸雨、水污染、土地流失等。

教师应该用多种形式展示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危害性,并引导学生通过深度挖掘,关注环境问题的多方位和多层次。

3. 环境治理实践通过案例式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和洞察力,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进一步掌握和理解如何保护环境及处理环境问题,从而促进环境保护实践的落地。

三、课程评价非环境类专业开设《环境学概论》课程,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是考验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课程评价,如考试、作业、小组讨论、大型项目等,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结语。

高校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高校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高校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摘要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探索、考核机制4个方面,对本课程教学过程进行探索,旨在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建立环境科学的知识框架,培养和强化环保意识,为高校该课程的教与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学概论;教学;教学实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高等院校在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环境学概论是高校环境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核心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认识专业的启蒙课程,也是很多高校开展环境素质教育的通识课程,是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养成的基础,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引”与“导”的作用[2]。

因此,环境学概论的课程建设对推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环保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应用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由于环境学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学科交叉性强、发展迅速,环境保护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教学内容要不断得到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时代发展,但该课程授课学时较短,这为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笔者根据环境学概论讲授和学习经验,在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为高校该课程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1教学目标定位该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基础课程,而传统的教学目标侧重于课程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对“专业+实践”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目标,既要注重“双基”(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教育,又要注意树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现代教学观念,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深植正确的环境观,在渐进的课程中强化专业素养,在主动探究中创造自我发展方向,在互动成长中培养实践能力,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知识、方法、能力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是目前的主要教学目标。

关于《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关键词:环境科学导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环境科学是一种多学科到跨学科的科学体系所组合成的新兴学科,也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

在当今世界,环境保护教育受到了各国高等教育的普遍重视,环境类专业也得到了空前发展。

《环境科学导论》是高校环境科学和其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也是环境专业本科生所接触到的首门专业性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理论铺垫和知识储备的作用,所承担的教学使命远远超出了介绍环境基础知识本身。

然而,随着环境理论与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代专业人才培训的需要。

因此,开展此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探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设置现状与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环境类专业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的发展前景良好,并希望毕业后能够继续深造以及从事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工作岗位。

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对环境类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甚至是认识极其模糊;随着年级增长,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对就业前景不乐观,丧失奋斗目标等。

《环境科学导论》作为面向环境专业开设的首门专业必修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为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整体性了解,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到环境保护的基础性知识,以及环境防治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打开探索环境保护领域的兴趣之门。

目前,大部分高校将这门课程开设在第三或第四学期,而第一、第二学期则以基础课程为主,完全不开设环境专业课程,这种教学模式固然符合教学规律,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比如:许多学生在大一、大二时对环境科学专业了解甚少,对专业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与目标、专业特点、前景及专业发展方向等感到困惑。

因此,建议将《环境科学导论》这门课程开设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便于学生培养专业兴趣,增加专业认识,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好地起到“引”和“导”的作用。

此外,由于该课程属于导论性课程,讲的内容不能过于简单笼统,也不能过于复杂深入,避免重复后面课程的学习,这使得在学时安排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学导论》课程改革探讨
发表时间:2018-12-26T11:02:33.950Z 来源:《建筑模拟》2018年第28期作者:周红菊
[导读] “环境学导论”是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环境学的兴趣具有意要的意义。

周红菊
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北衡水 053000
摘要:“环境学导论”是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环境学的兴趣具有意要的意义。

由于“环境学导论”中不仅包括丰富的实践知识,还有许多新的概念和思想,对之前从未接触过环境生态工程相关专业知识的学生而言,因其内容较为抽象、复杂,导致在理解和掌握上存在较大的难度。

因此,加强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对于更好地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环境学导论;教学方法;实践
环境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种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交叉学科体系所组合成的新兴学科。

跨学科研究既是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解决日益复杂的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

《环境学导论》是高校环境科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也是环境专业本科生所接触到的首门专业性课程。

是同学对自己专业产生认知,了解环境学学习的基本理论,掌握环境学基础知识,并进一步学习各部分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明确教学改革目标
作为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入门学科,“环境科学导论”是引导学生接触和认识本专业的指明灯,为学生的后期专业学习做铺垫,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运用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医学、工程学、数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

