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作业设计
《2.4 多种多样的动物》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
![《2.4 多种多样的动物》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0cf2ff32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bb.png)
《多种多样的动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观察、收集和记录,对动物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2. 增强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3. 培养学生的爱心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作业内容:1. 观察动物照片或视频并记录:a. 要求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观察并记录其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b. 鼓励学生在记录中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创意,提高观察的趣味性;c. 要求学生将观察记录整理成PPT或小作文,以便课堂分享。
2. 制作动物知识手抄报:a. 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动物的各种资料,包括图片、文字介绍等;b. 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成手抄报,可以加上自己的创意和设计;c. 展示手抄报,互相学习和交流。
3. 动物保护倡议行动:a. 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保护动物的措施,如不购买野生动物制品、不随意丢弃垃圾等;b. 成立小组,每组负责一项倡议行动的实施和监督;c. 定期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和分享,共同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内容应与《多种多样的动物》课程内容紧密相关,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动物的认识和理解;2. 观察记录、手抄报和倡议行动等,应体现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意;3. 按时完成作业,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成果;4. 作业成果应认真整理和制作,确保质量。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包括作业完成质量、团队合作情况、创新性等方面;2. 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小组互评、个人自评等多种方式;3. 对于优秀作业,应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扬,以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
五、作业反馈:1. 在作业完成后,学生应将作业成果提交给教师;2. 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成果进行认真批改和评价,并及时将反馈信息传达给学生;3. 对于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4. 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反馈信息,认真反思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并积极改进和提高。
通过这个作业设计方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动物,增强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作业设计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作业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8f693896c175f0e7dd13716.png)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作业设计(梁燕霏老师设计)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一课放大镜课后练习:1、下面哪种镜具有放大功能()A、凸透镜B、平面镜C、凹透镜D、三棱镜2、下面反映纸的表面结构的两幅图,那幅图是在放大镜下看到的()A、B、3、下面那中器具具有把物体放大的功能A、平面玻璃B、透明水杯C、凹型玻璃第二课: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巩固练习:1、把放大镜放在有格子的纸上,可以看到10个格子,把放大镜拿起来看格子,可以看到5个格子。
请你算算下面放大镜的倍数2、放大镜放大倍数越大,放大镜的视野越();放大镜放大倍数越(),放大镜的视野越大。
3、放大镜的凸度越大,他的放大倍数越()。
课外拓展: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体,把你的发现记录在下面记录表上。
巩固练习:1、在放大镜下,我发现,蝴蝶的翅膀上有(),苍蝇的眼睛是()眼。
2、在放大镜下,我发现,蝴蝶的触角是()A、锯齿状B、棒状C、羽毛状D、丝状课外拓展: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你喜欢的一些生物,把你的发现记录在下表巩固练习:把你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白糖、食盐晶体用图画画出来白糖食盐课外拓展:请你课外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晶体的知识。
第五课怎样放得更大巩固练习:1、给你两个放大镜,你怎样组装,使它能把物体放得更大。
课后拓展:课外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关于显微镜的知识。
第六课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巩固练习:请你写出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的步骤。
第七课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巩固练习:1、细胞主要由()、()、()组成。
2、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比较是植物细胞有()。
3、下面图中,哪个是动物细胞,哪个是植物细胞。
课外探究:用馒头、面包、橘皮进行霉菌培养第八课微小世界和我们巩固练习:1、请你写(说)出几种微生物的名称。
2、判断题:微生物都是对人类有害的。
()微生物都很小,我们用肉眼看不到。
()3、下面的一些微生物,哪些是对人类有害的,哪些是对人类有益的。
伤寒菌、酵母菌、鼠疫菌、4、请你说说人类利用微生物的例子。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课《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课堂作业设计(2023春)(附参考答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课《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课堂作业设计(2023春)(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386c35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f2.png)
5.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
【选择题】
1.沥青是()经过化学变化的产物。
A.石油
B.天然气
C.煤炭
D.铁矿石
2.下列变化不属于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的是()。
A.钻石的形成
B.海水的蒸发
C.植物的光合作用
D.石油制成塑料
3.青铜器是青铜合金制成的器具,下列关于青铜器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从铜矿石中冶炼出铜
B.将熔化的青铜铸造成型
C.把青铜器碎片修复成完整器具
D.从仓库中移出
4.煤、石油、天然气等是地球赋予人类的宝藏。
下列关于地球上的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地球上的资源是可以再生的
C.人类可以利用石油生产多种生活材料
D.煤的燃烧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5.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火柴燃烧
B.钢铁冶炼
C.铜生锈
D.折纸飞机
【判断题】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
2.水→水蒸气不属于化学变化。
()
3.把塑料降解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
