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

合集下载

郭锡良《古代汉语》(修订本)课后习题详解

郭锡良《古代汉语》(修订本)课后习题详解

目录分析
练习一 练习二
练习三 练习四
练习五
练习六
作者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郭锡良《古代汉语》(修订本)课后习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郭锡良《古代汉语》(修订本)课后习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古代汉语》(修订本)课后 习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古代汉
语修订
习题

锡良古代
汉语修订

本习教题材
单元
分析
郭锡良
内容摘要
本书参考大量古代汉语相关资料,对郭锡良《古代汉语》(修订本)教材每章(单元)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 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课后习题答案多次修改,非常标准。

(完整word版)郭锡良本《古代汉语》考试题库

(完整word版)郭锡良本《古代汉语》考试题库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考试题库古代汉语试题·一一、填空(20分)1、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

谦称代替第人称,尊称代替第人称。

2、文学学家主要凭来辨析本义。

从造字方法上来看,最能反映本义。

形声字的和本义亦有密切关系.3、《经籍籑诂》由清代等编纂,这是一部专门收集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全书共分为卷。

4、“比类合谊,以见指为"是许慎给“六书”中下的定义。

2、“鹿、逐、鼎、甘”四字中,会意字是 .3、“难"本是鸟名,后用来表示不容易,这种情况在“六书”中属于。

4、“荆”是个形声字,它的形符是。

5、“哲一喆、奉一俸、后一後"三组字中,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

6、把中古三十六字母按发音部位的不同分出的五个类别是__、__、__、__、__。

7、研究上古声母得出上古只有舌头而无舌上音结论的是清代的学者。

8、“从”意为“跟随”时,音cóng;用作使动词时,音 zòng 。

这种改音别义的方法叫。

9、当一首七言律诗首句的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时,其领联对句的平仄应是 .10、三十六字母中,舌头音指,舌上音指。

二、简答题(40分)1、同中古声母相比,上古代汉语声母的何不同特点?各举例说明。

(5分)2、什么叫“读破”?怎样看待读破?(5分)3、下列各句中“字”的意义是怎样引申的?请用示意图表明它们之间的引申关系(5分)A、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

B、仓颉之初作书,盖依声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C、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

D、搜奇扶怪,雕镂文字。

E、二兄早逝,奉嫂字孤,恩礼兼尽。

F、高丽国王王治请婚于辽,辽许以东京留守萧恒德女字之.G、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4、区别下列各组字在古书中表意上的差异(5分)(1)后:後(2)征:徴(3)余:馀(4)丑:醜5、请说明章炳麟、黄侃、曾运乾在上古声母的研究上有何特点.(5分)6、中古声母演变为现代普通话声母,主要变化是什么?(5分)7、古人名、字之间常有同义、近义关系,请举三例说明之。

古代汉语答案(郭锡良版教材)

古代汉语答案(郭锡良版教材)

练习二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

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

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

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

《说文解字》:“及,逮也。

”“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说文解字》:“疾,病也。

”“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

“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

这就叫做词类活用。

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

”“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1.两者表达的含义不同。

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

2.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

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

三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1.“于”字被动句式2.“为”字被动句式3.“为……所”被动句式4.“见”字被动句式5.“见……于”被动句式6.“被”字被动句式四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都不是判断词。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一)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一)

《古代漢語》(郭錫良本)參考答案練習一一查閱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辭源》修訂本)中所屬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亞(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嚴(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麽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書(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貳(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幹部)術(行部)按:繁體字“隣”與“鄰”爲異體字,都簡化作“鄰”。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辭源》修訂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辭源》中各有幾種讀音?兩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讀什麽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種讀音,在《辭源》中有4種讀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還引了《集韻》的一條注音“乎監切”(讀音爲xián)。

“行窳”的“行”讀xíng。

三從《詞詮》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虛詞在句中的意義:1.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列子·湯問》)曾,副詞,乃、竟。

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范仲淹《岳陽樓記》)則……則……,承接連詞,表文中對舉關係,就、那麽。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既,時間副詞,表過去,已經。

4.或圓如簞,或方似笥。

(《水經注·巫山、巫峽》)或,無定代詞,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水經注·巫山、巫峽》)自,假設連詞,苟、如果。

