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报告秦皇岛
秦皇岛地质实习基地报告
秦皇岛地质实习基地报告一、前言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部,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美丽风光的海滨城市。
秦皇岛地质实习基地位于市区东部,占地面积约 3 平方公里,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实习基地之一。
作为一名地质专业的学生,我有幸来到这里进行为期两周的地质实习。
在这段时间里,我深入了解了秦皇岛的地质特征,收获颇丰。
二、实习内容1. 地质地貌观测秦皇岛地质实习基地拥有丰富的地质地貌资源,包括海岸地貌、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等。
我们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地貌类型的观测,深入了解了各种地貌的形成机制和特点。
2. 地层剖面观测秦皇岛地质实习基地拥有多个地层剖面,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地层。
我们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对地层剖面的观测,了解了不同地层的岩石类型、化石组合和地质年代,加深了对地层学知识的理解。
3. 岩矿鉴定在实习基地,我们参观了岩矿标本室,观察了大量的岩矿标本,学习了岩矿鉴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岩矿鉴定实践,提高了自己的岩矿鉴定能力。
4. 实地考察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秦皇岛市区的若干地质景点,如北戴河鸽子窝公园、山海关长城等,了解了这些景点的地质背景和形成原因。
此外,我们还考察了秦皇岛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了解了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和防治措施。
三、实习收获1. 知识方面的收获通过实习,我深入了解了秦皇岛的地质特征,巩固了所学的基础地质知识,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同时,我还学会了岩矿鉴定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技能方面的收获在实习过程中,我掌握了地质地貌观测、地层剖面观测、岩矿鉴定等基本技能。
这些技能对于我今后从事地质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
3. 思维方面的收获实习使我认识到,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总结秦皇岛地质实习基地之行,让我受益匪浅。
在实习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地质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2024年秦皇岛地区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2024年秦皇岛地区野外地质实习报告目录:一、实习概况1.1 实习目的1.2 实习时间与地点1.3 实习队伍与组织管理二、地质背景与地质构造2.1 地理位置与地层组成2.2 构造演化与构造特征三、岩石与矿产资源3.1 岩石类型与特征3.2 矿产资源分布与勘探开发四、实习成果与收获4.1 实习过程中的工作内容4.2 实习所得到的经验与启示五、实习评价与建议一、实习概况1.1 实习目的本次地质野外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了解秦皇岛地区的地质背景、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和矿产资源等方面的情况,提高对地质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1.2 实习时间与地点本次地质实习的时间为2024年7月1日至7月15日,实习地点为秦皇岛地区。
1.3 实习队伍与组织管理实习队伍共有10名成员,由导师负责组织管理。
实习队伍成员分工合作,每个成员负责不同的任务,包括地质调查、样品采集、实验分析等。
二、地质背景与地质构造2.1 地理位置与地层组成秦皇岛位于华北地区,东临渤海,北濒黄海,地处河北省东北部。
该地区主要由白垩纪、新生代和第四纪地层组成。
白垩纪地层包括白垩系、沛县组、威县组等;新生代地层主要有第三系地层,包括震旦系和石灰岩等;第四纪地层主要是冰碛层和冲积层。
2.2 构造演化与构造特征秦皇岛地区经历了多个构造事件的影响和演化。
主要构造特征包括断裂带、褶皱带和喀斯特地貌等。
断裂带主要有北岭断裂带和南岭断裂带,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褶皱带主要有弯曲褶皱和斜坡褶皱,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威县和沛县地区,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三、岩石与矿产资源3.1 岩石类型与特征秦皇岛地区的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火山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等。
火山岩包括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等,主要分布在北岭断裂带附近;变质岩主要有片麻岩、云母片岩等,分布在南岭断裂带附近;沉积岩主要有页岩、砂岩等,在秦皇岛地区广泛存在。
3.2 矿产资源分布与勘探开发秦皇岛地区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铁矿石、石灰石等。
秦皇岛地质工程实习报告总结
秦皇岛地质工程实习报告总结
一、前言
实习是地质工程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野外地质、地貌现象的观察、描述和分析,获得最基本的感性认识及整体规律认识,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地质学、地貌学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实习地点与时间
我于20xx年7月23日至28日,在秦皇岛柳江地区进行了为期六天的野外地质实习。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