( )
4.我们的呼吸离不开氧气,氧气占大气的约21%。
( )
5.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增多。
( )
附:参考答案
【选择题】
1.A
2.B
3.A
4.C
5.D
【判断题】
1.√
2.√
3.√
4.√
5.×
1。
《2.4多种多样的动物》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
![《2.4多种多样的动物》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c8d3c830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03.png)
《多种多样的动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课时的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能够:1. 了解动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认识不同种类的动物;2. 学会观察和描述动物的基本特征;3. 培养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兴趣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习任务:(1)学生需在家长的陪同下,通过网络或图书馆等资源,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如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等,并搜集相关资料,包括动物名称、特征和生活习性等。
(2)要求学生尝试对所搜集的动物信息进行分类,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2. 观察任务:(1)学生需在家长的陪同下,前往公园或小区内进行实地观察,记录至少三种动物的外观特征和行为习性。
(2)学生需用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描述每种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环境和习性特点等。
3. 探究任务:学生需在课后通过网络或图书资源,探究某种特定动物的生存环境、食物链中的位置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并完成一篇短文,简要阐述该动物的生态价值及保护意义。
三、作业要求1. 预习任务要求:信息准确、分类清晰,并注明信息来源;2. 观察任务要求:实地观察并详细记录,图文并茂,表达清晰;3. 探究任务要求:选定的动物要有代表性,生态价值及保护意义阐述清楚,短文逻辑清晰,语言表达流畅。
4. 所有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字迹工整,格式规范。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内容、完成情况和质量进行评分;2. 评分标准包括信息准确性、分类清晰度、观察描述的详细程度、图文表达的质量、探究内容的深度和逻辑性等;3. 教师将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并鼓励其他学生向其学习。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2. 对于存在的问题,教师将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和指导;3.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4. 及时收集学生对于作业设计的反馈意见,以便于后续改进。
通过上述作业设计方案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与探究,更好地理解动物多样性及其重要性。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作业设计:第三单元《宇宙》1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作业设计:第三单元《宇宙》1](https://img.taocdn.com/s3/m/1c7adf01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9e.png)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作业设计与实施建议第三单元《宇宙》1.地球的卫星——月球一、设计依据《地球的卫星——月球》是教科版下册第三单元“宇宙”中的第1课。
根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现律,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复杂性,需要对它们运用实地观察、长期观测建构模型、模拟实验、逻辑推理等方法进行研究。
本领域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地球和宇宙的探究热情,发展空间想象、模型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自然观,以及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地球的卫星——月球》这节课主要分两大块进行教学,一是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二是制作我的“月球卡”。
本节课教学对后面即将要了解的月相、环形山的形成、太阳系、银河系等宇宙知识以及探究宇宙中是否有生命存在等内容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及空间想象能力。
因此无论在知识的学习上还是学的能力培养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理念在茫茫宇宙中,月球只是一个天体。
但是,由于月球距地球最近,对于地球来说,除了太阳之外,天空中没有任何天体比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更加显著。
因此,月球同人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天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了解始于月球,我们的“宇宙”单元教学也始于月球。
1.科学知识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学生对月球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尤其是一些喜欢看课外书,喜欢天文地理的学生,但他们的认识仅限于只言片语,不成章法。
在本课的教学,希望通过汇报与交流活动,将这些零散的认识汇集成对月球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因此,课前的资料搜集准备工作很重要。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月球各方面的图文资料以便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而教师收集了更多的图片、视频资料,专题资料网站补充介绍,同时出示不同的主题帮助学生归纳小结,以加深学生对月球的认识。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课堂作业设计(2023春)(附参考答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课堂作业设计(2023春)(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579003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f3.png)
2.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选择题】1.绘制校园生物分布图时,生物种类太多写不下怎么办?()A.用画图的方法把生物画在分布图上B.不重要的生物不写进去C.用“图注十编号”的方法绘制D.不喜欢的生物不写进去2.要向他人介绍校园内生物分布情况时,较好的方式是。
()A.在校园地图上标注生物及其数量并展示讲解B.用录音向他人讲述调查到的数据C.做校园生物标本,标注文字信息,在透明橱柜中展示它们D.用作文的方式3.下列四个地方相比,()里生物种类最多。
A.教室B.走廊C.食堂D.花坛4.关于绘制校园生物分布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在不同季节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进行长期观察B.校园生物种类很多,我们可以用“图注+编号”的方法绘图C.不需要对校园生物进行认真调查,根据平时的印象绘制生物分布图就可以了D.及时记录调查结果,并进行分类和整理5.开展校园生物大搜索和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要做的事情是。
()A.对校园进行分区域B.给校园植物全部挂植物牌C.带上杀虫剂防止受伤D.带上锤子、老虎钳等工具【判断题】1.在校园生物搜索时,观察到树上的蜘蛛网,可以推测并记录校园里有蜘蛛。( )2.在校园生物调查活动中,可随意采摘植物和任意捕捉小动物。
( )3.在进行校园生物大搜索的过程中,只需要记录生物的数量就可以了。
( )4.为方便开展校园生物分布调查,可以给校园植物挂植物牌。
()5.开展校园生物分布调查,植物不会动,可以调查,动物会飞,不能调查。
