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古诗两首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两首课文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两首》课文《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望庐山瀑布》简析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
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
“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谪仙”就是李白。
《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绝句》赏析绝句是诗体名。
绝句、律诗为唐代的今体林诗(后世称为近体诗),以区别于古体诗。
这首诗以“绝句”写入诗题,又因同时有同体诗四首,所以合题为《绝句四首》,不令立体目。
第17课《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
念 去 去 ,
竟执 无手 语相 凝看 噎泪 。眼 ,
才 下 眉 头 却 上 心 头 。
此 情 无 计 可 消 除 ,
王维西 出 阳ຫໍສະໝຸດ 关 无 故 人 。劝 君 更 进 一 杯 酒 ,
客 舍 青 青 柳 色 新 。
渭 城 朝 雨 浥 轻 尘 ,
送 元 二 使 安 西
离别相思,苦
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 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 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3、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4、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二首》)
更 哪 堪 冷 落 清 秋 节
多 情 自 古 伤 离 别 ,
雨 霖 铃
宋 柳 永 ·
烟 波 江 上 使 人 愁 。
日 暮 乡 关 何 处 是 ,
暮 霭 沈 沈 楚 天 阔 ,
千 里 烟 波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17、古诗两首(之望庐山瀑布)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夜宿山寺》
古诗拓展3——古诗中描写瀑布的语句
★古今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徐凝 《庐山瀑布》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 ★挂落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李白《望庐山瀑布》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李白 《望庐山瀑布》
四、瀑布欣赏
飞 流 直 下 三 千 尺
诗的大概意思是:在阳光的照射
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一
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 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
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真让人以为那是
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古诗学法总结
一、顺口溜 解诗题,知作者,读正确,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感情读,熟成诵。 二、古诗学法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学习古诗先解题; 你拍二,我拍二,了解诗人不可少; 你拍三,我拍三,正确读诗明诗意; 你拍四,我拍四,入情入境感情读; 你拍五,我拍五,熟练背诵悟诗情!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学习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学习古诗,感悟诗人对大 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激发学习古 诗的兴趣。
望庐山瀑布Biblioteka 秀丽的庐山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背诵 诗歌。 3、了解诗歌作者的朝代和诗歌 含义。
诗句拓展1—数字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夜宿山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早发白帝城》
六年级上册西师大版语文17课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课件
执 子 之 手 , 与 子 偕 老
相 见 时 难 别 亦 难
更 于 何 人 说
便 纵 有 千 种 风 情 ,
应 是 良 辰 好 景 虚 设 。
此 多 去 更 情 经 自 哪 年 古 堪 , 伤Biblioteka 冷 落 离 清 别 秋 , 节
虚 写 离 别 后 的 痛 苦
伤离别
离别前 (心理) 话情 离别时 (情态) 依依 不舍
1)
欣赏
骤对 寒 雨长 蝉 初亭 凄 歇晚 切 。, ,
雨后长亭
烟 波 江 上 使 人 愁
日 暮 乡 关 何 处 是 ,
暮念 霭去 沈去 沈, 楚千 天里 阔烟 ,波 ,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才 下 却 眉 上 头 心 头 。
此 情 无 计 可 消 除 ,