常“自非”連用。

6.廣袤豐殺,一稱心力。

(白居易《廬山草堂記》)一,副詞,皆、都。

四什麽是六書?每類主要特點是什麽?分別列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字各五例。

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是古人對漢字的形體構造與使用規律所作的理論總結。

象形的主要特點是字形像它所表達的事物之形,是以簡單的線條把事物的輪廓或具有特徵的部分描畫出來。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二)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二)

《古代漢語》(郭錫良本)參考答案練習二一、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的詞哪一個是本義,哪一個不是?請說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處,本文改爲下加點)。

1.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左傳·曹劌論戰》)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鄙”在第二句中義爲“邊邑”。

從字形看,其意符爲“邑”,舊注訓爲“邊”,字義與字形相合,是本義;在第一句中義爲“淺陋”、“見識短”,爲引申義。

2.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左傳·齊桓公伐楚》) 備欲呼魯肅等共、會語。

(《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義爲“供給”, 從小篆字形看是兩手捧物形,字義與字形相合,是本義;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詞“共同”義,是引申義。

3.故不能推車而及、。

(《左傳·鞌之戰》) 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

(《左傳·鞌之戰》)“及”在第一句中義爲“趕上”。

從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隻手抓住了一個人。

《說文解字》:“及,逮也。

”字形與“趕上”字義相合,與《說文》釋義相合,是本義;在第二句中義爲“到”、“至”,是引申義。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史記·孫臏》) 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

(《三國志·華佗傳》)“疾”字在第二句中義爲“病”。

《說文解字》:“疾,病也。

从疒 ,矢声。

”字形以及《說文解字》釋義與“病”義相合,是本義;在第一句中義爲“快”、“急速”,是引申義。

5.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左傳·莊公十年》) 騫因與其屬亡鄉、月氏。

(《漢書·張騫傳》)“鄉”在第一句中義爲“鄉里”、“同鄉”。

“鄉”字甲骨文像兩人對食之狀,上古時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義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謂“家鄉、鄉里”, 在第一句中是本義;在第二句中義爲“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義。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

《古代漢語》(郭錫良本)參考答案練習五一、解釋下列名詞:四六:文體名,也稱“四六文”,就是駢體文。

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的句子,世稱駢四儷六。

此文體形成于魏晉時期,南北朝時期成爲文章的正宗,唐代稱爲“時文”,晚唐至明稱“四六”或“四六文”,清代始稱駢體文。

其語言特點是:駢偶、“四六”、平仄、用典和藻飾。

工對:駢體文和近體詩中的一種對仗,因其對得工整,故稱“工對”。

它要求在對仗中用相同“事類”的詞語相對,即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理,動物對動物,植物對植物等。

律賦:唐宋時科舉取士所採用的駢賦,要求平仄對仗,並限定韻字,因此又叫做律賦。

律賦大都內容貧乏,文字呆板,毫無生氣,在文學上沒有多少價值。

互文:古代修辭方式的一種,也叫“互文見義”,或簡稱“互見”。

其特點是上下文義互相呼應、互相補充。

二、簡述賦體的演變和各種賦體的特點。

賦體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産生了四種主要形式:騷賦、古賦、駢賦和文賦。

騷賦産生于漢初,由楚辭演變而成,其寫作類比《楚辭》,如賈誼的《吊屈原賦》。

這種賦體在形式上同楚辭相似,也以“兮”字入句;其內容則重在“寫志”而不重在“體物”。

古賦是指騷賦以外的漢賦,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

這種賦體往往可分爲三部分。

開始有段近似序的散文。

中間常用問答的形式,篇幅也較大,極力鋪陳誇張;韻文中夾雜散文,用散文敍述,用韻文描寫。

結尾再用一段散文,發些議論,以寄託諷喻之意,類似楚辭的“亂”或“訊”。

古賦在句式上一般不再用“兮”字,主要是四言和六言,雜以三言和五言。

古賦在六朝時期發展成爲駢賦,如江淹的《別賦》。

這種賦體一般都是四六句,且講究對偶和平仄,堆砌典故。

實際上,駢賦等於有韻的駢體文,既具有駢體文的一般特點,又體現出賦鋪陳誇張的特色。

另外,駢賦到唐宋時期,科舉中要求平仄對仗,並限定韻字,因而又稱“律賦”。

文賦是受古文運動的影響而産生的。

唐宋古文家在賦的創作上,極力摒棄駢儷之習,通篇貫串散文的氣勢,重視清新流暢,在藝術形式上給賦體注入了新的活力,並創作了一些具有較高文學價值的文賦,如蘇軾的《赤壁賦》等。