()1附:参考答案【选择题】1.C2.A3.D4.C5.A【判断题】1.√2.×3.×4.√5.×2。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1b0eb6d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d8.png)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2. 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态环境的概念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3. 健康生活与疾病预防生活习惯与身体健康常见疾病的预防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以及保护措施,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 掌握生态环境的概念,认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措施的实施2. 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3. 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与疾病预防教学重点: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保护意义2.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 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及健康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学期的研究主题。
2. 例题讲解:(1)讲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及保护措施;(2)阐述生态环境的概念、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方法;(3)介绍生活习惯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分析常见疾病的预防方法。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列举身边的生物多样性实例,讨论其价值及保护措施;(2)分析生活中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3)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健康生活计划,预防常见疾病。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及保护措施2. 生态环境的概念、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保护方法3. 生活习惯与身体健康、常见疾病的预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其价值;(2)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从生活习惯、疾病预防两个方面,制定一份健康生活计划。
2. 答案:(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指生物在地球上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9e5886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b6.png)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1.1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1.2 季节的形成与变化2. 生物的多样性2.1 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与保护3. 光与视觉3.1 光的传播与反射3.2 眼睛的结构与视觉形成4. 能量转化与守恒4.1 能量的来源与转化4.2 能量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掌握自转与公转的基本概念。
2.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生物的分类与特征,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掌握光与视觉的原理,了解光的传播、反射现象以及眼睛的结构与功能。
4. 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原理,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光的反射与视觉形成、能量转化与守恒。
2. 教学重点:自转与公转的概念、生物的分类与特征、光的传播与反射、能量的来源与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季节变化图、生物标本、放大镜、光源、能量转化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手册、画图工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中的季节变化,引出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学生观察校园植物的变化,记录下来。
讨论地球运动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2.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举例说明。
介绍生物的分类与特征,通过观察标本进行分类。
讲解光的传播与反射,进行实验观察。
解释能量转化与守恒,进行实验演示。
3. 随堂练习:学生绘制地球自转与公转示意图。
学生观察校园中的生物,进行分类与记录。
学生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现象。
学生设计能量转化实验,验证能量守恒。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自转:地球自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公转:地球公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2.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分类:植物、动物、微生物。
生物特征:形态、结构、生活习性。
3. 光与视觉: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4.4 变化中伴随的现象》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
![《4.4 变化中伴随的现象》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1ff797c1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23.png)
《变化中伴随的现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观察和记录,了解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及其规律。
2. 培养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的素养。
3. 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作业内容1. 观察生活中的变化现象:请同学们在家中寻找并记录至少三个发生变化的自然或人工现象,如日出日落、水壶中的水烧开、冰箱中的食物结冰等。
2. 分析变化规律: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分析这些变化现象有何共同特征,是否遵循一定的规律。
3. 撰写观察报告:将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的结果以及自己的感想和疑问写成一份观察报告,字数不少于300字。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内容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
2. 真实可信:观察报告需真实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结果需基于客观事实。
3. 注重总结:在分析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注重总结规律及其应用价值。
4. 反馈疑问:如果在观察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或发现新的现象,请及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观察报告的真实性、分析的准确性、总结的全面性以及疑问的提出。
2. 评价方式:作业评价将采取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和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 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对表现优秀的同学给予表扬和奖励,对需要改进的同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五、作业反馈1. 反馈时间:请同学们在完成作业后,将观察报告和反思总结以邮件或作业提交的方式反馈给老师。
