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方式--四颗糖
【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aad5ffd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fb.png)
【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为人耿直,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陶行知的一些故事至今仍被人传颂,其中就包括他与四颗糖的故事。
那是一个下午,陶行知正在进行一次教师培训班。
他来到讲台前,把四颗糖摆到桌子上。
学生们都好奇地看着他,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陶行知微笑着说:“现在我给你们每个人发糖,但只有两个条件:第一,你要等到公布条件后再吃;第二,你不能告诉其他人这个条件。
”学生们都伸出了手,迫不及待地想要拿到糖果。
陶行知拿起一颗糖果,放到他的手心,然后递给了第一个学生。
这个学生非常高兴地接过糖果,准备要吃掉。
陶行知说:“等一下,我还没说完条件。
”学生们都停下了动作,抬头看着陶行知。
陶行知继续说:“这个条件很简单,你可以选择吃掉这颗糖,但如果你能够坚持不吃,等到明天,我会给你两颗糖。
”学生们都惊讶地看着陶行知,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个条件实在太诱人了!不仅可以享受今天的糖果,还能在明天得到两颗糖果。
陶行知看着学生们的表情,继续说:“你们也可以选择吃掉这颗糖,那么就没有机会得到其他更多的糖果了。
”学生们纷纷思索起来。
他们知道这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是对他们自控意志的考验。
终于,第一个学生下定了决心,把糖果放回了桌子上。
接下来的几分钟里,每个学生都做出了相同的选择。
他们把糖果放回了桌子上,等待着明天能够得到两颗糖果的机会。
第二天,陶行知按照承诺给了每个学生两颗糖果。
这时,他告诉学生们:“这次实验有两个目的:第一,告诉你们要有长远的眼光和耐心,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将来的机会;第二,告诉你们要守信用,对自己和他人的承诺要遵守。
”陶行知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要有远见和耐心,不要只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长远的机会。
他也强调了诚信和守信用的重要性。
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以简单而深刻的方式向人们传达了他的教育理念。
这个故事至今仍被广大师生引用,启发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有长远的目标和信念。
陶行知“四颗糖”教育理念对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四颗糖”教育理念对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2714cc3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b0.png)
陶行知“四颗糖”教育理念对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启示1. 引言1.1 陶行知“四颗糖”教育理念的介绍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家,他提出了“四颗糖”教育理念,即知识的糖、关怀的糖、能力的糖、品德的糖。
知识的糖指的是传授知识,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和实践能力;关怀的糖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关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力的糖指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品德的糖指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
这四颗糖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完善的教育理念。
通过“四颗糖”教育理念,陶行知提出了一种全面发展学生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年学生。
这些理念对于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能够帮助职业学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正文2.1 陶行知“四颗糖”教育理念对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启示陶行知提出的“四颗糖”教育理念对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启示是非常深刻的。
关于“真糖”,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应该真心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仅仅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他们的品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关于“善糖”,教育者应该善待学生,用爱心和耐心去引导他们,而不是采取严厉的惩罚手段。
关于“美糖”,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应该注重美德的培养,教育学生做一个有道德情操的人。
关于“快乐糖”,教育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才能真正健康成长。
陶行知的“四颗糖”教育理念对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希望职业学校能够深入贯彻这一理念,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3. 结论3.1 陶行知“四颗糖”教育理念对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价值陶行知“四颗糖”教育理念对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价值在于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强调学生的情感情绪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四颗糖的教育理念,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追求真、善、美。
在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四颗糖的理念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培养出德才兼备、勤奋踏实的职业人才。
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
![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92b8e9c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27.png)
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四块糖果”的教育理念。
