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主备赵德霞一、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目标(1)抓住体裁特点,注意关注文章的片段、细节描写。
本单元是你们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个现代文散文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
通过学习,要了解叙事写人散文的特点。
是“散文”,意味着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是关于写人记事的,所选材与人、事有关,所选材料大多是体现事件意义、反映人物个性特点的关键片段,这些片段由线索贯穿。
(2)理清文章思路、线索,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情感。
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
(3)品味不同文章的语言风格,由“品文”继而“品人”,体味文章情味,感受作者人格魅力,得到思想熏陶,以及精神引领。
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思考作者如何在人物的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感情倾向;领悟时代的精神和人生的意义,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读《纪念刘和珍君》,感悟鲁迅刚正不阿的品格,以及他作为革命者远见卓识的睿智;学习《小狗包弟》感悟巴金先生的忏悔意识,“三省吾身”高尚品质;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感悟梁实秋先生对师长的敬爱之情,并将此种敬爱之情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影响社会,感染同龄人。
(4)阅读鉴赏学习中,有意识地关注“表达交流”板块中的写作部分——记叙要选好角度、写人要凸显个性。
可以在学习文本时有意识地提出这方面的问题,以便与同学进行探究学习,了解写作技法。
二、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学习目标通过“品文”达到“品人”的目的。
品文包括品味课文的思想内容、感情、写作手法和语言艺术等;品人,主要指品鉴作品中的人物以及作者。
从品文与品人的关系看,品文是品人的基础,品文在先,品人在后。
(1)诵读课文,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及死难经过,概括刘和珍的形象,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情感。
并能联系现实,对刘和珍等青年之行为有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材料散而不乱的原因,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学生版)【学习目标】1、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
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2、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学习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一、导(一)解题——今天学习的《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
记念,我们现在一般写成“纪念”、“记”与“纪”在这里含义是相同的。
君,是对刘和珍的尊称。
(二)了解时代背景1、一九二六年,我国的北方还在军阀政府的统治下,掌握政权的是北洋军阀皖系头子段祺瑞。
当时占据着东北的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关内进军,遇到了国民军将领冯玉祥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便公开出面,在三月十二日派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
三月十六日,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借口维护一九○一年八国联军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并组织起新的“八国联军”,准备武力进攻。
三月十八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集会抗议,后又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下令卫队开枪镇压群众,群众死四十七人,伤一百五十余人,造成“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烈士就是在这次惨案中遇难的。
2、“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
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
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诬陷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同志等)盲目地引入“死地”。
3、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任教并编辑新文学刊物。
面对反动黑暗的统治,他无比愤慨,对爱国的青年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
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写了好几篇倬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市优质课比赛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品读关键语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深沉复杂的感情。
2.鉴赏艺术形象,传承革命精神,弘扬革命文化。
【情境设计】
鲁迅先生称1926年3月18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这一天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我们班分为摄像师、现场记者、新闻主播三大团队,通力合作,借助《记念刘和珍君》,“重返新闻现场”,深度报道一系列相关事件,还原事件真相,循志士印迹,探时代价值。
【课堂探究】
任务一:摄像聚焦——直面罪恶现场,录制社会反应
活动1:作为摄像师,你将抓录现场哪些镜头来暴露罪行。
活动2:请跟踪录制惨案引发的社会各界的反应。
任务二:现场记者——重温学生时代,探寻志士形象
作为记者,要有通过语言材料识别真伪的能力,捍卫不能掩盖的真相。
请结合课文内容、时代背景和对相关人物的采访,探求志士形象,并思考时代风暴中个人的命运抉择。
任务三:新闻主播——高擎时代火炬,铸就民族脊梁
作为新闻主播,请对本次系列事件进行深度总结,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反思总结】总结参与本次新闻报道活动的收获
【课后作业】
1.整理现场记者、随行摄像师、新闻主播的优秀文字稿,张贴于我们的班级交流展示台。
2.阅读鲁迅的其它文章如《无花的蔷薇之二》《空谈》《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文章,进一步理解他表达的深沉复杂的情感和体味独特的创作风格。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苏教版必修五)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苏教版必修五)《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活动单主备人:(一)预习一、学习目标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二、活动方案活动一:搜集整理作者的资料和本文的写作背景活动二:查字典并结合书下面的注解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寥落()黯然()攒射()喋血()浸渍()噩耗()不惮()立仆()菲薄()踌躇()血痕()赁屋()长歌当哭()殒身不恤()桀骜()屠戮()尸骸()虐杀()创伤()绯红()(将自己需要补充的字词写在此处)活动三:将文章中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画出来并将疑惑记录,课堂上提出解决。