2. 反馈方式:老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并在课堂上对典型问题进行解答,同时给出针对性的反馈意见。
3. 反思总结: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批改和解答,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反思和总结,明确自己在观察和分析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改进。
4. 改进措施:针对反思总结中存在的问题,请同学们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在下一次的作业中加以落实。
通过本次作业,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及其规律,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和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4.1 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
![《4.1 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085fb261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09.png)
《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厨房中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如水的循环、食物的消化等。
2. 学会观察和记录物质变化的过程,培养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3. 增强对物质变化的认知,理解物质变化的规律和条件。
二、作业内容1. 观察水的循环实验:要求学生选择一种厨房中的物品,如水壶、水杯等,进行观察和记录水的变化过程,如蒸发、液化等。
2. 观察食物的消化实验:要求学生选择一种食物(如面包、鸡蛋等),观察其消化过程的变化,如发酵、腐烂等。
3. 搜集和了解厨房中其他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如盐的溶解、糖的结晶等。
4. 在家长的指导下,尝试进行一些简单的物质变化实验,如糖的溶解、盐的结晶等。
三、作业要求1. 观察实验需认真、仔细,记录物质变化的过程和现象。
2. 搜集资料时,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 实验操作时,要遵守安全规则,确保人身安全。
4. 作业完成后,要按时提交作业,并附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观察实验的记录是否准确、完整;搜集的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实验操作是否符合安全规定。
2. 评价方式: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评价,并给予相应的成绩。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请学生将作业中的问题和收获进行总结,并填写在作业反馈表中。
2. 教师: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反馈表,对作业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便更好地指导下一轮的教学。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能够:1. 深入了解厨房中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以及水循环、食物消化等科学原理。
2. 学会观察和记录物质变化的过程,提高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3. 增强对物质变化的认知,并理解物质变化的规律和条件,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请家长在作业反馈表中填写对学生作业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同时,也希望家长能够给予孩子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共同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回顾并理解厨房中物质的变化过程,包括加热、搅拌、混合等操作。
《3.1太阳系大家庭》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
![《3.1太阳系大家庭》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713bdb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2f.png)
《太阳系大家庭》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使学生通过本作业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构成和各行星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通过图表、数据等资料分析太阳系成员的分布和运动规律。
3. 激发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兴趣,培养其探索宇宙奥秘的好奇心。
二、作业内容1. 预习材料准备:- 学生需准备太阳系各行星的资料卡片,包括名称、距离太阳的距离、自转周期等基本信息。
- 准备太阳系行星分布图或相关图片资料,用以了解太阳系各行星的相对位置。
2. 自主学习任务:- 学生需阅读课本中的“太阳系大家庭”章节,并记录下重点信息。
- 结合预习材料,制作一份简要的太阳系概览表,包括行星名称、距离太阳的距离、主要特征等要点。
3. 实践操作活动:- 设计一次以“我是小小宇航员”为主题的情景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行星或卫星,在小组内描述各自的运行轨道、自转与公转等信息。
- 利用画笔和纸张绘制自己的“太阳系”概念图,可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创新元素。
三、作业要求1. 完成预习材料准备时,学生需确保所收集的信息准确无误,并做好分类整理。
2. 在制作太阳系概览表时,学生需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注意表格的清晰度和信息的完整性。
3. 实践操作活动中,学生需积极参与情景扮演和绘画创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确保活动过程有序、安全。
四、作业评价1. 老师将根据学生提交的太阳系概览表的准确性、完整性及创新性进行评价。
2. 对学生的情景扮演活动进行评价,观察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3. 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其创意和艺术表现力。
五、作业反馈1. 老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
2.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激发其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3. 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促进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太阳系各行星基本知识的掌握,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天体运动规律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024年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65ef6d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7b.png)
2024年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遗传的概念、遗传物质DNA、基因与遗传变异的概念、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2.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季节变化宇宙的认识、恒星、行星、银河系二、教学目标1. 理解遗传与变异的基本概念,掌握基因与遗传的关系。
2. 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3. 掌握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基因与遗传的关系,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宇宙的组成。
2. 教学重点:遗传与变异的概念,生态环境保护,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地球仪、星图。
2. 学具: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学习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之间的相似与差异,引出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实例展示生态环境破坏的后果。
