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合集下载

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哎呀,说到美的本质,这可真是个既深奥又接地气的话题。

咱们不扯那些高深莫测的哲学大道理,就用咱老百姓的话,来聊聊心里那点对美的感受吧。

你想啊,美,它就像是早晨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温柔地洒在脸上,那种感觉,暖洋洋的,心里头那个舒坦,简直没法用言语来形容。

美,就是这么简单,这么直接,它不需要你费尽心思去琢磨,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那份纯粹和美好。

走在街上,看到一朵小花在墙角悄悄绽放,颜色不那么鲜艳,花瓣儿也略显单薄,可它就是那么顽强,那么有生命力。

这时候,你心里头会不由自主地涌起一股暖流,觉得这小花儿可真美。

这就是美啊,它不分贵贱,不分大小,只要你能用心去体会,就能发现它的存在。

再来说说人吧。

有时候,你看到一个陌生人,他(她)长得并不出众,穿着也很普通,可就是他(她)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就能让你觉得这个人特别美。

这种美,是内在的,是灵魂的闪光,它超越了外表的束缚,直击你的心灵深处。

还有啊,那些咱们平时说的“心灵美”,那更是一种高境界的美了。

就像是咱们身边的那些好人好事,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美。

这种美,让人感到温暖,感到力量,它是社会的润滑剂,也是咱们每个人心中最宝贵的财富。

所以说啊,美的本质其实很简单,它就是那些能触动我们心灵的东西。

无论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脉脉;无论是外在的华丽璀璨,还是内在的质朴纯真;只要它能让我们感受到快乐、温暖、希望和爱,那它就是美的。

咱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中的艺术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着美、感受着美。

就让我们用心去体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吧,因为美,就在我们身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珍惜。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就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广告0602班潘蔚 12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作出了多种多样有关美的本质的学说如:“美在形式”说、“美在主观”说、“美在统一”说等等,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

以下是三种中外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代表性学说,以及我的粗浅看法。

一、“美在形式”说: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中,美在形式即形式美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

此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自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

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

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

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在现代,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

贝尔的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见解,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然而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

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

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

我的看法:“美在形式”这一学说观点是从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我认为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就如一幅画并不意味着什么,它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形式美或不美完全是人类主观的产物。

谈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谈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谈谈对美的本质理解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概念,涉及哲学、心理学、艺术和文学等多个领域。

对于美的本质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美的主观性美的本质并非客观存在,而是主观的感受和认知。

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受到个人经验、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同样的物体或情境,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美感体验。

因此,美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体化的,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2.美的多元性美的本质是多元的,它并不仅仅局限于某种特定的形式或表现。

从大自然到人类文明,从具体的艺术品到抽象的理念,美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世界中。

不同的文化、艺术流派和历史时期都拥有各自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表达方式。

这种多元性反映了美的丰富内涵和无限可能性。

3.美的普遍性尽管美的本质具有主观性和多元性,但美也具有普遍性的特征。

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是跨越时空和文化的普世情感。

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人们都欣赏美、追求美,渴望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美的热爱和敬意。

这种普遍性表明,尽管美的形态各异,但其本质是共通的。

4.美的情感性美与情感紧密相连,它是情感的表现和载体。

当我们感受到美时,通常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愉悦、满足、震撼、感动等。

这种情感性表明,美不仅是感官的享受,更是心灵的触动。

它能够引发我们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共鸣,让我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满足和心灵的滋养。

5.美的社会性美的本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现,也是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的反映。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的美学观念可能更受推崇;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的美学观念可能更受重视。

这种社会性表明,美的本质是动态的、变化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发展。

6.美的超越性美的本质具有超越性,它超越了物质世界的限制,成为人类精神追求的一部分。

通过艺术、文学、音乐等表现形式,人们能够创造出超越现实世界的美的作品,使人们能够在精神上得到升华和超越。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感觉、知觉、想像、情感四方面)一、美感的本质美感——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评价和欣赏。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理解美感的概念,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1、美感是一种“感动”,在美感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脱离了情感,就不会有美感。

2、美感不是任意的情感或感觉,比如它不是痛感、不是悲伤感、不是愤怒感,也不是冷暖寒热等感觉,而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感觉。

3、这种美感中包含着人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判断,因此,体现了人对事物的认识。

