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饮酒其五>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26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课件(共29张PPT)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 恬静的心境。
诵读感知
一、朗读,感悟意境
诵读感知
饮酒(其五)
建造房舍。结,建造、构
陶渊明
筑。庐,简陋的房结屋庐。 在喧嚣人扰境攘,的尘而世。无指车上马层喧人。士之间的交往。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如此,这样。 偏远,偏僻。
诗意:我把草屋建在人多聚居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闹。要问我如
品读赏析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是情景交融的名句,富有意境。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 这份意境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院中随意地采 摘菊花,不经意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南山的 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 忘”的“无我之境”,从而凸显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 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此句最妙之处在于一 “见”字,“见”指无意识的、漫不经心地看到,正符合 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诗意: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这里边有人生
的真意,想要辨别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品读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
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而是身处喧嚣的“人境”,
品读赏析
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含义?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 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因为作 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 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 别。
诵读感知
一、朗读,感悟意境
诵读感知
饮酒(其五)
建造房舍。结,建造、构
陶渊明
筑。庐,简陋的房结屋庐。 在喧嚣人扰境攘,的尘而世。无指车上马层喧人。士之间的交往。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如此,这样。 偏远,偏僻。
诗意:我把草屋建在人多聚居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闹。要问我如
品读赏析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是情景交融的名句,富有意境。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 这份意境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院中随意地采 摘菊花,不经意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南山的 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 忘”的“无我之境”,从而凸显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 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此句最妙之处在于一 “见”字,“见”指无意识的、漫不经心地看到,正符合 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诗意: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这里边有人生
的真意,想要辨别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品读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
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而是身处喧嚣的“人境”,
品读赏析
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含义?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 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因为作 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 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 别。
《饮酒(其五)》ppt课件
拓展延伸
结合本诗,说说你从两首诗中
归园田居
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悠然、淡泊、归隐自洁、独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善其身、超脱世俗、渴望自由,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毫无名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利之念。
课堂练习
1.情与景的自然融合,是文人们追求的艺术境界。陶渊明的 “ 山气日夕佳 , 飞鸟相与还 ”借山气、飞鸟表达自己返璞 归真的情趣;
内容解析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我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悠闲自得地 欣赏南山。
傍晚山中的云雾很美丽,飞鸟结伴 一起归巢。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 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深入探究
1. 诗歌内容与饮酒无关,为什么题目叫“饮酒”?
《饮酒》序文: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 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饮酒(其五)
陶渊明
作者简介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因宅边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 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
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其诗作主要表现对污浊 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五 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
作者简介 早年生活
2.因一字而境界全出,“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中“见” 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
3.最后两句“ 此中有真意 , 欲辨已忘言 ”写出了面对良辰 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复杂感受;
饮酒(其五)
陶渊明
深入探究 指此时此地的析第五句。
饮酒(其五)课件(12张ppt)