活动四:了解文章大意(二)一、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理清全文思路2、鲁迅笔下刘和珍的特点3、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的精神,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二、活动方案活动一:检查预习情况(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字音、朗读)活动二:课文各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提示: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中的哪些部分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以及其写作顺序?其他部分各写什么?)活动三: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殒落了,如一技傲放的鲜花凋零了。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悲剧,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下面我们不妨来探寻一下刘和珍身上有价值的东西,那些可贵的品质。
例:预定《莽原》全年——“毅然”——坚定追求进步思想总结:刘和珍:活动四:这篇文章共七个部分,看看这七个部分是以什么为线索来贯穿的?提示: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
:一处:a、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b、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c、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结合语境引导分析:鲁迅一向讲究用语简练,但此处为何如此罗嗦?三次“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另一处:a、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b、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c、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结合语境引导分析:“无话可说”为何反复出现?这“说的无言”是否与前面“写的必要”及文中另一句“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相矛盾?(三)一、学习目标:1、进一步来探究作者的悲愤之情2、重点、难点句分析3、本文写作特色二、活动方案:活动一:探究鲁迅感情悲在何处?愤又在何?( 提示:作者的笔触涉及了哪几类人,悲与愤的感情所指.)活动二:结合文章,说说对下列句子的理解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铅山教师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三维目标】1、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2、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3、深入理解文章中一些词句的丰富内涵。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2、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高考目标]学会从文章情境出发深入理解文章中一些词句的丰富内涵。
预学案一、阅读并完成导学案“知识记忆与理解”部分二、课本字音拾补徘徊..chóu chú肆无忌惮.dàn 喋.血dié..pái huái 菲薄..fěi bó踌躇三、预习思考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除了纪念刘和珍,作者还纪念了哪些人?他们都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要纪念他们?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作者不止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
2、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提示: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告诫(斗争方式),激励“更奋然而前行”。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知人论世】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2.背景链接1926年初,帝国主义军队派军舰进驻大沽口,企图干涉中国人民如火如荼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行动。
当时北平的女子学校学生向当局请愿,要求驱逐外国舰只,并且要求驱逐破坏女子学校安定的杨荫瑜、章士钊等人,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3月18日下午。
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
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
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
4月1日,他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洗涤.()桀骜..()..()租赁.()尸骸.()叱咤屠戮.()浸渍..()寥.落()菲薄..()芳菲.()风尘仆仆.()前仆.后继()攒.射()惩创..()长歌当.哭()锐不可当.()2.解释下列各词:长歌当哭:桀骜不驯:殒身不恤:3.分析文章总体思路(1)课文七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和珍?(2)一、二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六、七部分又起什么作用?【课堂导学】一.默读一、三、四、五部分,文章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行事性格二.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1.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doc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整体把握刘和珍形象,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
2.学会采用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感情脉络,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3.揣摩重点语句,鉴赏文章的写作特色,提高读写能力。
【教学重点】1•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关键文句的理解。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
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
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
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一一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
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
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
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扌甚;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
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
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 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成就。
2. 引导学生关注纪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刘和珍君的了解。
2. 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3.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4.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的态度和观点。
