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神经系统基础知识点及图解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包括: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外周神经系统:外周得神经纤维、神经节

神经组织主要含有两大类细胞:

→神经细胞(神经元)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系统得辅助成分,比神经元多,主要起支持、营养、保护作用

神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得调节、突出间隙递质得清除、神经元葡

萄糖供应得调节、形成血脑屏障

→少突胶质细胞:形成髓鞘,包括外周雪旺细胞

→小胶质细胞:就是具有吞噬功能得免疫细胞

神经元

神经元得结构:

→胞体:含有神经细胞特有得

→Nissl体:尼氏小体内充满着核糖体,就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得中心,

→神经原纤维:由直径不等得微管与微丝组成,神经元得胞体与突起中都含有

神经元纤维,起着细胞骨架得作用。

→突起:→树突

→轴突

神经元得特点:除嗅神经核海马得齿状回等极少数特异脑区得神经元外,哺乳类神经元从胚胎发育开始得高峰期之后不再出现增殖与分裂。在许多情况下,她们得体积却显

著增长。寿命很长,到年老时才开始逐渐死亡。

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神经元得轴突与长得周围支得外面通常包有髓鞘与神经膜,称为神经纤维,可分为:

→有髓神经纤维:轴突被髓鞘与神经膜包被

→无髓神经纤维:轴突仅被神经膜包被

郎氏节:有髓神经纤维两髓鞘之间得缺口,此处轴突膜裸露。

周围神经得髓鞘就是由雪旺细胞环绕轴突所形成得同心圆板层结构,留在外面得雪旺细胞核与质膜就就是神经膜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有髓神经纤维得髓鞘就是由少突胶质细胞得突起形成。少突胶质细胞可伸出几个突起,形成几个相邻轴突得髓鞘。以较小得胶质细胞数,来满足众多中枢髓鞘生成得需要,因此节省了空间。

神经调节得实例

屈肌反射:→手指碰到钉子,立即抬起被扎得手指以躲避疼痛刺激

→皮肤得破损被翻译为神经信号,通过腿部得感觉神经上传到脊髓

→在脊髓,这一信号被传递给中间神经元:

→其中某些中间神经元与大脑痛觉中枢联系,上传得信号在此被神经元

感知为痛

→另一些神经元与控制腿部肌肉得运动神经元联系,使手指回缩

神经冲动得产生极其传导机制

静息电位得产生机制,动作电位得产生机制、传导机制,静息电位得重建机制

生物电得产生依赖于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得不均匀性与膜对离子严格得选择透过性。

静息电位

定义:静息电位就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得外正内负得电位差。由于这一电位差存在于安静细胞膜得两侧,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或膜电位。

形成机理:→静息电位产生得基本原因就是离子得跨膜扩散,与钠- 钾泵得特点也有关系。

→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状态下,膜对K+通透性大, K+顺浓度差向

膜外扩散,膜内得蛋白质负离子不能通过膜而被阻止在膜内,结果引起膜外正电

荷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负,产生膜内外电位差。

→这个电位差阻止K+进一步外流,当促使K+外流浓度差与阻止K+外流得电位差

这两种相互对抗得力量相等时,K+外流停止。膜内外电位差便维持在一个稳定

得状态,即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定义:神经元从静息状态转为活动状态时,膜两侧原来得外正内负极化状态被打破,产生一种快速得、可逆得、短暂得膜内电位相对于膜外电位为正得反极化状态。

特征:在同一细胞内,动作电位得大小与持续时间总就是一致得,并且在沿轴突传导时,幅度不会衰减。

形成过程:→≥阈刺激→细胞部分去极化→Na+少量内流→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正反馈(Na+爆发性内流)→基本达到Na+平衡电位(膜内为正膜

外为负,峰值,因有少量钾离子外流导致最大值只就是几乎接近钠离子平衡电

位)(形成动作电位上升支)。

→膜去极化达一定电位水平→Na+内流停止、K+迅速外流

(形成动作电位下降支)。

形成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Na+内流所致: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对Na+得通透性增

加,Na+顺浓度梯度及电位差内流,使膜去

极化,形成动作电位得上升支。

→动作电位下降支——K+外流所致:Na+通道失活,而K+通道开放,K+外流复极

化形成动作电位得下降支

→钠钾泵得作用,将进入膜内得Na+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多余得K+泵入膜内,恢

复兴奋前时离子分布得浓度

神经冲动(动作电位)在轴突内传导得机制:

→动作电位在无髓神经纤维中得传导:

→在动作电位前面,局部电流将轴突外表面得正电荷带走,同时又将这些正电荷注入轴突膜内表面。其净效应就是使动作电位前沿得轴突膜立即去极化达到阈值,激活该区域得Na+通道,Na+顺浓度梯度及电位差内流,动作电位产生

→此动作电位又影响下一个邻近区域,使之趋向阈电位,按照这样得传播方式,动作电位从起点轴丘传播到轴突末梢。

→动作电位在有髓神经纤维中得传导:

→在有髓神经纤维得郎飞结处,Na+通道得密度比在无髓鞘神经纤维轴突大100倍左右,因此郎飞结处得阈值更低

→由动作电位产生得局部电流使郎飞结去极化而达到其阈电位,在结区产生再生性得Na+内流及动作电位

→去极化局部电流又移向下一个郎飞结,在那里引起下一个动作电位

→郎飞结跳跃式传导。

神经系统结构

一些常用术语:

灰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胞体与树突聚集之处。在新鲜标本上,其色泽灰暗。

白质:神经纤维聚集之处,因其外面包有髓鞘,色泽亮白。

髓质:位于皮质深面得白质

皮质:大、小脑表面成层配布得灰质,

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中,除皮质外,神经元胞体聚集成一团,称为神经核

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元胞体聚集成神经节

脑得结构

可分为大脑、小脑与脑干三部分。

→脑干:中脑、脑桥、延髓,上接间脑,下连脊髓,背面与小脑连接,

→大脑:端脑、间脑

→间脑:位于中脑与大脑半球之间,被两侧大脑半球掩盖,其外侧部与大脑半球实质愈合。

间脑可分为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后丘脑、底丘脑5部分。

→端脑:端脑包括左右大脑半球以及埋藏在大脑皮质内得基底核。

→小脑:

→脑神经:12对,

依次为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位

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与舌下神经。

功能:

→脑干:脑干中有许多重要神经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吞咽中枢,以及视、听与平衡等反射中枢。

→小脑:主要得功能就是协调骨胳肌得运动,维持与调节肌肉得紧张,保持身体得平衡。

→大脑皮层:就是思维得器官,主导机体内一切活动过程,并调节机体与周围环境得平衡,所以大脑皮层就是高级神经活动得物质基础。

→丘脑:丘脑就是产生意识得核心器官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按部位可分为: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与脊髓。脑位于颅腔内,脊髓位于椎管内。

→中枢神经系统就是接受全身各处得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得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得神经基础。

人类得意识、心理、思维活动也就是中枢神经系统得功能。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与脑相连得12对脑神经与与脊髓相连得31对脊神经。

→从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导向人体各部分,担负着与身体各部分得联络工作,

起传入与传出信息得作用。

外周神经系统又可分为:

→躯体神经系统:又称为动物神经系统,含有躯体感觉与躯体运动神经,主要分布于皮肤与运动系统(骨、骨连结与骨骼肌),管理皮肤得感觉与运动器得感觉及运动。→内脏神经系统:又称自主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与腺体,管理它们得感觉与运动。含有内脏感觉(传入)神经与内脏运动(传出)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又根据其功能分为: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两者之间相互桔抗又相互协调。

→当机体运动加强时,交感神经得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得活动减弱,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支气管扩张、瞳孔扩大、消化活动受到抑制。

→当机体处于安静或睡眠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得活动加强,交感神经得活动减弱

第六章-《数据与统计图表》各节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第六章《数据与统计图表》各节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第一节、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二节、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第三节、扇形统计图第四节、频数与频率 第五节、频数直方图 章节知识框图 【课本相关知识点】 1、数据收集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测量、实验和调查等手段得到,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使用互联网查询等间接途径得到 2、将数据分类、排序是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当然分组、编码也是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 3、人们根据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需要,对所有的考察对象作调查,这种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4、抽样调查:人们在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时,往往会遇到不方便、不可能或不必要对所有的对象进行调查,而是从所有对象中抽取一部分作调查分析,这就是抽样调查。特别注意:①抽样调查要具有广泛性(要具有相当的样本容量)和代表性(各个阶层或类型对象都要具有),即样本容量要恰当,因此对象不宜太少;②调查对象应随意抽取,即每个个体被选中的机会都相等。 5、在统计中,我们把所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把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叫做这个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的容量。样本的容量是不带单位的。 6、对数据收集和整理后,就可以制作统计表。一个完整的统计表不能缺少标题(统计表的名称)、标目、数据(有单位要注明单位)以及制表日期 【典型例题】 【题型一】数据的收集方法 例1、如果就下列情况进行统计,你准备采用哪种方式来收集数据?填在后面的横线上 (1)学校足球队队员的身高

(2)每年到杭州西湖观光旅游的人数 (3)A、B、C三种品牌电池的使用寿命 (4)明天7时~8时进入易初莲花超市的人数 【题型二】根据实际情况对数据进行整理 例2、某乡镇企业生产部门有技术工人10人,生产部为了合理制定每月的生产定额,统计了这10人某月的加工零件个数如下:40,80,50,75,50,70,50,40,35,50 (1)为了使这组数据更为直观,你将怎样处理这组数据? (2)若生产定额能够使大多数人都能完成即为合理的生产定额,假如你是生产部负责人,你认为每月的生产定额应定为多少比较合理? 练习、(2011?南昌)以下是某省2010年教育发展情况有关数据: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5000所,其中小学12500所,初中2000所,髙中450所,其它学校10050所;全省共有在校学生995万人,其中小学440万人,初中200万人,高中75万人,其它280万人;全省共有在职教师48万人,其中小学20万人,初中12万人,高中5万人,其它11万人. 请将上述资料中的数据按下列步骤进行统计分析. (1)整理数据:请设计一个统计表,将以上数据填入表格中. (2)分析整理后的相关数据,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师生比,最小的是哪个学段?(师生比=在职教师:在校学生数) 【题型三】利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3、(2003?安徽)某风景区对5个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进行了调整,据统计,调价前后各景点的游客人数基 (1 (2)另一方面,游客认为调整收费后风景区的平均日总收入相对于调价前,实际上增加了约9.4%.问游客是怎样计算的? (3)你认为风景区和游客哪一个的说法较能反映整体实际?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及调节过程(教案)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教案) 资中一中周巍 一、教学内容: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人体神经调节的的结构组成; 2.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神经传导的过程及对人体活动的条件方式 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突触的结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及特点感觉抽象,不易理解。 四、解决办法: 借助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变微观为宏观具体引导学生学习。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突触的结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及特点 2、难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突触的结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及特点。 六、教学过程 【知识点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元 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中,神经调节起着主要作用。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一个典型的神经元的组成如图所示:由细胞体①和突起②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基本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按功能分:传入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传出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2、神经系统的组成