郭锡良古代汉语练习题

郭锡良古代汉语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1.《康熙字典》【答案】:《康熙字典》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汉语辞典。

由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及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担任主编,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

《康熙字典》以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差不多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是古代汉语的学习者必备的工具书。

2.《说文解字》【答案】:《说文解字》是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训诂学家许慎编撰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简称《说文》。

它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造字法上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六书”学说。

两千年来,《说文解字》是文字学上的首创之书,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3.小篆【答案】: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推行的文字。

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秦始皇“书同文”,推广小篆的政策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

— 1 —4.反切【答案】:反切是中国传统注音法中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有时单称反或切。

用反切注音时,被注音字称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

反切的基本原则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例如“坛,徒干切。

”5.拗救【答案】:拗救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为解决不合格律问题的一种方法。

中国的古代的近体诗诗律中平仄都有严格要求。

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也称“救平”,但注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

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律诗的拗救主要分为三种类型:①仄平脚句型的孤平自救,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平平仄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仄仄平平仄平”;②仄仄脚句型的相邻拗救,即五言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为“平平仄平仄”,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③平仄脚句型的对句拗救,即五言的双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的双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三)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三)

《古代漢語》(郭錫良本)參考答案練習三一、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是什麽關係?古代的“姓”和“氏”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姓是一種舊的族號,在古代有“別婚姻”的作用,而且它是不能改變的;而氏是姓的分支,往往隔一兩代甚至本人就可能改變。

上古時期,姓也是區分階級地位的標誌,貴族有姓,平民無姓。

戰國以後,人們往往以氏爲姓,姓和氏逐漸合而爲一。

到了漢代,通稱爲姓,而且自天子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

另外,由於姓是用來別婚姻的,所以在戰國以前,男子只稱氏,而女子卻必須稱姓。

古人有“名”,有“字”,二者都是古人的名字。

舊說上古時期嬰兒出生三個月由父親命名,男子二十歲成人舉行冠禮時取字,女子十五歲許嫁舉行笄禮時取字。

“名”和“字”之間往往在意義上有同義或相關聯的關係。

上古時期,名和字連著說時,通常是先稱字,後稱名;對平輩或尊輩則不能稱名,只能稱字,甚至連字都不能稱(如對父母),弟子自稱也稱名,弟子當著老師稱呼其他弟子也稱名。

二、簡述歷代中樞機構的變化。

我國古代的中央官制,影響較大的是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秦漢以前,我國還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官制。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設三公九卿,組成中樞機構。

三公即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是中央最高軍政長官。

九卿是中央行政機關的長官,即奉常、郎中令、衛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制粟內史、少府。

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制粟內史管的是政務,其餘六卿管的是皇帝宮廷的事務。

以九卿爲主的各中央行政長官都各有屬官。

九卿之外,還有一些比較重要的中央行政長官,如中尉、將作少府等。

漢初沿襲秦制。

武帝時廢去太尉,改爲大司馬。

西漢末年又把丞相改稱大司徒,禦史大夫改稱大司空,與大司馬合稱“三公”(又稱三司),都是宰相。

漢代九卿中的名稱也有變化。

另外還有所謂加官,即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職。

大臣得到加官,就可以經常接近皇帝。

到東漢時,三公已無實權,尚書機構尚書台(即台閣)反而成爲實際上的宰相府了。

魏文帝時,把權勢過大的尚書台改爲週邊的執行機構,另設中書省,參掌中樞機密。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古代汉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语言课程,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提供郭锡良版《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知识。

一、选择题1、下列哪个词语不是指古代的官员?() A. 大人 B. 老爷 C. 郎中 D. 小人2、“桂冠”是指什么?() A. 月桂 B. 牡丹 C. 玫瑰 D. 茉莉3、“杏脸桃腮”形容的是哪个部位的美丽?() A. 眼睛 B. 嘴巴 C. 脸庞 D. 脖子二、填空题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出自哪位诗人的哪首诗?2、《左传》是记录哪一时期历史的史书?3、“楚河汉界”是指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时期?三、解释题1、请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金风送爽2、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含义:欲速则不达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四、论述题1、论述《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有何不同?2、请论述汉语中的“南腔北调”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汉语的影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 小人2、A. 月桂3、C. 脸庞二、填空题1、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2、《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历史的史书。