所以,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作为一门基础课程,“环境科学导论”同样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因此教学改革需要结合整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以理论教授和意识培养为主,掌握环境科学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此外,还应该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力求学生全面发展,为专业技能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改革
“环境科学导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应用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形成与有关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许多分支学科。

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学时的限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讲授所有相关知识,所以因材施教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学生的关注点及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详略选择,尽量做专题讲授,突出重点、热点、难点。

教学实践表明,按专题进行备课和讲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统一、不变思想在于让学生建立环境意识,将环境科学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

此外,随着不同科学的快速发展,原有的教学内容已无法匹配当前的环境科学发展,也无法应对当前出现的新的环境问题,因此,本课程应该做到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期刊、书籍等,把国内外在环境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环保政策以及当前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都引入教学内容之中,做到与时俱进,学习新的理论和技术应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

三、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1、案例分析法。

围绕着环境热点问题,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导入课程内容,在讲授理论内容之前,我们先从身边或历史上公认的环境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此时再导入理论讲授,所讲内容既有针对性又不显得枯燥,也能激发学生对环境科学理论和知识的探讨兴趣,并在有些章节中要求学生自己制作环境问题案例和讲课,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础知识教学与学科前沿讲座相结合。

课堂教学中紧密结合学科前沿进展进行介绍。

本专业教师多数都承担着研究项目,结合教师的科学研究成果,向学生介绍最新环境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同时组织学生参加专家学者来学校开展的各种相关的讲座,以便学生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开展学习讨论或辩论,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例如“气候变化”这一全球环境问题,可以从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等多角度去分析该问题。

此外,要积极关注国家政策,及时向同学传递信息并鼓励他们做一些政策宣传,提高自身与公众的环保意识。

另外,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件设计与制作。

按照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要求认真组织教案,教学内容达到图、文、声并茂。

采用多媒体音像教学条件播放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片;采用PPT 电子教案,更新内容、应用最新资料容易、方便,实现无纸化,节约了资源。

构建网络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

随着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立,环境学导论课程构建了网络教学交流平台。

一是通过班级QQ 群的方式在网上组织学生讨论;二是教师采用提供大量参考资料或者资料名称和搜索途径给学生的方式,由学生自行查找,再组织课堂讨论的方式扩充教学内容。

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环境学导论课程学习的开放性。

4、实践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环保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环境问题,收集分析资料结合课堂讲授的问题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

让学生留意垃圾运输车收集垃圾的路线、垃圾箱的设置是否合理、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垃圾填埋场,观察整个垃圾处理流程。

结合调查、参观,再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这种灵活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对相关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

5、优化教学评价与考核。

以健全学生课外学习体系作为突破口,以改革作业内容和形式作为基本点。

一是强化预习性作业。

教师精心设计预习性作业,并在教学组织前布置给学生。

二是提高实践性作业比重。

实践性作业一般包括实习、观摩、调查等形式,教师根据课堂的性质、特点及学生的实际需要科学确定实践性作业,并通实习报告、调研报告等形式进行检查督促。

三是增加巩固提高性作业的数量。

健全课外学习体系,增加巩固提高性作业的数量,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同时,增加以研究、拓展为主要内容的提高性作业数量,通过练习题、读书笔记、论文、实习报告等形式进行检查督促。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要立足国情,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已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瓶颈。

因此,“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的设置,无论是作为环境生态专业的专业课还是非专业学生的选修课,它的意义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的重要性会
越来越突出。

通过对“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多方式、多层次地开展教学工作,加强学生对于理论技术知识的掌握,在实践中深刻理解环境问题的根源、解决途径和技巧,使学生既能在理论知识的创新上更进一步,更能应对当前的环境问题,成为新时代的专业环保人才。

参考文献:
[1] 曾丽璇,张秋云,吴宏海“. 环境学导论”课的教学实践和思考[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3,12(2):9-10.
[2] 邹农俭. 跨学科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J]. 浙江社会科学,2012(1):2-7.
[3] 罗斯. 关于《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28):10.
[4] 韦新平. 化学观念与促进观念建构的教学研究述评[J].化学教学,2014(9):20-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