3、反射和反射弧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神经调节(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1)反射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归于高等动物而言,反射可以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联系:条件反射的形成必须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借助于一定的条件,经过一定的过程逐步形成。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使无关刺激转化成了能引起条件反射的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应不断用非条件刺激给予强化才能稳定,否则将不断减弱甚至消退。 (2)反射弧 如图所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由感受器①、传入神经②、神经中枢③、传出神 经④和效应器⑤五个部分组成。感觉神经末梢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一起称 为感受器;运动神经末梢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神经中枢是 指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的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的,调节人 体某些生理活动的结构。 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如图所示的膝跳反射。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知识点归纳

一、目标与要求 1.了解全面调查的概念;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会画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经历统计调查的一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关系。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模拟过程,了解抽样调查、样本、个体与总体等统计概念;学会从样本中分析、归纳出较为正确的结论,增强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理解频数、频数分布的意义,学会制作频数分布表;学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二、重点 学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分层抽样的方法和样本的分析、归纳; 抽样调查、样本、总体等概念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全面调查的过程(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 三、难点 绘制扇形统计图; 样本的抽取; 分层抽样方案的制定; 确定组距和组数。 四、知识框架 五、知识概念 1.数据的整理:我们利用划记法整理数据,如下图所示,

2.数据的描述:为了更直观地看出上表中的信息,我们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如下图所示: 3.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查。 4.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显然,抽样调查虽然是非全面调查,但它的目的却在于取得反映总体情况的信息资料,因而,也可起到全面调查的作用。 5.抽样调查分类:根据抽选样本的方法,抽样调查可以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两类。 概率抽样是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调查研究的总体中,根据随机原则来抽选样本,并从数量上对总体的某些特征作出估计推断,对推断出可能出现的误差可以从概率意义上加以控制。习惯上将概率抽样称为抽样调查。 6.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7.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8.样本:被抽取的所有个体组成一个样本。为了使样本能够正确反映总体情况,对总体要有明确的规定;总体内所有观察单位必须是同质的;在抽取样本的过程中,必须遵守随机化原则;样本的观察单位还要有足够的数量。又称“子样”。按照一定的抽样规则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 10% 25% 20% 45% 新闻 体育 动画 娱乐 15 5 人数 10 20 新闻 动画 0 节目类别 体育 娱乐 4 10 8 18

最新整理生物人体的神经调节知识点总结.docx

最新整理生物人体的神经调节知识点总结 1、神经调节的基础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 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后二者合称为神经 纤维 2、反射:视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组成: (1)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2)传出神经 (3)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聚在一起构成 (4)传出神经 (5)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种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 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时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 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时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 6、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 ④小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①书写性语言中枢→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人体神经系统基础知识点及图解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包括: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的神经纤维、神经节 神经组织主要含有两大类细胞: →神经细胞(神经元)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系统的辅助成分,比神经元多,主要起支持、营养、保护作用神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外钾离子浓度的调节、突出间隙递质的清除、神经元 葡萄糖供应的调节、形成血脑屏障 →少突胶质细胞:形成髓鞘,包括外周雪旺细胞 →小胶质细胞:是具有吞噬功能的免疫细胞 神经元 神经元的结构: →胞体:含有神经细胞特有的 →Nissl体:尼氏小体内充满着核糖体,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中心, →神经原纤维:由直径不等的微管和微丝组成,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中都含 有神经元纤维,起着细胞骨架的作用。 →突起:→树突 →轴突 神经元的特点:除嗅神经核海马的齿状回等极少数特异脑区的神经元外,哺乳类神经元从胚胎发育开始的高峰期之后不再出现增殖和分裂。在许多情况下,他们的体积 却显著增长。寿命很长,到年老时才开始逐渐死亡。

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神经元的轴突和长的周围支的外面通常包有髓鞘和神经膜,称为神经纤维,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轴突被髓鞘和神经膜包被 →无髓神经纤维:轴突仅被神经膜包被 郎氏节:有髓神经纤维两髓鞘之间的缺口,此处轴突膜裸露。 周围神经的髓鞘是由雪旺细胞环绕轴突所形成的同心圆板层结构,留在外面的雪旺细胞核和质膜就是神经膜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是由少突胶质细胞的突起形成。少突胶质细胞可伸出几个突起,形成几个相邻轴突的髓鞘。以较小的胶质细胞数,来满足众多中枢髓鞘生成的需要,因此节省了空间。

神经调节的实例 屈肌反射:→手指碰到钉子,立即抬起被扎的手指以躲避疼痛刺激 →皮肤的破损被翻译为神经信号,通过腿部的感觉神经上传到脊髓 →在脊髓,这一信号被传递给中间神经元: →其中某些中间神经元与大脑痛觉中枢联系,上传的信号在此被神经元 感知为痛 →另一些神经元与控制腿部肌肉的运动神经元联系,使手指回缩