以观察天空中的星星为切入点,引出地球与宇宙的学习。
2. 例题讲解遗传与变异:讲解基因的遗传规律,举例说明遗传与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态系统:讲解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关系,分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
地球与宇宙:通过地球仪和星图,讲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认识宇宙中的恒星和行星。
3. 随堂练习设计遗传与变异的填空题、选择题,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生态系统的连线题,让学生建立生态关系。
设计关于地球与宇宙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遗传、基因、DNA变异、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2.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季节变化宇宙的认识、恒星、行星、银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遗传与变异:简述基因与遗传的关系,举例说明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3.1太阳系大家庭》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
![《3.1太阳系大家庭》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78f45ad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69.png)
《太阳系大家庭》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太阳系的基本概念,如太阳、行星及其运行规律。
2. 掌握太阳系各行星的名称、特点和基本特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作业内容1. 预习材料准备:学生需准备太阳系行星的图文资料,包括各行星的名称、形状、轨道位置等基本知识。
2. 观察与记录:学生需在家长的陪同下,利用天文望远镜或在线资源,观察太阳系中的行星(如金星、火星等),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特征和变化。
3. 制作太阳系模型:学生需利用身边的材料(如纸板、彩纸等)制作太阳系模型,包括太阳和至少三个行星及其卫星。
要求模型能反映出太阳系的基本结构和行星的相对位置。
4. 小组讨论与分享:学生需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观察记录和制作经验,共同探讨太阳系中各行星的奥秘。
5. 编写小报告:根据预习材料、观察记录和小组讨论的内容,学生需编写一篇关于太阳系的小报告,包括对太阳系的理解、对各行星特征的描述以及对未来探索的展望等。
三、作业要求1. 观察记录要详细,包括观察时间、地点、天气条件以及观察到的具体特征。
2. 太阳系模型要具有科学性,能准确反映太阳系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3. 小报告要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能体现出学生对太阳系的理解和探索的决心。
4. 小组讨论要积极,每个成员都要参与,并做好记录和总结。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观察记录的详细程度和准确性进行评价。
2.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太阳系模型的科学性和制作精细程度进行评价。
3.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小报告的内容丰富程度和条理性进行评价。
4. 教师将综合考虑学生的小组讨论表现和合作精神进行评价。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和小组。
2. 对于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教师将给予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和提高。
3. 教师将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收获,促进班级内的交流和学习氛围的形成。
《4.1 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
![《4.1 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c24cf14b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2d.png)
《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厨房里物质的基本类型,如食物、水、油等。
2. 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如水的蒸发、食物的腐烂等。
3. 培养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观察能力,并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作业内容1. 观察厨房中的物质变化:a. 准备一些常见食材,如鸡蛋、牛奶、蔬菜等,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它们的外观变化。
b. 让学生观察水的蒸发过程,如烧开水时水面的气泡、水珠等。
c. 让学生观察食物的腐烂过程,如切开的苹果、面包等。
2. 小组讨论:a. 小组内分享观察到的物质变化,并讨论这些变化的原因。
b. 讨论物质变化的利与弊,如食物的腐烂可能带来健康问题,但也可能促进微生物的研究。
3. 完成作业报告:每个学生需撰写一份作业报告,描述他们观察到的物质变化,以及小组讨论的成果。
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物质的变化过程、原因分析、个人感想等。
三、作业要求1. 作业报告应真实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2. 小组讨论时,学生应积极参与,尊重他人的观点,并学会倾听和表达。
3. 按时提交作业报告,字数不少于500字。
4. 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以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报告进行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对物质变化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2. 教师可组织小组间的互评,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 评价标准包括:观察的准确性、分析的深度、报告的清晰度、参与度等。
五、作业反馈1. 对于在作业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2. 对于在作业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3. 针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有机会了解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作业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作业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9da202abcd126fff7050b58.png)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1课放大镜一、填空题1、放大镜也叫。
镜片中间,边缘。
2、人类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
3、放大镜具有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
4、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在放大镜下看是由组成。
二、选择题1、放大镜是用来()的工具。
A观察B照明C计量2、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
A反射B折射C不变3、根据下列放大镜的图形描绘情况,放大倍数最大的一个是()。
A B C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能观察到的范围就()。
A越大B越小C不变5、下面透明玻璃镜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A B C三、问答题1、能放大物体的器具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他们把物体放大的原理是什么?2、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四、实验探究请介绍一种自制放大镜的方法。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选择题1、科学研究发现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