这四块糖果分别是,爱心、耐心、信心和希望。
这四块糖果不仅是对孩子教育的要求,也是对每个人做人的要求。
下面,让我们来听听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
故事的第一块糖果是爱心。
陶行知说,教育的第一要务是爱心。
爱心是人类的本性,也是教育的灵魂。
爱心就像一块甜甜的糖果,能够温暖人心,让人感受到无尽的温暖和关怀。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要用爱心去对待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理解。
就像陶行知所说的,“只有真正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
”。
故事的第二块糖果是耐心。
陶行知告诉我们,教育孩子需要有耐心。
耐心就像一块酸酸甜甜的糖果,需要慢慢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好。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犯错误、犯错,需要父母和老师有耐心地引导和教育。
只有耐心,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关怀和温暖。
故事的第三块糖果是信心。
陶行知告诉我们,教育孩子需要有信心。
信心就像一块清新的糖果,让人感受到无尽的力量和勇气。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父母和老师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可以克服困难,可以取得成功。
只有信心,才能让孩子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故事的最后一块糖果是希望。
陶行知告诉我们,教育孩子需要给他们带来希望。
希望就像一块甜蜜的糖果,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的光芒。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父母和老师给予他们足够的希望,让他们相信未来会更美好,相信努力会有所回报。
只有希望,才能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爱心、耐心、信心和希望的传递。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要用爱心去对待孩子,要有耐心去引导孩子,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心和希望。
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走向美好的未来。
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生命中的四块糖果,给予他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暖。
“四块糖果”的启示
![“四块糖果”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ff0c39cdaa00b52acfc7cacb.png)
( 者 单位 : 作 解放 军 西 安 政 治 学 院 ) 思想工作要“ 以表 扬为主 , 以情感人 , 以理服 责 任 编 辑 : 涵 王
政 工学刊 ・00・—— 21 4
达 到 思 想 一 致 、 灵 相 通 、 结 友 爱 、 学 生 在 一 番 感 动 之 后 主 动 承 认 了错 误 。 提 高思想工作 的效果。 心 团
事业进步的 目的 。
《 军队基层建设纲要》 明确要求, 做好经常性
人” 以表扬为主, 。 有利于激发官兵奋发向上
— —
( 作者单位 : 海军大连舰艇 学院政治 系)
是 对象在 观 察分 析你 说 的是 真是 假 , 判 断你 的许诺 能否兑现 ;是对对 象思
想 把 握 的 不 准 ,还 是 语 言 表 达 的 不 圆
满 ; 对对 象问题掌握 的不实 , 是采 是 还
画飒籀照∞ 的启示
●杨 延 峰
取 的措 施不得力 ,等等 。每次谈 心过
后 ,都 要反思一 下 自己和分析一 下对
且 还有 可 能走 向 反 面 。
现一 个学生用泥块砸 同学 ,当即 予以制 止, 士兵 看成“ 出了窑的砖— —定 型 了” 的思想 .
谈 心秉 持 耐 心 。一是谈心过程 并令 这 个学生放 学后到 办公 室来 。刚一放 对他们 的闪光 点及时进行表扬和肯 定,必定
这位同学就等在 办公室门口, 陶行知立 会激发他们的 自觉性 。二是要确保表扬 的真 要耐心 。谈心过程中 , 听对象讲话要有 学, 即掏出一块糖果奖励他按时来到这里; 实性。 接着 确保表扬的真实性 , 是实施表扬的首要 耐 心 , 人家 把话讲 完 、 清楚 , 让 讲 事情
陶行知“四颗糖”教育理念对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四颗糖”教育理念对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89c0c3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f2.png)
陶行知“四颗糖”教育理念对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先驱者之一,他的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影响深远。
陶行知提出了“四颗糖”教育理念,即心理甘甜、情感甜蜜、智力甜蜜和体力甜蜜。
这一理念对于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甘甜。
陶行知认为,只有心理愉悦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和成长。
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情绪和心理需求,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人生观,减轻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对学生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甜蜜。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德。
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情感交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和责任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的爱与关怀。
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甜蜜。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
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深入的学科知识,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未来的职业发展。
陶行知“四颗糖”教育理念为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职业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甘甜、情感甜蜜、智力甜蜜和体力甜蜜,使学生在德育教育中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发展。