初中统计与概率知识点

(一)统计篇 主要知识点(三种统计图,科学计数法,近似数,有效数字,平均数,众数, 中位数,普查,抽查,频数,频率,极差,方差,标准差) 一、生活中的数据(一)(七年级上册第六章)三种统计图略 二、生活中的数据(二)(七年级下册第三章) 1.科学计数法: ①一个绝对值小于1的数也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成的形式,其中,n是负整数。 ②技巧:n的绝对值等于这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零数字前面的零的个数。 ③一百万=1×106一亿=1×108 2.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目标:取近似数,能指出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精确数是与实际完全符合的数,近似数是与实际非常接近的数。 有时我们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四舍五入法选择一个数的近似数。 注意: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时,很容易将小数点末尾的零去掉,一定要注意精确到的数位(及四舍五入到的数位)。如四舍五入到千分位是,注意不要去掉末尾的零。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的数位(即四舍五入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三、数据的代表(八年级上册第八章) 1.平均数:目标: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我们常用平均数(算术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这样的平均数叫做加权平均数。 例如;你的小测成绩是80分,期末考成绩是90分,老师要计算总的平均成绩,就按照小测40%、期末成绩60%的比例来算,所以你的平均成绩是:80×40%+90×60%=86 学校食堂吃饭,吃三碗的有χ人,吃两碗的有y人,吃一碗的z人。平均每人吃多少?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知识点

.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袇 蚃 <第三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膃 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虿 1.体液调节的概念: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蚅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特别提醒】螃 等化学物质的调节。CO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体液调节除了通过激素的调节外,还包括通过(1)薃2和其他的一些化学物质都可以通过体液的传送来调节机体的机能,这些调节属于体CO激素、2液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2莁 )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如水螅、珊瑚虫)只有体液调节,没有3(蚈神经调节。 2.神经调节的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螃 1)区别(螀 体液调节神经调节比较项目袃蒇衿神经冲动、神经递薁激素、体液中物质信息分子膆膁质激素→特定的组织细罿调节方式反射薂芆胞 体液运输作用途径反射弧羃艿莆

. 较缓慢反应速度迅速蒆螁羈 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范围螇莄腿 作用时间比较长短暂袁蒁蒆 )联系(2薆 ①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薆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袂 ③动物的生命活动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但以神经调节为主。莈 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薈 、人体体温恒定的调节1蚆 (1)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节 体温的恒定取决于人体产热和散热量的多少,若产生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平衡,则体温恒定。肀①人体热量的来源:体内有机物不断氧化分解,释放能量。莇 产热量最大,②产热器官:安静时——主要是由内脏器官产热,其中肝脏螆 骨骼肌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运动时——蚃 其③散热器官:人体散热的主要部位是皮肤,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和皮肤毛细血管进行散热,蒈次是通过呼气、排尿和排便带走热量。 )体温调节模型:(2肆 袆 袀 芀 . . 袅

神经内科知识点

1、一般神经系统疾病症状可分为四类: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休克症状。 2、脑脊液主要由侧脑室脉络丛分泌;正常成人脑脊液总量为130ml:每口生成量400、500ml 3、穿刺操作:左侧卧位,屈颈抱膝,尽量使脊柱前屈,有利于拉开椎间隙。背 部与检查床垂直,脊柱与床平行。 4、腰椎穿刺适应症: ①需要了解脑脊液压力和成分发生改变的疾病,如脑炎、脑膜炎、其他感染性或炎性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癌病、可以有颅内压异常等的诊断。 ②评价脑炎、脑膜炎及其他感染性或炎性疾病治疗的反应。 ③鞘内用药或注射造影剂。 ④极少数用于降低颅内压。 腰椎穿刺禁忌症: ①颅内占位性病变可能使颅内压增高,特别是后颅窝占位病变或出现脑疝迹象者。 ②腰穿部位的皮肤、皮下组织或脊柱有感染。 ③凝血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或血小板减少者。 ④高颈段脊髓肿物或脊髓外伤急性期,开放性颅脑损伤等。 ⑤病情危重者。 腰穿并发症:①最常见的事腰穿后头痛;②脑疝是最危险的并发症。 5、脑脊液侧卧位的正常压力一般为80"180mmH20,大于200为增高,低于

70为降低。 6、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可用三管试验法鉴别出血。 7、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常呈毛玻璃样微混;化脓性脑膜炎常呈明显混浊。 8、正常人腰穿脑脊液蛋白质含量为0. 15、0. 45g/L(15"45mg/dl)。 脑脊液糖含量约为2. 5、4. 4mmol/L(50^75mg/dl),为血糖的50旷70%。 脑脊液氯化物含量为120~130mmol/L(700'750mg/dl);结核性脑膜炎使 氯化物降低最明显 9、脑电图在临床上最大的应用价值在于帮助癫痫的诊断,但缺乏癫痫样放电不能排除癫痫 10、当大脑转移瘤在CT扫描尚未显示时,脑电图可能显示局灶性异常。 11、核磁的优点:①分辨度高,能清晰显示直径为1mm的病灶;②由于对组织 含水量敏感,能显示早期缺血和水肿;③无骨组织伪迹,适宜于颅底、后颅凹、椎管和枕骨大孔附近病变的诊断;④弥散加权MRI可在缺 血早期发现病变。 12、脑桥病变可造成瞳孔针尖样缩小。 13、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诊断