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 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 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两句的诗意?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 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此种真谛 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 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去体 咀嚼。
饮酒(其五)
走近作者
பைடு நூலகம்
陶渊明(365—427),字 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 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 江市)人。他是东晋开国元勋 后代,曾三次出仕,三次退隐 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他的笔下,农村生活、 光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 园生活被他用诗高度纯洁化和 变成了痛苦的现实世界中的一 避难所。他的诗表现了一种新 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 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 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中的意象,不胜枚举,比如“菊花”是一 “隐逸者”的意象;“杨柳”是一个关乎离别的 “白云”是关乎“思友”的意象;“明月”是一 乡”、“思人”的意象;“杜鹃”,因其叫声凄厉 声如言“不如归去”,最终成为一个关乎“思归”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 “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
背景介绍
共写《饮酒》诗20首, 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 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 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 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 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 的精神生活。
陶渊明在晚年还写出了 散文《桃花源记并诗》,营 个乌托邦社会。
《饮酒(其五)》ppt课件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 即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忘言”写出诗人面对良 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诗人体会到的田园生活的乐 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达到了 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
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优美、宁静、 惬意,组成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 生向往,这也正是陶渊明的追求。诗中看似没有 人的参与,却处处有人,人与自然相处和谐,达 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通过自由读、 同桌互读、小组 评读等方式熟读 古诗。
饮酒(其五)
读准字音、节奏 陶渊明
/ / xuān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 君/何 能 尔 ? 心 远/地 自 偏 。
文人的体内有两种液体,一种是泪,一种 是酒。泪酝酿为心中的诗情,酒挥洒出笔下的文 字,于是诗歌便氤氲出了酒的醇香。也就是说, 这组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 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表达对世事人生 的感慨。
抓诗眼,理清脉络
➢ 请同学们结合句式和关键词,思考诗歌的层
次。 开头四句为一层:作者虽然居住在“人境”
提示:(1)偶 数句入韵,押“ɑn” 韵。韵脚要根据语 境读到位。(2)语 调、语气和节奏都 应是舒缓的。
朗读指导:
①起句要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 法,但要体现出得意感。
②“何能尔”设问,尔代指前句,写出了诗人 的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心远地 自偏”为全篇之骨,要读出自豪感,体现出 淡然而满足的精神状态。后三个字,应一字 一顿,而且要有余音。
《饮酒》序文: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①,偶有/名酒,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课件(共29张PPT).ppt
近五年中考语文满分作文
五年了,一眨眼,就五年了。
从一年级的小豆丁,到现在的四年级,总觉得什么都变了,可惜又什么都没变。
看上去像那些满分作文,好像听说过离我很远,又像就在眼前。
语文老师说,一些满分作文全是“文采斐然,文采飞扬”,以前很厉害的样子。
我悄悄地翻开第一页这些作文,突然间发现自己一些字都会写,可为啥写起来就变得更加“一挥而就”了呢?
我老爱望着窗外的风景发呆,盘算着那些满分作文的作者,他们会是谁呢?他们写作文的时候,会不会也像我一样,有时会卡壳,有时会不知如何是好呢?
我偷偷地把这些满分作文藏在了我的书包里,每次来再先打开它们,总觉得像打开了一个宝箱,里面藏着很多缥缈的文字。
我若有若无地仔细观察着这些句子,模仿着那些词语,试着信手写了自己的故事。
有一天,我终于鼓起勇气,把自己的作文拿给老师看。
老师没看,笑笑说:“你的作文很生动活泼,透着了想象力。
”虽然没有得到满分,但我心里却比吃了蜜还甜。
我忽然明白,满分作文又不是可望不可即的梦,只要坚持写下来,不停地练习,总有一天,我的作文也会“文采斐然,文采飞扬”。
第26课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课件(共30张PPT).ppt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 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
应该是表现出诗人热爱自然、闲适、淡泊、恬静、悠然的心境。 C.“采菊”以下四句写诗人的所为和所见,俯仰之间见其高洁的情致。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 “情”。
答: ①陶渊明爱菊,寄寓了自己孤芳自赏、高洁傲岸 的品格; ②他也爱采菊悠然自得的生活,包含着诗人悠然 淡泊、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志趣。
梅花——傲雪凌霜、不畏严寒 兰花——幽清高洁、洁身自好坚 贞不屈、不媚俗 竹子——谦逊坚韧,虚怀若谷、 坚毅顽强 菊花——耐寒坚贞,不畏强暴、 傲然不屈,淡薄名利、孤傲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整合, 蕴含着深刻的 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景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 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4.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C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叙一转,写出了一种闹中取静的闲适 之美。
傍晚的时候,彩霞满 天,倦鸟纷纷飞回自→己 在山林的巢,多美的夕 阳归鸟图呀!就像厌倦 了官场生活的作者一样, 回归了田园。(家 返璞归真)