只有这样,职业学校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评析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评析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39ce21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b0.png)
评析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是一则关于教育方式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
个父亲用不同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儿子,以及孩子选择学习的态度。
1. 故事梗概
一个父亲给儿子买了四颗糖,一颗硬糖、一颗软糖、一颗液体糖和一
颗粉状糖。
他让儿子用四种不同的方式去学习。
第一天,他让儿子吃
硬糖,告诉他“学习就像吃硬糖一样,必须努力咀嚼才能消化。
” 第二天,他又让儿子吃软糖,告诉他“学习就像吃软糖一样,只需要轻轻咀
嚼就能吞下去了。
” 第三天,他让儿子喝液体糖,告诉他“学习就像喝
液体糖一样,直接把知识灌输到脑海里。
” 第四天,他又让儿子用勺子
吃粉状糖,告诉他“学习就像吃粉状糖一样,需要细心的品尝和理解。
”
2. 故事启示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不同的学习方式适合不同的情况。
学习需要根据情况变换不同的
学习方式,不能以一种方式定论。
(2)学习需要方法和技巧。
学习不仅需要靠努力,还要靠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3)学习需要耐心和细心。
学习是一项需要耐心的工作,需要我们耐心品味和理解知识。
(4)每个人的学习方式不同。
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有不同的特点,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 结束语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学习中需要借鉴不同的学习方式以做出更好的效果。
学习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当我们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在人生路上越走越远。
陶行知“四颗糖”教育理念对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四颗糖”教育理念对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369f493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08.png)
陶行知“四颗糖”教育理念对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启示1. 引言1.1 介绍陶行知“四颗糖”教育理念陶行知提出了“四颗糖”教育理念,即爱心糖、智慧糖、公正糖和勇气糖,他认为这是培养优秀人才所必备的品质。
爱心糖是指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安全;智慧糖是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公正糖是指对待每个学生都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勇气糖是指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他们的勇气和毅力。
这四种糖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一个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在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中,也可以借鉴陶行知的“四颗糖”教育理念,通过关爱、引导、公正和鼓励,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
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还可以提升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给予了职业学校德育教育重要的启示,值得学校和教师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1.2 介绍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品德和人格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职业学校中,德育教育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职业学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德育教育旨在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当今社会,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挑战和机遇,而良好的德育教育则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
只有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2. 正文2.1 培养学生的耐心与自控力在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耐心与自控力是至关重要的。
陶行知的“四颗糖”教育理念中强调的包容、关爱、尊重、信任,正是对学生耐心与自控力的重要培养。
【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ff7ff16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39.png)
【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他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和许多伟大的人一样,陶行知的成功与他的个人品质和信念密切相关。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35年,当时陶行知正在长沙担任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校长。
有一天,陶行知到一个小村庄去考察,在回程的路上,他突然遇到了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看起来非常饿,他伸出一只手,向陶行知要糖吃。
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交给了孩子。
陶行知继续走着,又遇到了第三个孩子。
这个孩子的情况和前两个孩子差不多,他伸出一只手,向陶行知要糖吃。
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掏出第三颗糖,交给了孩子。
陶行知走到了村子的出口,正准备离开时,他遇到了第四个孩子。
这个孩子跟之前的孩子们一样,他伸出一只手,要糖吃。
陶行知看了一眼剩下的最后一颗糖,他忽然醒悟了,意识到这个孩子并不饿,他只是跟着别人玩,想要多一颗糖而已。
于是,陶行知把手伸进了口袋,但他并没有拿出最后一颗糖给这个孩子。
相反,他把手缩了回来,微笑着对孩子说:“对不起,我只有四颗糖,我不能再给你一颗了。
”这个故事虽然显得很简单,但却传递了陶行知对教育的一种深刻理解。
陶行知用糖的事情,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教育中,我们不能一味地给予而不求回报。