3、“楚河汉界”是指中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时期。

三、解释题1、金风送爽:秋风带来凉爽的感觉。

2、欲速则不达:一味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

3、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时,不出远门去,如果非出远门不可,必须告知父母确切的行踪。

四、论述题1、《关雎》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主题较为单一;而《蒹葭》除了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外,还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主题更为丰富。

2、“南腔北调”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地域和方言的影响,导致汉语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出现了差异。

这种现象对汉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增加了人们之间的交流难度。

《古代汉语》考题集与参考答案《古代汉语》是语言学领域的一门重要课程,其考试内容一般包括音韵、文字、语法、修辞、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完整版)古代汉语郭锡良版下册课后练习题答案

(完整版)古代汉语郭锡良版下册课后练习题答案

练习四一解释下列名词: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

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

所选古文大部分是应用文,而且多数选文社会意义不大。

《古代汉语》上下册课后习题答案(全网最全-精心整理)

《古代汉语》上下册课后习题答案(全网最全-精心整理)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正文A.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

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

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简答题1. 简述汉语工具书的常见编排和检索方法。

答:(1)音序法。

是根据汉语语音系统编排和检索工具书的方法,它包括韵部排检法、注音字母排检法、汉语拼音方案排检法三种。

如:《广韵》按206韵排列,《佩文韵府》《经籍籑(zhuan,第四声)诂》等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树达的《词诠》按照注音字母排检。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排检。

(2)形序法。

是按汉字的结构以及形体特征编排和检索工具书的方法。

具体可以分为:部首法、笔画笔顺法、四角法等。

如许慎的《说文解字》最早按部首排列,全书分为540部。

《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都是采用笔画排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按照四角排检。

(3)分类法。

是根据工具书所收容的意义畴、性质特征等分类加以编排和检索的方法。

书目索引、类书政书、年鉴手册等多按此编排。

如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就是分类加以编排的,全书分19类。

2. 简述隶书的特点。

(存疑)答:隶书分隶和汉隶两种。

隶是代运用的隶书,也称“古隶”;汉隶又称“今隶”,是在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

隶书于篆书相比,发生了极大变化。

一是汉字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偏旁简化,形体合并;二是将小篆圆转弧形的笔画变成了方折平直的笔画,基本上摆脱了象形的特点。

可以说,隶书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山岭,即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

3. 通假和假借二者有何异同?试举例说明。

答: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即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来的字。

通假字和假借字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同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

如“甚矣,汝之不惠”,其中“惠”通“慧”;又如“来”,本义是小,借作来往的“来”。

它们二者的区别是:一、通假字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课后题及其答案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课后题及其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古代汉语》练习二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左传"曹刿论战》)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

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

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左传"齐桓公伐楚》)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

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

(《左传"鞌之战》)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左传"鞌之战》)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

《说文解字》:“及,逮也。

”“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史记"孙膑》)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

(《三国志"华佗传》)《说文解字》:“疾,病也。

”“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汉书"张骞传》)“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

“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最新大学《古代汉语》上下册课后习题答案(全网最全-精心整理)

最新大学《古代汉语》上下册课后习题答案(全网最全-精心整理)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A.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完整word版)郭锡良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郭锡良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 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古代汉语上下册(郭锡良)

古代汉语上下册(郭锡良)

第一单元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zhe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花脑袋),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xiao(呼叫)。

是炎帝之少女(小女儿),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in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黄河)。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赛跑),入日;渴,欲得饮(喝的水),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遗弃了他的手杖,化成桃林。

蝜蝂传11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zhi仆pu(跌倒)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

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

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

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

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

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象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

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

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

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郭锡良古代汉语(下)课后答案

郭锡良古代汉语(下)课后答案

郭锡良古代汉语(下)课后答案练习四一解释下列名词: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

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题1. 简述汉语工具书的常见编排和检索方法。

答:(1)音序法。

是根据汉语语音系统编排和检索工具书的方法,它包括韵部排检法、注音字母排检法、汉语拼音方案排检法三种。

如:《广韵》按206韵排列,《佩文韵府》《经籍籑(zhuan,第四声)诂》等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杨树达的《词诠》按照注音字母排检。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排检。

(2)形序法。

是按汉字的结构以及形体特征编排和检索工具书的方法。

具体可以分为:部首法、笔画笔顺法、四角号码法等。

如许慎的《说文解字》最早按部首排列,全书分为540部。

《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都是采用笔画排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按照四角号码排检。