但是,这种认识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认识。

在引起美感的过程中,没有一般科学认识所必需的概念的逻辑推理和判断。

审美的趣味判断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在这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中,认识活动是潜藏在情感活动之中的,知觉、想象、理解等认识因素暗含在对感性的具体形象的感受之中。

因此,对美的事物的理性认识常常是不自觉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1、美感的形象直接性(1)美感形象直接性的内涵与特点:美感的形象直接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以其具体可感、富于感染性的形象特征直接引起人的美感,美感活动始于这些形象特征的直觉并始终不脱离这些生动的直觉。

美感之所以有这种形象的直接性特征,一方面是由美的特征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长期的审美实践决定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美学中美有很多含义,如优美,审美对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义等等。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两千多年来,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他们提出的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一、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

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

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

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

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二、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

例如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

浅谈美的本质命题的合理性问题

浅谈美的本质命题的合理性问题

浅谈美的本质命题的合理性问题浅谈关于美的本质命题的合理性问题 论⽂关键词:美的本质;主观性;客观性 论⽂摘要:传统美学依据实体本体论,以美为研究对象,美的本质问题成为美学的基本问题。

但美的本质问题是不合理的问题,因为不存在所谓“美”这种客体,美不是实体.从存在本体论出发,应该提出审美的本质问题,审美是⼀种超越性的存在,⽽审美对象(‘·美”)只是⼀种存在的意义.同样,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问题也随之解决,审美对象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是超越主观与客观的对⽴,是⼆者的绝对同⼀。

在美学史上,⼀直把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研究⽅法上也往往从考察美的本质问题⼊⼿。

这出⾃⼈们的⼀种思维习惯,就像研究任何⼀件事物⼀样,⼈们很少反思它是否合理。

其实,这种问题的提出⽅式和研究⽅法⼀开始就错了,致使美学基本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现在,应当对美的本质命题的合理性进⾏反思,并找出科学的研究⽅法。

简要地说,就是由研究美的本质改为研究审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问题从属于审美的本质问题。

提出“美”的本质问题,实际上提出了“美”是什么的命题,这是⼀个语⾔的陷阱,因为这个命题已经暗含了“美”是⼀个实体或实体的属性,从⽽误导⼈们循着实体论的思路,从认识论的⾓度去进⾏美学研究。

这种实体论是古代哲学形成的。

古代哲学是实体本体论,⼈们直观地认为世界是外在于主体的实体,主体与实体⽆关;实体是存在的本原,万事万物都是实体的属性。

于是⼈们也认为美理所当然的是实体或实体的属性,因此美学⼀开始遇到的问题就是美是什么或者美的本质问题,于是就有了“美是数量关系的和谐”、“美是理念的显现”、“美是上帝的属性”、“美是物质的属性”之类的命题。

实体本体论以及依附于它的认识论被现代存在论、解释学所取代.现代分析哲学认为美是什么的问题是⼀个假问题,因为美不是客观的实在,⽽是⼀种主观的评价。

现代解释学认为世界不是实体,⽽是主观阐释的意义世界。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就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广告0602班潘蔚12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作出了多种多样有关美的本质的学说如:“美在形式”说、“美在主观”说、“美在统一”说等等,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

以下是三种中外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代表性学说,以及我的粗浅看法。

一、“美在形式”说: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中,美在形式即形式美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

此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自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

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

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

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在现代,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

贝尔的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见解,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然而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

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

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

我的看法:“美在形式”这一学说观点是从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我认为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就如一幅画并不意味着什么,它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形式美或不美完全是人类主观的产物。

对美的本质再理解

对美的本质再理解

对美的本质再理解内容提要美的本质是千年难题。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对传统美学的总结,但当代分析美学认为“美是什么”这一命题方式本身就是虚幻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是根本立场,分析美学的研究方法也有可借鉴之处。

本文试把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和辩证唯物精神与分析美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对美的本质进行探求。

美是人生命实践历史积淀的产物,美源于人历史积淀的超越冲动.关键词经验体验类生命历史积淀超越冲动美的本质问题提出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传统美学主要回答了“美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美学提出“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美本质命题,对传统美学进行了总结。

然而这一命题方式本身的缺陷使传统美学面临危机。

当代分析美学应运而生,对传统美学进行消解,彻底否定了美本质。

分析美学一方面解决了传统美学的危机,另一方面又否定了美学,使美学有走向灭亡的危险。

美学研究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美学高度,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指导,同时吸纳各美学流派的积极方法和研究成果,才能使美本质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传统美学美本质研究滥觞于柏拉图。