数据与统计图表知识点

数据与统计图表知识点-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数据与统计图表知识点 一、抽样: 人们在研究某个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时,往往会遇到不方便、不可能或不必要对所有的对象作调查的情况,于是从中抽取一部分对象作调查,这就是抽样。 在统计中,我们把所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把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的对象叫做个体,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的集体叫做这个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的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的容量。 二、常见的统计图: 常见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三种,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具体选择用哪种统计图,要依据统计图的特点和问题的要求而定。 1.条形统计图: (1)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条形统计图又分为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2)特点:能够显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易于比较数据间的差别;如果要表示的数据各自独立,一般要选用条形统计图。 (3)绘制方法: ①为了使图形大小适当,先要确定横轴和纵轴的长度,画出横轴和纵轴; ②确定单位长度,根据要表示的数据的大小和数据的种类,分别确定两个轴 的单位长度,在横纵、纵轴上从零开始等距离分段; ③用长短(或高低)不同的直条来表示具体的数量,直条的宽度要适当,每 个直条的宽度要相等,直条之间的距离也要相等; ④要注明各直条所表示的统计对象、单位和数量,写上统计图的名称、制图 日期,复式条形图还要有图例。 2.折线统计图: (1)折线统计图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以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统计数量增减变化。 (2)特点: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显示数据增减变化。如果表示的数据是想了解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那么就采用折线统计图。 (3)绘制方法: ①根据统计资料整理数据; ②用一定单位表示一定的数量,画出纵、横轴; ③根据数量的多少,在纵、横轴的恰当位置描出各点; ④把各点用线段按顺序依次连接起来; ⑤统计图中的数据是不是统计资料整理的数据。 3.扇形统计图:

血液基础知识点及图解

血浆:血浆是离开血管的全血经抗凝处理后,通过离心沉淀,所获得的不含细胞成分的液体,其中含有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能转换成纤维蛋白,具有凝血作用),若向血浆中加入Ca2+ ,血浆会发生再凝固,因此血浆中不含游离的Ca2+。血清:血清是离体的血液凝固之后,经血凝块聚缩释出的液体,其中已无纤维蛋白原,但含有游离的Ca2+,若向其中加入Ca2+,血清也不会再凝固。 血清中少了很多的凝血因子,以及多了很多的凝血产物。

血液的组成成分: →血浆:约占血液的55%,是水,糖,脂肪,蛋白质,钾盐和钙盐的混合物。 →血细胞:约占血液的45%。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白细胞的种类: 光镜下,根据细胞质有无特殊颗粒,分为: →有粒白细胞,根据颗粒的嗜色性,分为 →嗜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无粒白细胞,分为: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红细胞:直径7~8.5μm,呈双凹圆盘状,主要的功能是运送氧。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白细胞: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能作变形运动,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主要扮演了免疫的角色。当病菌侵入人体时,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 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 血小板:→它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胞质脱落下来的小块,故无细胞核,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 电镜下,血小板的膜表面有糖衣,细胞内无核,但有小管系、线粒体、微丝和微管 等细胞器,以及血小板颗粒和糖原颗粒等。 →血小板或称血栓细胞,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血小板的表面糖衣能吸附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Ⅲ,血小板颗粒内含有与凝血有关的 物质。当血管受损害或破裂时,血小板受刺激,由静止相变为机能相,迅即发生变 形,表面粘度增大,凝聚成团;同时在表面第Ⅲ因子的作用下,使血浆内的凝血酶 原变为凝血酶,后者又催化纤维蛋白原变成丝状的纤维蛋白,与血细胞共同形成凝 血块止血。血小板颗粒物质的释放,则进一步促进止血和凝血。 →血小板还有保护血管内皮、参与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常发生在外伤出血或血管内膜受损时,是机体的一种自身保护机制。血液凝固是非常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目前认为凝血过程至少包括三个基本的生化反应:→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凝血酶原激活物在钙离子的参与下使凝血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凝血酶; →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形如细丝,纵横交错,网罗大量血细胞而形成胶冻状的血块。血凝后1~2小时,血块紧缩变硬,同时有液体分离出来,这便是血清。 血压 →广义: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由于血管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所以,也就有动脉血压、毛细血管压和静脉血压。 →通常所指的血压:体循环动脉血压简称血压。 →心室收缩,血液从心室流入动脉,此时血液对动脉的压力最高,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动脉血管弹性回缩,血液仍慢慢继续向前流动,但血压下降,此时的压力称为舒张压。→平时我们所说的“血压”实际上是指上臂肱动脉,即胳膊窝血管的血压测定,是大动脉血压的间接测定。通常我们测血压右侧与左侧的血压不一样,最高可相差10毫米汞柱,最低相差不到5毫米汞柱。

小学统计图的基本知识点

小学统计图的知识点 一、统计图的各类: (1)条图:又称直条图,表示独立指标在不同阶段的情况,有两维或多维,图例位于右上方。 (2)百分条图和圆图:描述百分比(构成比)的大小,用颜色或各种图形将不同比例表达出来。 (3)线图:用线条的升降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主要用于计量资料,描述两个变量间关系。 (4)半对数线图:纵轴用对数尺度,描述一组连续性资料的变化速度及趋势。(5)直方图:描述计量资料的频数分布。 (6)散点图:描述两种现象的相关关系。 (7)统计地图:描述某种现象的地域分布。 小学数学中三种常见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一组数据信息的特点与规律,三种统计图有着各自特点,因此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统计图的特点,学会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从而作出合理的决策。 二、统计图的意义 * 用点线面积等来表示相关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图形叫做统计图。

(二)分类 1 条形统计图 -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线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 优点: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 注意:画条形统计图时,直条的宽窄必须相同。 - 取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 - 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不同项目的直条,要用不同的线条或颜色区别开,并在制图日期下面注明图例。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认知神经科学知识点总结