实习以班级为单位,由一名指导教师带队,我们油工095班由戴春雷老师带领,并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天沿着既定的路线进行实习。
这六天的实习路线分别为:
7月23日:亮甲山—石门寨西门—四方台—瓦家山
7月24日:鸽子窝—北戴河海滨
7月25日:柳江小北山
7月26日:张燕子—东部落—潮水峪—沙锅店
7月27日:山羊寨——秋子峪—吴庄—大傍水—小傍水—上庄坨
7月28日:鸡冠山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
通过实习,我掌握了常见的矿物、岩石、水文、地貌等的野外鉴定测量和观察方法;掌握了地层层序及实习地区各时代地层的主要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沉积旋回特征、地层分界标志及接触关系;熟悉和掌握了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实践,理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同时,我也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五、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秦皇岛地质工程实习,我对地质学、地貌学野外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重要性。
我相信这次实习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秦皇岛工程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秦皇岛工程地质认识实习报告秦皇岛工程地质认识实习报告一、前言通过这六天的实习,加深了我对工程地质这门课的认识,让我从书本中走了出来,亲眼见到了真实的地质现象,了解了断层、背斜和滑坡等重要的地质现象,亲自观察了和体验了各种岩石的分布和形态,让我从本质上对三大岩石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实习让我们在自然中更好的理解了原来抽象的概念,使知识具体化,印象更深刻。
实习丰富了我们的学习生活,为我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实习的过程激发了我在将来学习的热情。
所以,实习对我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我们对这次实习也做了缜密的部署:1.时间:5月4日-5月9日2.地点: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国家地质公园3.路线:1).秦皇岛市石门寨镇2).秦皇岛市祖山东门3).秦皇岛市北戴河区鸽子窝公园海滩4.目的:1).使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和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在野外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能力同时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鉴别和观察常见的岩石,矿物特征及工程性质;3).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产生年代、结构、产状、形成原因及现象以及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和冲刷成河谷的过程;4).学习运用罗盘仪器测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二、实习地区概况1.柳江盆地地质概况柳江盆地为我们在秦皇岛地区野外地质实习的主要区域。
它位于秦皇岛市区北侧,其中心距秦皇岛市28km,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管辖。
区内有纵贯南北的公路及地方窄铁路与秦皇岛市区相通,交通极为方便。
该盆地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其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高山所包围。
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自西北流向东南,出盆地后在山海关的南侧入渤海。
盆地内丘陵一般海拔200-300m,最高的山为老君顶,海拔493.7m。
本区年降水量为400-1000mm,其中70%集中于7、8月份,所以山洪也主要集中在这个时期。
2祖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和国家级稀有植物及濒危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秦皇岛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本次实习主要围绕着秦皇岛地区的地质地貌展开,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查阅,对该地区的地质背景、地貌特征和资源状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一、地质背景秦皇岛地处于华北板块向东转折的地处,北部毗邻渤海,南部毗邻燕山山脉。
该地区构造运动活跃,受到了古近纪以来多次的造山运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形成了丰富的地质遗迹和岩石组合。
秦皇岛地区主要地层为白垩纪。
该地区的地质构造以中央隆起为主,北部地区以地面形成为主,南部地区则主要以断陷为主,东部地区则是复杂的叠加构造。
岩石主要有沉积岩和火山岩等,其中以煤、铁、石灰岩、页岩、粘土等矿产资源为主,成为了该地区的经济支柱。
二、地貌特征秦皇岛地区地貌类型多样,以平原、山区和海岸带为主,具有丰富的地貌景观和资源。
其中,东南部的燕山山脉是秦皇岛地区的主要地貌特征,海岸带则是该地区的重要地理位置,拥有着辽阔的渤海海域和独特的海岸风光。
另外,该地区还具有丰富的地质遗迹,如恐龙遗址和化石等,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同时,该地区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所在地,森林覆盖率较高,保持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三、资源状况秦皇岛地区的资源状况良好,主要以煤、铁、石灰石、页岩、粘土等为主。
其中,煤炭是该地区的主要矿产资源,拥有着广阔的煤田和存储量,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同时,该地区的铁矿、石灰石和石油天然气等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