教育应该是互动的,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交流。
陶行知在教育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和责任感。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质和道德观念。
他常说:“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一颗心。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对后来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和思想给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以启示,让他们意识到教育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是培养下一代的根本途径。
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陶行知的高尚情操和与众不同的教育思想。
他用四颗糖的事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教育道理:教育应该是双向的,不仅仅是给予,更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和责任感。
四块糖果的故事
![四块糖果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e0a3a4d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b0.png)
四块糖果的故事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时,一天,他在校园里巡视,看到一名男生想用泥块砸同学,便及时制止。
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等候。
当陶先生回到办公室时,看到那名男生正在等候,便掏出第一块糖递给了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
”说完又掏出了第二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
”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了糖。
见此情景,陶先生又掏出了第三块糖:“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人,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流下了眼泪:“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泥块打人是不对的。
”陶先生这时又掏出了第四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四块糖果”的故事启示我们:一、私下批评比当众批评更易让人接受。
面对泥块砸人的男生,陶先生没有当众批评,而是让他单独去办公室,采取了私下批评的方式,给了他足够大的面子,这是促使他主动承认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冷处理”有时比“热处理”效果好,它既给犯错者留下了自我反省和修正的空间,又让教师自己做好充分的思考和准备。
三、批评要建立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
“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人,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种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作风是男生流泪认错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批评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
陶先生拥有一颗慈悲平等的佛心,面对学生较为严重的错误,他不是简单粗暴地训斥,而是用精练的、极富人情味的谈话教化学生,唤起了学生的知耻心、感恩心,充满了爱心、尊重、智慧与艺术。
五、表扬式批评比单纯性批评更容易打动学生。
对犯错的男生,陶先生没有简单地说教,而是挖掘了他的四个优点:“你很准时”、“你很尊重我”、“你有正义感”、“你已认错”,并用四块糖果,不断给予肯定和赞美。
促使男生由开始的不安、疑惑转而惊喜,最后流下眼泪。
这泪水,有悔恨,但更多的应该是感动。
六、批评要注意把握火候,点到为止或适可而止。
陶行知四糖故事
![陶行知四糖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753db5a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f5.png)
陶行知四糖故事陶行知四糖故事巧解打人学生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喂鸡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
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
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
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
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
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
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
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
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一首歪诗的风波育才学校音乐组的壁报《小喇叭》又一期出刊了。
壁报前人头攒动,越涌越多。
一定有一两篇有水平的创作发表了,同学们边看报,边议论,外围的人向里挤,里面的人不愿让,有人建议:"读一下,读一下吧!"只听得一个油腔滑调的声音开始朗诵了:"人生在世有几何?何必苦苦学几何。
学习几何苦恼多,不如学习咪嗦哆!"歪诗不胫而走,传遍了全校,引起了争论,多种评价,褒贬不一。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84e8538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fc.png)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他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感动和启发。
其中,有一个关于四颗糖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陶行知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他却很懂得节俭和勤俭持家。
有一次,他从外面回来,口袋里塞满了糖。
他把糖分给了家里的孩子们,每人一颗。
孩子们高兴地接过糖,兴奋地品尝起来。
陶行知看到他们吃得津津有味,笑得合不拢嘴,心里暗自高兴。
就在这时,陶行知的父亲走了过来,他看到了孩子们手里的糖,问陶行知,“你怎么只给他们一颗糖?”陶行知笑着说,“我觉得他们只需要一颗糖就足够了,再多的话,他们可能吃得太多,对身体不好。
”。
父亲听了,点了点头。
然后,他拿出了一枚硬币,递给陶行知说,“你拿着这个硬币去买糖吧,你自己也应该有糖吃。
”。
陶行知接过硬币,谢过父亲,然后跑到了糖果店。