A眼睛B鼻子C脚2、蟋蟀的耳朵长在()。
A头部B足内侧C腹部3、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足。
A.2B.3C.44、蝴蝶翅膀上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
A细毛B触角C花纹5、蝇的眼由许多小眼组成,叫做()。
A单眼B复眼C双眼二、连线题将下列昆虫与它们的触角类型连起来。
蚕蛾棒状天牛丝状蝴蝶鞭状蚂蚁羽状蝗虫膝状三、简答题1、我们用放大镜去观察昆虫时应该注意些什么?2、昆虫的复眼有什么作用?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一、填空题1、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或由组成。
3、晶体的多种多样,但都很有,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有的像。
4、雪花晶体的形状是形的。
二、判断题以下哪些是晶体?是的在括号里打“√”。
1、红糖()2、面条()3、食盐()4、雪花()5、玻璃()6、珍珠()三、思考题四、有人说:“熠熠闪光的不一定是晶体,朴实无华、不能闪光的未必就不是晶体。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一天的垃圾》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一天的垃圾》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c8be14e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af.png)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一天的垃圾》教学设计6.学习过程设计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了解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垃圾(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11.看看这些人都在干什么?2.这么多的垃圾都是从哪里来的呢?3.在生活中,都产生了哪些垃圾呢?教师活动11、先让我们看几张图片吧,看看这些人都在干什么?出示课件(清扫垃圾的图片)2、我们还在熟睡的时候,环卫工人们就已经开始劳动了,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都在清理这些垃圾,这么多的垃圾都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学生只说是扔的,老师就要强调一下垃圾的来源!)3、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每天都在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就产生了大量的垃圾。
在生活中,都产生了哪些垃圾呢?学生自由回答。
(课件:城区拍的垃圾图片)活动意图说明:从生活实际出发,引起学生共鸣。
环节二:垃圾的分类(指向目标2)学生活动21.试着把这些垃圾分分类。
你们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2.分类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活动31.将垃圾按材料分类,并用弹簧测力计测得垃圾的重量。
注意:①重力与重量之间的换算: 1N≈100gf,即1N的垃圾重量是100g。
②分装好的垃圾可以盛放在塑料袋中测量,盛放垃圾的塑料袋需要提前测量重量,无法测量的可以估计为0g。
③垃圾太重,可以分批测量。
④垃圾太轻,可以记录件数。
⑤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注意调零、不超过最大测量值、平视等规范操作。
教师活动21.提问:像这样把所有的垃圾堆放在一起好吗?请大家试着把这些垃圾分分类。
小组内讨论:①你们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②要把你们的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看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
小组讨论(6-8分钟)。
2.全班交流汇报按材料分;按是否有毒分;按是否容易腐烂分.....3.分类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①取垃圾时,戴一次性手套。
②手脏了可以用消毒湿巾擦拭或者清水冲洗。
教师活动31.四人小组,将垃圾按材料分类,并用弹簧测力计测得垃圾的重量。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课堂作业新设计(2023春)(附参考答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课堂作业新设计(2023春)(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c8ebb9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01.png)
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1.了解我们的住房【选择题】1.关于我们的住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间住房的建造过程很重要,设计不重要B.住房建造完成后不需要验收,不合格才能使用C.一间住房包含了许多系统,各个系统互不相关D.住房是由供水、供暖、采光、电路等多个系统组成2.从楼体结构分类,“鸟巢”属于()。
A.砖混结构B.钢混框架结构C.钢结构D.建筑结构3.下列一般不属于住房基本结构的是()。
A.卧室B.沙发C.客厅D.阳台4.一房中有导线、插座为各种电器提供电力连接,这个系统可以称为()。
A.供电系统B.供水系统C.安全系统D.供暖系统5.住房中有些系统是必不可少的,而有些系统却不是必需的,但有了它们能让我们的生活锦上添花()就是这种类型的系统。
A.水利系统B.电力系统C.采光系统D.智能系统【判断题】1.住房的基本结构包括:房屋的框架、承重、户型等。
( )2.住房具有的系统很复杂,各部分都有各自的作用,不可缺少也无法替代。
( )3.住房建造完成后需要验收,验收合格后才能交付使用。
( )4.造房子时需要考虑节省成本。
( )5.木头是古代建筑材料,现代社会建房已经不再使用木头了。
( )2.认识工程【选择题】1.港珠澳大桥飞跨伶仃洋采用桥、岛、隧为一体,最主要的原因是()。
A.保护环境,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B.我国建桥技术还不成熟,只能建造海底隧道C.避免海陆空立体交通之间的干扰D.港珠澳大桥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和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2.下列关于工程与技术的描述,正确的是()。
A.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工程没有必然联系B.工程的实施在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C.工程建设不需要运用科学技术D.工程技术亦称生产技术,是在工业生产中不实际应用的技术。
3.关于港珠澳大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大桥全长65千米,是集桥、岛、隧为一体的跨海大桥B.在建造大桥过程中修建了人工岛C.港珠澳大桥主桥为大跨度钢结构斜拉桥D.港珠澳大桥于2009年12月15日动工建设4.工程与技术的关系()。
《4.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
![《4.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a42375d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09.png)
《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记录,让学生能够:1. 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 掌握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学会观察和记录物质变化的过程。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围绕“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这一主题,设计如下实验活动:实验活动一:神奇的水晶生长1. 学生需准备水晶生长实验所需的材料(如饱和硫酸铜溶液、明胶等)。
2. 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步骤,进行水晶生长实验。
3. 观察并记录水晶生长过程中的颜色、形状等变化。
实验活动二:自制火山爆发模型1. 学生需准备火山爆发模拟实验所需的材料(如小苏打、醋酸等)。
2. 学生模仿火山爆发的场景,制作一个小型火山爆发模型。
3. 观察并记录“岩浆”从火山口流出的状态以及产生气体的多少等变化情况。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步骤,认真完成每个实验环节。
2.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要仔细观察并详细记录每个物质变化的细节。