除此之外,秦皇岛地区的渤海海域也是重要的海洋资源区之一,渔业资源和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等也十分丰富。
海洋生物多样性高,海洋资源的利用和研究也是重要发展领域之一。
综上所述,秦皇岛地区的地质地貌和资源状况非常丰富。
在未来的发展中,秦皇岛将继续加强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秦皇岛地区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区野外地质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及背景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部,地处渤海之滨,地质构造复杂,地貌多样。
作为地质学专业的学生,我们通过此次野外地质实习,旨在了解秦皇岛地区的地质特点、地貌演化过程、矿产资源情况等方面的情况,提高我们在实践中的地质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实习内容1. 地质构造实习我们首先进行了秦皇岛地区的地质构造实习。
我们走访了秦皇岛地区的多个地质剖面,观察了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特征。
通过观察实践,我们了解到秦皇岛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的东缘,这里的地质构造活动相对较强烈。
同时,通过观察断层和褶皱的延伸方向和形态,我们推测出了地壳的应力状况和地壳运动的方向。
2. 地貌演化实习在地质构造实习之后,我们进行了秦皇岛地区的地貌演化实习。
我们参观了秦皇岛的海岸线、河流等地貌特征,并根据地貌特征和地质构造分析了秦皇岛地区的地貌演化过程。
我们了解到,秦皇岛地区受到了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复杂的地貌特征。
海岸线的形成是由于海平面上升、地壳抬升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 矿产资源实习我们还进行了秦皇岛地区矿产资源的实地考察。
我们参观了秦皇岛地区的煤矿、铁矿等矿产资源开采现场,并学习了相关的矿产资源勘查和开采技术。
秦皇岛地区以煤炭资源为主,煤炭资源的开采对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们在实地考察中也了解到了煤炭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三、实习成果和收获通过此次野外地质实习,我们对秦皇岛地区的地质特点和地貌演化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我们的地质观察和分析能力。
我们学习了地质构造理论和矿产资源开采技术,并了解到煤炭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与地质学相关的专业同学进行了交流和合作,增进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实习总结通过此次野外地质实习,我们深入了解了秦皇岛地区的地质构造、地貌演化和矿产资源情况。
这对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在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地质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黑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秦皇岛工程地质实习实习报告
黑龙江大学实习报告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土木工程实习名称:工程地质实习姓名:***学号:********实习成绩:一前言部分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了解常见岩石的矿物成份,构造,结构.认识常见的地质现象,如断层.褶皱.了解各种地质作用,进一步充实地质学和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河流的地质作用及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为了更好巩固课堂和所学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系统掌握实习地点的地质地貌状况,学会一些地质地貌的考察方法,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结实的基础.实习日期:2015.07.14至2015.07.18实习小组:陈奇包玉光刘涛艾名安敖日格勒巴图实习地点: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包括:亮甲山采石场,大石河谷,义院口,张崖子村,东部落,山羊寨实习气候:本区地处于中纬度地带,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资源丰富。
春季多日照,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相对湿度低,空气干燥,蒸发快,风速较大;夏季多阴雨,空气潮湿,气温高但少闷热;秋季时间短,降温快,秋高气爽;冬季长,寒冷干燥多晴天。
年气温差较大,年降水量多寡变化显著。
四季气候特征为,夏季平均气温高于20℃,冬季平均气温低于5℃,春、秋季介于两者之间。
每年11月中旬初入冬,到翌年3月底为冬季,长达140天;4月初到6月中旬初为春季,长约75天;6月中旬初到9月中旬初为夏季,约90天;9月中旬到11月上旬末为秋季,约60天。
年降水量为400~1000mm,年平均降雨量为695.5mm,多集中于7~8月份,可达年降水量的70%,山洪也多集中在这个季节。
总体而言,气候宜人。
二岩石种类,岩性,工程地质特性,产状沉积岩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
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①鲕粒灰岩又称为鲕状灰岩,以一种鲕粒为主要组分的石灰岩,它是一种良好的储油岩,它是兼具化学和机械成因的石灰岩,形成于碳酸钙处于饱和状态的海、湖、波浪活动地带或潮汐通道水流动地带。
秦皇岛地质实习报告完整版
秦皇岛地质实习报告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秦皇岛地质实习报告1 前言自然地理概况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119°50′,北纬39°50′~40°10′,东接辽宁,北邻承德,西倚唐山,南连浩瀚的渤海,海岸线长113千米,水域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距离北京295千米,总的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