他买了一颗糖,放进了口袋里,然后回到了家里。
孩子们看到他手里也有糖,问他,“你也有糖吃了吗?”陶行知笑着说,“是的,我也有了。
”。
孩子们惊讶地问,“那你怎么只买了一颗?”陶行知说,“我觉得一颗就够了,再多的话,我可能吃得太多,对身体不好。
”。
父亲听了,笑了笑,拍了拍陶行知的肩膀,说,“好孩子,你真懂事。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陶行知不仅懂得节俭和勤俭持家,更懂得分享和关爱他人。
他从小就懂得顾全大局,不贪心不自私,懂得为他人着想。
这种品质,使他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像陶行知一样,学会节俭和勤俭持家,懂得分享和关爱他人。
不要贪心不自私,要懂得为他人着想,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让我们从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大教育家陶行知教育孩子的启示-用好“四颗糖”
![大教育家陶行知教育孩子的启示-用好“四颗糖”](https://img.taocdn.com/s3/m/7183959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59.png)
大教育家陶行知教育孩子的启示-用好“四颗糖”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四颗糖”的故事,讲述了大教育家陶行知当校长的时候,用“四颗糖”给予了小男孩尊重和信任,化解了他当时的恐惧、羞愧等情绪。
读完整个故事后,心中仿佛也被照入了一道光,对于教育孩子似乎有了更深的感悟。
陶行知的“四颗糖”是什么意思呢?分别包括了尊重和理解、信任支持、赏识鼓励以及宽容和体贴。
而这四样恰恰是孩子最需要。
因为一个孩子只要得到了相应的尊重和理解,他会变得柔软起来,对周围的人会同样心怀尊重,学着去理解他人,和身边的更好地相处。
而父母的对孩子如果多一些信任和支持,那会是对他们的一种肯定,他们会由衷感到开心,会将这种肯定化为动力,将事情做得更好!
如果父母对孩子多一些赏识以及鼓励,孩子们会认为自己是被需要的,会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父母的鼓励就是他们伤心沮丧时最好的催化剂,足以让他们变得更加坚强。
如果父母对孩子多一些宽容和体贴,那么无疑是对孩子们最好的温柔,在这种宽容和体贴下,他们也会拥有一颗宽容之心,善待他人,学会体贴身边的人!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将会是最闪亮的一颗明珠!
通过这“四颗糖”,家长们知道该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了吗?
大教育家陶行知教育孩子的启示-用好“四颗糖”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四颗糖的故事,讲述了大教育家陶行知当校长的时候,用四颗糖给予了小男孩尊重和信任,化解了他当时的恐惧、羞愧等情绪。
读完整个故事后,心中仿佛也被照入了一道光,对于教育孩子似乎有了更深的感悟。
陶行知的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的教育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6852dec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99.png)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的教育方法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的教育家,他主张以爱与理解为基础的教育方式,与学生进行真实的沟通和互动,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成为自主、有道德、有创造力的人。
在陶行知的教育方法中,有一种被称为“四颗糖”的教育方式,本文旨在详细介绍这种教育方法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步骤。
一、第一颗糖:真诚的关怀陶行知始终强调师生之间的亲情关系,他认为教育必须建立在真诚的关怀之上。
教师应以真心对待每位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个性特点以及学习兴趣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照顾他们。
例如,在班级中,教师可以设置“每日关怀时间”,给学生提供一个倾诉、交流和反馈的机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需求。
二、第二颗糖:真理的启示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智慧和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实际的案例、问题和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能力,帮助他们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
三、第三颗糖:真实的经验陶行知主张通过实际的体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他认为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实验课和参观考察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使知识更加深入人心。
四、第四颗糖:真美的创造陶行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艺术才能。
他认为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音乐、绘画、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音乐、艺术或创意科目的选修课,提供学生发展自己兴趣和才华的机会。
陶行知的“四颗糖”教育方法是一种基于爱与关怀的教育理念,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性。
通过真诚的关怀、真理的启示、真实的经验和真美的创造,教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以及艺术才能。
这种教育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成长的环境,培养他们成为有道德、有创造力的人,在今后的生活和社会中更好地发展和贡献自己。
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
![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https://img.taocdn.com/s3/m/d1b202f6482fb4daa48d4bb8.png)
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个男生用砖头扔另一个男生,十分危险。
便将其制止,并叫他下午三点到校长办公室。
没到三点,男孩就到校长室门口等候,眼神迷离无光,情绪起伏不定,内心有能量在暗暗涌动。
没发泄完的愤怒、错误行为的自责、面对校长责问的恐惧、同学们即将看笑话的羞愧、还有可能找家长的担忧,这些能量包围着男孩,不停旋转,形成强大黑洞般的引力波。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情景堪比宇宙大爆炸!但是,这引力波发出的信号,被远隔千米的陶校长测量到了,他去小卖铺买了一包糖果,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即将发生。
陶校长准时回到办公室,发现男孩已经等在那里。
笑着掏出一颗糖说:“这颗糖是给你的,因为你很守信,没迟到还提前到。