成果展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隐 居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飞鸟 是陶渊明归返自然、躬耕自乐 的象征。
飞鸟 陶渊明
山林 田园
成果展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 远,所以即使身处闹市,居 所也自然会显得偏僻安静。
车马 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代表着 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应该是表现出诗人热爱自然、闲适、淡泊、恬静、悠然的心境。 C.“采菊”以下四句写诗人的所为和所见,俯仰之间见其高洁的情致。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 “情”。
答: ①陶渊明爱菊,寄寓了自己孤芳自赏、高洁傲岸 的品格; ②他也爱采菊悠然自得的生活,包含着诗人悠然 淡泊、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志趣。
梅花——傲雪凌霜、不畏严寒 兰花——幽清高洁、洁身自好坚 贞不屈、不媚俗 竹子——谦逊坚韧,虚怀若谷、 坚毅顽强 菊花——耐寒坚贞,不畏强暴、 傲然不屈,淡薄名利、孤傲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整合, 蕴含着深刻的 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景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 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4.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C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叙一转,写出了一种闹中取静的闲适 之美。
傍晚的时候,彩霞满 天,倦鸟纷纷飞回自→己 在山林的巢,多美的夕 阳归鸟图呀!就像厌倦 了官场生活的作者一样, 回归了田园。(家 返璞归真)
成果展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隐 居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飞鸟 是陶渊明归返自然、躬耕自乐 的象征。
飞鸟 陶渊明
山林 田园
成果展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 远,所以即使身处闹市,居 所也自然会显得偏僻安静。
车马 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代表着 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饮酒(其五)》ppt课件
象
境
意
美
(一) (二) (三)
拍摄取景 人物出场 片头标题
此中有真意
人生的真意,纯洁恬淡 的心情,不追名逐利的 意趣。
欲辨已忘言
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晴
请同学们把你对陶渊明那份看不见的感悟,用看得见 的文字作为纪录片的旁白表达出来。
晴
感谢观看 晴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把草屋建在人多聚居的地方,却晴 没有车马的 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要问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心里远离世俗,自 然 就 觉 得 住 的 地 方 偏 僻晴 安 静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房子东面的篱笆下采一朵菊花,悠闲自 在 地 看 见 南 晴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傲寒凌霜、卓尔不群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望 ? 晴
有目的,有计划
有:回归大自然回归田园的人生理 想,还有一种高洁傲岸的人生志趣。
课外材料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一名潜,
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29岁以前,种田和读书 29岁-41岁,做过几次小官,三仕三隐 41岁-63岁,毅然隐退,田园生活。
象
境
(一)
拍摄取景
诗人心中的无
拍摄取景
任务一:你的镜头会捕捉什么?你觉得应该拍出什么样 的意境效果?
(可借助诗中形容词和动词讨论) 小组内讨论,一人记录
结
庐
菊
晴
东篱 南山
夕阳 山气
飞鸟
有
无
有
诗人的生活有什么?诗人的心中有什么? 晴
象
境
意
(一) (二)
拍摄取景 人物出场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课件(共17张PPT).ppt
饮酒(其五)
—陶渊明
●陶渊明其人
知 人
shì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
论
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
世
“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
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他的诗主要表现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开创了田园诗派,被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 。
饮酒(其五) 追名逐利、你争我夺的官场写照。
陶渊明 2.何为“心远”?
结庐在人境,
指心志高远,远离官场、看淡名利、远 离尘俗。
而无车马喧。 3.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可以“无车
问君何能尔? 马喧”?
心远地自偏。 因为诗人远离官场,看淡了名利,心情
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即使身处闹市,也显
得偏僻安静。
随堂检测
• 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表达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写诗人看到南山时的随意自然,表现诗人闲适恬静的 句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读懂诗意
指官场繁琐的
结,建造、构筑。
应酬和功利性
庐,简陋的房屋。 喧嚣扰攘的尘世。 较强的交往。
结庐在 人境,而无车马喧。
作者自己 指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等。
问君何能 尔?心远地自偏。偏远,偏僻。
如此,这样。
【诗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没有车
马的喧闹。要问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心里远离
•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 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 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陶渊明
●陶渊明其人
知 人
shì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
论
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
世
“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
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他的诗主要表现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开创了田园诗派,被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 。
饮酒(其五) 追名逐利、你争我夺的官场写照。
陶渊明 2.何为“心远”?
结庐在人境,
指心志高远,远离官场、看淡名利、远 离尘俗。
而无车马喧。 3.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可以“无车
问君何能尔? 马喧”?