柏氏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了“美是什么”的命题,整个传统美学的发展都受这一命题制约。

从柏拉图的“美在理式”到黑格尔的“美是的理念的感性显现";从托马斯·阿奎那“凡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做美的”,到康德的“审美乃超脱了任何(包括道德的或生物的)利害关系,对对象无所欲求的…自由的‟快感”;从狄德罗的“美在关系”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传统美学已经蔚为大观,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不论是唯心主义美学还是唯物主义美学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美本质问题。

唯心主义美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本末倒置地看待美本质,多陷入神秘主义泥潭之中;旧唯物主义者“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现方面去理解。

对美的本质是旺盛的生命力的理解-审美的历程作业

对美的本质是旺盛的生命力的理解-审美的历程作业

美的本质——旺盛的生命力什么是美呢?每个人对此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人认为相貌上的美是最重要最直观的美,这是自然,没有人会否认当红影星比如刘亦菲等等是美的,也有很多人认为心灵上的美是最可爱最长久的美,《巴黎圣母院》中所描绘的外貌丑陋,但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也被许多人认为是美的。

在听过审美的历程之前,我对美的认识也还一直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上,认为那些所谓好看的东西或者甜蜜的微笑、礼貌的言语,善良的心灵等等美好的素质就是“美”。

从这个层次来看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人的一种观念。

而任何精神生活的观念,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形成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自然不会完全相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每个人对于美的看法不尽相同。

然而,那些“好看的”或者是“我喜欢的”这类的词汇完全不足以描述美的本质是什么。

而且不同的美背后又往往有着某些相同或者说相似的东西。

所以,究竟什么样的东西才是美呢?美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其实,人们对于美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歇过,但却一直没能解开美的本质的奥秘,以及没能对美做出一个正确合理的定义。

尽管人们都认同美的存在,且前人先哲们对美也有着形形色色的诠释,但人们始终没能对美的本质作出一个十分正确并且被大家公认的解释。

但在帅老师的课上,当我看到在恶略的环境仍能萌芽的植物、奋力绽放的鲜花、以及在沙漠中顽强生活的植物时,我的内心被其所表现出的美感所震撼。

没错,就是震撼,发自内心的震撼!仔细研究,便能发现其都表现出了极其旺盛的生命力,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这是因为生命的旺盛是一切物种生存之本,只有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物种才能延续下去。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追求生命的旺盛,是一切物种生存的至高理想,如果有外部条件制约着这种理想,生命的本能就从自身内部进化到其追求的理想状态,进而影响并改变外部条件,以实现其生命的全部意义——旺盛的生命力。

旺盛的生命力是表现并确认其本质力量的最佳表述。

如果没有生命,这个世界将是一片死寂。

浅谈我对美的本质的几点看法

浅谈我对美的本质的几点看法

浅谈我对美的本质的几点看法一谈到美,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那些形态各异,姿态万千的花朵、树木。

大家也许会认为这是自然中的美丽景色。

其实不然,“世间万物皆有其美”我也同样这样认为。

我从两方面阐述一下自己对美的看法。

而我则认为,在茫茫人海之中,都会有不一样的美。

以前,我们都认为外貌美,容貌美就是真正的美。

但事实上,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前那种封建腐朽思想渐渐离我们远去,而现在,则流行起了另一种审美观—内心美,也就是“内在美”。

我觉得“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

那些天生丽质,长相甜美的女孩,无疑会受到他人的喜爱。

但是相貌平平的人,只要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一样也会博得别人的欢迎。

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变得漂亮,当然我也不例外。

现在在我眼里,美丽不仅限于一些脸蛋,一双眼睛,也包括你那整洁的房间,干净的衣服,和文明的语言等。

曾经,有很多的名人被世人誉为“美女”。

诸如林徽因,林徽因就属于那种外貌美,但是她却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梁思成虽没有林徽因那么高贵的出身,但他有一颗善良的心。