秦皇岛包括三区四县,三区为海港区、北戴河区和山海关区;县为昌黎,抚宁,卢龙和青龙满族自治县,总面7812平方公里,人口达287万。
地质填图实习区位于秦皇岛市区北部,距新火车站28千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4′~119°56′,北纬40°7′~40°9′;自然地理位置:位于燕山山脉东端,南临华北平原和渤海湾;政区划属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乡(图)。
实习区所在地柳江盆地,南北长20千米,东西宽12千米。
秦皇岛图1 实习区地理位置图市辖三区四县与实习基地有水泥公路和地方铁路相同。
秦京哈等铁路在秦皇岛市海港区,海关区和北戴河区三处设有国家三级站。
实习期区有秦皇市近郊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往返,交通十分方便。
实习区地形地貌概况实习基地坐落的柳江盆地,按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提出的中国地貌形态分类,为一南北向延伸的低山—丘陵地区。
实习区北,西,东三面被陡峭的山地环绕,为一盆状地形,盆地中西部火山岩分布区为山高坡陡地形。
相对比高在200—300米,最高峰老君顶海拔搞成米。
贯穿盆地南北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水系。
大石河自北东而来,经大刘庄流入本区,在崔家转近南北向曲流。
傍水崖向东南直流,至蟠桃峪出盆地,于山海关以南注入渤海。
长70千米,流域面积约600平方公里。
临海地带发育有海岸地貌,侵蚀与堆积型海岸地貌相间分布,形成许多优良浴场。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秦皇岛
秦皇岛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与意义本次实习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
其目的在于通过秦皇岛石门寨地区地质认识实习,全面认识工程地质条件,学习和掌握工程地质工作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质认识实习是工程地质测绘的基础。
工程地质测绘是工程勘察的基本工作方法,主要任务是为了研究拟建场地的地层、岩性、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及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对工程地质条件给予初步评价,为场址选择及勘察方案的布置提供依据。
二、实习地区概况秦皇岛石门寨地质教学实习基地位于秦皇岛市(海港区)北28km,其高斯坐标为y20714~20728km,x4437.24455km,总面积未知。
实习地区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地形地貌复杂,地层岩性多样,地质构造发育,水文地质条件独特。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秦皇岛石门寨地区的多条地质路线,包括亮甲山地质路线、张崖子~东部落剖面路线、石门寨西门~瓦家山剖面路线以及上庄坨大石河河谷、沙锅店岩溶路线等。
通过实地观察和测量,我们对实习地区的地层、岩性、构造、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有了深入的了解。
亮甲山地质路线:该路线主要展示了亮甲山地区的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
我们观察到了厚层状砂岩、泥岩和页岩等地层,并了解了其形成过程和构造特征。
张崖子~东部落剖面路线:该路线穿越了张崖子和东部落两个地区,我们通过观察和测量,了解了实习地区的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地层特征,并对地质构造进行了研究。
石门寨西门~瓦家山剖面路线:该路线展示了石门寨地区的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
我们观察到了砂岩、泥岩、石灰岩等地层,并了解了其形成过程和构造特征。
上庄坨大石河河谷、沙锅店岩溶路线:该路线主要展示了大石河河谷和沙锅店的岩溶地貌。
我们观察到了岩溶洞穴、岩溶槽谷等地貌特征,并了解了其形成过程和地质意义。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秦皇岛石门寨地区的地层、岩性、构造、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有了深入的了解,并学会了如何进行实地观察和测量。
秦皇岛地区地质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区地质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与任务本次秦皇岛地区地质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实地操作中全面认识工程地质条件,学习和掌握工程地质工作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习任务包括掌握岩石、构造的描述以及采集地质标本等基本功,观察认识地球内、外力地质作用及相应地貌表现形式,熟悉实习地区流水地貌、山地丘陵和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发育过程和改造利用的途径,以及参观不同旅游景点,理解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二、实习地点与时间实习地点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实习时间为2021年5月24日至2021年5月31日。
三、实习路线与内容实习期间,我们沿着预设的路线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学习。
具体路线和内容如下:5月25日:大石河柳江向斜小傍水崖离堆山吴庄背斜5月26日:砂锅店潮水峪5月29日:山海关老龙头5月30日:北戴河——老虎石海滨浴场四、实习地区地质环境特征1. 地形地貌:秦皇岛地区地势较为复杂,有山地、丘陵、平原等地貌类型。
山地和丘陵地区地质构造活跃,地貌变化丰富,有利于地质实习的观察和研究。
2. 地层岩性:秦皇岛地区地层发育较全,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
主要岩性有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等。