第二章: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步骤:1. 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的态度和观点。
第三章: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纪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内容:1. 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步骤:1. 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如何纪念刘和珍君的态度和观点。
第四章:刘和珍君的影响和启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2. 引导学生从刘和珍君的事迹中汲取启示。
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隆化一中高一语文备课组导学案设计《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第一课时【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 完成本学案前先反复朗读这篇课文,勾画标记重点字词,理清文章思路。
2、 仔细阅读学案上作者及背景,记忆相关知识,认真完成相关训练。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及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速读、精读法在合作探究基础上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刘和珍等人的革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导学过程】1、 自主学习(滴水穿石,夯实基础)1、 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愚鲁之人应快做),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发表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三闲集》《二心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其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毛泽东称其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运合写悼念鲁迅的挽联,上下联各有两字缺漏。
请根据内容用鲁迅的两个文集名补全。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 。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 。
2、写作背景 见练习册。
3、自读课文,梳理重点字音:寥落( ) 洗涤( ) 不惮( )不恤( ) 尸骸( ) 桀骜 ( ) 屠戮( ) 浸渍( ) 赁屋( )黯然( )喋血( )攒射 ( ) 惩创( ) 荫庇( )菲红( ) 菲薄( )4、解释下列字词:长歌当哭:出离愤怒:殒身不恤:桀骜不驯:5、再读课文把握文章总体思路。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充满情感和思想深度的文章。通过深入阅读和感知,我们可以体会到鲁迅对刘和珍的深切怀念和对反动势力的愤怒控诉,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他对青年的期望和信任。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刘和珍的纪念,更是对那个时代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A. 五四运动B. 三一八惨案
C. 北伐战争D. 抗日战争
3.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A. 记叙B. 议论C. 抒情D. 描写
二、填空题
1. 《记念刘和珍君》选自鲁迅的文集__________。
2. 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__________之一,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__________岁。
鲁迅在文章中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描写,展现了刘和珍的勇敢、坚定和爱国精神。他描述了刘和珍在请愿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她面对反动势力时所展现出的无畏和坚定。这些描写使得刘和珍的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她的非凡魅力和崇高品质。
鲁迅在文章中也对反动政府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愤怒地控诉了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暴行,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这些批判使得读者能够深刻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深度。
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重难点
三、预习检测题
四、中心思想
五、段落划分
六、写作手法
七、读文感知
八、经典语句解读
九、预习检测题答案
一、学习目标
要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对刘和珍君的深切怀念与高度赞扬,感受其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生字的读音和重点词语的意义2、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刘和珍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复杂性深刻性3、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品味、分析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爱国青年强烈的责任心与革命精神四、课时安排:三课时一、作者链接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
笔名鲁迅(Lution)源于革命revolution。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精神。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
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人。
家世背景:鲁迅祖籍湖南道州,后迁居绍兴,到鲁迅这一辈,已是第十四代了。
他的先祖,原是种地的农民,到了后来,不断发家,变成了拥有大量土地的财主。
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
周家做官经商,人丁昌盛,至鲁迅出世,周家已分居三处,彼此照应,俨然大户早年经历:鲁迅于1881年八月初三出生。
1886年入私塾,从叔祖周玉田先生初诵《鉴略》。
其五六岁时,大人都称鲁迅为“胡羊尾巴”。
赞扬鲁迅小而灵活。
鲁迅12岁时,往三味书屋跟从寿镜吾先生读书。
在塾中,喜欢趁空余时间描画,并搜集图画。
在上学时,鲁迅因给父亲买药而迟到被先生批评,后来他在自己的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时刻提醒自己,从此再没有迟到。
1893三月鲁迅曾祖母去世,鲁迅祖父从北京回到家。
秋,祖父因为科场舞弊案犯事下狱,父亲周伯宜公又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当铺及药店间很多年。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整体把握刘和珍形象,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
2.学会采用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感情脉络,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3.揣摩重点语句,鉴赏文章的写作特色,提高读写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请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寥落桀骜屠戮喋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踌躇黯然噩耗尸骸虐杀攒射辗转呻吟不惮和蔼陨身不恤长歌当哭二、导入课文在我国文学史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巨星鲁迅先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