可见“内在美”比外在美更加重要。

当然,外表的美,也非常重要。

美丽的面孔,魔鬼的身材,曼妙的身姿,婀娜的走姿。

我认为,这是一个健康女孩子该具备的,不过那种病态的美,我认为不算。

身体,应该与心灵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美。

人类,应该摒弃那种庸俗的东西。

最近,有一段关于“爱国小天使”的视频疯狂转载,他在世界大赛中斩获金牌,并且为祖国赢得荣誉。

但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他的穿着却有些不入眼。

朴素的T恤配一条牛仔裤,这还是简单的,但是看起来却让人感觉别扭,甚至有点土。

然而他在赛场上拼搏的精神,激励了不少人。

他这样做,不就是“爱国小天使”吗?我觉得爱国,首先得做到爱自己的国家,并热爱自己的国家,然后再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很难,这就是所谓的“知易行难”吧!我觉得美,不是看外表,而是看你的心灵。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些书,让它充实我们的头脑。

美的本质名词解释

美的本质名词解释

美的本质名词解释
美可以定义为一种感性的理解和欣赏,它的本质就是能够让人产生喜爱、深刻
吸引、无限追求和安慰心灵的一种审美感。

在教育界,美的本质也体现了完美的思想和社会的进步。

作为一所高校,也能体会到美的本质。

这里,每一个穿着学士服的学生,把美
付诸于学习态度、实践能力以及自身个性和格言,可谓活生生地展现出一种精神;站在教授们面前,认真地学习、认真地思考、认真地分析,更是以完美来定义当今高校文化;在校内建筑、景观、文化等方面,所表达出来的“完美”精神,也是一种美的体现。

在高等教育中,美的本质可以体现为学术的火花、激情的发声和务实的实践,
美无处不在,也支撑着学科教育的未来。

在高校课程设置上,让学生从古到今的历史、从东到西的文化,感知到精神的完整性,有了美的教育,就有了智识的熏陶和境界的提升。

如在学院团体范畴,比如数学建模比赛,应用计算机将数学解决问题用更为美观的形式呈现出来,也正好体现出,现代人类不断努力在追求完美的过程。

美的本质在高校和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穿梭,构建着一个自律的、自由的、完美
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老师和家长深入探索精神生活,由此形成新的对学术教育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灵感和激情。

!。

浅谈美学的本质认知

浅谈美学的本质认知
1 . 1 从 自然 形 态方 面认 知
3 5 0 1 0 8 )
( 在哲学上看 , 我们只能 以反映者和被反映者来分划主体客体界 限) 。当然 , 这并 不意 味着 人 的一 方不能作 审美 的主体。事实 上, 在形成美和反映美 的过程中, 社会人的一方往往是一身而二 任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 , 将美形成 和存 在的客观性 和审美 的 主观性等 同起来 。黑格尔 曾将理念 当作真 , 将真 等同于美 。其 实“ 真” 是人 的认识 反映因与实际相符而形成 的一种关 系属性。 美不等于真 , 美 也不等于善 。如前 所述 , “ 善” 是人 的心灵 因其 动机意图契合 社会 的道 德功利 而形成 的关 系属性 。可见 , 真、 善、 美虽可集于一体 , 但却是彼此不同的关系属性 。
◎美学技术 ◎ ຫໍສະໝຸດ 浅 谈 美学 的本 质认 知
王 琢 琳
( 福建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 福建 福州 摘 要: 美作 为人类可以反映的事物属性 , 本质上是一种非 物 质 性 的客 观 存 在 , 是 一 种 存 在 于 人 类 脑 海 里 的 意 识 。人 类 既 是 美形 成 条件 中 两种 客 观 存 在 中的 一 方 , 又可作 审美的主 体。 认 知 是 指人 们 认 识 美的 过 程 , 即 个 体 对 感 觉 信 号接 收 、 检 测、 转 换、 简约、 合成 、 编码、 储存、 提取、 重建、 概 念形成、 判 断 和 问题 解 决 的信 息加 工 处理 过 程 。 将 美界 定 为 关 系属 性 , 可 最 终揭 开 美 的本质和审美现 象的谜底。分析意念 正方 向指向和 美的构成 关 系, 可 阐释 美及 美的观 念 的 形 成及 其 变化 与异 同 。 关键词 : 概念 ; 性质 ; 关 系属性 探讨美的本质 , 先要 明确 什么是事物 的本质 。就 客观性来 说, 本质是事物之所 以成为 自身 的独有的规定性( 或为特有属性 的集合 ) ; 就人的认知来说 , 本 质是对这种独有 的规定 性的正确 反映。这种反映形成概念 , 需用定义表述 。寻求美的本质 , 简而 言之 , 是 要 寻 求 美之 所 以成 为美 的质 的 、 独 有 的规 定 性 。 由于 认 知系统的复杂性 , 对它要进行 多维度的研究 , 认知需要运用多 门 学科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 , 从 完整的意义上对认 知进 行全方位 的综合研究。下面 , 我们来进行初步认知一下 , 美在本质上是事 物 的一种关 系属性 。 1 我们对美的本质进行初步的推导 , 美是怎样 形成的