我 心 伤 悲 , 莫 知 我 哀 。
痛苦 离别后 (心理)-- 思念
情景交融,字字是情
阳关三叠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客 舍 青 青 柳 色 新 。
渭 城 朝 雨 浥 轻 尘 ,
西 出 阳 关 无 故 人
劝 君 更 进 一 杯 酒
离别相思最苦
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 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 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3、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4、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行 道 迟 迟 , 载 渴 载 饥 。
今 我 来 思 , 雨 雪 霏 霏 。
昔 我 往 矣 , 杨 柳 依 依 。
殷 勤 更 向 水 中 吹 。
唯 有 春 风 最 相 惜 ,
立 马 烦 君 折 一 枝 。
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 17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人对家乡、对童年的思念和回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 江上(秋风)动(客情 )。 知有( 儿童挑促织 夜深( 篱落一灯明 ), )。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 萧 梧 叶 送 寒 声,
江 上 秋 风 动 客 情。
知 有 儿 童 挑 促 织, 夜 深 篱 落 一 灯 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1萧萧:风声。 2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3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4篱落:篱笆。
所见 牧 歌 意 忽 童 声 欲 然 骑 振 捕 闭 黄 林 鸣 口 牛, 樾。 蝉, 立。
夜所 书见
夜书所见
(1)写字、记录、书写。 (2)字体。 (3)装订成册的著作。 (4)文件。
夜书所见
(1)写字、记录、书写。 (2)字体。 (3)装订成册的著作。 (4)文件。
夜书所见
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tiǎo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tiǎo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tiǎo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古诗两首
⼆年级语⽂下册第17课古诗两⾸ ⼆年级下册语⽂第17课《古诗两⾸》中⼀⾸是李⽩的《望庐⼭瀑布》,⼀⾸是杜甫的《绝句》。
店铺为⼆年级师⽣整理了语⽂课⽂第17课《古诗两⾸》资料,希望⼤家有所收获! ⼆年级语⽂下册第17课《古诗两⾸》课⽂原⽂ 《望庐⼭瀑布》 唐·李⽩ ⽇照⾹炉⽣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cuì)柳, ⼀⾏⽩鹭(lù)上青天。
窗含①(hán)西岭(lǐng)千秋雪②, 门泊③[bó]东吴(wú)万⾥船④。
①含:窗户对着西边的⼭岭,就像把远⼭装在窗框⾥⼀样。
②千秋雪:指⼭上终年不化的积雪。
③泊:船只停靠岸边或码头。
④万⾥船:从遥远的地⽅来的船。
⼆年级语⽂下册第17课《古诗两⾸》教学建议 ⼀、识字写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⑴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
如,“紫”是平⾆⾳,“岭”是后⿐⾳,要读准。
⑵⽤⾃⼰习惯的⽅式⾃主识字。
如,在课⽂下⾯的⽣字背景图中找⽣字的读⾳;可以请教⽼师或周围的伙伴。
2、调动⽣活经验识记⽣字: 出⽰⽣字,随着提⽰语“我会认”,学⽣⾃愿认读⾃⼰会认的⽣字,并说说⾃⼰在⽣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曾见过这个字,是⽤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
在交流中⽼师要注意多⿎励学⽣,激发学⽣在⽣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学⽣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主识字的积极性。
如: “庐”:我游过庐⼭,认识这个字。
“炉”:⽕炉,冬天我们家要⽣⽕炉。
通过和“庐”⽐较,记住字⾳、字形及字义。
“吴”:我妈妈姓吴,⼝天吴。
3、个⼈情感体验识字: 让学⽣在会认、会写的字中,选择⾃⼰最喜欢的字,联系⾃⼰的情感体验,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根据⾃⼰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熟悉的字组词说话,在具体的语⾔环境中理解字义。
如: “岭”:我喜欢“岭”字,因为⼭岭是我们的绿⾊屏障。
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古诗两首
语⽂⼆年级下册第⼗七课古诗两⾸ ⼆年级语⽂下册第17课《古诗两⾸》的作者⼀个是“诗仙”李⽩、⼀个是“诗圣”杜甫。
店铺为⼆年级师⽣整理了语⽂课⽂《古诗两⾸》资料,希望⼤家有所收获! 语⽂⼆年级下册第⼗七课《古诗两⾸》课⽂ 《望庐⼭瀑布》李⽩ ⽇照⾹炉⽣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船。
语⽂⼆年级下册第⼗七课《古诗两⾸》教案 【教学⽬标】 1、会认9个⽣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对⼤⾃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 认字、写字。