1、认知科学——是研究智能实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园里的科学。 2、智能实体——是人类、动物和智能机的泛称。 3、研究人类智能的科学有心理学、心里语言学;研究动物智能的有动物心理学和比较心理学;研究机器智能的科学有计算机科学,特别是人工智能学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 4、神经科学是一大类学科的总称,这些学科均以“分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揭示各种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在各个水平上阐明其机制,以及预防、诊治神经和精神疾病患”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内容,包括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神经胚胎学。。P2。。。等。这些学科彼此渗透,互相支持,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构成当代生物医学发展的前沿学科之一。 5、《人治神经科学》一书的主要思想就是阐明组成脑的分子和细胞如何以其可塑性参与脑结构与功能系统的形成,进而通过结构与功能系统映射的进化,逐渐出现了人类的意识和多层次的精神活动。 6、人治神经科学的基本理论: (1)物理符号论、信息加工学说和特征检测理论 (2)联结理论、并行分布处理和群编码理论 (3)模块论或动功能系统论 (4)基于环境的生态现实理论:认知科学家们一直把认知过程堪称是发生在每个人头脑或智能系统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而环境作用的观点则认为认知决定于环境,发生在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之中,而不是简单发生在每个人的头脑之中。(5)机能定位论:试图为每一种高级功能在脑内找到一个中枢,或一种特意的细胞。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曾以半讽刺的方式,否定了祖母细胞是识别熟悉面孔的特意细胞。 7、认知神经科学方法包括两大类互补的研究方法:一类是无创性脑功能(认知)成像技术;另一类是清醒动物认知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前一类方法中又分为脑代谢功能成像和生理功能成像两种;后一类方法中包括单细胞记录、多细胞记录、多维(阵列)电极记录法和其他生理心理学方法(手术法、冷却。法、药物法等). 8、无创性脑功能成像技术,其中脑代谢功能成像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对区域性脑代谢率、脑血流和葡萄糖吸收率的测定)、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SPECT,对脑血流测定),功能性磁共振(fMRI,通过氧合血红蛋白测定血氧水平相关的信号,BOLD)。这些脑代谢功能成像技术的共建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各不同。fMRI无论就其空间分辨率还是时间分辨率均优于PET.。脑代谢功能成像对于快速认知活动无法做到实时成像或快速跟踪。 第二类生理功能成像是在自发脑电活动(EEG)、诱发脑点活动(EP)和脑磁(MEG)场变化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控制的断层扫描技术(CT)而实现的。它的时间分辨率极为理想,可实时跟踪认知活动的脑功能变化。但其空间分辨率很不理想。 9、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的。 10、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发生联系的细微结构,由突触前膜)轴突末梢)、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和突触间隙(前、后膜之间的缝隙)三个部分组成。 11、神经解剖学将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CNS)和外周神经系统(PNS)。

浙教版数学七下第六章《数据与统计图表》知识点+练习教学内容

浙教版数学七下第六章《数据与统计图表》知识点+练习

数据与统计图表 数据的收集,有全面调查(即普查)和抽样调查(即抽查)两种调查方式。 人们在研究某个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时,往往会遇到不方便、不可能或不必要对所有的对象作调查的情况,于是从中抽取一部分对象作调查,这就是抽样。 在抽样调查中,我们把所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把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的对象叫做个体;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的集体叫做这个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的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的容量。 统计图表类型: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三种 各类统计图的优点: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常见考法 (1)列频数分布表,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2)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完成题目设计的问题; (3)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4)统计图的绘制和转化。 频数与频率: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组数>极差/组距 的最小整数 例题:其中最大值为5.4,最小值为2.4。若组距定为0.3则列频数分布表时应把数据分为_____组. 为了使数据不落在各组的边界上,在组距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把边界值取的比实际数据多一位小数 数据分组后落在各小组内的数据个数也称为频数 频率=) 样本容量(频数数据总据 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步骤: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确定统计量的范围; (2)决定组数与组距;组距 就是每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 (3)确定分组; (4)列频数分布表; (5)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知识点总结

生物(高三一轮复习)《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知识点总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1【考点 ] 重要程度★★☆☆☆[ 体液调节的概念 1.等)通过CO激素等化学物质(处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2 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特别提醒】等化学物质的CO还包括通过体液调节除了通过激素的调节外,)1(【特别提醒】2和其他的一些化学物质都可以通过体液的传送CO调节。激素、)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1(2 来调节机体的机能,这些调节属于体液调节。因此,寒冷环境中产热多,散热也多;炎热环境中产热少,散)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2(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神经调节过程: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1(热也少。神经调节的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2.产生→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中的相关神经中枢→感受器产生兴奋)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主要散热器官是皮肤。2()区别1(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渴感,增加饮水)人体的温度感受器包括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3(体液调节神经调节比较项目)体液调节过程: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兴2(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激素、体液中物质神经递质神经冲动、信息分子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或抑制(奋,促进调→垂体后叶释放→)甲状腺激素可以通过加快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新陈代谢来增4(反射调节方式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保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

水的重吸收作用加产热。体液运输反射弧作用途径平衡。二者指立毛肌收缩,”起鸡皮疙瘩“指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寒颤“)5(【特别提醒】都是增加产热的途径。较缓慢迅速反应速度)渗透压感受器及水盐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渴觉中枢位于大1()体温感觉中枢和体温调节中枢不是一回事,因为前者位于大脑6(较广泛准确、比较局限作用范围脑皮层;参与水平衡调节的主要器官是肾脏。皮层,后者位于下丘脑。作用时间比较长短暂)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并分泌、由垂体细胞释放,2()当人发烧,并持续在一定高温时,此时的散热量等于发热量,7()联系2(能提高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否则体温会发生改变。高烧不退的病人不能加盖棉被。因为高体液调节①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烧不退,体温调节功能暂时丧失,加盖棉被不但不会排汗,反(体液调节。-)人体的水盐平衡的调节是神经3 可以看做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而影响了热量的散失。两者常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下丘脑的功能1【归纳总结)当人处在寒冷环境时,依靠增加产热、减少散热,通过神经调8(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节和体液调节共同调控体温平衡;当人处在炎热环境时,依靠,通增加散热(机体要满足基础代谢需要,此时不能减少产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实例一——体温平衡2【考点过神经调节调控体温平衡。的调节 ] 重要程度★★★★☆[ .人体热量的来源和去路1】神经调节