中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中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的本质是美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困难主要不在于说明“什么是美的”,困难在于回答“美是什么”。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古希腊的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

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它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这美本身,加到任何意见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

柏拉图在研究美的本质时,有两点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

第一,他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这两个概念。

第二,他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了美不是恰当,美不是有用,美不是善,美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

康德(1724-1804 年)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

他说:“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在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

所谓没有目的,即没有客观的目的,指不考虑对象的性质和用途,与概念、利害无关。

康德对美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有下列几点:第一,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

他说:“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第二,美虽然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才能普遍必然地引起快感,而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不美的真正原因。

第三,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

黑格尔(1770-1831 年)黑格尔(1770-1831 年)在哲学上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在美学上,他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可以看出,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的实在不过是理念生发出来的,是作为理念的客观性相。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美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概念,它涉及到人类对于自然、艺术、思想、道德等方方面面的审美体验和感受。

美的本质是一个古老而又深邃的话题,自古以来,哲学家、艺术家、文化学者等都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探讨美的本质,试图理解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美的本质在自然界中的体现。

自然界是充满美的,无论是壮丽的山河、清澈的湖泊、绚烂的花朵还是细腻的昆虫,都散发着独特的美感。

人们常说“大自然是最伟大的艺术家”,自然中的美是绝对原始和纯粹的,没有受到任何人类的影响和改变。

自然界的美是深邃而又宏大的,它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无穷的魅力。

在自然的美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越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力量,这种美是一种超越感,是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美的本质在艺术中的体现。

艺术是人类表达情感和审美需求的一种方式,通过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形式,艺术家们创造出了无数令人惊叹的作品。

艺术中的美是经过人类精心雕琢和创造的,它不同于自然界的美,但同样令人着迷和陶醉。

艺术中的美是多样而又丰富的,不同的文化和时代对于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是对美的一种探索和表达。

艺术中的美是源自于人类的感知和创造,它是对自然美的一种再创造和再表达。

通过艺术,人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美的深刻理解和表达,也可以找到自己对美的感悟和体验。

美的本质在思想和文化中的体现。

思想和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包含了人类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内容。

在思想和文化中,美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它体现了人类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体系对于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是对美的一种探索和体验。

在思想和文化中,美是一种超越感和向上的动力,它激励着人们追求更高的境界和更美好的人生。

美的本质在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体现。

人类精神世界是一个丰富而又复杂的领域,它包含了人们的情感、思想、意志等方方面面。

美的本质的理解

美的本质的理解

美的本质的理解
美的本质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指的是对于某种物体或事物所具有的审美感受和享受,以及这种感受所基于的原因和根源。

美的本质涉及到多个方面,如感知、情感、文化、历史等,并且具有相对性和变化性,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会对美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

感知是美的本质的基础,人们通过感知来获取对物体或事物的形状、色彩、材质、纹理、空间、节奏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和观念,从而对物体或事物有富有感染力的审美感受和享受。

感知的过程并不是完全客观和理性的,它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包括个体差异、心理状态、文化因素等等,这些因素会对人们的感知和评价产生不同的影响。

情感是美的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美的感受往往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如欣赏到一首优美动人的音乐时所感到的愉悦和感动,欣赏到一幅精美绝伦的画作时所感到的震撼和舒适等等。

情感是人类天生的自我体验,它不仅来源于感官直接的体验,还受到人们自身的诉求和期望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协同作用,让人们对美的本质有更深刻的了解。

文化和历史是美的本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时期对美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这种差异可见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艺术品和审美价值观的差异。

文化和历史不仅能够塑造人们的思维和感知方式,也会迫使人们重新考虑美的本质和审美标准。

例如,欧洲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将人类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放在了一个重要位置上,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审美概念和创作方式。

谈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谈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美的本质古希腊圣哲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辩论“什么是美?”,最终未能给出一个终极而本质的定义,不得不慨叹:“美是难的”。

