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时期
公元前206年2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把陕西关中和陕北地区分封给秦朝的3名降 将;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地区,都废丘(今陕西兴平县);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 地区,都栎阳(今陕西临潼县);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地区,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一带)。 陕西代称“三秦”一词由此得名。公元前206年8月,汉王刘邦军偷渡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以 东),袭击关中,章邯自杀,司马欣、董翳投降,陕西遂为刘邦所占。公元前202年,楚汉 之争以项羽失败而告终。
1978年春,在大荔县西北解放村附近发现一具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化石年代经鉴 定距今约20万年左右,属不足30岁的男性头骨,是早期智人中的古老类型。大荔人介于晚 期猿人和新人阶段之间,其体质形态明显进步于猿人而落后于现代人。在大荔人遗址发现 的动物化石和石器表明,他们过着以狩猎为主的生活,其时代属旧石器时代的中期。
陕西省历史沿革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其历史演变可大致分为史前文明时期、西周时期、秦时期、 西汉时期、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1949年l0 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陕西的发展进入新的时期。
史前文明
1963年7月,在蓝田县城西北约10公里的泄湖镇陈家窝发现了一老年女性下颌骨化石。 第二年5月,在公王岭地层中发现一个基本保存完整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经对此头骨化石 进行室内修复,复原出一完整的猿人头骨化石。原研究者把陈家窝的下颌骨和公王岭的头 骨归到一起,命名为“蓝田中国猿人”,简称“蓝田猿人”或“蓝田人”。但是,不少学者认为, 这两件标本所显示的原始性程度明显不同,两个地点的时代又有先后之分,建议给公王岭 头骨另立新种“蓝田人”; 给陈家窝下颌骨以“直立人陈家窝亚种”的学名, 亦可称“陈家窝人”。 蓝田人属我国早期人类化石。其前额低平、较宽,眉骨粗壮隆起,骨壁较厚,眼眶略方, 嘴部前伸。颅内耳高71毫米,脑容量为778.4毫升,基本与印度尼西亚爪哇人的775—900毫 升相当。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公王岭和陈家窝古猿人化石层位先后有三个不同的数据。一 般可以说公王岭距今约100万年左右,其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或早更新世晚期。陈家 窝化石距今60万年左右,属中更新世中期。在公王岭蓝田猿人化石出土地附近,伴出旧石 器时代人类使用的许多生产工具,有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片、石核等打制石器。 尖状器一面有刃,另一面保留石块原状,适于手握。刮削器有直刃、凹刃、凸刃和复刃四 种形式,用于刮削木制工具和剥取兽皮。这些工具制作粗糙,以单面加工为主,多不经第 二步加工即行使用。公王岭还出土了40余种动物化石,而最引人注目的这些动物化石中具 有强烈的南方色彩,如剑齿象、大熊猫、爪兽、毛冠鹿、水鹿等。这说明蓝田猿人所生活 的秦岭北麓,在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林木丛生,很适合于原始人类繁衍和生 息。
古公亶父传季历,季历传姬昌(周文王),这段时间周国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全部占 有了关中平原。公元前1136年左右,周文王把国都从周原迁到了沣(今陕西长安县马王村一 带)。周文王死后,其子姬发(周武王)继立,于公元前1133年又迁都于镐(今长安县斗门镇 一带)。武王以岳父姜太公为师,弟周公旦为辅,继续向东发展。约在公元前l027年(武王 十年),经过牧野之战,周灭商建立了西周王朝。
战国时期,魏国曾在洛河下游建上郡,楚国在汉江中游设汉中郡。秦统一后,分天下 为36郡。陕西北部为上郡,治所在肤施(今榆林市南部);陕南为汉中郡,治所在南郑(今汉 中市);渭河流域设内史,主管京都附近的畿辅区域。秦朝建立前后,关中的农业已相当发 达,土地大量开垦,牛耕普遍采用,已经出现了铁犁,还修建了郑国渠,灌田4万顷。秦始 皇陵西侧出土的铜车马和御俑及其它兵器,工艺水平很高,说明秦代手工业已有很大发展。
斗星,北像北斗星,因此有“斗城”的称号。城内总面积973顷,有8条大街,160个巷里,分 东市、西市等9个市区。城内中、南部为宫殿、官署和高官显贵居住区,约占全城面积的2 /3以上;东部和西部为商业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公元2年,长安城内人口“为户 八万八百,人口二十四万六千二百”。有关专家认为,这个数字偏低,每户以5口人计算, 当在40万人以上,50万人左右。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城市,当时世界上只 有欧洲的罗马城可以与之媲美。