心远地自偏。 因为诗人远离官场,看淡了名利,心情
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即使身处闹市,也显
得偏僻安静。
随堂检测
• 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表达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写诗人看到南山时的随意自然,表现诗人闲适恬静的 句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读懂诗意
指官场繁琐的
结,建造、构筑。
应酬和功利性
庐,简陋的房屋。 喧嚣扰攘的尘世。 较强的交往。
结庐在 人境,而无车马喧。
作者自己 指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等。
问君何能 尔?心远地自偏。偏远,偏僻。
如此,这样。
【诗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没有车
马的喧闹。要问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心里远离
•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 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 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八年级语文上册26《饮酒(其五)》(共85张PPT)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2.疏通词的意思。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如波涛翻滚的云,指海涛。
译文:水天相接,如波涛翻滚的云同晨雾连成一片,银河流转,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天帝居住的地方
情意恳切
译文:迷迷糊糊中我觉得灵魂来到了天帝居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情意恳切地问我回哪儿。
走近作者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根据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本诗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创作背景
认真阅读这首诗及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2.疏通诗歌意思。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译文: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译文: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里远离了尘世,所居之处自然(就)变得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译文: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闲适淡泊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春 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2.疏通诗歌意思。
2.疏通词的意思。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如波涛翻滚的云,指海涛。
译文:水天相接,如波涛翻滚的云同晨雾连成一片,银河流转,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天帝居住的地方
情意恳切
译文:迷迷糊糊中我觉得灵魂来到了天帝居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情意恳切地问我回哪儿。
走近作者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根据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本诗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创作背景
认真阅读这首诗及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2.疏通诗歌意思。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译文: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译文: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里远离了尘世,所居之处自然(就)变得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译文: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闲适淡泊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春 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2.疏通诗歌意思。
《饮酒》(其五)课件(共19张PPT)
பைடு நூலகம்
陶渊明
(其五)
《饮酒(其五)》这首诗,属于《饮酒》组诗二十 首之五,陶渊明自己在前面有个小序,说: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 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陶渊明
三十五岁
• 仕荆江二州刺史桓玄参军。
四十岁 • 任刘裕参军,同年辞职
“见南山”可否改为“望南山”,说说你的想法。
“望南山”,指带着目的地看,不够洒脱,不 够自然。“见南山” 则体现出诗人对于美好 的景观也是悠然、怡然、随意和无目的的姿 态。更能体现出诗人的洒脱之姿。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真意”,所谓“真”,即是人的自 然本性 , 陶渊明在田园中涵养了一 种自得的精神境界。使他能够独立 于虚伪、污浊的社会之外。从大自 然中领悟到这一“真意”就是其人生 理想,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 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并没有被 那些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 的田园中一样。
。
二十九岁
• 为江州祭酒,不堪吏职,少 日自解归。
•
三十七岁 • 母孟氏卒,渊明还浔
阳居丧。
四十一岁
• 8月任彭泽令,11月辞宫归隐,不再出仕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 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 ,用毒酒杀害晋恭帝。陶渊明创作《桃 花源记》,寄托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目录
壹 读诗歌 贰 赏意象 叁 悟真意
壹
读诗歌
朗读诗歌
饮 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 酒(其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五首·饮酒Fra bibliotek作者简介
• 陶渊明(365~427), 名
潜,字元亮,谥号靖节,人称 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
晋文学家。开创山水田园派, 并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 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 隐逸之宗”。和山水诗的鼻
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
“陶谢”。主要作品《归去 来兮辞》、《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饮酒》
“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 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 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
诗五首·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 “望”。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 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 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自勉 劝人
诗五首·饮酒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 的田园生活。真意:包括自然情趣 和人生真谛。辨:辨别,说明。忘 言: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 到人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
诗五首·饮酒 联系全诗,说说你的理解。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 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用 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实际上,作者 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的生活的 真意,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 呢?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 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 色晚了,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 “迷途知返”。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 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 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大 自然同体。
诗五首·饮酒
飞鸟相与还的“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诗五首·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构室。人境:人世间。而:却。车 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诗人身居尘世, 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 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 草》,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这几句语言 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 谛。
诗思五首考·饮:酒
(总结全篇、点明主旨)
诗五首·饮酒
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 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 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 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 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 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 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八年级下·诗五首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 一舍一得的过程,有的人知道什么该 舍,什么该得,什么时候该舍,什么 时候该得。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 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选择是 辞官归隐,终老田园。今天我就来学 习他的《饮酒》,来领略陶渊明舍与 得之间的人生境界。
八年级下·诗五首
关于本诗:
•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 陶渊明在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为酒后 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 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 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 名的一篇。本篇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 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金 ·元好问《论诗》绝句
诗五首·饮酒
写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 “采菊”这 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诗五首·饮酒
陶渊明爱菊,寄寓了 自己孤芳自赏、高洁傲岸 的品格;他也爱采菊悠然 自得的生活,包含着诗人 悠然淡泊、超脱世俗、回 归自然的志趣。
同桌互相听读
•注意: •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诗五首·饮酒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 诗五首·饮酒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 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 “而无车马喧”呢?