直到科学昌明,哲学繁荣的现在,“美是什么”的问题仍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司之谜”,仍在无休止的争论中。

虽然无数的哲学家,美学家,思想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的途径进行过艰苦的探索,并提出了种种当时在他们看来最为理想的答案。

但他们都未能最终摘下这颗美学皇冠上的明珠。

回答“美是什么”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所要求的并不是对个别对象作审美判断或作经验性的描述,而是要求在各种美的对象中找出美的普遍本质,或者在与非审美对象的比较中找出其特殊的本质。

美并不是固定的,形而上的,在美的概念下,包含着各种性质上极不相同的事物。

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如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各种劳动产品以至人物的品质、动作、相貌、表情、风度等等,都可以作为审美对象,都可以是美的事物。

要在这些性质上极不相同的各种事物中概括出美的普遍本质,当然是极困难的。

再则,美还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而相应地发展和变化着。

在动态的时空结构中,由于时代和社会的不同,美的内涵极其价值意义也就很不一样。

综上,正是美的概念内涵的宽泛性、复杂性甚至变易性给美的本质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难以揭去的面纱。

有人认为美是主观的,他们认为只有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才能产生美,按他们的说法就是“椅子不为人坐就不成为椅子”。

但这个观点遭到“客观论”者的反对,他们认为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光有主体条件还不行,还需要对象上的某些东西,即这些事物本身具有的某种客观的审美性质或素质。

于是他们反驳说:“为什么我们要坐在椅子上,不坐在一堆泥土上,因为泥土不具有椅子的可坐性。

”那么到底什么是所谓的“审美性质”或“素质”呢?为什么各种对称、均衡、节奏、秩序……能给我们美感,而丑陋、荒谬、芜杂却不能呢?把它归结为“无意”、“理性”、“鬼斧神工”吗?显然不行。

美的本质之我见

美的本质之我见

美的本质之我见犹记得小时候最早学的一对反义词就是美和丑,现在在系统的学习了《美学概论》这门课后,我对“什么是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美的本质不是简单的艺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上升到哲学的层次。

几乎所有的哲学家、心理学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诠释。

在西方,古希腊时就有毕达哥拉斯的“美是和谐与比例”,还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也为美的本质做出诠释。

而在中国的古代,“大羊为美”“无害为美”“中和为美”,还有庄子的“美即逍遥和自由”等等都是对美的探索和研究。

在我看来,美看似是那么具体,美的人,美的景色,美的自然,然而它又是那么深刻和抽象。

它藏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藏在我们人类没有涉足的地方,藏在我们的眼睛里。

就如罗丹说过的,“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个性使它有了差异。

比如,中国古时候的“燕瘦环肥”,就是对美人的评判标准不同导致的。

还有,在东方人看来保守而端庄的衣着就是美的,而在西方,不管是人的家里,还是公共场合,又或者是严肃的教堂,通过画像表现不着衣的人体之美都显得那么理所当然。

大家都喜欢寻找美,看到高山,我们感叹它的巍峨;看到流水,我们称赞它的灵秀;听到琴瑟时,我们陶醉于它的韵律;闻到花香时,我们流连于它的美艳之中,其实这就是美的所在,它是具体的。

而一个没有战乱之苦,人民安居乐业,国力富足强盛的国家是美的;一个没有双臂却可以拿脚写字的女孩是美的;一个即使枯萎却仍在暴风雨中挺立的花朵也是美的,美又是抽象的。

美使我们感受到愉悦,美带来精神上的满足。

但是很少有人去研究美的本质。

因为人和人的审美差异,导致什么是美,美的本质,这些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你认为是美的,别人可能认为是丑的。

这样,我们研究美的本质就十分困难。

我个人认为,它是不需要一个统一的、死板的理论,来限制它,约束它。

真正懂得美的本质的人会把美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融入到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中,如同哲学带给人的一样。

1结合优秀艺术作品谈谈你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1结合优秀艺术作品谈谈你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1.结合优秀艺术作品谈谈你对美的本质的理解美是什么?前人作了多种多样的回答。

要洞察美的本质,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紧密联系人类丰富的审美实践活动来思考这个难解的理论之谜。