西周是在陕西境内建都的第一个全国性王朝。“陕”这个地名,是在西周初年出现的。周 初分封,周公和召公的封邑以陕(今河南省陕县西南)为界,陕以东周公治之,陕以西召公 治之。后人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称陕以西地区为“陕西”。西周时期,陕西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有了很大的 发展。农具有了较大改进,出现了适宜于快耕和扒地除草的耜和镈,休耕轮作制度逐渐推 广,开始使用绿肥和堆肥,并已有了完整的沟渠灌溉系统。《诗经》里描绘了当时的农田 作业情况:许多人在土地上耦耕,结果获得了大丰收。谷子象梳篦一样密密麻麻地排列着, 有城墙那么高。在手工业方面,当时有冶铸、陶瓷制造、玉石和骨角制作、制革、纺织等。 青铜器的制作水平有了新的发展和创造,不仅凝重典雅大方,同类型器物有了成组配套产 品。而且铭文字数增多,最多发现有近5000字的,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是我国古代伟 大的书法艺术珍品。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巡游途中病死于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其子胡亥即位, 是为秦二世。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县东南)起义,9月,刘邦、 项羽分别在沛县(今属江苏省)和吴(今苏州市)起义。公元前207年8月,赵高在咸阳杀秦二 世,立二世兄子子婴,贬号为秦王。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率军取道武关(今陕西省商南 县)、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到达霸上(今西安市东南),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西汉京师长安,位于今西安城西北10公里处,是先有宫城,后有外郭。汉高祖刘邦五 年(公元前202年),汉在原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建了长乐宫。公元前200年,又始修未央宫, 两年后峻工。长安城的修建,据《汉书》记载,是从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正式开始的, 于公元前l90年9月基本完工。据史料记载:汉长安城周长65里(约合今26公里),城墙高l2 米以上,下宽l2—16米。周围共有l2个城门,东边为宣平门(又称东都门)、清明门(又称籍 田门)、霸城门(又称青门),南边为复盎门(又称杜门、端门)、安门(又称鼎路门)、西安门 (又称平门),西边为章城门(又称光华门),直城门(又称直门)、雍门(又称西城门),北边 为横门(又称便门)、厨城门、洛城门(又称高门)。每座城门各有3个门洞,宽约6米。城外 有壕水环绕,宽3丈,深2丈。由于城墙建于长乐、未央两宫之后,走向随宫殿建筑位置而 变化。除东城墙为直线外,南、西、北处都有曲折,整个城呈一个不规则的方形,南像南
西周时期
陕西从西周时期起,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周是陕西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族始祖名弃,“好耕农”, “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帝舜……封弃于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号日后稷,别姓姬 氏。”弃传了三代,到公刘做部落首领时,率族众迁到分阝(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刘 以后经过九代,即古公亶父(约公元前l2世纪)作首领时,周人渡过漆水,翻过梁山,来到 渭河北岸岐山南麓一块美丽富饶的黄土平原定居,并用自己的族名命名这块土地叫“周 原”(今陕西扶风县同岐山县交界处)。古公亶父在这里指挥族人开垦土地,挖渠排水,种植 庄稼,发展农业;营建庙堂、宫殿、住宅,修筑城墙,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并多次打退 前来骚扰的戎、狄部落。正式定国号为“周”,表明周人跨进了阶级社会——早期奴隶制。
西汉时期是陕西的兴盛时期。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8年),西汉的国势达到顶峰。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史记·货殖列传》中也说:“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 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西汉时期陕西农业经济发达,主要得益于水利事 业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提高。关中先后开凿了漕渠、龙首渠、六辅渠、白渠、灵轵渠和成 国渠等6条漕运和灌溉渠道,从而使关中平原形成了灌溉渠道网。汉武帝时期搜粟都尉赵过 创造了代田法,还创制了耧车(一种三腿的播种工具)和耦犁(三人二牛的耕作方式,深耕、 翻土、培垄一次进行)。