3. 地质构造:秦皇岛地区位于华北地台燕山台褶皱带,地质构造复杂。
实习地区主要处于山海关隆起东南缘的柳江盆地,构造活动较为频繁。
4. 水文地质特征:秦皇岛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主要表现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和碳酸盐岩岩溶水。
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地质有重要影响。
五、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实习,我们对秦皇岛地区的地质环境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掌握了地质实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在实地观察和测量过程中,我们认识了许多常见的矿物、岩石、水文和地貌等地质现象,加深了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同时,实习也锻炼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的能力。
六、总结秦皇岛地区地质实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实践机会,使我们在野外实地操作中掌握了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对工程地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秦皇岛地质实习报告 g
秦皇岛地质实习报告秦皇岛基岩海岸与沙质海岸对比及分析摘要:秦皇岛海岸东自山海关西至洋河口,笔者通过在秦皇岛实习,将实习点的基岩海岸与沙质海岸的异同点相互对比。
分别从成分、波浪作用、地形地貌及其成因、海水的性质、海洋生物分带几个方面进行了相互比较,并且对其成因也进行了思考分析。
关键字:秦皇岛基岩海岸沙质海岸对比1.绪言秦皇岛市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临辽宁,西近京津,位于最具发展潜力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是东北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
实习路线东起山海关,西至南戴河;北起柳江盆地,南至渤海海滨。
自然资源丰富,同时秦皇岛是中国甲级旅游城市,是闻名中外的旅游避暑胜地。
实习区交通较便捷。
秦皇岛具有丰富的地质、地貌现象,有河流地貌、岩溶地貌、海岸地貌、地层与沉积环境,还有岩浆侵入作用与侵入岩、构造作用与构造现象等。
其中基岩海岸和沙质海岸极具代表性。
秦皇岛市海岸线长126.4km,其中20.5km为基岩海岸,其余为沙质海岸。
基岩海岸广泛发育了侵蚀地貌,例如海蚀崖、海蚀阶地、海蚀穴、海蚀凹槽、海蚀柱、还是穹等。
沙质海岸主要有台地、沙丘、海底、瀉湖、滩涂等[1]。
本文就将对基岩海岸海蚀地貌及沙质海岸沉积地貌进行比较且进行成因分析。
2. 基岩海岸与沙质海岸相同点秦皇岛基岩海岸与沙质海岸的主要相同点是其成分相同,主要矿物都以石英、长石为主,其次为黑云母、角闪石等。
这是因为整个海岸的基岩为花岗质岩石,是岩浆侵入形成的,侵入年代为新太古代。
其主要矿物含有石英、长石,其次有黑云母、角闪石等。
基岩海岸的基岩为花岗岩或伟晶岩,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局部可见角闪石等矿物组成的暗色包体。
而沙质海岸的沙粒都为当地花岗基岩由于海蚀作用或风化作用大量破碎并被剥蚀所,再由波浪及潮汐作用将其搬运、沉积而形成的。
所以沙粒的成分与当地花岗岩成分基本相同,主要以石英、长石为主,还含有一定的黑云母、角闪石等矿物。
故基岩海岸的基岩与沙质海岸的沉积砂成分基本相同,即为两者成分相同。
秦皇岛地质实习报告总结
秦皇岛地质实习报告总结一、前言2023年6月10日至6月20日,我在秦皇岛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地质实习。
此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深入了解地质现象,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地质实践能力。
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秦皇岛地区的多个地质景点,进行了实地测量和地质标本采集,对地层、构造、地貌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二、实习内容1. 地层: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主要观察了秦皇岛地区的地层结构,了解了不同地层的分布、岩性和特征。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对地层的形成、变化和分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 构造:实习期间,我们重点观察了秦皇岛地区的构造现象,了解了断层、褶皱等构造形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对构造运动的特点和地质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地貌: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秦皇岛地区的 various landforms,如valleys, mountains, cliffs 等。
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了解了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发育过程和特点。
4. 地质标本采集:实习期间,我们进行了多次地质标本采集活动。
通过亲自挑选、切割和整理标本,我们对各类岩石、矿物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习,我们将所学的地质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同时,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和分析,使我们对地质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 团队协作:实习期间,我们与同学们共同面对各种地质问题,共同完成实地测量和标本采集任务。
在团队合作中,我们学会了沟通、协调和合作,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吃苦耐劳:实习过程中,我们顶着炎炎烈日,穿梭于山野之间,亲身感受到了地质工作的艰辛。
在实践中,我们学会了坚持、克服困难,培养了自己的吃苦耐劳精神。