朗读背诵古诗。
2、难点: 体会古诗蕴含的情感;“柳”识记与书写。
【教学⽅法】 ⾃主探究识字、⼩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课件、⽣字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课时 ⼀、创设情境 1、在假期⾥,爸爸妈妈带你们去过哪些名胜古迹?风景如何? 2、今天跟⽼师去领略⼀下庐⼭瀑布的美,好吗? ⼆、初读古诗 1、⾃由朗读本课的古诗。
要求: 把字⾳读准,庐、紫、川。
2、指名学⽣分⾏读诗句,注意正⾳。
3、学习⽣字“庐、瀑、炉、疑”,重点正⾳“瀑”。
(学⽣很容易读成“破”) 说说在读这4个字时,你发现了什么? 如:“庐、炉”读⾳相同、偏旁不同,“庐、瀑、炉”的韵母相同,“疑”是整体认读⾳节。
给⽣字扩词。
4、齐读古诗。
三、朗读感悟 1、⽣⾃读,说说⾃⼰读懂了什么?什么地⽅有疑问?⼩组内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随学⽣回答相机点拨和引导) 如:⽇照⾹炉⽣紫烟: 理解“⾹炉”。
可以让学⽣说说见过⾹炉没有,在这⾥指什么?“紫烟”在这⾥其实是什么?为什么云雾会是紫⾊的?抓住“⽣”字进⾏朗读指导。
遥看瀑布挂前川: 理解“遥”“挂”,为什么瀑布会挂在⼭川的前⾯?抓住“遥”字让学⽣明⽩这句话写的是远景,抓住“挂”字进⾏朗读指导。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17、古诗两首(之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壮丽景色)
分组合作学习要求:
第一组:读全诗,理解“生”的意思,说一说, “日照香炉生紫烟”的含义。
第二组:读全诗,理解“遥看”“挂”的意思, 说一说“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含义。 第三组:读全诗,理解“飞流”的意思,说一 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含义。
第四组:读全诗,理解“疑”、“落”的意思, 说一说“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含义。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峰 紫色的烟雾
遥看瀑布挂前川。
远 江河
飞流直下三千尺,
垂 直 形容极高
疑是银河落九天。
怀疑 九重 天
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远看瀑布飞流而下,像条大河在山 前高挂.
飞 流 直 下 三 千 尺
诗的大概意思是:在阳光的照射
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一
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 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
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真让人以为那是
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我会填:
(1)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好像是银河从高高的天空中飞落下来 一样. (2)飞流直下三千尺 远看瀑布飞流而下,像条大河在山前高挂. (3)日照香炉生紫烟 在阳光的照射下,香炉峰顶烟雾袅绕升腾.
望庐山瀑布
秀丽的庐山
李白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清莲 居士。号称“诗仙”。唐 代著名诗人,一生中写 下了上千首诗歌,其诗 风格豪放,想象丰富, 语言流畅,富有积极浪 漫主义精神。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17、古诗两首(之望庐山瀑布)
yí yí n
想一想
我们之前学习过李白的哪些诗?
谁来简单的介绍一下李白?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简介
李白,唐代著名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号称“诗仙”。其诗 风格豪放,想象丰富, 被称为浪漫主义诗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
垂 直 形容极高
疑是银河落九天。
怀疑 九重 天
飞流而下的水流,似乎有 三千尺那么长。
飞 流 直 下 三 千 尺 ,
诗句拓展1—数字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夜宿山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早发白帝城》
在古诗中,用来表示数字的“三”“六”、“九”、“千”、“万”等都是虚指,不 一般用来形容很大很大,很多很多,很高很高。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
飞流直下三千尺 ,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 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 水流之急,气势磅礴。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思考:
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 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 接着又写了一句更加气势磅 礴的诗句,你想一想是哪一 句?
银 河
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
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好像是银河从高高的 天空中飞落下来一样.