人体神经系统基础知识点及图解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包括: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外周神经系统:外周得神经纤维、神经节 神经组织主要含有两大类细胞: →神经细胞(神经元)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系统得辅助成分,比神经元多,主要起支持、营养、保护作用 神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得调节、突出间隙递质得清除、神经元葡 萄糖供应得调节、形成血脑屏障 →少突胶质细胞:形成髓鞘,包括外周雪旺细胞 →小胶质细胞:就是具有吞噬功能得免疫细胞 神经元 神经元得结构: →胞体:含有神经细胞特有得 →Nissl体:尼氏小体内充满着核糖体,就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得中心, →神经原纤维:由直径不等得微管与微丝组成,神经元得胞体与突起中都含有 神经元纤维,起着细胞骨架得作用。 →突起:→树突 →轴突 神经元得特点:除嗅神经核海马得齿状回等极少数特异脑区得神经元外,哺乳类神经元从胚胎发育开始得高峰期之后不再出现增殖与分裂。在许多情况下,她们得体积却显 著增长。寿命很长,到年老时才开始逐渐死亡。 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神经元得轴突与长得周围支得外面通常包有髓鞘与神经膜,称为神经纤维,可分为:

→有髓神经纤维:轴突被髓鞘与神经膜包被 →无髓神经纤维:轴突仅被神经膜包被 郎氏节:有髓神经纤维两髓鞘之间得缺口,此处轴突膜裸露。 周围神经得髓鞘就是由雪旺细胞环绕轴突所形成得同心圆板层结构,留在外面得雪旺细胞核与质膜就就是神经膜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有髓神经纤维得髓鞘就是由少突胶质细胞得突起形成。少突胶质细胞可伸出几个突起,形成几个相邻轴突得髓鞘。以较小得胶质细胞数,来满足众多中枢髓鞘生成得需要,因此节省了空间。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提纲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知识点1、眼和视觉 1、感觉器官 (1)感受器:感受外界刺激的结构。人体的各种感觉都是依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获取的。 (2)感受器分类: 简单的感受器:如感觉神经末梢 带有附属结构的感受器叫做感觉器官(常见五个感觉) (3)各种器官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大多来自视觉。 外膜:角膜:无色、透明,可以透过光线,有聚光作用,含有丰富的 感觉神经末梢 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的内部结构,被称为白眼珠 围成瞳孔。能调节瞳孔的大小,调节进入眼球内 部光线的多少。被称为黑眼珠 中膜: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属于肌肉组织 脉络膜: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给视网膜提供营养,并使眼内形 成暗室 内膜:视网膜:含有很多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 房水:透明的水样液体,充满在角膜和晶状体之间。 晶状体:透明,有弹性,像双凸透镜,能折射光线。 玻璃体:透明的胶装物质,支撑眼球壁,并折射光线。 瞳孔:在虹膜中央,是光线的通道。 注意:眼除了眼球外,还有一些附属结构,眼肌、眼睑、睫毛、结膜、泪器等。 泪器包括泪腺、泪点、鼻泪管 3、视觉的形成: 外界反射的光角膜房水晶状体和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的 (瞳孔)玻璃体视觉中枢 折射作用成像并传导兴奋产生视觉 产生兴奋

(1)物象的成像部位是视网膜,视觉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2)眼球的结构与照相机相似,晶状体相当于镜头,瞳孔相当于光圈,视网膜相当于胶卷,脉络膜相当于照相机暗室的壁。 (3)当我们由明亮的地方到黑暗的地方时,瞳孔是由小变大的;当我们由近处看远处的物体时,晶状体的曲度是由大变小的。 4、眼镜的调节功能: (1)强光下瞳孔小、近处瞳孔小 (2)弱光下瞳孔大、远处瞳孔大 (3)晶状体的调节:晶状体是个两面凸的透镜结构,凸度可以调节,凸度发生变化时,对光线的折射能力也随之发生变化。凸度越大,折射能力越大。 知识点2、近视及其预防 预防近视的三要、三不要:(1)三要:读书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要在33厘米左右;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1小时后要休息一会儿,要远眺几分钟;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 (2)四不要:不要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不要躺卧看书,不要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 不要走路看书。 知识点3、耳和听觉 1、耳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知识点默写答案