4. 环保意识: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在实地考察和标本采集过程中,我们遵循环保原则,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秦皇岛地区野外地质实习报告【4】
秦皇岛地区野外地质实习报告【4】
(二)侵入岩:
1.燕山花岗岩:呈岩基产生。
主要分布于盆地的整个西部边缘和东南外援。
西部岩基称为“温泉堡花岗岩体”。
直接与向斜两翼呈侵入接触关系,岩体中心相为灰白色中一粗粒碱性花岗岩。
边缘相为肉红色中一细粒斑状花岗岩。
东南岩基中心相岩性与西部岩基相同,边缘相为斑状细粒石英正长岩。
本区所见燕山花岗岩,皆为这两大岩基的边缘相。
这两大岩基侵入于侏罗系及其以前的所有地层,同位素年令测定为一亿年。
形成时代相当于晚白垩世。
2.东翼浅成侵入岩:主要有牛鼻子山正长一二长斑岩岩体及张崖子西南山正长斑岩——闪长珍岩岩体等。
这些小岩体产状为岩株。
形成时代的侏罗纪——白垩纪。
其次,本区各种岩性如辉缘岩、闪长珍岩、煌板岩。
花岗斑岩等的侵入岩脉。
岩床为数众多,均受构造裂隙控制。
大致呈北东——南西走向,北西——南东走向及南北走向。
地质实习报告(秦皇岛)
地质实习报告(秦皇岛)中国⽯油⼤学(华东)秦皇岛地质实习报告实习时间:7.1——7.12实习地点: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门寨镇柳江盆地前⾔:2019年7⽉1⽇,我们中国⽯油⼤学(华东)资源勘查⼯程专业,从我校青岛校区出发到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门寨镇柳江盆地进⾏了地质认识实习。
我们整个⼤队分了两个⼩队,我们资源勘查⼯程四班由这次实习的张献军⽼师负责。
此次实习之前,⽼师给我们每组分发了地质包(⾥⾯包括⼀个罗盘,⼀个地质锤和⼀个放⼤镜)。
在带队⽼师的帮助下,在为期⼗天的地质实习中,我们总共完成了对东部落——潮⽔峪,亮甲⼭——⽡家⼭,⿊⼭窑,上坨庄——傍⽔崖,鸡冠⼭,鸡冠⼭——祖⼭,吴庄——龙家庄以及潮⽔峪等⼋条教学路线的地质认识的实习。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对秦皇岛市的概况,柳江盆地的地层、岩⽯、地质构造以及地质发展史有了⼤体的认识。
由于知识⽔平有限和编写时间仓促,报告中可能存在不少缺点和错误,希望⽼师批评指正,以进⼀步提⾼本⼈的报告编写质量。
谢谢合作。
⽬录:实习⼯区概况·············································地层······················································1.中元古界2。
秦皇岛地质实习区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质实习区实习报告一、前言秦皇岛地质实习区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本次实习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相结合,提高我们在野外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能力,锻炼我们的实践操作技能。
在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实习区的各个地质景点,进行了实地测量和观察,收获颇丰。
二、实习区地理概况秦皇岛地质实习区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119°50',北纬39°50'~40°10'。
实习区包括海港区、北戴河区、山海关区和昌黎县、抚宁县、卢龙县、青龙县等三区四县,总面积约为7812.4平方公里。
市区长50公里,宽6公里,是一个狭长的带状海滨城市。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路线实习期间,我们按照预定的路线参观了实习区的各个地质景点,包括亮甲山、石门寨西门、四方台、瓦家山、鸽子窝、北戴河海滨、柳江村小北山、张岩子、东部落、潮水峪、砂锅店、山羊寨、秋子峪、吴庄、大傍水、小傍水、上庄坨鸡冠山等。
2. 实习内容(1)地层岩性观察:我们观察了实习区的地层岩性,包括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等地层,了解了不同地层的分布特征和岩石类型。
(2)地质构造观察:我们观察了实习区的地质构造,了解了断裂、褶皱等构造现象,分析了实习区的构造发展史。
(3)地貌观察:我们观察了实习区的地貌现象,包括流水地貌、山地丘陵和喀斯特地貌等,了解了各种地貌的形成原因、发育过程和改造利用的途径。
(4)水文地质观察:我们了解了实习区的水文地质特征,观察了地下水位、泉水、岩溶地貌等水文地质现象。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实习,我们深入了解了秦皇岛地质实习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和水文地质特征,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相结合,提高了我们在野外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能力。
同时,实习过程中我们也锻炼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五、总结秦皇岛地质实习让我们对地质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使我们更好地掌握了工程地质工作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范文实习路线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范文实习路线为了适应人才需求,即理论、实际结合型人才,我系组织了一次工程地质实习。
实习地点在秦皇岛市北二十八公里处的石门寨地区,实习时间为某某年7月8日至7月12日。
此次实习的目的是掌握岩石基本类型及特征。
认识岩溶地形,了解滑坡、崩塌等重力地质作用和现象的形态特征等等。
一、实习基地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概况石门寨地区位于秦皇岛市北二十八公里,属河北省抚宁县石门寨地区,区内有公路,与秦皇岛相通,从秦皇岛市去北戴河,海滨、山海关等,又有公共汽车往返行使,所以交通极为方便。
工作区坐落在柳江盆地,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高山所包围。
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的最主要的水系,它流向东南,在山海关以南入渤海,盆地内最高的山峰为老君顶,海拔493.7m。
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海拔70米左右,盆地的中西部的火山岩分布区是本山区山高陡峻的部分。