3. 记录时需用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物质变化的过程和结果。
4. 实验结束后,学生需整理好实验器材和场地,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5. 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与同学合作,共同探讨实验中的问题。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1. 学生是否认真完成每个实验环节,记录是否准确详细。
2. 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记录是否使用了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
3. 学生与同学的合作态度和团队精神是否得到体现。
4. 学生的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预期,是否能够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在下一课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反馈和评价,指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
同时,教师将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变化过程中物质性质的改变。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课堂作业设计(2023春)(附参考答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课堂作业设计(2023春)(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c6b218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99.png)
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选择题】1.下列厨房里的物质变化,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白糖溶解B.蔬菜腐烂C.玻璃杯摔破D.大蒜捣碎2.在下列食物上滴几滴碘液,能产生蓝紫色的是()。
A.白馒头B.切开的苹果C.猪肉D.鸡蛋3.厨房里的物质会发生变化,根据有无新物质产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瓷碗摔破B.铁锅烧热C.食物发霉D.倒出酱油4.要将白醋、碘酒、水三种液体区分出来,最合适的观察方法是()。
A.看和闻B.看和摸C.摸和尝D.混合观察5.同样多的米饭,一份在口腔中不咀嚼,另一份咀嚼20次后取出,分别滴加碘酒,观察到的现象是()。A.不咀嚼出现的蓝紫色和咀嚼20次的蓝紫色一样B.不咀嚼出现的蓝紫色比咀嚼20次的蓝紫色深C.不咀嚼出现的蓝紫色比咀嚼20次的蓝紫色浅D.观察不到变化。6.酸碱指示剂是一类化学试剂,能与酸或碱反应而显示出不同颜色,实验室中常用来检验物质的酸碱性。
某些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如牵牛花、紫甘蓝等)也可用作酸碱指示剂。
下面物质能让紫甘蓝变红色的是()。
A.苏打水B.白醋C.纯净水D.可乐【判断题】1.虾煮熟后变红,但它还是虾,没有产生新物质。
( )2.当小组同学得出的实验结论与大部分同学不相符合时,应该放弃自己组的实验结论,以大部分同学的结论为准。
( )3.酒柜里的白酒打开后,白酒变少了的现象属于化学变化。
( )4.加热白砂糖会产生新物质,白砂糖加热到最后变成黑色的固体物质,这属于化学变化。
()5.将碘酒滴在面粉上,面粉上出现的变化是产生气体()。
附:参考答案【选择题】1.B2.A3.C4.A5.B6.B【判断题】1.×2.×3.×4.√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1课放大镜一、填空题1、放大镜也叫。
镜片中间,边缘。
2、人类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
3、放大镜具有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
4、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在放大镜下看是由组成。
二、选择题1、放大镜是用来()的工具。
A观察B照明C计量2、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
A反射B折射C不变3、根据下列放大镜的图形描绘情况,放大倍数最大的一个是()。
A B C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能观察到的范围就()。
A越大B越小C不变5、下面透明玻璃镜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A B C三、问答题1、能放大物体的器具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他们把物体放大的原理是什么?2、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四、实验探究请介绍一种自制放大镜的方法。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选择题1、科学研究发现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
A眼睛B鼻子C脚2、蟋蟀的耳朵长在()。
A头部B足内侧C腹部3、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足。
A.2B.3C.44、蝴蝶翅膀上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
A细毛B触角C花纹5、蝇的眼由许多小眼组成,叫做()。
A单眼B复眼C双眼二、连线题将下列昆虫与它们的触角类型连起来。
蚕蛾棒状天牛丝状蝴蝶鞭状蚂蚁羽状蝗虫膝状三、简答题1、我们用放大镜去观察昆虫时应该注意些什么?2、昆虫的复眼有什么作用?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一、填空题1、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或由组成。
3、晶体的多种多样,但都很有,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有的像。
4、雪花晶体的形状是形的。
二、判断题以下哪些是晶体?是的在括号里打“√”。
1、红糖()2、面条()3、食盐()4、雪花()5、玻璃()6、珍珠()三、思考题四、有人说:“熠熠闪光的不一定是晶体,朴实无华、不能闪光的未必就不是晶体。
”你认为对吗?说说理由。
第4课怎样放的更大一、填空题1、在17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就是早期的。
荷兰科学家制造出了当时最精良的显微镜,放大倍数是倍,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倍。
2、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二、问答题1、显微镜的原理是什么?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什么?你有何感想?三、实验探究1、给你两个放大镜,你能利用它们做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吗?简要说说制作方法。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青苔、花粉等,比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一、选择题1、我们利用显微镜看到的物体是()。
A放大的正像B放大的倒像C缩小的正像2、第一个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
A列文虎克B罗伯特胡克C牛顿3、制作洋葱表皮装片应用镊子撕取“()”字中间的表皮作为标本。
A井B中C口4、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和步骤可简单地慨括为()。
A安放→调焦→上片→对光→观察B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C安放→对光→调焦→上片→观察5、利用显微镜观察到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
A细胞B气泡C液泡6、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A200 B2000 C200万二、实验探究1、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按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排序。
()从目镜往下看,慢慢调整调节旋钮,是标本出现在视野为止。
()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圆圈。
()将观察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拖着镜座将显微镜向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
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