这些新的耕作方法和农具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汉成帝 年间议郎氾胜之写了一部农学著作,后世称为《氾胜之书》,系统地总结了陕西关中地区 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当时铁器已广泛使用,并在全国产铁和冶铁之地设置有铁官, 在今陕西境内就设置有5处,即郑县(今华县)、夏阳(今韩城市)、雍城(今凤翔县)、漆县(今 彬县)、沔县(今勉县)。西汉时期纺织业也有很大发展,朝廷在长安设有东、西织室,集中 了织工数干人,专门为皇室生产高级丝绸绫绢。1957年5月在西安灞桥出土了西汉早期裹铜 镜用的纸张残片,是用大麻和苎麻纤维制成的,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张,已被定 名为“灞桥纸”。l956年在长安县洪庆村西汉墓出土了一对人字纹齿轮,说明当时已经懂得 了用齿轮传动力。建筑业在西汉时期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西汉建筑遗址上遗留的汉砖,质 密、体大、量重,分有长形、方形与空心砖多种,砖的正面多有装饰图案;汉瓦当质地优 良,一般为圆形,面上装饰有阳纹的图案或文字。西汉时期长安城内有9个集中的市场,其 中西部6个,东部3个。每个市场都有围墙;市场中修建了高达5层的市楼,名叫旗亭。这说 明西汉时期商业也有较大发展。
刘邦建立西汉,2月即皇帝位于氾水 (今山东曹县附近);5月汉高祖刘邦接受娄敬、张 良建议将国都迁往关中。先都于栎阳(今陕西临潼县),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从栎阳迁都 长安,又称西汉京师。
西汉时,将秦的内史管辖的渭河流域地区一分为三:即京兆尹,辖渭河以南地区;左 冯翊,辖渭河以北、洛河中下游地区;右扶风,辖今咸阳以西地区。史称为“三辅”,治所 均在长安城。
西周从周昭王之后,逐渐走了下坡路。特别是周幽王执政后,荒淫无道,国势急遽衰 微。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被幽王所废的太子宜臼的外祖父)联合犬戎攻破镐 京,杀幽王,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次年,周平王将京城东迁洛邑(今河南省洛阳)。
秦时期
据《史记·秦本记》记载,秦人的祖先是黄帝的孙子颛顼的后裔,曾“与禹平水土”, 又“佐舜调驯鸟兽”,被舜赐姓赢氏。周在陕西关中崛起后,秦人与周亲善,曾为周王室养 马,周孝王因其有功,封于秦(今甘肃省清水县一带),族号秦赢。周平王东迁,秦襄公率 兵护送。周把岐(今陕西省岐山县)以西之地赐封秦襄公。秦襄公受封后,开始了与戎狄争 夺关中的旷日持久的战争,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巩固了在关中的统治地位。秦德 公元年(公元前677年),秦将国都从平阳(今陕西岐山县)迁往雍(今陕西凤翔县),在此历时 近300年。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将都城向东迁往栎阳(今陕西临潼县)。秦孝公十 二年(公元前350年),秦又迁都咸阳。公元前246年秦王赢政(秦始皇)即位后,在统一战争 中,每灭一国,在咸阳北原上仿建其宫殿一处,号称“六国宫殿”。统一后秦始皇又将全国 富豪12万户迁到咸阳,从而使这里人口激增到将近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公社时期的文化遗存在陕西西安、临潼、渭南等地多有发现。属 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仰韶文化的有半坡人、姜寨人和史家人等,以半坡人最为典型。半坡 人生活的时代距今约6000年左右,主要经营农业,同时从事家畜饲养、捕鱼打猎和采集等。
生产工具主要为石器和骨器。石器有斧、锛、凿、刀、铲、敲砸器、磨棒、磨盘、箭头、 网坠纺轮等;骨器有骨针和鱼钩等。当时种植的谷物是粟,蔬菜有白菜、芥菜。农业和采 集主要由妇女承担,男子主要从事渔猎。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有钵、盆、碗、壶、瓮、 罐、瓶等。在一些陶器上有红底黑花彩绘几何图纹和动、植物图象,表现了半坡人对绘画、 彩塑艺术的了解和使用;有些陶器上还刻划着笔划简单的符号,共22种113个,如×、+、I、 K等,可能为记事记数的符号;特别是在遗址里发现的利用重心原理制作的便于从河中打水 的尖底瓶,表明半坡人对物理知识已有了解和运用。在半坡遗址发现的男女分葬和同性合 葬墓表明,半坡人实行族外婚,本氏族不能结婚,死后夫妻各自埋在自己氏族的公共墓地 里。 属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龙山文化在陕西以临潼“康家文化”和长安“客省庄第二期文化” 为代表,距今约4000年左右。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有了很大的改进。石斧体形圆扁,磨制 得非常光滑;石铲大而薄,刃部锋利;还发明了镰刀。除石制工具外,还有了蚌器。畜牧 业也繁盛起来,仰韶文化时期只有狗和猪,这时又有了马、牛、鸡。男女分工也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男子的随葬品中大多是劳动工具和工艺工具,而妇女多是纺轮、锥、针一类物 品,这说明男子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工具制造,妇女则着重从事纺织、缝纫一类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