一般都在海拔200到500米左右。
本区年降水量为400---1000毫米,多集中于七、八月份,可为全年降水量对70%,山洪也主要集中在这个时期内。
二、地质概况本区地层属华北型,除较普遍缺失中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下中三叠统,白垩系、第三系外,就华北型地层而言,该区地层出露较全,化石较丰富。
各单位地层划分标志清楚,地层特征具一定代表性,全区范围内所出露的地层有元古界的青白口群,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奥陶统、上古生界的中石炭统至二叠系,中生界的上三叠至侏罗系,新生界的第四系,本区的地层顺序,地层单位的划分和各地层单位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间的接触关系,河北省抚宁县石门寨地区综合地层柱状图本区地层,自下至上简述如下:(一)元古界青白口群1)下马岭组下马岭组是区内出露最老的沉积岩,地层单位不整合于绥中花岗岩r2之上,在张崖子一带,发育良好,出露全,张崖子西剖面可作标中剖面本组厚91米,主要岩性为杂色页岩(包括紫红色,蛋青色、灰黑色,黄绿色等)。
下马岭组的层型剖面,在北京西北昌平县境内,最早的称为下马岭页岩,后又称下马岭页岩组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山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学院(系):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年级专业:土木四班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2年5月8日一、前言工程地质实习是整个工程地质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使我们在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深化课程理论,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毕业以后的设计、施工中应用有关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
通过这几天的实习,加深了我对工程地质这门课的认识,使我从书本中走了出来,亲眼见到了真实的地质现象,了解了断层、背斜、球形风化、熔岩、流水的侵蚀是地貌等重要的地质现象,亲自观察和体验各种岩石的分布和形态,让我从本质上对三大岩石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我们在自然中更好的理解了原来抽象的概念,使知识具体化,印象更深刻。
实习丰富了我们的学习生活,为我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实习的过程激发了我在将来学习的热情。
所以,实习对我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我们对这次实习也做了缜密的部署:1.时间:2010年5月4日—2010年5月9日;2.地点:1).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2). 秦皇岛市青龙县祖山东门;3).秦皇岛市北戴河区鸽子窝公园海滩3.目的:工程地质实习是工程地质课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地质实习能直观地反映课堂所讲的内容,使我们直接观察和了解一些野外地质现象,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认识早奥陶纪至二叠纪沉积岩的结构及构造特征;2.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识别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3.熟练地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学会岩层产状三要素的测定;4.掌握断层的类型及野外识别特征;5.掌握褶皱的野外识别;6.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7.认识流水侵蚀作用与流水地貌特征;8.了解祖山的形成过程,观察花岗岩的结构及构造特征从;9.从矿物组成角度解释花岗岩呈现肉红色与灰白色的地质现象;10.了解崩塌地质现象等;11 了解秦皇岛海域岩石岸线与砂质岸线范围及潮汐特征;12.观察基岩海岸的海蚀地形:海蚀崖、海蚀凹槽、海蚀柱等现象;13.观察海浪行进波形运动变化特征;14.思考秦皇岛海港被称为不冻港的原因等二、实习地区概况1.柳江盆地地质概况柳江盆地为我们在秦皇岛地区野外地质实习的主要区域。
它位于秦皇岛市区北侧,其中心距秦皇岛市28km,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管辖。
区内有纵贯南北的公路及地方铁路与秦皇岛市区相通,交通极为方便。
该盆地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其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高山所包围。
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自西北流向东南,出盆地后在山海关的南侧入渤海。
盆地内丘陵一般海拔200—300m,最高的山为老君顶,海拔493.7m。
本区年降水量为400—1000m,其中70%集中于7、8月份,所以山洪也主要集中在这个时期。
2.祖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和国家级稀有植物及濒危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西北部。
出京沈高速秦皇岛西出口,沿秦青公路北行12公里即到,距秦皇岛市区23公里。
属原始森林峡谷型自然风景区。
因燕山以东、渤海以北诸峰均以它的分支延绵而成,故名“祖山”。
1996年开发至今,形成五大景区,100余处自然景点,是淮河以北少有的南派山水。
祖山原始森林峡谷总面积118平方公里,主峰(天女峰)海拔1428米,区内千米以上高峰20多座,植被覆盖率96%以上。
象形奇石、云海、日出、古洞、原始丛林、溪流、飞瀑、奇花、高山天然草原、树挂构成景区十大景观,特有植物天女木兰闻名中外。
祖山原始森林峡谷是侏罗纪至白垩纪末地壳运动而成。
在长期风化剥蚀和流水冲击下,形成了多处绝壁幽谷和造型地貌。
祖山山势跌宕,峰峦陡峻,她立峭岩为脊梁,以瀑流为血脉;披葱茏为秀发,裁白云作霓裳,集雄奇妩媚于一体。
峰奇水异,洞幽石美,林丰草茂,历史悠久,是观光旅游、避暑度假、科普考察的绝好场所。
3.鸽子窝公园海滩概况鸽子窝公园又称鹰角公园。
由于地层断裂所形成的临海悬崖上,有一巨石形似雄鹰屹立,故名鹰角石。
该石高20余米,过去常有成群的鸽子或朝暮相聚或窝于石缝之中,因此得名鸽子窝。