(3)分类法。

是根据工具书所收内容的意义范畴、性质特征等分类加以编排和检索的方法。

书目索引、类书政书、年鉴手册等多按此编排。

如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就是分类加以编排的,全书分19类。

2. 简述隶书的特点。

(存疑)答:隶书分秦隶和汉隶两种。

秦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也称“古隶”;汉隶又称“今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

隶书于篆书相比,发生了极大变化。

一是汉字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偏旁简化,形体合并;二是将小篆圆转弧形的笔画变成了方折平直的笔画,基本上摆脱了象形的特点。

可以说,隶书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山岭,即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

3. 通假和假借二者有何异同?试举例说明。

答: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即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来的字。

通假字和假借字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同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

如“甚矣,汝之不惠”,其中“惠”通“慧”;又如“来”,本义是小,借作来往的“来”。

它们二者的区别是:一、通假字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

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

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

如“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郑伯克段于鄢》),“锡”通“赐”。

而假借字是没有本字的同音假借。

如“东”,本指囊橐(tuo 第二声),借作方位名词“东”的书写形式,借完后,字形上仍然只有一个“东”,属于一个字范围内的使用问题;二,假借本身虽不直接产生新字,但却可以产生新义。

上面所举的“东”,字虽仍是一个,意思却是两个了:口袋,东(方位词)。

又如“自”,本义指鼻子(《说文》:自,鼻也,象鼻形)。

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产生了新义。

通假字则没有这种功能,“甚矣!汝之不惠”,“惠”在这里作“智慧”讲,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后,仍作“贤惠”讲,并没有产生新义。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通假字、假借字二者虽有其“同音代替”的共性,更有其明显的区别:假借是本无其字而借用同音字来代替,一经借用,便长期替代;通假是本有其字,而临时偶尔借用同音字来替代,语言环境变了,通假字也就不复存在。

假借字产生新义,通假字则不然。

可见通假字与假借字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包容关系,应把它们区别开来,不能混为一谈。

【通假与六书中假借的不同:六书中的假借,东汉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解释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即造字的时候,没有为语言中的某个词另造一个新的形体来记录它,而是在已经造好的字中,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现成汉字来记录。

假借字所记录的多是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词。

不同:(1)六书中的假借,是借用同音字来写意义抽象、难以用象形法造字的词,所谓“本无其字”;用字通假是已有本字,临时借用同音字来代替,特点是“本有其字”;(2)用字通假一般是暂时的借用,而六书假借往往是长期的,甚至是久借不还。

】4. 举例说明古今字和异体字的异同。

(寻找例子)答:古今字指的是一种纵向的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

异体字指的是在任何情况下,只是字形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的字,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而词义不发生歧义。

相同点:都属于异字同词现象。

不同点:(1)从产生时间上来看,古今字产生有时间先后,而异体字则一般是共时的;(2)从读音上来看,古今字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异体字的读音是完全相同的。

(3)从意义上来看,异体字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而不造成歧义。

但古今字的古字和今字的意义不是完全对等的。

5. 词义引申的类型有哪几种?举例说明。

答:从词的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看,词义引申的类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直接引申,一类叫间接引申。

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例如:“城”的本义是“墙”,“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都城”是指都的城墙,这是“城”的本义,后来由“城墙”直接引申为城市的意思。

间接引申是指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在许多情况下,本义和引申义不是直接关系,而是间接关系。

例如,“朝”的本义是早晨,引申为“朝见”的“朝”,由朝见再引申为朝廷,由朝廷再引申为朝代。

【(一)连锁型连锁型引申,是词义的线型引申,由甲义引申为乙义,再由乙义引申为丙义,如此环环相扣,单方向发展。

如:理的词义由治玉→纹理→条理→道理(二)辐射型所谓辐射型引申,就是以某一意义为引申中心,向四面辐射引伸出众多不同的词义。

连锁型引申是词义的线型引申,而辐射型可称为面型引申。

如节的本义为竹节,经过发展,之后词义如下所示:(三)综合型综合型引申就指上面两种引申方式的交叉总和,情况要复杂一些,大凡义项较多的词,其意义的引申方式几乎都是综合型引申的。

如“解”字:】6. 词义演变的结果有几种意义类型?试举例说明。

答:【(一)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人”“牛”“羊”等;(二)古今意义完全不同,如“该”古代的常用意义是“完备”,在现代汉语中“该”的常用意义是“应当”;】(三)还有相当数量的常用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各种不同之处,其主要分为两类:1.范围上的差异。