第三节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知识点默写 1、体温是指身体内部的温度,即内环境的温度,临床上常用以下三种方法测出的温度来表示 体温,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体温。 2、体温相对恒定不是指体温维持一个数值,而是指体温在一个范围内变动。 体温相对恒定,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的自稳态,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人的体温的维持,主要依靠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人体产热主要来自骨骼肌和内脏。安静状态下以内脏特别是肝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产热为主。 4、产热的主要细胞器是线粒体。与产热有关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5.人体体温异常会影响:(1)酶的活性、新陈代谢(2)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紊乱 (3)严重时导致死亡 6、在较高的温度环境下,人体通过散热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其中,约5%的散热量是通过排尿和排遗散失,大多数是由皮肤经由皮肤经传导(例如)、对流(例如)、辐射(例如)和蒸发完成。当环境温度接近于人的体温时唯一的散热途径是蒸发散热。7.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体温调节的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体温调节的感受器为温度感受器分为温感受器和冷感受器,主要分布于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位于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因为效应器发挥效应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物理方式调节体温和代谢方式调节体温。参与前者调节方式的效应器有立毛肌、皮肤血管、骨骼肌和汗腺,参与后者调节方式的效应器是肾上腺和甲状腺。血液循环在维持体温恒定中的作用是缓冲温度变化,传递热量 8.增加产热的生理活动有:骨骼肌会不自主地颤抖,皮肤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有关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促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导致机体的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9.减少散热的生理活动有:几乎不出汗,以减少蒸发散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以减少对流散热和辐射散热;皮肤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缩小汗毛孔,减少热量散失。炎热环境中机体增加散热的生理活动主要为通过神经调节增加皮肤中汗腺大量分泌汗液和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

▲基础心理学(图表)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 1 绪论基础心理学以正常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概括了心理学各个分支学科研究的成果,构建了心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和心理学最基本的理论。 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一、心理学概述 二、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是什么?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学科。 2、基础心理学是什么?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 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一)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思维、表象、记忆、想象、言语 (二)情绪、情感和意志 (三)需要和动机 以过程的形式存在。(心理过程) 表现为个性的心理特征,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特征)(四)能力、气质和性格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1)感觉阶段(环节动物如蚯蚓) 心理现象的发展过程(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 2)知觉阶段(脊椎动物如猫)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本质 而发展) 3)思维萌芽阶段(灵长类动物 如猩猩) 4)思维阶段(人类) 1、健全的大脑给人的心理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心理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象; 3、心理是社会的产物,离开了人类社会,即使有人的大脑,也不能自发地产生人的心理。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短 的历史 在19 世纪以前,心理学一直隶属于哲学的范畴 P7 1879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代表人物:冯特和铁钦纳 (一)构造心理学 2、研究对象:意思的组 成部分 3、研究方法:内省法 4、主要观点:企图从意识经验的构造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只问意识经验由什么元素构成,不问意识的来源、意义和作用。 1、代表人物:杜威和安吉尔(詹姆士为这一学派奠定了基本的思想基础) 第三单元心理发展简史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2、研究对象:意识的功能 3、研究方法:内省、观 察、测验 4、主要观点: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强调心理的适应作用,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1、代表人物:华生 二、学派的纷争(三)行为主义 2、研究对象:外显行为 3、主要观点:查明了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由此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S-R 之间的关 系) 1、代表人物:韦特海默、克勒、科夫卡 2、研究对象:知觉与意识(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3、主要观点: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相加,意识、经验也不等于感觉和感情等元素的集合,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强调意识知觉的 心理组织历程。 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五)精神分析 2、研究对象:无意识 3、研究方法:自由联 想、释梦 4、主要观点:潜意识动机的作用以及儿童期经验对人的心理及人格的影响。人的心理结构三层次:本我、自我、朝我 20 世纪中叶,人们逐渐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对心理现象的规律的探讨上,学派之争结束了。

血液净化基本知识

血液净化 血透、血滤、血浆置换 血液净化是所有连续或间接清除水分或溶质的治疗方式的总称,包括超滤、血液透析、血液灌流-吸附、血液滤过、腹膜透析、血浆置换、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等。血液净化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清除代谢产物和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维持和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稳态,而血液透析、血液滤过和血浆置换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三种方式,转过肾内科或者ICU的小伙伴们可能常常会遇到,但是,这三个相近的名词又有什么区别呢? 血透就是血液透析,临床意指血液中的一些废物通过半渗透膜除去。血液透析是一种较安全、易行、应用广泛的血液净化方法之一。 血滤就是模仿肾单位iede这种滤过原理设计的.治疗过程中需要补充大量的与细胞外液成分相似的液体来代替肾小球的功能. 血滤与血透主要区别在于血滤是通过对流的方式清除溶质,而血透是通过弥散作用清除溶质,对尿素,肌酐等小分子物质有较好的清除率,对中分子物质的清除能力较差. 血滤的方法是将患者的动脉血引入到具有良好通透性并与肾小球滤过膜面积相当的半膜滤器中,当血液流过滤过器时,血浆除蛋白及细胞等有形成分外,水分和大部分中分子物质均被滤出,以达到清除潴留于血中过多的水分和溶质的治疗目的. 血灌就是血液灌流,是借助体外循环,将血液引入装有固态吸附剂的容器中,吸附清除某些外源性或内源性毒物的血液净化方法。目前多用于抢救药物和毒物中毒。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 HD)

?原理 不同血液净化技术的理论基础不同,血液透析之所以被称为血「透」,是因为其原理是依靠半透膜进行弥散和渗透。半透膜两侧的溶质浓度差就是驱动溶质移动的原动力,溶质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平衡膜向浓度低的一侧(弥散作用),水分子移向渗透浓度高的一侧(渗透作用)。 不过,不是所有溶质都能通过半透膜的「考验」,半透膜有着「铁面无私」的筛选原则:膜上孔径平均3nm,仅有小于这个孔径的分子,也就是分子量小于1.5万的小分子和部分中分子可以通过,而蛋白质、血细胞、细菌等均会被拒之膜外。 ?方法 透析器就是一个体外「人工肾」,血液和透析液借助半透膜进行水电解质的交换,从而达到吐故纳新的目的(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