”眼前的这颗糖像一颗炮弹把男孩打晕了,完全没明白啥回事。
接着校长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让你住手,你就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校长,尊重别人是最重要的品质啊。
”男孩被这第二颗糖彻底击晕了,随着那个卑微的自我的倒下,之前的那些情绪能量失去了中心点,四处飞散。
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拿砖头扔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
”这时,几股奇妙的新的能量开始围绕着男孩旋转,越来越靠近中心点,良知之光越来越亮。
男孩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在孩子开口前就收到了新的引力波信号,心花怒放的又掏出一颗糖:“你知错认错,实在难得,不得不再奖励你一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回去吧!”男孩手握四颗糖,眼神里充满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光。
这光芒,一直延伸,照耀到很远很远的宇宙边缘。
陶行知先生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巧妙激励,用四颗糖化解了孩子心中的愤怒、自责、恐惧和羞愧,如同一道光照亮了孩子。
这普普通通的四颗糖,在陶行知的手中似乎有了生命:第一颗糖:尊重和理解。
第二颗糖:信任和支持。
第三颗糖:赏识和鼓励。
陶行知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的四块糖果](https://img.taocdn.com/s3/m/e82e6b2d960590c69ec37691.png)
陶行知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那位同学,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
”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
教育家四颗糖的故事
![教育家四颗糖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711f924cc1755270622080a.png)
教育家四颗糖的故事教育的功能旨在培育启迪孩子的心智,教会孩子追求真善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是教育家四颗糖的故事,仅供参考。
教育家四颗糖的故事有一天当校长的陶行知看到一个同学正在打另一个同学,他对那个打人的同学说:“下午三点,到我办公室去一趟。
”当这个孩子心惊肉跳地敲开校长的大门的时候,想象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孩子惊讶地看到陶校长笑眯眯地看着他,从口袋掏出一块糖,对他说:“我要奖励一块糖给你。
”孩子很不解地看着陶校长,陶校长说:“孩子,为什么要奖给你一块糖呢?你看我让你三点到,你就三点到了,很准时,所以要奖励你。
”孩子拿着糖块很感动,不知说什么好。
陶校长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对孩子说:“我还要奖励你一块糖,因为今天我不让你打那个同学,你马上就住手了,显然你是很尊重我的,我很需要你们的尊重,所以谢谢你啊”。
孩子手里捧着第二块糖,早已感动不己,泪流满面。
陶校长又从口袋掏出一块糖笑容绽放地对孩子说:“我知道你打那个同学是因为他老欺负女同学,你看不管他,因为你的正义感,所以我还要奖励你。
”孩子接过第三块糖,流着满怀感动的眼泪对陶校长说:“校长,我错了,我再也不跟同学打架了,一定听老师的话。
”陶校长又掏出第四块糖抱着孩子的肩膀说:“我知道你是一个好孩子,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我为有你这样的好学生感到自豪,再把这块糖拿上,回去吧!”这是一个将聋哑女儿培养成留美博士的伟大父亲周弘讲的陶行知的故事,很感动,很感谢,感谢周弘讲了一个这样好的故事,更感谢周弘提出了“赏识教育”的理念,他说,他不讲方法,他讲“方法它妈”,“方法它妈”是谁?是态度,家长首先要改变态度,要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用赏识的方法去鼓励孩子,如果教育孩子的方向错了,方法再多也没有用,方法多而方向错只能离目标越来越远。
周宏说:“我们现在的孩子都是伟大的伤病员,他们做什么,家长都看不惯,孩子们在家长和老师的训斥和抱怨声中成长,根本感受不到爱,家长总以为给孩子买好看的衣服,给他们做好吃的饭菜就是爱他们,其实现在的孩子需要的是‘精神的爱’而不是‘物质的爱’,一旦孩子真正感受到了父母的爱,泪流滚滚,一定会成为最好的孩子。
陶行知的“四颗糖果”
![陶行知的“四颗糖果”](https://img.taocdn.com/s3/m/bcdb472bee06eff9aef8073c.png)
陶行知的“四颗糖果”
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
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
”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
”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
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
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
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
陶先生以出其不意的奖励感化教育,轻而易举的功破了学生的心理,圆满的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想要教育一个人首先要树立平等的心态,宽容的胸怀,对事不对人,设喻服其心。
凌驾他人对立斥责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教育孩子更是如此,逆反心理就是这样累积而成的。
所以,教育学生或者孩子时不应用训斥、苛责、打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而应平心静气,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对比设喻,导化对方心理。
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
滴水穿石,胜过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潜移。
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d61ee3108a1284ac95043a9.png)
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
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是呀,教育家陶行知的事例能带给我们什麽启示呢?三次家长会第一次开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对她说:“你儿子有多动症,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看医生。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她儿子的表现最差。
然而,她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