首先我想说美的本质是一个探索过程。

对美的本质的理解我认为美的本质没有一个固定的完全的定义。

在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意见分歧,归根到底是哲学观点上的分歧。

美的本质历来存在着很多看法。

我认为美是人的自由创造形象的生动表现,人的创造劳动生产并不是所有的都是美的他需要一个尺度就是所谓的“内在的尺度”即使人本身客观要求的尺度一方面认识客观规律,一方面符合人的本身需要,是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美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客体,客体的形式可以有多种,但必须存在。

同时美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情感,离开人这个主体,美也就不存在了。

美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也不是主观和客观的融合或统一。

是两个外在的东西的合一,是一种关系属性。

这种结合时需要说明理由。

例如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大卫》的创作倾注着作者的思想,同时也是作者自己对艺术追求的一种表现,这来源于社会实践,也是美的根源,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凡是能使我们想起和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则是美的。

对于作者正是如此。

从主客观关系上《大卫》是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当时的历史典故的贯通交融创作的能引起欣赏者得想象,具有感染力。

从内容与形式上观者会被大卫这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英姿飒爽的青年形象所表现的美所感染是从内容与形式上的美的统一从风格上《大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代表作。

这也说明了美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时代性、变化性以及普遍性和稳定性。

同时美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共识,所以美具有许多文化的特性,如社会性,阶级性,知识性,相对性等等总之需要我们明白的是美是存在的,切实存在的,应该明白美既不是单纯的客观性也不是单纯的主观性,是人的主观的感受,他具有上述的性质,就像对与错没有具体的定义,对的定义就是与错相对,那这样解释在我看来也是没有什么大的意义,对错需要辩证的看待需要主客观的分析,是一种主观感受,就像美的定义,有了感知存在的东西才有美不是么,就像大道之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美学中美有很多含义,如优美,审美对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义等等。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两千多年来,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他们提出的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
一、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

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

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

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

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

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

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二、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

例如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

这些观点虽然涉及到审美心理学问题,并在揭示美的社会性能方面有合理之处,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抽象地发展了主观能动的方面,而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没有看到主观心理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反映。

三、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就在于事物的感性形式,在于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某种形式规则;博克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细小、光滑、比例匀称等。

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但由于他们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和实践,只从事物的感性特征和自然性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因而带有明显的直观性。

四、从主观精神和客观事物的统一中去探讨美的本质。

这种观点既不同意把美归之为客观的物质世界,也反对把美归之为人的精神世界,主张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来认识美的问题。

美国刘易斯认为,美是刺激主题内心价值经验的一种“潜能”。

从主客观的统一中探求美的本质,这种研究思路是正确的,由于没有找到两者统一的结合点和真正原因,不能回答美到底是什么问题,终究解决不开美的本质的问题。

我认为美是纯主观的,美根本就不具有客观性。

我国儒家经典之一《礼记》里说:“美恶皆在心中。

”柳宗元说:“夫美不美,因人而彰。

”18世纪英国唯心主义经验美学的代表休谟说:“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里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我国美的主观论的代表高尔泰举了个例来说明美的主观性:大自然给予蛤蟆的,比之给予黄莺和蝴蝶的,并不少什么,但是蛤蟆并没有黄莺和蝴蝶所具有的那种“美”,是人觉得它不美。

在这个例子中,美的主观性充分显现出来了。

通俗一点说,美是人们的一种感觉,那种认为“美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观点是再荒谬不过了。

朱光潜先生说得好“我们可以定义花是红的,但是不能定义花是美的。

”颜色是一种被定义了的客观事物,美却是我们不能去定义的,我们不可能仅仅因为红色而推断出花是美的。

不能否定花是客观存在的,可是花的美丑却不是它与生俱来,没有人去欣赏它,就无所谓美丑,换了一只小动物走到它的跟前,它对花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它会觉得它美吗?我想它说不定一口就吃了它,如果花香的话。

所以说,美只是个人心理一种判断,能给我们带来身心愉悦的,能够吸引我们注意的,都可以认为他们美。

如果美是客观的话,我们说一个东西美不美时,只要拿美的客观标准去衡量一下就可以了,又何必问大家美不美呢?
综上观点,美是主观的,“环肥燕瘦”,“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正说明了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对于事物的审美判断标准是不同的,一个物品本身只有它所具有的特点,至于它到底能不能给我们带来身心舒畅,有美的感受,则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

事物本身具有客观性,美的事物却是人主观的去给它“美的”这个形容,美是我们赋予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美是主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