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
引导学生阅读注解,补充介绍背景知识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
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
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即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
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政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
鲁迅先生忍无可忍,遂写此文。
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
君,是对人的尊称。
三、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关键字句,整体把握思路。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刘和珍和鲁迅的生平宁主要成就;2. 理解《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意义;3. 分析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4.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深入理解鲁迅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二、导学内容1. 刘和珍和鲁迅的生平宁主要成就;2. 《记念刘和珍君》的主题和意义;3. 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4. 鲁迅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三、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鲁迅的生平宁主要成就,了解他是中国摩登文学的奠基人之一;2. 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是鲁迅的妻子,是他一生的知己和支持者;3. 提问:你们对鲁迅和刘和珍的了解有哪些?你们认为他们对中国文学、思想有何贡献?第二步:进修《记念刘和珍君》1. 讲解《记念刘和珍君》的背景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义;2. 分析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排比、对偶等;3. 讨论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4. 提问:你们觉得鲁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为什么选择以记念的形式来写这篇文章?第三步:拓展阅读1. 让学生阅读鲁迅其他作品,比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深入了解他的文学成就;2. 分组讨论鲁迅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3.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和评判。
第四步:总结提升1. 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强调对鲁迅及其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欣赏;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鲁迅的作品,开拓文学视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鲁迅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怎样的?他的思想对当代有何启迪?四、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导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品质。
在今后的进修中,应该继续关注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不息拓展阅读领域,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人教版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一)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4、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重点重点:1、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关键文句的理解。
方法指导:1、朗读法2、讨论法一、自主学习1、介绍鲁迅及其作品2、探索背景3、预习注音徘徊..()踌...()长歌当.哭()菲薄躇.( )桀骜..( ) 黯.然( ) 噩.耗( ) 肆无忌惮.( )喋.血( ) 攒.射( ) 屠戮.( ) 和蔼.( )浸渍..( ) 殒.身不恤.( ) 洗涤.( ) 绯.红( )尸骸.( )二、合作探究1、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2、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3、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三、当堂检测《新新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四、巩固练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五、收获和疑惑《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二)一、自主学习1、本文不为刘和珍立传,为什么全文开头要用史家笔法点明开追悼会的日子呢?在“那一天”前长长的定语又起什么作用呢?2、为什么作者要反复说“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却只能如此而已”?二、合作探究1、“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下面三句在作者的感情表达上有何不同?(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2)“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3、“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这样写有何作用?三、当堂检测三、四、五节之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展开?四、巩固练习1、背诵课文第二、四节。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针对在文章中起结构作用的句子
4.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通过分析修辞方法及其效果进而理解句子的原本意思
检测案
1.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繁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一扇门轻轻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
B、睚眦(zì)里弄(lòng)泥淖(nào)长歌当(dàng)哭
C、夯(hāng)筑匹(pǐ)配请贴(tiě)力能扛(káng)鼎
D、璞(pū)玉囹圄(yǔ)漱(shù)口殒(yǔn)身不恤(xù)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廖落 桎梏 玷辱桀骜锋利B.愠色 鼓泄惨淡陨身不恤
C.黯然 苍桑 尸骸鄙陋没世D.罗网 屠戮 绯红长歌当哭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一)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再研读完成导学案。牢记,不熟读文本不做导学案。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文中标出来,并填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学习目标:
1.理解“寥落、桀骜、屠戮、喋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殒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的含义。
2.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②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③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④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学会直面人生⑤掌握课后要求背诵部分内容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2)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关键句”来理清思路,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2、理解文中关键句子,从而把握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愤”的情感【学习难点】领会文章的写作主旨:哀悼死难者,控诉反动派,唤醒麻木的民众【学习设想】本学案分三个部分:预习案、合作探究案和巩固案合作探究案实施前首先分组检查预习案,然后合作感知文本、品情悟境,再进行探究,最后联系现实,进行拓展巩固本课安排3课时【学习方法】阅读、自主、合作、探究一、自主学习1、走近作者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1881-1936),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此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鲁迅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葬于虹桥万国公墓曾任《晨报》副刊编辑的孙伏园撰写了一副挽联:“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1)班级:姓名: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二、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2、探索背景:参考《实验教材新学案》第45页。
3、课前预习徘徊.. ( ).. ( ) 长歌当.哭( )菲薄..( )踌躇桀骜.. ( ) 黯.然 ( )噩.耗 ( ) 肆.无忌惮.( )喋.血 ( ) 攒.射 ( )屠戮. ( ) 和蔼. ( )浸渍.. ( ) 殒.身不恤.( )绯.红 ( )尸骸. ( )三、合作探究(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2)再读课文把握文章总体思路。
①、表明写作目的的是哪几节?②、追忆烈士和惨案真相的是哪几节?③、总结教训和意义的的是哪几节?2、朗读第一、二节,完成以下问题:(1)、作者要写这篇记念文章的缘由是什么,文章是否有提示性的话语?请找出来,并理解作者的写作缘由。
(提示:文中有三句相似的话语)(2)、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3)联系上下文,体会“真的猛士……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的深刻含义。
四、课堂检测1、选出加点词注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从.容(cóng)不惮.(dàn)桀.骜(jiã)菲.薄(fēi)B.赁.(lìn)屋诧.异(chà)立仆.(pū)殒身不恤.(xù) C.攒.(cuán)射寥.落(liáo)下劣.(liâ)长歌当.哭(dāng)D.惩.创(chěng)尸骸.(hái)喋.血(xiě)浸渍.(zì)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委曲求全殒身不恤不径而走妄自菲薄B.广有羽翼桀骜不驯故步自封阴谋诡计C.黯然神伤惨淡经营淡装浓抹前仆后继D.耳提面命礼尚往来冠冕堂皇出离愤怒五、我的收获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2)日期:10月15日周次:第8周主备人:史华蓉备课组长:张丽班级:姓名:一、教学目标:1、理清第二部分的写作内容及思路;2、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人教课标版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2.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本文的线索。
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听准答对问题的能力,抓住要点,灵活完整地复述比较复杂事情的能力。
【学习设想】对刚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阅读本课文难点多。
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文章标题是《记念刘和珍君》,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记念文章的写法,为什么要这样?文章的内容很丰富,对烈士的哀悼和尊敬,对敌人的痛斥和揭露,对斗争的教训和意义之总结等等是怎么凝聚起来表达一个中心的?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文作为记叙文,叙述这种表达方式用得比一般的少,常和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这是为什么?本文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语段该怎么准确理解?上述种种,涉及深层阅读问题,或者说,涉及阅读教学中的精读问题,学习这篇课文,应该是培养学生精读课文能力的好教材。
在教学中,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作必要的点拨、提示,为他们理解课文搭桥,以优化他们的思维流程,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不要轻易奉送结论。
此外,怎么寻找一个既触及学生阅读中的疑问又能直达教学目标的切入点,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心理机制?【学习过程】(1)1926年3月18日青年学生的请愿活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3月18日上午10时,在北京天安门召开国民大会,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党委书记李大钊担任主席,他在会上说:“让我们用‘五四’精神,五州热血,用我们过去一切斗争经验,不分界限的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2)3月18日下午鲁迅正在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知道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群众的消息后,无比愤慨,他在《无花的蔷微》的后六节中,把“投枪”和“匕首”指向敌人——反动军阀,他说:“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抓住与人物相关的事件,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幻灯片展示)
二、检查预习
(一)扫清字音障碍。
准确读出下列划线字的音节。
屠戮()寥落()长歌当哭()
菲薄()踌躇()桀骜()
租赁()黯然()噩耗()
不惮()喋血()尸骸()
干练()攒射()浸渍()
立仆()惩创()殒身不恤()
(二)回顾作者
1.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原名,字,浙江绍兴人。
2.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3.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4.小说集:《》《》《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5.散文集:《》
6.散文诗集:《》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三)解题
题目为“记念”,说明刘和珍已经——去世。
作者又称之为“君”,这表达对她的——尊敬。
那么,刘和珍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能获得鲁迅先生的尊重呢?