鸽子窝公园是观赏海上日出的最佳之处,每逢夏日清晨,这里云集数万名游客观赏“红日浴海”的奇景。
三实习内容:1.柳江盆地石门寨西门200米左右处据资料查询该处岩石约5亿年前形成,属于奥陶纪。
该处岩石以沉积岩居多, 岩层为中厚型,岩层有裂隙,中间夹有薄的灰岩,其硬度小于6.5。
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未被风化前呈深灰色,经长期风化作用后,裸露在外表的部分呈浅灰色。
其结构形式为结晶结构,由里向外依次为微风化带、弱风化带、强风化带、完全风化带,最上面覆盖了一层有少许营养的土壤。
同时岩层呈现明显的层理构造,由于强烈的地质作用其主要为斜褶皱构造,属于向斜褶曲。
灰岩呈竹叶状,较破碎,结构形式属碎屑结构,这些碎屑物质经胶结后形成灰岩。
粘土矿物发黄,岩石经强烈的构造变动,由水平变为倾斜,产生背斜现象,并有正断层出现。
用地质罗盘测该处岩石的产状,走向为北偏西340°,倾向为南偏西250°,倾角为57°。
向西约200米处岩石出露于地表,经验证为砂岩, 岩石由于含有氧化铁所以呈现红色,其结构为碎屑结构,层理明显呈板状,为泥质胶结,此处不整合现象明显,由砂岩和灰岩组成,属沉积接触,砂岩约2亿年前形成,灰岩约5亿年前形成,由于形成年代不同,说明为不整合。
再向东南行走约200米,我们看到了由于温度变化和裂隙水的冰冻而造成的球形风化,其外观呈球状,如剥鸡蛋的方法产生的。
2. 砂锅店以东500米处该处为石灰窑产石场,观察此处岩石,岩溶现象明显,有溶沟、石芽、天生桥等。
其原因是地壳运动抬升到潜水地表以下,潜水地表共同作用形成的岩溶现象。
岩溶现象是因为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岩石经长期化学反应,使岩石具有可溶性。
此为形成岩溶现象的3个必备条件。
由该处向西北走约50米处,发现大面积的岩石间侵入接触现象,即岩浆侵入体侵入沉积岩层中,使围岩发生变质现象。
说明岩浆侵入体的形成年代,晚于发生变质的沉积岩层的地质年代。
石灰岩中夹有岩浆岩,说明此处经历过火山喷发。
该处亦发现有岩墙,较长,宽约3-4米,由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
此处向东南方向约200米处,有大量石灰岩形成的岩层,呈单斜,基本走向为南偏北。
在砂锅店东等地,发现石英斑岩,它是花岗斑岩的又一种变种,具变晶斑状结构,石英斑晶特多,普遍具有熔蚀现象。
此处也有闪长玢岩,呈岩墙状产出,具隐基斑状结构,斑晶主要是斜长石,有时含角闪石较多,有的基质中含少量石英,有的可见球粒结构和流线结构等。
3. 秦皇岛市祖山东门门口两侧据资料查询祖山位于秦皇岛青龙县境内,由于渤海以北、燕山以东诸峰都是由它的分支绵延而成,故以“群山之祖”命名。
其最高峰天女峰,海拔1424米,略逊于泰山。
祖山大约是一亿年前燕山造山运动的花岗岩侵入体,经过多年提升、断裂、风化、剥蚀等地质过程形成的独立体。
祖山占地217平方公里,平面形段呈椭圆形,长轴长25公里,短轴长15公里。
其特有植物是天女木兰。
该处岩石中以花岗岩居多,占65%左右,为中粗粒,由于岩石多含正长石所以大多岩石呈肉红色,也有含甲长石而呈灰白色的少许岩石。
此外,还有云母、斜长石。
斜长石呈灰白色,由于长石含量不同,云母颜色也不尽相同,云母占整个岩石的5%-10%。
较黑的岩石中,云母含量不超过5%。
在此处观察,长石颗粒大小在1厘米左右,晶体颗粒,为全晶质结构。
而山体构造为原生结理构造,山体中有裂缝,都为竖直方向,有原生孔洞,又称之为晶洞构造,而形状不规则的孔隙是水晶的成长地。
此处地貌陡峭,险峻,构造为原生结理,由于长期的风化作用和岩石释重视失稳崩塌,岩石部分竖直掉落,形成深谷奇峰。
此处岩石倾角较大,岩体破碎,崩塌不良现象居多。
山体中有河流,称为石河,发源于祖山响山山脉,在门口左侧,有小溪河流从山上流下,在此可以观察到流水的侵蚀作用现象。
流水的侵蚀作用包括两种溶蚀和机械侵蚀两种方式。
溶蚀作用在可溶性岩石分布的地区内比较显著,它能溶解岩石中的一些可溶性矿物,其结果使岩石结构松散,加速了机械侵蚀作用;一部分岩石由于流水的冲刷作用表面光滑如玉,有收藏和观赏价值。
山上有明长城,由元朝徐达修建,1967年,戚继光重修,基本走向为南北方向。
4. 秦皇岛市北戴河区鸽子窝公园海滩此处滨临渤海,为海洋环境。
海洋环境按地理位置分为滨海、浅海、半深海和深海。
低潮时裸露于海岸带的部分,称为滨海。
滨海又分为后滨带、前滨带、外滨带。
后滨带为平均海潮线,常年裸露在外;前滨带为平均海潮线到中滨线处;外滨线为中滨线以外的部分。
海岸线到海底深约200处的部分,称为浅海,此处阳光充足,有机物含量多,是海洋生物的理想栖息地。
深海处动物渐少。
此处岩石又远古火山喷发而形成,以岩浆岩为主,岩石受海洋水动力作用,常见有海浪作用、潮汐作用和洋流作用,使此处形成有特色的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和海蚀平台等,形成原因有冲蚀作用,磨蚀作用等,使岩石破碎。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短短几天野外实习很快结束了,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在实习过程中能把所学的知识灵活的理解。
增加我们对工程地质学这门课程新的认识。
实际观察到各种地理特征。
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
知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了理性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我学习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了解了工程地质对实际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在这里深深的感谢老师在的认真指导。
在实习中学会了一定的观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
例如,出外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地理和各地典型地质地貌的兴趣。
同时,懂得和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
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通过这几天的实习,我也发现了实习过程中的一些不足。
比如:个别学生好像忘记了实习的目的,借机观光旅游;不注意安全和不戴安全头盔;实习期间打闹嬉戏;甚至有找人代替的现象等。
我认为这是因为个别学生对实习的认识不够深刻,不重视实习和对实习的态度不够端正导致的。
为此,我认为学校和老师应该做出一些应对性政策。
比如,实习前对学生做充分的动员和教育,使其认识到实习的意义和重要性;为保证能够统一管理,实行分班分组制度,责任下发到个人;另外,为保证实习结果的正确性和杜绝学生的作弊行为,应该实行个别培养和相互监督的制度等。
为了使以后的实习更加具有意义和规范性,希望校方和老师能够制定更加合理的实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