(1)词义扩大,【词义从】如:菜,古代专指蔬菜,不包括肉类、蛋类在内;(2)词义范围缩小,如:瓦,今天主要指盖房顶用的建筑材料,而在古代,纺锤也可以叫做“瓦”,还可以说是“瓦锅”,“瓦”的古义相当于现在说的“陶器”;(3)词义转移,如:暂,汉以前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而现在是暂时的意思。

2.感情色彩的差异。

(1)褒贬色彩不同。

第一,古褒今贬,如:爪牙:古代是指得力的助手,而今义则是指走狗;第二,古贬今褒,如:锻炼:在古代除了冶炼的意义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锻炼完全是褒义,“劳动锻炼”“思想锻炼”等;第三,古中今贬,如:谤:古义是在背后议论或批评别人的短处,而今义则是指诽谤;第四,古中今褒,如:牺牲:古义是指祭祀用的牲口,今义则是指为正义的事业献身;(2)轻重色彩上的不同。

第一,古轻今重,如,诛:最初只有责备的意思,后来发展为杀戮的意思,意义加重了;第二,古重今轻,如,感激:古义是激愤的意思,而今只是感谢的意思,意义要轻多了。

7. 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分析词的本义(举例说明)?答:(1)分析字形,推断本义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互有联系,这里的字形,指的是小篆及小篆以前的古文字形体。

如:题:由它的义符“頁”,可知它的本义与头部有关,故可以确定“额”是“题”的本义;(2)通过语音,推断本义有些字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有联系,形成一组同族字或同源字。

如:径、经、茎、胫,都有“长”的意思,所以字根“ ”的本义是“细而长”。

此种方法只适用于有共同语源的词。

(3)归纳文献材料,求证本义救:《说文》:“止也。

从攴(po 第一声)求声。

”这个解释是正确的,但我们看不出“止”和义符“攴”有什么必然的关系。

归纳文献用例如“救火、救急、救灾”等知“救”表示止住危急或灾难义。

8.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哪几种类型?试举例说明。

(存疑)答:第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上古汉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

【1.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宾语一般也要放在助动词前面;2.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时,也要放那个在介词前面。

】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怨?”正常语序应该是“敢愿谁”;“敢问何谓也?”的正常语序应该是“敢问谓何”。

第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这一类宾语前置包含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全句必须是否定句,例如:“吾爱之,不吾叛也。

”“不吾叛”就是“不叛吾”;“领国未吾亲也。

”就是“未亲吾”。

第三,宾语用代词复指。

为强调宾语,将宾语前置,并在前置宾语与动词之间加“是”、“之”等代词复指。

例如:“将虢(guo 第二声)是灭,何爱于虞?”“将虢是灭”就是“将灭虢”。

还有“惟(唯)……是(之)……”形式,例如:“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唯敌是求”就是“求敌”。

此外,还有凝固格式“是之谓”、“此之谓”,例如“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

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正常语序应该是“吾与谁归”。

9. 举例说明名词作状语的意义类型。

答:第一,表示方位或处所。

例如:“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北:向北;“蜀太守以下郊迎”郊:在城郊;第二,表示工具或依据。

例如:“失期,法皆斩。

”法:按照法律;第三.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第四,表示比喻。

例如:“嫂蛇行匐伏。

”“蛇行”的意思就是“像蛇一样地爬行”。

【另外,名词作状语在现代作为合成词的造词规则之一还有所存留。

例如:笔直(像笔一样的直),雪白(像雪一样的白)。

】10.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区别。

(存疑)答:词类的活用是非固有的,临时的,偶然的;词的兼类是固有的,固定的,经常的。

所以:(1)词的活用是临时性的,词的兼类是长期性的;(2)词类活用一般情况下只在上下文中对词产生影响,词的兼类是固定的,词有固定的义项。

11. 举例说明古汉语的被动句类型。

答:第一,有没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意念被动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不过古代汉语更为常见。

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第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1)“于”字句。

【产生于西周金文。

】例如:“郤(xi 第四声)克伤于矢,流血及履。

”(2)“为”字句。

【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可以引进施事者,也可以不引进施事者,引进动作行为施事者的“为”是介词,不引进动作行为施事者的是表示被动的“为”是助动词。

】例如:“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前者是介词,后者是助动词。

(3)“见”字句。

【用助词“见”,表示的被动句,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

不能引进施事者。

】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4)“为……所”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