•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 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 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 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 财富、荣誉之类了。
诗五首·饮酒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设问设答。因为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 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间己看在见东了篱南下山采 。菊,不经意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暮结色队中的缕鸟缕儿彩回雾 翔萦 远绕 山升 的腾 怀, 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南我山该仰怎止样啊表,达这内有中人深生奥的!真义,
诗五首·饮酒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 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 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 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 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 俗的人生追求。
诗思五考首·饮:酒
• 结合我们学过的陶渊明的其他诗文,评评陶渊 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陶渊 明的思想精神?
此句有两意: 1、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2、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
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 的自然怀抱中呢?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 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 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 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 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远离尘世纷扰 回归自然怀抱 坚守心灵净土
诗五首·饮酒
山。”“悠然”写出了作者 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 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 种恬淡、闲适、对生活 无所求的心情。改成 “望”不好,“见”表 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 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 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 眼帘。
诗五首·饮酒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日夕:傍晚。相与:结 伴。还:飞回巢。
• 陶渊明(365~427), 名
潜,字元亮,谥号靖节,人称 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
晋文学家。开创山水田园派, 并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 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 隐逸之宗”。和山水诗的鼻
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
“陶谢”。主要作品《归去 来兮辞》、《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饮酒》
“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 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 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
诗五首·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 “望”。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 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 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自勉 劝人
诗五首·饮酒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 的田园生活。真意:包括自然情趣 和人生真谛。辨:辨别,说明。忘 言: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 到人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
诗五首·饮酒 联系全诗,说说你的理解。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 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用 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实际上,作者 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的生活的 真意,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 呢?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 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 色晚了,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 “迷途知返”。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 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 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大 自然同体。
诗五首·饮酒
飞鸟相与还的“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诗五首·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构室。人境:人世间。而:却。车 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诗人身居尘世, 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 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 草》,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这几句语言 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 谛。
诗思五首考·饮:酒
(总结全篇、点明主旨)
诗五首·饮酒
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 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 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 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 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 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 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八年级下·诗五首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 一舍一得的过程,有的人知道什么该 舍,什么该得,什么时候该舍,什么 时候该得。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 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选择是 辞官归隐,终老田园。今天我就来学 习他的《饮酒》,来领略陶渊明舍与 得之间的人生境界。
八年级下·诗五首
关于本诗:
•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 陶渊明在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为酒后 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 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 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 名的一篇。本篇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 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金 ·元好问《论诗》绝句
诗五首·饮酒
写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 “采菊”这 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诗五首·饮酒
陶渊明爱菊,寄寓了 自己孤芳自赏、高洁傲岸 的品格;他也爱采菊悠然 自得的生活,包含着诗人 悠然淡泊、超脱世俗、回 归自然的志趣。
同桌互相听读
•注意: •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诗五首·饮酒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 诗五首·饮酒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 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 “而无车马喧”呢?
•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 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 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 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 财富、荣誉之类了。
诗五首·饮酒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设问设答。因为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 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间己看在见东了篱南下山采 。菊,不经意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暮结色队中的缕鸟缕儿彩回雾 翔萦 远绕 山升 的腾 怀, 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南我山该仰怎止样啊表,达这内有中人深生奥的!真义,
诗五首·饮酒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 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 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 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 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 俗的人生追求。
诗思五考首·饮:酒
• 结合我们学过的陶渊明的其他诗文,评评陶渊 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陶渊 明的思想精神?
此句有两意: 1、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2、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
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 的自然怀抱中呢?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 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 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 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 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远离尘世纷扰 回归自然怀抱 坚守心灵净土
诗五首·饮酒
山。”“悠然”写出了作者 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 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 种恬淡、闲适、对生活 无所求的心情。改成 “望”不好,“见”表 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 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 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 眼帘。
诗五首·饮酒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日夕:傍晚。相与:结 伴。还:飞回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