三、品读人物:刘和珍的生与死
(一)小组合作探究:
1. 文章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在原文划出句子。
2. 结合文中的句、词,说说你从中看到的刘和珍的形象。
(二)成果分享
预设:
(A)
生1: 在文章的第1节第2段,记叙了刘和珍预定《莽原》的事。
师:《莽原》是关于什么的刊物?
生1: 课本注释里说是鲁迅先生编辑的进步刊物,而鲁迅先生的作品又多是与革命有关。
这说明刘和珍是个向往革命和真理,渴求进步的人。
师: 刘和珍是在什么情形下预定的?从文中找出词句。
这说明什么?
生1:“销行寥落”、“毅然”,说明了她渴求真理和进步的坚定之心。
教师小结:(幻灯片展示)
刘和珍:预定《莽原》“毅然”——渴求真理和进步
(B)
集中叙述刘和珍的事情的是——第3节,请全班同学齐读一遍。
生2:刘和珍能担任“学生自治会职员”,说明她是有组织能力,且在学生中有威信的人。
生3:“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说明她勇于反抗和斗争。
生4:“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说明她爱校。
师:她为何要“泣”,学校当时怎么了?
生5:“往日的教职员准备陆续引退”。
师:他们为何要引退?从这个角度来看刘和珍又是怎样的人?
生5:他们“以为责任已尽”。
这说明刘和珍是个有责任心的人。
生6:“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说明她的温和与善良。
教师小结:(幻灯片展示)
刘和珍:“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勇于斗争
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责任心强
常常微笑态度温和——温和善良
(C)
一个渴求真理和进步,勇于斗争,责任心强而又温和善良的刘和珍最终因向执政府情愿而牺牲。
那么,她为什么要去请愿呢?(幻灯片展示写作背景)
1. 大沽口事件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
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
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2. 三·一八惨案
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
会后他们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执政府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
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
珍、杨德群。
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因此,从此事件中看出刘和珍是个怎样的人?
生7: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师生归纳: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四、细读品人
(一)对于刘和珍等爱国青年请愿终遇难,思考探究:
1.作者对遇难的爱国青年饱含怎样的情感?
2.各方的态度或评价是怎样的?
明确:
1.作者的情感:“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对爱国者:尊敬、悼念
2.各方的评价态度: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
(二)刘和珍真的是“受人利用”吗?从文中什么词可看出来。
背景展示:段政府通电称,是李大钊等人“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冲击军警。
各军警正当防御,致互有死伤”。
生8:不是,“欣然”一词,说明她并非受人利用。
师补充:她是一个敢于斗争,有着高度的责任心的热血青年,“欣然前往”是很自然的,因此“受人利用”不攻自破。
(三)段政府说“各军警正当防御”,称她们是暴徒。
她们真是暴徒吗?
生9:不是,“从背部入”证明是执政府偷袭。
生10:“斜穿心肺”“立仆”“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揭露了段政府的残忍。
她们不过是徒手请愿,却惨遭毒手,那么流言自然不攻自破。
教师总结:从请愿遇难一事中,我们在暴虐的执政府身上真切地看到沉勇而温和、敢于斗争,有着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国热忱的刘和珍。
五、课后预习第二课时
1.深入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写作主旨
2.品味重难点语句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