诗句拓展2——疑
疑:不是真有银河从天上落下来,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静夜思》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古朗月行》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17古诗两首
遥看瀑布挂前川。
(远远望去,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 落下来,好像挂在 山前的一条大河.)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
li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
yí
yí n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鸣 柳
鸣叫 鸣谢 柳树 柳枝
bó
窗
窗户 门窗
wú
含
包含 含义
jué
岭
山岭 南岭
泊
停泊 漂泊
吴
吴国 姓吴
绝
绝对 绝望
绝
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读 了 诗 歌 , 你 仿 佛 眼 前 出 现 哪 些 景 物 ?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欢快的歌唱,)
mí nɡ
liǔ
两个黄鹂鸣翠柳
lù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的飞翔。)
chuánɡ hán
窗含西岭千秋雪,
(透过窗户看得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lǐnɡ
门泊东吴万里船。
(门外江里停泊着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
bó
wú
请同学们找出诗中描写颜色和动作的词语!
《绝句》数量词分析
《绝句》数量词分析
有实有虚,使诗更有特色。
我会写
mí nɡ liǔ
chuánɡ
hán
lǐnɡ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17课《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课件
诗句拓展2——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古朗月行》
古诗拓展3——瀑布
★古今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徐凝 《庐山瀑布》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
★挂落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李白《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日照香炉生紫烟,
庐山的香炉峰。紫色的云雾。
遥看瀑布挂前川。
远
江河,河流
日照香炉生紫烟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 色的云雾。
遥
请同学们找出诗中描 写颜色和动作的词语!
绝句
黄、翠、白、青:描绘出了明丽的色彩。
千秋雪: 表现出时空的永恒。
万里船:让人联想起广阔的空间。
绝句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 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透过窗户看得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江面上停泊着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
鸣叫的黄鹂,飞翔的白鹭,高 山的积雪,待发的船只,构成了一 幅完美的图画,你觉得美吗?
两 个 黄 鹂 鸣 翠 柳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
一 行 白 鹭 上 青 天
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窗 含 西 岭 千 秋 雪
透过窗户看得见 西岭千年不化的 积雪。
门 门外江面上停泊 泊 着即将驶往东吴 东 的客船。 吴 万 里 船
《绝句》数量词分析
《绝句》数量词分析 有实有虚,使诗更有特色。
17 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产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香炉:江西庐山的香炉峰。 紫烟:在日光照射下,山中的 云雾犹如紫色的烟雾。 挂前川:瀑布挂在山前,看上 去像一条大河。川,指河流。 九天:指天的最高处。
诗句解释
望庐山瀑布 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 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一条大河 挂在山前。水流从足足三千尺的 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耀眼的银 河水从九重天外落下来。
回主目录
1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附近),少年时博览 群书,20岁起在四川漫游,25岁出川东游。42岁做 了翰林院学士,但不受重视,抱负不能实现,离开 长安,安史之乱后,因受牵连被流放夜郎,《望庐 山瀑布》就是在这次流放途中经过庐山时写的。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 表现了对封建秩序和权贵的不满,反映了人民的疾 苦和愿望,描绘了祖国壮丽的山河。他的诗风格雄 奇豪放,想像丰富,是屈原之后我国又一位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现存李白的诗有 九百多首,有《李太白集》存世。
17课古诗两首
天门山:安徽省当涂县城西南15公里的 长江东岸,有博望山,亦东梁山。和 县城东南30公里的长江西岸,有西梁 山。两山夹居,长江西来,至此折向 北流,形式险要。天门山景观独异, 李白写了这首诗后,又有很多名家描 述。如宋代的王安石,明代的胡松, 然而没有一个有李白的第一句‘天门 中断楚江开’的恢宏壮观。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1、望----看,往远处看。 2、开----断开。 3、至----到。 4、此----这里。 5、回----回旋。 6、孤----单独。 7、帆----船。 8、楚江---即长江,古代长 江地区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4句的诗意:两岸的青山相互 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 悠驶来。
试一试:
把整首诗连起来讲 一讲它的诗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诗1
诗2
美景
•饮 蒙 潋滟
妆 欲
•饮酒 蒙面 •欲哭无泪
化妆
苏轼,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学 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 词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 称“三苏”;与汉末“三曹 父子”(曹操、曹丕、曹植) 齐名。他家三口人都被评为 唐宋八大家。苏轼的作品有 《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 等。