2、小明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是碰到两个难题,请你帮忙找出错误所在,并改正。
(1)从目镜往下看,发现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
错误:改正:(2)标本片已经放在载物台上,而且标本片对着通光孔的中央,可从目镜里只能看到亮圈,看不到洋葱表皮的细胞。
错误:改正:3、请你用文字描述你观察到的洋葱内表皮细胞的结构,并画出图。
一、填空题1、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命都是由组成。
2、英国物理学家是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的人。
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之一。
3、细胞的形态是的,它们具有不同的。
二、问答题1、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什么?2、简要说说细胞的结构。
3、研究细胞有什么样的意义?第7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一、问答题1、什么是微生物?它们由什么组成?我们怎样才能发现它们?2、有人说:“鱼缸里的水变绿了,是因为微生物繁殖的结果。
”这种说法对吗?说说理由。
3、通过观察,你发现了水里面有哪些微生物呢?4、微生物具有哪些生物特征?草履虫鼓藻变形虫船形硅藻第8课微小世界和我们一、填空题1、在和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手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
2、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的处理要靠,如果没有它们,地球将变成垃圾的世界。
二、判断题()1、鱼缸里的水变绿是因为其中有绿藻的缘故。
()2、微生物也是生物,也由细胞组成。
()3、人的最好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3毫米长的微小物体。
()4、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好处。
()5、微生物都是一样的。
三、问答题1、不少传染病的流行都与微生物有关,请举出几个例子。
2、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的道路上有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的发现,既有食品、医学方面的,也有农业、生物工程、微电子技术等其他方面的,这些发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
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着这些发现所带来的成果。
请举例说出人类利用微生物服务生活的例子。
1、将下列人物与他的成就连起来袁隆平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列文虎克利用微观技术对水稻进行改良,培育出杂交水稻罗伯特胡克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同人类健康的关系巴斯德设计并制造出能增进视力的眼镜培根制成最早可以放大三百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2、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肉眼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见的东西放大镜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生物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核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清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一、填空题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的,整个世界都是由构成的。
2、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只是有的快,有的慢。
3、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有些变化产生了。
二、选择题1、像易拉罐被压扁、木头碎裂、玻璃碎裂、折纸这样的变化是()。
A形态发生改变B产生新物质C没有什么变化2、蜡烛燃烧中()。
A形态发生改变B产生新物质C既有形态改变又产生了新物质3、把泥做成陶器的过程中()。
A形态发生改变B产生新物质C既有形态改变又产生了新物质4、声音()物质构成的。
A不是B是C无法确定5、像房屋、石头等这样一些物质是()。
A永远不会变化的B缓慢变化的C快速变化的三、判断题1、下列哪些是物质(是物质的请在括号里打√):A桌子()B空气()C声音()D冰块()E铁丝()F白纸()G温度()H小鸟()L长度()2、下列现象中,属于形态变化的有,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有。
A生鸡蛋变熟鸡蛋B面粉做成馒头C秋天树叶变黄D钢锭打成菜刀E池塘的水干枯了F盐酸滴在石灰石上G清石灰水吹气后边浑浊H糖加热至黑色I打开冰箱门后冒白气J树木做成家具K岩石烧成水泥L馒头发霉四、思考题有人说:“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你认为对吗?说说理由。
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填空题1、物质的变化可分为和,它们的区别在于有没有。
2、物质的化学变化往往会伴随改变颜色、、、等现象的产生。
二、选择题1、把沙和豆子混合,轻轻搅拌,豆子()。
A没有明显变化B变成其他物质C发芽了2、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态的白糖,是()。
A化学变化B物理变化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燃烧一张纸和撕碎一张纸相比较,分析正确的是()。
A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B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C都是物理变化三、简答题1、什么是物理变化?试举例说明。
2、什么是化学变化?试举例说明。
3、蜡烛燃烧能观察到哪些现象?属于什么变化?第3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选择题1、在米饭或淀粉上滴上碘酒会出现()。
A黑色B紫红色C蓝色2、长时间咀嚼米饭的时候会感觉到米饭有甜味,这是()。
A口腔中含有糖B米饭在咀嚼中发生了变化C米饭本来就是甜的3、将碘酒滴在下列物质中,能呈现蓝色的是()。
A鸡蛋清B白砂糖C面包4、食物在体内转化为营养物质时发生了()。
A简单的物理变化B没发生变化C复杂的化学变化5、下面不含淀粉的食物是()。
A土豆B藕C虾米二、问答题1、米饭在嘴里开始没有甜味,慢慢嚼着才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2、取出一根试管,里面装一些水,放入少量淀粉摇一摇,再滴几滴碘酒会怎么样?这是什么原因?三、实验探究实验目的:探究马铃薯中是否有淀粉。
实验器材:水果刀、滴管、碘酒。
实验方法:首先用水果刀将一新鲜的马铃薯切开,再用滴管将碘酒滴到马铃薯的切面上,然后看切开面上是否有蓝色出现,最好得出结论。
问题:1、缺少什么器材?2、观察到什么现象?3、得出什么结论?第4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填空题1、小苏打是一种色的体。
白醋是一种色的带味的体。
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发生变化,产生的气体叫,这种气体能使燃着的火焰。
二、实验探究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情况。
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2、把玻璃片盖在玻璃杯上,用手摸玻璃杯,有什么感觉?3、用燃烧的细木条伸入玻璃杯中,观察到什么现象?根据这个信息,我们可以作出怎样的判断?4、分析已经获得的证据,能判断出玻璃杯中的气体是什么吗?为什么?三、思考题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你还发现生活中哪些物质混合也能产生新物质的现象?第5课铁生锈了一、选择题1、与铁生锈无关的因素是()。
A水分B空气C温度2、下列关于铁锈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铁在干燥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铁锈叫氧化铁B铁锈能导电,不能被磁铁吸起来,铁锈的颜色是红褐色C用涂油漆、电镀、制成不锈钢、保持干燥等方法可以防止铁生锈3、铁生锈是()。
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4、铁钉在有腐蚀的情况下容易生锈,()不能防止和减缓铁生锈。
A刷油漆B抹油C放入盐中5、在下列情况下,埋在地下的铸铁管道被腐蚀的速度最慢的是()。
A在潮湿、疏松、透气的土壤中B在干燥、致密、不透气的土壤中C在呈酸性的潮湿土壤中二、思考题1、厨房里的菜刀、铁锅非常容易生锈,请你分析生锈的原因,并设法解决。
2、小明新买了一辆自行车,他非常喜爱这辆车,老担心车子生锈,请你帮他多想些办法来保护新自行车,防止生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