其他小朋友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最大.”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饭,还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在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对她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5名,他平时老老实实的,成绩为什么还这样,是不是有智力障碍,您最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到家里,她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你的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说你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他这次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沮丧的脸一下子舒展开来,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早。
孩子上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等着老师在差生的名单中点她儿子的名字。
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意料,老师没点她儿子的名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颗糖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段故事对家长和老师有所帮助和启发。
陶行知先生某天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同学,将其制止后,责令其到办公室。
陶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情况后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准时。
”接着又掏出一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
”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给他:“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
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校长又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再奖励你一颗。
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结束了。
”陶行知先生对“打架事件”的处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教育模式,不是采取说教的方式,而是在了解事情的经过后,抓住学生行为中的积极因素,采取“赏识”的策略,使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
“四颗糖”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可爱的一面,家长和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言语的激励,使其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有时家长和老师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欣赏的话语,对学生来说都是促进的强大动力。
每个学生都想把好的一面展示给家长和老师,而家长和老师的“赏识”正是每个渴望进步的学生重新找回自信、迈向成功的起点。
光明网,作者:南琳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一生著述颇丰。
近读他“四颗糖果”的故事,感慨颇深。
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
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颗糖……”“四颗糖果”的故事之所以在教育界传为佳话,并为后来的教育工作者所推崇,就在于它蕴含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理念,折射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
它看起来平淡无奇,却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听起来缺乏力度,却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今天,在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它对教育工作者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宽容孩子。
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现象,对此要有一颗宽容之心。
孩子就是孩子,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套”。
然而现实中,有的教育工作者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总是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动不动就声色俱厉地训斥,命令孩子写检查,甚至对孩子采用罚站、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
好像不如此就不足于显示师长的“威严”,就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
殊不知,这样做 2 极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既不利于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当然,宽容不是没有原则,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从实际出发,依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孩子在充满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反思自己,认知事理,从而自觉主动地改正错误。
坚持正面教育。
孩子需要表扬,做了错事的孩子也不例外。
正面教育可以激发孩子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帮助孩子解开思想上的疙瘩,促使孩子知错就改。
但有些教育工作者不谙此道,目光总是看到孩子不好的一面,甚至“哪壶不开提哪壶”,专拣孩子的缺点、短处来教育孩子,这是很令孩子反感的。
对孩子多些肯定少些批评,多些表彰少些挖苦,多些奖励少些惩罚,这是教育工作者亟待树立的观念。
与孩子平等对话。
不要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犯错误的孩子,那样会在某种程度上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由此导致孩子丧失进取心,最终发展到破罐子破摔。
近年来,这方面的教训不时见诸报端,确实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警觉。
善于和孩子交朋友,在平等沟通与交流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功。