1、望----看,往远处看。 2、开----断开。 3、至----到。 4、此----这里。 5、回----回旋。 6、孤----单独。 7、帆----船。 8、楚江---即长江,古代长 江地区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小资料袋:
1、2句的诗意:天门山被长江从 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 这儿突然转了个湾,向北流去。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17古诗两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17古诗两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教材分析:本课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
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
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
《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古诗。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一)初读1、自由练读2、指名读(注意断句,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课件出示古诗3、齐读(二)理解诗句1、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2、诗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毕竟、四时)相机理解前两句诗的大意3、理解后两句诗的大意。
出示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绿得充满生机,绿的无边无际。
荷花格外红艳,红得另有一种模样)小结:这“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4、齐读古诗课件出示三、体会诗情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大致意思。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七课古诗两首课文
⼆年级语⽂下册第⼗七课古诗两⾸课⽂ ⼆年级语⽂下册第17课《古诗两⾸》分别是《望庐⼭瀑布》和《绝句》,是唐代⼤诗⼈李⽩和杜甫的诗。
店铺为⼆年级师⽣整理了语⽂课⽂《古诗两⾸》资料,希望⼤家有所收获! ⼆年级语⽂下册第⼗七课《古诗两⾸》课⽂原⽂ 《望庐⼭瀑布》李⽩ ⽇照⾹炉⽣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船。
⼆年级语⽂下册第⼗七课《古诗两⾸》课⽂赏析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的⾹炉峰升起紫⾊的云雾。
⼀条⽩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壁间跌落下来,好像⼀条⼤河挂在⼭前。
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真让⼈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诗⼈李⽩运⽤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法,再现了庐⼭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然的赞美之情。
杜甫的《绝句》,则别有⼀番景象,另有⼀种情怀。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鹭在晴朗的天空中⾃由飞翔。
透过窗户看得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上停泊着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
鸣叫的黄鹂、飞翔的⽩鹭、⾼⼭的积雪、待发的船只,构成了⼀幅完美的图画。
“黄、翠、⽩、青”描绘出明丽的⾊彩,“千秋雪”表现出时间的永恒,⽽“万⾥船”⼜让⼈联想起⼴阔的空间。
这⾸⼩诗对仗⼯整,朴实⾃然,⼀句⼀景,动静结合,有声有⾊,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然景观。
同时,诗⼈愉悦的⼼情也蕴含于写景之中。
我们可以和学⽣们⼀起,通过反复的吟诵,感受到这两⾸诗歌不同的旋律与优美的意境。
当学⽣感受到两位巨匠描绘的意境⽽陶陶然时,我们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们提出再吟诵“李杜”其他诗歌的要求,数天后,师⽣共同举办⼀个“李杜”诗歌朗诵会,那将是⼗分美好的享受。
⼆年级语⽂下册第⼗七课《古诗两⾸》同步练习 (⼀)、看拼⾳写词语 dōnɡ wú bāo hán chuānɡ hù xiānɡ lú xī lǐnɡ ( ) ( ) ( ) ( ) ( ) jué jù yín hé yān wù tínɡ bó hé liú ( ) ( ) ( ) ( ) ( ) liǔ shù ( ) (⼆)、默写古诗 1、绝句 两个黄鹂____________,_____⽩鹭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收集送别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一、激情导入;
1 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2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
二、学习古诗:
1 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 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 再读,要求:连贯。
4 赛读,(分小组进行)。
5 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
(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6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指名配乐读。
7 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配乐)
(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
知识链接: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世称王江宁。
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
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诗在生前就负盛名,人称“诗家夫(一作天)子王江宁”。
他的七绝前人往往以之与李白并称。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一、导入
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
(20 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
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 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 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生字书写本。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